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理论文

物理论文范文精选

物理论文

物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图式;物理概念;复习教学

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如果把物理这门学科比作高楼大厦,那么物理概念就是构成这座大厦的基石。因此,物理概念教学成为物理教学的核心。李政道在回答怎样才能学好物理这一问题时就曾强调:学习物理的首要问题是要弄清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可以说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然而,很多学生却往往忽视对基本概念的掌握,特别是不能够形成概念网络,更不能够比较深刻地了解概念间的联系。

因此,无论是在新授课中,还是在复习课中都应重视物理概念的教学,以此为基础来教好、学好物理知识。怎样才能使学生在复习课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对物理概念的复习有兴趣,并能通过学习真正理解概念。图式理论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图式理论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它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征知识。利用图式的形象性、直观性、层次性、关系性和可扩展性等特点,将它引入到中学物理复习教学中,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一、图式理论的内涵

现代图式理论是在吸收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又在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以及心理学关于表征研究的基础上,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对现代图式的理解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一般性”,即图式中贮存知识具有一定程度的概括性;二是“知识性”,图式既描述某类事物的必要性特征,又描述其特点性特征;三是“结构性”,图式中各个知识结点之间按一定关系联系组成一种层次网络,同时,图式还可以是一种等级结构。所谓图式是指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的表征和贮存方式。人的一生要学习和掌握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并不是杂乱无章地贮存在人的大脑中的,而是围绕某一主题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单元,这种单元就是图式。比如,我们见到某种动物的图片,就能很快想起它的名称、性情、生活习性等很多有关该动物的知识。这说明该动物的外观特征是与它的名称、性情、生活习性等有关知识联系在一起贮存在人的大脑中的。

所以说,图式实际上是一种关于知识的认知模式。图式理论研究的就是知识是怎样表征出来的,以及关于这种对于知识的表征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识的应用的理论。

图式描述的是具有一定概括程度的知识,而不是定义,图式所描述的知识由一部分或几部分按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其中的组成部分称之为变量或槽道。图式不是各个部分简单机械相加,而是按照一定规律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图式是在以往经验的旧知识与新信息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同化”与“顺应”而形成的,是以往经验的积极组织,“同化”和“顺应”是皮亚杰图式理论的两个重要概念。“同化”就是把外界的信息纳入已有的图式,使图式不断扩大,“顺应”则是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图式不能再同化新信息,而必须通过调整改造才能建立新的图式。

二、图式理论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1.从图式的结构看物理概念教学

图式是由变量或槽道组成的,每个物理概念也都是由相互关联的几个部分构成的。如果我们把物理概念看成是一个图式的话,构成物理概念的几个部分便是这一图式的变量或槽道。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形成关于某一概念的图式,首先要分析该物理概念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即该物理概念图式的变量,然后从中找出起关键作用的变量,以便从全局上把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这样就能为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该物理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关于“向心力”这一物理基本概念的教学,我们首先要找出它的图式的变量。它包括质量、线速度、角速度、半径、力的方向、力的特点。在教学中,深入透彻地分析这几个关键变量,可以使学生形成关于“向心力”的正确图式,进而准确地掌握这个重要物理概念。

2.从图式的关系看物理概念教学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分析物理概念的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要搞清这些构成部分之间以及物理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图式理论指出,图式不是变量的机械相加,而是按一定规律结合的有机整体,图式的变量之间有相互约束的关系。

物理概念的图式也是如此,复习时还要从整体的高度重新认识所学的知识,抓住重点,了解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结构。如复习力学知识时,要了解受力分析和运动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而运动定律则将原因(力)和效果(加速度)联系起来,为解决力学问题提供了完整的方法,曲线运动和振动部分属于运动定律的应用。动量和机械能则从空间的观念开辟了解决力学问题的另外两条途径,提供了求解系统问题、守恒问题等的更为简便的方法。有了这样的分析,整个力学知识就不再是孤立和零碎的,而是为了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有机整体。

3.从图式的形成看物理概念教学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学生物理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从对物理变化的感性认识出发,经过抽象、概括而达到对物理现象理性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首先是建立在以往经验的旧概念和新知识联系的基础上,然后通过新知识与原有物理概念的相互作用,构建新的物理概念。这一过程正是图式理论所描述的原有的图式可通过“同化”和“顺应”形成新的图式的过程。

比如对“功”的概念的构建,应该说到了高中,学生对功的学习跨了一大步,功的量度公式由W=Fs扩展到W=Fscosα,提出了正功、负功概念。继而深入讨论了功能关系,用能的转化来说明功: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初中由功说明能的做法被颠倒过来,这是对功的认识的飞跃。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多数学生的认识并没有做到跟教材同步,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功的概念,原因在于功和能都是非常抽象的概念。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意不断地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理解各种力所做的功。在学习了力学后,再学习热学、电学、光学等知识时应不断充实有关功的内容,以便学生真正理解功的概念,运用功和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讲到热学时,可根据分子力做功跟重力做功的相似性,将分子力做功与分子势能的减少关系表示为W=EP1-EP2;根据内能改变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可以将功、热量和内能的改变联系起来。其遵循的规律就是热力学第一定律,这是包括内能在内的能量守恒定律,公式为△E=Q+W。从这个公式可求得外界对系统所做的功为W=△E-Q。热力学第一定律使功和能的关系扩展到功、热量和能的关系,对于功的认识又深入了一步。

在讲到电学时,根据电场力跟重力的相似性,电场力做功可以根据电势能的变化来计算,电场力做的功等于电势能的减少,即W电=EP1-EP2=qU1—qU2=qU,式中U1、U2为电势,U为电压,U=U1-U2。这是电学中常用的计算公式,电场力做功用电势能的变化来表示,这是静电场具有的一种性质。在直流电路中,电流做的功为W=UIt。学习磁场知识时,我们知道洛仑兹力对运动电荷不做功。这是由于洛仑兹力始终垂直于运动电荷的速度。由此可以推得磁场与静电场具有不同的性质。在光电效应问题中,可根据功能关系得出光电子克服金属原子的引力所做的逸出功为W=hγ-E0,其中hγ为光子的能量,E0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通过这样在后续的学习中不断充实、强化功的概念的内涵,学生头脑中功的认知图式得到了逐步扩展,最终达成了对功的概念的较为深刻的理解。

那么,根据图式理论,在进行物理概念教学时,对于新概念图式的形成,一方面要看它是否能通过“同化”学生已有物理概念图式的方式来实现;另一方面,则应考虑通过“顺应”的方式,不过运用这种方式,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或选择形成物理概念图式的一些例子,既要比较它们的必要特征,又要比较它们的无关特征,以使学生形成完整的有关物理概念的图式。

总之,图式理论是关于知识的心理组织结构的理论。我们这里所讲的图式是一种认知图式,它不仅可以用来表征各种概念和理论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表征不同操作水平的知识,它对知识的获得具有重要意义。在物理概念教学中,运用图式理论可以使教师从教育心理学水平上更好地指导学生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杨亮涛.概念图是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有效工具[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4).

物理论文范文第2篇

应用物理学是以物理学基础理论及其工程应用基础为研究对象的理科类专业。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物理学基础和相关应用领域的专门知识,具备较强的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并受到必需的工程技术基本训练,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在应用物理学或相关科技领域,如光电材料与器件、光学工程、应用光学等领域从事教学研究、科学研究、产品设计、技术开发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设计是大学本科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应用物理学的培养计划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这个实践过程,可以使学生将大学所学的基础、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系统的把握,并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能力来分析和解决物理类相关的科学和技术问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可得到很大程度的培养和提升。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影响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因素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

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各高等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本科生的人数随着扩招在逐年增加。然而很多高校的软硬件设施的建设跟不上大学生的增长速度,因此大学的教学资源紧张、实验仪器缺乏等现象在全国高校中普遍存在。除此之外,高校扩招导致的应届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的突出问题,大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都是将毕业设计安排在大四的最后一学期,此时正值学生择业的高峰,毕业生为了一份满意的工作而四处奔波,无暇顾及自己的毕业设计。由于就业单位对员工工作经验有需求,有不少学生找到了工作但由于就业单位要求提前到公司报道,参加公司培训、实习,学生害怕失去工作机会而只有减少对毕业设计的投入。同时有不少大学生对自己的课题不感兴趣,所以缺乏积极性而影响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指导环节中体现的师资不足,一个教师指导好几个甚至十几个学生的毕业设计,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使得大学的毕业设计环节流于形式,而没有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作用。

因此如何保障毕业生毕业设计的质量从而达到预期培养目标,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我们大学的专业指导老师应该考虑的问题,关于高校毕业设计已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改革。笔者通过近年来应用物理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和毕业设计指导的经历,从毕业设计选题和指导模式方面对提高应用物理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进行探讨。

2关于毕业设计选题的探讨

目前,包括重庆理工大学应用物理专业在内的本科毕业设计仍然实行指导老师出题供学生选择的约束性选题方式,由此会使得一部分学生对自己课题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方向没有正确的把握,因此表现出对毕业设计兴趣缺缺,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毕业设计的质量必然会下滑。因此选择适合本科毕业设计的研究课题是我们指导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2.1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在学校和学院大力推进本科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的政策以后,不少本科生在低年级时已经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对老师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并且已有部分同学有了相应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把教师科研与本科毕业设计结合起来。同时由于科研项目的研究内容大都是本学科最前沿的科学或技术问题,因此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毕业设计的课题研究中来。

2.2毕业设计与课程设计相结合课程设计在本科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以团队合作、各自分工等方式,围绕某个与课程或专业相关的设计题目进行专业的实践活动,旨在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自学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对于应用物理的学生,开设有光电检测技术局课程设计、课组课程设计、应用物理学课程设计等。学生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主动回顾已学知识或查阅文献资料,确定方案、试验或计算等一系列过程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巩固和融会贯通,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我们可将其作为毕业设计的前导课程,老师在选择毕业设计课题时可参考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反馈情况,如学生哪些题目的兴趣更大,哪些题目完成得比较容易或比较难在毕业设计选题时考虑课程设计的。同时通过课程设计,学生已对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以及完成课题的难易程度和所需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在选择导师和课题时的盲目性就会减少,而后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毕业设计中来,有利于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

2.3毕业设计与实习相结合在就业压力如此巨大的今天,对于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来说,来自于实际岗位需求的课题更能激发其研究兴趣,主要是因为这类课题与就业岗位结合紧密,实用性强,由此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就会发挥很强的主动性,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都能得到很大提高。岗位毕业设计(论文)课题能培养学生对就业岗位、工作对象的了解,使其充满自信,获得成就感和充实感,建立自信心和成才志向,引导学生认真投入学习,发挥毕业设计(论文)教学作用。

3关于毕业设计的模式多元化探讨

为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和倡导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科学研究、创造发明等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毕业设计环节,应寻求更加丰富的形式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应用物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特点,这里我们主要探讨以下两种方案实现本科毕业设计多样化的改革拓展。

3.1科研成果替代毕业设计环节根据应用物理专业的学科特点以及人才培养的定位,本专业学生应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目前的学分制培养模式下,可将一些符合本专业特色的科研成果替代毕业设计环节对应的学分,制定一系列可替代毕业设计环节的主要的科研成果的类型以及相应的实施细则来实现毕业设计的模式多样化的目的。对于应用物理专业来说如,科研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内国际的专业刊物上或国际学术会议上正式发表的学术论文论文和著作;

2)以参赛作品形式(论文或设计)参加与本专业有关的各类学生学科竞赛;

3)获准立项并结题的大学生创新项目;

4)专利授予机构已授权的发明专利,包括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软件著作权;

5)开发的用于生产实际或企业单位管理的软硬件系统;

6)其它可代表其专业水平或能力的项目作品等。以上所列的科研成果是否可以替代毕业设计环节,还需根据专业特色进一步细化具体的实施细则,如对学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档次及文章作者排名和学科竞赛的级别和获奖等次及其他各方面进行具体要求,以期培养出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优秀毕业生。

3.2校企联合指导模式根据应用物理专业在各行业的应用性较强的特点以及就业单位对学生提前实习的要求,我们可考虑通过学校和校外科研机构的课题以及企业项目相结合的方式对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进行指导。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课题或项目与实际应用结合比较紧密,关系到毕业后的工作问题,学生会更加重视。这样种模式使得学生大多时候都在科研机构或企业进行研究和工作,因此采取以校外导师指导为主本校导师指导为辅的的方式进行指导。这样的其积极意义在于可以缓解教学资源的不足,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能有效地督促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能培养学生进人社会的适应意识并缩短适应期。

4总结

物理论文范文第3篇

1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传统教学采用粉笔板书的方式,书写需要一定时间,导致学生接受知识量较少.而利用PPT课件,结合Flash动画,能使教学内容生动、信息量大,给学生更直观的印象,提高课堂效率.物理化学课程公式多,逻辑性强,有些问题比较抽象,单纯采用多媒体呈现,导致学生思维跟不上文字显示的速度,因此不能仅用多媒体一种教学方式.结合教学实际,采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授课,学生能充分地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教学速度适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2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物理化学课程考核方法普遍采用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两大块的组合,存在期末考试成绩在总评成绩中比例偏重的问题.考核方式改革前,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80%.这种考核方式可能导致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期末考试前突击,因而不能起到督促学生平时学习的作用.考核方式改革后,采取平时成绩占20%,阶段考试或考核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50%的形式.在原有基础上,降低了期末考试的比例,规定小于等于48学时的课程,期间加一次阶段性考试或考核;大于48学时小于等于64学时的课程,期间加两次阶段性考试或考核.虽然教师的工作量比改革前增加了,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学生要想取得优秀的成绩,就不能忽视阶段性成绩.另外,也尝试在总评成绩中增加其它一些(如课堂讨论、课程论文等)考核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二设计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物理化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结合物理化学课程内容构建实验课程体系,该体系包括四部分:

(1)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包括实验教学目的、要求、有效数字、相关实验技术、误差分析和实验数据的处理表达方法等.

(2)验证实验训练

如燃烧热、液体饱和蒸气压测定,一级蔗糖水解反应速率常数测定等18个实验.通过实验训练,使学生对物理化学理论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着重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增强动手能力.如学生通过测定一定质量的蔗糖的燃烧热,将测试数据输入计算机,利用Origin或Excel软件绘雷诺温度校正图,计算蔗糖的燃烧热,研究系统与环境热交换的关系,从而理解摩尔恒容燃烧热和摩尔恒压燃烧热的差别.

(3)综合及设计实验

结合化工企业生产的典型案例和教师的科研成果凝练实际项目,让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综合运用,增强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指导专业基础好、操作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通过参赛锻炼学生的实验思路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物理化学实验中常用的数据表

物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近几年内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等应用已经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信息技术除了广泛被运用在医疗、电子商务等行业外,也开始慢慢渗透到教育行业中。其我们熟知的多媒体教学、在线课堂、直播等都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融合学科来达到在线教学的发展和兴起。其在初中学校,“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地渗透到不同的学科中。今天笔者就带大家简单分析在互联网+背景下,借助信息技术如何和初中物理教学融合呢?下面我们就简单分析一下初中物理教学课堂的现状及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和教学融合等展开一一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技术;初中物理;教学融合初探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其我们熟知的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多元化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教育方面的影响更是超前的。其以初中物理学科为代表,在过去传统教学中部分学生因为无法理解相关概念及教学实验,从而对物理教学存在一定的排斥,这样导致过去初中物理教学的效率低。但是有了多媒体技术对初中物理教学的辅助后,学生学习物理除了可以全面分析学科性质外,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去理解和掌握初中物理的精髓,从而降低学科难度,提高教学质量。

二、“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发展初探

“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不容小觑。尤其是在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发展,除了改变传统的教学环境外,其教师在教学场景开展阶段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开展辅助教学,从而帮助不同阶段的学生借助多媒体教学、网上微课等教学形式,来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其实对整个线上教育教学起到贯穿的效果。尤其是对于初中物理教学而言,通过信息技术的融合后,确实可以帮助学生开启了新的启蒙方式学习,因为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线上课堂及时了解相关学科知识后,然后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查询网络课程资源,进行查缺补漏。这样的教学创新,给中学教学带来新的发展和变革。尤其是对于初中生棘手的物理课程而言,在教学中物理课堂大部分还是以讲述教学概念和知识为主,对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而言,采用传统的物理教学授课模式,会导致学生不能更深入掌握和理解课程相关知识,而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融入初中物理教学中,除了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差缺补漏外,其学生通过信息技术下的初中物理线上教学除了可以实现和教师互动外,还可以让学生在教学阶段打破时空的限制,从而实现自由灵活学习的一个阶段。

三、开展“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融合的意义分析

(一)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初中物理其实还是以课堂教学实验为主,其在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生涯中,一部分学生在日常的物理教学中,其物理实验占据自己大部分时间,这也导致学生虽然大致了解整个实验过程,而缺乏理论和基础知识的认知,因此开展“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融合,学生可以在教学实验前,借助多媒体教学资源提前通过线上视频学习了解相关实验的步骤、实验中的概念等信息后,然后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在整个实验的阶段,其实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和初中物理教学融合后,是可以提前对整个学科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而且多媒体教学还存在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可以回看,这种模式融入后,确实改善学生一遍学习完毕后,出现学不会和听不懂的情况发生。因为融入“互联网+”信息技术后,学生可以借助视频引导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实验阶段和自我验证的整个过程。这种过程的互动其实也是线下教学形式无法驱动的。

(二)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学习难点物理学科是一门注重论证和实践的学习,因此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对于知识点比较抽象和复杂的内容,除了需要在课堂进行合理解释外,也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入物理教学,适当植入线上的多媒体教学、视频、其他媒体资料等内容来帮助学生在短期内快速补充学科的不足,从而为后续开展自主探索和进行学科的查缺补漏做好铺垫。虽然说线上物理教学相比线下教学而言,互动性方面存在差异,但是融入信息技术后,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等平台资源,探索相关知识点和章节知识点的拓展内容。这样学生既能在线下课程中掌握信息技术带来的变化外,部分学生也可以借助线上媒体资源开展实验,然后论证什么样的技巧可以高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可以激发学生的互动性和学习兴趣初中物理学科以实验为主,其学科最大的特征就是理论性强,实践性强,对于学习探索能力不足及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能力偏弱的学生,开展传统教学除了无法更好提升学习效率外,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因为听不懂课程存在放弃的想法。融入了信息技术后,学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资源及学习资料,更好地对下一堂课程进行简单的学习掌握后,然后教师在物理课堂中利用实践性去给学生证实理论,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起来除了更直观和有探索性外,部分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些创新的教学场景,去掌握课堂中的实验技巧,从而提升后期学生在实验课程和理论课程中的互动能力,为后续高效率、高质量地开展物理学科教学做好铺垫。

四、开展“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融合的现状及问题

(一)“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融合的现状分析从我校的实际情况看,我校的多媒体教学均在2010年才开始引入到课堂中,虽然这种教学形式比较新颖,也导致刚开展信息技术和初中物理融合阶段就存在部分学生前期互动好,但是随着教学难度的升级和对信息技术要求设备增多后,部分学生除了学习起来吃力外,也因为教师互动效果差,导致初中物理课堂开展中问题重重。具体展现为:

1.教学设施落后,信息化技术设备匮乏我校属主城区学校,所以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虽然学校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植入初中物理课堂,但是教师开展物理教学的过程,存在学校虽然有多媒体教室,但是因为教学设备和学习资源陈旧,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供给不足,导致学生在授课的过程中仅能通过投影、多媒体视频教学进行。而遇到实践性强的内容,因为学校实验器材的欠缺,所以教师采用视频演示及图片展示,学生虽然能简单了解到教学的内容,但是这种传统的知识点讲解,明显缺乏信息技术的衬托。所以不管是开展学生学习探索还是对后期学生学习兴趣的挖掘都存在诸多影响。而造就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差的原因,一部分是学习设备落后,另外就是学校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欠缺导致的结果。

2.教师缺乏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知信息技术的融入,除了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外,对于学生学习资源的获取和挖掘,还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分析可以清晰了解到,我校物理教师的平均年龄为40-50岁之间,虽然学校也会有年轻物理教师融入,但是大部分教师在实验信息技术开展物理教学,还是被传统的教学思想禁锢。而且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和初中物理教学的融合反面认知尚欠,因此导致教学开展中,虽然多媒体教学、手机群及线上学习群植入教学场景,但是因为部分线上信息技术媒体资源没有合理开发和利用,这样造就现阶段我校开展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形式单一,且物理教学内容开展中同质化严重。

3.教师缺乏信息技术应用技巧和教学经验在我校,其实信息技术和初中物理的融合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整体的成效非常甚微。因为大部分教师虽然授课思路受到“互联网+”背景的影响,开始注重线上教学和对信息技术教学资源进行挖掘,但是因为教学资源泛滥及教师对信息技术媒体认知交叉,从而开展学科的建设中,存在物理学科和信息技术是分开的。想要造就物理学科和信息技术的融合,还是需要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除了让教师了解各学习平台的有缺失后进行查缺补漏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适当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查缺补漏。

(二)“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融合的问题分析

1.学习形式比较单一物理教学显著的特征就是实操性强,大部分内容需要通过实验和教学融入后才能让学生掌握概念及相关的原理。所以不管是否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其物理学习还是多以实验课堂+理论+课后论证三个部分持续进行。虽然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物理学科的学习看起来非常重要,但是教师在开展学习计划的过程中依旧没有抓住课程的重点,采用照本宣科或者直接用言语给学生描述物理实验的一个过程。这种纸上谈兵的学习除了不能满足学生学习体验,相反教师单一化的教学内容除了会让整个物理课堂出现乏味及没有互动情况外,其这种缺乏创意的形式其实不利于当下新的教学模式的改革。

2.教师教学经验欠缺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融合在我校的时间尚欠,而且大部分教学依旧处于调研的阶段。虽然教师想要在“互联网+”背景下对现在的物理教学做出改变,但是因为教学模式的陈旧和教学互动性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学生对于物理老师的教导模式不被认可。而存在这些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教育教学经验欠缺和缺乏线上教学管束的结果导致的。加上教师虽然融合了信息技术,但是从目前学校开展的网络直播,线上教学甚至是借助APP开展线上直播活动的阶段,其教师教学经验的匮乏,除了导致学生整体互动性和学习体验差外,学生也因为课堂的单一化,造成教学治理在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融合下,发生了多样性的变化。

3.缺乏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物理网课融合的意识教学制度的改革,可以促进教学方式多样化,增强学生对网课的认知和对线上教育的认知。在物理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主探索和动手的能力。虽然互联网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日渐成熟普及,但我校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相对薄弱,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指导及认真程度都比较欠缺。因此后续一旦在物理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有可能会导致教师在授课中,存在信息技术和联网教学共享信息和内容的不对等性,这样反而影响物理教学。故提高教师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物理网课融合的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五、“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融合策略研究

(一)明确实验教学要求,更新物理教学观念物理教学的备战,其实注重的是学生实操经验的培养和对实验阶段各种概念的学习和理解。但是物理和其他学科的内容存在差异性,即学生在学习阶段,不单单简单学习就能领悟课程的核心,还是需要通过物理实验的观察和实验反复验证去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对于教师而言,在教学开展阶段,还是需要摒弃传统教学中照本宣科或者没有实验论证的教学方式,而需要在课堂开课的过程中,先简单地强化自己的物理教学观念,然后强化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利用。即教师在开展物理学科教学的时候,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搭建线上网课,然后引导学生在课前通过手机或者电脑端口开展预习,这样可以在下一堂课程开课前,掌握基本的知识后,更便于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如在物理教学中,关于电流和电阻的关系的课程设计阶段,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设置成三个阶段,即开课前开展复习,这个复习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平台,挖掘出课题相关的微课或者线上视频,让学生在课后简单的预习后,来了解电阻和电流的相关概念。其次在上课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现本堂课程中的教学要求和实验步骤,然后鼓励学生分小组的形式开展物理实验,最终来了解什么情况下电流是通畅的,什么情况下电流不会通畅。最后课程结尾的时候,教师除了可以借助互动式或者小组讨论的形式对课题进行简单的总结。这种教学形式除了可以锻炼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外,学生也能通过信息技术开展线上教学学习,然后对物理实验模式和相关知识进行科学合理的互动。

(二)创设物理实验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新课改和信息技术的融合中,其实初中物理教学课堂已经不单单以论证知识点和教学内容这么简单,它还需要在信息技术和物理课堂融入的过程中,来推动学生互动和自主探索能力的提升。因此在这样的课程背景中,对于教师而言,除了需要创立创新的情景实验教学外,还需要加强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即在教学开展中,采用多元教学形式(如视频、图片、文字、PPT、小组互动),帮助学生积极融入创新的物理学习场景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制作相关实验课件其实物理学科虽然注重实验性的论证,但是对于教师而言,开展物理学科的建设,除了需要强化自己的互联网思维。还需要分析信息技术下每个学习平台的优势后,然后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场景,进行多元化教学。所以在这样的阶段,教师除了需要配合学生养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外,还可以借助实验教学场景来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思维。如在牛顿力学的讲解中,教师为了传输牛顿和苹果之间的辩证关系,可以采用视频的方式,简单给学生呈现牛顿和苹果的故事。然后借助问题,为何苹果要掉在地上,而不是落在天上。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小组讨论教学。随后教师通过牛顿力学的问题,引申出在生活中地球引力下的生活常态。比如说水滴、篮球的惯性等,其实都是地球地心引力造成的结果。这些互动式教学场景的塑造,除了可以提升学生对物理学科学习的兴趣外,也能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日常的物理学科思维,更好地解决日常遇到的物理难题。六、结束语整体而言,其实对于学生而言,信息技术和物理教学的融合主要还是以培养学生物理学科学习的互动性和探索性出发,来强化学生的物理学科思维。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初中教师还是要积极学习信息技术相关智能化平台的使用和操作,然后借助平台的优势,开展高效率的互动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物理学科的综合素养。

作者:周荣华 单位:兰州市第四十九中学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2

本文基于“五步三查”教学模式,将讨论研究如何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效实施分层教学。

一、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一)学生现状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依然不均衡。因此,在农村,越来越多的父母为了孩子的教育,搬到城市中生活,学生也到城里的学校上学。与此同时,给农村中学带来的是优质生源的流失。以本校初二学生为例,初一入学时应报到人数为124人,但实际报到人数仅99人,流失人数占到了20%。八年级、九年级也有部分学生转学,留下的学生良莠不齐,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相差较大,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加上网络信息化时代带给学生的信息真假难辨,给物理教学过程造成了极大困难。父母,是孩子认识这个世界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严重影响学生的性格、心理、学习习惯。在上一学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了这一点。班级中的部分学生,老师口中的特殊学生,其中包括了留守学生,单亲、离异家庭学生以及一些问题学生,令老师头疼不已。这些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的原因,内心敏感,性格偏激,无法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没有正确的学习习惯。这对物理学科的学习,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

(二)教育改革在“双减”背景之下,传统教育下的“灌输式”教学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教育形势,也无法满足现在学生的学习状态,新课程改革的浪潮已经袭来。双减的目的是给学生减负,同时要求物理教师做到物理课堂教学的高效。这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合理地把物理知识贯穿于教学之中,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学习情况等。分层教学,是应对当前教育趋势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体现了从传统的以教师教学为主要方式转变到以学生自身为主体的一种全新的课程思想。在这种分层教学方法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将班上学生依照认知、理解、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差异分为不同的层次,在教学过程中分层设置教学任务[1],在完成初中物理教学任务的同时,务必使所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到知识,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要求。基于这种学生现状,以及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是势在必行的。

二、“五步三查”教学模式

(一)“五步三查”教学模式“五步三查”教学模式是为推进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效率,各教育工作者对教学的一个新的尝试。“五步三查”具体内容如下:“五步”,指的是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课堂环节的五个基本步骤。第一步:独学,即学生自主学习;第二步:群学,即同桌、小组之间合作学习;第三步:组内成员展示学习成果;第四步:小组代表在班内交流学习心得;第五步:整理知识框架,完成达标测评[2]。“三查”,指的是教学过程中的三次学情调查摸底:学生独学时、组内展示时、达标测评时[2]。

(二)“五步三查”教学模式的优点首先,“五步三查”教学模式解放了老师,将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老师不再是教学的实施者,只是学习的监督者。从自主学习,同桌、小组间的学习,到组内交流、班级间展示,最后的整理知识框架,体现了知识在学生手中的完整生成过程。而老师的作用,只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易错问题加以分析、引导与点评。这个过程中,体现了教学本质上的特征——师生的互动交流。其次,“五步三查”教学模式坚持贯彻以学生为主的原则,每一步都体现了学生的能力培养过程,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培养独立思考、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在学生组间学习中,培养了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组内交流及班内发言,更多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最后的整理知识,也进一步培养并提高了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每一次的学情调查,不仅仅让老师掌握了学生的学习成效,更重要的是,还检测了学生对当堂学习每一知识点的学习效果。

三、初中物理分层教学法

(一)教学对象分层根据日常物理教学情况,结合教师对学生物理学科的学习态度、掌握情况、学习兴趣的了解[3],把全班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6人。在每个小组的6人之中,根据组间情况,分为三个层次A、B、C,每个层次两人,分别为A1、A2、B1、B2、C1、C2。

(二)教学目标分层在备课过程中,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了解,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C类学生,只要求简单地知道一些基础性知识;对于B类学生,在熟练掌握、理解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4];对于A类学生,在完成前两个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求学生能有一定的物理思维。

(三)教学过程分层对于像速度、噪声、光的反射、折射、密度、弹力、浮力、功和功率、机械效率等概念性的基础知识的学习,所有学生都应掌握,所以在教学实施中,应采用独学的方式。老师出示学生自学所要完成的学习目标,学生根据资料或者课本内容,完成知识梳理,掌握基础知识。老师巡回观察,了解学生完成情况。对于学生理解存在困难的地方,可让学生两人或四人进行对学、群学,合作进行学习,务必让所有学生掌握。在此过程中,可让每组的C类学生进行组内小展示。根据分层标准,C类学生是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学习习惯都较差的那一部分学生,只要C类学生掌握了,那么组内所有同学基本就全部完成了第一个学习目标。对于应用型问题的解决,主要目的是让A类、B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物理情景,解决物理问题。教师出示生活实例或者学生根据生活实际举例,小组进行对学、群学,由B类学生主导并解决,A类学生可提供帮助。最终选一组派一B类同学代表本组进行班内大展示,与其他组的同学进行交流。本组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其他组的B类同学如有异议,可在表达观点之后,进行驳斥。之后,教师可对其进行总结。对于一些拓展性问题(如,“弹力”一节鼓励学生用橡皮筋做自制测力计),同样可以让学生进行组内讨论(群学),A类同学主导,与同学、老师交流。但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学生对于这类问题不得其法,通常要在老师引导提示之下才能有思路。教师可把此类问题作为课后题,训练学生逻辑思维,渗透物理思想。

(四)课堂练习分层在达标测评环节中,也要体现分层的理念。达标测评的目的主要是检查学生本节课学习情况,是否达到了教师课前确立的教学目标,各层次学生是否完成了所要完成的学习目标。因此,在测试题的选择上与出示时间上,教师应体现一定的梯度,从简单到困难,从具体、直观到抽象,从基础的知识到应用型问题。在环节实施上,要照顾到全体的学生,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对于选择不同难度的题目完成检测。C类学生对应简单的基础性知识考查,B类学生对应稍复杂的知识应用型题目,而A类学生则要解决那些应用物理思想解决问题的拓展性题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选择性地让其他同学帮助完成,或者在老师提示引导之下独立自主完成。

(五)评价方式分层根据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学情特点,对他们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机制。对C类学生,他们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不能和其他同学相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找到典型榜样,鼓励他们学习,增强学习物理的自信心;对B类学生,在他们尝试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时,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引导,及对他们做法的肯定,促使他们在学习中突破难点;对A类学生,更多的是给予方法上的指导,让A类学生有激情、有思考、有方法地进行学习。同时,可激励A类学生对B类、C类学生进行物理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六)作业布置分层课后作业是一种检验学生课上学习成果的一种手段,在作业布置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也要有不同的考虑。对C类学生而言,将跟基础的知识、概念和规律结论有关的题目作为作业,可以帮助掌握知识;对于B类学生,可将基础性知识与应用知识有关的题目结合作为作业,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对于基础好的A类同学,除正常量的作业外,可以有一些拓展性的作业,用于训练学生物理思维。四、“五步三查”教学模式的应用以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噪声的危害与控制》为例,结合当地农村现状,设计了以下教学设计(见表1):

五、结束语

“五步三查”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课程模式,是适应当代教育教学现状、满足实施分层教学条件的一种新方法。以上是我对此问题的一个认识和思考。

作者:陈红 刘竹琴 单位:延安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3

1问题的提出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究竟如何进行作业设计,才能实现减负提质增效的目的?是当前广大一线教师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2作业设计基本原则和要求

2.1基本原则(1)依据课标,立足教材.作业结构、难度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作业内容紧扣课程要求,与教材习题系统有机融合.(2)总量适度,质量优先.坚持作业质量优先,适度安排作业任务,严格控制总量符合国家要求.(3)突出情境,解决问题.作业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发展学生在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进阶设计,着眼思维.作业设计遵循“基础类—提升—拓展类”分层进阶要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需求,有效提升学生高阶思维水平.

2.2作业设计要求(1)初中物理作业内容要基于学习目标,紧扣单元和课时所学核心内容,突出基础性、应用性和综合性.设计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作业,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和内容精心设计作业,控制作业的数量和难度,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避免机械重复、低效无效的作业,杜绝惩罚性作业.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好作业的数量、难度和各个层次作业的比例,鼓励设计有弹性和个性化的作业.(2)科学规划物理学科作业内容,加强对教师针对性指导,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合理确定物理学科作业数量,难度不得超出课程标准,尽量在学校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鼓励实行一周一天“无作业日”.周六日、寒暑假、法定节假日也要控制书面作业时间总量.(3)各学校物理教研组要将作业设计作为本学科校本教研重点,系统化选编、改编、创编符合物理学习规律、体现物理核心素养导向的基础性作业.物理教师要提高自主设计作业能力,针对学生不同情况,精准设计作业,根据实际学情,精选作业内容,合理确定作业数量,作业难度不得超出国家物理课程标准要求.

38年级上学期各章、节作业设计实施案例

3.1作业主要分成课时作业和单元作业两部分(1)课时作业:课时作业分为课内作业和课后作业.作业设计应从知识本位走向学生本位,以提升素养为重要目标,发挥作业的“建构”(完善知识建构,学会知识应用)或“培养”功能(培育各种能力、养成良好态度),做到精(精简题量),准(瞄准重要知识点和素养能力),高(能真正反馈出课堂中核心素养能力落实的情况).课内作业:课内作业要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体现基础性、层次性和应用性,面向全体学生.为达到“减负提质”,要提高学习的效率,需在新课中融入适当的训练,可将后面动手动脑学物理的部分练习融入新课,可设计书面作业、语言表达作业和实验操作等多种形式作业.课后作业:课后作业要根据课时重点、难点,按照基础知识点和素养能力发展点有针对性选题.每一道题都有对应的知识点或者素养能力点,在重点知识或者能力点上,可以在同一知识内容的作业题设置不同层次的作业,通常是在难度能力上呈递进性的关系确定了作业设计编写模板.课后作业可以在教辅资料基础上,经过筛选、修改和整合后使用.(2)单元作业:单元作业的设计要研究整个教材体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确立本单元的知识体系.一般一个单元布置一次任务型课外作业,最好在周末进行,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完成任务,使作业的质量有所保证.

3.28年级章、节作业设计实施建议本文以人教版8年级上册教材(2012年5月第1版),作业设计实施建议如表1所示.实验结论:冷却液中乙二醇的浓度越高,沸点越高.子任务4为决策评价:如何正确选择防冻液?查阅资料了解黏度系数,水的黏度为0.404,30%的乙二醇的黏度为0.76,50%时为1.17,黏度系数明显上升.随着乙二醇水溶液浓度的提升,动力黏度不断增加,冷却液的对流换热能力会降低.因此在南方地区等环境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对冷却液的冰点要求较低时,可采用乙二醇浓度较低的冷却液,有利于提高散热性能,同时降低使用成本.随着乙二醇的浓度增加,水溶液的冰点不断降低,最低可达零下48℃,使得散热器的冷却液不易结冰.总之,要根据气温和发动机温度和散热需求,结合冷却液的冰点、沸点、黏度系数等性质综合判断与选择.项目反思:谈谈本项目的收获与反思?学生收获1:科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原来冷却液包含了这么多科学知识,冷却液的选择和物质的性质相关,科学知识会给人们带来这么多用处,感受到学习科学有价值.学生收获2:科学方法很重要,在研究冷却液性质的过程时我学会了组装仪器,认真观察、精准记录和数据处理,通过图像发现规律等方法.要根据物质特点选择和创造仪器进行实验,确保安全可行.学生收获3: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的态度和持之以恒,我学会设计实验方案,经历了重复多次才成功,感受到科学研究不容易,也能培养了我的毅力.经过了科学调查和科学探究,了解了冷却液的性质以及分析了选择依据,学生设计“如何正确选择冷却液”的说明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0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关亚琴.中学物理大概念研究进展述评[J].物理教师,2021(11):4-5.

物理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教师课程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将直接影响到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了解物理教师课程能力发展的现状,分析原因,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有利于提高物理教师的课程能力,改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教师更多的课程自主权,这是对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挑战。课程能力在物理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体现教师教学质量、满足新课程改革需求、促进教师个性发展和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能力。物理教师课程能力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进行改进,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一、课程能力的内涵

从词义上理解,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以人的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质为基础的。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适于多种活动要求,如各种认识和实践活动;特殊能力适于某种专业活动要求。物理教师课程能力从根本上说,是教师个体在物理课程活动中逐渐形成、发展并体现出来的,直接影响物理课程活动及其成效的个性心理特征与生理特征的总和。

顺利完成任何活动都需要构成能力的诸要素相互协调配合,形成合理的能力结构,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物理教师的课程能力亦不例外,它也具有自身的一个能力结构,这里尝试将物理教师的课程能力结构细化为学科特质、能力类型、能力层次与时间维度。

1.学科特质

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多采用学科分类,物理就是其中的一门学科课程。课程能力结构中的学科特质,是指因学科不同导致教师课程能力的差异性。一方面,物理学不仅以其概念、规律和事实的知识揭示了自然界基本运动形式的诸多真理,还以在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所凝结和升华提炼出的科学思想方法来推动科学的持续进步。与此同时,它的成就对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都具有重大影响,尤其是它的每一次重大变革和发展,都是人类思想、观念的变更和进步的伟大阶梯。也就是说,物理科学本身就是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和科学文化的和谐统一。但是,物理学并不等于学校内的物理课程,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改造,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教育的规律,将物理科学的灵魂,即知识、过程和文化统一改造为一门物理课程,而并不是简单地将科学过程、文化“异化”为另一种“知识”灌输给学生。物理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具备与物理课程相适应的一些课程能力,以便教师将时代规划的理想课程真正转化为学生经验到的课程。另一方面,时代的发展对中学物理教育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新物理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内容标准、课程实施、评价方式等方面均体现了现代物理教育的理念。物理新课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建立与发展,离不开实验的支持与帮助。因此,就要求物理学科的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具备出色的演示实验和指导学生实验的能力。同时,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思维,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创造快乐气氛,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合作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2.能力类型

物理教师的课程能力类型主要包括课程理解能力、决策能力、设计能力、转换能力、实施能力、协作能力、评价能力、研究能力和反思能力等。各能力类型之间不是绝对分离、完全对立的,而是交叉融合、相互影响的。只有各种能力类型都得到重视、培养和发展,物理教师课程能力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3.能力层次与时间维度

能力层次与时间维度有着一定的相关性。能力层次体现了物理教师课程能力发展的阶段性,时间维度标明了物理教师课程能力发展的可持续性。目前,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倡导的一种理论,无论是生活实践、科学技术抑或是学生培养均提倡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物理教师自身的成长、发展来看,教师的课程能力也体现出了动态的、可持续的发展阶段和变化过程。在具体的物理课程实践活动中,随着教师任教时间的增长,物理知识占有量、教学经验的积累,以及沟通、交流、协作等能力的增强,教师的课程能力也会逐级发展提高。我们将物理教师的课程能力划分为适应、重塑和创生三个层次。

二、物理教师课程能力现状分析

1.教师对课程能力的理解程度

研究发现,一些教师不知道“课程能力”这个词,多数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课程能力”,会用“教学能力”“教师素质”“素养”“综合能力”等词语替换“课程能力”。

2.教师对课程的开发能力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制定的课程培养目标是与时俱进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课程活动中,我们应力行之。然而,某些教师“不太清楚”课程理念,有的教师认为目前的教学活动“基本不能”实现《物理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多数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将各种教育文件进行深加工以便应用于教学活动的能力比较差;虽然大部分教师认为有必要对教材进行适当改编,但却有半数之多的教师认为这方面的能力欠缺,可见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之不足。

3.教师对课程的实施情况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物理课程的一个学科特色。新课程改革提倡采用科学探究的方式教学,强调对学生动手实验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科学探究、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均需要物理教师具有很强的监控、引导、动手实验等课程实施能力。但一线教师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一些教师不能有效地开展STS教学和科学探究教学。

4.教师对课程的评价与反思能力

课程评价与反思是对课程实施的过程、质量和水平所作出的价值判断,对课程实施和教学操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和监控作用。物理教师课程评价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课程功能的转向和落实。目前,多数教师认为有必要对所教课程进行评价、质疑、建议和修正,但还有部分教师不具备良好的课程评价与反思能力。

三、物理教师课程能力现状归因

1.自身因素

物理教师对课程能力认识的清晰程度、自身对提升课程能力的动机水平,以及物理教师的心智品质,都是影响教师课程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教师的课程决策能力与选择能力不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习惯于过去的教材和教学方式,把教科书看成最权威的东西,对教材内容的取舍感觉难度很大,多数教师都在尽心尽力地“教教材”,而并不是“用教材教”。这需要教师对教材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这样才能明确哪部分重要,哪部分次要。

2.考试制度

受“应试教育”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有许多是在“应试教育”的旧体制和传统的师范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以中考、高考为指挥棒,已经习惯于讲授式教学、搞题海战术,物理教师几乎变成了能力欠缺的“知识传授型”教师。考试制度制约了新课程实施、教师课程能力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改革,亟待调整目前的考试、教师评价制度。

3.学校文化

物理教师课程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不仅缘自外力推动和自身反思,那种寓于文化之中的、由良好的文化氛围所产生的隐性知识,更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近些年,教育理论界对“学校文化”的关注逐渐增多,包括校园文化和环境的营造及建设,教师之间良性的、团结合作的组织文化的构建,等等。其研究初衷可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体性和主体性的发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殊不知,学校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地,是教师提升个人能力的主要场所,由于文化对个人和社会影响的潜在性和重要性,营造一种团结合作的教师文化、宽松民主的学校文化,对教师课程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4.教育体制

教育管理部门往往只是把已定的教学材料提供给教师,没有留给教师一定的空间去思考和讨论,即使在形式上倡导发展教师课程能力,实际中也并没有在政策和条件上引导教师发展课程能力。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教师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不受重视,教师的课程能力也就很难得到发展。同时,学校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评价制度与方法也存在问题,许多地方和学校往往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统考、课程进度的检查和抽查等,完全控制了教师的课程研究与实施,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课程能力的唯一依据,教师成为课程的“附庸”,不利于教师形成和发展自身的课程能力。

5.社会氛围

在传统以升学为导向、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教育模式下,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多数人注重的都是中考、高考的成绩,以分数高低评价一个教师、一所学校。在这样一种社会氛围影响下,一些教师更多的是考虑经济效益和个人实惠,这种教育的经济主义倾向扭曲了教育的本质与价值,教师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去发展和提升自己的课程能力。

6.教师培训

目前大部分教师对“教师课程能力”方面的培训不满意。可见,新课程虽然在如火如荼地实施,对骨干教师的培训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但实际上对教师进行的培训收效却不大,教师的培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物理教师课程能力的培养策略

1.转变教师观念一培养教师课程能力的思想基础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只有教师转变自己的观念,对提高自己的课程能力有主观上的愿望和要求,才能更有利于物理教师课程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2.提供政策支持——培养教师课程能力的制度保证

物理教师课程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及时出台一些政策,如促进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的进一步改革;对教师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应加大推进力度;切实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全力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化,积极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从源头上淡化择校和竞争;加大薄弱学校改革力度,努力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等等。

3.改革教师教育体制——培养教师课程能力的关键环节

首先,调整师范生的课程结构和培养模式,对在校师范生进行教育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抓好他们在课程教学方面的能力培养,引领师范生参与课程和教学活动,锻炼他们的课程和教学能力;其次,加大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力度,教育行政部门有组织地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开展方便有效的教师进修活动,及时更新在职教师的教育理论,提升他们的课程能力。

4.构建良好校园文化——培养教师课程能力的重要环境

学校是教师生存发展的主要场所,在进行教师课程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应冲破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为教师提供适宜的教学环境,让教师在充满尊重、理解和信任的人文关怀中,心情舒畅地进行教学改革与研究,进行教学探索。创设出“对教师课程能力有较高需求”的良好学校文化氛围,比任何教师教育培训更能推进教师主动发展自身的课程能力。

5.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培养教师课程能力的动力源泉

校本研修与教师的工作紧密相联,它来源于教师实践中的困惑,是通过教师自主选择并在专家指导或课题组的帮助下自主开展的探索活动。这是一种刚刚开展起来的新的教研活动,它不同于传统教研,教师不再单方面地洗耳恭听教研员的意见,而要参与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种自由的阐述、辩论中,观点会越来越鲜明,认识也会越来越深刻,这对于指导者和被指导者都是学习和提高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