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文本文学教学论文

文本文学教学论文

一、在比较还原中传递作家表达的情感

作家的情感是通过文本语言来表达的,文中人物的情感,也是通过文本语言来表现的。琢磨语言,就是把玩情感。以教学泰格特《窗》为例,远窗者看到近窗者生命垂危“,却纹丝不动地看着”,“继续盯着天花板”,笔者这样引导学生一起赏析———“盯”:换一个词“看”“望”“凝视”好不好?换一个“眯”行不行?可以想象他“盯”的同时手一定是攥起来的,是人性的弱点像恶魔一样缠住了他的心。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他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他枯涸的、满是皱纹的双眼盯着天花板,因为那个罪恶的、自私的念头盘踞在他的脑海,挥之不去,占据了整个空间,让良知跑得无影无踪,退得直至无形,因为对美景的占有欲太强烈了。如果用“眯”,说明他不忍心看,证明他良知尚有残存。作家在用这些词语为他画像!远窗者的行为暴露了人性的弱点,触动了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道德的底线!那就是———良知!词语是有质量的,有重量的,敲击着我们的心灵,词语是有色彩的,有线条的,激发着我们的想象,字里行间我们不难感受到作家对远窗者的谴责与愤怒!我们爱其所爱,恨其所恨!悲伤着作者的悲伤,愤怒着作者的愤怒!再如,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中的“倚”改为“坐“”立”好不好?“坐”“立”都无法写出女子虽然娇弱却充满青春活力的形象,无法写出妆扮一新的女子盼望情郎早日回归、久候而不至的形象及其急切的心理。用“倚”字,就把一个不顾江风急寒、黑眸如珠、望穿秋水的怨妇形象烙在了我们的脑海。这样的词语比较,深入到了文本的核心,也进入到了人物的内心。

二、在内容取舍中聚焦文本自身的价值

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学作品大多在1000~3000字之间,只有对文本内容合理取舍,才能突出教学的重点,对文本进行深度挖掘,避免碎片化的阅读。语文知识与人文情感应该融合起来,合理设计,才能获取最佳效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的名作,怎样取舍并合理地组织教学,从而体会杜甫“诗圣”之“诗”与“人”的“圣”呢?第一个环节,在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文脉———风中之屋、雨中之屋、心中之屋。明确前一部分是写景叙事,后一部分是抒情议论。第二个环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处境,让学生用一个词概括作者的处境———凄惨(落魄、困顿等),从“秋风怒号”“茅草四飞”“秋雨夜至”的自然状态、“年老体衰”“彻夜失眠”的生命状态、“住茅屋盖布衾”“喝浊酒”的生活状态三个方面感受这种凄惨,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翻译,赏析,体会。“喝浊酒”的生活状态是链接杜甫《登高》中“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语句感受出来的。引导学生联想:杜甫哪些诗有这样的意境和情感?学生会很自然联想到《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联想到《登岳阳楼》中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从而进一步体味到杜甫的身世之悲和忧国情怀。第三个环节体味作者的心境。诗人是一味地沉浸在个人的痛苦之中吗?不是!伟大的诗人是将自己的痛苦深深置于历史的土壤里、人民的血液里,最终迸发出自己的呐喊!

三、在二度创作中放大文本最大的能量

文本的二度创作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潜心阅读文本后,以内容感知为基础,以情感体验为驱动,以角色互换为轴心,巧妙地把文本以不同的样式呈现在课堂之中。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就可对这首词进行再创作,用现代诗的节奏、意象去感受那份悲愁:“秋的落叶缀满肩头,黄昏时分独自将等待点亮,忧伤的目光将漫漫的黑夜丈量。梧桐雨,滑过曾惊艳的脸庞,溅进装满淡酒的杯盏,点点滴滴,滴进守望的梦里,淹没我的呼吸……”抒情主体的形象、心理更直观可触,切合学生的欣赏心理,能够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对原作产生强烈的共鸣。以人性与生命为视角观照文本,文本的核心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才能真正实现文学教学的终极任务。

作者:顾金光单位:连云港市连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