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学分制下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学分制下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摘要]学分制是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模式的重要教学管理制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学分制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标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高质量专业课程的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和相应教学管理体系的建立。

[关键词]学分制;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一、前言

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注重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1]。因此,推进高职教育学分制改革将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举措之一。

二、学分制的内涵与发展

学分制是将学分作为考察学生的学习量,并且要求学生必须在一定年限内,获得规定的最低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2]。引入我国近百年来,各高校结合我国国情、校情,开展了众多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成效。在学分制的漫长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众多各具特色的管理模式,简单归纳可分为完全学分制模式和不完全学分制模式。完全学分制即全面实施的学分制,以选课制为基础,集自主选课、自我管理、导师负责、学制弹性、多元发展等特点于一身,打破原有学习时间、空间甚至地域的严格限制,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灵活性。学生在进入院校后,在完成一定“宽基础”课程后,可自主选择后续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授课教师、修学年限,配合院校信息化教学平台和管理系统,甚至连上课方式、课程时间、学习地点都可自主挑选。学生可以连续修读,也可分阶段工学交替,只要在规定年限内修满毕业所需最低学分便可毕业。另一种常见的学分制模式叫不完全学分制,其典型代表是学年学分制。它是一种既限定修学年限,又规定每一学期的学分数和毕业总学分的制度。学生必须在每一学期修满学院所规定的必修课程学分,但对于学习能力突出的学生,可通过多选其他课程来扩充知识面,充分发展自己智力与能力。缺点是灵活性不够,学生必须学满规定的年限,不可提前毕业。目前,我国大多数本科及高职院校采用较多的是学年学分制。

三、学分制改革的必要性

在高职院校开展学分制试点,实施学分制管理具有以下积极意义:

(1)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分制的实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拥有较大的主动权,其可根据自身能力特点和所修读的民航维修行业对知识、能力的需求,自行选择课程、教师、学习时间,构建符合个人就业愿景的知识体系,扩充所修专业的知识面,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学校、专业和教师做到因材施教,悉心指导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全面发展,更好地为“民航强国建设”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有利于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学分制作为一种较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其各项配套政策与制度在实践运行中的不断摸索与改进,例如在院校专业调整、课程设置、师资培训、教学管理、学籍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对于高职院校转变育人理念、更新教育观念、完善教学管理、提升治理水平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分制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倒逼院校教学和行政管理的各项工作朝着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3)有利于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利用率。传统学年制下,专业课程、专业教师及实训场地、设备往往仅为本专业学生服务,大量优质的实体及智力资源未能充分发挥其最大效用。学分制管理制度将从很大程度上改变这一现象,使传统教学管理体制下受到各种限制的资源“活起来”,所有教学资源将服务于专业群中的各专业,甚至可以扩展到跨学院、跨地区,在更大、更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流动起来”,既能满足教学需求,又能满足行业和企业的发展需要,实现服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更高层次需求。

四、学分制实证研究

(1)选课制度不完善。学分制的核心要素之一是选课。实行选课制,是保证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学习进度和授课教师的现实需要。但就我校现状看,这种“自由”程度是相当有限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学校教学资源有限,难以在短期内开设大量高质量专业课程供学生选择;二是课内学时居高不下,指导性教学计划的课程密度太大,学生实际上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选择学习进度及授课教师。

(2)学习质量不高。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公选课,学分制下的选修课对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因其背负“选修课”之名,部分教师对其重视不够。也有部分学生存在盲目选课、避难就易等现象,与学分制强调个性化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

(3)教学管理难度加大。由于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和选修课数量的增加,甚至部分学生跨专业、跨学院选课,打破了原有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模式。课表编排、教师安排、考核成绩、学籍管理等工作量成倍增加。同时,各种管理制度的制定、学分制课程教学质量的监督与评价,也给教学管理带来不小的挑战。我校对于学分制的改革探索刚刚起步,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研究学分制改革方法,探索出一套符合民航行业需求、适合本专业群特点的学分制方案迫在眉睫。

五、学分制改革路径探索

为更好地完善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群学分制下的教学改革,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1)确立学分制下的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为适应民航维修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以建设我校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群“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专业群”为契机,探索机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深化以学分制为代表的教育教学改革。本专业群将继续加强在学生个性化培养方案的构建、自主学习空间的优化、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以期切实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与智力服务。

(2)建立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转化成教育教学行动的实现途径,要紧紧抓住课堂教学和课程建设两个重点,打造符合行业企业对工作者核心能力需求的高水平课程体系。因此,本专业群将不同专业课程设计成为若干可以相互兼容的模块化课程包,实现了专业群内课程灵活的组合与衔接、不同课程知识的兼容。优化了机电专业群的课时比例,加强实践课程内容,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

(3)建立并完善学分制选课制度。为保证选课的顺利进行,充分发挥学生自主选课的权利,必须有相应规章制度作为保障。本专业群在充分调研,了解行业知识结构体系和企业对员工要求的基础上,将进一步优化选课程制度、选教师制度和选课堂制度。

(4)建设与学分制课程相适应的各类资源。学分制既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引领教学,又需要现代化、信息化的教学平台作为保障。本专业群以建设“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部级教学资源库”为抓手,通过建立完整的课程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微课、MOOC等信息化教学手段与平台,打破优质课程教师短缺和上课时间冲突等客观限制因素,方便学生选课,并可随时随地开展在线学习。

(5)实施导师制。为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避免盲目选课,学院应为每一名学生指定导师,使学生可针对自身的学习能力、个性专长、发展目标等,得到导师的具体指导。导师除了要对学生进行学业上的指导外,重点还应引导学生树立良好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N].人民日报,2010-(07)-30.

[2]韩宏.高校学分制发展探究—试论高校学分制的起源、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57-63+89.

作者:陆轶 单位: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飞机维修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