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行政管理人才培育路径探索

行政管理人才培育路径探索

本文作者:罗向菲作者单位:惠州学院

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行政管理专业在我国各大高校开设已有30多年的历史。30年里,时代与社会的变迁频繁,行政管理专业自身的理论与实践也在不断更新,而该专业本身的建设和发展却仍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下缓缓前行甚至停滞不前,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突出表现就在于行政管理人才在整个就业市场上的有较大的可替代性,专业优势与特长不明显;行政管理专业的应用性特点没有在学科建设中充分体现;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没有针对院校实际和地方特点,整体的专业建设方略以模仿照搬为主等。而地方高校在这些方面的问题更严重。具体来看,地方高校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这是我国各大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当前各大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都是在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上照搬或简单修饰后的产物。而对于这样一种表述———“本专业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并没有给行政管理这一专业真正定位,在人才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培养上陷入混杂境地,反而把它推向了更为模糊的专业建设和发展领域,抹杀了其本应具有的专业特色。而地方高校情况更是严重。由于大多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建立相对都比较晚,属于新设专业,而且多因为近年来市场对行政管理专业的追捧而匆匆设立,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基本上都是照搬其他院校的定位界定,或是在界定培养目标时过于理想化,没有在对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人才市场需求状况以及院校自身实际(如师资力量基础、教学设施、经费及生源等)进行全面深入研究分析,以至于出现地方高校培养出来的行政管理人才面向全国竞争力低、面向地方就业面窄;面向各职业领域竞争力低、面向对口职业领域就业面窄的现象。

2.课程设置体系构建不完善,与地方社会发展的对接性不强。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模糊,使得行政管理整个学科体系的课程设置问题重重,主要表现在:①课程设置两极化,无法凸显专业特点。目前各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大多数倾向于:以政治类课程为主、以管理类课程为主或以政治类课程与管理类课程并举为主,不管是哪一种课程设置倾向,其中经济类、技术类、实践类的课程往往是凤毛麟角。政治类课程理论性较强且有一定针对性,管理类课程面向较广,在课程设置上简单地把行政管理专业理解为政治与管理的综合或配比,造成行政管理专业特色的丧失和人才培养指向性的削弱。②原理类课程偏多,技能技术类课程特色不明显。“从目前国内行政管理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上看,基本原理类的课程所占的比例为50%~60%,明显偏大,而培养学生行政能力和技术方法方面的课程不到20%,明显偏小。”此外,在已开设的技能技术类课程中,能够体现行政管理专业特色,塑造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竞争优势的内容有所欠缺,具普适性但专业性并不强。③课程设置上“公共性”的缺失。行政管理专业相对于其他管理类专业而言,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课程内容上公共性的体现,它主要侧重于对公共问题、公共需求、公共利益等方面的管理研究与实践探索。而现实中各地方高校对这一特点的强调严重缺失,具体表现在课程设置上的主次不分,将一些普适性的管理内容添加进培养方案中,导致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丧失了其特色,也不利于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公共意识的培养与公共责任感的确立。④课程更新调整滞后于现实需要。行政管理专业是一个随着社会进步与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而不断成长、发展的学科,其内在地要求课程的编制与调整必须结合现实理论发展的进度与实践发展的要求,就对应现实领域中的新问题、新观点、新尝试进行不断的学习与研究。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更新必须是与时俱进、因地制宜的。对于地方院校而言,这一点尤为关键。缺乏地方特色和满足地方需求的学科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地方就缺乏相应的竞争力。⑤课程编制对于“复合型人才”的理解有偏差,创新不足。复合型人才并非对所有相关领域专业知识的全面学习,并非简单的跨领域专业课程的叠加,而是关联并有助于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在相应领域提升自身素质与技能的课程组合。大多数的地方院校在课程编制时往往倾向于多领域专业课程的抽取,较少考虑所开课程彼此间的内在联系及彼此间的贯通性,最终演变为学生仅为了学分而选择或学习,并未真正地将相关知识技能体系融会贯通,达至知识复合、技能复合、思维复合的目的。

3.教学过程沟通反馈不足,人才培养趋于单向性。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地方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主导者是教师,其知识的讲授与传播也以单向性为主,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也很少有来自学生、同专业教师、跨专业领域教师和相关主管领导对于教学进程、教学效果、教学手段等的信息反馈。教学沟通对于人才培养而言意义重大,它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一种双向传播过程,也是提升教学效果、增进师生之间的信任与配合度、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必要手段。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沟通反馈的不足主要体现在:①教条式知识宣讲导致学生对专业对课程缺乏兴趣,没有沟通反馈的意愿和积极性;②教学沟通形式单一且涵盖面狭小,学生对于课程的疑惑和意见没有专门的、固定的、常态化的多元渠道反映;③听课制度形同虚设,听课方态度模糊,无法真正帮助教师改进、提升教学效果,完善教学过程;④缺乏即时的教学信息反馈,也没有相应的信息收集整理渠道;⑤理论课程与应用课程的教学对接断裂,教学进程缺乏系统性;⑥教学过程对于专业内在的公共性内容突出不够,不利于学生公共意识的培养。

4.师资配置与队伍建设的短视效应明显。地方高校在对行政管理专业进行师资配置、整合与队伍建设过程中,有明显的短视化倾向,主要表现在:①个别地方高校往往为应付学校及教育厅的评估破坏了师资队伍与教学分工的长期建设,使得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性有所欠缺;②对于师资力量的配置与调整主要以引入为主,未能实现校内教师资源的共享与校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的有效利用;③对于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缺乏长远计划,在鼓励教师提升专业素养、业务能力及科研水平上激励促进不足;④未能充分挖掘、发挥教研室在学科建设、师资力量培养、教学效果改进方面的积极作用;⑤专业教师之间尚未实现教学资源、专业领悟、教学措施等方面的共享,教师间的沟通交流没有固定机制予以保证;⑥教师专业领域的互补性不强,契合度不高,割裂了人才培养知识与技能体系上的内在联系与衔接。

5.实践环节的设计缺乏针对性,配套措施与指导机制不足。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它决定了在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必须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设计,这直接关系到学生在创新、学习、协作与实践方面能力的习得。而就目前个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设置来看,大多数地方高校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上,有以下几大问题:①对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狭隘理解,使得许多地方高校在对行政管理专业进行实践环节设计时往往仅局限在上机、社会调查等有限方面,且学时不足,未能全方位地培养学生掌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领域所需的各种信息与技能。②配套设施不健全,特别是帮助学生掌握实际行政管理专业应用经验与能力的软件缺失,使得许多实践课程往往形同虚设,满足不了教学需要,也实现不了既定的培养目标。③实践指导缺乏系统性、规范化和专门化,没有相应的反馈机制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实践需求以及具体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指导往往是以零散的咨询与回应为主。④实践领域过于狭小,甚至是严重缺乏,无法体现行政管理专业的特色,使得学生所学到的理论与实际行政管理领域的各种情境相脱节,局限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理解应用。⑤实践目的不明确,或单纯定位于实践任务的完成,在整个实践教学活动中忽略了对于学生专业认知、工作能力、社会适应度、服务与责任意识以及公共性创造性的过程培养。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从地方高校的角度来看,引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改变自身发展困局、提升其竞争力有其必然性和积极意义,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地方高校基于地方需求和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开辟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及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路径。对于地方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而言,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与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与重点大学错峰定位。转变及更新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观念,确立因应地方社会发展需求和突出地方特色的创新型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打造独特的专业人才竞争优势。这是高校教育多元化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才的培养如果没有准确清晰的观念指导和目标定位,就很容易偏离高等教育的意义,也不利于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良性竞争和合理发展。因此,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创新其人才培养模式是手段,关键在于其地方性的展现和特色的打造。从培养目标上来看,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包括:①服务对象的确认,人才培养应为地方、区域及行业服务,并帮助地方和行业解决相关领域发展中的各种专业问题,专业本身才能得到长足发展;②知识技能体系的范畴确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所需具备的多元化复合知识与技能体系包含了包括行政管理专业本身以及政治、经济、法律、信息技术、文化等领域的内容,其彼此间的主次、衔接和权重须根据实际灵活确立;③人才特色的界定,应结合地方实际需求和院校自身条件选择最能突出人才优势与竞争力的专业特色领域予以重点培养;④创新点的构思,要注意人才独立人格及公共意识的培养,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应有所侧重。

2.专业建设上体现特色化与差异性。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建设应紧紧围绕其创新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展开:首先,在课程设置上,“按照‘先进、有用、有效’的策略原则,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课程体系提的针对性与系统性。课程设置应能反映专业领域内的新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新要求,赋予所开课程以扩展性,注重从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提升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和职业能力。具体而言:①从实际出发进行课程设计,要考虑地方特色与实际需求,同时还需兼顾院系软硬件方面的实际情况;②深入了解教师、学生、就业领域相关人士对与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认识和需求进行课程调整;③合理配置专业课程与扩展性课程的比例与权重,加强课程间的衔接与对应;④对于公共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培养,应贯穿整个课程体系当中;⑤基础知识打造与实践能力培养并重,学时分配应注意理论理解过程与实践操作过程的交叉;⑥学时设计应结合学生实际灵活变通,实际操作时应对能够帮助学生提升人才竞争力的课程予以倾斜;⑦加大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比重,尝试“学分互换制”,满足学生在个性化学习与发展方面的需要;⑧课程考核形式的多样化设计,重在考查学生对于课程内容及相关技能的理解掌握与应用而不是简单的记忆;⑨利用学校及院系已有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性强的短期培训课程,帮助学生掌握特定的诸如创造力、影响力和规划力等方面的有利于人才优势形成的能力。其次,改革现行的教学进程。在教学进程的实际上,注意不同知识点在学时上的具体安排,实践中可根据学生的反应灵活调整教学进程学时的设计,以更加人性化的方式配合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成长。在教学模式上,可尝试多元化的方式,摆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弊端,采取互动提问式教学、集体讨论式教学、实地观摩式教学、情景模拟式教学、研究指导式教学等方式,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考能力,积极参与到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创造、自主学习以及自动思考的习惯,激活其学习动力与个性思维。从教学沟通角度上看,须建立起常态化、稳定性、可靠性并存的教学沟通机制,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掌握学生对课程内容的了解掌握情况以及学习需求,能够根据学生以及同行、领导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而保证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目标的顺利高效实现。在教学资源的利用上,可建立起“一室二库三会”制度,通过经常性地讨论、交流,充分利用已有教学资源、收集和整合他校的教学资源提升整个教学进程的效果。(“一室二会三库”即:教研室、对内专业交流会、对外专业交流会、课件库、试卷库、案例库。)再次,构建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平台。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创新型行政管理人才探索与发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它是学生将感性习得的专业知识与理论转化为理性操作的必要环节,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教学环节,也是学生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社会适应力和公共意识培养最理想的途径。因此,就地方高校而言,要开辟行政管理专业实践领域教学的新路径,就必须:①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对已有课程进行实践环节的设计,并创新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以实践绩效为主对学生的实践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查;②加强实践指导,建立系统化即时反馈的指导沟通机制,对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困惑予以帮助与开导,帮助学生提升对社会的适应力;③开展专业实践必须要有针对性,针对行政管理专业知识体系中所包含的技能应用的领域、针对学生个性发展、兴趣体现及能力锻炼的领域、针对提升学生公共意识和自我管理的领域,创造性地实施实践教学;④建设有专业倾向性的实习基地,从培养创新型行政管理人才角度出发开辟和打造专属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实习领域,地方的选择可倾向于一些优秀社区、地方特色公共事业单位或企业等;⑤合理设计实践教学的时间,本着不影响专业知识的理论学习和学生在就业招聘、考研、考公务员的准备等为原则,可以考虑提早安排或分阶段进行,重在取得一定的实践效果;⑥加大实践教学的“软投入”,在“聘请有关专家、公共管部门人员作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到公共部门参观,建设实践教学基地,购买实践教学软件等均须大量的资金投入”,且直接影响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⑦实现实践形式的多样化,除了专业实习之外,还可以通过扶贫支教、担任驻村干部、国情考察、加入志愿组织等形式,帮助学生发挥自身特长与专业优势,提升其专业素养和公共服务意识。

3.合理打造教师团队,强调教师的职业素养。不论是什么专业,教师在学生专业学习中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有时候甚至可能是关键因素。对于行政管理专业而言,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公共意识是和其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并重的。因此,打造一个具有高度责任心和公共服务意识的、高职业素养的专业教师团队,对于培养创新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至关重要。从地方院校来看,打造这样一个专业教师团队,必须:①从长远出发进行教师队伍的构建,注重老中青的比例安排,注重高中低职称的权重安排,具体的结构须从学校与院系实际出发合理配置;②合理安排教师团队的教学分工,既要满足教师的个人兴趣特长要求,又要综合考虑整个团队的教学平衡;既要实现教师与课程的对应,又要保证课程拥有充分的教学力量;③强调教师的职业道德与职业修养,强调教师的公共意识,这直接关系到其对教育过程的投入程度和实际产出,是影响人才道德观、自律性以及责任心培育的一个重要潜因;④建立常态化多样化的教师考核机制,通过考核促进教学,帮助教师不断提升其教学能力和专业认知;⑤关注教师教学与科研的搭配与结合,以梯队式成长的方式实现教师队伍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共享、共赢和共促;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技能,扩展教师的专业领域认知,实现教师个人及团队的持续性成长。

4.专业特色的地方性体现。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精神来看,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其地方性,选择具有特色的人才面向区域、领域,打造属于地方院校的专业特色,以形成人才输出的特殊优势,打造人才的特殊竞争力。实现这一路径的关键在于:①确定人才服务的面向区域。以惠州学院为例,惠州学院政法系的行政管理人才主要是往哪里输出?是以惠州地区为主,还是以深莞为主,还是以珠三角为主?只有确定一个具体的人才输出区域,才能有针对性地根据相应区域的特点设计人才培养方案。②确定人才输出的领域。行政管理是一门面向很广的专业,除传统的政府部门之外,其人才输出几乎囊括了公共部门、非营利组织和私人部门各个领域。但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将特定专业的人才输出定位在多个领域很难体现其人才的竞争优势,最终结果就是这些地方院校毕业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什么都能做也什么都不能做,就业形势很尴尬。因此,给人才输出确定几个能够发挥专业特长和竞争优势的领域,对于地方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而言意义重大。地方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输出可选择的领域是基于对其人才面向区域的了解而定的。以惠州学院为例,如果是选择为惠州地区输送行政管理人才,那么其人才输出领域的选择可以社区管理、城管部门、民营企业为主。③在人才面向区域和输出领域确定之后,就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有针对性和倾向性的设计,在课程设置、师资结构、教学环节以及实践方案等方面作出适应人才面向区域发展和人才竞争力形成的安排。④构建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或外包部分公共部门的具体事务,或深入社区,或直接成立一个志愿性组织,由地方院校领导牵头,专业教师带领,学生为主体通过具体业务实践实现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既定目标。当然,这一举措最大的困难就在于资金资源的获取与人力方面的整合难度相当大,因此,仅作为一种构思提出。在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环境日趋复杂、需求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今天,任何一所高校任何一个专业的建设、生存与发展都必须综合考虑现实环境条件的制约与契机,开辟出一条适合自身的生存发展之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这样一条新路径。但即便是同一条路径,也有不同的实现方式。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创造性地从地方性出发,深入分析和了解所处区域和地方的特点与人才需求,深入挖掘专业领域内可以开辟新思路人才培养点,以开拓进取的精神、勇于创造的魄力打造地方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生机与发展潜力,培养出具有地方特色与特殊竞争力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