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利率合理性管理

利率合理性管理

摘要利率是金融产品的价格,是整个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杠杆。中国人民银行于2004年10月29日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通过从利率上调的时机、幅度、形式三方面分析,得出结论:此次上调利率是及时、稳妥、积极的。为形成一个以央行基准利率为主导,竞争有序的市场利率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利率上调因素分析合理性

1理论依据

利率是金融产品的价格,是整个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杠杆,政府的利率政策正对经济生活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从理论上说,利息是资金的价格,反映了资金的供求关系,也可以调节资金的供求关系。一般利息高低是与投资回报率相关联,社会投资回报率高,利息就会相对高些,社会投资回报率低,利息也就会相对低些。运用利率杠杆,提高资金使用价格成本,既可以纠正资金价格扭曲的状况,又可以有效地遏制快速增长的投资,还可以抑制通货膨胀减轻居民储蓄的损失,并可以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保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

1.1利率上调的最佳时机

利率上调的时间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经济增长态势。态势强劲,投资旺盛,上调利率;反之,下调利率,促进消费,拉动内需。二是物价指数上涨态势。如果CPI连续三个月超过5%,银行就会加息。三是全球加息态势,尤其是美国加息动作。美联储加息必然会带动其他国家央行加息的步伐。

利率上调过早,有可能在其它货币政策效应逐渐显现时加速经济下滑,也可能导致国际热钱的涌入套利;利率上调过晚,有可能使经济过热现象难以遏制,物价指数继续攀升,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也可能导致国内资金流出和国际投资降低。

1.2利率上调的最优幅度

具体实施过程可按三种模式进行:一是渐进式,即按每次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的方式进行。因为每次调整0.25个百分点,对经济的影响作用是微小的。据欧洲央行(ECB)最近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欧洲,利率每升高0.25个百分点,三年内最多可使消费减少0.1%,而企业投资的减少幅度也只有大约1%。二是震撼式,即每次利率上调至少在0.5个百分点以上。三是混合式,即0.25个百分点与0.5个百分点混合使用,此方式的实质是“酌情而动”,也是渐进式与震撼式的补充方式。

一般情况下,利率调整幅度不宜过大,成熟的利率政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进行微调,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小幅多次调整利率,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宣示作用,通过改变心理预期,引导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最终达到宏观调控的目标。在操作上要把握好“供给适度、增幅稳定,及时预调、小步有序,灵活微调、少用猛药”的原则,借鉴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基准利率调整通常一次为0.25~0.5个百分点。

1.3利率上调的最佳形式

利率上调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形式是直接提高基准利率。基准利率是在整个利率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利率,当它变动时,其他利率也相应发生变动。在基准利率体系中,调控效用最大的利率一般是再融资利率(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许多西方国家的再贴现利率是最主要的基准利率,货币政策执行中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货币管理当局通过宣布提高或降低再贴现,来实现对银行的紧缩或放松,并通过再贴现灵敏的“通告效应”,引导商业银行的利率和其他利率变化。另一种形式是通过大力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全面实施存贷款利率浮动制度,达到有效提高存贷款利率水平的要求,进而实现宏观调控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目标。

2此次利率上调的合理性分析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4年10月29日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可在不超过各档次存款基准利率的范围内浮动;存款利率不能上浮)。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8%。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中长期上调幅度大于短期。

那么,此次上调利率是否合理呢,结合上面三个方面,我们加以分析。

影响加息的因素首先是CPI(消费价格指数)。导致居民消费价格增长的主要因素仍是粮价、住房、医疗、教育等增长较快的项目,虽然衣着、耐用消费品、交通工具、通信工具的价格仍在下跌,但与固定资产投资激增相比,2004年第一季度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7%。在社会保障不足、子女教育费用高的情况下,由于对工资收入增长不乐观,普通工薪阶层将增加储蓄比例,减少或不增加非吃住类的消费。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9月份)的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去年同月上涨5.2%,1~9月数据见附图。

连续4个月CPI保持在5%以上了,与同期银行利率相比已经连续9个月负利率,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则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着相当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其次,国内投资势头不减。国际大宗原材料、原油价格都在上涨,对国内下游产品的价格会产生拉动影响。而房地产投资热本质上是资金价格水准的问题——钱太便宜了。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经历了一个由高到低急速下降的过程,即由年初53%涨幅,仅3个月就下降到34.8%,到11月末,跌到28.9%。投资增速虽然已经下来,但并不能说问题已经解决。其经济结构不合理、企业的经营机制、运行机理等问题依旧存在,尤其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工业品价格与这些领域的过度投资密切相关,而货币增长会构成这些领域过度投资的辅因。在2004年一季度,增幅最大的是基本建设投资,客观上为房地产投资和钢铁、水泥等行业的投资提供了充足的资金,间接推动了这些产品价格的上涨。

再次,由于美国2004年6月30日开始加息到8月10日,美联储在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里连续两次加息,共将基本利率提高了0.5个百分点(至2005年3月25共7次加息),人民币升值压力很大,外汇压力等无形中对加息构成了影响。以上宏观经济背景说明上调利率已符合利率上调的最佳时间的三个因素,所以它是及时的。

此次利率上调0.27%,调整幅度不大,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宣示作用,通过改变心理预期,引导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抑制部分行业过热,最终达到宏观调控的目标。基准利率调整在0.25~0.5个百分点之间,属于比较稳妥的做法。

目前我国货币市场利率品种包括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债券回购利率、票据市场转贴现利率、国债与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和二级市场利率等都已经实现了市场化,对贷款利率的控制也采取了法定利率基础上的浮动利率制度,只有存款利率还没有实行法定利率基础上的浮动制度,仍属于非市场化利率。此次中国人民银行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同时,进一步放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的贷款利率原则上不再设定上限,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对金融竞争环境尚不完善的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仍实行上限管理,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允许存款利率下浮,即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对其吸收的人民币存款利率,可在不超过各档次存款基准利率的范围内浮动。存款利率不能上浮。

人民银行进一步扩大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金融机构根据企业的信誉、风险等因素确定合理的贷款利率,逐步形成了按照贷款风险成本差别定价的格局。随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理体制趋于完善,定价能力不断提高,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不再对贷款利率设定上限可以使金融机构更好地根据贷款风险确定利率水平,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缓解就业压力。允许金融机构下浮存款利率是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步骤,对于完善我国中央银行调控机制、金融机构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结论

此次升息结束了自1993年以来的降息周期(贷款利率为1995年以来),由于目前通货膨胀依然保持高位,银行存款基准利率仍然处于负利率水平,而且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仍然高达25%~30%,因此尚存在连续升息的可能。央行利息的微调似乎更多地是作为一种象征性的举措,或者是一连串加息决策开始的信号,它表明中国政府决心进一步通过货币政策这样的市场手段加大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同时也是要以行政管理手段之外的举措给某些不听警告的过热行业降温。通过从时机、幅度、形式三方面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央行此次上调利率是及时、稳妥、积极的,为形成一个以央行基准利率为主导,竞争有序地市场利率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曾纪发.对利息问题的几点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4(7)

2朱绍勇.加息取决于三个因素[J].金融信息参考.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