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运用

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运用

摘要:不同于其他西方文化,中华文化是非常含蓄且有传承价值的。传统文化元素在当前社会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被应用于各类绘画和艺术品的加工上。在当前环境设计环节中,传统文化元素就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文章将针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使用的相关问题进行简单分析。通过研究了解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的意义,并根据当前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融合策略。

关键词: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分析

引言

伴随中华民族多年的传承和发展,传统的文化元素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积淀和积累。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中,传统文化不断发挥着自身的魅力,推动环境设计行业的发展。在进行建筑环境设计时,要充分结合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利用环境设计的建筑物,体现出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的魅力。

1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相关概述

对于环境艺术的设计可以简单地理解成一种艺术设计的概念,整体所涉及的工作内容是非常广泛的,既包含对设计作品进行传统元素的贯通,也要保证在作品中融入当前时代的环境发展元素。在实际开展环境艺术设计工作时,设计人员要有强烈的感官意识,将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融合,将其融入环境设计作品中,因为我国本身有着较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伴随社会多年的发展,深厚的文化底蕴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我们日常所接触到的一些建筑物的设计方面,许多古老的建筑设计中就渗透着浓厚的文化特色。对于优秀文化的传承而言,除了进行文字表述之外,另外一种有效的方式是将其渗透到环境设计中,通过各种建筑物的设计,渗透出传统的文化底蕴和当地的文化特色,与现代环境设计进行碰撞,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2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意义

2.1为作品增添活力

当前相关行业要求在进行现代环境设计工作时,要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巧妙地进行融合。将优秀的中华文化元素融入环境设计之中,可以有效地增强设计作品的活力。近些年,我国越来越重视国家之间的政治文化交流[1]。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推进国家之间的交流,促进各方面的政治和经济合作。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应该不断加大自身发展的实力,吸收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凸显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在进行环境作品设计时,需要在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首先设计师应该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在内容,研究传统文化的精髓之后,将其巧妙地融入环境设计作品中,让作品整体看起来有更大的活力和生命力。设计师如果注重作品设计的活力注入,能够给作品带来更好的展现效果。

2.2给作品带来美感

仔细观察我国传统文化会发现,我国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整体的文化艺术元素透露出不可言喻的美感和吸引力。尤其是对于儒家学派而言,儒家学派非常注重美感的推崇和传承。所以相关设计师在进行环境设计的时候,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美感。仔细感受传统文化自身的氛围,将其融入实际的环境设计工作中。设计师首先应该静下心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只有设计师自己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之后,才能更加准确地将传统文化的美融入设计的作品中,从而让设计的作品有更加丰富的内涵[2]。另外在设计的时候,设计师还应该给欣赏者带来一定的想象空间,采取半封闭式的设计理念,为观赏者带来较好的欣赏意境,从而在观赏设计作品的同时感受到设计作品所散发出来的文化韵味和文化特色。

2.3增加作品的吸引力

由于当前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社会上相关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如果设计师所设计的作品不能有较大的吸引力,很难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上发展下去。放眼望去,市场上较受欢迎的设计作品大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对于欣赏者而言,有独特的吸引力和欣赏价值。在实际进行环境艺术作品设计的时候,应该将现代的元素与传统的文化元素进行完美的融合。作为设计师而言,在设计作品之前,首先应该对传统文化有全面的了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之后,才能更好地将传统文化的美加入到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中。另外,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在当前合作发展的环境背景下,世界上的发展潮流和发展方向[3]。应该重视人与自然的发展程度,站在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更好地践行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加大对设计作品的研究力度,让作品有更大的感染力。

3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策略

3.1巧妙将传统和现代元素进行融合

相关设计人员要想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环境设计作品中,首先应该将现代元素与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巧妙的融合。设计师在实际进行现代环境作品设计的时候,首先必须要有强烈的意识,能够巧妙地处理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之间的关系。因为现代人对现代元素是比较熟悉的,所以应该加大对传统文化元素的了解。在实际进行设计之前应该深入传统文化的内在内容,仔细挖掘其中的内涵。只有真正了解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和实质意义之后,才能更好地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自己的作品中。所以,设计师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加大对自身的要求。必须对传统文化元素要有明确的认知和了解,只有设计师更好地挖掘传统文化作品中的魅力,才能让其更好地体现在环境设计作品中。其实我国目前很多建筑物都已经充分利用这种方法,在环境设计环节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利用建筑物体现传统文化元素的魅力。例如,我们比较熟悉的上海城市的金茂大厦,在最初进行环境设计工作时,就将传统的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设计工作中。在设计的环节中,设计师巧妙地将传统文化元素与当地现代环境设计进行结合。深入到传统文化的内在,挖掘传统文化中潜藏的魅力,仔细研究传统的古典塔形结构设计,将其应用于摩天大楼的设计工作中[4]。值得一提的是,设计师在借鉴古典塔形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并没有单纯地将塔形结构进行放大处理,而是在结合古典艺术美的同时考虑到现代的审美,从多方面的角度出发,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建筑结构。除此之外,设计师还充分发挥密檐式塔的构思的灵感,对整体的设计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加入现代化的各种理念,将传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3.2加快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速度

对于任何行业而言,创新都是无止境的。设计师在实际进行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全面促进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力度。相关设计师应该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在创新的过程中,大胆地将现代流行的元素加入环境艺术设计中。采用全新的方法开展设计工作,用另一种方式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传承和发展。让环境设计作品看起来更有新意,让作品散发出更大的吸引力。另外,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作品的创新精神,不应局限于传统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式。除了要将传统文化的特色进行一定的体现之外,还应该充分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全面提高建筑环境设计作品质量的同时,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得到传承和发展。

3.3巧妙将地域特征融入设计里

伴随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地不断加大生态环境的建设力度,所以在实际进行环境设计时,应该结合当地的植物景观设计实际情况,对现有的设计观念进行创新。另外还需要考虑到当地的气候特点以及当地的文化特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景观植物,从而给当地居民带来更好的体验。所以实际在进行风景设计时,应该对当地的植物特点进行分析,设计人员首先应该仔细研究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当地自然景观的植物设计情况,结合当前我国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环境设计进行合理的文化因素融入。从而保证环境设计作品中能够凸显出当地的风景特色和文化特色,同时还应该考虑到是否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影响和破坏。另外还应该对不同的风险区域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划分,应该分清主次风景区域,给观赏者带来更好的观赏体验,更好地将传统文化元素表达出来。

3.4巧妙灵活地应用传统色彩

在进行环境设计工作时,不同的色彩运用所带来的视觉观赏效果不同,也会给观赏者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实际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色彩的强调,保证色彩能够得到合理的运用。相关设计师应该凭借自己的专业素质在实际运用色彩时首先进行明确的色彩对比,不同环境设计需要的色彩不同,所以设计师应该根据环境设计作品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色彩。选择完合适的色彩之后,还应该将色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观察色彩所产生的反应。如果色彩的颜色相似的话,还需要进行一定的操作,保证色彩有明显的明暗度对比。也就是说,相关设计师在实际进行色彩选择和对比的时候,必须要保证彩度和明暗度有明显的对比,禁止出现融合成一种色彩的情况出现。仔细观察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颜色,有中国红、青花蓝和黄色等,具体的颜色搭配应该结合实际的环境设计来选择。除了对色彩进行一定的选择之外还应该重视材质之间的差异,因为色彩是用于环境设计材料中,所以不同的材质所产生的效果不相同。材质也分为许多种,其中常见的有光滑材料和表面粗糙的材料。设计师在选择色彩的时候,首先应该调查材料的具体特性,根据材料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匹配的色彩。合适的色调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表面粗糙的情况,带来更好的观赏体验。

4结语

总之,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不仅可以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质量,还可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设计人员在实际进行作品设计时,应该充分地结合传统的中华文化元素和现代流行元素,将两者进行有效的融合,给当代人带来更好的观赏体验。

参考文献:

[1]沈磊.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意义[J].商情,2019(44):282-283.

[2]屈飒.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艺术大观,2020(19):50-51.

[3]徐茜茜.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探究[J].山海经:教育前沿,2020(05):15.

[4]石家诚.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J].居舍,2020(02):88.

作者:杨海燕 陈志芳 单位:新疆天山职业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