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社会责任教育下生物学科学史教学策略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社会责任教育下生物学科学史教学策略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社会责任教育下生物学科学史教学策略

摘要:本文以初中生物学科学史为研究对象,在厘清社会责任教育与科学史教学内涵的基础上,分别从课堂教学的导入、讨论和实践三个层面,结合具体教学实例探讨社会责任教育视角下的初中生物学科学史教学策略

关键词:社会责任教育;生物学科学史;教学策略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社会责任”,对初中生物学的教学同样起着指导性作用。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生物学科学史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关爱生命、环境保护、健康生活、生态文明、造福社会等态度、观念及行为,唤醒并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一、社会责任教育与科学史教学

(一)社会责任教育

社会责任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对社会和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公正的道德主张、自觉的正义行动、无私的奉献精神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应该具备的品质。不少教师将社会责任教育归为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任务,而事实上,社会责任教育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思想、品格、行为等都属于社会责任教育的范畴[1]。

(二)生物学科中的社会责任教育

生物学科中蕴涵的社会责任教育主要指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关注与生物学科知识相关的社会事件或议题,并积极参与讨论,做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教师对学生开展生物学教学的同时,应融入社会责任教育,帮助学生明晰生物科学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了解生物学科与社会生产实践之间的关联性,从科学层面提高自己对社会事件的辨析能力,树立造福社会的美好情操。

(三)生物学科学史教学

生物学科学史涵盖了从搜集、积累事实资料的定性研究到倡导实验的定量研究,从个体种群的宏观研究到分子水平跨学科的应用科学研究,是人类从古至今对生命研究的过程,是揭示生命科学发展历程的探究史,也是人类认识生命、造福人类的发展史。以2011年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教材为例,生物学科学史教学的素材主要分布在教材中“科学·技术·社会”和“科学家的故事”两个栏目,主要涵盖关爱生命、生态文明、科学伦理、造福社会等方面的内容。要让学生深入了解生物学这一朝气蓬勃的学科,教师就必须挖掘、梳理生物学科学史,并采取有效的策略指导教学活动。

二、基于社会责任教育的生物学科学史教学策略

初中是学生形成思想品格的重要阶段,在科学史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优化教学策略达成社会责任教育的目的,进而提升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笔者的教学实践,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基于社会责任教育的生物学科学史教学策略。

(一)导入策略

初中生物教材中有不少关于科学史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视频资源、角色扮演、讲科学家的故事等方式为新课导入的素材。例如,在《细菌》的教学中,可利用网站平台上人物传记“天才之路”的系列视频导入新课。教师先介绍列文虎克的生平,展示他磨制的镜片和观察手稿,并引导学生将他数百年前发明的显微镜与学校实验室中常用的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作对比,将他手稿上绘制的微生物形态与教材中的生物结构图作比较,突出列文虎克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科学探索精神和热爱生命、关注健康的社会责任意识。在《生物进化的原因》的教学中,可以请学生讲述“达尔文周游世界”的故事,以此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媒体工具呈现世界各地形态各异的动植物图片,使学生了解现存的、已经灭绝的和濒临灭绝的生物类群,以及导致生物灭绝的原因,明确每一个公民都需要承担保护生物的责任,并树立以实际行动保护身边环境的意识。在《生物的变异》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展示事先排练的角色扮演课本剧《袁隆平的故事》,以此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分析杂交水稻的原理,以及提高水稻亩产量与国计民生的重大关系,感悟袁隆平院士的科研智慧与为国为民不辞辛劳、鞠躬尽瘁的社会责任感。

(二)讨论策略

在科学史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科学技术与社会伦理的矛盾冲突,以及无法客观定结论的情景。此时,教师可通过设计小组讨论活动拉近学生与科学史的时空距离,让学生切实体验科学探究情境,在矛盾冲突中反思,在反思中完成社会责任教育的积极渗透。例如,在《科学技术生活——超级细菌近在咫尺》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抗生素的应用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哪些积极意义?滥用抗生素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如何在积极避免超级细菌产生的前提下合理使用抗生素?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尝试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学会从正反两个方面辨证地看待社会问题,强化社会责任教育。在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当时的主流思想是什么?巴斯德是否盲从?他是如何巧妙地设计实验推翻旧理论的?通过讨论,学生不仅重温了探究实验的设计过程,加深了对变量控制的理解,确认了“生物只能源于生物,非生命物质绝对不能随时自发地产生新生命”的生物学观点,而且对巴斯德的敢于质疑、巧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科学技术生活——中国拥抱基因世纪》的教学中,需要辨析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利与弊。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探讨:基因检测对人体健康有哪些积极的影响?基因编辑有什么潜在的危险因素?为什么在已经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全部任务之后,我们却不允许对人类婴儿进行基因编辑?经过讨论,得出“科技是把双刃剑,用好造福苍生,用不好违背公平、贻害社会”的观点,从而树立科技要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三)探究策略

在生物学科学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探究环境,帮助学生沿着生物学科学史的足迹,积极开展各项科学探究,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探究能力,进而帮助其在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更加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例如,在《植物的生殖与发育》一节有关植物组织培养的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判断科学家的实验是否可信,是否有可重复性,能否通过可操作的实验进行验证。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植物组织培养的具体实验流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关注到生物实验中关键步骤的操作与注意事项,还通过实践操作发展了创新思维。在《哈维和血液循环》的教学中,由于无法直观地观测血流的流动方向,因此血液在心脏各腔中的流动方向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果教师能够利用猪的心脏,通过往血管中灌水的方式,观测水流流出的血管,就能判断血液在猪的心脏的流动方向了。那么,是什么导致血液在心脏中沿着一定的方向前进呢?教师演示解剖猪心,引导学生找出心脏内的特殊结构——瓣膜,以及心脏左右心房,左右心室间的房间隔和室间隔。通过这一实验,学生将大大加深对血液循环知识的理解。总而言之,基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教师在生物学科学史教学时,应重视社会责任教育的渗透,针对不同类型的素材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思考和探究,帮助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周欢红.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中社会责任的实践研究[J].教书育人,2019(16):61-62.

[2]俞美燕.高中生物课堂渗透学生社会责任的教学策略初探[J].高考,2019(20):166.

作者:陈丽琴 单位:福建省连江黄如论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