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做好小学工作德育论文2篇

做好小学工作德育论文2篇

第一篇

一、从师表形象入手

在小学阶段,学生阅历少,知识储备还不够丰富,对德育内容的认识几乎是一片空白。教师在向学生讲授诸如《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社会公德、准则、礼仪等德育内容的同时,尤其要重视自身的表现。因为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要使学生尚未定型的道德情感受到积极的影响和感染,教师就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做到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从而引导学生借鉴和模仿榜样的行为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这也应验了德育中“磨破嘴皮子,不如做出个样子”这一观点。

二、从课堂教学入手

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教师要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把德育内容的渗透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小学各科教学中,涉及到爱国、爱家、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德育内容,可以说是由少到多、由浅入深,无处不在。只要教师在备课、授课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尽力渗透,通过教师讲解、学生体会、社会实践及观看相关视频等,就会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

三、从班级管理入手

学生的知、情、意、行主要是在班级这一很小的集体组织中形成和发展的。作为班主任,既不能把天真烂漫的学生铸造成统一的“标准件”,又不能限制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应当身体力行去培养良好的班风,让学生明确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使他们在明辨是非的同时,不断增强自制能力。这就要求班主任要有周全的计划,明确的目标,得力的措施,完善的机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已具备的能力,设计、组织好各种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自我管理,让他们相互监督、互帮互学,使学生在班级管理活动中提高自我组织管理的能力,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四、从开展活动入手

就小学生的思维形式而言,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这就要求小学德育内容既要具有生活性、趣味性,又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而有意义的活动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之一。教师应坚持活动育人,如,带领学生郊游、野炊,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组织小型体育竞赛,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在现实生活和具体活动中受到教育。同时,学校或少先队要结合重大节假日和传统纪念日,广泛开展文艺演出、知识竞赛、征文比赛、书画及“三小作品”展评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愉悦身心,陶冶情操,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和教育。

五、从联系家长入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不容忽视的因素。一方面,家长需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思想动态,也需要掌握合理的教育方法。为此,教师要正确地反映,耐心细致地与家长进行交流。另一方面,教师需要通过家长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兴趣爱好,以及学生的家庭生活、学习环境,即家庭教育情况和学习习惯等。教师应与家长加强联系,互通信息。这样,教师、家长可以根据学生在校和家中的表现,确定合理的教育方法,使德育更加具有针对性、连续性和实效性。六、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校园文化以其潜在而又巨大的德育功效,引领着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和深化。学校要统筹规划校园文化建设,根据实际情况,构建自身的特色校园文化,并使之可持续发展。如,创设优美的学习环境,制作醒目的字画条幅,建造内涵丰富的人文景观,打造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展现学校发展与优秀学生的成长历程等,发挥校园中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的作用,通过富有文化气息的景观、活动等熏陶和激励师生,从而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

作者:贺晋莉单位:天水市麦积区道南小学

第二篇

一、小学与中学德育目标的和谐衔接

(1)小学与中学德育目标的整体性与层次性的统一。小学与中学德育要按已确定的学校德育总目标,依序构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教育内容分类目标”和“德育分类目标”,注意相邻学段目标内实现目标要素在小学、中学教育阶段的整体性和层次性的统一。例如,政治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和中学阶段都体现了目标上的一致性和层次性的特点。小学生要知道自己是中国公民,要尊敬国旗、国徽,认识祖国的版图,会唱国歌。而中学生则要求: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有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体现了小学、中学德育目标体系中整体性与层次性有机结合的鲜明特征。

(2)小学与中学德育目标的阶段性与有序性的统一。学生个体品德发展的规律之一就是品德在不同年龄阶段而呈现出来的阶段性和品德发展的渐进性。小学和中学德育目标体系的分解和组合,也反映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例如,在小学阶段主要以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和“五爱”教育为重点,培养学生诚实、友爱、活泼、勇敢等品质,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为升入中学打好思想道德基础。中学阶段德育的重点是道德和遵纪守法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三观”教育。综上可以看出,从小学到中学各阶段的德育目标的重点,体现了德育的阶段性和渐进性。若没有小学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中学阶段的“三观”教育就没有良好的基础。这种阶段性与有序性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作用是整体构建和谐德育目标体系的着眼点。

(3)小学与中学德育的现实性与导向性的统一。现实性与导向性的统一即适应性与前瞻性的统一。在一段时间里,要求小学、中学的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都要具有共产主义道德修养,结果是不能达到预期的。小学、中学德育一定要客观认识现实、立足现实,再面向未来。德育目标既要从现实出发引导学生逐渐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又要从着眼未来出发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二、小学与中学德育内容的衔接

(1)内容完整,不可割裂。德育内容要从不同的侧面体现德育的最高目标,反映德育的总体要求。用以形成学生完整思想品德结构的德育基本内容必须是系统连续的统一整体。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性内容,而德育的其他基本内容也必须合理加以安排。例如,在小学阶段,除了重点安排道德教育的内容外,应适当安排一些浅显的、启蒙性的法制教育、政治教育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在德育内容的具体组织实施中,一定要立足于把各个方面的内容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割裂,做到全面把握,统筹实施。

(2)螺旋上升,不可简单重复。德育过程的长期性、反复性和渐进性特点要求教育者重视德育内容的衔接,达到积善成德。学生作为社会一员,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常会出现思想上的波动。德育工作内容的安排要有计划地循环扩展,巩固深化,内容不能简单地重复,而是要持续培养,循序渐进。

(3)循序渐进,不能跨度太大。德育内容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独立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也可以利用现实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的优秀形象体现的德育内容来教育学生,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总之,做好中小学德育衔接,能够使德育工作具有连贯性、系统性,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有利于学生成才。

作者:李艳单位:黑龙江七台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