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文本建构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文本建构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摘要】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教师关注的点要放在学生的能力与素养生成上,而不仅仅是就教材讲教材。换言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新建构教材以更好地适应学生当前的认知状况,更好地提升他们的阅读素养。

【关键词】文本建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教材文本只是学生阅读的一个范例,仅仅靠它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一、建构同一体裁的文本,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

仅就一种文本让学生分析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有时候会显得单薄,如两种文本对照着解读,学生更能体会这种体裁文本的独特韵味。以《致橡树》为例,这是一首表达爱情的诗,诗歌总是强调用词的优美与精准。教师可让学生分析其中一些词的引申含义,以达到与文本平行对话的水准。教师问,“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中,“近旁”二字表现了什么。学生将具体的意象与现实生活的人相连接,发现“近旁”总是表达相爱的恋人关系。教师接着问,“树”、“站”二字又表达着什么呢。学生先将作者表达的意象,用笔画出来,再将文字附以灵魂,发现表面上是说单一的、不依附的意思,如果转换到爱情的表达上,则诉说着独立而又平等的爱情。为了让学生了解这样体裁文字的魅力,教师构建了一个新文本北岛的《回答》。先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反复朗读文本,就文本提出一些问题。学生只有深入地去读,才能理解诗歌的含义,也只有用心去读,才能产生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的问题,但每个学生理解的角度不一样,因此问题没有好坏之分,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思考过程。当读到,“看,在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时,有学生提出来如果把“镀”这个字换成“镶”字,你觉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学生已经从文本的表面进入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到文本每一词的理解。教师不给出答案,让他们诵读着、思考着、讨论着。有学生说,“镀”字好,因为这个字能够突出负面的色彩,与人民为敌的人手上沾满了屈死者的鲜血却还要给自己镀金。有说,“镶”的范围小一些,“镀”的范围更大,表现出反动权威的张牙舞爪。

二、建通同一主题的文本,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

思维是培养出来的,不是学生天生就具备的,尤其是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如分析、比较、判断、扩散等思维能力。在进行阅读阅读的时候,教师要将同一主题的作品做一个建构,以让学生的思维向广阔的地域漫溯。以《项脊轩志》为例,这是归有光的一篇非常有名气的作品,作者饱含深情地表达了对已逝亲人的眷恋之情。学生浅浅一读,就为之动容,那寥寥几笔就让他的母亲的形象在学生眼前鲜活起来。当学生读到这句“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他们都能感受作者母亲对儿女的那种疼爱之情。但要让学生对归有光的母亲有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对人物的印象从粗略走向细致,光靠文本为数不多的几笔,总会让他们意犹未尽。建构文本会让学生形成新的阅读期待,比如说,归有光的文笔一直这样好吗,他的母亲到底有多伟大。教师找来这样一篇文章《先妣事略》,这是归有光专门为母亲写的一篇文章。教师先问“先妣”什么意思,学生从成语“如丧考妣”中知道“妣”的含义,说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也知道要建构一个相对应的文本来解决现实的问题。《先妣事略》而言,因为有之前的文本作依托,学生先去默读、译读、再分角色朗读,也就慢慢能理解文章的意思,特别是他们读懂了作者在之前文本里就流露出来的情感。学生感动于这位质朴而任劳任怨的平凡母亲,悲痛于这位母亲短暂而又充实的一生,当然学生更佩服作者能在絮絮道来中,用精致的笔触扣动每个读者的心。同一主题的阅读让学生更能理解这一主题的深刻与丰盈。

三、建通同一思想的文本,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

学生阅读的过程也是他们精神生长的过程,精神的生长包含对他们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冲击与改变。以《一个人的遭遇》为例,这是前苏联肖洛霍夫的一篇重要作品。一开始教师就抛出这样的问题,文章题为“一个人的遭遇”,这个人是指谁呢,他到底遭遇了什么?他的情感变化又是怎样?以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深入到文章的情境中去,去理解人物的整个世界。在深入阅读的时候,教师可设置这样的问题,“阿拿多里的同志们,朋友们,都擦着眼泪,但是我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这是文中的一句话,请问此段文字的背景是什么。学生会回答出,索科洛夫的儿子牺牲了。教师接着问,索科洛夫为什么没有哭?因为他无情吗?眼泪干枯了是因为他已经麻木了吗?学生阅读的兴致随着问题的抛出越发高涨,他们越能明白索科洛夫在苦难中那种坚忍不拔的意志,也能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与无情。为了能让学生从多种官上体验战争的残暴与破环,能让学生感受到人们对和平的向往。教师建构一部电影文本《阿甘正传》,电影中有这样一个镜头,阿甘冒着炮火拼力救出受了重伤的战友巴布。巴布身受重伤,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他留下一句“我想回家”,就安然地在炮火中,在兄弟怀抱里永远地闭上眼睛。教师问学生有什么样的感受,显然地,学生通过画面的情境再现,愈发感知战争的冷酷无情、和平的难能可贵。可见,不是一篇文章就能让学生的精神世界发生改变,这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慢慢生长的过程,是在不经意间就成熟的过程。

四、结束语

可见,教师要适时地对原有文本进行或增、或减、或变等方式使其更好地与学生的阅读发展区对接,进而最大限度地改变他们的阅读视线,提升阅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斌.“关联-顺应”理论下习作教学语境的动态建构[J].语文教学通讯2016(36)

[2]王富仁.文本分析略谈[J].语文建设2014(07)

作者:朱丽 单位: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斜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