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管窥语文教学的现状和策略

管窥语文教学的现状和策略

一、中职院校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教材内容陈旧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使用的语文教材基本上脱胎于普高教材,可以说是普高教材的翻版。所选文章大多是传统的经典篇目,内容陈旧,且与专业知识联系不紧密,为专业服务的功能不强。这些篇目固然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但大部分的篇目和学生的思想、生活、专业相去甚远,因此学生对语文课程索然无味。有一些学校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加大了校本教材的编写力度,但这些校本教材与初中教材衔接不连贯,甚至有些知识脱节,再加上有些课程偏难偏深,中职学生基础又比较差,接受起来十分困难,就产生了“学了也学不会”的想法,有的干脆放弃语文学习。

(二)教学观念传统

中职学校的很多教师是从普通教育改行过来的,所以在语文教学方面很大程度上仍沿用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只是“知识的储存库”。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一言堂”“独角戏”或“一问一答”的有限课堂提问。不少的老师还是习惯于把一篇篇文章分解,化为知识点,详尽而系统地灌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满足于让学生听、记教师的繁琐讲析和现成的答案,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也阻滞了学生的思维和个性的发展,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使原本应该鲜活的语文课失去了吸引力。职业学校没有升学压力,不少的语文教师认为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解决就业问题,因此不注意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不太注意教学内容的体系和深度,讲课比较随意,甚至任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将语文课变成了故事会,只要学生喜欢听就行了。

(三)学生学习基础薄弱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在中考中没有挤上普高的“独木桥”,学习基础较差,初中毕业生应有的语文知识,如字词、句段、篇章、修辞等基本知识掌握得非常不好。有些学生读课文甚至连常用字都不认识,更不用说基本的语感、逻辑知识了,基本的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也没有。这批学生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学习毫无兴趣,厌学情绪严重。教师管理起来难度很大。进入职校的学生思想上也存在误区,一部分学生认为只要考试及格就有毕业证,有毕业证就可以找得到工作,因此产生了“60分万岁”的想法,学习上没有了主动性,导致各方面的能力急剧下滑。近几年这种现象尤为突出。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进入职业学校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行,其它科目学不学无所谓,轻视文化课尤其是语文课,上课玩手机、看小说甚至睡觉。

二、改变中职语文教学现状的对策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执行者,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改变中职校语文教学现状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1.教学目的应由传授知识向培养学生能力转变。长久以来,教学都是以传授知识为终极目的,评价也是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为对象。以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一个“书袋子”,讲起来头头是道,实际操作能力却严重不足。当今社会需要的是业务突出、技术熟练的操作型人才,如果承担这一人才培养使命的中职学校继续坚持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必与社会需求脱节。为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将教学重点转到培养学生的能力上来。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最能培养学生能力的就是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因此教师应始终抓住这四个方面,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能力这一目的,深入研究教材,努力探究方式、方法,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实践中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注重自主学习的技巧、方法的传授,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当今社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各种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涌现,一个人仅凭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不可能完全满足社会需要,因此“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应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二十一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是:懂得如何学习,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辨别、组织和使用一切学习资源。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要“授之以渔”,应注意加强对学生学习技巧、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其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以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3.要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中职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并不高,学习基础、学习习惯等差异也很大,因此教师注意分层次教学,树立因材施教的观念。教育是一项需要认真的态度的工程,教师要下大力气研究学生的特点,探讨新的教学方法,研究教学大纲及内容,适当降低知识的难度,放慢教学的进度,争取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逐步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好学、乐学。

4.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教师形成了固定的授课模式,每讲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字、词、句、段、整体结构、文章主旨到写作特色,都要细细地“嚼碎”,喂给学生。而学生则成了记录的”机器”,没有任何自我发挥的余地,久而久之,思维僵化,潜在的创新意识受到了束缚。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摒弃传统的授课模式,认真深入地备教材、备学情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要深入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中可进行创新教育的因子。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情况,激发其心灵深处的创新潜能,培养其创新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提高就业能力。

1.利用现有教材,大胆创新,构建新的课堂模式。在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今天,我们应当摒弃传统教学模式,要有“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观念。一名真正的教师,其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将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为主动的研究性学习。教师要把教科书里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自主构建知识,最大程度地激活思维,培养能力。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的教学设想,在职业学校中,语文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强调其应用性。所以语文教师应根据各自学校的培养方向,勤于思考,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质疑、分析、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为其将来踏上社会奠定基础。如感人至深的《一碗清汤荞麦面》,大多数教师都将授课的重心放在“表现了母子三人在突然遭受厄运之后顽强不屈、奋发上进的精神”上,却很少有人关注饭店老板人性化的经营之道。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后者的价值显然要大于前者,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更能为将来的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

2.要注重人文素养的渗透,陶冶学生情操。《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人文教育应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之一。中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在学习任务完成后直接踏上工作岗位,所以语文教师应将课堂当作学生思考、认识、理解、体验人生的舞台。如教材中的《孝心无价》《爱国的理由》《我的空中楼阁》等篇目,教师应深入解读文本,和学生共同赏析,激发共鸣,营造和谐、愉悦、平等的课堂氛围,这对净化学生的灵魂、砥砺学生的意志等有积极作用。

(1)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联系学生实际,改变教学方法,利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来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将来的为人处世、沟通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课前2分钟演讲、朗诵比赛、成语接龙、三句半、故事会、课本剧等活动,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同学间的交流,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还能增进师生间的感情。记得有节课,给学生讲对联,先讲了规则,然后就开玩笑地出了个上联:“在上是仙”,横批是:“猪八戒”,结果很多学生都对出了:“在下是猪”,全班哈哈大笑。但有一个学生却是这样对的:“足下是猪”!全班同学对“足下”“在下”的区别有了深刻的认识。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会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提高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

(2)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写作能力不仅是学生语文能力的体现,更是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教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减少其厌写情绪,激发其写作兴趣。一是采用灵活多变的作文形式让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中职作文教学不能像中学那样着重训练三种文体的写作,而应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心”,以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充实作文的内涵。周记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体裁不拘,题材不限,题目自拟,可以让学生充分投入到写作之中。通过这种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会得到提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激发兴趣,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如班级活动计划、班级规章制度、社会实践活动策划书的写作能力。这样的训练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提高了写作能力。二是要建立全方位的激励机制。针对学生写作水平不高的状况,教师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作文,不像像对待一个作家的文章那样去苛求,要学会用“放大镜”寻找学生习作中的亮点。哪怕是一个词语的恰当运用,教师都应当给予肯定。总之要多些表扬,少点批评;要勤于讲评优秀的习作,促进写作技巧的交流,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可以组织文学沙龙,定期活动,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可以成立文学社,发表学生的习作,增强写作自信。通过这些措施,学生得以提高写作兴趣,并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3)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当今社会,网络文化、快餐文化大行其道,对不喜欢逻辑思维却又好奇心重的学生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卡通漫画、时尚杂志、口袋书成了学生阅读的主要选择。《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学生应具有“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教师应当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来落实。首先,利用课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要达到这一目标,最主要的场所就是课堂。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引人入胜的导语,授课过程中的旁征博引等,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讲授《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时,将林语堂《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中的语句导入新课;简介鲁迅的时候,引入林语堂《鲁迅之死》中的评价。作业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一个有效手段,讲《水调歌头•中秋》的时候,笔者的一个作业题目是“明月几时有,李卫东的《人类曾经被毁灭》会告诉你一个匪夷所思的答案”,于是学生纷纷下载此书寻找答案,甚至有学生两天足不出户读完了这本书。其次,利用教材,传授学生的阅读技巧、方法。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凭借。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教材的作用不应忽视。现行教材每单元基本上都有精读和自读两个模块,教师要帮助学生在精读模块中习得的阅读技巧、方法在自读模块中实践、强化。对精读课文,老师要采用范读、诵读、默读等方式,让学生深入其中,产生共鸣,领会到文章的精妙之处;要让学生学会质疑,进行思索,认真批注,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自读课文,教师要用心设计思考题,让学生活学活用,培养阅读成就感,提高阅读的兴趣。最后,利用学校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阅读也是如此。教师可以建立图书角,鼓励每个学生将自己喜爱的图书带到学校来,实现资源共享。当然,老师要对带来的图书进行筛选;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站,播放学生推荐的美文;可以组织读书会,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质量,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有了良好的阅读氛围,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储备并运用获得的知识和信息,形成继续学习所必需的迁移能力。

作者:洪科单位:青岛电子学校语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