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提升科技改革能力的思考

提升科技改革能力的思考

银川市科技创新实力现状分析

银川市位于宁夏平原的中部,东踞鄂尔多斯西缘,西依贺兰山。现辖三区(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两县(永宁县、贺兰县)、一市(灵武市),总面积9527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126.38平方公里,2011年末全市常住总人口202.57万人。近年来,银川市围绕“两宜”城市建设,以打造沿黄经济区核心城市、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龙头和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依托资源和地域优势,以项目为支撑,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工业由“一强五优”向“一强四优五新”拓展,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等八大工业园区特色化、集聚化加速形成,呈现出工业实力不断提升,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的特点。目前,全市工业已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化工、机械装备制造、羊绒轻纺服装、生物发酵制药、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光伏新材料等6大产业为重点的新型工业体系。在“一强四优五新”优势特色产业的强力推动下,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974.79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33.8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4.4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80.1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8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70元,经济社会得到持续快速发展。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银川市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聚集,智力资源丰富,科技优势明显,在推进宁夏科技进步事业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十一五”以来,银川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有了较大提升,全社会科技投入稳步增加,创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科技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取得显著成就。目前,银川市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加强科技和人才工作、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为重点,通过实施创新银川战略行动、产业创新促进行动、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创新主体培育行动、惠民创新普及行动、创新环境建设行动“六大创新行动”,以建设“银川科技园”为载体,加快了科技创新步伐,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一)区域科技创新政策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近年来,银川市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日趋完善,从创新创业到成果转化最终实现产业化,扶持政策效果明显。为了支持和引导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提高其核心竞争力,首先,银川市鼓励区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在银川设立科研分支机构,其建设项目的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由市财政连续三年给予50%贷款贴息支持。对于创业型项目,在产业初创期,根据创业项目评定情况给予50万~500万元的经费补助。在产业发展期,给予30万~100万元的融资支持。在产业壮大期,利用风险投资机构再融资;对新建的基础设施完善、配套齐全、服务到位、科技型企业孵化作用发挥较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一次性给予100万元经费资助;对通过市级以上科技主管部门鉴定验收的自主创新科技成果,一次性给予15万~30万元的补助;对首次通过国家登记或鉴定的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银川市政府每项给予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并享受政府优先采购;企业申报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授权的,对其专利申请费进行全额资助,对专利转化为项目的投入资金给予20%的资助。其次,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目前,已取消涉企事业性收费121项,减免企业税费近4亿元。第三,加大人才激励力度。对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或由其带领的创新团队进行科技创新,使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或中国名牌产品的,市政府一次性奖励创新团队20万元;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施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奖励等多种形式的股权和分红权激励;对到“人才特区”创新创业的,科技间接费用列支比列提高到30%。第四,认真落实技术改造、品牌建设、新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等扶持政策,已发放补助金额4300余万元,争取国家、自治区专项资金1.8亿元。科技创新政策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对银川市科技创新起到了积极地激励作用。2010年,银川市荣获“中国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先进单位”。

(二)大中型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2011年,银川市共建成重点实验室15家,其中国家部委批准组建的8家,自治区科技厅批准组建的7家;建成工程技术中心19家,其中国家部委批准组建的3家,自治区科技厅批准组建的16家。作为发展中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银川市承担了一批国家“863”计划、国家星火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自治区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启动实施了“宁东煤炭资源转化技术”、“先进装备制造”等八大科技专项,形成了260项科技成果,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达20多项。百万千瓦超临界空冷机组工程、羊绒分梳技术、氮化硅锰研发、特种石膏开发等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银利变压器成功为“神1—神6”火箭发射电源系统生产配套产品;卧龙电气银川变压器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高速铁路用220KVV/X接线牵引变压器产业化项目降低了对通信线路的干扰,自身损耗大幅减少,节能效果明显。银川威力减速器有限公司承担的2.5兆瓦陆上大功率风力发电机偏航减速器研发项目,替代同类规格的进口产品,不仅填补了宁夏在2.5兆瓦陆上大功率风力发电机偏航减速器设计制造的空白,而且大大降低了宁夏乃至全国风电建设的成本,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宁春39号”小麦、超大型厚壁球墨铸铁件取得创新成果。2011年,银川市科技发明专利申请量为637件,与2010年相比增长46.1%,占全区专利申请量59%;专利授权量为359件,占全区专利授权量的58.6%,比2010年增长62.8%,实现了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双赢。截至2011年,银川市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6项,自治区科技进步奖225项,银川市科技创新奖88项,登记科技成果277项。科技进步为促进银川市经济结构调整、工业信息化、农业产业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增加

“十一五”期间,银川市共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000多项,投入科技经费18500余万元,比“十五”时期增长了70%。2011年,银川市财政科技投入从上年的1100万元增加到6500万元。到“十二五”末,银川市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要占生产总值的1.5%以上,市县两级用于科技的投入要占财政支出的2%以上。

(四)产、学、研合作成为银川市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场所,是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银川市通过建设科技研发平台、科技服务平台、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引导支持建立政、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依托银川科技园建立了中试基地,培育了30家涉及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高科技创新团队,在宁夏诺德曼生物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6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全市80%的企业和一个以上的高校或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开发关系。紫金花制药与宁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在苦参素洁净化生产工艺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申请了发明专利并被授权;宁夏伊品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与宁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在味精废水治理上已研究开发出了复合肥并批量生产;启元药业与华东理工大学进行发酵动态优化研究,提高了产物的发酵水平,形成了新的发酵工艺和技术;宁夏昊盛实业集团公司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发研制的10微米细粉煤灰空心微珠系列产品,已完成成果鉴定和工业性试验,正在形成产业化生产;宁煤集团与中国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煤化所合作成立了“宁煤集团煤化工研究开发中心”,与宁夏大学共建“煤炭间接液化联合实验室”,实现了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合,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2011年,银川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获“中国名牌”产品2个,“宁夏名牌”产品140个,累计有37家企业通过ISO系列认证。

(五)着力培育和引进科技创新型人才

人才是提升区域科技创新实力的根本,世界银行专家研究表明,在对财富的贡献中,人才资本、土地资本和货币资本三者之比为64∶20∶16,人才资本的贡献远大于土地和货币资本之和。近年来,银川市通过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形成了包括人才培养、引进、激励、服务等较为完善的人才政策体系。每年投入5000多万元用于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2011年,银川市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3.8万人,从事R&D人员达到7900人,其中科研机构R&D人员450人;高等院校2230人;大中型工业企业2600人;其他类型科技活动人员2620人。2011年全市共引进高层次、创新型高学历人才92名,初步形成了一支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提升银川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

一是缺乏催生企业自主创新的环境。调研中发现,大多数企业认为不创新也活得好好的。由于缺乏企业创新的倒逼机制,企业不会选择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创新道路。在银川市24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只有5家企业有部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企业有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二者仅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14.1%,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开展科技合作项目的企业不到10%。;二是企业创新的制度成本和风险太高,企业不敢创新。一些民营企业也想进行技术创新,由于创新成本比较高,企业创新仅停留在浅层次或市场层面的创新环节,对技术创新这样的长期投资还有一定担忧;三是企业核心技术的对外依存度高。目前,在对外技术依赖度方面,发达国家的技术对外依存度为10%左右,美国只有1.6%,日本为6.6%,而银川市大中型企业则在60%以上,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是制约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所在。

(二)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优势特色产业领域

的创新型人才严重缺乏在银川市各类人才中,党政人才、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庞大,而优势特色产业领域的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严重匮乏。目前,银川市涉及葡萄酒酿造、家具装饰、信息、新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物流、阿语服务及有机大米、瓜菜制种等产业科技人才十分稀缺;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高层次人才短缺,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尤其是精通国际语言和事务、熟悉国际化经营管理的企业高层次管理人才严重不足。

(三)投入不足,企业融资渠道狭窄

近年来,银川市科技三项经费投入比重一直处于1%以下,2008年财政预算科技投入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重为0.78%,2009年仅为0.6%。从2010年银川市研发经费支出可以看出,用于基础研究的支出仅200万元,应用研究支出121.3万元,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0.5%,而同期全国为1.76%,只占全国的28%。投入不足,科技发展基础不够坚实,原始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同时,银川市科技型企业的发展一直处于资金短缺状况,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对风险投资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多数企业的发展依靠银行贷款,通过市场直接融资募集发展的企业很少。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资金不足,直接影响着全市科技型企业的快速发展。(四)经济发展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不强银川市经济总量相比还是偏小,对科技创新支撑能力较弱。2011年,银川市实现生产总值974.79亿元,比上年增长12.0%,而乌鲁木齐市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700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兰州市实现生产总值1360.03亿元,比上年增长15.0%。相比之下,银川市经济总量小、增速慢,难以对银川市科技创新提供强大支撑。

进一步提高银川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的突破点

(一)树立大中型企业的创新理念

没有创新意识和理念,就不会有创新行动。对企业来说,树立创新理念尤为重要。首先,要强化企业决策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勇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善于融合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创新。其次,应在企业内部打造尊重创新愿望、发挥创新才能的良好氛围,激发企业职工的创造性;第三,加大投入,优化创新项目。投入是企业创新的物质基础,必要的资金投入与智力创造相结合,才能推进技术创新,取得创新成果。从企业自身来看,不仅要建立起以企业投入为主,多渠道、全方位的资金支持和保障机制,更要优化项目,把有限的资金集中到核心技术上,寻求以点带面的突破。

(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科技创新的骨干作用

产学研战略联盟是产学研合作的高级形式,是以龙头企业和实力强大的科研院所为骨干,以众多配套企业和机构为支持的一种合作模式。首先,要积极推进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才合作,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和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开展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并带动一批中小企业从事创新活动,形成大企业支持大科研,大科研支撑大企业,大企业带动中小型企业配套研发的新格局。其次,高等院校要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优势,努力成为银川市自主创新的技术依托、技术源头和人才培养基地。要加强高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重点科研基地建设,提高创新能力,努力构建自主创新平台。同时,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抓紧培养紧缺人才。鼓励和支持高校同企业、科研机构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创新人才,联合开展创新活动,大力引导高校科研人员为经济建设服务。

(三)提升企业家队伍素质,大力培育优势骨干企业

企业家精神的两个最重要特性是富于冒险和敢于创新,创新是企业家的灵魂。首先,必须改革企业经营者选拔任用机制,加快企业经营者人才市场建设,逐步实现企业经营管理者职业化、市场化;其次,要积极引进具有很强组织实施能力的企业优秀经营管理人才来银川创业;第三,要强化企业经营者的培训工作,在全市工业企业经营者特别是骨干企业经营者队伍中挑选一批到高等院校进修,到发达国家深造,到沿海先进地区锻炼,熟悉了解国际国内主流工业经济的最新动态和基本格局,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优势骨干企业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起着示范带动作用,银川市优势骨干企业集中了大部分竞争力较强的优良企业、知名品牌和优秀企业家队伍,在全市工业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引领着银川市工业的发展方向。要着力培育大企业,力争用3~5年的时间,铸造“二十亿群体、五十亿板块、百亿航母”的企业构架,把宁夏伊品集团、宁夏中银绒业集团、宁夏天马冶化有限公司等10户企业培育为销售收入过20亿元的企业;把宁夏宝塔石化集团公司、中石油宁夏石化公司、银川佳通轮胎公司、宁夏启元药业公司4户企业培为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支持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宁夏电力公司、宁夏发电集团、中石油宁夏炼化有限公司4户企业成为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大企业。

(四)实施专利战略

专利战略是企业充分利用专利制度提供的法律保护及其各种有利条件有效保护自己,并利用专利情报信息,分析竞争对手状况,推进专利技术开发的总体谋划。专利战略运用能力和水平的高低,成为决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银川市要紧紧抓住自治区开展的专利战略试点活动,选择一批有知识产权工作基础的企业,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跟踪服务等手段对专利战略试点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提升企业专利战略意识,培养企业的专利文献信息检索分析人才,提高企业运用专利制度和专利资源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企业将专利战略融入企业发展规划,真正发挥专利资源的潜在价值。与此同时,银川市要重视提高本市专利技术成果在市域内的转化率,通过资金和产业扶持,加速推进专利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实验,着力推动产业化进程。

(五)建立有效的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体系

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回报的特点。首先,要积极引导金融资本进行科技创新投入,改革授权授信制度,拓展担保方式,扩大对银川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规模。其次,继续加大财政对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资金、高新技术产业化资金、中小企业担保资金的投入。第三,应通过创建风险投资基金、创新基金等,建立健全银川市科技创业风险投资体系,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六)大力实施人才战略

要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层次的升级,在激烈的市场竟争中赢得主动,最根本的要靠科技创新和人才。首先,要大力引进高端人才。进一步放开眼界,放宽思路,围绕银川市10个重点发展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引进和培养10名以上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领军型人才,500名左右从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高层次创业型人才。其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学校培养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与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并从源头上抓好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第三,要强化实践培养。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继续发挥科技创新团队的重要作用,促进科技领军人才成长和核心技术研发。第四,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使用、激励机制。首先要把人才工作列入银川市各级党委、政府的目标考核责任制,把人才发展成效纳入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其次,要积极探索人才工作项目化管理方法,研究制定银川市重点人才工作项目化管理实施意见,对重点人才工作项目加大支持力度,加强管理,加强考核。

作者:李霞单位:宁夏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