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探索

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探索

摘要:合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围绕工程实践能力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加强企业、行业调研,实施“3+1”模式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校企实践互动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构建校企合作育人的实习实践质量保障体系,逐渐探索出一条卓有成效的卓越工程师培养途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校企协同;环境工程;卓越工程师

我国当前工程教育中存在理论与实际脱离、实践环节薄弱、产学脱节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工程人才培养的难题。为此2010年6月教育部颁布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着力提升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转变[1]。合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于2012年列入省级卓越工程师计划,以此为契机,开展了环境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创新和实践。合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实践互动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进行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施,不断推进工程教育改革。2016年该项目顺利结题并获得优秀,2017年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通过项目的实施,环境工程专业制定了“3+1”模式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探索学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环境工程专业现场工程师的育人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加强企业行业调研,制定以能力输出为导向的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

认真学习、领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及工作方案”的精神,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目标进行研讨,科学制定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模块化教学和“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深入开展工程教育改革。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学习和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模块化教学成功经验,以教支委专业规范标准为纲,工程认证通用标准与补充标准为依据,以企业行业岗位与毕业能力调研为导向,企业、行业、校内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研讨环境工程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企业阶段学习方案等工作。对环保类企业、行业与用人单位的调研表明高校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合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应培养能在环境工程及相关领域第一线从事环境监测与分析、污染物防治的工艺与工程设计、施工、环境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岗位群调查与分析表明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核心岗位群集中在环境管理岗位、污染物分析与检测岗位、环境工程运营岗位、环保市场服务岗位等,针对核心岗位群分析了专业毕业要求所要达到的知识、素质与能力要求,以各个知识、素质、能力单元及其对应知识单元来构建教学“模块”,进而形成以能力输出为导向的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采用“3+1”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即大学前三年主要是校内学习,大四一年在企业结合项目实践现场学习。1—4学期重基础,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知识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能力,构建了数学/物理/计算机语言等自然科学基础模块、工程基础、环境生物基础、环境化学基础、人文素质等模块;5—7学期着力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与达成,围绕污染防治能力、环境管理应用能力、污染物检测分析与环境评价能力、环境工程设计等专业能力的培养,设置了污染物检测分析与环境评价模块、环境管理模块、污染防治工程模块、环境工程设计模块;8—9学期重工程实践,围绕综合素质、能力的输出,设置专业选修、集中实践模块,学生利用一年时间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训,并以在企业、行业的工程实训为载体开展科学研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其中,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先进办学经验,大二末与大三间的暑假开展12周企业、行业认知实习的实践教学改革,让学生认知社会、认知专业、认知工程。第二课堂、各类课程设计、各类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构成集中实践模块。

2探索学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现场工程师的新机制

目前我国工程类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较弱,还不能很好适应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因此突出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是“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重要特征[2]。合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以“安徽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坚持“双进双培”“行业双导”“双向联合”,探索了学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现场工程师的新机制[3]。

2.1双进双培,高校、行业、企业共建工程实践教育资源

双进双培包括企业研发中心、行业主管部门技术中心进高校,建设“嵌入式”实验室或平台中心,培育行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专业实习实践与就业基地进企业、行业,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4-5]。合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目前拥有城市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固体废弃物能源化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城市垃圾资源化处理”安徽省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单位、安徽省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协同创新中心、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创新平台合肥环境工程研究院等集“产学研”一体的教科研平台,为合肥市、安徽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凭借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基础,环境工程专业与合肥热电集团、合肥市生活废弃物管理中心、安徽国祯环保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大环境检测有限公司等28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工程实践基地,学生认知实习、生产实习、企业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均在企业完成,校企共建的实践基地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程实践教育提供了实施保障。实施项目制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改革,该模式改革既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又为企业发展储备了人才,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学生认知实习、企业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均在企业完成,100%学生依托产学研合作平台,针对工程实践需求的培养目标,进行行业、企业生产实训的项目选题,以项目为载体,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其综合工程能力,实现工学结合、校企联合培养的目标。产学研结合也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实践平台,支撑起第二课堂、大学生创新创业、挑战杯等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多方面支撑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近年来,合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大学生环保社团依托产学研合作平台,接受合肥市环保局、合肥市蜀山区城市建设管理局等部门委托,参与并完成多项产学研项目课题,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2.2行业双导,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发挥行业指导、标准引导作用。环境工程专业与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安徽省固废处理中心、合肥市城市管理局等行业主管部门签订了合作协议,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对人才培养的指导作用[6]。成立了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教授等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发挥行业专业标准的引导作用[7],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现场工程师。构建以能力输出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提高实践教学学分比例,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在40%以上。实行九学期制,增设认知实习学期,培养工程实践意识。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二年级暑假均在行业、企业进行12周认知实习,感知职业、社会素质需求,帮助后续主动理性地选择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同时也使学生就业工作前置。大四学年在企业教学,强化工程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进入企业/行业,开展为期一年左右的企业(工程)岗位实训,且企业(工程)实训与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融合,即企业(工程)实训内容可以转化为毕业论文(设计),这样使毕业设计(论文)能够面向工程实践“真题真做”,培养了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等。课内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课外科研实践。课外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申报“挑战杯”等大学生科研立项,以及参与各类学科比赛等;通过课外科研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与应用能力。

2.3双聘双挂,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企业技术创新

建设“双能型”师资队伍。高校与企业建立“双聘”制度与“双挂”制度,即高校聘任企业高级人才为兼职教师,企业聘任高校教师为工程师、设计师等[8];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企业高级人才到高校开展项目合作、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强化“双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师资队伍建设[9],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教师依托产学研平台,申报产学研项目、指导学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在提高教师、学生实践能力同时,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如环境工程专业教师联合合肥热电集团、合肥市城市管理局指导学生开展合肥生活垃圾产量、分类、成分分析等研究,研究成果为合肥市城市垃圾焚烧工艺路线的确定提供重要支撑;联合合肥天源热电公司、安徽省通源环境节能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城市污泥工程化处理研究,部分解决合肥污泥污染问题。承担生产企业委托的环保验收、场地调查、环境应急等项目,服务地方企业。产学研项目是深入企业、行业进行真题真做、开展项目教学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3构建校企合作育人的实习实践质量保障体系

制定一系列管理办法,规范企业实训教学环节、明确实训大纲内容、教学计划安排、实训指导教师工作要求,规范学生实训报告格式,使企业实训开展有制可依,有章可循,有效提高了企业实训教学质量。主要措施有:第一,学生落实到指导老师,一名学生既有校内指导老师,又有校外(企业实训单位)指导老师。第二,企业实训前,校内指导老师、校外(企业实训单位)指导老师与学生一起制定企业实训培养方案;第三,企业实训期间,学生在校内外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要撰写实训周志;第四,开展企业实习教学检查,分为中期检查、期末答辩检查、校内外老师周检查、到实习基地现场抽查、企业座谈等形式;第五,严格按照企业实训标准、教学计划要求,确保实训课时和实训培养方案的落实,不随意减免实训。第六,初次指导实训的教师必须经和老教师一起合作指导。第七,认真批改实训报告、安排实习答辩,按照企业实训成绩管理办法进行成绩评定;第八,通过学生座谈、老师座谈、企业座谈对实习实训工作及时总结,找出问题、持续改进实训工作,全面保障企业实训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

4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成效

4.1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使企业与学校共同关注学生发展

通过环境工程卓越计划的实施,探索了产学研深度合作的新模式,校企共同关注学生职业发展。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在学校设立奖学金,在校外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参加企业的真实科研项目,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真正实现了产教的深度融和,使卓越项目越做越实,真正实现了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多赢。如安徽合大环境检测有限公司每年主动吸收十余名合肥学院环境工程卓越班的学生参与其公司项目的实施,按照企业的管理方式培养学生,并发给学生相应的酬金,学生在实践能力快速提高的同时也给公司提供了必要的人力和经济效益,实现了产学合作的良性循环。

4.2探索出校企协同培养环境工程专业现场工程师的的育人机制

围绕卓越工程师工程与实践能力培养,探索出了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工程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双导师制等实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新机制。通过校企共建共设校外实习基地、行业主管部门技术中心、校内嵌入式企业研发中心、工程实训中心、虚拟仿真平台、产学研项目等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平台。通过企业、行业专家参与课程教学、实践指导,校内教师承担或参与产学研项目、学生实践指导等组建了一支实践能力强、工程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资队伍。通过基于实际工程问题的项目式学习、双导师制、项目实践、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来源于企业、产学研项目,真题真做等方式进行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实施。

4.3卓越计划的实施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

通过环境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学生工程实践与科技创新能力、课外自主学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不断提高。2012~2017年间,合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获得部级奖项3项,省级奖项24项,市级奖项1项,立项部级创新创业项目42项,省级创新创业项目134项。由该专业学生创办的“大学生环保协会”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团、省级百佳社团。同时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也不断提高,受到用人单位欢迎,2017年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就业率98.85%,行业就业率、考研升学率逐年升高,生源质量逐年提升。

5结语

环境工程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有力促进了环境工程专业发展、提升了专业建设水平。环境工程专业2015年被评为校重点学科,2016年成为合肥学院率先进行一本招生的五个试点专业之一,同时环境工程专业也是合肥学院目前唯一的专业硕士点。实施环境工程卓越工程师计划,缩小了学校和社会在人才培养质量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对社会、工作生产的适应能力。教师通过参加专业实践、企业实训、产学研项目,了解行业发展、企业需要,促进了“双师型”教师培养、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环境工程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还使企业降低了人才培养成本,为企业选拔和储备优秀技术人才,共建了研发平台,共同进行科技创新并赢得经济效益,实现了高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参考文献:

[1]肖静,张文鹏.面向行业协同育人培养卓越工程人才[J].中国大学教育,2015(5):42-44.

[2]易兵,曾永卫.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新机制[J].中国大学教育,2015(10):21-24.

[3]李创第,周德俭,叶雁冰.论土木工程专业校企深度合作[J].高等建筑教育,2012(4):118-121.

[4]林建.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7-23.

[5]赵荣侠.政产学研结合推动一般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基本模式[J].科技管理研究,2012(11):143-147.

[6]陈胜,王虹.校企合作利益主体之间的权责关系及角色定位[J].现代教育管理,2014(3):82-86.

[7]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要求与工程教育认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49-61.

[8]许芳奎.探索“双向双聘”机制,推动高职师资队伍建设[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3,15(1):17-21.

[9]秦捷.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7(2):135-137.

作者:邓呈逊 陈俊 刘盛萍 刘斌 巫杨 金杰 俞志敏 单位:合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