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略谈地方经济社会与地方学校面临的问题

略谈地方经济社会与地方学校面临的问题

当今我国许多地方高校仍习惯在“象牙塔”内,按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办学模式封闭办学,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上脱离实际和社会需求,对市场需求和社会服务缺少关注。

高校的教学科研人员习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研究自己熟悉的问题,不习惯去社会或市场中寻找新的课题;高校教师搞科研热衷于,申报成果奖,晋升职称,而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社会生产力的意识却非常不够,缺乏将成果推向社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缺乏主动服务地方社会的意识和勇气,不能积极参与到地方经济建设中去。导致高校许多科研成果市场转化率不高,无法发挥促进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作用。

1.地方高校教育结构与地方经济发展不协调①高校结构布局与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从整体上看,我国重点地方大学一般主要集中经济发达地区,分布在省会城市或中心城市,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和地市城市,主要是单科性大学、专升本大学多。如武汉市不仅汇聚了7所教育部属的重点研究型大学,而且集聚了湖北省属10余所本科院校,而其它地级中心城市,有的只有1所省属本科院校,有的没有1所本科院校。高校布局不尽合理,地方高校因缺乏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难以形成优势学科群和合理的学术队伍。学科建设薄弱,科研力量不强,导致高校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主导地位不明显,科学技术对地方经济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强,高新技术孵化基地的作用不明显,无法带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和促生新的经济增长点。②高校人才层次结构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目前,我国大部分地方高校是以本科教育为主要类型的高校,每年本科层次人才招生规模偏大,而研究生和专科层次人才招生规模总体上偏少。如湖北省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的比例为1∶8.55∶6.91,其中,地方高校研究生只有22724人,只占湖北省研究生总数的22%,这与93%的地方高校数的比例不相称。③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相脱节高校的专业重复设置,大而全的现象非常严重。地方高校专业不能随着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产业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专业与学科结构设置比较陈旧,结构不合理,特色不明显。专业设置追求大而全,学科追求齐全化、综合化,忽视高校自身实际和地区产业的特色。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学生形成知识性失业,造成就业相对困难。这不仅造成学校教育资源浪费严重,而且不利于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2.地方高校与地方社会互动的程度不高①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近年来,高校科研成果数量迅速增长,但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不高。据统计,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8%。大量科技成果闲置或成为“垃圾”,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是当前一些地方高校的普遍现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先进技术和实际应用结合不紧密,地方高校作为当地高新技术孵化基地的作用不够明显,成为制约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②高校参与地方经济决策不多高校专家参与地方政府部门决策咨询不够。有些地方政府虽然大讲科教兴市,大讲依靠高校的智力优势,但一些地方重大社会经济决策却很少听取高校专家、学者的建议。因缺乏专家咨询和充分论证,因而制定的有些决策在实施中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有的还会造成经济损失。③校企、校地合作不紧密近十几年,尽管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重点高校相比,其合作层次与水平都不高。大都存在形式上的合作,没有真正实效。“产”、“学”与“研”并未做到有机结合,地方高校与企业、地方政府没有建立长期的联系机制,彼此之间信息缺乏沟通,高校不了解社会需求状况,企业对高校也缺乏认识和信任,从而使产学研合作没有发挥真正作用,取得实质的成效。

3.促进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对策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既是现代大学发展所需,也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增强互动意识,优化教育结构,建立互动机制,能实现两者良性互动,促进和谐发展,是当今高校和地方政府面临的重要任务。①提高认识,增强互动的意识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从经济发展的边缘走向中心,与地方经济社会的相互结合、相互关联、相互促进达到空前的程度。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必须以全新的视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构建二者的互动关系。②政府要加大对地方高校的扶持力度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政府对地方高校的有力支持,是改善地方高校办学条件,提升高校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靠的是人才。地方政府应该深刻认识地方高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发挥其所蕴含的巨大作用,加大对地方高校经费与政策支持力度,统筹规划地方高等教育发展,建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系统,不断提升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通过建立宣传和信息平台,增进地方高校和地方企业相互了解,加强沟通,通过法规建设规范校地合作行为和实现成果转化效益。③地方高校要增强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意识地方高校的“地方性”决定其定位必须立足地方,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在知识经济时代,面对资源紧缺、竞争激烈的态势,地方高校必须走出“象牙塔”,自觉主动地融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强化社会服务意识,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和政府支持,不断提升教学科研能力,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的作用。

4.调整结构,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结构协调发展是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基础。面对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机构之间不协调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①构建多元化地方高等教育系统建立多元化地方高等教育体系有利于地方高校合理分类、定位,承担不同的角色,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现存的高等教育结构进行适当调整,可通过重组、合并或联合等方式改变现有的高校分布结构。积极创造条件,在地方城市建立一所高水平教学科研型重点大学;在办好普通高等教育的同时,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并依靠社会力量发展民办教育。使地方城市的高等教育结构呈现多元化状态,结构得到不断优化。②调整教育结构,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随着信息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社会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对人才类型和层次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所以,地方高校要紧密围绕地方经济产业结构变化,认真分析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问题与对策12未来,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加大对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造与提升,优先发展一些与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的学科专业,重视发展一些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应用型特色专业建设。同时,要根据不同区域经济结构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改革人才培养结构,适当控制本科生招生规模,积极发展研究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着力培养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健全机制,保证两者互动的持续发展。

5.制定和健全政策法规制度健全的政策法规制度有利于促进互动过程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减少互动决策和行为的随意性和人为性。一是制定校地合作的财政投入和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通过经济财政资助与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高校与企业的产学合作,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促进社会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二是制定与完善引导、规范、约束校地合作的政策与法规。国家不仅要尽快制订和完善产学研合作的法规,而且在我国地方政府行文和发展的规划中,应有明确的法律和政策来规范、引导,鼓励地方高校与企业互动、创新。三是制定鼓励大学与地方企业进行人员交流的政策。现行高等学校教师聘任较多地偏向于学历、科研成果和教学经验,而对是否有工程背景、一线工作经历重视不够,对企业或科研院所工作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的资格认定存在缺陷,妨碍了学校与企业的人员交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的制度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这是我国政府首次在正式文件中提出要制定有关政策法规来推动校企合作。这让许多高校领导和教师对校企合作的国家政策充满了期待。①构建校地合作平台和协调机制针对校地合作过程中出现的信息不对称、技术需求和技术供给不能有效对接问题,搭建校地合作信息平台,建立完善的社会中介机构,加强学校与地方企业的信息沟通,是推动校地合作顺利开展的重要途径。一是搭建科研合作平台。地方政府应为地方高校和企业牵线搭桥,积极引导、支持高校与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及其它合作平台,实现校企互为科研实践基地。各地区财政和科技部门,要树立资源共享的理财观念,围绕区域产业发展的重点,配合科技重大项目的攻关需要,拨出专款建立科技信息网络平台。通过整合现有资源,改变科技资源条块分割、利用率低下的状况。二是加强与完善中介结构。通过中介机构的建设,构建面向全社会的产学研联合信息网,定期征集企业技术难题、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人才供求信息,及时做好地方高等院校与地方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项目中介、咨询服务等工作。三是建立协调机制。打破过去部门之间管理体系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的现象,加强各高校间、企业间、高校与企业间横向联系与合作,建立和完善高校与地方各企业相互了解、密切合作的管理制度与机制,实现高校与产业界的经常性接触与对话,不断增强校地合作的开发能力。②创新校地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地方高校与地方企业应打破人才流动的壁垒,实行人力资源流动与交流的机制。地方高校通过设立“兼职教授”岗位,面向企业招聘高级技术人才。凡在某一领域有精深造诣和较大影响的技术人员,可聘为学校的学术骨干或“兼职教授”;同时,高校应鼓励教师到重点骨干企业担任兼职研究人员,从而实现人力资源共享。企业要重视与高校的人力资源合作,一方面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高校教师到企业兼职、讲学或当顾问,提高企业科技人员的知识水平,使各种在职人员有继续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要积极支持企业的工程技术专家去高校讲学,参加高校的学术活动,与高校教师合作研究项目、共同培养研究生。通过互动与交流,促进高校学科发展与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③健全校地合作的评估机制政府应进一步健全对企业和地方高校的绩效评估机制,充分保护和调动高校教师和科技人员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允许和鼓励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使那些在高科技产业化中作出贡献的人先富起来。高校要着力改革现有的教师考核评估体系,建立多项奖励、报酬和荣誉制度,调动教职工参与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企业要转变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的思想观念,要把与高校的合作和社会的贡献率纳入到企业评价指标之中,并将其与利益挂钩,以调动企业职工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

作者:吴淑娟单位:长江大学大学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