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德育创新

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德育创新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高校创新德育理念。高校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本文通过创新德育内容、提高德育实效和创新德育体系等观点的论述,阐明科学、务实的高校德育在为社会增添和谐成分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德育的历史来源

从古代的儒学教育到当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党和政府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对大学生的德育是大学长期的教育目标。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我国古代教育家以仁政、德治为政治主张,一直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孔子所推崇的“贤才”、“君子”具有多方面素养:“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他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孔子思想的教化下,在教学中以德育为中心和形成德育的教育传统,在我国古代教育体系中形成,树立了以培养以德为首、德才兼备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正如朱熹所说:“德行之于人人矣……故古之教者,莫不以是为先。”邓小平同志指出:“坚定的政治方向,是学校应该放在首位的。”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同志指出:“各类学校,不仅要教授好文化知识,更要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同志指出:“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刻苦学习文化知识,更要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这项事业做好了,才能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治久安。”习指出“:学校重视德育教育,加强校风,学风,教师的道德建设,让学生头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要坚持做好高校德育工作,担负起高校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始终把德育的放在首要位置。高校既要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加入时代的新要求,对思想政治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新特点进行积极探索,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建议

(一)构建新型互动平台,实践德育工作方法创新。

传统道德教育不能控制日益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方法,构建教学、网络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体系,势在必行。一是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符合现阶段大学生心理特点、方便师生交流、具有学科前瞻性,实现德育教学的互动,努力营造一种和学生平等互动地探寻真理、认识人生、观察社会、辨别是非的教学氛围。二是要构建网络德育平台,牢牢把握网络德育教育的主动权,着力形成网络德育教育的合力。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育平台,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途径和进行思想交流、情感宣泄的重要平台。

(二)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德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和谐校园建设与社会实践创新,充分发挥高校学生与高校德育的有效途径,德育主体的作用。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优化德育教育外部环境的重要内容。学校应支持学生成立政治理论学习组织,正面引导学生形成浓厚的理论学习氛围,丰富和活跃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与此同时,以大学生自发组织的各种社团为基础,创建拥有本校特色的报刊栏目、广播电视台、文化墙等,在举行大型活动、节日庆典、纪念日等进行广泛宣传。实践证明,和谐校园文化的新型社会实践话动,已成为德育工作的最佳载体。

(三)和谐文化丰富学校校德育下作的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价值取向的主流,核心理念的推广,研究,解释,沟通,实践,相信和谐的理念主要的文化现象。它包括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习俗,制度等等。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尊重的和谐理念,突出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与实践团结,合作和互助,有序和稳定的社会秩序。将社会主义和谐理念内化于文化建设,以和谐文化带动其他文化形式,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纳入高效德育体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背景下开展富有特色德育工作,是高等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面对众多的具有不同经历、不同道德层面、不同心理特点的青年学生,德育工作要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既要坚持“德育为先”的传统理念,又要牢牢把握新时期的特征和时代内涵,努力不懈地探索德育工作的新内容、新方法和新载体,增强高校德育教育的时代感,真正促进大学生和谐发展,健康成长,努力完成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更好地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作者:宋莹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人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