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韩国基础教育课程创新及启发

韩国基础教育课程创新及启发

进入21世纪,韩国的半导体和移动电话业等都已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如此迅速的发展依赖于韩国优秀的人力资源。韩国地域狭小,资源短缺,要想使本国经济得以发展,适应全球化步伐,迈入发达国家行列,就必须依赖潜力无限的人力资源。因此,及时革新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知识与能力兼备的创造性人才,成为韩国不断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动力之一。

一、调节传统文化与异质文化的冲突

韩国文化集儒家文化、殖民文化和西方文化于一身,处于传统与异质文化的冲突中,这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和实施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韩国处于东亚文化圈内,深受中国儒加文化的影响,尊师重教表现突出,被誉为世界上最崇尚教育的国家,形成了“学历热”的社会现象。有关研究表明,以55-64岁人口的数据为基础,40年前韩国31%的人口完成了高中阶段教育,在OECD成员国中居24位;10年前,韩国95%人口完成了高中阶段教育,在OECD成员国中位居第一[2]。韩国又是一个自古以来受到他国侵略的国家,历史造就韩国人民坚毅的民族性格和强烈的爱国精神[3]。最突出体现在韩国自主品牌的强大,如三星等现代大型企业,它们热衷于对教育投资,培养自己国家的科技人才。另一方面,韩国课改深受西方文化影响,西方文化中对人性的追求,个性的培养,提倡创新和探索等理念,对韩国课程观、课程设置等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根植传统文化,尊重异质文化,培养具有多元价值观的韩国人,成为韩国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弥补本国课程发展的缺陷韩国经过历次课程改革,虽然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顽固问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个人需要。首要问题是韩国学生学习负担过重。芬兰学生用在学习上的时间仅为韩国学生的60%[2]。虽然韩国教育质量较高,但是学生花费太多时间在学校以及课外作业上,学业上的竞争造成“私教育”过热,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和家长压力。因此,韩国致力于改革课程设置,减少课程科目,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其次,韩国课程无法满足全体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学校课程多样化和个性化不足。由于各学段课程受到大学入学考试的牵制,所授科目大多以升学为目的,扼杀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最终导致人才单一化。韩国“私教育”过热、学生负担重以及入学考试的限制等现象都迫使韩国不断进行课程改革以加快解决这一系列顽固问题。

二、韩国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坚持“人性化”和“多元文化”的课程理念

新世纪韩国课改在“弘益人间”的教育宗旨引领下,奉行“人性化”教育,走向全人教育,培养服务国家乃至世界的创造性人才。第七次课程改革奠定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顺应了现代社会的人本主义思潮,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对21世纪的韩国课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2007年高中课程改革文件指出,“高中教育是中等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应强调存在个人态度和天赋基础上的个人能力发展和培养具有世界品质的公民”[4],并于2009年确立了“全球化创造性人才教育”的课程理念,旨在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课程”体系。韩国基础教育课程对人性化教育重要性的强调贯穿整个课程改革的目标、方针、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运行之中。新课程着眼于学生,关注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全方面发展,并且面向每一个学生,在追求国家水平的共同性课程的同时,关注地区、学校、个人水平的选择性教育课程,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同时,韩国历来重视本国传统文化,新世纪继续强调学生要积极理解本国文化,尊重世界文化,增强对世界的了解,适应全球化、信息化的社会,走向世界。韩国人强烈的民族归属感使其一直保持着自身的民族特征,进入21世纪,韩国重在协调民族感与国际意识,减少传统文化与异质文化的冲突。

(二)设置多层次、时代化的课程目标

新世纪韩国社会发展迅猛,对人的各种素养的要求逐渐增多,趋于全面化。韩国课程改革逐步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走向全人教育。韩国新课程改革对课程目标的设置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课程目标的多层次性。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培养目标方法方面提出了多层面要求,如第七次课改的人才培养规格强调学生个性、能力、教养、文化理解、社会意识的培养,2007年高中课改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化人性化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国际意识的培养,2009年精简课程目标为四个方面: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问题解决、文化理解和社会交往[5],具体体现为:基于人的整体和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完善人格和创业精神的人;以基本技能为基础,培养具有新思想、能够迎接新挑战的创造性人才;基于对文化素养和多元价值观的理解,培养能够追求有品质生活的人;作为世界公民,培养具有关怀和分享精神并能参与社会发展的人[6]。二是课程目标着眼于未来,注重能力和国际意识的培养。21世纪韩国课程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强化国际意识,成为世界中的韩国人。三是传统与现代特征相结合。在课程目标中,始终为韩国文化理解留有一席之地,随着时代进步,学生的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和能力以及与他人、与社会、与世界的交往能力的培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三)优化课程结构

1.完善课程体系新世纪韩国课改致力于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强调学习内容的连贯性,形成整体的课程体系。第七次课程改革规定教育课程由国民共同基本教育课程与高中选修中心的教育课程构成。国民共同基础教育课程是小学1年级到高中1年级开设的课程,由课程科目、能力培养活动和特别活动构成。高中选修中心教育课程在高中2-3年级开设,由课程科目和特别活动组成。韩国统一的课程体系,规定了韩国国民必须习得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体现出较强的连续性,但是此次改革没有考虑到韩国6-3-3-4的教育学制[7],将作为整体的高中硬生生的分在两个相对独立的教育课程体系内,学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适应新课程,不仅浪费了高中最后两年的宝贵时间,也不利于学生完整发展。因此,2009年课程修订规定从小学1年级到初中3年级共9年为国民共同基本教育时间,其课程名称改为“共同教育课程”,将原有的高中2、3年级的选修课程扩大至高中的全部学年,并把以选择为中心的教育课程命名为“选修教育课程”,这两部分都是由学科课程和创意性体验活动构成。至此,课程体系明确了中小学和高中各自的课程,进一步延长了高中以选择为中心的教育课程的时间,扩大了选修课的比例,学生可根据自身能力、爱好、发展前途选择所学科目,学生个性发展落到了实处。

2.课程设置多样化为促进学生习得整体性的知识观和世界观,减轻学习负担,如何设置课程科目,如何安排最佳的学时成为新世纪韩国课程改革的重点。首先,规定学科群,强调课程的综合性。面向21世纪的第七次课程改革规定国民共同基本教育期间的课程科目由国语、道德、社会、数学、科学、实科(技术•家政)、体育、音乐、美术、外国语(英语)10个科目构成。其中,小学一、二年级的科目是国语、数学、正确的生活、智慧的生活、愉快的生活和我们是一年级生。高中选修教育期间的课程科目由普通课程科目和专门课程科目组成。普通课程科目有国语、道德、社会、数学、科学、技术与家政、体育、音乐、美术、外国语与汉文、军训、教养的选修科目;专门课程科目包括农业、工业、商业、水产与海运、家事与实业、科学、体育、艺术、外国语、关于国际问题的科目[8]。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国民共同基本教育课程科目种类齐全,涉及面广泛,但是,科目的数量过多,科目之间会有所重复,加大了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学习负担。因此,2007年高中课改合并了韩国史和世界史。2009年课程修订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明确了科目群,将原有的10个科目整合成8门学科/科目群,其中有韩语、数学、英语、体育4门学科,以及社会学习/道德教育,科学/技术•家政,艺术(音乐与美术),选修课程4门学科群[9]。通过设置学科群减少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识。其次,引入学年组,加强集中学习。2009年课程修订中新设小学为3个年级组,每两个年级一组,初中和高中各成一组,将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程度分为5个学段[9],这就打破了课程设置和实施的僵化现象,促进同一学段学生的交流与合作,使集中学习相近科目成为可能。最后,明确学时分配,采用学分制。第七次课改规定了国民共同基础课程的修业时间,每学年最少学习34周,能力培养活动每学年102学时,并赋予学校自主权,可根据当地季节、气候、区域特点灵活控制时间。2009年课程体系修订后,进一步明确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学时分配,加大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能力和国际意识的课程的课时比例,例如修订前初中3年的能力培养活动和特别活动共计510课时,修订后增设的创造性体验活动三年共306课时,减少的204课时全部用在新增设的选择科目上[10]。高中以选择为中心的课程采用学分制,规定普通选修科目每学年4学分,专业选修科目为6学分,对修习时间不做特定要求,可根据学校具体情况灵活控制,2009年新课程进一步将高中生的总修业学分减少到204学分,并规定了每门课程要达到的最低学分数。

3.课程内容适宜化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基础、兴趣、能力和需要等方面的差异,加之韩国学生学习压力过大,为了改变现状,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韩国课改首先引入差异课程理念,将课程内容设置为不同水平,根据学生各自的能力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例如第七次课程改革韩国共设置了不同水平的国语、数学、社会、科学、英语5个科目[8];以选择为中心的高中课程更是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和前途定向而有所差异。其次,明确规定课程内容总量要削减30%,达到课程内容最简化,但是由于目标削减方向不确定,概念不清,所以2009年新课程是通过相近科目的整合来减少科目之间不必要的重复。这样既可以达到削减课程内容的目的,也可以加强学生学习的效果。最后,促进课程领域间的协调。2009年新课程规定高中阶段的课程包含四个领域:基础领域,探索领域,体育/艺术领域和生活/人文领域[5]。这四个领域涉及到了基本素养、能力、兴趣、态度几大方面,使学生兼顾必修和选修课,实现全面发展。

4.重视活动课、职业课和道德课当今,知识不断更新,在学校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学会所有的知识,因此,课程改革应更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国际意识等的培养,这些能力和意识需要在活动中习得。新世纪韩国的课程体系一直为能力培养活动和特别活动留有重要位置。能力培养活动由学科能力培养活动和创造性能力培养活动组成;特别活动由自治活动、适应活动、开发活动、服务活动、例行组织活动组成。随着社会对活动课程的重视,也为了避免两种活动之间内容重复等情况,2009年新课程进一步整合活动课程,整个基础教育阶段都由创意性体验活动代替,内容包括自律活动、社团活动、服务活动、出路活动4个部分,小学每周两个学时以上,重点是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生活习惯,培养共同体意识,发掘自身个性和潜质;初中每周4个学时以上,重点是确立与别人共同生活的态度,思考自己的前途,进行自我发现;高中每周5个学时以上,重点是引导学生的各种欲求向健康的方向发展,训练学生学会维系完满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选择人生道路和致力于自我实现,重视学生的自主实践[11]。另外,韩国也很重视学生的前途教育。从初中开始,在选修科目中开设有关前途教育的课程,同时加强外语教育,帮助学生对未来的职业有理性的认识,明确目标,使学生有目的地学习以提高从事某项职业所必需的素质和能力。新课改赋予高中学校自主权,高中可在“学校自主安排课程”中设立职业教育课程,增强学生今后的就业竞争力。韩国初中新设的“出路与职业”课程自成体系,内容包括:“我的发现”、“了解职业世界”、“职业导航”和“职业决策与规划”[9],涉及对自我、对职业的认识以及职业规划,帮助学生清楚认识自我以及努力方向,真正有意识地深入学习感兴趣的知识。韩国对职业课程的重视显然是值得我国学习的地方。道德教育一直是韩国教育的亮点之一,韩国国民礼仪风貌和对本民族的热爱深受他国人士赞扬。韩国道德课从第一次课程改革延续至今,将传统文化融入道德课中,形成本国独具特色的道德课程体系。各年级的道德课都由“个人生活”、“家庭近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国家民主生活”四部分组成。其内容体系呈现出放射型的结构模式,即以个人为圆心,逐渐扩展到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从“尊重生命、诚实、实践意志、自主、节制”等要素开始,到“敬爱、家庭礼节、校内礼节、宽容、热爱家乡”,再到“社会秩序、相互协助、公益、公正、民主秩序”,最后升华为“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统一、国际友好、热爱人类”等道德情操[12]。韩国道德课程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内容的连续性和顺序性,循序渐进地推动学生走向高一级的道德理解阶段。

(四)加大地方和学校的课程管理权

为了完善课程运行体系,提高学校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满意程度,韩国课改首先将课程管理权下放,教育部以文件的形式规定了国家水平的“教育课程基准”,在此基准下市、道教育厅制订反映地区特点的课程,每个学校也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制订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因此,教育厅、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有责任和义务加入到课程研制中,在课程研发过程中,全民参与课程决策,由研究与发展研究所、大学、中小学的专家和普通市民组成课程修订研究委员会,分析当前课程,研究如何改进课程,按照教师、学生、家长、市民的需要评析,经过几次审议后提交[13],调动全民积极性,有利于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其次,学校自主安排活动。第七次课改给学校提供与课程事务相关的决策权利,以适应每个学校的特殊性。例如2007年高中课改规定学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主安排活动时间,并可根据学生兴趣需要新设课程科目[14]。2009年进一步扩大学校自主权,允许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学生出路和课程设置等按照一定比例(总学时的20%范围以内)增减某些学科的学时,并把增减的学时转移到其他学科,并允许高中开设一些大学先修课程[9]。

(五)加强课程评价体系建设

第七次课改确立了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加强对课程质量管理,主要根据教科书的质量、授课的质量、教师的质量、运转的质量以及与此相关的教育环境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8]。值得一提的是韩国道德教育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从四个方面考察学生道德情况:一是对道德知识的评估,主要为笔试,加入多选题、主观表述题等多种形式;二是对道德信念与态度的评估,包括行为观察、面试、课堂问答观察等;三是对道德思考能力的评估,主要对道德价值判断能力进行评估;四是对道德实践能力的评估,采用前三种提到的所有方法[12]。韩国对道德课教师有着严格的要求,要求有相应的教学执照,证明其具有教学能力,同时还应有良好的道德素养,以身作则感染学生,锻炼学生道德态度和实践能力。

三、韩国21世纪课程改革的问题

(一)课改频次高,缺乏长效机制

自1954年以来,韩国历经七次课程改革,时间间隔越来越短,最近一次大规模修订是在2009年,与上一次2007年高中课改仅隔2年时间,并且改动幅度大,涉及到整个课程体系的修改,这说明韩国课程缺乏持续性,较频繁的改动造成了课程实施者以及学习者的适应困难。课程改革缺乏长效机制会对课程有效性产生很大的影响。首先,由于课改时间间隔短,课改前期工作不全面。课改活动应该建立在可靠的调研基础上,全面收集、处理信息后做出完整的调控方案,并且课程不是静止的,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的,如果时间过短则不能全面了解现状和潜在的后期变化。其次,课改幅度过大。韩国课改形成了一个循环状态,每一次修订都要进行大规模的改动,然而有些方面是不需要改动的,过多变革可能会造成好成果的流失。最后,课程频繁改革使实施者出现逆反心理。课程实施者往往是刚刚适应了一种课程又要担心下一次修订的到来,改革的数量和频率已超出了大多数教师所能承受的限度[7],势必会影响课改实施的效果。

(二)课程改革范围过于狭窄

课程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艰巨的系统工作,是从一种特定的课程范式到另一种新的特定课程范式的突变[15],这就意味着对原有课程的全面改造,包含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形式、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环节,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与相应的配套系统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韩国课程改革过于重视“内容”的修订[13],如整合科目—综合化问题、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结构问题,学科课与活动课的统一问题,等等,而忽视了教学方式、学业评价标准等配套系统的变革,如果不进行全面的改革,则无法扬弃原有的课程范式,甚至遭到其反噬。

(三)课程设置可行性差

韩国课改将很多先进理念融入课程改革实践,并进行了一些颇有成效的变革,包括科目群、差异课程、学年组等新尝试,旨在促进知识的综合化,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但是,这些尝试尚处于初级阶段,还很不成熟,产生了不少争议。第一,标准不清晰。科目是否达到实质性融合、课程不同水平是否符合学生的基础等问题,都因为标准的不明确以及概念的模糊遭到质疑。第二,新尝试流于形式。例如,学年组的提出,本意是打破固定的课程设置模式,促进相近学科间的集中学习,然而现实中集中学习主要体现在国语、数学、英语等课时数较多的科目以外的“小科目”上,实施科目群制度后每学年学校科目规定不能超过8门,这些所谓的“小科目”便被动的接受集中学习[10]。再如差异课程与学校内部评价体系相冲突,采用统一的测试内容,不能真实的反映所有学生的学习水平[13]。第三,教师利益受到威胁。由于大规模的减少课程科目,威胁到被合并科目的老师利益,课时如何分配、教师何去何从、对教师要求提高等都牵涉到教师的利益,如若不处理好一线教师的利益问题,课程改革将会受到阻滞。

(四)课程实施与理念脱节

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先进的课程理念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实践中。课程实施如若违背课程理念,再好的理念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同时,脱离课程实际情况的理论也不能改变现状,所以,课程实施应该被重视起来,课程实施者的态度和能力决定了课程实施的效果。我们看到,韩国的新课改很少涉及课程实施,缺乏对教学的研究,课程理念没有很好地在课程改革中体现出来,甚至偏离方向。另外,韩国课改忽视课程实施者的作用,抹杀了课程变革的直接参与者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价值。事实上,有效的课程改革不仅要有正确的课程理念,还要将其付诸课程改革实践,理论与实践并重,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规范化、科学化。因此,韩国今后应该致力于课程实施的研究,重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作用,培养他们的课改意识和能力,实现课程的创生。并且要加强对一线教师的培训,使其真正理解新课程,具备新课程教学的能力,提高其专业素养和课程适应能力。

(五)评价方式单一

韩国受儒学影响深远,学历是韩国公民求职的重要敲门砖,大学入学考试被认为是人生重要的一关,因此,韩国同我国一样,整个基础教育课程都被笼罩在高考的阴影下。高考固然是最为客观公正的评价方式,成就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但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规格单一,缺乏个性和创新性,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入学考试独占鳌头的情况一天不改变,课程改革就难以顺利进行,因为很多新尝试都会在高考的影响下退后,例如,高考不涉及的科目如美术、体育、科技、家政等科目可能会被忽视,教师和学生也会占用这些“不重要”的科目去学习高考必需的科目。我国同韩国一样应该重视课程评价的重要性,从评价机构、评价人员、评价程序、评价有效性等入手,改革“唯分数至上”的单一评价方式,建立科学的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四、韩国21世纪课程改革的经验启示

(一)紧随时代变化

课程不是亘古不变的,它总是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改造,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国际竞争愈演愈烈,其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各个国家都急需有创新精神、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新世纪韩国频繁地进行课程修订,以实际行动回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一方面,革新人才培养规格,课程目标强调培养实践关怀与分享精神的创造性人才[10]。在全球化的形势下,新课程追求人性化教育,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多元文化,具有共享精神,为国家和世界作出贡献。另一方面,韩国尽可能地吸取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例如科技课,韩国从小学就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16],国民共同教育课程中科学/技术占有重要地位,在2009年课程修订中科学/技术还与家政合并成为一个科目群,将科学知识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加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国自2001年开始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现如今已有10年之久,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一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历史时期,《纲要》的制定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体现了时代要求。一方面,新世纪我国教育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纲要》中更新了人才培养观念,即全面发展的观念、人人成才的观念、多样化人才的观念、终身学习的观念和系统培养的观念[17]。另一方面,我国课程内容有效改善了“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的联系,课程的内容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教科书,拓展有关环境、文化、态度等多方面的内容。但是,我国课程依然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尤其是课程内容滞后,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缺乏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18]。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需要紧随时代变化,及时革新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内容。

(二)勇于采纳先进的课程理念

课程改革不仅仅是课本、教学设备等物质层面的革新,更重要的是理念层面的转变,思想观念的转变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新世纪韩国课改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世界型人才,不断吸收先进的课程理念并做出尝试。例如,针对集中学习理念,整合年级群和科目群;针对差异课程理念,将课程设置为不同的水平;针对以经验为中心的理念,新设创造性体验活动。韩国课程改革紧紧围绕人性化的教育目标,将先进的课程理念渗透到整个课改过程中。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也注重吸收先进的课程理念,转变传统的课程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施素质教育,形成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我国的课改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不再是“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而是采取有效教学、差异教学等教学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等。但是我国仍处于课改的初级阶段,改革相对保守,很多先进的课程理念没有被采纳。另外一个突出问题是,在办学条件较差的农村,缺乏先进的教学设备,限制了先进的课程理念的推行。但是人的思想是不受地域制约的,如我国西部某贫困县的课改参与者所言,没有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可以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19]。由于先进的课程理念在各国没有固定的蓝本可供模仿,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有争议。因此,我们要勇于吸收先进的课程理念,创造适合本国国情的课程理念。

(三)强调课程的一致性、整合性和个性化

韩国新世纪课改形成了系统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以学生为出发点,优化了课程结构。2009年课程修订中,韩国形成了“共同教育课程”(1-9年级)和“选修教育课程”(10-12年级)两部分课程体系,兼顾必修课和选修课,协调两者的比例关系,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能顾全到社会需求和学生特点。这两部分都由学科课程和创意性体验活动构成,贯穿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便于学校统一管理。韩国还对学段进行统一划分,促进学年组之间的集中学习。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以必修课为主。但是小学阶段学段划分不一致,有两年一个学段的,也有三年一个学段的。课程体系和学段的不一致,导致学生发展不平衡,也使得课程管理较为困难,韩国这种体系和学段的统一值得我们借鉴。课程整合是课改的重点难点。韩国课改以学科群的形式打破了以分科为主的课程结构,将内容相近的科目融合,这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横向理解,有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观和世界观。反观我国,突出的问题就是科目单一化,学科课程、分科教学和必修课占主导地位,新课程改革也强调综合课程,例如科学、人文、艺术等,但是很少采用,大部分还是分科形式[5]。初中会考之前要学习12门课,而韩国仅用7个科目/科目群涵盖,因此我国还应该致力于整合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减轻学生学习负担。韩国重视学生基础学力的同时,还关注学生兴趣爱好以及学习能力的个性差异。差异课程和高中阶段的选择教育课程等都有效的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相对于韩国,我国课程在个性化方面有所缺失。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除了城市学校有条件进行小班教学外,大部分学校班级人数众多,老师并不能顾及每个学生。然而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身心特点和生活经验,各具特色,如何使每个学生都获得适当的发展也是我国课改的重点。这种个性化课程理念应该为我们所借鉴,针对每个学生可以采取差异教学,也可设置不同水平的差异课程,同时还要注意增加选修课的比例。

(四)加强活动、职业和道德教育课程

新世纪韩国课改一直重视学生经验的培养,新修订中取消“能力培养活动”和“特别活动”,新设“创意性体验活动”,活动内容遵循从学生自己到与他人、与社会、与未来的顺序,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并且活动对学生的要求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深入。“创意性体验活动”旨在通过体验活动,让学生获得实践经验,促进知识的真正理解和应用,培养具有关怀和分享精神的创造性人才。在我国,学校对安排适合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够重视,尤其是高年级面临升学考试,活动课的时间大部分会被考试科目占用,与社会服务相关的活动少之又少,学习的知识无法真正得到内化。韩国尤其重视有关前途的课程,自小学开始接触,不同学段侧重点不同,从初中开始设立,并有一套完整的课程内容,“创意性体验活动”中也有未来职业相关的活动,进入高中更加关注学生的能力和兴趣,赋予学校自主权开设有关前途的课程。反观我国,学生进入大学后才开始接触前途教育课程,基础教育阶段很少涉及,以至于学生盲目选择专业,与自身兴趣和能力不相符合,因此,我国很有必要从小培养学生理性的职业态度和能力,学校应重视职业课程的地位,有条件的学校可成立专门的课程小组,集思广益,创设科学的系统的职业课程。韩国道德教育课程之所以成功,是因为韩国教育珍视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融入到德育课程设置之中,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安排道德课程内容,形成具有韩国特色的道德课程体系并有一套相匹配的道德课程评价体系。韩国很重视道德教育课程,从小学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风貌,相处之道,国家意识和普世情怀。虽然西方文化不断冲击着世界各地,但是韩国人民有着强烈的民族感,尊重他国文化的同时,弘扬本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礼仪和风俗习惯。当前,我国社会存在很多道德缺失的现象,加强道德教育迫在眉睫,《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韩国道德教育课程对我国有很大的启示:首先,我国要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德教育课程体系。其次,以学生为主体,合理安排课程内容,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安排课程内容,注重道德实践。最后,采取人性化的德育评估方式,重在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判断和实践能力,并要加强对教师德育专业化的培训[20]。

(五)加大学校自主权

韩国建国初期实行的是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这种自上而下的课程管理方式使得课程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便于统一管理,但是难以满足各学校的不同情况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了改变单一的课程设置,促进课程的多样化,韩国不断加大学校自主权,学校根据自身特色和学生需求自主开发课程,培养多样化的创造性人才。1995年,总统教育改革委员会出台了减少政府对教育管制的政策,学校的自主管理由此开始起步;1997年,国家教育改革委员会要求全国各中小学成立学校运营委员会,由学生家长、教师、社区代表等组成,负责对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事务提供意见、作出决策[7]。新世纪韩国课改中更加突显了学校的自主性,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学校自主开设课程。第七次课程修订中,专门设置了从小学1年级至高中12年级学校的“可选择的活动”。韩国赋予学校自主权,允许初中根据学生兴趣和需要开设2门或2门以上的选修课程;高中可开设一些大学先修课程[9]。其二,学校自主安排授课时间。由于第七次课改没有明确的学时标准限定,学校存在占用“可选择的活动”时间的现象,因此2009课程修订中进一步明确了授课时间和学分数,保证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例如,学校可在20%的范围内自主增减授课时间;高中可自主安排64个学分的自主课程;高中选择性课程课时数占整个高中总课时的30%[10]。这种硬性规定可以减少教师占用活动时间的状况,有助于多样化课程的开展。在我国新课改的进程中,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权,在较发达的城市,有条件的学校已经开设校本课程和兴趣课,学生可自行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学习。然而我国大部分学校还是对校本课程感到无所适从,因为我国虽然倡导三级课程管理,但是,政策文件中并没有具体的意见,这就导致学校和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开展校本课程。因此,对校本课程的授课时间做适当的规定,在课改的初级阶段对校本课程大有裨益。另外,我国也可以引进学分制,只规定学分数,不限制校本课程种类,可开设兴趣课、与大学衔接的课程、职业倾向的课程等,加大学校自主权。

作者:和学新高飞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