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面花与陶艺相结合后的变化

面花与陶艺相结合后的变化

作者:李琦单位:渭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面花形象可爱、栩栩如生,再以红、绿、黄等鲜艳的颜色点缀,是集食用与观赏作用于一体的面制品。内涵丰富、寓意深刻。面花的图饰纹样来源于丰富的民俗风情。如,祝寿的寿桃上贴的“福”“寿”字,喻示老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孩子满月的“鱼变娃”,是生殖繁衍的象征;红白喜事多用“大花鸡”,喻示吉祥如意;正月十五,大人给小孩送“鹣鹣馍”;等等。鹣鹣是人们传说中的一种漂亮小动物,民间艺人说鹣鹣做得越漂亮,孩子就长得越漂亮,同时,鹣鹣馍中间要包点油拌馍渣、葱花,以希望孩子长大聪明。

面花在现代社会中用途的改变

社会在进步,面花发展到现在,用途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集可食、可看、可观、可用于一身。面花刚出现的时候是以食用为主,祭祀为辅。由于人们观念的更新,现在面花作为节日食品和风俗信仰的象征作用正在慢慢减少,而作为礼品、纪念品等民间手工艺品的成分在渐渐增加,也就是说“看”的成分在日益增加。在“看”的成分增加后,人们对面花的要求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以前对做面花的面、火候、制作手法、色彩、造型等有严格的标准,但对它的保存期没有过高要求。当它的用途改变后,人们对它的保存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面花的一些固有特点让其在被长期保存时出现了一些问题。面花是一种流传已久的农耕文化的产物,随着社会生存环境的变化,其作用已经由过去的“吃”转变为“看”,捏面花的手艺也渐渐成了稀罕手艺。

面花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发展规模有限。面花的生产主要在乡村进行的,过去大部分属于家庭式、作坊式生产,分散且不成规模,受益人群少,尚未成为一种行业。

第二,市场小、发展慢。面花的大部分产品主要被用于满足农村群众风俗需要,少部分被用来满足旅游景区爱好者的购买需求,数量少,产品销售市场空间比较狭窄。

第三,保存时间相对短。面花的用途由“吃”转变为“看”,就促使人们要将其保存时间大大延长,但面花的保存又有一些不足——面若湿则会霉掉,干了则会碎掉。这导致面花不能被长时间保存,要解决这个问题,面花制作就要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转型创新。五、面花与陶艺相结合后的变化怎样的转型创新可以解决面花难保存的问题?对于面花的原料、制作手法、造型和色彩,有人进行了一定的尝试。陶艺与面花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承载着传统手工艺的精神意义,都是具有装饰意味与使用意味的手工艺品,都是材料与水、火结合的产物。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变和思维的扩展,面花艺术与陶艺一样,要尝试的就是冲破一切技术材料、形式手法和表现媒介的旧规范,从既定的审美模式中寻找突破点。

在这些尝试者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洛川的面花能手——杨梅英。她在制作面花的原料上进行了创新——用泥代替面烧制成陶制品,产品销路很好。她在传统制作面花的手艺基础上不断延续开发新品种。如她把面花造型用于花瓶、器皿上的浮雕,这种新的形式颇受现代人青睐。

面花艺术是一种源自农耕时代的造型生动夸张、色彩鲜艳夺目、民俗气息浓郁并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欢的民间手工艺术。面花艺术不断进行着自身的创新,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人们将面花与陶艺、旅游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并使之融入生活,使这种伴随百姓生活、群众风俗而生的事物继续发展下去。我们相信将来会看到更多形式的面花。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中国陶艺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