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省域社会发展思索及建议

省域社会发展思索及建议

本文作者:杜树旗作者单位:甘肃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社会发展研究处

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提高农村居民收入

在扶贫开发中,一手抓农村劳务输出,一手抓优质高效农业,始终是我省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河西等地一些县区农村发展经验证明,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必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整村整乡连片推进,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政策,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对国家和省上的扶贫资金进行适度整合,以县或乡为单位确定重点扶贫开发支持项目,充分调动县乡村三级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切实提高扶贫资金项目的效益。二是建议有关部门对当前农村实用技术需求情况进行一次系统调查,明确全省及各地农业适用技术推广重点领域,进一步提出支持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措施办法。三是坚持农业科技人员承包到乡到户制度,扶持一批农业科技带头户和带头人,示范引领农民集约化连片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依靠销售名特优农副产品增加收入。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让农民生活更加美好

坚持小城镇发展战略仍然是我省城镇化的重点方向。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省围绕“小城镇大战略”,支持县城及中心乡镇规划建设,全省兴起了一批重点小城镇,城镇化步伐明显提速。建议在“十二五”时期将小城镇建设作为城镇化的“大战略”,由省财政每年筹资二至三亿元“小城镇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基金”,每年支持50个重点小城镇建设,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完善小城镇规划布局和功能定位。同时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改革户籍制度等,进一步吸引农民到小城镇就业生活,就近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小城镇建设让农民生活更美好。

狠抓义务教育巩固率,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

2009年我省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4年,低于全国8.57年的平均水平。我省平均受教育年限不高,除与历史基数偏低相关外,可能与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巩固率密切相关。据调查,2010年全省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相当于2005年全国平均水平,系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在服务行业就业的农村劳务人员中,初中未毕业人员占有很大比例。因此,提高全省适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当务之急是抓好农村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巩固率,一是要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加大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巩固率督导检查,定期通报巩固率落实情况,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和社区组织责任,督促家长履行适龄少年儿童上学的义务。二是人社部门要会同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开展对用人单位用人情况检查,对招收适龄少年儿童和未成年的依法给予处罚。三是加强对农村“两后生”继续教育,继续作为“十二五”期间实事之一,建议由人社、扶贫、教育、财政等部门每年进行一次评估督导,强化对培训率、就业率、取证率等指标考核,切实提高“两后生”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把实事好事做实做好。

坚持计划生育国策,稳定现有低生育水平

我省正处于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期(2003~2013年)。2004年以来全省人口自增率呈结构性回升态势,人口自增率从2004年的5.91‰回升到2009年6.71‰,人口惯性增长的势头依然强劲。今后20年全省总人口仍将以每年20万人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预计2039年(比全国晚9年)达到3100万左右的峰值人口。坚持不懈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增长率要稳定在6.5‰左右,是“十二五”时期提高我省社会发展水平重要任务。一是要加强城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一管理、优质服务新机制,积极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全员化、网格化和均等化,完善流动人口登记制度,及时有效的落实计划生育措施;二是加快人口信息化建设,支持开发运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平台软件,推动人口信息平台与公安、民政、工商、税务等部门互联共享,提高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迁移、就业、扶贫、民政等关系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信息资源共利用;三是完善城镇居民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认真落实城镇非在业人员计划生育优惠政策,实现城乡计划生育工作协调发展。

建立全社会参与机制,加强传染病预防干预

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省乙类传染病流行呈上升趋势,与全国相比每10万人传染性发病率处于高位,特别是以性传播为主要途径的艾滋病、梅毒、淋病出现蔓延势头,截至2010年10月,全省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068例,分布在我省80个县市区。2006年以来,在国际社会的推动下,国家及我省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的综合干预工作,先后在宾馆酒店、大专院校和娱乐场所广泛开展了宣传培训、安全套推广等活动,建立了针对吸毒人员的美沙酮替代治疗门诊,在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肺结核等传染病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主要作用。实践证明,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不仅需要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和专门防治力量,更需要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防治机制。建议在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中,加快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每两年对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员进行一次常规体检;加强对娱乐场所、羁押场所等人员传染病检测,加大安全套推广使用;认真借鉴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经验,增加对重大传染病社会参与项目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以高校志愿者为主的社会力量在传染病宣传教育、行为干预方面的主要作用,带动形成全社会预防传染病的良好氛围,尽快遏止我省乙类传染病上升势头。

增加农民使用电脑数量,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

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的电脑数,是衡量一定时期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2009年我省这项指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省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的现状。近年来,我省建设和推广了“远程教育网点—中小学生—农户”的“金塔模式”,“农村综合信息网—农户固定电话”的“家家e金昌模式”“,农业专家系统咨询软件—农户”的“农业专家系统模式”等信息化建设经验模式。但是,这些模式政出多门、功能单一、界面单调、网络不全,适应不了农村群众多样化的信息需要。与此同时,我省对农村信息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据一项调查,2008年省级财政对农村信息化累计投入约2000万元,投资总额不足涉农资金的1%。电脑的普及运用和信息网络建设是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十二五”时期我们要更加重视农村信息化建设,一是大幅增加农村信息化建设投入,按每年每个农村人口5元投入,每年约需投入8000万元,同时对部门相关项目资金进行必要整合,集中连片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二是对现有信息化网络模式进行优化选择,按照地域分类推广适应性强的经验模式,避免政出多门、脱离实际、重复浪费;三是组织相关部分联合开发适合农村群众信息需求的软件平台,整合加载政策指南、科教文卫、市场供求等适用实效信息资源,配备专人及时更新页面内容,调动农村群众购置使用电脑的积极性;四是利用电子政务网络和人口信息网络平台,采取财政补助的办法,逐步为全省乡村配齐电脑,实现全省电子政务和人口信息互联互通。与此同时,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每年为农村种养加能手和科技示范户配备一批电脑。

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随着全省步入老龄化社会,城市独生子女带来的“空巢”老年人逐年增加,农村劳务输出衍生的“空巢”老人现象已露端倪。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医,成为社会公共服务和福利事业的历史重任。近年来,全省在居家养老、虚拟养老、福利养老等方面取得了进展,尤其是兰州市推行的“虚拟养老”模式,受到了国家部委的肯定。但是,我省每万人拥有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的床位数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社会福利性养老床位不足,社会办养老机构星罗棋布,一部分还存在着价高质劣的问题,同时,城乡“空巢”“三无”(无子女、无自理能力、无生活来源)老人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对社会福利性养老机构建设需求持续增加。因此,必须大力兴办社会福利养老设施,增加社会福利养老床位。建议“十二五”时期将社会福利养老院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之一,加大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相关试点项目支持,选择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购物方便的地方建设100家社会福利养老院,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非营利性质的养老院,营造起全社会养老、敬老、尊老的社会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