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考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改进

高考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改进

摘要: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重点考查考生基本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包括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本文遵循《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意见》(2014版),以浙江省2015年、2016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试题为例,从为什么改进、改进什么、如何改进三大方面具体阐述了新高考模式下地理教学现状及教学策略。

关键词:地理学科;新高考;学考;选考;改进

一、为什么改进

1.新高考的需要

2014年9月,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浙江作为试点省市之一,出台了《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这关系到在新高考模式下如何学以及如何教的问题。教师对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楚,会导致教学设计过偏、过难、过深,而且仍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地理学习出现困难,教学出现低效甚至负效的情形。

2.学生的差异

面对高考改革的冲击,不仅学情发生了变化,而且学生的来源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在这种形势下,不同的班级类型,学习节奏不一样,课程也不能一视同仁,这不仅关系到教师如何把握教学起点,因材施教,而且也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考生遭遇问题

根据近两年浙江学考(选考)4份真题卷的学生答题情况,选择题反映出学生对学考和选考的难度难以把握,特别是最后一组选择题常常让考生望而却步;而综合题(加试题)反映的问题主要是考生对区域认知有偏差,审题析题能力弱,与以往的高考综合题相比,现行的综合题几个设问之间跳跃性强,需要考生有较强的综合思维能力。

二、改进什么

1.课程资源的选择

从地理视角、地理观念选择课程资源,能拓宽视野而不拘泥于课堂,能注重实践而不局限于课本。例如时事热点是地理命题的活水源泉,要让学生从地理的视角对时事热点材料展开分析讨论,因为这些政策、现象和事件都可以成为地理命题的显性或隐性题材,学生要能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原因、提出建议、阐述影响。通过分析近两年4份浙江选考卷发现,“十三五”产业发展方向、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微商、“互联网+”等热点话题都成为我们地理考题的背景材料。除了地理的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微课,甚至是跨学科的知识,都可以开发为地理课程资源,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且能成为传统课程的有效补充,提高地理学习效率。

2.课型的选择

新高考模式下地理课迎来了改革的春天,只要适合学生的,尊重学生选择的,都是好课。教师要根据学情,困材施教,对知识点大胆取舍,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针对侧文侧理班,实施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侧文班的学生,形象思维较好,但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不如侧理班学生,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以自然地理为突破口,注重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演绎过程,研究适合文科班的理性课堂。例如对地球运动的这部分知识,可采用动画视频的直观教学,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侧理班则需要以人文地理为突破点,注重知识点的有序归纳,研究适合理科班的人文课堂。例如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概念图、思维导图等形式对地理知识进行有效归纳,并大声“说”出来,不但能明晰学生的地理思维过程,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三、如何改进

1.立足指导意见

与2012版《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意见》相比,2014版的学科指导意见在教学课时、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目标等方面作了相应的调整。必修部分课时内容减少,原91课时调整为84课时,而机动课时增加,教材的教学内容发生变化,例如必修I第二章第二节“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中把阿拉伯半岛从印度洋板块分离出去,成为一个独立的小板块;必修III第二章第四节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调整为我国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四大地区;必修III第二章第六节作为选学内容,不作考试要求,已经略去等。教学要求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意见》,教学要求分为基本要求与发展要求,基本要求是学考要求,教学内容为必修模块;发展要求是加试部分,针对高考要求,教学内容为必修模块+限定选修模块(《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1]。只有与时俱进,紧扣教学指导意见,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地理学考(选考)学习的有效性。

2.研读教材(1)重视教材的活动题

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的变化,新高考背景下的地理选考非常强调活动教学的重要性。活动教学能够弥补学生个体经验的不足,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发学生的高度参与,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2016年4月份选考卷的第28题第(2)小题:“甲区域农业生产由粗放的放牧业向蔬菜、水果、乳酪为主体的方向转变,说明其农业区位条件发生了哪些变化?”这小题完全来源于必修三第二章52页活动题“加利福尼亚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故平时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教材活动题的开发,能直接应用或迁移应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2)整合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有效整合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不但能够使地理知识有序化、系统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增强学生的学科素养。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意见》(2014版),选修模块《自然灾害》从人地关系不协调的角度学习地理知识,而《地理1》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四节已涉及某种自然灾害的案例。故本模块与自然地理各要素联系紧密,其拓展加深主要表现在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因此,本模块的学习必须基于必修课程《地理1》各单元的学习,整合自然地理环境各个圈层(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等),进行适当的迁移和拓展。

3.研究真题

通过收集浙江省选考真题卷及最近浙江省各市模拟选考卷,分析试卷特点,发现学生问题,整理出各类题目的答题规范和学生书面表述问题如下。(1)影响类、措施类,可用动宾短语结构如2015年10月浙江选考第29题第(3)小题“该农业生产基地在土地资源保护方面应采取哪些主要措施?”参考答案为“植树种草,防沙治沙;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业生产;合理灌溉,防治土壤盐碱化;严禁非法占用耕地,土地整理,增加农用土地面积”。(2)区位类、条件类、原因类,可用主谓短语结构例如2016年4月浙江选考第29题第(3)小题“分析贵州省将易地搬迁作为脱贫途径的主要原因”,参考答案“人均耕地少;土壤贫瘠;地表水缺乏;交通运输不便等”。(3)整理易混淆概念问题和表述不规范问题根据学生答题情况,整理各类概念性问题,如考生对试题中出现的产业链中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农业类型和农业地域类型、工业结构和工业类型、水源与水资源、资源与能源、有机质与有机物等易混概念理解不清,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概念的辨析。把握地理基本概念,建立概念群体系,既要了解它们的内涵,还要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再如表述不规范问题,表现为①错误化,如“径流”写成“泾流”,“补给”写成“补集”;②随意化,如“水源补给”写成“水源补充”,“东部季风区”写成“东部季风气候区”;③绝对化,如“缓解能源短缺”写成“解决能源短缺”等。因此,平时教师的语言表述要严谨准确,不能口语随意化,须运用专业术语表达地理知识。“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才能影响学生,教会学生正确表达。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考试院.2014年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S].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蒋亚琴 单位:浙江省春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