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韩国文化论文

韩国文化论文

韩国文化论文

韩国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韩国影视在儒家传统文化的保存和现代化以及商业化的过程中成为重要媒质。中国是泱泱文化大国在社会的转型期传统文化却被慢慢湮没。社会文化淡漠。价值取向模糊。分析比较韩国的文化视点和文化价值总结发展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韩流来袭

在世纪之交的中国沧桑巨变中,“韩流”汹涌而来。“韩流”的产生绝不是平地风云,唯有在文化多元共处的框架中,谋求多元文化之间的对话交流,求同存异、相互学习、共同发展,才是比较理想的文化互动模式。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后的多元文化结构,是韩国近代历史中文化领域发展的极大成就,这种文化结构也成就了韩国的影视产业。

韩剧中有着浓厚的温情和鲜明的儒家道德,恰如其分地填补了国内目前的道德空白。韩国既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又经济发达,既古老又现代,既传统又先进,世界韩国研究者有一个共识:“儒教传统是韩国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儒学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和“学而优则仕”的为学之道,在韩国深入人心。并演化为注重教育的传统。剧中所体现的儒教传统,那种森严的长幼尊卑关系、几代同堂的生活方式以及孝顺父母、重视家庭、谦恭有礼的人生态度,让人感受到浓郁的东方文化传统。

二、韩国影视的文化视点

人性亲和力。韩剧为什么如此有生命力,不仅因为东亚文化的同质同源,还在于韩剧的叙事技巧揭示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体现了全人类的善世思想。每部韩剧都有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核心。无论是青春偶像剧如《蓝色生死恋》、《冬季恋歌》、《浪漫满屋》等,还是日常生活剧如《爱情是什么》、《看了又看》、《人鱼小姐》等,抑或是历史剧如《明成皇后》、《商道》等,都有一个情节曲折、细腻精致、打动人心的故事。这些故事情节中通常蕴涵着这样一些主题:亲情、爱情、友情、信义、利益、误解、宽容,情和义、恩和怨被绵密而富于技巧性地编织到日常化的真实生活场景里,既令观众感到无比亲切,又常常被其中蕴涵的戏剧元素所打动。无论故事如何发展,韩剧总有一个情节核心如影随形,紧紧扣合,这是吸引观众看下去,并被打动的核心要素。因此。很多韩剧即使长达几十上百集,观众仍是忠心耿耿、不离不弃,伴随剧情始终。比如多数韩国影视剧是以普通人的生活为描述对象,用细腻而朴素的手法再现韩国民众的精神风貌。无论轻松诙谐还是感伤忧郁,都真实而亲切。观众在观看电视剧时的感觉,仿佛剧中的人物就生活在自己的身边。

文化亲和力。韩剧在题材类型上显现出多样化,而且在内容上也很注重伦理道德的力量与人文精神的培养。从形式看。有历史剧、现代剧;从主题看,有历史题材的励志剧《大长今》、《海神》、《茶母》,也有现实题材的励志剧《明朗少女成功记》、《汉城奇缘》。主人公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抱负,不畏艰难、不计名利、不怕打击,历尽曲折终有所成。伦理剧《黄手帕》,反映传统文化中人性的真善美、恕道、孝道和人格救赎,《商道》旧瓶装新酒反映现代商业精神和义利之争;肥皂喜剧《爱情是什么》、《我的嫂嫂十九岁》、《我的名字叫金三顺》、《校园卧底》、《黑道千金要结婚》、《爱在哈佛》、《家族荣誉》等幽默诙谐,主人公的生活情感费尽周折而结局却皆大欢喜;爱情剧《蓝色生死恋》、《天国的阶梯》、《雏菊》,感情执著坚如磐石,悲彩凝重,让人为之扼腕悲泣,有“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凄楚之绝美。

韩剧的文化构图从基本的生活细节铺开。以家庭为点、社会为面,辐射到各个行业、各个社会阶层,人物的情感丰富和文化的立体呈现。伦理和道德的社会约束,舆论的强大作用,再加上美丽的自然景观、寓情于景的叙事手法、悠扬哀婉的主题曲等,在一种不动声色的客观性的描述中展现人物的生活状态和心灵状态,在银幕荧屏上实现新写实小说的个人化书写。韩剧中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人物心理的准确客观的把握。细腻细致的描摹非常深入人心。尤其深得同样面临事业和家庭等各种关系困扰的中青年女性的共鸣。工作中的竞争、同事的远近亲疏、利益分配。家庭中的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无论是和谐还是纷争。都有因东方文化的含蓄而有着为情义、得失难以启齿的心理较量。韩剧中的女性形象,大多感情专一,执著于理想与家庭,遇到困难隐忍坚强。一方面负有传统的家庭责任,另一方面也富有现代社会的事业女性特有的进取精神与不懈的追求和努力。演员表演真实投入,感情真挚,画面干净,色彩浓淡相宜。虽然韩剧冗长繁琐,但还是在中国大陆有很高的收视率、有很强的视听效果,很富有感染力。

三、当代韩国影视的立足点

韩国在政治和经济上全面接受现代文明的同时,在文化层面上也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本民族的精神文化传统。韩国人认为人的修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二是伦理道德水平。韩国人所信奉的共同道德就是儒家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近年来亚洲金融风暴过后。韩国人进行了反思,认为西方文化道德在其鼎盛期过后,已明显暴露出一系列的弊端,如“拜金主义”使人钱迷心窍,不择手段;“个人主义”涣散集体,瓦解民心;人情淡薄漠视亲情,分裂家庭。有害社会。于是韩国提出了“文化立国”的国策。主张不仅要挖掘发扬传统儒家文化道德的精髓,而且要大力发展以儒家文化道德为主体的“文化产业”,一方面可以抵制欧美颓废文化道德对传统儒家文化道德的冲击,另一方面可以成为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仅在2002年韩国就向文化产业提供资金5000亿韩元,约合4,5亿美元。同时,韩国又于1999年制定了《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随后又陆续对原有的《演出法》、《唱片录像及游戏制品法》进行了修改,为文化产业的振兴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发展空间。

四、当代韩国影视的文化价值

韩剧在我们国内的流行主要是东亚文化圈共存的对儒家文化的认同感,不仅韩剧,新加坡和日本的影视剧也都同样在国内深受欢迎。这种文化的同质性是东方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当代文化形态及价值观念的转型期,国人的思想迷失和对传统宁静和谐文化精神的渴望。尤其是韩剧,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更为纯净、雅致、唯美。优美的画面,无论朴实还是华丽都很生动,传神的对白,悠扬动人的音乐,准确细腻的表演,细致深刻的心理刻画,东方文化特有的仁义、礼孝、含蓄、内敛,切近而遥远的熟悉,感动着世纪之交的中国在沧桑巨变中渴望亲情和谐生活的芸芸众生。

西方有句谚语:“上帝在细节中。”用曲折的剧情吸引人。用唯美的画面迷倒入,用婉约的音乐打动人,在文化共通中营造亲和氛围,在文化差异中展示独特风情,韩剧就是通过对其中一个个细节的精妙把握,完成了对中国观众的一次又一次征服。无论是历史剧还是现代生活剧,当代韩国影视在电影电视剧题材选题和内容情节中面向生活与现实的个人化形态上,都体现出厚重的文化内涵。其独特的文化策略与文化战略方式是文化市场化运作的独特显现。韩剧注重在触手可及的家庭生活细节中,充分挖掘通俗琐事的表意潜力,在细致入微的家庭生活流程中客观呈现、主观营造厚重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并借以倡导真善美,使人物的精神得到逐步的阐发和张扬。可以将韩剧的文化价值概括为: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倡导现代观念而又尊重传统、看重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呼唤现代人的沟通理解。

韩国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韩国;影视文化贸易;成功原因;启示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2-0164-02

一、中韩影视文化贸易发展现状

(一)韩国影视文化贸易发展劲头强劲

在1998年韩国政府“文化立国”战略引领下,韩国影视文化作品成为了主打对外输出产品。韩国影视剧出口值屡创新高,长期处于贸易顺差的状态。数据显示,2013年韩国广电节目对外输出额高达2.42亿美元。其出口市场覆盖了亚洲、美洲、欧洲的33个国家和地区,以有相似文化底蕴的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为重要战略基地。韩国影视作品由于类型丰富,剧情生动,角色刻画细腻,内容积极向上,深受国内外观众喜爱,韩剧版权价格也因此不断攀升。

(二)中国影视文化贸易发展状况不尽人意

中国影视文化贸易起步晚,虽每年都以较大幅度增长,但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影视剧的进出口过于聚集,主要从美、日、韩等国引进,向亚太地区输出,其中更以东南亚地区为主。影视剧类型、主题都过于单一,内容缺乏新意和国际化眼光。因此,相较于其他产业,中国影视文化产业无论国内外都处在较低位置。

二、韩国影视文化贸易成功的原因

(一)韩国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

“文化立国”政策提出后,韩国政府逐步出台了《文化产业发展五年计划》《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文化产业被确立为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影视文化成为重中之重。影视剧的发展拥有了优越的政策环境。韩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影视剧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技术帮助。韩国政府还不断增加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支持,相关资金扶持额度不断增加,设立了“文化发展基金”,对特定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韩国贸易保险公社为了支持并协助那些新人导演以及拥有独特魅力的影片专门成立了“电影产业支援基金”。为推动影视文化产品的对外输出,韩国政府有专门的影音分轨公司,鼓励把韩文翻译成外语,对创造出新成品所花的费用给予补贴,还创立了“出口奖”,最多可以获得奖赏1 000万韩元。

(二)韩国影视文化将东西方文化兼容并蓄

1.借鉴西方文化使韩国影视作品向国际化迈进。韩国电视剧早年是以模仿美国起家的。通过韩国的影视作品,可以看到渐渐增多的西方崇尚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自由的意识形态,也能看到具有好莱坞特色的大投资、大场面、多国元素和精美特技效果。韩国已然成为全球观众的“亚洲好莱坞”。

2.保持儒家传统文化使韩国影视作品受国内外人民喜爱。儒家文化在东南亚地区有着较高的地位,其倡导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也已成为韩国人固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在韩国影视文化作品中有诸多体现――以积极正面的形象为主人公,在困境中不屈服,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这样的影视作品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也让外国观众产生了价值认同感。

3.兼容并蓄是韩国影视作品迅速成长的主要原因。“和谐”是韩国影视作品中最关键的特点之一。韩国的影视作品将传统的价值观念与西方国家提倡的民主自由的观念相结合,打造出独特的当今韩国影视文化,韩国影视文化也因此得以推开世界文化市场的大门,实现影视文化的大繁荣。如红极一时的《大长今》,就唯美地弘扬了东方文化,赞美了东方女性;而《哈佛爱情故事》和《皇太子的初恋》这两部电视剧则巧妙地把东方和西方文化结合在一起。

(三)积极开拓海外市场,能准确定位目标市场

因国内市场较小,韩国文化产业把世界文化市场当作主要的战略场地,并分进度,有选择性的开拓市场。把在周边并与其大致相同的价值理念的国家或地区,如中国、日本等作为突破口,进而打开东南亚和欧美市场的大门,并努力发掘潜在的中东和中南美市场。他们会根据出口市场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出口影片内容,对于欧洲市场,绚烂的视觉效果和惊险的动作场面较受欢迎,所以出口的影片大都是灾难片、动作片及战争片。而对于有着相同文化背景的中国和日本,则主要出口《大长今》《浪漫满屋》《太阳的后裔》等为代表的家庭伦理剧和浪漫爱情剧来让观众产生共鸣。

韩国还成立了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的境外办事处,以此来提升韩国影视文化的宣传力度,加强对国际市场需求的研究与分析,有利于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

(四)韩国影视文化自身包装魅力

为了获得海外市场的认可,韩国影视公司特别重视塑造影视作品及其中演员的优质形象。韩国影视作品中的俊男美女、唯美的拍摄场景、最新款手机、服饰等物件的出现和使用,吸引了大量观众,也引领了时尚潮流。

近年来,韩国影视文化也逐渐向互联网传播的方式发展,以此增强国际市场运作。如《来自星星的你》和《太阳的后裔》,就是随着互联网的宣传和在世界各国的各大网站同时热播而被众人追捧,随之而火的不只是男女主角,还有啤酒和炸鸡等。

(五)建立开发影视文化产业链机制

韩国特别重视文化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使经济效益不仅局限于一个点。各产业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了非常坚固的产业链条。比如,韩国影视文化的进步就使得韩国各地的旅游业、饮食业等其他行业得到共同发展,促进了韩国经济的兴盛。

反观中国的影视文化贸易,无论在认识上或是政策措施、资金支持、产业发展、影视节目制作等方面都与韩国有较大差距。中国影视文化贸易想要获得长足发展,借鉴韩国成功经验是可行的路径之一。

三、韩国影视文化贸易成功对中国的启示

(一)中国政府应加大对本国影视文化贸易的支持力度

政府的扶持与认同是影视文化产业贸易发展的首要保证。借鉴韩国经验,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应给影视文化贸易一定的政策支持,逐渐完善影视文化贸易的法律法规机制,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体制,设立资金支持影视文化贸易机制。应加大对影视文化贸易的投入,通过采取出口退税和补贴等政策措施鼓励和促进高品质影视作品的出口,缩小并消除我国影视文化贸易逆差。鼓励个人和企业赞助影视文化事业,建立各种影视文化基金会,实行专款专用,以利于影视文化贸易的繁荣。

政府在体制改革上还应着重解决发行渠道不畅通、打击盗版力度不够大、电影院瞒报票房等一系列问题。要不断推动有关影视方面的各项改革,努力提高影视工作者对工作的积极性并发挥出其创造力,并使文化和市场资源都能得到有效的配置。

(二)文化传承与融合并举,提高影视文化产业竞争力

影视业强调“内容为王”,在“文化折扣”和“文化壁垒”的影响下,我国很多的国产影视剧都不被海外市场所接受。而在这一问题上,韩国影视业就做得很好,他们把本土化与国际化结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个性特征,让国内外观众都能接受,这是我国最应学习的地方。中国有着长达五千年的历史,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都是属于中国的宝藏,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本质、最具有特色的东西,必须保护与传承。同时,可以结合西方的审美和欣赏习惯,找到中华文化中最能被外国观众认同的部分,并且对不同的国家与市场,调整产品制作与包装的策略,打造出拥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精品,使中国的影视文化在全球激烈的竞争中拥有较强的竞争力。

(三)努力创建文化品牌,早日打入国际文化市场

拥有良好的口碑和品牌效应是影视文化产业进军国际市场的秘密武器。具备了品牌影响力才有市场号召力,才能吸引一线的演员、制作团队和发行团队进行合作,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与更通畅的发行渠道。美国电影中的变形金刚、迪士尼等就形成了世界知名的文化品牌。韩国影视作品也创造出了属于韩国独有的文化品牌,比如生日喝海带汤、汗蒸、扎羊角帽都让人第一时间想到韩国。

中国的影视文化产业必须增强品牌意识,积极提倡品牌战略,加强影视品牌宣传,并改变运营方式,开发与之相关的衍生产品,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创造出更理想的战略效益和经济利润,提升中国影视文化在海外市场上的地位。

(四)大力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是发展各项产业最为关键的因素。我国可以学习韩国经验,在各大高校开设专门的影视文化专业或课程,积极推进人才在国际上的交流,定期与国外高校做相关的人才交流项目,定期让影视从业人员出国进行培训,培养出具有国际水平的影视文化产业专业人才。与此同时,我国可以建立并完善影视人才激励机制,用物质奖励等积极留住国内影视人才,努力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影视人才从业环境,进而吸引大量的外国优秀影视文化产业人才进入中国,帮助我国的影视文化贸易不断繁荣。

(五)注重影视产品的原创性,努力建立完整的产业链

中国的影视文化产业处于中游和下游阶段,即销售产品的状态,与韩国注重原创开发相比,只能获取较低的经济利益;加之市场拓展意识不强,营销工作欠缺,中国的影视文化产品市场化程度较低,未能形成完整产业链。为此,应学习韩国经验,变模仿为创造,鼓励影视专业人员发挥创意,打造出属于中国独有的影视作品类型;努力建立影视文化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联系,形成一条有效的产业链,推动不同产业间的配套工作,使得影视文化产业能与其他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促进中国影视文化贸易的发展,从而带来较高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 李丹丹.韩国文化产业贸易成功经验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3.

[2] 江曼.我国影视文化产业出口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韩国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还有像这种方法性的模范化的必要性。根据韩语教育学支配的原理,语言不仅仅是”使用”层面的活用,更要是”文化”原理层面的活用为重点。这样要求的韩语学习的必要性,不仅仅是日常沟通,文化学习或者文学学习要呈现扩大的趋势和密切关联。再加上,最近研究学习韩国语的专门家也在增多。这些专门学习韩国语的人,也会让韩国留学的人数增多,韩国语学习的必要性和期待水准,从现在起,要展开其他的形式。韩国语学习的必要性要呈现多样化,韩国语学习方法论也要有新的模范性的理论体系出现。

一、在韩国语教育中文学的地位

一般来说,对于外国语的学习,以一般日常沟通为目的。如果想上升到学习文化和文学的话,目前还没有完善的理论体系。以英语为例,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也是学术研究领域的先行者,但是仍然没有完善的理论基础,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有很多困难。还有,英语教材中,可以用来学习韩国文化和高级语言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内容完全废除了。韩国文化不仅仅是对韩国情况的理解,是可以帮助学习者运用韩国语的能力,关于文化或者文学,不能和读写能力相连接。这些现象不仅仅是教育者和教育机关的问题,实际上关于韩国语文化的教材的收录地域间有很大差异,作为外国语教育来讲,资料也没有做到活用。

文学是学习语言的学习者的重要资料。在学习韩国语的过程中,文学可以成为优秀的听力和阅读的资料,通过积极的阅读和听力的练习,写作和说的表现也会有好的方向的发展。即,通过文学可以对韩国语的理解和表现有整体性的执行。

二、韩国语的整体性的学习方法和文学

我们以以上论述为基础,文学在韩国语教育中到底要怎样学习,我们来具体看一下。首先要考虑的是,文学知识不仅仅是教育,是培养文学活用的语言能力。通过相比较而言更广阔的了解文学作品的语言性的表达,可以更好的了解韩国语这门语言的表达和韩国人的思考方式。比如金素月的《金达莱花》这个作品,不要只是考虑这个作品的文学性的意义,而是要以从诗的表现来段炼说和写的活用为中心。通过具体的对诗的朗读,可以对诗的内容有所理解,可以展开对作者的思想的讨论。即以具备比喻性的表现或者强调性的表现的语言构成能力为中心,不是教文学本身,要选择学习文学属性的方法。

在这样的思想的指引下,教授学习的方法首先从学习者的语言应用能力出发,组织学习者的语言活用。特别是根据文学作品,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读写能力的活用。学习者学习的过程中,漫画,广告,文件,新闻报道,杂志等中收录的评论,旅行记录文等也可以作为文学学习活用的材料。通过这些实际的资料,可以慢慢培养韩国语的运用能力,解决现在韩国语教育中的困难。也可以把自己背的单词不费力的在生活中见到并且就可以运用。多样化的媒体表现和文学性作品的理解可以包含创意性的能力思考,这种能力可以对说和写的运用有帮助。并且还可以结交韩国朋友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对于学习新的词汇,网络用语流行语的学习也有帮助。韩国语教材的开发是以后核心的迫切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教材的多样化和位界化和因材施教,根据学习者不同制定不同教材是中心问题。首先,我们在教材开发的过程中先以文学活用为基准。提供多种的语言学习场景,学习者可以通过实际语言背景,对语言的学习有效果性的提高。

三、结语

这篇文章主要是以韩国语教育中文学教育为次元来展开讨论的文章。通过文学的学习对于高级的语言学习者的帮助。

韩国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霍夫斯泰德 文化价值维度 中韩 校园文化

一、引言

中韩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近年来,随着两国交往的深入,在韩或来华学习中文的韩国留学生数量日益增加,我们得以透过丰富的交流形式,获悉两国极为相似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然而,受历史、地缘和民族性格的影响,当具体到校园文化这一范畴涵盖的特定群体时,二者在同源不同流的文化背景下异同并存,相应地增加了对外汉语教师在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中的难度。综观国内现有研究成果,关于中韩跨文化比较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列举文化差异的表象;二是从历史、社会环境、民族心理等角度归纳两国文化的总体特点。研究方法多基于文献材料的思辨,缺乏成熟的理论框架支持。因此,笔者出于上述考虑,拟结合在韩国高校进行中文教学的亲身经历,将中韩校园文化置于荷兰心理学家霍夫斯泰德的文化价值维度(Cultural Value Dimensions)理论中加以比较,对文化价值量表的异同之处予以解释和说明,以期清晰把握二者特点,对在国内进行整班制韩国班教学或赴韩进行中文教学的老师有所参考和启发。

二、霍夫斯泰德的文化价值维度论

1980年,荷兰文化协会研究所所长吉尔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lfstede),对分布于66个国家的10余万名IBM员工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进行调查,总结出一套广为引用的文化价值取向模式。该模式最早包括四个维度,即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阴性社会与阳性社会(Masculinity/Femininity)①。后来,加拿大心理学家迈克尔・哈里斯・邦德集中远东地区的研究成果,又发展并补充了第五个文化价值维度――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Long-term/Short-term orientation)或称之为儒学动力(Confusion Work Dynamism)。

其中,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表示个人与群体间的关联程度;不确定性规避表示当社会成员遇到混乱不清、难以预测的事件,或处于非常规环境时感到的不安程度;权力距离即在一个社会或组织当中权利的集中程度,以及地位较低成员对于权力在社会或组织中分配不平等的接受程度;阴性社会与阳性社会维度表示人们对男性和女性社会角色如何分配的认识;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维度,则以东方文化构面为基础,内容包括社会地位关系、节俭、容忍、“面子”文化、尊重传统、礼尚往来等子维度。

三、中韩校园文化异同比较

根据霍氏的研究成果,虽然中韩两国在上述五维度中的差异并非东西方文化间那般显著,但程度上仍有高低之分,若简单地以偏概全,必然会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隔阂甚至误解。下面笔者将以五个文化价值维度为理论依托,结合实例对中韩校园文化加以比较和阐述。

(一)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

中韩两国同属集体主义文化且程度接近。该文化将合作、和睦、服从等精神视为价值所在,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人们期望得到集体的照顾和保护,有明显的圈内(in-groups)和圈外(out-groups)之分。虽然整体属性相近,但笔者认为中韩校园文化在个体意识和个人发展方面仍存在差异。韩语中常用“我们()”表达“我”的概念,如韩国学生用中文表述时会说“我们国家”、“我们大学”、“我们家”,甚至在表达“我丈夫”时也会用“我们丈夫( )”,可见韩文化中强烈的合群意识和集体意识已在语言中得到体现。同样在课堂中,面对较容易的问题,即使汉语水平再好的学生,也不会在其他同学保持沉默时主动举手,更希望老师用点名提问的方式,尽可能避免在群体中凸显自己。此外,他们会受到韩国眼色文化的影响,在群体中察言观色的能力较强。中国人虽然性格内敛、含蓄,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但比起韩国学生的集体意识,中国学生的个体意识更加突出。尤其近年来,中国校园内竞争氛围日益浓厚,大家越来越注重抓住一切机会提高和培养自己各方面的技能,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敢于在集体场合表达观点、表现自我,在稳定中谋求个人发展。

(二)不确定性规避

根据霍氏的文化价值取向量表结果,韩国社会的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较高,且远远高于中国社会。该文化中的人们往往依赖有形的、明确的社会规范和计划以指导行为,重视准确性,也会尽力避免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如第一节课,教师就需要明确告知学生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如果要进行听写或随堂测试,教师就必须提前向学生说明,若心血来潮临时安排,则可能会遭到韩国学生集体反对,教师的威信也会受到影响。反之,若师生间对教学计划达成一致,只要按计划进行,学生就会欣然配合,因此无论师生普遍都有一种紧迫感和进取心,倾向于有计划、有规律的生活工作节奏。

中国学生较容易接受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对非常规事件的容忍度高。如大部分学校虽有校历,但很少制定月历或周历,因为我们无法预知短时间内的活动安排,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再如每门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师也会视教学进度和授课团队的日程安排调整,大部分中国学生对此习以为常。虽然中国学生的低不确定性规避在处事时具备较强的灵活性,但我们在主动性、冒险精神等特点上表现不明显,还是依赖于一定的规则约束,以保证工作、生活的稳定和秩序。

(三)权力距离

中国总体属于高权力距离社会,韩国社会的权力距离虽在中上水平但仍明显低于中国。该文化往往认为“上级拥有的特权是理所应当的”。因此,无论在中韩校园我们都会按对方的职务以姓相称,如“董校长”、“高教授”、“李会长”等,以此表达对社会地位高于自己的人的尊重和礼貌。处理工作时,下级虽然可以提建议,但仍以维护上级的主导思想为主。然而校园文化中的权力距离内涵丰富,不仅包括师生关系,还包括师师关系和生生关系。笔者认为上述三种关系并非完全符合文化价值量表呈现的结果。

首先,关于师师交往,中国校园的上、下级之间通常保持一定距离,上级享有绝对权威;在韩国,尤其一些德高望重的校长或教授,他们会经常组织下属外出聚餐、登山、看球赛,或来自己家做客,上下级间地位更平等,关系更融洽。其二,中韩两国虽然都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但近年来,韩国高校的师生权力距离要远高于中国。韩国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体现在方方面面,如任何时候都必须对老师使用敬语和谦称;见面时要鞠躬礼让,否则会被视为无礼。而在中国,高中以前教师更具权威感,经常批评、约束学生;进入大学后师生关系则更为民主,教师受尊敬的程度和名气、成就、人格魅力成正比。其三,生生间的权力距离亦是韩国高于中国。在韩国校园,前辈和后辈间有鲜明的等级,在说话方式、餐桌礼仪上都有所体现;而在中国,我们除了以“学长”、“学姐”相称外,往往仍以对待同龄人的方式进行交往,关系亲密时无论年龄差距多大都可以结为朋友。

尽管有所差异,但笔者认为,随着微信、微博、kakaotalk、band等现代社交媒介的出现,评论、点赞、朋友圈等功能在拓宽着大家的交流渠道,有助于我们发展共同兴趣爱好,进行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因此权力距离在未来或许会逐渐缩小。

(四)阴性社会与阳性社会

中韩两国并非典型的阴性或阳性社会文化,但中国相对于韩国更偏向阳性社会。具体表现为对性别角色往往有明确的划分,我们更赞扬竞争、雄心、成就、权力,重物质上的成功;而阴性社会中的性别角色会有所重叠,男女都应谦逊、温柔、关心他人,强调生活质量和对后代的抚育。

在韩国校园中,女生无论长相如何都会化妆,衣服每天不重样,在校园里辨识度较高;男生同样重视自己的仪表,穿着打扮十分精致,追求时尚。而在中国校园,高中阶段以前都要求穿宽松的校服,男生和女生的打扮相对朴素,即使到大学阶段女生也多素颜上课,人们对外表的要求并不高。另外,在对男生和女生的教育方面,虽然两国都已推行男女平等的政策,但根深蒂固的传统儒家思想仍在当今社会占主导地位。中韩社会“男主外,女主内”和“男强女弱”的心理依然普遍存在,尤其在一些工作繁重的部门和学生组织中,仍希望由男性担任会长或主席等主要职务。

(五)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

中国作为大陆文化的代表和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属于典型的长期取向文化,人们追求稳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建立长期生活目标。而韩国虽同样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但半岛文化的半封闭、半开放特点明显,吸收外来文化速度快,近代以后更多受到美国和日本的影响②,以实现需求的快速满足为目标,倾向于短期取向文化。例如,韩国学生常说的一句口头禅即“!(快点快点)”,他们对于人际关系缺乏忍耐力,容易急躁,因重视结果导致对过程的疏忽。所以每当考试结束后,学生会急于向老师求证答案,如果发现自己做错了,就会挠着头十分夸张地表现自己的懊恼。而大多数中国学生常会说“没事儿,慢慢来”或“不急不急”,做事重视过程讲究节奏,对待结果往往顺其自然、坦然接受。

更多的儒学动力因素还体现在对学生的家庭教育上。大多数中国父母把子女当做家庭重心,提早为孩子的未来做各种打算,在经济和生活上给予扶持直至儿女成家立业。而在韩国,大部分学生成年后就不再接受父母接济,假期里会通过打工自己赚取学费,以尽早实现经济独立和生活独立。

四、关于教学的跨文化思考

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无论在国内进行整班制韩国班教学,抑或赴韩进行中文教学;无论面对韩国学生,抑或来自韩国的上级和同事,我们似乎都无法回避交际中的跨文化现象,而跨文化交际的实质即是文化移情的过程。霍氏理论的提出距今已有36年,通过实例分析不难发现,有时理论并非能解释或指导当今实践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其实,交际障碍大多源于我们内心无缘由的偏见,而偏见的根源往往是因为不够了解。因此,交际中我们需要克服“民族中心主义”,打破本土文化背景的约束,从自身培养“文化移情”,方能感知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差异,克服文化偏见,最终发展文化认同。

注释:

①Holfstede,G. Culture and organizations: software of the mind[M]. London,Norfolk:McGraw-Hill Book Company(U.K)Limited,1991.

②金燕玲. 中韩日文化对比:从社会交往行为角度[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7(07).

参考文献:

[1]崔景明.“儒家文化圈”中的中日韩[J].齐鲁文化研究,2005(04).

[2]金燕玲.中韩日文化对比:从社会交往行为角度[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7(07).

[3]李海英.谈中韩文化差异[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03).

[4]李衡.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等级观念对比探析[D].苏州大学,2012.

[5]张海燕.中韩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因素异同点分析[D].苏州大学,2013.

[6]张书霞.儒家文化在韩国现代家庭的传承及启示[J].中州大学学报,2015(02).

韩国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育文化学;跆拳道运动;价值观

1 问题的提出

2009年,韩国奥委会主席敦促全国人民改变对体育的观念,韩国人还没有像澳大利亚和美国那样充分接受体育。在这些国家中体育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人们愿意为其付出时间和金钱。这是意图在韩国社会中构建强势体育文化和体育产业的一系列宣告和政策中最新一个。本文对韩国跆拳道运动的文化价值观和总体的体育发展状态,尤其是对其韩国跆拳道运动的文化价值观的评估比较悲观。在后殖民语境中,它切实展现了极为传统的媒体批评和文化殖民主义。当然,也有理由认为韩国跆拳道运动的文化价值观的不平衡影响是短暂的。也有很多学者认为在21世纪权利中心会向东方移动。

然而,要认识到韩国跆拳道运动的文化价值观并不是面临这些困难的唯一国家,足球在大多东亚国家都很流行,夺去了韩国跆拳道运动的文化价值观的光彩。东亚国家参加体育比赛的人数和进行体育运动训练的孩子人数主要保持稳定或有所下降,商业收入减少,电视报道也几乎消失不见,外国播报并没有激发韩国跆拳道运动的文化价值观,反倒压制了它的发展。特定的社会文化因素同样被认为导致了韩国跆拳道运动的文化价值观专属体育文化的缺乏。这些弊病可能与韩国人的心智、生活方式、态度、传统、体育观点,甚至与社会经济政策的特征相关。

然而,韩国跆拳道运动的文化价值观问题明显警告着人们全球世界化的“加入成本”可能会十分之高,至少可能会制约本土体育的成熟。本文的目的并非是要批评韩国跆拳道运动的文化价值观的“失败”。我们认为与其说韩国跆拳道运动的文化价值观的“成功”迹象,不如说它见证了全球媒介体育资本操控体育的实力。此外,应该承认东亚大部分地区都有着与外国文化交流的漫长历史,由此引发的结果与过于简单的不真实文化和新殖民主义解释相悖,或至少将这些过于简单的论断复杂化了。也有一些例子表明韩国跆拳道运动的文化价值观的兴趣对体育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经济影响。

2 韩国跆拳道运动的文化价值观研究

在韩国跆拳道运动的文化价值观建构过程中,国家成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工具,背负着独立、民族自觉和群体认同等问题。然而,从韩国跆拳道运动的文化价值观问题个案中可以明显窥见民族文化的相对弱势,和通过体育来表达文化的不畅通所造成的真空被西方体育产品所填补。西方体育产品反过来在消费拟态过程中主导了身份认同。这并不是要反对已经获得和享受全球媒介体育及其多元产品的韩国人和其他东亚人,而是谨慎分析了西方在东方重要领域中持续的软实力建构。西方对采用体育明星比赛的诱人图像、品牌化营销和西方体育大使的短暂访问来影响东方生活。

这也许多多少少可以解释为什么韩国跆拳道运动的文化价值观建构过程,在韩国媒体被描述为一个生活在韩国的人、一个具有韩国跆拳道运动的文化价值观的人、一个具有世界大同主义的环保人士。尽管这些身份在报纸报道中被强调的程度不同,但是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些身份不自相矛盾。尽管韩国的媒体文章描绘了韩国跆拳道运动的文化价值观具有的韩国文化元素,并强调了韩国跆拳道运动的文化价值观与全球体育运动的密切关系,但是韩国的媒体并没有把韩国跆拳道运动的文化价值观建构问题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我们认为这些物件、媒体的报道、国家认同以及韩国跆拳道运动的文化价值观问题等等,这些事都说明韩国跆拳道运动的文化价值观具有很强的离散型身份认同价值。

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令我们回想起20世纪50年代的著名足球明星斯坦利・马修斯和博比・查尔顿。在那个时代,像秩序、克制、团队和理解这些价值观是体育发展的典型特征。所以,尽管职业足球运动有很强的商业性,依然被描述为这种传统的、旧式的英雄男人,即努力、合作、谦虚、坚定、爱家以及为团队和国家牺牲。英超球迷遍布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领域,从吉隆坡等大城市开始的。跆拳道运动的文化价值观和相关猖狂仿造让东亚的各个社会阶层都能与全球消费文化象征性地勾连起来,不会像品牌商品一样产生巨大消费效应。然而,仿造品的广泛存在给热衷在视觉上展示其消费能力和经济文化资本,进而表现自己“独特性”的新中产阶层带来了麻烦。因此,促生了一个更细致的社会区分,区分出拥有“官方”产品和只能支付“非官方复制品”的人群。正如有学者尖锐指出的一样。媒体高度赞扬韩国跆拳道运动的文化价值观可以被理解为对“黄金时代”的无限留恋,在“黄金时代”的韩国男性作为常态人类的标志和判断者的地位是不可挑战的。

3 结语

韩国流行文化的崛起得益于东方化、本土化、地方化的内容重塑战略这一事实,以及“娜式幽默”蕴涵的文化政治涵义均能说明,不论是“全球化了的”本土,还是“本土化了的”全球,都经历了主体身份置换这一文化解读与重塑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黄璐.文化体育建构[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3):116-120.

[2]黄璐.竞技运动异化论逻辑起点商榷[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3):239-242.

[3]王婷婷.北京市品牌赛事形成的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0.

[4]黄璐.美国篮球梦的轮廓与文化精神――《高中篮球、种族与美国梦》评析[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4,29(2):1-7.

[5]黄璐.中国没产生过体育――兼评《奥林匹克精神与体育文化》一文及其评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8(1):3-6.

[6]徐昱玫.大型体育赛事的竞赛组织探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

[7]黄璐.运动员跨国流动的文化边界问题――李娜澳网夺冠的身份政治释义[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4,3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