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衍纸纸艺在插画设计中应用探究

衍纸纸艺在插画设计中应用探究

摘要:插画作为现代视觉传达的主要表现形式,如今经历着较大的变化,从书籍中对文字起说明作用的图片到电脑插画,插画的创作手法与风格更加五花八门。在当今艺术多元化的社会中,插画的形式主要有手绘和电脑绘制,这两种创作手法难免让大众产生审美疲劳。该文探讨如何将衍纸艺术与插画设计融合,创作出与众不同的插画。

关键词:插画设计衍纸艺术纸艺

一、衍纸在插画设计中的运用

1.色彩的搭配处理

色彩的运用和处理可以强化插画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在画面大范围中利用衍纸色彩的对比搭配,可使画面具有视觉冲击力。在配色时,设计师首先要考虑画面整体色调的统一与变化。色彩的统一性是指不同明度、纯度的相近色或同类色的和谐搭配。同类色的运用会使画面更加富有节奏和韵律,带给观者更加舒适、安宁的视觉感受;色彩的统一可以使画面各部分的不同元素统一起来,形成有序的规律美感。但在设计时需要注意的是,过度的色彩统一会使画面变得呆板且缺乏趣味。为了设计出更加多样的画面,设计师需要表现出适度的色彩变化,将统一与变化完美结合[1]。除了同类色的运用,对比色的运用也是使画面变得和谐统一的途径。“对比中找和谐,和谐中求对比”[2],即色彩在画面中的运用是相辅相成的。色彩和谐统一不代表要求画面全部使用同类色或相近色绘制,打破画面色彩呆板感的是在同类色和谐统一中部分色彩的对比。统一和对比是互相制约的关系,但将其同时运用在插画设计中,可以成为插画艺术色彩构成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衍纸色彩拼贴在插画设计中需要有规律、有秩序地排版和组合,通过规律性的纯度、明度、冷暖、虚实、形状、大小及位置、方向等方面的组合,形成画面的节奏感。色彩的节奏与韵律是插画设计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色彩的节奏和韵律会引起人们视觉心理上的情感变化,衍纸色彩的完美搭配是插画设计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

2.肌理造型的表现形式及运用

肌理是事物表面的纹理,这种纹理的纹路不同,整体的视觉效果也大不一样。肌理可分为触觉肌理和视觉肌理:视觉肌理强调的是观者观察对象的可视性,即在二维平面内观者可用眼睛感受到事物表面是什么材质;触觉肌理是观者通过触碰可以感受到的三维空间内的事物纹理。肌理综合视觉与触觉两种感受,以此增强画面的层次感[3]。用衍纸做插画的画面肌理,主要利用纸的材质体现。创造肌理效果的衍纸手法通常有刻划法、拼贴法、堆积法等。其肌理效果根据卷纸间留出空隙的形状而形成:空隙大、形状简单,整体拼贴后肌理效果更加清晰;空隙小、形状复杂,肌理的视觉效果便不明确,这一类主要是将小卷纸作为装饰元素,体现其立体感而不是肌理感。除了衍纸卷纸技巧和纸质的因素,个人的主观创作也会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使画面视觉效果别具一格。在衍纸插画设计中,插画主体要靠画面整体的艺术创意形式和色彩的搭配完成,肌理起的是强调画面对象层次的作用。衍纸在插画设计中制作肌理效果,主要有重复肌理和渐变肌理两种表现形式。渐变肌理主要通过衍纸侧峰的线条排序形成,不同纸质的侧峰边缘由厚到薄,衍纸颜色由深到浅,制作出画面元素衔接、过渡的效果。弯曲的线条形式体现出优雅、柔和的画面效果,硬直的线条形成整齐、有规律的素描排线式的画面效果。总的来说,衍纸在插画中的肌理表现对插画画面的整体风格、造型的影响至关重要,是传递画面情感、烘托氛围的重要途径。

二、衍纸在插画设计中应用研究的重难点

文章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将衍纸纸艺与插画设计相结合。现代衍纸工艺不再像衍纸艺术刚出现时那样,只有卷纸的手法,现在流行的衍纸技法多种多样,选择的纸条材质也应和表现的插画造型相符。根据插画内容的不同,设计师运用的纸材料和技法也随之变换,整体插画呈现出的艺术风格也会随之变化。研究的难点是怎样用西方的衍纸艺术表现中国插画风格。中国插画图形、色彩的搭配,插图整体设计的风格,是否可以用西方衍纸艺术表现出来,以及后期是否需要其他综合材料点缀画面,这些都需要设计师在设计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1.衍纸纸质的选择

市面上较为常见、易买到的普通衍纸纸质非常薄,难以做出平整的衍纸部件,难以达到整齐划一的标准,容易导致做出的衍纸作品变形。较软的纸难以卷曲成型,粘贴不牢固,笔者经过试验,建议选择较硬的、厚度的不同卡纸做造型。插画画面大面积背景的部分用纸条宽度中等、厚度较厚的纸,这样的纸有一定的厚度,可以体现线的素描感;小面积的装饰部分则用宽度较窄、厚度较薄的纸条,更有利于细节部分的呈现。

2.衍纸技巧的选择

设计师应突出衍纸在插画设计中的立体效果,用线条表现出造型的素描关系,再用不同厚度的卷纸侧峰直接拼成面,使侧峰体现出线,线的交叉使色彩明暗关系的过渡更加自然。插画画面的艺术形式可参考木刻版画的风格。木刻版画的造型表现明朗有力,通常通过阴刻和阳刻表现出画面的黑白灰层次,线条简洁、排列有序,画面效果鲜明。设计师应利用不同色彩的衍纸侧峰有序排列,组合成画面的明暗层次,使整体造型像木刻版画一样铿锵有力。整体插画元素的轮廓线条采用流畅、细致的白描手法,与轮廓内部如木刻版画的填色风格对比,做到刚柔并济。除此之外,运用不同的衍纸技法可以做出不同形状的卷纸,如紧卷、松卷、开卷、泪滴卷、弯曲卷、眼形卷、叶形卷、半圆卷、箭头卷、V形卷、心形卷、月形卷、三角卷、方形卷、鸭掌卷等[4]。这些技法通常用于拼合装饰画的图案,把这些形状的卷纸放在插画中作为装饰图案也十分适合。这样的设计通过参考中国传统木刻版画、白描等绘画手法,与西方衍纸艺术相结合,不仅是对插画设计的创新,而且是探索衍纸和中国传统元素相结合的重要突破点。

3.衍纸在插画设计中的表现手法

大面积色块使用纸条侧峰直接叠加,形成一条条细线,不同颜色的细线拼成一块面,使明暗衔接的部分过渡恰当;小面积的装饰事物,如云朵、花卉、海洋则单独用卷纸做立体装饰造型,与整齐的大面积不同,它更细致;整幅画不能全部用卷纸排满不留缝隙,要想做出立体的效果,就要有高有低,将底色部分空出来,不做任何卷纸的拼贴,使这部分成为整幅画的最低点,使画面整体形成凹凸效果。如有需要,设计师可添加小部分其他综合材料作为画面装饰。

三、衍纸艺术对插画设计的影响

在插画设计中,对综合材料的运用手法不断发展。衍纸纸艺的拼贴形式为插画设计师提供了插画创作的新样式,衍纸与现代插画的结合,使设计师获得了更多、更新颖的创作灵感。

1.增强画面的立体美感

现今,插画种类多种多样,如商业插画、CG游戏插画、绘本插图以及传统的手绘插画等,无论哪种形式都被设计师广泛运用。由于美术设计专业的扩招,设计专业的学科划分更细,但这种细化容易导致部分学生忽视对其他艺术学科的学习。手工艺在当今被视为传统技艺,手工纸艺的立体感是电脑插画或手绘插画设计难以表现的。插画中应用的综合材料是多样的,但通过综合使用各种材料呈现插画画面的预期效果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多种材料搭配不当将导致画面凌乱。而衍纸这种材质通过不同纸质材料的肌理、厚度以及预先设计好的色彩搭配,可达到材料和画面内容统一的目的。衍纸插画可以被界定为介于雕塑和平面绘画之间的艺术品,设计师可以通过不同的纸艺技巧自由地在二维和三维之间转换。平面插画需要通过较高的绘画技巧体现出画面元素的肌理感,而衍纸的插画可通过不同材质的拼贴传递出肌理感。元素在画面中的凹凸设计在二维画面中产生三维的空间效果,使画面整体元素有前有后,完美地突出主体物的形象,虚化背景物,让画面更加精致、细腻。

2.创新插画设计的途径

当今,插画设计随处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插画设计已形成多元的风格流派和特定的绘制技法。衍纸纸艺的广泛应用对于插画设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使插画未来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从创新手法发展的层面解析,衍纸纸艺的应用给插画设计带来的推动作用有两方面。一方面,衍纸纸艺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插画绘制的艺术理念。传统插画主要被应用在书籍、产品包装、电子展板等平面中。但通过衍纸纸艺创作的插画可被运用在三维立体的空间中,如百货商店的橱窗里。用衍纸做出具有纸雕效果的立体插画,通过一个个衍纸部件的拼叠,搭建成一件件不需要底板的插画艺术品,这种新颖的方式给插画设计带来了充足的表现空间,使设计师不受纸张大小、空间前后的限制,能尽情地想象并绘制。另一方面,衍纸纸艺的应用改变了插画静态元素的视觉艺术表现力。衍纸的卷纸部件作为插画画面中的一个个小元素,经过设计师有目的性的拼合组成一幅灵动的插画。以往的插画是设计师通过绘制静态的图案,将视觉效果呈现给观者,但即使设计师的二维绘制技术再高超,画面的视觉效果仍然是静态的。衍纸插画设计利用静态的纸条构成的元素相互叠加、拼合,虽然纸材料是静态的,插画也是静态的,但衍纸在插画设计中的运用给人呈现的视觉效果是富有动态感的[5]。

结语

笔者通过整理相关文献,结合自身将衍纸和插画设计相结合的研究,总结出衍纸插画设计的几个要点:用个性化和现代的方式诠释插画设计的内容,这样的设计既彰显个性又提升品位,为插画设计注入了新鲜血液;使用衍纸制作时应考虑纸质材料多元化的运用,如传统材料的新用法、废旧材料的再利用和新型材料的运用;当代插画设计流行元素和衍纸纸艺技法系统化结合,做到传统与时尚的融合;在插画设计过程中要注意画面风格的设定是否和衍纸创作相匹配,可将中国传统绘画形式和衍纸艺术相结合,创作出与以往插画作品不同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2]张蕾蕾.插画艺术中的色彩美学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0,20(7):115-119.

[3]王培培.衍纸艺术在装饰画中的应用研究——以满族特色衍纸画设计为例[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9:13.

[4]姜丽,高欣,胡昕昀.“云看见”|衍生万物,纸造心田—基础篇[Z/OL].(2020-05-21)[2020-11-04].

[5]赵娜.论综合材料的运用对装饰绘画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14(1):38-39.

作者:刘仕伟 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