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模型原理论文:SE-IE-CI模型的理论依据及原理浅析

模型原理论文:SE-IE-CI模型的理论依据及原理浅析

作者:员巧云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学院

基于网络集体智慧的知识创新模式,既能够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带给人类交流的便捷性,又能够让全球不同时空的组织外部网络用户参与到企业知识创新之中。与野中郁次郎的SECI理论相比,虽然这种新型组织的知识创新仍然主要来自于个体隐性知识、以及个体间的知识交流和合作,但是,其知识创新流程、知识资本和知识交流的情境因Web2.0网络平台的支撑而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需要对新时代背景和条件下的知识创造提出新的认识,本研究便是基于此思考建立Web2.0环境下的新网络知识创新模型,延伸已有知识创新理论,并指导组织建立新的创新模式,提升创新能力。

网络时代企业知识创新的变革

SECI模型揭示了社会群体如何在特定情境中学习和知识创新,其研究主要是基于传统的企业组织。传统企业受地域等条件限制,与外部的合作有限,其组织形式相对固定,员工在企业服务的时间较为长久。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创新的优势和利润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其自身内部独特的知识资本和内部员工的知识交流。其中一些具有技术统治地位的企业因其领先的创新能力可以在市场上获取绝对的竞争优势和商业利润。但是,在目前网络快速扩展和知识共享越来越便捷的情境下,这样的技术垄断型企业越来越少,即便是微软,也慢慢开始步入开源软件的行列,以便与众多的小型柔性化的开源软件企业抗衡。对Web2.0环境下的网络创新型组织而言,在初期阶段,其产品的创意和成型也是在个体及小型团队内部产生,例如Wikipedia维基百科的初期平台的创建。然而,发展中的Wikipedia在Web2.0技术的支持下,作为一种社会革新,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用户参与到词条编辑和知识库建设中。这种建立在亿万用户基础上的知识产品,从根本上保证了其可成功性。与传统企业不同,Web2.0环境下的新型网络组织是开放的,其知识创新的核心是建立一个可实现协同知识创新的网络开放平台,以吸引众多的网络用户参与到组织的创新网络和利益网络中,使知识创新实现积数化加速增长,引爆最初的知识创意的价值。这种网络组织的创新竞争优势和利润来源不再仅仅源于自身内部,而是依赖于其知识创新的成长性和可持续性,组织的竞争能力来自于全球化的网络集体智慧。

SE-IE-CI模型的理论依据及其原理分析

在信息交流和共享极其便利的网络时代,组织外部知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中的新知识主要产生于组织内部。本研究提出的SE-IE-CI模型分析了组织内部与外部知识的相互扩散和融合的过程,探讨组织如何有效利用内外部集体智慧进行知识创新,SE-IE-CI模型中对群体知识创新的研究主要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和集体智慧理论。

1社会网络理论社会网络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学研究范式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StanleyMilgram[3]于1967年提出六度分隔理论(小世界理论),即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和另外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6个,该成果为社会网络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社会网络理论的发展给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也为探索知识转移和创新提供了新的途径,学者对知识活动的研究逐步基于两个范式——信息网络范式和社会网络范式;其中,信息网络被认为是、传播、共享、学习和利用显性知识的理想通道,而社会网络则与隐性知识的有效流动紧密相关[4]。已有研究表明,合理的社会网络有利于知识创造、革新、转移、保存和经验继承[5];小世界中的创新赋予跨组织创新能力,加速了组织中的知识溢出[6];网络跨越的结构洞越多,网络的信息与知识就越丰富,越有利于知识转移[7]22-50。由此可见,如果组织能够建立广泛的开放的社会网络,便可为组织内外部的隐性知识转移和交流提供大量的机会和通道。近年来,Web2.0环境下的博客、维基百科及社交网络等的出现使得在线社会网络迅速发展,在线社会网络中的知识转移较传统社会网络更加流畅和频繁,此时信息网络与社会网络逐渐融合,相辅相成[4]。组织利用Web2.0环境和技术可以便捷地搭建起在线社会网络,将其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交流向组织外部迅速拓展,从而让更大范围的组织内外部的群体知识交流和创新成为可能。在线社会网络支持组织内外部更大范围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交流是本研究SE-IE-CI模型的主要理论基石。

2在线社会网络与集体智慧Web2.0技术的全球易用性使更多的人在网络智能空间进行协同创新[8]9-28,正如DonTapscott和AnthonyD.Williams[9]23-30在著作《维基经济学:大规模协作如何改变一切》中所讲,开放、对等、共享以及全球行动的环境有助于创造大规模的集体智慧。集体智慧是众多个体通过相互协作而涌现出的共享或群体的智慧。麻省理工学院集体智慧研究中心对蜂群和人机群体的集体智慧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在放权的、自组织的情境中,全新的创意可能激发大规模群体创新并最终让其成为一种新的潮流,使新知识呈积数式增长[10]。目前,社会外部的集体智慧对组织知识创新的贡献逐步增大,成为组织知识创新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正如《星期日泰晤士报》所讲:“‘维基经济学’是新的力量,它将人们联合在网络上,以此来建立一个巨大的脑[9]41。”在线社会网络作为信息网络和社会网络的融合体为集体智慧提供了条件和土壤,有利于组织充分利用外部人才,通过大规模协作的力量进行知识创新,并利用网上群体评估或排错等来降低成本,产出更加个性化的创新产品。本研究的SE-IE-CI模型也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集体智慧的涌现。虽然网络环境下组织内外部的合作知识创新和集体智慧的涌现具有群体性特征,纷繁复杂,但其过程还是有规律可循:首先,组织需要尽可能多地吸引外部人员参与到知识创新中。其中的吸引源是能够激发人们创新热情的新事物,比如维基百科的雏形、Linux的开源软件等。而向组织外部人员宣传和推送吸引源的通道则主要是信息网络,从简单的电子邮件,到建立网络智能社区等,尽可能多地获取外部人员的参与。当组织外部人员了解该创意产品后,如果其学习和创新兴趣被激发,便开始对创意产品知识进行学习和内化,本研究将此称为组织外部的知识内化过程。其次,在外部人员完成了创意产品的内化之后,集体智慧的爆发便成为可能。一般而言,创意产品被推送出的同时,组织可以为外部人员提供参与创新的入口或平台,甚至提供免费创新支持,比如提供的设计和销售平台,乐高为黑客提供的免费软件支持等。这时,一方面,组织外部的群体开始新的知识交流,以最终实现知识产品的创新和拓展,比如一些团队二次开发Linux的发行版本;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外部的知识个体将创意产品知识与自身知识经验结合,直接开始新的创作,例如维基百科上的知识更新,或者上的T恤个体设计等,创造出新的知识产品。本研究将该过程称为组织外部的知识社会化和外化。总而言之,组织外部群体或个体充分内化最初提出的创意产品知识,然后做进一步的知识交流并推出更多的创新产品,是在线社会网络集体智慧的两个核心步骤和机制,我们将其与传统的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进行有机结合,提出网络知识创新螺旋转化模型——SE-IE-CI模型。

Web2.0环境下的网络知识创新螺旋转化模型——SE-IE-CI模型

与SECI模型相比,SE-IE-CI模型中知识创新的流程和环节都有所不同。本研究分别从知识创新的流程和阶段、知识资本,以及知识创新的情境三个方面展开对比分析。

1SE-IE-CI模型的流程和阶段在本文提出的模型中,知识创新可分为六个历程:组织内部社会化(S)、组织内部外化(E)、组织外部内化(I)、组织外部社会化和外化(E)、组织内部组合化(C),和组织内部内化(I),即SE-IE-CI模型。这里的组织内部是指核心创新团队,他们是最初创意的缔造者,也是将创意外化为初期产品或服务的团队,通常由少量个体组成。组织外部,则是指大量的分散的网络用户,他们受该创意及产品吸引,并激发了自身的灵感和创意,自发地参与到该产品的知识创新过程中,例如在中提交设计的网络用户。下图1描述了Web2.0环境下的网络组织知识创造流程及知识创造的动态转化阶段。

1.1组织内部社会化最初阶段,即促使个体产生新的创意的阶段,创意的产生不是基于组织要求,而是个体兴趣、热情或理想的产物,例如Wikipedia和Linux等的创意,它充满新意且能够吸引对其具有同样热情的人加入到创新团队中[10]。在该阶段,个体间的隐性知识的交流与SECI模型中的社会化阶段相似,仍然需要个体之间信任的支持。研究表明,如果Wikipedia的编辑团队间的交流频繁,尤其是与其中几个信任度很高的合作者联系紧密的话,通常可以产生出更好的绩效[11]。

1.2组织内部外化该阶段中,核心创新团队进行对话和交流,将新的创意外化为产品或服务雏形。例如,LinusTorvalds因爱好编程而创建的Linux,成为一种自由的开放源代码的类UNIX操作系统内核[12]1-5。然后,最初的产品或服务会在较少的网络成员中推广征询意见,并不断改进。1.3组织外部内化从该阶段开始,最初的创新产品或服务开始通过网络平台吸引外部用户,越来越多的网络用户关注这种新颖的产品和服务,及其网络创新平台。众多网络用户开始了解并进一步学习该创新平台,并将该新产品或服务的显性知识内化。这种学习和内化的过程,不再局限于一个小的团队、组织或者企业,而是开放式的,是大量的外部个体将显性知识内化过程,也是网络集体创新的基础。

1.4组织外部社会化和外化该阶段是知识创新得以喷发的重要阶段。组织外部的网络用户在内化了创新产品或服务雏形的核心思想后,激发了自身的创新愿望,将自身知识和经验与已有知识平台结合,产生新的知识产品。以Linux为例,作为开源操作系统,李纳斯•托沃兹开发Linux的初衷并非为了共享和贡献,而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编程爱好[12]1-5,而正是因为能够满足这种需求,Linux吸引了大量的用户自发地学习其内核,并基于该系统进行了二次开发,因为只要遵循GNU通用公共许可证,任何人和机构都可以自由地使用Linux的所有底层源代码,也可以自由地修改和再。众多用户的参与使得Linux不断更新,当前的应用涉及手机、平板电脑、路由器、影音游戏控制台,以及台式机,大型机和超级电脑等。在该阶段中,个体隐性知识外化是必要的,但社会化却不一定存在。因为许多网络知识创新的参与者包括众多的个体用户,例如Wikipedia的个体编辑者、上的创意设计人员、亚马逊上的土耳其机器人、Apple应用商店中应用程序产品的个人等。在可以学习和个人创作的网络平台的支持下,个体隐性知识外化过程得以轻松实现。但是,当参与知识创新的网络用户是其他外部企业、组织或团队时,这些外部组织内的知识社会化过程仍然存在。当数以万计的网络用户参与到系统的知识创新中时,整个系统的创新知识迅速膨胀。组织在该阶段开始获取创新产品的商业利润。由于利润来源是基于很大的用户数量,因此原本微小的创新项目可能获取巨额利润。

1.5组织内部的组合化阶段经过组织外部的大量网络用户的参与,初期的知识创新产品和服务实现了飞跃。由于外部用户创新的自由性,最初知识系统的知识数量、内容,甚至创新理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该阶段组织内部的创新团队需要对革新后的系统知识进行整合。由于此时系统知识数量巨大,知识的整合和梳理不同于原有传统组织的显性知识组合,而更多地是去抽取一些规则。以Wikipedia为例,就设定了不接受广告、不添加视频材料、对所有外部链接添加“no-follow”(不许跟进)属性来降低被商业利用风险、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得到高质量的信息为根本理念等。这些创新系统的管理机制和防止创新系统被破坏和衰败的规范等,有利于促进创新系统的良性发展。

1.6组织内部的内化阶段在该阶段,组织内部的创新团队对系统中的新知识进行学习,并与自身经验和实践紧密结合,使显性知识成为个人知识的一部分。该阶段与SECI模型中的内化阶段相似,不再赘述。

2SE-IE-CI模型中的知识创新的情境分析知识创新需要不能脱离一定的知识共享平台和场所,在其间知识被共享、创造和使用。情境的差异对知识创新效果会产生影响。下图2表示了SE-IE-CI模型中的知识创新情境。

2.1起源情境知识起源情境为个体产生创意提供土壤,是创意产生的基础情境。在网络时代,隐性知识交流,尤其是个体间分享共同的感受、经验、情绪和心理的过程,仍然离不开面对面的交流。Nemoto等[11]研究发现,团队之间越是信任,创新工作的结果越好,而建立信任的基础来自于面对面的交流。例如,如果Wikipedia的编辑者之间使用更多的信任度高的、正面的和建设性的语言,则沟通和合作成果更为显著。

2.2对话情境在该阶段,一方面,通过前期的交流,对创意有兴趣的知识个体会被自觉吸引到创新团队中;另一方面,已有创新团队也需要主动地寻求有利的合作伙伴。基于个体的社会关系来寻求与亲戚、朋友或同学等合作都有利于创新团队的建立。另外,DiMaggio[10]研究发现,即使在网络时代,较近的地域更有利于初期阶段的合作交流和创新,通过有效交流,可改进最初创意以及产品或服务的雏形。

2.3网络实践情境——Web2.0平台的应用在该阶段,创新组织要将其新产品或服务向网络推广,的创新产品会吸引大量的外部个体或组织进行学习和实践。为了让用户对创新产品进行快速学习和实践,一方面,除了该创新本身的吸引力外,还应该提供良好的网络信息渠道、明确的创新理念、易于用户理解和吸收的知识教育系统等。比如,能够让用户快速地了解其理念、激发个体的创新愿望、鼓励用户参与设计和积极体验。这是Web2.0环境有利于集体创新的优势所在,它促使大量的组织外部个体将该创新产品或服务与其个人的实践和经验紧密结合起来。这不仅使得最初创新的显性知识成为其个人的知识基础,也为外部个体参与到该产品或服务创新中打下基础。

2.4与网络系统对话情境——Web2.0平台的应用该阶段,Web2.0技术的应用支持组织外部的知识外化,并与已有知识系统结合产生出新的知识。为了促使外部组织或个体实现知识外化,在最初组织内的创意阶段和外化阶段中,就需要考虑到外部用户提交其新知识(即将外部用户的知识整合到原有创新内核)的便捷性。同时,应该将外部用户囊括到该利益共同体中,让用户可以方便地从创新中获取受益,从而自发地进一步推动整个系统的知识创新。例如,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名学生,对编程知之甚少,却利用已有的标准工具开发了一个简单的Facebook应用程序来分享照片,该应用在一年之内用户数量达到了100万[2]56,Facebook作为一个方便快捷的基准平台,促使用户不断延发出新创意和产品。SE-IE-CI模型中组织内部系统化情境和实践情境与SECI中的相似,但目前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数据挖掘技术对显性知识整合和内化可提供有效支持支持。

3SE-IE-CI模型中的知识资本SE-IE-CI模型与SECI中知识资本的根本性差异在于:SE-IE-CI模型中,网络用户的动态的新知识资产被源源不断地添加到已有知识资产中,知识资本的存量巨大,因为知识创新的来源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创新团队,而更多是来自于成前上万的网络创新用户,这种网络协作创新模式下的知识资本量具有自由性和无限性。例如,现在很难预测未来的Wikipedia的知识资本的数量,也很难定性其最终产品和形式。下图3描述了Web2.0网络平台下从知识创新初期到网络集体知识创新阶段的知识存量数量和参与创新人员数量的发展。就知识交流网络而言,初期的创新团队间交流密集,集中度高;而在外部网络知识创新阶段,参与数量和人员激增,信息交流呈现大量的网络结构洞特征[7]18。

总结与展望

本文对Web2.0环境下的网络知识创新模型进行了分析,对知识创新的动态特征和流程、知识资本和创新情境分别进行了研究。Web2.0网络支持下的知识创新,有利于人们跨越地域和时间的障碍,充分发挥人类的集体智慧,实现全球化的协同知识创新。本研究克服了野中郁次郎SECI模型中没有揭示组织如何通过知识管理拥有竞争优势,以及缺乏对组织外部社会知识价值和信息技术的重视的不足。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企业应尽力向柔性化网络化的创新组织发展,快速学习和吸收社会知识,利用社会群体的智慧来创新。本研究为组织实现开放的基于网络用户实现知识创新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理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