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韩国喜剧

韩国喜剧

韩国喜剧范文第1篇

“打麻将”是中国特色

《重返20岁》首映前的一次“中韩电影对谈”上,《奇怪的她》的韩国导演黄东赫和沈恩敬成为了中国版的第一批观众。前者是韩国著名导演代表作《熔炉》有社会意义的作品,后者女主角沈恩京则凭借此片成为百想艺术大赏史上最年轻的影后。黄东赫最早听到“一个剧本两地拍”的时候,也感到好奇,在他看来:“电影讲述是老一辈和下一辈,以及老年人和年轻人情感故事,这样的故事内容在亚洲引起共鸣题材,所以对这次前所未有的尝试很期待。”

中国版中延续了里面“返老还童”的故事,杨子姗跨年龄出演“奶奶心少女身”的角色。片中她不仅神还原了“老戏骨”归亚蕾这个真正的奶奶的一笑一颦,还与不同年龄段的演员演起了爱情戏和亲情戏,更唱起邓丽君的经典歌曲,还跳起了广场舞。那个在“致青春”里爱得筋疲力尽的姑娘,彻底开启了喜剧模式。

一个20多岁的青年人如何能够更像老年人,沈恩京和杨子姗使用的方法都是:模仿。沈恩京说:“当时我最大限度地模仿罗文姬老师走路的样子,在片场时候和罗文姬老师沟通,会看她用怎样动作和神态。”对于杨子姗来说,她从小跟爷爷奶奶一起长大,让她对老年人有足够了解,也有了很好的模仿对象。“奶奶非常爱打麻将,我给她起名字叫‘麻将桌上一枝梅’。其实老人年纪越大会越像小孩子,我和我奶奶之间互动上其实有帮到我一些忙,后来拍戏过程当中,经常模仿归亚蕾老师的一些小动作,比如怎么码牌。”

而“打麻将”的桥段,则是《重返20岁》不同于韩国版的颇有“中国特色”的环节。陈正道说:“打麻将的环节,是我对奶奶和妈妈的印象,我小时候她们总是在打麻将。不管是炫耀的、吹嘘的、讲人闲话的,都是在麻将桌上完成。”最初在设置打麻将的戏时,陈正道的第一感觉就是:“他们手上不搓两颗麻将不对劲!”

另外,《重返20岁》里出现的性用品商店也是《奇怪的她》中没有的情节。性用品商店是陈正道北漂后的一个经历,“因为台湾最多就是便利商店,半夜肚子饿可以到便利店买吃的。结果我到北京第一年,半夜两点好饿,到楼下看到一望无际的黑暗中有亮光就很开心地走过去,结果那里没有卖吃的……”陈正道边说边露出了一副“你懂的”的表情。

因为鹿晗而涨粉

除杨子姗和陈柏霖以外,电影中最受关注的新面孔则是前EXO成员鹿晗。在《重返20岁》首映的时候,充斥着尖叫、呼喊和大批人流的电影院,都是因为鹿晗而存在。片中,他的角色是年轻的小孙子,出演的过程在陈正道看来却是一段搞笑的事情。

“因为所有人都说如果要选一个年轻的小孙子,鹿晗很适合。”但是陈正道那时连鹿晗是何许人也都还没搞清楚,于是他便打电话给韩国CJ公司的制作人说,要一个叫EXO组合里的鹿晗来演小伙子。但是当时SM公司并没有规划他出演电影。“然后我就在电话里大吵大闹,那我跟韩国公司合作干吗?你连韩国组合的成员都搞不定!再后来,他们就说辛苦的把他请来了。”陈正道坦言,当时他贪图了鹿晗的人气,第一次演戏,也许演不好,要做好准备,“结果没想到这个角色太适合他,感觉自己中了大奖。”

韩国喜剧范文第2篇

“韩剧”的热播

问到我的朋友在做什么?回答是看“韩剧”呢!再次通电话时,回答说还是在看,是一部新剧。“你也看看,挺有意思的。”朋友建议我说。“真的有那么好看吗?”“当然,帅哥美女养眼啊。”一个朋友说她喜欢《浪漫满屋》里面的男主角,另一个说她更喜欢《冬季恋歌》里面的裴勇俊,两个人争论起来。这样的争论不仅在我的朋友中发生,可以说在当今年轻人中,更是见面必谈的话题。

说起来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如今“韩剧”在电视台的热播真的是吸引了很多观众的眼球。打开电视,就可以感受到“韩剧”在各电视频道的“高播出率”。从2002年开始至今,几乎所有的省级电视台都播放过“韩剧”,当年热及一时的《蓝色生死恋》就有12个省的电视台播放。中央电视台第八套节目午后的“环球影院”和晚间的“海外剧场”都曾循环连续播出“韩剧”。仅以2004年为例,央视八套播出的《看了又看(团圆篇)》以2.9%的收视率占据当年收视率的榜首,而2至5名也分别被《看了又看》的其余4部占据。在2004年排名前10位的引进剧中,韩国电视剧就占了7部。

1993年,中国首次引进韩国电视剧《嫉妒》。1997年,央视播出了家庭伦理剧《爱情是什么》,真正拉开了“韩剧”流行中国的序幕。1998年,《向日葵》、《番茄》、《再见我的爱》等“韩剧”的播映,造就了中国人熟悉的第一批“韩流”先锋。

近几年反复重播的《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明成皇后》《看了又看》《人鱼小姐》,到《黄手帕》《大长今》和《加油,金顺》等也为各级电视台赢得了众多观众,特别是取得了深夜11点以后10%的收视份额,超过很多黄金时段的电视剧。当年,在央视国际网站上的一份“我最喜欢的海外电视剧”的调查中,以71%的绝对优势压倒大片《兄弟连》的“韩剧”《人鱼小姐》获得第一名,第二名《明成皇后》依然是“韩剧”,获得了28%的观众支持率,其他国家的电视剧只占1%的份额。

“韩剧”以它平实的特质和独有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电视观众。中国电视台2004年播出的649部引进电视剧中,有107部来自韩国,占总数的16.5%。央视八套电视剧频道引进的外国电视剧中,有57%来自韩国。2005年7月,央视八套在宣布扩容“海外剧场”的同时,还许诺将花重金独家买断一些优秀电视剧的播出权,其中“韩剧”就占很大比例。

为什么看“韩剧”

很多人在所有引进剧中优先选择收看“韩剧”,是有很多原因的。中韩文化的交流和相通性、中国社会转型期人们内心的情感需求、剧中贯穿的一个“情”字、俊男靓女偶像派的演员路线、剧中细节场面的设计、爱情音乐的煽情效果、贯穿剧中的韩国风情的展示等,都可以说是“韩剧”在中国热播的原因。当然,还有很多不同的个人原因。

“韩剧”中展示给我们的是韩国人讲礼节,有很好的文化传承,家庭观念深入人心,有很好的信仰、人格和追求。

观众喜欢“韩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韩剧”的表现手法正好满足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心理。“韩剧”用温柔细腻的手法向人们讲述了东方的伦理美德,表现出人与人之间渴望沟通、渴望理解和相亲相爱的永恒的主题。所以,大部分中国人喜欢“韩剧”,与其说他们是“哈韩”,到不如说,看“韩剧”可以寄托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有人说,“俊男靓女养眼”“家庭故事温馨”“爱情故事纯美”这三个最主要的因素是人们喜欢“韩剧”的原因;有人说,“韩剧”强调的是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价值观,体现的是纯真和从一而终的情感美德。“韩剧”中体现的坦荡荡的胸怀确实能引发公众的回应,同时也弥补了国产剧在这方面表现的不足,这也是“韩剧”能够在中国播得火热的原因之一。有人说,《大长今》虽然表现的是宫廷争斗,但始终传递的都是正面的感人的情绪。

中国观众在“韩剧”中随时都能找到现实生活的影子。人们看了“韩剧”《看了又看》后,觉得故事很真实,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剧中的人物就在自己的身边。不能说“韩剧”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但“韩剧”所表现的爱情、亲情、友情和信义则是最能打动观众情感的核心内容,这是观众所认同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审美趋向的反映。

当然也有反对的声音,有人说“韩剧”只能让人幻想一下完美的爱情,演绎出人们心中的梦想画面。还有人不喜欢“韩剧”生活化的处理,因为那好像是《渴望》那个年代的故事。“韩剧”并不是最美丽的,反对的声音也不能说不对,但“韩剧”在当下的流行确实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现象,这是不能否认的。

“韩剧”影响了什么

“韩剧”在当下中国能够出现一种社会性的热播和社会反响,似乎也说明了一些问题,它满足了自新时期以来中国与世界“接轨”“同步”的愿望。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韩剧”在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正通过“韩剧”每一集的点点滴滴,渗透在每一个独特的领域,而这些独特的领域都可以化约出一套相同的观念,传递给观众的是韩国人的思维和韩国人的想法。在不经意间,电视观众已经受到了韩国文化的侵蚀。

近年来,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十分频繁,韩国的明星、电影、电视剧、游戏等大量进入中国市场,而且成为一种趋势。主席在2005年访问韩国期间,明确地提出要加强两国的青年文化交流。青年是观看“韩剧”的主力阵容,看来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韩剧”继续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面对“韩剧”和“韩流”,我们应该思考。虽然说,在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任何民族都不可能不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也无权拒绝世界性的文化交流,但对于“韩剧”所带来的韩国式文化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我们尊重个性、尊重差异,尊重每一种生活方式,尊重自由选择的权利。我们要用一颗保持宽容的心态,通过国家间的交流和文化对话,以“和而不同”的姿态客观地面对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

韩国喜剧范文第3篇

劳莱和哈台是两位有名的美国滑稽影星。上了年纪的人,也许还记得我国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银幕上,也曾出现过号称东方劳莱、哈台的明星。那个东方的劳莱,就是我国早期的喜剧影星韩兰根,而东方的哈台先前是刘继群,刘继群不幸早亡,就由殷秀岑补缺。

我年少时,看过韩兰根和殷秀岑合演的喜剧电影。1981年,我得知从长春电影制片厂退休回上海的韩兰根还健在,为了了解我国早期喜剧电影的情况,我决定去拜访他。我事先打听到韩兰根的寓所(地处徐汇区清真路),当我冒昧地踏进他的家门时,开始韩兰根有点拘谨,当他知道我的来意后,就热诚地接待我,并滔滔不绝地向我作了一番介绍。

韩兰根1909年生于上海,他从小就爱好文艺,常去城隍庙附近的游乐场玩,并开始学表演。17岁那年,他在一次游艺表演中初露头角,被慧冲电影公司招聘为演员,从此开始了他的演艺生涯,解放后不久就到长春电影制片厂当演员。韩兰根起初演的都是悲剧,如在《渔光曲》中演受尽压迫的小狗子,在《天作之合》中演被人歧视的清道夫等。后来,由于受美国好莱坞风气的影响,加上电影公司老板为了多赚钱,就改演丑角,并和第一个合作者刘继群搭档,以东方劳莱的姿态活跃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银幕上。刘继群早亡后,就由殷秀岑补缺。韩兰根曾先后主演并导演了250多部影片,最后一部是1957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未完成的喜剧》。韩兰根十分感慨地说:“这部片子没有完全拍好,就被封存在仓库里,成了名副其实的未完成的喜剧。”

当时,观众们不但要看喜剧影片,而且还希望能看到一些滑稽影片。那么,喜剧影片和滑稽影片究竟有些什么区别呢?韩兰根说,喜剧影片和滑稽影片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它们都把影片的主题寓于笑料之中;不同之处,喜剧影片中的角色往往以幽默的语言和诙谐的脸部表情使观众发笑,而滑稽影片则要配以夸张的动作引人发笑。像美国滑稽明星卓别林主演的不少影片,就具有这一特点。但究竟怎样使观众发笑呢?韩兰根认为,不能硬劲使观众笑,而要使观众被影片中的笑料和演员诙谐的表演所触动而难以抑制地笑起来。

人们在生活中少不了笑,笑有助于促进健康。因此,韩兰根希望我们的电影制片厂不仅要拍一些喜剧影片,而且还可以适当拍一些健康的滑稽影片,使观众从笑料中得到有益的启示。而要拍摄喜剧影片和滑稽影片,还必须培养一些喜剧演员和青年滑稽演员。那年,我访问韩兰根时,他虽已届古稀之年,但精神矍铄,好客健谈,而且正着手编写一部喜剧影片,准备自己再次登上银幕。可是,意想不到的是,只相隔不足一年,他突发疾病,与世长辞。而他那有关编创喜剧电影和滑稽电影的建议竟成了他的遗愿。希望韩兰根的建议能得到电影界的采纳,适当拍摄一些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喜剧电影和滑稽电影,以满足广大观众观赏的需求。

韩国喜剧范文第4篇

译介到中国的韩剧主要是家庭伦理剧、爱情剧和宫廷剧,它们大多是以中韩共同继承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宣扬儒家伦理道德,这是韩剧之所以能契合中国人审美心理的文化背景。“西方立国在宗教,东方立国在人伦”,从“五四”时期开始就成为中国学术界的共识。韩剧中贯穿着坚贞的爱情、温馨的亲情、诚挚的友情,通过一个个看似琐碎的细节,仁爱孝悌、谦和礼让、诚信知报、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等中国传统美德赫然彰显,人与人之间真实细腻复杂的微妙情感被朴实生动地刻画出来,观众不知不觉地受到感动和教化,也获得了淡泊功利、贴切深入的审美文化体验。

韩剧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之处在于对“善”的宣扬。不管是哪种类型的韩剧,主人公都是美善合一的典范,尤其是女主人公,尽管性格迥异,经历不同,善良都是她们最突出的性格特质。《蓝色生死恋》中的恩,熙、《玻璃鞋》中的苔曦和芸曦姐妹、《我叫金三顺》中的三顺等,都是因为善良而备受观众青睐。2005年热播的《大长今》中的主人公长今,更是因为在重重困难面前艰难而自觉地坚持善良本性才一步步走向成功。中国铺天盖地的宫廷剧,或不负责任地戏说,或诠释,勾心斗角与尔虞我诈,而《大长今》却以励志主打,正面歌颂了善良、聪慧、坚强等美德,让入耳目一新,有所收益,这也是该剧得到观众喜爱的主要原因。

当我们把“美”理解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时,合目的性追求的就是符合“善”,善是伦理上的道德自觉。于是,在我们开始美的自觉前,善已经成为评价美的标准。孔子之后,虽然美善逐渐分化更为明确,但把善作为美的评价标准,却成为中国人审美的一个定势。除了善的本质,韩剧主人公的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也深合中国人的审美观。韩剧中主角尤其是女主角大多出身低微,命运多舛,但她们乐观坚韧,努力学习和工作,不屈不挠地改变着自己的命运,用高贵的人格展现平凡中的伟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而刚健自强思想的重要表现就是坚持独立人格。对人格的看重,对尊严的维护是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的基本要求,韩剧对此大力宣扬,正好触动了国人的审美情结。

东方传统文化色彩浓重是韩剧在中国热播的主要原因,但韩剧的出口是面向世界的。韩国影视剧制作的商业目的很强,已经作为一项重要产业带动了该国经济,形成了影视、文化、旅游全面发展的商业链条。韩剧的创作很注重东西文化的融合,尤其是时装剧,有很强的现代感。《巴黎恋人》在韩法两国拍摄。金三顺是在法国学艺而成的糕点师。很多爱情剧的女配角是留学回国的女强人。当剧情发展到冲突难以解决的时候。也多是让某个关键人物出国。这些有意无意的设计,使韩剧创作包含了多元文化因素,以当代文化商品化为潮流背景,具备全球性热播的基本条件。具体来说,韩剧对西方文化借鉴最多的是灰姑娘模式和悲剧性。《灰姑娘》是西方最著名的童话故事之一,它的情节发展趋势作为既成模式沿用至今,不管是对作品本身的改编和拍摄,还是新瓶装旧酒的其他各种类型的灰姑娘故事,都能够极大地吸引人们的眼球,成效显著,屡试不爽。韩剧当然不会放过这样一个世界性的题材,于是《蓝色生死恋》、《玻璃鞋》、《巴黎恋人》、《新娘十八岁》、《阁楼男女》等等接踵而至,展示了一个又一个灰姑娘的精彩人生。对于中国观众来说,灰姑娘们平凡的出身、美丽的东方面孔、可爱的性格,都有一种类似邻家女孩儿那种难以抗拒的亲和力,韩风日劲、韩流来袭也就顺理成章,势不可挡了。

悲剧性也是韩剧打开中国市场的卖点之一,但因题材重复,雕琢痕迹太重,为避免观众的审美疲劳,这几年明显向喜剧方向转变。中国文化是“乐”感文化,西方文化是“悲”感文化,为什么看惯了大团圆结局的中国观众能够接受韩剧人鬼情未了的悲剧性结局呢?一方面是因为近年来中国观众的视野更开阔,审美趋向多元化,对西方文化已经逐渐熟悉和有所接受;另一方面是因为韩剧的“悲”不同于西方传统的悲剧因素。西方传统的悲剧多是性格悲剧,如《哈姆雷特》、《麦克白》等,但韩剧之“悲”源于性格因素的却很少。所以,韩剧中主人公在心灵上团圆了,在品格上胜利了,更符合中国人对悲剧的理解。另外,韩剧很注意运用喜剧元素,如韩剧常常有意设置一些喜剧性小人物,他们台词幽默,动作夸张,巧妙地表现出喜剧效果。这样,在悲与喜的转换中,观众的情感情绪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除了内容上与中国观众审美心理的接近,韩剧在中国热播的另一因素是它们外在表现形式上的美学风格。韩剧的叙事节奏舒缓,表现细腻,家长里短娓娓道来,偶尔采用倒叙、补叙等手法也都自然贴切,并不刻意追求表现手法的突兀。韩剧画面清新优美,色彩鲜艳但不杂乱,外景的选取大多干净空旷,构图有纵深感。韩剧始终以人物为中心展开故事情节,所以十分注重对人物的刻画。为了突出人物的心理变化,画面布局多以人物为中心,人物特写多,镜头切换慢,表演空间大。韩剧演员俊朗靓丽,服饰新潮得体,化妆清淡自然,造型与人物情绪、性格相合,整体感觉赏心悦目。韩剧的配乐也非常优美,除了片头片尾曲外,背景音乐始终伴随情节穿插,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韩剧在形式上总体表现出的“中和之美”正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主要追求。

韩国喜剧范文第5篇

【关键词】李渔;《风筝误》;喜剧性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022-02

作为明末清初富有盛名的戏曲家李渔,其创作的剧本有前后八种和内外八种之多,现留存并仍活跃于戏剧舞台上的作品多属喜剧。李渔的喜剧作品属《风筝误》最脍炙人口,如今,该剧仍在昆曲、京剧等地方戏舞台上搬演。对于《风筝误》的影响力,李渔在《答陈蕊仙》中提及:“此曲浪播人间几二十载,其刻本无地无知。”①由此可见,当时该剧广受人们追捧,热度极高。李渔的喜剧大都具有情节离奇、结构紧凑、排场热闹、曲文浅显易懂的特征,在其结构、情节、语言方面都尽显喜剧特色。在《风筝误》的终场诗中,李渔这样写道:“惟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②观众的热爱和喜剧效果是作者的追求。此剧也因此收录于《中国十大喜剧集》中。

一、缜密的结构是营造喜剧性之基

《风筝误》以其关目设置新奇缜密著称,巧妙的结构编排中也充分体现了李渔《闲情偶寄》中“结构第一”的主张,针线细密而新奇巧妙。全剧以风筝为线索,一个“误”字引出两条情节线,一条写由风筝引发的错综复杂的爱情纠葛;另一条则写詹烈侯为国平乱、沙场点兵的场面。两条线交替发展,一个个戏剧冲突将人物性格层层拨开,将情节不断推向高潮。

【颠末】用两曲交代了全剧内容,【贺岁】立马交代人物,明确戏剧主题。他曾在《闲情偶寄》中指出,“一本戏中,有无数人名,究竟俱属陪宾,原其初心,止为一人而设。”③全剧以韩琦仲贯穿始终。【闺哄】和【郊践】皆是作者的刻意安排,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五出之前都是全剧的开端部分。【习战】在情节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后围绕风筝的故事才刚刚拉开序幕,通过【糊鹞】【题鹞】【和鹞】【嘱鹞】巧妙组织关目展开故事,其中两次“巧”的安排,是创作喜剧不可或缺的诀窍。

【请兵】又是承【习战】而来,【鹞误】又是一巧,用误会来达到喜剧效果。【冒美】虽为过场戏,也写得十分精彩。全剧的第一个小高潮在【惊丑】一出产生,【遣试】则为全剧的转折。第十五出又是承第二条线索的情节发展,为胜利剿寇作铺垫。

【梦骇】【媒争】【艰配】呈现出的喜剧场面,为全剧营造了重要的喜剧效果。【议婚】又与【郊践】相照应,为大团圆结局作铺垫。而紧接着【婚闹】是全剧的第二个小高潮。【运筹】起到了过渡交代的作用,【败象】则尽释战场上的诙谐之气,此出也预示着第二条线索的终结。

【导淫】【拒奸】通过对反面人物的刻画,尽显喜剧效果。【逼婚】是促进大团圆结局的关键。【诧美】是全剧的高潮,误会在此全部消除,在场面的安排上也极具喜剧效果。至【释疑】,一切真相大白。

整部戏的关目编排得十分缜密,环环相扣。一切巧合、误会营造出的喜剧效果显得合情合理。

二、错综复杂的喜剧情节

《风筝误》通过两条线索讲述了一个“家常”喜剧。詹烈侯正夫人早丧,二夫人梅氏和三夫人柳氏不合,终日争吵不休。为防止她们继续争吵,詹烈侯在起官上任之前,将一宅分为两院。梅氏、柳氏各有一女,爱娟和淑娟,虽为同父异母姊妹,但性格、相貌却大不相同。爱娟貌丑无才、言谈举止粗俗;淑娟貌美端庄,举止典雅有才学。戚补臣儿子戚友成在清明时节要放风筝,托韩琦仲作画,韩琦仲偶有诗兴,便题诗风筝上交与友成。不料风筝断线落于柳氏院内,柳氏硬要女儿附诗一首,借题抒怀。戚生书童索回风筝后,又恰巧交给韩生,韩生见诗后惊于淑娟的才华并询其相貌,对她心生思慕,于是又特意做一风筝,附求婚诗于其上。然而这次风筝却误入梅氏院内,被貌丑的爱娟捡到,通过乳母的设计,爱娟约韩生夜间密会,韩生误把爱娟当淑娟,喜而赴约,却看到了一个举止粗俗、丑陋无比的女子,惊骇之下狼狈逃走。

随即又生出一个误会,即爱娟误把韩生当戚生。戚补臣给詹家下聘礼将爱娟许与自己儿子,淑娟许与养子。两对青年都被蒙在鼓里,洞房花烛夜戚生大失所望,而韩生却阴差阳错娶得思慕之人。另一条副线则写詹烈侯围剿敌寇大快人心,以及韩生高中状元之事。在一片笑声中,误会圆满解除。

喜剧情节的安排串联了各种巧合、误会。【题鹞】中韩琦仲偶生灵感,题诗风筝上,为后面的巧合埋下伏笔。紧接着风筝恰巧落进柳氏院内,正好淑娟问母亲索题作诗,风筝上的诗给淑娟创造了和诗的机会,此为一巧。找回的风筝又落入了韩琦仲手中,此为二巧。韩琦仲放风筝又巧遇西风,风筝落到爱娟的手中,此为三巧。这一系列情节的巧设,是塑造戏剧喜剧性的必胜法宝,通过一个个巧合将剧中情节串联起来,增添了喜剧效果。

巧合是喜剧中必不可少的手段,所谓“无巧不成戏”,用巧合来产生各种误会,而各种误会又使情节达到了喜上加喜的效果。爱娟约会韩生,韩生误以为爱娟是貌美才高、德行高尚、举止端庄的淑娟;洞房之夜,戚生误以为爱娟为淑娟;韩生又误以樾履锸敲渤蠛蒙、行为粗俗的爱娟,种种误会使戏剧生发出独具特色的喜剧魅力。以巧合、误会来编排喜剧情节,这是作者的高明所在。

三、人物形象尽显喜剧本色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加生旦以美名,原非市恩于有托;抹净丑以花面,亦属调笑于无心;凡以点缀词场,使不岑寂而已。”④笠翁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只单纯为剧场发声,为了喜剧效果而已。“戒讽刺”这一戏剧主张,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风筝误》中令人捧腹的喜剧人物其一当属戚友先,一出场便幽默尽显。他开场白说道:“小子名唤戚施,家君原在藩司,做官不清不浊,挣个本等家私,只养区区一个,并无同气连枝。没挞煞受人妻之托,甚来由养个赵氏孤儿,与我同眠同坐,称他半师半友,谁知是个四方鸭蛋……清客有何受用?是不是便教人烧香对棋。好衣袖被香炉擦破,破物事当古董收回;……说起女色,也自垂涎咽唾;见了妇人,偏要作势装威。学生连日去嫖姊妹,把他做个俊友相携,又不要他花钱费钞,他偏会得拣精择肥。难道为你那没口福的要持斋把素,教我这有食禄的也忍饿熬饥?我从今誓不与他同游妓馆,犯戒的是个万事乌龟……”⑤

这段说白交代了戚生和韩生的关系,同时也反映了戚生不学无术、游手好闲、爱赌好色的特性。戚生对韩生好读书是一百个不顺眼,“四方鸭蛋”是他给韩生的标签,而自己则沾书便困,其懒馋、贪恋女色、游手好闲的丑陋嘴脸与韩生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相对照,美与丑相映衬,增添了许多趣味。

另一丑便是梅氏之女爱娟。爱娟不仅相貌丑陋、没有才学,而且德行鄙陋、举止低俗,是个好色之女。在那个封建纲常严肃、伦理道德森严的时代,她竟然没羞没臊地盘算男女之事。她提到同龄人张家小姐已经做亲,李家小姐已经生子,而自己却还在苦等,由此可见她的风流之气。在与戚生的洞房之夜,两丑的丑恶言行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虽俗不可耐,但确实也为营造戏剧的喜⌒Ч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此外,詹烈侯的怕妻、梅柳二人的争风吃醋等,都具有喜剧色彩。

四、喜剧性语言的运用

除了结构、情节、人物富于喜剧性之外,《风筝误》的语言中也饱含喜剧意味。其幽默、诙谐、风趣的语言,勾勒出一个个富有个性的人物,彰显了戏剧的喜剧色彩。李渔强调戏曲词采应“重机趣”,“所谓无道学气者,非但风流跌宕之曲、花前月下之前,当以板斧为戒,即谈忠孝节义与说悲苦哀怨之情,亦当抑圣为狂,寓哭于笑,如王阳明之讲道学,则得词中三昧矣。”⑥在《闲情偶寄》中,李渔不仅在结构上强调戏剧的调笑打趣作用,在语言方面同样也重视笑,即便是哭戏、苦戏也要用笑来呈现。“机趣”是喜剧中不可缺少的元素,缺少它则难以营造良好的喜剧效果,所以《风筝误》中语言所蕴含的喜剧性也是必然的。

作者采取多种方式制造幽默氛围。首先,通过人物极具生活气息的语言,直接表现喜感。如上述戚生的开场白,朴实、直白的语言为戏剧制造了浓厚的乡野趣味。“四方鸭蛋”“万世乌龟”等词的使用,尽显戚生粗鲁、恶俗的形象,达到滑稽、逗乐的表演效果。其次,李渔多次运用烘托的手法,将美与丑、善与恶、智与愚、恶俗与高雅进行对比,使得两好友与两姐妹的形象在作者笔下形态各异。

在【惊丑】中,爱娟形象丑陋、不守贞洁、举止恶俗,与风度翩翩的韩生相差甚远;【拒奸】中,戚生贪恋美色、丑态毕露,与不惧的淑娟形成强烈反差。四个青年的对比,烘托了戏剧的喜剧魅力。

此外,剧中还运用谐音词营造诙谐讽刺的喜剧效果。【请兵】中钱有用、武不消、闻风怕,俞敌跑等人名,辛辣地讽刺了官兵的无用。值得一提的是,有学者认为,李渔在《风筝误》中运用讽刺的语言抨击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于这点笔者不能苟同。李渔明确强调戏剧作品要“戒讽刺”,这些语言的运用只为调笑打逗,都为无心之谈,所以说笠翁借戏讽刺社会,实属不妥。

《风筝误》是中国古典喜剧不可多得的精品,它的喜剧性是由内而外生发出来的,李渔就是善于利用平常事来编织逗人一笑的作品,虽无华丽的高格调,也足以让观众发笑后回味无穷。

注释:

①李渔.《李渔全集》第一卷《笠翁一家言文集・答陈蕊仙》[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176.

②王季思.《中国十大喜剧集》之《风筝误》[M].济南:齐鲁书社,1991,777.

③李渔.闲情偶寄[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9.

④李渔.闲情偶寄[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6.

⑤王季思.《中国十大喜剧集》之《风筝误》[M].济南:齐鲁书社,1991,680.

⑥李渔.闲情偶寄[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20.

参考文献:

[1]王季思.中国十大喜剧集之风筝误[M].济南:齐鲁书社,1991.

[2]李渔.闲情偶寄[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3]齐郑艳.《风筝误》的喜剧艺术分析[J].名作欣赏,2015(8).

[4]姜学军.李渔《风筝误》的喜剧特色[J].戏剧文学,1999(4).

[5]卜文红.从《风筝误》看李渔的戏剧观[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