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合肥市文化建设产业发展探究

合肥市文化建设产业发展探究

摘要: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既是文创产业的先发之地,通常也是当今全球文创产业最为活跃之地,而合肥市所在的我国长三角地区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迅速崛起,而位于长江中游的武汉和长沙等城市不甘落后奋起直追,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各展风采各具特色,它们的成功经验,对于合肥来说是极为宝贵的财富,所以结合合肥本地的实际,基于其优势所在,扬长避短,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和实施途径,尝试给出政策建议,为加快合肥文创产业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合肥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对于调整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特别是第三产业结构、提升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高速发展,经济建设取得了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文化建设相对虽有一定滞缓,但其发展成果有目共睹,优秀文化产品不断涌现。随着物质生活的大幅改善,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也越来越旺盛。毋庸讳言,时下仍有许多人在物质方面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依然寻求过剩的物质消费,这必然并且已经给物质资源世界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既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均衡协调发展,也给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带来了负面影响,而文化创意产业对于人们精神需求的良性导向,对于提升一个社会的人文内涵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无论是对于经济发展还是整个社会文明进步都是极其有益的。

1合肥市文创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

近年来,合肥市全力贯彻落实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文化产业发展要点,找准“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战略定位和“新跨越、进十强”的目标要求,关注当代科技发展新成果新动向,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保持高速增长的投资促发展,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上下真功,文创产业正在形成以智能语音、文化与科技旅游、数字出版、影视演艺、动漫网游、创意设计以及新兴文化等门类为主导的新格局。全市文创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传统到现代,从单一到多门类,从内生到联纵,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全市文创产业增加值自2009年突破百亿元大关后,连续五年保持20.0%以上的增速,2017年,全市文化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7.89亿元,同比增长5.0%;文化产业增加值380亿元,同比增长15.0%;占GDP比重达5.3%,文化产业总量在中部省会城市中仅次于长沙,位列第二。《合肥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18年末,全市有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29682个,比2013年末增长139.1%;从业人员21.59万人,比2013年末增长37.3%;资产总计2620.33亿元,比2013年末增长186.6%。2018年末,全市有经营性文化产业法人单位28709个;从业人员20.48万人;资产总计2541.27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407.79亿元。2018年末,全市有公益性文化事业(含社团)法人单位973个;从业人员1.11万人;资产总计79.06亿元;全年支出(费用)38.63亿元[1]。2018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466.45万元,占GDP5.42%。2018年1—12月,全市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9%,增速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3.8个百分点[2],可见文创产业已成为全市支柱产业,其在拉动经济增长、增加财税收入和促进社会就业等方面的贡献度大大增强。

2合肥市文创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产业规模差距明显,产业集群发展滞后

虽然纵向上看近年来合肥市文创产业发展业绩骄人,但横向上仅相较于区位和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长沙市,多项指标相差很远,更不用说同为长三角的沪宁杭了。笔者前往长沙调研中了解到,长沙市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约59882个,从业人员约54万人,占全市从业总人数的12.0%。2016年文创产业总产出2470亿元,文创产业增加值达810亿元,占全市GDP的8.7%。在文创产业集群发展上,合肥市近年来虽然在平台打造上取得较大成绩,时代创业园和原创动漫园两家部级文创产业孵化器在孵企业60家;中国声谷集聚科技文化类企业100余家;腾讯文创基地(合肥)集聚文创团队超20个;新鼎明文化创意产业园针对“大文化+创意类+互联网”吸引文化类企业32家入驻等,但发展的短板与弱项依然突出:总体文化创新氛围营造不够,相关各方协同创新不足,具有超强集聚辐射力的优质平台建设不力,龙头企业带动不够,小微企业活力不强,产业融合度不高,企业及其文创产品“大、专、精、特、新”不显著。

2.2自身优势发挥不佳,文创品牌缺乏影响

作为历史名城与科教名城、创新高地、环湖生态、皖境自然与文化资源、承东接西方位以及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等优势,尤其是近年来作为异军突起的创新示范城市、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一带一路”内陆节点城市、世界制造业大会、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等金牌名片,均未形成文创产业发展源驱动力。品牌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产业的长效发展力。合肥市近些年的文创产业发展虽然成绩显著,但无论文创园区文创企业还是文创产品,具有国际和全国影响力的寥寥无几,现有品牌内涵深度与张力空间开发动力不足。

2.3文化消费市场培育不足,政策扶持力度尚显不够

文化消费是文创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长远驱动力,虽然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与日俱增,但由于公共文化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加之市场开发力度不够,合肥市的文化消费尤其是乡村文化消费的自发状态并没有实现根本转变,一方面是政府组织的文化活动热热闹闹,另一方面是满足差异化个性化文化消费的民间文化场所冷冷清清,足见文化消费的政府引导与市场引领乏力,文化消费圈层和规模的提升及其发展态势还不够清晰,对即将到来的新一轮文化消费革命准备不足。在促进文创产业发展的激励、人才、投融资、平台服务等扶持政策上,其精准度、透明度、系统性、相关性、针对性、可行性、有效性等有待进一步提高。创意产业投资基金设立不足,规模不大;基金撬动资本规模不高,促进产业成长不明显;文创金融产品单一,难以构成产业金融支撑;产业发展项目奖补和借转补精准度不高,落地难。

3加快合肥市文创产业发展的建议

3.1摸清家底,开阔视野,科学规划,等高对接

组织力量对全省全市文化资源进行专项调查,立足文化产业特点和合肥发展现实,着力培育文化消费市场,放大比较优势,进一步廓清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和外延,突出“科教名城”“创新之都”“环拥巢湖”“淮军文化”“三国文化”“徽文化”等主题,以“敢争第一,勇创唯一”的精气神,对合肥市文创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空间布局、主要任务、保障措施进行合理规划,明确发展路径及近期、中期、远期目标。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站位,开放地域和国际视野,突破空间约束,内外上下联动,协同开发文创资源市场,以文化+科技、教育、生态、新型智库等优势优先,引进来走出去,加速产业融合,强力激发新增长极,构建环巢湖文创带、打造中心城区文创圈、做强合柴·1972艺术文创园、滨湖卓越城和万达文旅城及联投中心书城文创综合体四极,催生淮军文创园、近现代名人文创园、合钢火红年代记忆文创园、未来岛科技文创园、百姓艺术文创园、省府灯光文创园、青春之歌文创园、徽学研究文创园、中华文化皖境文创园、巢湖健康休闲文创园等十新文创集聚区和基地,叫响包公园、中国声谷、三瓜公社、崔岗田园艺术村、赤阑桥艺术空间、中隐于市、罍街、合肥动漫、时代出版、境外电子商务等十强文创名片,形成“一带一圈多极十新十强”文创产业发展新格局,与中四角和长三角文创产业先发城市等高对接。

3.2完善配套政策,加快发展步伐

走访合肥市文化和旅游局获知,2019年度市级文旅产业资金全年完成了借转补项目及2次事后奖补及贷款贴息申报工作,共给予118个项目8895.69万元奖补,拉动7.8亿元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建设,产业政策引导效应可见一斑。为此,应进一步借鉴先发地区成功经验和合肥文创产业近年来的发展实际,通过持续完善和修改,出台新的《合肥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每年初文创产业重点园区、基地、企业和杰出文创人才名录,扩大政府投资引导基金规模,保证各配套资金到位,奖补借激励资金落地,搞活“创意贷”,做强文创投资基金,拓宽融资渠道,开发更多文创金融产品,进一步明确权责,规范运行,并在规划、国土、人才、税收等方面,加大重点项目扶持力度,并以此为切入口,逐步建立起覆盖文化创意全产业链的全面精准有效政策扶持体系。基于乡村文创产业发展的空白,必须紧随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迅速补上鼓励乡村文创产业政策的短板,有效调动各方积极性,抓紧规划,加大市场引导和投入力度,尽快将潜力巨大的乡村文化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市场动力,以繁荣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振兴,进而促进城乡文化市场的均衡协调发展。

3.3整合优势资源,推进园区建设

充分把握文创产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针对文创企业的创新需求,打破区域行业界限,统筹协同整合,突出主题引领,相关元素集成,形成优势资源,促成文创产业园区和基地科学布局,提供可共享共用的环境与基础设施、技术装备、信息资源、金融平台和中介服务,降低文创企业及其创客的创业和运营成本,鼓励并资助文创沙龙等交互模式,形成集聚和规模效应。结合国家、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的申报、评定细则以及《合肥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管理办法》,经过访客流量基数认定和专家评审以及公示等程序,争创一批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叫得响过得硬活得开的国家、省、市梯级文化产业示范单位。

3.4推动产业融合,增强创新动力

以分享、平台、融合为特征的新时代文化创意产业新业态,更具强渗透、强关联性。在进一步推动传统融合的基础上,推进文化与科技、教育、卫生、工业、农业、物流业、金融等产业多头融合,决定了我们在跨界融合业态创新上会有更大的作为空间。为此,我们应该深度开发合肥“包公故里、三国故地、淮军摇篮、红色基因、科教基地、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等文化资源和江淮丘陵与环巢湖通江达海等自然资源,以业态创新为载体,挖掘、保护、传承和弘扬合肥地域传统文化、特色文化和创新文化,促进文创产业迅猛崛起,带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推动文化与科技和教育深度融合上,要依托合肥部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部级数字出版基地、国家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实验基地以及合肥市与中科院和中科大等知名高校合作平台,加入“一带一路”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滨湖科学城、新型智库建设、百姓文化消费、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境外电子商务和智慧城市、健康城市等现代元素,再造文创产业新亮点,培植文创产业新增长极。

3.5着力培育文化消费市场,促进文创产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国内外和本市文化消费市场研究,把“供给侧改革”引入文创产业发展,把握趋势,正视现实,以“下沉激活,开放升级”为目标,运活“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太极推手,调动市县区乡街道村居各级党政群团组织以及企业与百姓等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城乡文化消费两个市场的高关联融合,有效集聚文化消费市场的动能与势能,实现文创产业发展的投资与消费双驱交汇级数倍增。

4结语

改变现有文创产业发展多头管理状况,建议成立合肥市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领导。整合市委宣传部、文广新局、广电集团等行政管理力量,在市委设置高级别合肥市文创产业发展指导办公室,负责全市文创产业的研究、规划、监管、协调与指导。对全市公共文化团体、场馆,分门别类指导改革。以满足文化消费市场需求为指引,遵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律,尊重和维护广大干部职工权益,敢于先试先行,积极探索适应发展的改革新路。还可以考虑设立国有“合肥市文创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和“合肥市文创产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参与域内外文创产业投资与市场运营,为合肥市文创产业发展开辟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合肥市统计局.合肥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20-03-25].

[2]2019年合肥市统计年鉴[EB/OL].[2019-01-01].

[3]中共合肥市宣传部合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实践与思考[M].黄山书社,2016:(4)80,86,335.

[4]陈羽洁,赵红岩,张建磊,等.专业化、多样化集聚对两阶段创新效率的影响———基于创意产业面板数据分析[J].软科学,2020,34(7):75-81.

[5]李坤泽,张颖辉.文旅融合视角下沈阳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提升策略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16):240.

[6]胡慧君.湖南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0.

作者:裴斌  单位:中共合肥市委党校 现代科技与文化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