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建筑劳务实名制管理探讨

建筑劳务实名制管理探讨

摘要:劳务工人的流动性管理已造成当前建筑行业管理上的难点,本文就当前建筑业劳务实名制管理的现状以及推行实名制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分析了推行建筑劳务实名制管理过程存在的难题,提出了解决劳务人员实名制管理的合理化建议,确保实名制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实现施工单位和劳务人员的双赢。

关键词:建筑工人;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制度;工资支付;管理平台

1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项目建设的增加,对于工地的实名制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建筑工地劳务实名制管理工作进行中存在一些显著的问题造成工人恶意讨薪。政府要求各个地区要全力保障农民工权益,要根据当前建筑工地劳务实名制管理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注重加强对建筑工地劳务实名制制度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抓好劳务实名制管理,优化劳务实名制管理,保障施工单位和农民工双方的权益,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

2劳务实名制管理的现状及必要性

2.1劳务实名制管理的现状。随着建设项目规模越来越大,用工需求日益剧增,建筑工地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工作难度增加。一方面,施工单位对于建筑工地实名制不够重视,管理机制不健全,让多层转包中的黑心包工头钻空子,克扣农民工工资,恶意欠薪的发生不利于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农民工文化水平较低,对自己保护意识不强,加之建筑工地的工资待遇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农民工的去留随意性较大,不利于建设施工单位进行人力资源管理。

2.2推行劳务实名制管理的必要性。推广劳务实名制后,保护广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提升农民工群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证他们的辛勤劳动获得足额的报酬,杜绝农民工工资被截留的问题,有效避免讨薪问题的产生,促进工程建设领域全产业链持续健康发展。预防劳务纠纷,保证工人因为工资问题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广农民工实名制后,政府可依据农民工实名身份信息开展职业技能及安全生产培训,提高建筑业劳务工人的劳动技能,让农民工向技术工人转型。实施实名制管理后,政府部门对农民工的流动性信息得到进一步掌握,企业对用工工人的技术情况,工作技能等信息更完善,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极大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工的积极性。

3推行劳务实名制管理存在的难题

3.1建设单位资金短缺。建设单位、房地产开发商的发展建设中资金大部分使用银行贷款,自有资金较少,很多已低价中标承包工程后,在工程款上产生纠纷,容易引起资金链断裂导致工程款无法按时拨付,将合同应收工程款等经营风险转嫁给农民工,导致农民工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建设单位未经有关部门批准就开始建设施工,手续不完善,资金未到位,未及时拨付工程进度款,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劳务分包单位之间的债务最终由农民工承担损失。工程建设领域利益链条过长,管理不规范,加剧了处于末端环节的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

3.2施工单位不够重视。施工单位不重视农民工实名制,劳务人员流行性大,施工现场劳务实名制工作量大,项目部怕增加项目成本责任,为了节省项目成本,实名制考勤系统未配置到位,一般由包工头来约束其班组农民工,而包工头并未与农民工签订合同,造成农民工流动频繁,缺乏吸引力及约束力,施工单位对劳务班组的用工情况缺乏管理及监督造成建筑行业农民工管理混乱。

3.3农民工认识不足。目前,我国建筑领域农民工文化程度不高、综合素质偏低,对法律维权及劳动合同的认识度不够,缺乏保护意识,加上农忙等季节性因素,对于“放下镰刀,拿起瓦刀”的农民工来说,到了工地立即就走的情况时有发生。许多农民工本人不愿意签订劳动合同,担心签订劳动输入实名制信息后,个人基本信息会泄露不利于自身安全,也怕合同签订后被限制寻找更好工作自由。农民工对实名制管理有抵触情绪,怕被约束,维权意识也比较淡薄,一旦发生工资拖欠事件,农民工就处于被动处境。

4农民工实名制管理的合理化建议

4.1加强对建设单位的资金监管。要明确建筑市场各方主体责任,项目开工前,建设单位要明确建设资金落实情况,并向施工单位提供工程款支付担保。开工后,施工单位会同建设单位自主选择一家银行作为农民工工资发放监管银行,并同建设单位和监管银行签订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资金三方托管协议(该协议作为工程项目质量监督首次进场检查时的必备资料),设立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以下简称工资专户),实行人工费与其他工程款项分账管理。施工单位按照规定开设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按照规定存储工资保证金或者以金融机构保函代替,用于支付农民工被拖欠的工资。施工企业应向监管银行提供相关施工合同,对建设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与管理,并在工资专户开设后5个工作日内向项目所在地的人社部门和行业主管报备工资专户有关信息。

4.2强化建筑企业管理制度。建筑项目存在着周期长、规模大和施工风险强的特点。总包单位要把好源头关,规避资金不足的风险。建筑企业要重视劳务管理体系建设,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监管、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并落实“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公司负总责、项目部具体负责的工作体制,要明确各层级的管理责任,深入推动用工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对分包单位管理,在分包合同中约定实名制管理具体责任并抓好落实;督促分包单位于雇佣的建筑劳务工人签订劳动合同,避免因分包商人员欠薪纠纷等问题造成的损失。各项目部要配备专职劳务员,做好建筑工人信息的登记、核实与录入,要积极推行创建“无欠薪项目部”,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无欠薪项目部”活动领导小组,建立农民工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建立劳资专管员制度,项目部严格考勤制度,实行实名制管理,规范工资支付,建立信息公示制度,督促劳动维权落实。

4.3做好农民工实名管理工作。在落实农民工实名制工作中,要抓好进场管理、现场管理、退场管理等3个环节。项目部进场后,项目经理要组织安装符合条件的施工现场考勤管理设备,对现场劳务分包、班组负责人进行劳务实名制工作的宣贯。施工现场醒目位置设置“农民工维权告示牌”、“考勤公示栏”、“工资公示栏”,并刊登实名制相关的管理办法、通知等资料,粘贴提示语,在门岗安装喇叭在工人上下班的时间段进行播放宣传,加大宣传力度。建筑劳务人员入场后,劳务员要收集工人身份信息,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及进场承诺书,劳务分包单位要向总包单位报送进场人员花名册,总包单位采集劳务人员的身份信息并核对劳务人员劳动合同,进行岗前培训及安全生产教育,正确使用劳保用品,进行事故预案演练。考核通过后,给劳务人员办理实名制门禁卡和银行卡,劳务人员通过人脸识别系统进行考勤打卡。劳务专管员每月协调劳务班组工程款结算、工作发放情况,将劳务人员的考勤数据整理打印并让劳务人员签字确认,发放的工资表须经劳务人员签字确认并报项目部备案。劳务专管员按照农民工工资专户与银行相关流程办理支付工作。项目部应根据劳动合同上签订的支付日期从专户资金的银行进行工资并以书面的形式,对农民工工资的数额、领取日期记录并签字确认,将发放表及公示表留存备查,建立相应的支付台账并现场拍照保存。要退场时,劳务人员需要签订退场确认书,劳务班组将《民工退场确认表》上交项目部备案劳务分包单位,做好工资结算及资料归档,建立劳务用工管理台账并保存至工程完工且工资全部结清后至少3年。

4.4建立项目部实名制考核制度。建设单位定期对项目部进行实名制考核,对建筑工人的进场时间以及工种进行定期的检查,检查项目合同备案情况及劳务实名制及农民工工资管理情况。实名制检查内容包括:农民工进场是否有签订合同和进场承诺书,退场无欠薪承诺书,相关考勤记录及工资发放情况。现场随机抽查10名以上不同班组劳务人员,根据现场笔录信息,检查被检查人员劳务资料的相关信息。

4.5加强实名制管理平台使用。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推行项目实名制信息化管理,2020年1月1日起正式运行福建省建筑劳务实名制管理平台。实名制管理平台通过完善用工手续、建立个人台账,强化劳务工人基础信息的采集、对农民工进行动态管理,对项目进行管理和分析,健全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全面推行项目从业人员实名制。实名管理平台能强化信息采集,实名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户口性质、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用工主体、文化程度、直属劳务经理及联系电话等个人的相关情况及务工的相关情况。实名制平台将记录工人的个人履历、合同信息、培训情况、考勤信息、工资信息、用工信息、进退场信息。对工人的基本信息、安全教育、违规纪律、工地进退场等相关信息进行采集和管理。根据相关信息记录工人在各工地流转信息,包括考勤、培训记录、违规记录等信息,并建立档案。通过现场上传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包括公司项目及人员统计、项目用工合同统计、项目工资发放统计、项目培训统计等。实名制管理平台能强化劳务人员信息分析。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务输出集中地区正在发生改变,系统内的数据可以分析劳务人员来源地情况,对劳动力资源进行精准挖掘。实名制管理平台可以通过分析农民工年龄构成、文化构成、流向动态来改变企业对劳务群体的管理思想及管理方法。通过农民工在各项目的用工数据,分析出劳务人员的施工效率,进来劳务班组管理水平的筛选,可以及时掌握农民工的流动情况,确保对流动人员的管理。

5结束语

全国建筑工人信息管理平台要扩大覆盖面,不仅需要软件支持也需要政策支撑,建立全国统一的建筑工人信息库,实现信息联通共享。推行建筑业农民工实名制管理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和补充的过程,既有利于提高项目现场管理水平、提高监管效能、解决劳资纠纷、推动农民工劳动技能的提升,也有助于政府部门对建筑业工人的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工和企业之间能各取所需,农民工赢得报酬,企业获得利润。但是,推行实名制需要从更高的角度去完善,加强农民工管理,需从社保制度、住房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保障方面去优化,提高建筑业工人的劳动技能。从顶层设计去完善和加强建筑业农民工管理,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是企业转型发展,提升发展质量的需要。

作者:林淑桢 单位:福建七建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