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西方文化对物流园区景观环境影响

中西方文化对物流园区景观环境影响

摘要:哲学思想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其所处的时代的方方面面。本文从中西方哲学影响下的园林景观设计对待自然方面的比较和材料的比较分析中西方哲学对景观环境形态的影响,对当前物流园区景观设计也会带来一定启发。

关键词:景观形态;环境设计;中西文化

一、对哲学和环境定义的界定

在西方,“哲”这个字通常和哲学一词联系在一起,而哲学这个词起源于希腊语φιλοσοφα(philosophia),其意是指“爱智慧”。在中国,“哲”这个字起源东周。在那个时代,像孔子、孟子、老子、墨子等有思想,学问好的人一般被人们用“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词来称谓。但对于哲学问题的思考,中国古人在更早时期的《易经》中,就已经开始思考。在现代,学者们一般认为哲学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1。哲学是社会意识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以认识、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为研究内容的社会科学。《新唐书·王凝传》有关环境的记载:“时江南环境为盗区,凝以疆弩据采石,张疑帜,遣别将马颖,解和州之围。”认为环境是周围的地方。《元史·余阙传》:“抵官十日而寇至,拒却之,乃集有司与诸将议屯田战守计,环境筑堡寨,选精甲外扞,而耕稼其中。”对于环境的表述是环绕所管辖的地区。“‘行山阴道上,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令人应接不暇’。前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在《<鲁迅先生全集>序》中对于关于环境的解释是周围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综上所述,环境既包括以风、阳光、地表、流水、植被等内容的物质因素,也包括感受、文化、生活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环境是具有相对性的,相对的对象不同,环境的形式、内容和含义也就不同。

二、中西方哲学的差异对比

一个民族的文化,最集中,最高层次的体现是在它的哲学思想上,哲学思想代表了该民族的思维模式,框架和态度。在地理上受海洋环境的影响,西方文明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偏向于环境与人相分离的观念。这一观念认为自然是有别于人之外的客观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分离,甚至是对立的。所以对自然进行驾驭和征服,才能让他们走向发展和进步。这种对自然改造能动性的态度,其背后根源来自于他们的哲学中逻各斯和努斯的辩证结构,在古希腊时期他们就把这两个概念纳入到了哲学中来。中国古代的哲学追求是在自然伦理观念中产生的,其观点是人应当与自然环境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如果说西方哲学追求的是对自然的驾驭和改造的话,那么中国与环境的关系讲究的则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其的根本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自然界是具有普遍规律的。此外,“天人合一”还强调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人生的最高理想应当是天人协调,包括人与万物的一体性,还包括人与人的一体性。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与西方哲学的“主客二分”的思想,分别影响了中西方各自的景观环境形态。本文重点从中西方园林景观对待自然的态度,园林景观所用的材料两个方面的比较来说明中西方哲学对景观环境形态的影响。

三、中西方哲学对景观环境形态的影响

(一)中西方园林景观对待自然方面的比较

在理性与超越的哲学思想影响下的西方景观园林设计理念表现是:在自然面前表现出人对自然改造的能动性,在对园林景观的设计上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同时西方景观的主要表现是人工美,强调人对自然改造的能动性,以法国古典园林为例,其特点是利用建筑,道路,花圃,水池以及形状修剪得十分整齐的花草树木,如同织毛衣一般规划出整齐的对称图案,形成极富秩序的人工景观。在其设计下生机勃勃的草木仿佛被驯服,大自然也被规矩成人工塑造的景物。以法国的古典园林为例,整齐、对称的设计格局,呈现出几何图形的模样:被修剪过的草地、直线型的的道路、几何形的水池、人工喷泉、修剪成有造型的树木等。中国古典园林则恰好相反,不主张人工雕饰和过强的几何规范,而讲究“天然成趣”,并追求“偶然意外”和“柳暗花明”的意境。是设计者在自然的空间里,运用独特的设计手法(如:借景,透景等)将自然山水和建筑空间加以组合形成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自然诗意的栖息空间,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的境界。这种“师法自然”的造园艺术,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体现了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观念。

(二)中西方园林景观材料的比较

中国古代园林景观使用木材为主要建构材料的传统,有数千年之久。阴阳五行和阴阳变化,是中国古人所推崇和讲求的思想。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分别对应五个方位(西、东、北、南、中)。五行中的木体现的季节是春季,表达的意思是是生命的成长和生机。金的意思是武力;水的意思是冬天。很明显,木是非常适合中国古代房屋和景观的组成部分,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古人喜欢把木材用于自家的园林和建筑。西方的景观建筑所用材料则不同,像希腊古神庙,金字塔,教堂,罗马的古斗兽场……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就像古代中国人对木材的情感,古代西方人对石材有着极大的偏好。在古希腊的神话中,遇到天灾的人们借助石材再造自身,石材是人们生命的组成部分。所以用石材来构筑建筑便在情理之中。早在公元前一百多年,《建筑十书》的作者维特鲁威提出了“坚固、实用、美观”的设计三原则。一个好的建筑设计首要考虑的是坚固,只有坚固才能久远,而要想久远,相比其它材料,石材便成了建筑设计的首选。西方的哲学历来以超越、理性和永恒为主题,石材能够很好地契合这一主题。石材的坚固和对自然腐蚀之越强抵御的能力所章显的永恒精神,与生命的易逝和无常形成强烈对比。石构建筑和景观所形成的几何形体的外形、坚硬的质感和永恒的特质,表达了西方人所追求的创造性、与自然对立的关系。"主客二分"的哲学思想影响下的西方人偏爱在古代建筑和园林景观中使用石材这种坚硬特性的材料,其表达的是对处于对立关系中的自然理性驾驭与超越。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汉代董仲舒称:“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宋代程明道则云:“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天人合一的思想历来是中国哲学思想的一条主线,也是渗透到了中国古代文化如饮食、穿着、语言等方面的一种文化思维与终极追求。中国人对景观材料选择的时候尽量使所用的材料处于一个天人合一的关系之中。中国人强调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互融共生。中国古代对环境、景观和建筑的构筑偏爱的材料是木材,而西方则偏爱石材,两种材料的特性相差十分明显。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二者不同的哲学思想。总之,哲学对中西方景观环境形态的影响差异可以理解为:中国是天人合一的实用理念,其影响下的景观环境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西方是主客二分的理性超验规律,其影响下的景观环境表达人对自然的掌控与驾驭。

作者:罗伟 单位:重庆城市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