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医学本科教学质量提升研究

医学本科教学质量提升研究

1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1.1学生自身的因素

高校扩招使大部分高中毕业生有了读大学的机会,但同时也给高校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扩招后录取分数线的降低使高校的生源质量下降,在校生的知识水平不一,教师难以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另一方面,大学阶段学习和中学有很大差别,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自学及自我约束能力,但部分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迟到、旷课、考试作弊,影响整个学校的学习风气。

1.2现代教育技术因素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国家重点建设院校所开设的必修课程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应达到30%以上,其他高校应达到15%以上。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增加课堂容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然而多媒体教学的质量控制目前尚无严格的标准,由于使用不当,一些教师盲目地采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学生难以真正理解课程教学的内容,且一哄而上的多媒体教学难免出现一些劣质的多媒体课件,这些均不利于高校教学的进行,造成教学质量下降。

1.3教学管理因素

尽管高校规模扩大、学生人数增多,但部分高校的管理工作仍然采用以往死板僵化的管理模式,缺乏人性化元素,严重影响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学生的创新潜质的发展,造成教师和学生对学校管理制度的反感;同时,落后的管理手段影响了管理工作的效率,教务工作比较繁杂,使高校的管理工作处于被动地位。在学科建设方面,部分高校没有把本科教学真正放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不够,改进措施不得力,对不同学科专业缺乏细致的有差别的评估指标体系。在学风建设方面,管理者对生源质量的评估、认识不足,针对性的措施不够等,导致目前部分本科高校的学风不是很理想,迟到、旷课、早退等现象屡见不鲜,考试作弊、抄袭论文、成绩弄虚作假等现象出现亦时有发生。高校中存在的这种风气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活动及本科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2提高医学生本科教育质量的建议

2.1适应教学模式的转变

新的研究型本科教学体制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占有者,传统教学方式受到严重的冲击。让学生成为实践教学的主体是现代实践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满堂灌,老师讲学生听,一堂课从头到尾全是老师讲,认真的学生被动地听,不认真的学生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把它当成催眠曲。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地思考问题,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教学实践的主体,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为学生提供更大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空间。老师除了要通过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及其他先进技术和理念以营造积极的、活泼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发表不同见解外,还应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的机会,如开展社区调查、服务,组织课外科研小组等,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听课的积极性高了,更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追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最优化。

2.2优化课程设计

目前的课程设置重视理论课轻视实践课、重视专业课轻视通识基础课、重视学术学科课程、轻视职业技术学科课程、重视分化的学科分支课程、轻视综合的跨学科课程。在课程体系上必修课门数、课时多,选修课、辅修课和素养课门数、课时少。“板块式”课程之间“裂痕”难以愈合,专业课程排斥公共课程的现象在许多高校仍较普遍,因此,本科课程亟待整合,并开设具有创造性的整合课程。浙江大学医学院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人体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以及药理学六门基础医学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实践证明该办法有利于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整合,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同时还避免了过去学科之间对某些教学内容重复讲授的现象,节省了教学时数。同时,医学院校中往往存在人文教育不足的现象,而社会对医务工作者的要求不仅仅是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职业道德,因此在医学本科课程中应开设中外传统文化必修课程,加强人文教育,并浓缩专业必修课程,尝试与外校联合,增强课程结构的弹性,不断优化当前课程设计尚存在的不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3积极探索本科生导师制

导师制在十四世纪就由英国教育家提出,十七世纪,英国的牛津、剑桥等高校在研究生教育中普遍采用这种制度并取得很大成功,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牛津、剑桥等高校开始将导师制用于本科生的培养,中国首先在北大兴起,在国内已经得到一些应用,收效很好。由于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不多,可以通过教学、科研等活动深入了解学生并针对性地制定学习计划,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合理而完善的导师制是提高医学本科教育质量有效途径。但是,由于高校评价体系的固有缺陷,长期以来大学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一直存在。在职称评定、晋级晋职等工作中,教学基本上是一种软任务,缺乏一些硬性的衡量指标和要求,导致大学教师对本科教学投入时间精力不足,而导师制的实施需要大量积极参加一线教学的优秀教师。因此,高校除了要严格进行导师的选拔和培训、定期对导师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以促进导师制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外,还需要建立更为合理的评价体制,将教学以量化的指标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并逐渐提高其权重,将导师工作的考评情况与教师的报酬、职称评聘及职务晋升结合起来,奖勤罚懒,激励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导师制的核心依然是“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水平,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

2.4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教育部决定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部分,是为高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来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支持优秀学生进行创新性试验,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培养。老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启发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使学生有机会接受科研能力的基本训练,在查阅有关文献及资料,并经实验小组反复讨论,逐渐完善设计的科学性后,可开放学生实验室,由学生自己完成实验的准备及操作全过程,最后根据实验结果写出论文。

2.5借鉴先进的教学观念

美国学者曾提出的“本科教学优秀实践的七原则”亦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1)师生课内外要经常交流(课堂内外师生经常接触是影响学习动机和参与的重要因素);

(2)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而不是相互竞争和孤立地学习(集体努力比个人努力更能促进学习,合作可以提高参与意识以及与别人交流的意识,使思维更敏捷并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3)鼓励积极主动的学习(把学的东西变成自己知识的一部分,为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

(4)对学生的表现要及时反馈(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懂了什么和不懂什么,对学生能力要及时评价,从而帮助学生对自己现有知识和能力作出评价);

(5)强调完成任务的时间,即帮助学生学会有效地利用时间;

(6)向所有学生,不管是基础差的还是好的学生,转达对他们抱有很高期望的信息;

(7)尊重学生天赋以及学习方式的个别差异

作者:钟碧慧顾新元罗初凡晁康唐利龙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