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浅析汉代隶书艺术特点及审美艺术

浅析汉代隶书艺术特点及审美艺术

摘要:汉字是凝结无数中国人智慧的艺术宝藏。隶书作为汉字的一种,始创于秦朝,兴盛于汉代,尤其是东汉中后期的碑刻更是成为历史传承的典范。研究不同碑刻的美与特点,可以使人们对隶书形成更深层次的认识,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启发人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书法艺术的本质与规律。同时,文字内容意境与书法形式意味和谐统一的书法美,可以给人们带来更丰富、更全面的审美享受。

关键词:隶书汉碑艺术特点审美艺术

随着汉字的不断发展与演变,各种书体逐渐出现,其中,隶书的成功衍生是汉字发展的一个高峰,也是下一个书体演变的开始,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汉隶上承秦篆传统,下启草书、行书、楷书的萌芽与发展。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整理,去繁就简,字形扁圆为方,笔画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囚犯,而是“胥使”,因此,古代隶书也被称作“佐书”。碑刻书法在东汉中后期大量出现,留存至今的碑刻、拓本大概有400多通[1]。特别是在东汉后期政治混乱的时期,隶书艺术却达到了辉煌的时刻。隶书典范的名碑有几十通,如《礼器碑》《张景碑》《张迁碑》《曹全碑》《石门颂》等,在千百年来成为后人临摹的范本。汉隶在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上留下了璀璨夺目的一页,对后世书法有深远的影响。

一、汉隶书法艺术特点

1.笔画特点

从先秦墨迹看,隶书起笔时用重顿或回锋蓄势,达到起笔圆浑而收笔尖利的效果。而汉隶在笔法上有了更加丰富的变化,有方有圆,出现了“蚕头燕尾”的笔法。此笔法的本质是波磔笔法,讲究“一波三折”。汉隶增加提顿,笔画开始有粗有细,使节奏感加强;同时,变画为点,变弧为直,变连为断。篆书的点画只有点、直、弧3种,发展到隶书已经具备了8种基本笔画。另外,汉隶将篆字中许多一笔连绵写成的笔画断开,为后来楷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汉隶开创的笔画书写方式为书法的审美带来了更新、更丰富的可能性。

2.结构特点

(1)左右伸展,体势开张

与秦隶相比,汉隶的体势呈横向开张之势,中宫敛收,主笔横展,既雄放洒脱,又舒展灵动。

(2)水平性、对称性的平衡结体

隶书注重横平竖直,笔画匀称,尽管汉碑风格多样,但几乎都具有这个特点。直横水平性行笔,三撇往往写为三个横点、三横或两横一波。笔画之间有对称点、对称竖等,部件之间有对称性结构。偏旁中草字头、竹字头、登字头、老字头、八字底等,将左右两个部件的形状、大小写得一致或类似,具有对称性体势。

(3)主次分明,疏密透气

隶书主笔突出,并与次要部分相互协调。在体势横向开张的隶书中,要突出左右伸展的波、撇、捺、竖弯钩等主笔。在字中,笔画少者、左右结构中偏长的纵向笔画之间要疏;反之,上下结构、笔画多者、斜向笔画之间要密。同时,在字的结构中的封闭空间要留出适当空隙,使气息通透。这样可以产生空灵、生动的审美效果,避免堵塞板滞。3.章法特点汉隶碑刻的章法布置较秦隶变化不大,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纵有行横有列,即“纵横成行”,字的间距略大于行距,行行分明,整体看来更加整齐美观。另一种是纵有行横无列,字距大小不同、参差不齐,整体看来更加灵活自由,书写起来更加便捷。

二、汉代经典碑刻隶书分析

1.《礼器碑》

《礼器碑》全称是《汉鲁相韩勑造孔庙礼器碑》。此碑是汉隶的重要代表作。《礼器碑》精研遒劲,清超肃括。清王澍在《虚舟题跋》中评此碑说:“无美不备,以为清超却又遒劲,以为遒劲却又肃括。自有分隶以来,莫有超妙如此碑者。”[2]《礼器碑》笔画以瘦劲为主,似铁画银钩,又间以粗重之笔,瘦劲显出挺立之姿,粗重给人沉实之感。《礼器碑》结构精密严整又奇宕多姿,布局疏朗,字字重心稳固,通篇骨力通达,神完气足。碑阳部分章法排列较为规律,体现出和谐端庄的特征;碑阴部分用笔奔放飘逸,自然成趣,字的大小并不相同,富有流动感。

2.《张景碑》

《张景碑》又名《张景造土牛碑》,字体平和舒展,庄正精密。笔画既简约又完备,肥瘦适度,不作过度的提按对比。用笔方中带圆,圆中有方。笔势左右开张,疏朗从容。结体庄正大方,体势收放得当,匀称严谨,典雅端庄。《张景碑》充分体现了“精而密”的隶书特性,在平正、匀称中富有变化。此碑是汉隶鼎盛时期的代表作之一,易于初学者学习,可以成为隶书的入门法帖。

3.《张迁碑》

《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此碑可以称为汉代隶书的上品,为后世历代书法名家所器重,也是历代名人、墨客、书法爱好者临摹、练习的最佳选择之一。《张迁碑》坚实拙厚,雄健浑朴,用笔遒厚,沉涩老辣,以方笔为主,坚劲生拙。其波磔略扬,撇捺微展。结字巧中有拙,拙中寓巧,大巧若拙。字体端庄朴茂,笔短意长,以尽其势,揖让错综,正中有欹,殊多生趣。章法不拘一格,生动活泼,通篇取茂密之势,但字距和行距之间又无严格的固定距离。全碑各字稳而不呆,动感强烈,朴实自然,从而达到全碑皆活的奇妙效果。清孙承泽在《庚子消夏记》中云:“书法方正尔雅,汉石中不多见者。”

4.《曹全碑》

《曹全碑》(图1为局部)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属东汉末隶书完全成熟期的代表作品。此碑明丽俊秀,清健畅达[3],笔画圆劲,刚柔相济,静中寓动,曲直相谐。全篇以细线为主调,细而不弱,轻重相和,提按丰富。结体富有疏密变化,收放得当。中宫紧收,四周舒展。主笔定位,重心多变。章法上纵有行,横成列,布列匀称,严整美观,具有庙堂之气。字体多取横势,左右开张,字距大于行距,具有疏朗开张的整体效果。此碑纵荡横涌,静中寓动,风致翩翩,婀娜多姿,是汉隶秀美风格的代表。清书法家万经称:“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

5.《石门颂》

《石门颂》全称为《汉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汉代颂体的代表作。《石门颂》沉涩韧健,奇纵飞扬。此摩崖隶书素有“隶中草书”之称,运笔遒劲,饶有篆意,古厚含蓄而富有韧性。《石门颂》继承了古隶的率意性与篆书的简约性用笔,以中锋圆笔为主,转折处或方或圆。笔画粗细变化不大,即使是燕尾或捺画的末端,也不过分加重。结体开张奔放,疏松散朗,飘逸有致。章法错落,字随石势,纵横劲拔,意趣横生。清篆刻家张祖翼跋《石门颂》曰:“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4]

三、审美艺术

1.审美意味

(1)生命形式意味生命形式意味是书法审美艺术的第一层,也是最根本的阶层,它决定了书法的基本审美。古人不断地探索书法艺术中表现生命形式的可能性,注重书法和生命之间的审美联系,强调“气、神、骨、筋、肉、血”,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古人对生命形式意蕴的追求。苏轼在《东坡题跋》中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可,不为成书也。”

(2)情感力度意味书法的审美艺术也离不开情感力度意味,不同的情感力度具有不同的书法形态美。如隶书笔画中的波横、长撇、竖钩、捺画等,书法家可以通过在笔画中注入情感力度,使隶书比草书更具性情与表现力。中和、狂放、阴柔、阳刚成为特定情感力度的审美意味表现。

(3)风格性的情调意味风格性的情调意味是很多书家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展现。风格性可以使审美更具有个性化特征,如,《张迁碑》的风格是雄浑拙朴的,这便是第三层的书法审美意味。

2.形式美法则

(1)生动有力的笔画笔画之美在于“笔力”,即生动有力。生动有力的笔画往往灵活而不呆板,厚实而不扁平,具有一波三折、方折圆转、肥瘦适度等形式规律,可以使笔画产生生命的力量。如,蚕头燕尾、一波三折、方劲古拙均能够表现出隶书的概貌与美。

(2)和谐见势的结构结构之美在于“字势”,即和谐见势。欹与正、疏与密、大与小、主与次等和谐统一而具有不同的侧重,一起构成了多姿多样的体势,表现出或庄严肃穆、或奇宕峻扬的意味和风貌。如,何绍基的隶书横画略向右下倾斜,具有一定的欹势,与一般的隶书相比增加了一些动态效果,更具有生动之气。

结语

汉隶的出现与发展意义重大,其在我国书法史上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性转折的标志。汉隶简化了字形结构,摆脱了篆书在书写上的一些局限,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其左右伸展的横向开张势态,给书法的线条艺术带来了更加活泼灵动的气息。汉隶形态丰富多样,既包含西汉的石刻、简牍、帛书,又包含东汉的碑刻等。总而言之,汉隶以其丰富的笔法、浑厚飞动的气势及书墨意趣,使书法艺术进入了崭新的境界,承上启下,对后世书法艺术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人们仍然能从对汉代隶书的技巧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其独特的魅力,从而更好地传承我国的书法艺术。

参考文献:

[1]李祥俊.“隶变”与汉代隶书艺术的辉煌成就[J].衡水学院学报,2015,17(3):94-99.

[2]宋民.隶书教程[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李守银.简论两汉隶书的发展演变及其艺术影响[J].中国书法,2016(22):118-119.

[4]陈思.图像学视角再探汉隶《石门颂》书风[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3):112-116,210.

作者: 侯易非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