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模型制作实训总结

模型制作实训总结

模型制作实训总结

模型制作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胜任力 胜任力模型 保险企业高级人才 人才培训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1个人胜任力理论及其胜任力模型

20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McClelland教授在研究中发现传统性向测验和专业知识考试测定个人潜能失效问题。通过研究,他认为除智力外,个人认知、特质等因素会促进个人工作表现突出。他倡导胜任力模型取代个人智力测验模型用于预测个人潜能。由McClalland提出胜任力概念已成为全球焦点。胜任力模型是运用人行为方式定义,测试其完成工作所需具备知识、技巧、品质和能力的一种。该模型借助分析不同层次岗位行为因子,确定员工具备能力要素和技术熟练程度,判定员工工作胜任度。

2保险企业高级人才种类与来源、培训模式及存在问题

首先我们对保险企业高级人才种类、胜任力特征与社会来源进行分析。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含高级管理人员与高级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指董事长及其他执行董事,总公司管理层成员,省级分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分公司或中心支公司总经理。高级技术人员指总会计师、总经济师、核保核赔师、总工程师与总精算师、律师与培训师以及公司杰出销售管理人等。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对整个保险企业组织管理负责制定组织总目标,掌握公司发展经营大局并评价组织绩效人。在公司组织中制定公司战略,确定各部门任务,分配各部门资源,批准计划、预算和主要投资,考核工作绩效以保证公司顺利运作。

保险企业高级人才胜任力特征:(1)个人性格品赋;(2)个人认知力;(3)个人行动力;(4)个人交际能力;(5)思想力与领袖权威。高级人才胜任力是一项潜在资产,在适当工作环境条件中可产生高附加价。来源有:一是保险企业自我培养;二是将有潜质对象交高校培养;三是通过人才招聘,从别的企业挖角。

笔者随机选取了佛山市保险企业1000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对其所在保险企业人才培训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835份,其中有效问卷779份,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83.5%和77.9%。本次问卷调查以佛山市保险企业高级人才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中选取1000名工作人员。在779份有效问卷中被调查人员有高层管理者10人,销售人员479人,管理与服务类人员290人。通过调查,佛山市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培训状况归纳如下:首先是培训体制不健全。表现为缺乏专门的培训部门和培训模式。10.1%的高级人才表示所在公司没有专门培训部门和培训师;69.2%的高级人才表示所在保险企业只有兼职培训人员;20.70%的高级人才表示所在保险企业没有专职培训师。调查结果还显示96.2%的销售人员接受过公司组织的专业培训,59%的管理服务人员接受过高级人才培训,只有18%的高层管理人员接受公司组织专业培训。其次是人才培训系统欠缺、管理机制不健全、培训程序和方式单调。而调查结果显示,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培训程序上有诸多缺陷。67.40%的高级人才表示公司在进行培训前未听取员工意见和建议;49%的高级人才表示公司培训简单化、流程化,难以达到目标;60.3%的高级人才表示公司的培训结果对自己之后工作没有影响和促进作用;28%的高级人才表示培训对自己产生一定影响和帮助;只有7%的高级人才表示公司的培训对自身未来职业发展有很大帮助。而在我们的调查结果中,高级人才所接受培训模式以演示类型为主,传递类型中师带徒、自我学习比较常见,团队建设类型较少。再次是培训内容较单调。保险企业对高级人才的培训主要集中于知识和技能培训,而对职业规划与职业态度培训、思维与价值观培训和心理素质与智力培训重视较少。55.40%的高级人才表示公司在培训后没有任何形式的考核或者考察;36%的高级人才表示公司在培训后的绩效考核流于形式,难以准确显示培训有效性,而只有8.6%的高级人才表示所在保险企业在培训后有良好绩效考核评估制度。我们认为佛山市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培养特征在全国范围的保险企业人才培养体系都普遍存在,可归纳为人才培养目标不清,制度不全,模式使用不当等。为提高中国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培养水平和培训能力,建议应用流行的人力资源员工胜任力模型及其方法。

3 如何在保险企业中使用胜任力理论模型构建人才培养与培训体系

认识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培训的作用与功能。西方国家早期企业高级人才培训理论不仅强调高级人才教育培训重要性,更重视客观条件下高级人才培训模式方法。人力资本理论创始人西奥多・舒尔茨在20世纪60年代依据大量实证研究,得出一个突破性结论:在现代社会,人的知识、才能和健康对社会经济增长所起作用比物化资本和劳动增加所起作用要大得多。提出保险企业高级人才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案方向,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包括高级管理人员与高级技术人员两类,保险企业高级人才胜任力模型含义。胜任力,是指在组织中驱动人才做出绩效个人素质,是人才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知识、技能或能力、职业素养、自我认知、特质和动机等素质集合。胜任力模型是胜任力理论在企业管理的应用一种技术。目前该模型指,首先针对企业职位表现优异人群组合起来的数字结构,描述有效完成特定组织具体工作任务人群所需知识、技能和特征组合指数。其次,胜任力模型是描绘出能够鉴别绩效优异者与绩效一般者在工作动机、特质、技能和能力差异特征的指数排列组合。最后是多组指数体系,它能够衡量一个人工作主要能力特征。Boyatzis,1995构建洋葱模型是目前公认的一大胜任力模型。RichardBoyatzis提出“素质洋葱模型”,该模型通过展示个人素质构成和被观察和衡量特点。

“洋葱模型”是指把胜任力素质结构看成洋葱一样,由内到外层层包裹,中间的核心是动机,然后依次为特质、自我形象、社会角色、知识、技能。喻义内层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部分,不容易通过外界影响而改变但对人员行为与表现起关键作用。处于外层素质越易于培养和评价;越趋向于内层素质,则难以评价和训练。

保险企业高级人才的胜任力模型构建原则与内容。胜任力模型设计须满足以下原则:第一是科学性与先进性原则,能真实有效反映高级人才关键特征。第二是系统性原则,设计各个指标应具有系统结构和内在逻辑关系,便于量化。第三是定量与定性结合,应加重指标数字化与标准化。第四点是易操作原则。由于高级人才工作职位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特点,必须根据行业特点、公司发展阶段战略、岗位要求,通过全面、系统、科学的评估来制定计划。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培训构建原理。首先要明确培训原则。可按照以下“三全” (全员、全程、全方位)原则设计公司培训方式:第一,全员是指保险企业内所有高级人才都应有参加培训机会。要根据高级人才岗位制定与之相匹配培训计划。第二,全程是指高级人才自踏入保险企业后培训就应贯穿其职业生涯。在适应工作的同时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参与相应培训来协助人才企业内职业发展。第三,全方位培训不仅是工作技能培养,还包括素质、人际关系、道德修养等。高级人才胜任力培训还要考虑高级人才的个体需求和职业发展阶段,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才在各个职业阶段的工作情感需求。其次要按激励原则将人员培训与任职、晋升、奖惩、工资福利等结合,让受训者受到某种程度鼓励。再次要以特殊性原则安排。特殊性原则即要求高级人才培训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人员具有针对性。第一步根据保险业的发展特殊性和人才能力现状,人力资源管理者要采用科学方式方法结合企业发展阶段,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岗位,测定企业成员能力量和结构。第二步通过科学测定,对企业内具有不同能力的高级人才给以不同的待遇,能力高、结构合理的,给予其高待遇。第三步是关注能力实现。高级人才能力分为潜能力和现实能力。个人潜能力与职位的适应又分为:高度适应;低度适应;完全不适应。针对后两种情况,管理者就需要根据高级人才的个人潜能力适时变动其岗位。

构建高级人才培养模式内容。基于胜任力模型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培训体系由四个模块构成: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项目设计、培训实施与转化、培训效果评价。这四个模块在基于职位分析构建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人才培训体系。首先,培训需求分析。从2003年起,中国保险业“全员培训”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其高级人才培训暴露出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培训质量不高。究其原因,培训需求分析缺位是症结所在。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是以胜任力模型为基本框架,吸收了传统培训需求分析的三层次结构以及定性、定量的评价手段,通过对组织环境、组织变量与优秀高级人才关键特征来确定岗位培训需求。其次,培训项目设计与实施步骤。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培训,要树立培训“胜任特质本位观”,以改善人特质和具备能力目标。培训设计分为以下步骤:第一步根据培训需求分析结果,确定保险企业不同职位群胜任力模型。确定职位胜任力模型是人才培训的有效关键。我国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培训常具备较强主观性,其往往作为一种被动行为或补救措施出现在公司管理工作中,利用客观数据参数确定培训目标与内容。第二步利用调整后胜任力模型,评估保险企业高级人才个体素质和胜任力现状寻找差距。第三步根据现有胜任特质与理想胜任特质之间的差距值,确立培训任务、培训内容与计划。第四步确定培训设计与开发方式。再次注重培训过程管理。培训计划制定后,就要有组织计划的实施。从实际操作面上应该注意几个问题:首先,执行培训时最好与考核结合,重视过程控制,观察参训者反应与意见。其次,培训计划执行时应当注重弹性原则和例外管理。对于一般性的训练,可以统筹办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对于特定性的培训,应采用例外管理,由各个单位根据情况弹性处理。最后,培训活动应注意事前沟通,塑造学习气氛,从而加强学习互动,逐步建立学习型组织。培训计划的实施包括挑选培训师,选定教材和制定教学大纲,选定培训时间、场地和设施等一系列步骤。第一步选定培训师。培训师能力与素质将直接影响培训效果。第二步确定教材和教学大纲。通常教材来源包括公开出版教材、内部自编教材、培训公司开发教材和培训师编写案例。教学大纲是根据培训计划,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知识和技能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特别是针对实践性教学环节步置。第三步落实好培训时间、场地和设施。最后培训效果评价。人才培训效果评价一方面是对学习者能力提升度测量,另一方面是对培训者及培训工作功效检验。人才培训成效评估结果交给人力资源部门决策者参考。

参考文献

模型制作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一、成本会计实训模型教学法的优势

成本会计知识点多、计算多、表格多、章节前后连贯性强、课程较抽象。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过于理论、缺少实践,学生很难掌握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在成本会计实训教学中引入模型教学法,可解决这些矛盾。成本会计模型教学法的本质是通过在课堂讲授中引入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模型,来增强学生对于学习成本会计的感性认知。成本会计实训可选的模型很多,本文选定粥店企业为实训对象,因为粥店跟实际生活联系很紧密,易于接受。

二、成本会计实训模型教学法的应用

(一)粥店成本会计模型的教学要求

本文的粥店只生产皮蛋瘦肉粥。作为成本会计教学,模型教学法着重展示原材料名称、制作间名称,学生在模型前如同置身于粥店。采用粥店模型教学法有以下几个要求:一是每个小组独立开展实训,小组成员按要求完成自己的任务,先完成的成员可以帮助未完成的同学整理资料,未完成的同学应按要求完成自己的任务。二是小组模拟实训完成后,将实训成果交由教师初审,教师给出修改意见,并交小组讨论修改,定稿后再上交。以小组为单位将其学习过程和计算结果进行公开展示。三是成本会计实训结束后,要求每位学生根据小组综合实训结果,自己整理一份实训结果报告交给指导老师,以此消除岗位差异。成本会计实训以小组为单位,全班大约分为5小组,每小组9-10名成员,每小组的会计岗位及任务为:材料会计1人对应材料汇总分配表,往来会计1人对应应收应付账款登记,工资会计1人对应工资核算,出纳1人对应现金银行日记账,会计1人对应明细账、总账、报表。成本会计4-5人分别对应固定资产及折旧核算、半成品核算、基本生产成本核算。财务经理1人负责原材料、工资、明细账、总账、报表等审核。本模型利用逐步结转法的综合结转法来计算皮蛋瘦肉粥的成本。

(二)粥店成本会计实训模型教学法的应用

1.半成品材料成本的结转以皮蛋瘦肉粥制作间成本分配为例。首先,教师指导学生了解皮蛋瘦肉粥制作的工艺流程。皮蛋瘦肉粥的熬制需要的主要原材料有香米、糯米、咸瘦肉、鸡油、皮蛋、水。制作1份皮蛋瘦肉粥需要经过以下流程:(1)咸瘦肉的腌制:将鲜猪瘦肉、盐、姜葱拌匀腌制12小时以上(冷藏)。(2)将皮蛋和腌制好的咸瘦肉分别切成丝待用。(3)将香米、糯米洗净与水一起放入水中用中电饭煲煲。(4)将切好的皮蛋、咸瘦肉、盐、姜丝等辅料一起放入熬好的粥中烧开。2.水电费分配本模型中的粥店不设辅助制作间,所以不需考虑辅助生产成本。粥店所用的电、水都是外购的,制作1份咸瘦肉需要冷藏12小时,冰箱运行24小时需耗用1度电,则运行12小时需消耗半度电,电费的市场价为0.6元/度。外购水电费具体使用情况如表2所示:由皮蛋瘦肉粥的制作流程得知:皮蛋瘦肉粥用电饭煲50分钟,电饭煲的额定功率是1200W,则1份皮蛋瘦肉粥的熬制需要1度电。制作皮蛋瘦肉粥需要用水清洗三次,再加入7.5千克的水熬粥,所以共需50千克的水,工商业用水市场均价为4元/立方米,则皮蛋瘦肉粥共耗水0.2元。3.应付职工薪酬的分配皮蛋瘦肉粥的制作需要经过清洗、刀切、投入配方、熬制、传菜等人工过程。由于本模型只考虑制作1份皮蛋瘦肉粥,所以需要量化这些人工。假设服务员的工资福利是10元/小时,大厨的工资福利是25元/小时,则1份皮蛋瘦肉粥的洗、切、传等过程需要5分钟,成本为0.8元;咸瘦肉的洗切等约为2分钟,成本为0.32元;配方成本为1元。4.累计折旧及其他费用分配粥店的固定资产较多比如电饭煲、锅、刀、砧板、冰箱等。冰箱可按使用时间进行折旧,电饭煲、锅、刀、砧板等可按使用次数或时间进行累计折旧。由于1份皮蛋瘦肉粥使用这些厨具的损耗较少,这里可忽略不计。但教师可指导学生(折旧会计)填制记账凭证:借:制造费用(或基本生产成本)贷:累计折旧除了以上4种常见的费用以外,粥店也会涉及到财务费用、应收账款、营业税、所得税等其他费用,本文将不考虑这些费用。根据上述原材料可熬制5000克的皮蛋瘦肉粥,该粥店销售1000克皮蛋瘦肉12元,5000克总共销售收入60元。该皮蛋瘦肉粥的净利润=60-27.103=32.897元。

三、成本会计实训模型教学法的效果

模型制作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RTDynamics是Real-Time Dynamics公司的简称,成立于2004年,总部位于德国。公司主要专注机的实时动力学模型的开发,产品被广泛应用行器实时仿真、飞行训练模拟器和战术训练模拟器。

RTDynamics公司开发的同名、实时交互式飞行动力学软件,主要用于模拟高保真的、简单易用的飞行模拟器。该软件主要包括固定翼飞机静态链接库和旋转翼飞行动力学库(图1和图2)。

1.固定翼飞机数据库

FDM(flight dynamics model)是为飞行训练装备和模拟器开发的一种实时的基于C++的飞机飞行动力学软件模型。它包括各种可重构的总成模型,如机翼、机身、发动机、地面、飞行仪器、起落架及增稳系统模型。飞行状态有滑行、着陆、起飞和爬升等正常状态及有风状态的实时模拟。FDM可以在宽泛的刷新频率下运行,为了获取稳定的模拟状态,一般可达到最高100H z的刷新频率。为了获得更好的保真效果,使用较高性能的计算机可以达到1000H z的刷新频率。如果可以的话,FDM还能在实时计算机系统上运行。地面模型可借助W G S84获得完整的地形应用在固定翼数据库上。

2.旋转翼飞机数据库

这个库包含了完整的直升机飞行动力学模型,并且允许用户和开发人员根据需要重新配置飞行动力学模型,来仿真不同形式的直升机。RTDynamics公司开发了这一实时交互式、简单易用的飞行动力学软件,主要用来进行飞行训练和工程仿真。

旋转翼飞行动力学模型FDM(flight dynamics model)是一种实时直升机飞行动力学模型,用来进行飞行设备的培训和模拟器的开发。

二、飞行动力学模型(FDM)

1.固定翼飞机FDM

FDM的架构组成基于许多数学模型集合而成,如机翼、机身、发动机和着陆系统数学模型等。并且具有方便拓展功能的接口,如可方便地集成已有的增稳系统控制总成等。

FDM支持基行控制系统架构的构成,在这种架构下,不同的总成通过彼此串联起来,一个总成的输出就是另一个总成的输入。通过调整开/闭(当总成没有激活时,仅仅传递数值而不对数值进行变化)和改变配置参数,开发人员可进行不同增稳系统和自动驾驶模式的运行。默认情况下,转动阻尼器和自动配平控制器供用户使用。飞行动力学模型的配置参数定义为XML文件,通过调整配置文件用户可模拟指定飞机类型的状态。

固定翼FDM通过修改XML参数可用来模拟大型商用班机以及小型或者灵敏的喷气式战斗机,如图3。如果现有的数学模型不足以模拟飞机模型,用户可添加新的或者换掉已有的数学模型。如用户可开发一种全新的发动机模型,并替换掉默认的发动机模型。

配置文件部分内容节选如下:

Iyy=”394068.00”

Izz=”5456747.0”/>

-180.0 0.4

-175.0 0.681

-170.0 0.881

-

2.旋转翼飞机FDM

旋转翼FDM具有完整的组成架构,里面有许多数学模型彼此相互作用。如转子动量理论模型、机身模型、稳定器模型、基于起落架的刚体动力学模型、控制系统模型(如稳定升推系统)、仪表模型和陆地模型等,如图4。

旋转翼FDM转子模型使用了动量理论和简化的叶片单元理论的综合方法,模型不仅生成力和力矩还包括相关的诱导速度和风轮尾流等信息,可用在其他模型上,如机身模型来模拟干扰效果,转子模型还考虑了风和地面的效应。

机身和稳定器模型可以使用风洞实验数据。这两种模型可以和主翼及尾翼或者其他模型综合仿真干扰效果。因为旋转翼的存在,在仿真过程中必须考虑风的影响。

旋转翼FDM具有默认的发动机模型,用来模拟带有调速器的通用发动机。这就是说,为了保持恒定的转速,发动机的油门需要根据变动的载荷自动调节。当然,大部分现代直升机都装配了调速系统,另外,程序也留有相关接口,用户可以使用不同的发动机,比如油门由飞行员控制。

旋转翼FDM有一套飞行控制架构,这一结构允许各种不同总成在同一级中彼此关联,这样,一个总成的输出是另一个总成的输入。通过开/关(当某个总成没有激活时,其只进行输入量的传递而不进行任何改变,再传往其他总成)控制及配置文件修改,开发人员可进行不同升稳系统及自动驾驶模式的开发。默认情况下,还提供转动阻尼器和自动俯仰角控制器。

旋转翼FDM飞行动力学模型目前已经过UH-60和CH-53飞行数据的测试与验证(图5)。不同种类直升机的建模可以通过修改X M L格式的参数化配置文件来实现,这样不需要C++编程知识也能完成用户化的直升机建模工作。对于用户想创建自定义直升机模型来说,通过查看Data\RotorLibFDM文件夹下的Example-GenHeli500-DesktopSim文件是一个重要的起点。

下面是部分内容节选:

Iyy=”6316”

Izz=”49888”/>

CoPY=”0.1397”

四、产品特性总结

1.计算机生成兵力库――CGF(Computer Generate Force)

主要用于无人直升机的实时动力学模型;

飞行状态的保存和加载;

确定状态模拟;

无人机高级飞行特技命令;

无人机低级飞行特技命令;

地形轮廓跟踪能力;

模型和控制系统采用可修改二进制格式保存(XML);

用户自定义飞行动作;

开放灵活的C++ API。

2.飞行动力学模型库――FDM(FlightDynamics Model)

主要用行设备训练、模拟器开发以及工程仿真;

高度逼真的直升机仿真模型;

模型和控制系统采用可修改二进制格式保存(XML);

高度真实的起落架模型(刚度阻尼、转向、制动);

飞行状态的保存和加载;

确定状态模拟;

基于动量理论的主、副旋转翼模型;

不同组件之间的气动干扰模拟;

开放灵活的C++ API。

3.RotorLibFDM for Matlab/Simulink

旋转翼FDM具有完整的组成架构,里面有许多数学模型彼此相互作用。

转子动量理论模型;

机身模型;

稳定器模型;

基于起落架的刚体动力学模型;

控制系统模型(如稳定升推系统);

仪表模型;

陆地模型。

4.RotorLib for VR-Force

在VR-Force环境能够实现:

兼容RotorLib CGF;

兼容RotorLib FDM;

兼容VR-Force中燃料消耗和损伤模型。

5.FixedWing CGF for VR-Force

在VR-Force环境能够实现:

战略、战术仿真;

编队、依地形飞行;

逼真的地面滑行、起飞、着落;

空战飞行特技动作;

垂直起降飞机的起飞、着落、盘旋。

bat Maneuvers Library

支持近距离空中支援,包含丰富的空战特技动作。

7.主要模块

高级飞行动力学模型库(旋转翼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

驾驶员操作动力学模型库;

两大类的C++A P I程序库,分别是飞行动力学模型

库――FDM(Flight Dynamics Model)和计算机生成兵力

库――CGF(Computer Generate Force)。

五、产品应用范围

FDM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因为其在保真度、计算性能和飞行难度方面有很大的灵活性,因此FDM可根据不同的配置内容应用到许多不同的仿真情形中。

(1)飞行员训练。

桌面训练器;

操作程序和训练制度训练器;

有屏幕的仿真器;

任务演练;

部分任务训练;

整体飞行训练;

无人机(UAV)操作训练;

仪表飞行规则(IFR)训练;

驾驶员座舱熟悉练习。

(2)工程模拟器。

飞机系统开发;

学术研究;

无人机系统开发。

(3)娱乐应用。

娱乐模拟器;

游戏。

(4)可以仿真绝大部分通用机型。

(5)军事应用于攻击机和货物运输机。

模型制作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论文摘 要】培训理念及其指导下的培训模式直接影响着教师培训的质量,湖北省树立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新理念,并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的教师培训模式,建立了符合全省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需要的教师培训模式。

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是指在基础教育领域内,对在职教师进行的以提高师德水平、业务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和自主发展水平为目标的培训机制、内容、方式和方法。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培训主体、培训理念、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手段(方式、方法)与培训管理(过程监控、考核评价)等,这些要素的优化组合及发挥独特作用的过程,就是模式生长、发展、形成的过程。培训理念及其指导下的培训模式直接影响着教师培训的质量,湖北省树立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新理念,并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的教师培训模式,建立了符合本省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需要的教师培训模式。

一、湖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组织运行管理模式的分析

1.“两线四级”的组织运行管理模式

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建立了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的“两线四级”组织运行管理体系。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省、市、县、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培训基地,组织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各司其职,齐抓共管,保证培训工作的运行。

省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负责制定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划和政策;组织制定各类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计划;组织编审教材;审批全省高、初中教师继续教育基地的办学资格并加强对继续教育基地建设的指导;检查指导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市(州)教育行政部门根据省统一要求,负责制定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规划和措施;负责本地区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及其基地建设,负责审批本地区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的办学资格;筹措和管理教师继续教育经费;考核、评估并指导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定本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本县(市)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建设;筹措和管理继续教育经费;指导乡镇及学校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制度;建立综合考评、奖惩制度等继续教育的驱动机制。

乡镇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师任职学校有计划地选派、组织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并筹集相应的师训经费。中小学校长负有组织和指导本校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责任,把教师的继续教育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程,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

省、市(州)、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依托教师进修院校和师范院校建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协助教育行政部门抓好本区域内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工作。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行成绩考核和证书登记制度。继续教育基地负责做好学员的培训、考核和登记工作。对完成了继续教育的规定学时并经考核合格者,颁发省教育厅统一印制的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结业证书。

2. “三位一体”的组织运行管理模式

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湖北省实施了“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以下简称“工程”),此项工程主要采取三位一体运行管理模式。

湖北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是湖北省教育厅为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而采取的重要举措。从2005年开始,用5年时间,将全省现有的10万农村乡镇中小学教师(其中校长培训1万人),集中到武汉市进行免费培训10天。“工程”采取政府招标购买培训,受训者全免费接受培训,严格考核培训情况,根据绩效给予奖励的运作模式。在具体运作方式上做到“五统一”,即统一安排培训时间,统一设计培训课程,统一调配培训师资,统一规定培训方法,统一订购生活用品。在培训工作实施过程中,省教育厅、培训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了“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加强培训工作的管理和质量监控。

省教育厅负责培训方案的制定、实施和管理,培训师资的选配、资源建设,加强培训过程的质量监控。市、州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参训学员的选送、组织与协调。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按时组织好学员报到并提供交通便利,确保学员往返和培训期间的安全,敦促学员完成集中培训后的在岗研修任务。承担培训任务的院校按要求利用自身资源,提供优质培训服务,确保培训质量。“工程”参加单位及其领导都按照职责分工,切实承担起相应的工作任务。省教育厅领导高度重视“工程”的统筹与协调、实施与管理。

二、湖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组织模式的个案分析

1.“三型十环”培训模式

湖北省十堰市教育局在中小学教师培训实践中总结出“三型十环”培训模式。“三型十环”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是教师需求多元化和教师培训多样性理论。“三型十环”模式构建的实践依据是校本培训经验的总结。教师校本培训,必须充分考虑欠发展类、发展类、优先发展类的不同实际及多种需求,设计教师培训的多样性培训模式。“三型十环”模式的构架主要有三种模式:学习——岗练——考评——分层模式;分层——研训——师导——定向模式;定向——专修——独创——发展模式。十堰市实验区按照行动研究的基本思路,构建了九种校本培训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式、现场诊断式(微格式)、问题探究式、专题讲座式、示范——模仿式、情境体验式、自修——反思式、研训互动式、网络信息交流式。目前十堰市教育局总结提炼出了适合各种不同类型学校的校本培训“三型十环”模式,用于实验区的学校和县市部分中小学实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模式正由实验区向全市中小学辐射实施。 转贴于

2.“专家诊断”式培训模式

在教师培训实践活动中,武汉市洪山区积极试行“专家诊断”式培训模式。所谓“专家诊断”培训,即选出的专家组对参训教师进行培训前的调查研究后,针对不同的教师存在的问题,采取集中、分组、个人培训的模式,其主要特征是:专家“会诊”,因材施训。“专家诊断”培训的理论依据是皮亚杰的“临床法”和巴班斯基的“教育会诊”理论;成人个性虽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也是可塑的;发展学生个性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具备鲜明特色与个性的教师。“专家诊断”培训遵循主体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指导性原则、实效性原则。“专家诊断”培训采取一看、二听、三察、四议的诊断形式与方法。诊断标准与内容一要以学员个性特征为依据,二要以骨干教师标准作为依据,三要以新世纪对教师的要求为依据。“专家诊断”培训的程序:①聘请专家,成立小组;②自我评价,提出问题;③专家诊断,确定目标;④制定方案,实施培训;⑤效果评价,总结提高。如此培训,形成了一批具有独特教学风格和鲜明个性的骨干教师。同时也遇到一些困难,如实践场地难找,工学矛盾,经费紧缺教材缺乏,给参训教师备课造成了困难,从而影响培训效果。

3. 校本培训能级模式

2004—2007近三年来湖北荆门东宝区教育局着力于具有“针对实际、强化实训、突出实效”特点的校本培训模式创新,展开了构建新型教师校本培训能级模式的初步探索与实践。所谓新型教师校本培训能级模式,是一种以培养适应新课程和学生素质发展新要求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为目标,以学校为单位,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能力发展为核心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体系。新型教师校本培训能级模式的总体构架是:构建三大体系,形成三大平台,达成三大愿景。

(1)目标与内容体系:首先是明确总体目标定位,达成三大愿景。一是以构建“能级模式”为支撑,切实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二是以发展教师“八项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职业表达能力、课堂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学生教育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特色争创能力)为支撑,切实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三是以优化师资团队“三型”(成长型、成熟型、成就型)能力发展结构为支撑,切实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其次是分能力项目、年度(学期)和具体实施培训活动项目,拟定明确的培训目标要求。形成培训内容菜单:一般可分A培训能力项目、B必修课程要目、C能力实训要点三级来编制,并相应附加必要的实施说明。

(2)途径与方法体系:搭建自主研修、岗位培训、远程教育三大平台,突出“主体化”、“一体化”、“信息化”特点。

(3)管理与评价体系构建要求:落实机构,落实常规,落实评价。

4. 课题驱动模式

2007年,蕲春县被确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有效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实验区,申报的子课题《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的有效模式研究》已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总课题组审定批准。参与课题实验为该县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提供新的发展支点。以课题为载体,以校情为依据,进一步深入探索校本培训的新模式、新策略,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实现全县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在面上,积极构建“县、片、校”三级联动的教师培训机制。在点上,不断创新努力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一是导师引领模式;二是名师研修模式;三是课程开发模式;四是课题带动模式。开展教师校本研修工作的指导思想是:统一部署,全面推进,科研引路,示范先行,校长负责,评估奖惩。

模型制作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高技能人才 “双师”型教师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职业教育,是促进国家现代化的发动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剂,是打造世界制造中心的动力源,是实施人才强国的助推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是系统工程。要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创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转变脱离社会需求关门办学的传统模式。建立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基础,以优质核心课程开发为核心,以建设高水平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为重点,以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为关键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职业院校重点发展方向。

一、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国家《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指出,我国高技能人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近年来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确实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与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高技能人才总量短缺,结构不合理,领军人才匮乏;二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总体不足,职业院校培养能力建设滞后,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如果要实现国家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实现产业优化升级,调节产业结构,全面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就要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二、确定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与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所确立的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适应,符合“人才规划”的发展方向,能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三、建立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院校发展方向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1.紧密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充分体现“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体现“在做中学,在做中教”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

2.强化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学校、企业双向介入,不断改善实践教学环境。

(二)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1.“订单培养”。校企签订人才培养订单,双方确定人才培养基本规模,根据岗位需要开设课程,全部实习都在工厂进行。学校实现了人才培养和就业的无缝对接,学生毕业后经考核合格直接进入订单企业工作,企业节约了人才培训成本,提前培养了适用人才,实现了学校、学生、企业的三方共赢。

2.“厂内设校”。厂内设校,教学外置,企业利用学校资源对员工进行继续教育,潜移默化地成为学习型企业,同时借助高职院校的信息与技术服务,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新技术的引进以及设备的技术改造。

3.“校内设厂”。学院引厂入校,和企业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车间,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能从毕业生中选拔到最优秀人才,实现了校企双方的共赢。做到了学生入口、培养过程、出口的有机统一。

四、深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建设高水平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载体。

1.实行“三合一”实训基地建设。“三合一”,是指实训基地要体现工学结合,体现生产性。实现“课堂与实训基地的学做合一、实训与生产的校企合一及教学与技术研发的教研合一”。通过“学做合一”,有效落实基本技能的实验和实训;通过“校企合一”,有效落实校内生产性顶岗实训,使学生掌握综合操作技能,具备校外顶岗实习能力;通过“教研合一”,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职场中实际问题的应变力。

2.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应注重深化内涵建设,通过运用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具有生产功能的仪器设备,努力实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三化”,即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基地功能多样化。

3.按照“优势互补,产权明晰”的原则,积极探索以学院为主导、校企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模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在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积极探索教师和技术人员融通、教学实训和生产过程结合、设备与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实现运行机制市场化;在实训基地的功能上,集生产、实训、技术开发与服务、技能培训与鉴定等四位于一体,实现基地功能多样化。

五、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是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健因素。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和教育界的共同呼声。

1.创新人才引进和聘请机制,加强“双师”结构建设。职业院校可以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从一线行业引进或聘请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熟悉本地区或本行业特点,并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人员来学校担任实习指导教师,改变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整体教学实力,争取“双师”型专业教师达到学校总师资数的60%以上(省级以上重点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标准)。

2.对学院现有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双师”素质建设。建立教师定期到企业锻炼学习制度,不断接受专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完善“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对于具备“双师”资格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岗位竞争等方面给予以政策性支持,以起到示范作用。

3.通过“三大工程”建设,建成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师资团队。即通过“技术名师”工程,引进和培养专业带头人;通过“金讲台”工程,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专业骨干教师,做到讲台上是能手,操作台上是巧手;通过“师德”工程,树立教书育人标兵,形成敬业爱岗的优良教风。

相关期刊更多

模型世界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市体育局

航空模型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