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统计学毕业

统计学毕业范文精选

统计学毕业

统计学毕业范文第1篇

一、临床疗效观察的实验设计问题

在各种医学期刊中,半数以上是疗效观察方面的论著。现择其较普遍存在的统计学问题,结合实验设计基本原则加以讨论。

(一)对照与均衡性测定

国内医学期刊有关临床疗效观察的文章甚多,不少杂志刊登了一些事先未设计对照的文章,其结论难以令人信服。如《用柴葛解肌汤治疗上呼吸感染》一文,报道治愈好转率为97.7%,因无对照,无法断定其效果如何,因此,治愈好转率中含有假像。

对照的方法虽有多种,但对照的基本原则是与实验组齐同可比,最好作均衡性测定。

(二)安慰剂与盲法试验

安慰剂与盲法试验是医研(主要是比较性研究)中常用的科研方法,结果准确、误差性小。安慰剂在形、量、色、味等要与实验药物一样,不能给受试者和执行者任何暗示。这种试验就是双盲法试验。但近年来,尚有人用改良的双盲法,此法分两期:第一期(公开期)试验有效者留,无效者弃。有效者进入第二期(双盲试验),以确定疗效是否系安慰剂的作用。在预防效果观察时可采用该法,临床上应用诸多困难,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三)样本含量与重复原则

没有足够样本的研究结果,是经不起重复试验的,有的论文凭少数病例观实的结果下结论,是不慎重的。如《重症肺炎并发DIC29例》一文,作者观察脑型患者3例,其中死亡一例,就得出“一般脑型病死率高达57%,本组脑型病死率较低,看来及早用肝素阻断DIC过程,对降低脑型病死率可能具有重要意义”的结论。因无对照,结论不可靠。

(四)随机分组与实验设计类型

随机化分组即每个实验对象有同等机会被抽样(分配)到各组去,而不受任何系统因素的影响。常用的实验设计类型有完全随机设计、自身对照设计、交义设计、配偶设计、随机区组设计、拉丁方设计、正文(析因)设计、序贯设计、半数效量实验设计(动物试验),回顾性与前赡性调查研究设计等。科研设计时应根据研究目的要求选择不同类型的实验设计方法,进行相应的统计处理。

统计学毕业范文第2篇

危重疾病严重程度评分是根据患者的一些主要症状、体征和生理参数等加权或

赋值,从而量化评价危重疾病的严重程度。早在70年代初,一些创伤评分系统和经

典Glasgow昏迷评分(GCS评分)系统相继推出。之后Knaus等用3年时间,从大量资料

研究筛选出34个急性病理生理性指标(APS)加上患病前慢性健康状况的评价(CP

S),于1981年推出了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即APACHEⅠ系统。经

临床反复应用验证和简化,又产生了更为合理、准确的APACHEⅡ、Ⅲ评分系统。随

着人们对脏器损害的重视,于80年代末又相继推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评分法(

DICscore)、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评分法(ARDSscore)及多脏器功能不全评分法(

MODSscore)。国内将创伤评分系统用于临床较早,经典GCS评分基本成为评定中枢

神经损害程度的常规指标。对危重疾病评分系统的临床应用,经中文光盘检索198

3~1998年我国学者报告的文献,1993年以来71篇,其中以应用APACHEⅡ评分法占

绝大多数,APACHEⅢ的应用仅见个别报道,尚未见到上述脏器损害程度评分法的临

床应用。下面就APACHE评分法国内应用现状加以综述。

1评分法的国内应用现状Knaus等在创立APACHEⅠ评分的基础上,于1985年删去了急

性生理学评分方面不常用或意义不大的22项参数,剩下的12项简明常用参数加上年

龄因素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合成了APACHEⅡ评分系统。为了更准确地预测成年危重

患者的死亡危险性,他们又进一步筛选、验证参数的份量(权重),优化检查参数

,推出APACHEⅢ评分系统。目前国内临床对APACHE评分系统的具体应用如下:

1.1用评分客观评估疾病严重程度:临床工作中,确定病情严重程度和预测死亡的

可能性方面,容易受医源性和患者主观因素的影响〔1〕,对患者病情的改善和发

展以及疗效,常依赖临床表现和某些随意性检查结果作出片面评价,缺乏对全面病

理生理状况的综合评估。李真等〔2〕应用APACHEⅡ评分法,对224例慢性肺源性心

脏病急性发作期的患者进行病情分级,调查预测病死率和实际病死率的关系,研究

病情改善和测量值的关系。依据APACHEⅡ评分客观地将患者分为轻、中、重、危4

个等级,发现>20分的重、危2级患者病死率高,必须进入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加强

治疗护理;<20分的轻、中2级患者可在普通病房进行动态观察,以免增加不必要的

住院费用。他们还发现预测死亡概率值>0.5时和实际病死率相接近,>0.7时相吻合

。因此强调,对预测死亡概率值>0.5的患者一定要严密观察病情,做好处理紧急情

况的准备,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病死率。

1.2用评分控制组间可比性:临床研究中,无论是回顾性研究还是前瞻性研究,常

因每个患者当前疾病、基础疾病、年龄和性别等不同,所以在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

或实验组之间疾病的严重程度难以控制在基本相等水平。采用危重疾病严重程度评

分系统筛选病例,就能够控制组内和组间可比性。全竹富等〔3〕用APACHEⅡ评分

筛选了20例得分相同的腹腔感染引起的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用消炎痛肛栓剂或安

慰剂治疗2组,结果证明环氧化酶抑制剂能显著减轻脓毒症患者的炎症反应,降低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减轻蛋白分解和代谢。胡智明等〔4〕用APACHEⅡ评

分评估74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以12分为界分为高分、低分2组进行对比,显

示出高分组的多脏器衰竭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大于低分组。刘牧林等〔5〕对51例

严重腹部创伤患者依据APACHEⅡ评分分组比较凝血功能的变化,发现APACHEⅡ>15

分的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早期就有凝血功能的变化,提示临床治疗应注意血液的高

凝状态。

1.3用评分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和预测预后:自危重疾病严重程度评分系统创建以来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要努力救治可预防性死亡者,需要对疾病有准确的评

估和预测。1993年以来,国内许多学者已在临床应用APACHEⅡ评分系统评估疾病的

严重程度和预测预后。詹文华等〔6〕对224例胃肠外科患者,记录每例患者入SIC

U第1个24小时的APACHEⅡ评分,随访至出院或死亡。结果存活患者平均分值9.7分

,死亡患者平均分值22.6分;急诊手术患者APACHEⅡ分值明显高于择期手术患者。

赵波〔7〕对胆道外科术后的重症患者进行APACHEⅡ评分,也发现急诊手术患者的

分值明显高于择期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与评分值增高一致。王

鹏巨等〔8〕用APACHEⅡ评分动态观察术后重症患者的并发症,并发ARDS的患者术

后1~3日APACHEⅡ评分急剧升高;并发多脏器衰竭(MOF)患者,第1周的APACHEⅡ评

分值相对平稳,1周后,存活者的分值逐渐下降,死亡者的分值呈现继续增高。

1.4用评分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某些物质的关系:宋新明等〔9〕观察ICU危重患

者APACHEⅡ评分与血浆脂质过氧化物的关系,发现无论创伤、休克或严重感染,其

24小时APACHEⅡ评分与患者24小时血浆丙二醛(MDA)含量及最大MDA含量具有明显相

关性。黄为等〔10〕对25例发生ARDS的患者,用APACHEⅡ评分量化评估病情的同时

测定血浆的P-选择素和白介素-8(IL-8),结果随着APACHEⅡ评分增高,P[CD*2]选

择素也明显增高,两者呈正相关;IL-8水平与P-选择素水平和APACHEⅡ评分无关,

而与感染有更直接的关系。蔡骏等〔11〕对215例外科患者进行450例次APACHEⅡ评

分,同时测定血清总胆汁酸值,结果血清总胆汁酸值与APACHEⅡ评分呈相关递增,

死亡患者血清总胆汁酸值和APACHEⅡ评分均较发病初期显著增高。故认为单一测定

总胆汁酸值评估预后,因受胆汁合成、分泌、排泄、代谢因素和个体差异的影响,

难免有误差和片面性,与APACHEⅡ评分结合方能较全面地评估病情,制定确切的治

疗方案。

1.5用评分选择手术时机:某些疾病如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或胆源性胰腺炎(GP)

是否需要手术?选择何时手术?对此一直有所争议。牛正翔等〔12〕对40例APACH

EⅡ评分无差异的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患者,调查早期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的

病死率。结果显示早期手术治疗组的病死率明显高于非手术治疗组,提示急性出血

坏死性胰腺炎的非手术治疗较手术治疗更具有优越性。认为手术时机应选在渡过危

险期后尚需解决胆石问题时,或发生胰周感染脓肿需清除坏死灶和腹腔引流时。秦

仁义等〔13〕探讨GP患者的手术时机,对53例GP患者入院48小时内行ARACHEⅡ评分

,<8分为轻型GP,>8分为重型GP。结果<8分组GP的并发症发生率与手术时机有关,

而病死率与手术时机无关;>8分组病死率与手术时机明显相关。此外,早期手术组

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均高于延期手术组(P<0.05)。因此,他们主张APACHEⅡ

<8分的轻型GP患者在急性发作缓解后手术治疗,以免手术对正在发炎的胰腺再一次

损害,还可降低胆总管探查率。而对>8分的重型GP患者主张延期手术与个体相结合

的处理原则,以积极的非术治疗为主,当影像学提示胆囊颈结石嵌顿,胆总管处于

高压状态使机体应激状态无法缓解,或胰腺坏死伴感染时则考虑手术。

1.6用评分作为流行病学调查时疾病严重程度的统一标准:邱海波等〔14〕调查某

院1991~1996年214例ARDS的病死率和危险因素时,用APACHEⅡ评分后,对>20分的

粗病死率进行调整,调整后发现,该院90年代ARDS病死率并未下降,死亡原因主要

与感染性休克和多脏器衰竭有关,而未发生肺外器官功能衰竭者全部存活。肖军等

〔15〕在伴有三重酸碱失衡(TABD)的危重病患者预后分析中,利用APACHEⅡ评分

系统,对入科类别、诊断和疾病严重程度不同的278例患者进行了合理分层配对分

析,结果预测病死率和实际病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TABD本身并不造成患

者病死率升高,决定病死率的主要因素是患者的基础疾病。因此,治疗TABD时不仅

注意纠正酸碱失衡,更应关注基本病因的控制。

1.7用动态评分评价救治水平:周立新等〔16〕用APACHEⅡ评分对外科重症监护室

182例患者根据入室时状态评分,此后定期重复评分,用死亡率预测方程(MPM)预

测病死率,和实际病死率比较,再用肝功能不全参数作校正。结果1992年3月以前

,由于未施行全面多脏器功能监测,实际病死率(58.1%)高于预测病死率(32.5

%)。1992年3月以后应用多脏器功能监测技术,实际病死率(29.1%)低于预测病

死率(30.8%)。表明评分确切地反映出危重疾病的医疗质量和救治水平。夏志洁

等〔17〕对急症科ICU的269例危重病患者用APACHEⅡ评分法动态监测,发现随着A

PACHEⅡ分值增高,病死率上升,加强ICU患者床边护理后,APACHEⅡ分值下降,死

亡危险率也下降。吕骅等〔18〕用APACHEⅡ评分对胰十二指肠切除后胃肠外营养(

TPN)支持疗法进行评价。术后TPN支持疗法组和非TPN支持疗法组第1个24小时评分

无差别,第7日TPN组评分明显低于非TPN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也明显低

于非TPN组,平均住院时间也明显缩短,证实TPN支持疗法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

者的恢复非常有价值。

1.8对APACHEⅡ和APACHEⅢ评分的比较:上述报道均为APACHEⅡ评分法的临床应用

情况,有关APACHEⅢ评分法应用报道很少。梁建业〔19〕报道了对ICU60例患者用

APACHEⅢ评分,并与APACHEⅡ对比。60例患者用两种评分方法的评分结果一致,都

显示得分越高病情越重,预后越差,病死率越高。不过用APACHEⅡ评估的存活组和

死亡组间的急性生理评分无明显差异,而APACHEⅢ评估的这2组急性生理评分有显

著差异,说明APACHEⅢ比APACHEⅡ的设计似乎更合理,有待于进一步广泛应用验证

。

2国内在危重评分方面的研究和发展

2.1《危重疾病评分系统》计算机软件的开发:自从危重疾病评分系统创立以来,

在国际上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中,近年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同行的关注。但是这些

评分方法需要查表取值,其中某些计算公式繁琐,徒手运算很花费时间,应用不便

,更不方便动态监测,如APACHEⅡ系统预测存活概率的公式要查12项急性生理测量

值的权重、年龄权重、慢性疾病的权重和40多项疾病的权重,以手工计算,最快也

需1~2小时。因此国内学者多用其评分部分,而存活概率预测部分应用较少。为此

,江学成等〔20〕采用VISUOLFOXPRO5.0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编程,将APAC

HEⅡ、Ⅲ评分,ARDS评分,DIC评分,W&Z统计等8种危重疾病评分法,制作成中文

版《危重疾病评分系统》计算机软件。使APACHEⅡ、Ⅲ评分法在输入相应数据后,

几秒钟就显示出得分和相应的存活概率。这不仅方便了临床对每个危重病患者的动

态观测,也方便了其它几种评分法的单独应用、组合应用和统计。这套软件系统经

过3年的反复修正和临床试用已定型,目前正投入临床应用。

2.2国内在创伤危重疾病评分方面的自行设计研究:吴恒义等〔21〕将创伤评分中

的简明损伤程度评分-损伤程度评分法(AIS[CD*2]ISS)和危重疾病评分中的APACHE

Ⅱ评分相结合,取两者之所长,加上附加分,设计了一种既能从创伤角度又兼顾全

身生理状况的创伤严重度综合评分法。另外还设计了一种生理参数差计分法,与A

PACHEⅡ相比具有很强的同步性,涉及休克、感染、创伤、免疫、内分泌、应激反

应和中毒等诸多领域。

综上所述,与国外相对而言,国内危重疾病评分系统的临床应用尚属初涉阶段

,但已日趋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随着更广泛的临床应用,势必将推动我国危重病

急救医学向高质量、高疗效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江学成.危重疾病严重程度评分临床应用和意义.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

0,12(4):195-197.

〔2〕李真,曲晓华,黄彦弘,等.APACHEⅡ疾病严重度测量系统在慢性肺源性心脏

病中的应用.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6,8(6):339-341.

〔3〕全竹富,王玲,刘放南,等.环氧化酶抑制剂对脓毒症患者代谢反应的影响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增刊):27-29.

〔4〕胡智明,邹寿椿.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PACHEⅡ评分的临床意义.肝胆胰外科杂

志,1998,10(2):82-85.

〔5〕刘牧林,郑士友,陈辉.严重腹部创伤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医学

理论与实践,1998,11(5):195-197.

〔6〕詹文华,管向东.胃肠外科重症APACHEⅡ评分的临床意义:附244例分析.中

国实用外科杂志,1996,16(12):728-730.

〔7〕赵波.APACHEⅡ在胆道重症的应用.西安医科大学学报,1998,19(3):4

66-468.

〔8〕王鹏巨,孙榕,秦忠国.老年重症或者腹部手术后APACHEⅡ评分的连续观察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5,7(4):213-214.

〔9〕宋新明,白涛,吴恒义.ICU危重患者APACHEⅡ积分与血浆脂质过氧化物的

关系.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3,5(2):70-71.

〔10〕黄为,郭子.血浆P-选择素和IL-8的测定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

价值.急诊医学,1998,7(6):384-386.

〔11〕蔡骏,张静哲,沈通一,等.血清总胆汁酸值对外科病人危重程度与预后

的评估价值.上海医学,1998,21(8):442-443.

〔12〕牛正翔,王爱琴,杨德同,等.40例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PACHEⅡ积分

的临床分析.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5,7(4):215-217.

〔13〕秦仁义,邹声泉,吴在德,等.胆源性胰腺炎手术时机的探讨.中华外科

杂志,1998,36(3):149-151.

〔14〕邱海波,陈德昌,刘大为,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病死危险因素的

调查.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8,10(9):523-527.

〔15〕肖军,李小励.伴三重酸碱平衡紊乱患者的预后分析.中国危重病急救医

学,1998,10(10):627-629.

〔16〕周立新,汤耀卿,尹浩然,等.急性肝功能不全与外科危重病监测中急性

病理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的应用.上海医学,1997,20(7):380-382.

〔17〕夏志洁,杨涵铭.APACHEⅡ危重病评分系统在ICU中的应用.急诊医学,

1996,5(10):3-8.

〔18〕吕骅,肖刚,王在同.APACHEⅡ对高龄外科危重患者的预后评估.中国急

救医学,1995,15(5):14-16.

〔19〕梁建业.APACHEⅡ与APACHEⅢ在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应用比较.中国危重

病急救医学,1995,7(1):28-30.

〔20〕江学成,胡宁利.中文版《危重疾病评分系统》计算机软件.中国危重病

急救医学,2000,12(4):246-247.

统计学毕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教学;沟通模型;角色对换;师生交流

毕业设计作为高等教育教学的最后环节,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毕业设计能培养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独立解决实际工作过程中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毕业设计,能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毕业设计包括多个阶段,主要是选题阶段、开题报告阶段、中期阶段、毕业答辩及资料归档阶段,每一个阶段对学生的要求有所不同,但是需要学生按照规定完成。毕业设计教学工作的周期长、工作量大,是一项复杂繁重的工作,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教学能力,在做好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针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指导,及时解决不同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从中能够看出,如何高效地进行毕业设计教学工作,提升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是毕业设计教学的当务之急,也是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实践方式。毕业设计能否顺利完成与学生的毕业息息相关,关乎学生的切身利益。本文从角色对换沟通模型入手,提出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以提升毕业设计教学质量。

一、毕业设计的流程及相关工作

本论文以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建设工程管理系2017级毕业设计为例,毕业设计一共分为选题、开题中期结题、答辩、修改、归档、评价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较为完备的质量保证体系文件,教师可根据指导文件进行科学而有序的毕业设计教学指导工作。在这六个阶段中,师生交流最多的是前五个阶段,本文主要研究选题、开题中期结题、答辩、修改、归档阶段。在选题阶段,主要的工作是根据《选题指南》的指导,来确定各个学生的选题;在中期检查阶段,主要的工作内容是依据《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手册》《毕业设计成果格式模板》等材料完成中期检查报告等;毕业设计答辩阶段,主要的质量保证文件为《毕业设计答辩流程》《答辩准备资料要求》《答辩管理实施细则》等资料,确保学生的答辩顺利完成;在毕业设计修改阶段,主要质量管理文件资料为《毕业设计成果整改销项单》,以此来完成学生毕业设计的整改复查工作;在毕业设计归档阶段,主要确定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装订内容与顺序》与《毕业设计归档流程》等资料,并通过《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标准》《毕业设计质量评价表》《毕业设计质量评价结果明细表》等资料来完成论文的毕业设计评价工作。学生毕业设计的工作涉及多个方面,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工作任务来进行衡量,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教师要能够及时将选题、中期、答辩、修改、归档及评价各个时期的要求发给学生,让学生依照每一个时期的工作任务及时完成相应的内容。若某个阶段出现问题,教师与学生需要及时沟通,共同来解决问题。

二、高校毕业设计教学现状

原有的毕业设计教学比较单一,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要素进行分析,整个信息背景是学生的毕业设计,信息发送者是指导教师。信息是毕业设计的教学指导,信息接收者是毕业生。信息渠道是当面指导、网络在线指导等形式。反馈是学生对于教师指导的反应。环境是教师对学生毕业指导的场所和周围环境。笔者通过对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建设工程管理系8位指导教师和2017级14个学生的调查和分析,发现毕业设计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四个要素是发送者、接收者、反馈、环境。四个要素存在的具体问题如下。

1.发送者的问题

在整个毕业设计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一个信息发送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毕业设计选题阶段出现的问题是毕业设计未及时选题方向,或者是选题有改动未及时更新。在设计完成阶段,教师对指导手册内容不熟悉,未及时检查毕业设计的完成进度,对于学生的开题未进行培训,导致时间太仓促。在答辩阶段,教师未给学生交代答辩的注意事项。在修改阶段,教师不重视整改复查,没有按照销项单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整改复查。在设计归档阶段,教师未及时发出指导文件,签字盖章手续不完全,导致资料不闭合。

2.接受者的问题

教师在毕业设计教学活动中也是一个信息接收者,对于信息的接收必须及时。毕业设计选题阶段出现的问题,是教师未及时了解学生的选题动向。在毕业设计完成阶段,教师不关心学生的开题报告、中期未进行进度,出现学生不说、教师不问的现象。答辩阶段学生未及时反映答辩的情况,教师也不跟进追踪。在修改阶段,教师往往因教学工作繁忙,没有及时检查就直接签字。归档阶段,教师未及时检查出归档文件的缺失情况。出现这些问题,原因在于教师的态度及其他教学活动的干扰。教师不仅要进行毕业设计的指导,还要进行课程的教学,因此学校要规范具体的毕业设计工作流程,为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环境。

3.反馈的问题

在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沟通反馈这一环节极为重要,关系到毕业设计教学的落实情况、学生的理解程度。在毕业设计选题阶段,容易出现的问题有教师不关心学生反馈的选题报告是否适合其具体情况,学生对于自己的选题不是很清楚。毕业设计完成阶段,学生不主动积极将开题报告、指导手册、进度情况等反馈给教师。答辩阶段,学生不重视评阅老师的意见,也不反馈。修改阶段,学生不修改,想蒙混过关。归档阶段,教师忽视毕业设计资料中间环节的追踪,设计归档时有材料缺失没有反馈给学生。

4.沟通环境的问题

毕业设计的沟通环境重点在于对整个毕业设计教学过程的时间、地点以及沟通背景的理解程度。毕业设计选题阶段,教师未正确指导学生了解选题方向。毕业设计完成阶段,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时间地点不合适,教师往往是在网上检查学生进度的居多,难免出现学生敷衍了事的情况,未实地检查。答辩阶段,学生没有进行答辩场景模拟,答辩的效果并不好。修改阶段,学生未能明白评阅老师的修改意见而未仔细跟踪追问。归档阶段,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学校对毕业设计归档的要求,

5.传统的教学指导具有局限性

传统的毕业设计教学指导是一个RIDE模型,即风险、利益、差异、影响四个沟通环节。首先,教师要告知学生必须按照流程和规范文件来进行毕业设计,否则不能毕业;其次,教师告诉学生只要听从老师的指导,就可以顺利毕业;再次,教师要向学生讲解老师的指导有何不同之处;最后,教师向学生说明教学指导不是万能的,难免有疏漏之处。这样的指导过程是一种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毕业设计教学指导,虽然可以避免他们少走弯路,但是却阻碍了他们的创造力。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对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指导。

三、改进高校毕业设计教学的策略

针对毕业设计教学工作的现状,运用沟通的理论,教师应主要在强化发送者能力、优化接受者关注重点、加强反馈、选择良好沟通环境、建立学生主动型沟通模型等方面进行毕业设计教学的改进。

1.强化发送者能力

在毕业设计的选题阶段,教师应及时信息,将具体的开题报告要求、开题格式发送给学生,并叙述提交时间。毕业设计完成阶段,教师要熟悉指导手册内容并及时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展情况,加强过程管理与控制,根据不同毕业设计的要求中期检查报告,督促学生提交中间检查内容。答辩阶段,强化对整个毕业设计答辩流程的指导,要求学生及时记录对应的修改意见。修改阶段,重视毕业设计的整改复查,严格按照销项单的内容进行修改,严格按照学校的论文模板来进行论文修改与排版,并进行论文总体重复率的检查,防止学生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归档阶段,指导教师及时检查指导文件签字和盖章手续,与学生保持紧密联系,做到归档完成前随叫随到。要通过以上措施,来强化毕业设计各个阶段发送者的能力,指导学生更快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的各项工作。

2.优化接受者关注重点

在选题阶段,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选题意向、选题考虑的重点,说明不同毕业论文选题的含义,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设计完成阶段,教师要重视开题报告,要求学生及时给予进度反馈,并给出具体的指导意见,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开题内容。答辩阶段,教师应跟踪检查每个学生答辩后的情况,明确每个学生毕业论文的后续工作重点。修改阶段,在学生修改后,教师按销项单进行逐一复查,确保学生的修改符合要求,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修改内容要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其再次修改,直至毕业论文达到学校的要求后才能签字。最后的归档阶段,教师应和上交资料的学生一起检查归档是否完整、有效、及时,确保毕业设计要求的各类表格能够及时快速完成。3.加强反馈在选题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反馈选题报告是否适合他,是否是他擅长的部分,若存在不合适内容应及时反馈,以便更改毕业设计题目。接下来的设计完成阶段,对于不主动积极的学生,教师应及时跟进,查找原因并解决,要求学生每阶段有反馈,使学生能够按照进度完成毕业设计。对于完成毕业设计较困难的学生,教师应及时提出针对性措施,指导学生顺利进行毕业设计。答辩阶段,教师应要求学生重视答辩,按照学校及评阅老师的要求制作答辩PPT、封装论文等,在规定时间与地点进行论文的答辩工作,并提醒学生及时记录答辩意见,按照评阅老师的意见进行修改。修改阶段,教师要重视签字流程,学生不按要求修改就不签字。归档阶段,教师应重视毕业设计归档的每个环节,设置流程表签字制度,保证材料完整有效,并提醒未按照规定时间提交材料的学生,以保证毕业设计顺利完成。

4.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

教师要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让学生了解选题的方向,并及时为有疑惑的学生进行解答。若部分学生出现选题难以完成的状况,教师应引导学生及时在规定的时间内更换选题。设计完成阶段,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完成毕业设计。在指导方式上,教师要尽量以现场实际指导为主、网络指导为辅,为学生的毕业设计创造良好的双向交互环境,深刻了解学生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在毕业设计关键问题上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引导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工作。答辩环节,教师要重视毕业设计的模拟答辩,让学生更好地呈现自己的毕业设计成果。学生要认真回答评阅老师提出的问题,并针对评阅老师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记录。修改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针对评卷老师的意见进行修改,并对学生的修改进行检查,直到最后检查符合要求。归档阶段,教师要指引学生按照指导文件进行毕业设计资料的归档,归档不完整不能毕业。5.建立学生主动型沟通模型本次毕业设计指导改变了以往教师指导学生的方式,重点在毕业设计完成阶段的开题、中期、结题三环节进行师生对换,教师扮演学生,学生变成教师。这一角色交换的过程,能让师生从对方的角度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开题中,教师了解到学生最担心的是开题和毕业设计的一致性。在中期检查中,教师和学生都能认真对毕业设计进行检查。结题阶段,部分学生懒惰,组织性、纪律性差,导致进度滞后。模拟答辩时,一些学生换成教师角色,会把自己实习中的经验带入到整个毕业答辩环节中。这样的角色转换,能强化毕业设计教学指导应用于实际的操作性。为此,学校建立了一个问题、观点、证明、解决的沟通模型(QVPS模型)。首先,由学生提出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列出清单,以有效提升自己的主动性。其次,学生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再次,学生对自己提出的观点进行证明,培养自己的主见。最后,学生提出问题解决的方式,指导教师对方法进行评定,把解决权交给学生,以提升其独立自主完成毕业设计的能力。

四、结语

总之,高校的毕业设计教学工作是一个循环、逐步完善的过程。而各高校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毕业设计的角色互换,能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提升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毕业设计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从多方面引导学生,让学生做好毕业设计,进而顺利毕业。

参考文献:

[1]曹洁,封莉.沟通与演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

[2]郭霖.人际沟通与公众表达[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8.

[3]边西同.乔哈里咨询窗视角下的师生沟通[J].现代教育科学,2014(04).

统计学毕业范文第4篇

摘要针灸与经络学说有着密切的关系;针灸对视觉电生理的变化有着明确的

影响;视觉的活动与经络有关。文中对这些领域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针灸是中医疗法之一,它的理论基础是经络学说。目前,对于经络的实质及针

灸的作用机理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从视觉系统的角度对其效应和机理研

究的还不多,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1眼与十二经脉关系的科学验证

针灸可以治疗多种眼病,其理论基础是中医理论中眼与十二经脉的关系。正如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

空窍。”但是这种关系的论述主要见于古典文献,尚未经科学证实。段俊国等〔1

〕运用视觉电生理手段,电针十二经络原穴,观察针刺前中后患者双侧P-VEP的变

化,并设立非经穴对照组,结果显示:(1)眼与十二经脉存在密切关系,不论与眼

有直接关系的经脉还是无直接关系的经脉均与眼有关,而对照经穴与眼无关;(2)

十二经脉与眼的密切程度不同,经脉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心经、

脾经、大肠经、膀胱经与眼关系最密切;(3)针刺十二经脉引起图形视觉诱发电位

的效应不同,膀胱经呈现为易化效应,而其余经脉主要表现为抑制效应;(4)针刺

一侧经脉可引起双眼视觉功能的改变,但同侧更明显。这一成果为针灸治疗眼病和

辨证取穴提供了科学依据。但是也只说明了眼与十二经脉有关,针刺十二经脉能治

疗眼病,但是这种效应的机理何在?针灸是通过何种途径来影响视觉系统?还需要进

一步深入研究。

2运用视觉电生理手段的研究成果

秦达意等〔2〕首次以动物皮层视区诱发电位为指标,探讨了针刺对大脑皮层

兴奋性的影响,观察到针刺可明显改变大脑皮层兴奋性,电针刺激强度与它的效应

,之间具有一定关系,强刺激对VEP呈抑制效应,而弱刺激对VEP呈易化效应。针刺

的作用能被网状结构抑制药所阻断,从而提示针刺是通过网状结构来影响皮层机能

的。50年代,Grant在动物实验中也证明了中脑网状结构对视网膜活动有调节作用

〔3〕。这至少说明,针刺通过网状结构可以影响视皮层,或者可以直接影响视网

膜功能。吴宝华等〔4〕的实验证实了这一点。针刺合谷穴或光明穴可引起视网膜

电图(ERG)波形增大或减少两种反应。机械压迫手三里穴(或阳陵泉)可使ERG的针刺

效应减弱或消失,而压迫上述穴位两侧旁开的对照穴对针效无明显影响。由此他们

认为针刺在ERG上的不同反应可能有两种途径:(1)通过中枢调节瞳孔的反应而改变

刺激强度,从而影响视网膜电图;(2)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直接影响视网膜功能。但

压迫阻滞现象难以从中枢角度解释,可能还有其它因素。沈雪勇等〔5〕观察针刺

对家兔大脑皮层诱发电位的影响,观察到电针即刻对诱发电位的影响最显著,随着

针刺时间的延长,VEP的抑制作用减弱,并认为针刺对诱发电位的影响不能排除原

脑电变化的间接结果。可能是在提高大脑兴奋性的基础上实现的〔6〕。段俊国等

〔7〕以闪光ERG为指标,研究了针刺对家兔视网膜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电针穴

位能明显改变家兔F-ERG,且这种作用具有穴位特异性。电针对a波峰潜时的作用不

大,电针合谷及昆仑穴时b波表现为峰潜时提高,而三阴交表现为峰潜时延后。对

于ERG振幅,各穴位表现亦不一致,合谷、昆仑a、b波振幅均有明显提高,而三阴

交振幅略有降低。有研究〔8〕表明,F-ERG之a、b波的产生与钾离子的作用密切相

关。故他们认为,针刺的这种效应可能是因为针刺引起视网膜神经递质的释放致使

钾离子远端降低与近端增加所引起。沈克艰等〔9〕观察了针刺对近视眼VEP的反应

,表明针刺对正视眼患者视皮层有抑制作用,对近视眼皮层有兴奋作用,他们认为

这种结果是通过神经调节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的途径来实现的。张宏等〔10〕

的观察揭示针刺对视神经萎缩的视觉通路状态有改善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针刺对视功能的影响表现是多样的,其机制也可能通过多种途

径来实现。

3针刺对眼循环系统的影响

针刺治疗脑缺血的研究〔11,12〕表明针刺可直接扩张血管,增加缺血区氧和

血液的供应,同时可调整血脂、血液流变,引起神经生化的异常,间接的改善缺血

区氧和能量的代谢,可以使因缺血引起的神经元、视经胶质细胞胞浆线粒体肿胀减

轻,并使毛细血管周围胶质、足板、神经毡明显减轻。华兴邦〔13〕等研究进一步

表明针刺对脑血管的影响是通过颈交感神经传出而实现的。有实验证明〔14〕针刺

可以使微循环的调节发生改变,表现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紧张度降低,血流量

增加,并且观察到针刺后最早发生的变化是球结膜血流速度加快。这种变化除神经

系统参加外,还与体液中的许多活性物质有关。眼血循环的供应主要来自眼动脉,

它是由颈内动脉分支而来。除了受眼局部某些因素影响外,全身性的病变和调节机

能对其作用也很大。更直接的眼局部临床和实验也观察证实了这一点。杨光等〔1

5〕观察到针刺可以有效改善颈内动脉和眼动脉的血流状况,可使血流速度向正常

速度转化,针刺前后正常组与异常组χ2检验均P<0.05,提示针刺治疗一些眼底病

的基础为改善了眼动脉和颈内动脉血循环状况。王富春〔16〕等观察到针刺治疗眼

底出血眶区血流图变化较大,其流入和流出道变通畅,血液灌流和排出量增加,说

明针刺可有效的解除血管壁平滑肌的痉挛,恢复血管的舒缩功能,有助于出血、炎

症和水肿的消退以及代谢物的传输。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观察〔17〕也表明

针刺可增强组织代谢,活跃微循环,改善视神经缺血和缺氧状态,改善视神经、视

网膜的血流灌注,有利于视神经功能的恢复。李石良〔18〕等观察针刺对实验性糖

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针刺后微循环病变得到明显改善,血浆TXB

2,水平明显降低,他们认为针刺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机理是改善微循环

,减轻血栓形成倾向,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糖综合效应的结果。针刺治疗

近视眼的研究〔19,20〕显示了很好的疗效,其取穴和手法甚多,机理不明,可能

是通过神经反射,影响眼球的血液循环及促使睫状肌放松,从而提高视力。近年来

针刺对青光眼的作用和机理的研究报告也很多。邰浩清〔21〕观察高眼压对视网膜

组织结构的影响及针刺的调整作用表明针刺后视网膜细胞水肿明显缓解,视细胞排

列趋正常;视网膜超微结构得到调整和恢复。其机理可能与改善微循环,调整视细

胞功能有关。针刺对青光眼患者具有明显的降眼压作用,推测其机理可能是通过降

低交感视经兴奋性,发挥了对血管的调节作用,同时使房水排出系统平滑肌紧张性

下降,有利于房水的排出和循环〔22,23〕。

此外还有人观察到针刺中心性视网膜炎患者对性激素、睾酮、雌二醇及E2/T比

值有双向调节作用〔24,25〕,可能是针刺影响到下丘脑-垂体系统。

4讨论

以上实验都从不同角度观察了针刺对视觉系统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针

刺治疗一些眼病的机理。针刺可以引起视觉电生理的变化,对眼循环系统、垂体-

下丘脑都会产生影响,其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机理也不同,除了神经和体液调节外

,还可能有其它机制。但以上的许多研究还只是停留在一种可能的推测,缺乏令人

信服的依据,比如针刺如何影响视网膜及视中枢信息的传递和调控?如何影响视网

膜、视神经递质的变化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研究中多学科交叉,多种现

代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段俊国,周华祥,王晓莉,等.眼与十二经脉关系的视觉诱发电位研究.中医

杂志,1996,37(8):488~491

2秦达意,曾兆麟,张美莉,等.不同强度电针对大脑皮层光诱发电位的影响.

中国针灸,1985,(5):23~26

3GrantR.Receptorsandsensoryperception,Adiscassionofaims,mean

sandresultsofelectrophysiologicalresearchintotheprocessofrece

ption.NemHaron,1956,110

4吴宝华,胡翔龙,杨碧英,等.以视网膜电反应为指标观察加压阻滞对针刺效

应的影响.针刺研究,1993,(2):132~136

5沈雪勇,张文彬,郁伟林.针刺对家兔在脑皮层诱发电位的影响.针刺研究,

1991,(2):24~28

6沈雪勇.电针光明穴对视诱发电位及背景脑电的影响.上海针灸杂志,1991,

(2):30~31

7段俊国,周华祥.不同穴位电针对家兔闪光视网膜电图的作用.中国针灸,19

96,(12):36~39

8DowlingJE,著.视网膜.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0.103

9沈克艰.近视眼视诱发电位对针刺的反应.上海针灸杂志,1995,14(2):55~

56

10张宏,勒瑞,张家伟,等.针刺对视神经萎缩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上

海针灸杂志,1997,16(1):9~10

11邢宏义,关新民.针刺治疗脑缺血的机理研究述评.中国针灸,1996,(5):

56~58

12罗勇,黄仲荪.针刺治疗脑缺血的实验性研究.针刺研究,1997,(1~2):

110

13华兴邦,朱玲英,何志娟.针刺对脑血管影响的实验研究.针刺研究,1984,

(6):28~30

14吕宏江,张戳,才树森,针刺对微循环血流影响的观察.上海针灸杂志,1

986,(1):26~28

15杨光,李志勇,周颖,等.针刺对颈内动脉眼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中国针

灸,1996,(7):11~12

16王富春,景宽,魏丽娟,等.针刺治疗眼底出血症92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

,1990,(2):11~14

17王雪峰.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110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1993,(6):9~10

18李石良,陈汉平,郑蕙田,等.针刺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的影响

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中国针灸,1997,(7):405~409

19黎宝娇,李来兴,陈捷,等.循经感传针刺治疗青少年近视眼疗效的关系.

针刺研究,1993,(2):154

20黄剑虹.针灸治疗近视眼概况.中国针灸,1989,(5):43~45

21邰浩清.针刺治疗青光眼实验研究.上海针灸杂志,1994,12(6):281

22吴泽森,徐懋纪,钱晴兰,等.针刺对慢性单纯性青光眼眼压与血压的影响

.上海针灸杂志,1988,(1):6

23刘岩,杨光,龙云生,等.针刺即刻效应对眼压的影响.中国针灸,1994

,(5):41~42

24汪元骏,何运钰,张立,等.针刺对中心性视网膜炎患者性激素的影响.上

海针灸杂,1984,(5):14~15

统计学毕业范文第5篇

一、毕业设计的流程及相关工作

本论文以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建设工程管理系2017级毕业设计为例,毕业设计一共分为选题、开题中期结题、答辩、修改、归档、评价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较为完备的质量保证体系文件,教师可根据指导文件进行科学而有序的毕业设计教学指导工作。在这六个阶段中,师生交流最多的是前五个阶段,本文主要研究选题、开题中期结题、答辩、修改、归档阶段。在选题阶段,主要的工作是根据《选题指南》的指导,来确定各个学生的选题;在中期检查阶段,主要的工作内容是依据《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手册》《毕业设计成果格式模板》等材料完成中期检查报告等;毕业设计答辩阶段,主要的质量保证文件为《毕业设计答辩流程》《答辩准备资料要求》《答辩管理实施细则》等资料,确保学生的答辩顺利完成;在毕业设计修改阶段,主要质量管理文件资料为《毕业设计成果整改销项单》,以此来完成学生毕业设计的整改复查工作;在毕业设计归档阶段,主要确定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装订内容与顺序》与《毕业设计归档流程》等资料,并通过《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标准》《毕业设计质量评价表》《毕业设计质量评价结果明细表》等资料来完成论文的毕业设计评价工作。学生毕业设计的工作涉及多个方面,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工作任务来进行衡量,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教师要能够及时将选题、中期、答辩、修改、归档及评价各个时期的要求发给学生,让学生依照每一个时期的工作任务及时完成相应的内容。若某个阶段出现问题,教师与学生需要及时沟通,共同来解决问题。

二、高校毕业设计教学现状

原有的毕业设计教学比较单一,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要素进行分析,整个信息背景是学生的毕业设计,信息发送者是指导教师。信息是毕业设计的教学指导,信息接收者是毕业生。信息渠道是当面指导、网络在线指导等形式。反馈是学生对于教师指导的反应。环境是教师对学生毕业指导的场所和周围环境。笔者通过对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建设工程管理系8位指导教师和2017级14个学生的调查和分析,发现毕业设计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四个要素是发送者、接收者、反馈、环境。四个要素存在的具体问题如下。

1.发送者的问题

在整个毕业设计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一个信息发送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毕业设计选题阶段出现的问题是毕业设计未及时选题方向,或者是选题有改动未及时更新。在设计完成阶段,教师对指导手册内容不熟悉,未及时检查毕业设计的完成进度,对于学生的开题未进行培训,导致时间太仓促。在答辩阶段,教师未给学生交代答辩的注意事项。在修改阶段,教师不重视整改复查,没有按照销项单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整改复查。在设计归档阶段,教师未及时发出指导文件,签字盖章手续不完全,导致资料不闭合。

2.接受者的问题

教师在毕业设计教学活动中也是一个信息接收者,对于信息的接收必须及时。毕业设计选题阶段出现的问题,是教师未及时了解学生的选题动向。在毕业设计完成阶段,教师不关心学生的开题报告、中期未进行进度,出现学生不说、教师不问的现象。答辩阶段学生未及时反映答辩的情况,教师也不跟进追踪。在修改阶段,教师往往因教学工作繁忙,没有及时检查就直接签字。归档阶段,教师未及时检查出归档文件的缺失情况。出现这些问题,原因在于教师的态度及其他教学活动的干扰。教师不仅要进行毕业设计的指导,还要进行课程的教学,因此学校要规范具体的毕业设计工作流程,为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环境。

3.反馈的问题

在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沟通反馈这一环节极为重要,关系到毕业设计教学的落实情况、学生的理解程度。在毕业设计选题阶段,容易出现的问题有教师不关心学生反馈的选题报告是否适合其具体情况,学生对于自己的选题不是很清楚。毕业设计完成阶段,学生不主动积极将开题报告、指导手册、进度情况等反馈给教师。答辩阶段,学生不重视评阅老师的意见,也不反馈。修改阶段,学生不修改,想蒙混过关。归档阶段,教师忽视毕业设计资料中间环节的追踪,设计归档时有材料缺失没有反馈给学生。

4.沟通环境的问题

毕业设计的沟通环境重点在于对整个毕业设计教学过程的时间、地点以及沟通背景的理解程度。毕业设计选题阶段,教师未正确指导学生了解选题方向。毕业设计完成阶段,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时间地点不合适,教师往往是在网上检查学生进度的居多,难免出现学生敷衍了事的情况,未实地检查。答辩阶段,学生没有进行答辩场景模拟,答辩的效果并不好。修改阶段,学生未能明白评阅老师的修改意见而未仔细跟踪追问。归档阶段,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学校对毕业设计归档的要求,

5.传统的教学指导具有局限性

传统的毕业设计教学指导是一个RIDE模型,即风险、利益、差异、影响四个沟通环节。首先,教师要告知学生必须按照流程和规范文件来进行毕业设计,否则不能毕业;其次,教师告诉学生只要听从老师的指导,就可以顺利毕业;再次,教师要向学生讲解老师的指导有何不同之处;最后,教师向学生说明教学指导不是万能的,难免有疏漏之处。这样的指导过程是一种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毕业设计教学指导,虽然可以避免他们少走弯路,但是却阻碍了他们的创造力。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对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指导。

三、改进高校毕业设计教学的策略

针对毕业设计教学工作的现状,运用沟通的理论,教师应主要在强化发送者能力、优化接受者关注重点、加强反馈、选择良好沟通环境、建立学生主动型沟通模型等方面进行毕业设计教学的改进。

1.强化发送者能力

在毕业设计的选题阶段,教师应及时信息,将具体的开题报告要求、开题格式发送给学生,并叙述提交时间。毕业设计完成阶段,教师要熟悉指导手册内容并及时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展情况,加强过程管理与控制,根据不同毕业设计的要求中期检查报告,督促学生提交中间检查内容。答辩阶段,强化对整个毕业设计答辩流程的指导,要求学生及时记录对应的修改意见。修改阶段,重视毕业设计的整改复查,严格按照销项单的内容进行修改,严格按照学校的论文模板来进行论文修改与排版,并进行论文总体重复率的检查,防止学生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归档阶段,指导教师及时检查指导文件签字和盖章手续,与学生保持紧密联系,做到归档完成前随叫随到。要通过以上措施,来强化毕业设计各个阶段发送者的能力,指导学生更快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的各项工作。

2.优化接受者关注重点

在选题阶段,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选题意向、选题考虑的重点,说明不同毕业论文选题的含义,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设计完成阶段,教师要重视开题报告,要求学生及时给予进度反馈,并给出具体的指导意见,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开题内容。答辩阶段,教师应跟踪检查每个学生答辩后的情况,明确每个学生毕业论文的后续工作重点。修改阶段,在学生修改后,教师按销项单进行逐一复查,确保学生的修改符合要求,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修改内容要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其再次修改,直至毕业论文达到学校的要求后才能签字。最后的归档阶段,教师应和上交资料的学生一起检查归档是否完整、有效、及时,确保毕业设计要求的各类表格能够及时快速完成。

3.加强反馈

在选题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反馈选题报告是否适合他,是否是他擅长的部分,若存在不合适内容应及时反馈,以便更改毕业设计题目。接下来的设计完成阶段,对于不主动积极的学生,教师应及时跟进,查找原因并解决,要求学生每阶段有反馈,使学生能够按照进度完成毕业设计。对于完成毕业设计较困难的学生,教师应及时提出针对性措施,指导学生顺利进行毕业设计。答辩阶段,教师应要求学生重视答辩,按照学校及评阅老师的要求制作答辩PPT、封装论文等,在规定时间与地点进行论文的答辩工作,并提醒学生及时记录答辩意见,按照评阅老师的意见进行修改。修改阶段,教师要重视签字流程,学生不按要求修改就不签字。归档阶段,教师应重视毕业设计归档的每个环节,设置流程表签字制度,保证材料完整有效,并提醒未按照规定时间提交材料的学生,以保证毕业设计顺利完成。

4.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

教师要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让学生了解选题的方向,并及时为有疑惑的学生进行解答。若部分学生出现选题难以完成的状况,教师应引导学生及时在规定的时间内更换选题。设计完成阶段,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完成毕业设计。在指导方式上,教师要尽量以现场实际指导为主、网络指导为辅,为学生的毕业设计创造良好的双向交互环境,深刻了解学生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在毕业设计关键问题上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引导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工作。答辩环节,教师要重视毕业设计的模拟答辩,让学生更好地呈现自己的毕业设计成果。学生要认真回答评阅老师提出的问题,并针对评阅老师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记录。修改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针对评卷老师的意见进行修改,并对学生的修改进行检查,直到最后检查符合要求。归档阶段,教师要指引学生按照指导文件进行毕业设计资料的归档,归档不完整不能毕业。

5.建立学生主动型沟通模型

本次毕业设计指导改变了以往教师指导学生的方式,重点在毕业设计完成阶段的开题、中期、结题三环节进行师生对换,教师扮演学生,学生变成教师。这一角色交换的过程,能让师生从对方的角度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开题中,教师了解到学生最担心的是开题和毕业设计的一致性。在中期检查中,教师和学生都能认真对毕业设计进行检查。结题阶段,部分学生懒惰,组织性、纪律性差,导致进度滞后。模拟答辩时,一些学生换成教师角色,会把自己实习中的经验带入到整个毕业答辩环节中。这样的角色转换,能强化毕业设计教学指导应用于实际的操作性。为此,学校建立了一个问题、观点、证明、解决的沟通模型(QVPS模型)。首先,由学生提出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列出清单,以有效提升自己的主动性。其次,学生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再次,学生对自己提出的观点进行证明,培养自己的主见。最后,学生提出问题解决的方式,指导教师对方法进行评定,把解决权交给学生,以提升其独立自主完成毕业设计的能力。

四、结语

总之,高校的毕业设计教学工作是一个循环、逐步完善的过程。而各高校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毕业设计的角色互换,能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提升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毕业设计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从多方面引导学生,让学生做好毕业设计,进而顺利毕业。

参考文献:

[1]曹洁,封莉.沟通与演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

[2]郭霖.人际沟通与公众表达[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8.

[3]边西同.乔哈里咨询窗视角下的师生沟通[J].现代教育科学,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