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校本课程开发困难管理

校本课程开发困难管理

几经改革的教材无疑是课堂教学和课程改革的物质载体,但在事实上,众多老师的课堂实施依然是只见知识不见学生,只管“讲”得多少,不管“学”得好坏,教材成为课堂的“剧本”,老师机械地按照“剧本”化的“程序”轰炸学生,演绎出灌输知识的“课堂陷阱”,课堂几乎与学生的真实成长关系不大。让老师“剧本”化地组织教学的直接原因,就是校本课程的严重匮乏。

各国校本课程的发展模式不尽相同。但当今世界各强大国家都强调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美国一旦意识到自己的某些落后,则把这归咎于教育,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兴起一股强劲的“学校改进”运动,一些教育团体和教育名家纷纷卷入校本课程开发;英国也坚持“教师教学本位的课程开发”,“课程设计最适宜的地方就是教育者和学习者教学的地方”。但是,校本课程开发在目前的我国还只是一个起点,究竟是什么因素严重地阻碍着我国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呢?以下谈些粗浅看法,以图抛砖引玉。

首先是体制性障碍。

统治集团的意志以及教育政策是课程设置的主导性因素。具体说来,古代的教育课程中,校本始终占着主导地位,教育也是以校为本。那时,国家也干预学校的教育,但主要是为教育立法,而不是干预整个教育的细节。历史推进到了近现代,由于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存在着潜在而巨大的推动能量,促进各国政府加强对教育的控制。尤其是在我国高度集中计划体制的总框架下,国家对课程设置的垄断性,行政课程几乎集中了所有的课程决策权,校本课程逐步走向衰落,即校本课程至少退居二线或者销声匿迹。

所以,我国校本课程的发展基本上反映了我国各种体制改革的变化轨迹。校本课程的发展实质就是课程决策权的下放,也是教育权力的松绑、分散。教育资源的市场调配机制必定要挑战“大一统”的教育体制,从此,我国的传统教育体制开始动摇。课程开发走向决策分享的时代。

其次是物质的供给能力的脆弱。

一定时代的经济条件与经济地位决定着校本课程开发的质和量。这就是说,校本课程的繁荣程度一直受到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高低的制约,经济实力已经成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奠基石。这其中,经济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物质的、资金的和技术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在市场经济不断发育的宏观环境下,资源优化配置的观念被全社会接纳,这就为我们在教育领域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发挥各学校资源特长与优势提供宽松的社会氛围,从根本上促进以校为本的课程资源整合与开发,促进了校际教材的诞生,在以国家为中心的顶级课程、垄断课程、单一课程的壁垒中撕开缺口。正是不断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形式多样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源源不竭的供给能力,推进五花八门又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的产生,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推进校本教材的开发数量以及质量。

我国原本就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受到GDP增长以及人均占有率的影响,基础教育存在着天生的投入不足的缺陷,政府对基础教育的实际支持力度远比不上它的口号宣传,在义务教育目标尚未真正实现的今天,需要物质的、资金的、人力的以及技术的等方面投入可能还仅仅是“局部的和个别”的倾斜,校本课程的大规模运作还缺乏物质基础。这就必然使得经济贫穷的地区进一步陷入教育落后而教育落后进一步限制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的怪圈。

再次是决策机制的官僚性

课程的决策机制决定课程的运行机制,校本课程在整个课程框架中地位的变化,集中体现了课程决策机制的变化。当前我国课程决策机制改革的主流方向是增加学校对课程决策的职责与权限,增加的幅度在整个课程比重以20%左右为宜。建构国家、地方、学校“三位一体”的新的课程结构格局。同时,改革课程决策机制的一个基本层面,就是对国家、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决策的职责与权限的明确定位,建立三级的课程体系。国家通过制定总学时的最低标准,确保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

但是,我国在行政体制过度垂直的架构下,决策机制弥漫着官僚的浓重气氛,这表现为:一是对于学校基本的课程设置官僚化,在不同的官位以及不同的权力届别之中,课程与考试方式频繁变动;二是无法与时俱进,课程严重滞后于时代实际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而且把国家统一课程取代了原本应该是千差万别地方课程,学校教与学缺乏生机与活力。而不管是以上的那种情形,都没有打破国家单一、统一课程一统天下的格局,其后果都是要求各地方、各学校削足适履地去使用教材,适应官僚教育模式,并且进一步把教育推向功利主义的泥潭,教育由此扭曲了自己的本真。

最后就是学校与教师本身的教育意识的缺漏。

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本土化以及教育的人文化等都是现代学校不可缺失的教育内涵,也是学校进行特色教育和未来教育必备里念。

但是,许多学校和诸多老师在这些意识上还是一片空白。我们知道,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就是要求教育制度范围内的教育权利和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强调的是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重要地位;教育民主运动是一种重视师生共享决定,共同构建学习经验的教育哲学。

而校本课程与特色教育联姻,不失为现代学校教育的合理内核。学校要构建自己的特色,校本课程开发是必然。在诸如这些现代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意识面前,我们学校和老师究竟储存和具备了多少?教师职业的专门性、专业化的发展趋势肯定了教师职业的技术含量,提升了教师职业的价值和社会地位。校本课程运动是人们需求多样化的反映,学校与老师进行个性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不再是以知识为中心的,而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其意义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去生存,去适应社会,而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领导意识,引领世界潮流。

我们曾经对“特级”的“权威”的教材趋之若骛,但这种教材“雅”而不“俗”,扼杀了各地丰富的教学“土”资源,远离了各校千差万别“土”学生,一样会制造出“有形”而“无神”的虚浮课堂,它在另一个角度续写着教师职业因为现代教育意识的缺漏而产生的某些“平庸”。

总之,突出校本课程是为了不弱化对真实的教学资源的整理与重组,把课堂教育整合成为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一种互动的文本,能够适时地调动课堂“情景”、“事态”因素参与课堂双边或多边“互动”,导演真实的“课堂故事”,课堂教育成为师生之间的精神契合与人格对话。我们正在倡导与实践中的幸福教育、生活教育、个性教育、自主教育、未来教育、成功教育等教育模式,这不就是最生动而最具体的注解吗?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24/2003余慧娟的《新程理念的突围与反突围》

2、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转变》

3、吴刚平《教学改革需要强化课程意识》

4、《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刘旭东张宁娟马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