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环境法学科视野下的教学模式探讨

环境法学科视野下的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在环境法学科教学领域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教育之需要。研讨式教学模式已是成型的教学模式,在环境法学科教学领域里可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其具体展开可分为认真筛选研讨课题、知识与步骤讲解、分组讨论、展示成果、收集意见与点评五个步骤。

关键词:环境法学;研讨式;教学课程;设计

1环境法学科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前提

1.1研讨式教学模式已是成型的教学模式研讨式教学模式起源于18世纪初德国教育家弗兰克创办的师范学院,英文是seminar。它采取的是“教学自由和研究自由的原则,尤其是在教学方法上运用了学术报告和课堂讨论的形式”。[1]这种教学模式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领域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已在西方发达国家高校成为了一种主要的教学模式。如何清晰地界定研讨式教学模式?笔者认为,研讨式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大相径庭,教师指导而不再是主导课堂,以问题或专题为导向,以大量调查研究和文献资料查询为基础,课堂上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对确定的调研问题作出报告并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老师进行民主评价和引导问题思考,课后要求学生自行总结和再思考。研讨式教学有利于师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互动,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者收集大量的资料并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和批判、开拓创新精神。[2]卢梭在论及教学时曾说:“问题不在于告诉他(学生)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发现真理”。研讨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成型的教学模式,旨在鼓励学生们以问题为导向,在对问题的研讨中去不断学习和实践。1.2环境法学科有必要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现阶段我国正大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迫切需要既能通晓环境与资源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又具有调研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专业人才。但是目前我国环境法学科主要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教学效果来看,此种模式显然难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与其他法学学科相比,环境法学科具有更加鲜明的公共性与技术性,不像民法、刑法等实体法那样与学生个体生活有密切的联系,这导致该学科长期不受学生的重视。尤其是在经济主义盛行的今天,环境法学科更被视为边缘学科,加上一些学生认为环境法实用性不强,对于以后找工作没有太大帮助,且在司法考试中所占分数比例低,因此对其投入精力不够。兴趣偏低加上枯燥的教学方式,造就了环境法学科在教学上的困境。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解决这一困境,也无法培养我国现阶段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要的专业人才。这就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研讨式教学模式,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调研能力,真正能够解决实际存在的环境问题的专业人才。

2研讨式教学模式在环境法学课堂教学中的步骤

设计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通常包括“提出问题、启发思考、科学探究、研讨总结、应用创新等”。[3]对于环境法学科而言,研讨式教学模式在本科教学中的步骤设计可以包括以下几点:

2.1筛选研讨课题既然是研讨课,那么课题的设计与筛选就是十分重要的。从某一方面来说,一个合适的研讨主题关乎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成败。首先从环境法学科本身来看,并非所有章节都适合用来研讨,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进行筛选,研讨主题既要有一定深度和广度,又不能太枯燥乏味;其次,就学生来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与心理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研讨课题的时候要兼顾到不同学生的要求与需求,力求最大化研讨课题的效用。因此,我们在选择研讨课题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研讨课题应该明确具体,研讨内容应该与环境法学科的教学内容紧密相关,不能偏离环境法学科教学内容而寻找、设计研讨主题内容;二是所选择的研讨课题应该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其学习兴趣;三是研讨课题的内容必须难易适中,过难或过易都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四是教师要抓住研讨内容中的难点与重点,不失时机地引导和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和兴趣。2.2讲解基础知识与步骤第一,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准备一些基础性资料,对学生接下来的资料收集工作起到一种提示作用。教学资料不能够太深,学生读不懂,就会抑制其积极性,太浅则会促使学生敷衍了事。资料选择要有内涵,或支撑主题或突出重点。资料一定要与教材相联系,同时要紧扣社会发展实际,既让学生学习到基础知识,又培养学生运用学习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教师应该在正式研讨前,对环境法学科的基础知识进行讲解,包括基础理论性知识、基本原理以及学生所必备的知识。就环境法学科而言,其包括环境法学的概念、任务及其作用;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和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包括环境保护规划制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以及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第三,教师要依据教学计划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教学实施计划,教学计划应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教学计划应该包括研讨的主题、内容、任务,研讨的方式、提纲,研讨发言稿的撰写以及研讨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时间的安排、教师总结与评价、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及教学实施要求等。[4]2.3课题讨论分组及要求在实践中,笔者一般让5—8人组成一个小组并确定小组组长、记录人和小组报告发言人。分组讨论,要鼓励每一位同学都上台将自己的想法讲出来,思想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够取得进步,每一个小组的观点只有通过不同组之间的争辩才能够接近真理。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是一个个体,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与观点,其出发点与深度都是不一样的,也因为这样,观点的交流才有意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予以指导,纠正其中不合时宜的观点,同时对创新观点予以表扬与鼓励。为了避免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毫无章法或冷场,应该提前1—2周让学生们开展小组讨论。学生需要在大量阅读与精心准备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形成发言报告。教师要提前了解学生资料收集的广度与深度以及主要论点并适时进行指导。2.4展示成果在前一个阶段,各小组已经对研讨课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在这一个阶段,学生们要做的就是将研讨的成果展示出来。研讨报告是整个教学的核心部分,其时间大概为25分钟左右。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要鼓励其他小组成员对展示小组的成果进行提问,而展示小组也要积极回答其他小组所提出的问题。这种观点的交锋有利于问题的深入探讨;第二,教师要时刻留意展示过程中的问题。当观点偏离或者讨论不深入时,教师要适时地以讨论者而非权威者的身份对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促使讨论的深入;第三,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与观点,教师要鼓励思维的多元化,鼓励百家争鸣。对于环境法学科来说,问题可以有一个,但问题的解决方案却不只有一个。对于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下课后再行讨论;最后,教师要注意对研讨过程的总结,为下一阶段的总结做好准备。2.5收集意见及总结评价讨论结束后对讨论过程中学生意见的收集整理以及对课堂进行评价总结是必不可少的。总结评价的内容一般包括对学生的发言稿以及学生对其他组员提出问题的回答,在给予评价时要充分肯定其成绩,在给予肯定时也要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要求学生注意总结。还有就是要对发言稿提出的主要论点、逻辑层次、结构安排进行总结,从而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更可以鼓励学生将具有一定深度的发言稿整理成文章在期刊上发表。要有针对性地总结评价,这对于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加深对环境法学科的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环境法学科而言,教师应首先分析环境问题是什么性质的,其次分析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接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与方案,知识最终只有应用于实际才能发挥作用。通过课前准备、资料收集、小组讨论、分析总结这一系列的程序,学生不仅对环境法知识有了深入了解,而且也能够运用环境法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的任务在于对知识点进行各种形式的安排,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3环境法学科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的问题与反思

3.1研讨式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体来说,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本科学生来说,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分析仍然是他们的弱项。很多学生抱怨,不知道该如何收集资料,有些资料找不到,有些资料找到后不知道该如何整理。学生们动手的习惯仍然未养成,一味地等着教师发资料的习惯仍然根深蒂固;第二,研讨式教学模式需要更多的时间,而在很多时候,有限的课时并不能够满足,这就导致了教师要不断地更改教学计划,打乱了一开始就制定的计划;第三,研讨式教学模式下课程教学进度较慢,在这里,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产生了矛盾,这个问题有待解决;第四,在研讨式教学模式下,需要学生收集资料后对资料要深刻理解,但对于那些刚入学的本科生来说,这点存在着困难。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没有一定时间对基础专业课的学习,想要对一些理论性问题进行理解就会比较困难;第五,小组讨论也有一些问题。分组讨论本意是希望小组成员可以各司其职、分工合作,这既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也可以保证资料收集的广度。但只有少数学员对专题研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精心准备、踊跃发言,经常还能提出非常精辟的见解,激活大家的思维。这部分学员实现了“学为主体”的转变,真正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5]3.2原因分析对于在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中出现的问题,既有学生的原因也有教师的不足。来自于学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根深蒂固的影响。对于研讨课应当如何展开互动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甚至有的学生还在等着教师来进行讲课,没有认识到积极主动参与的重要性。习惯了被动和接受,学生甚至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思,一些学生甚至直接采取放弃的态度;二是团结互助的意识不强。小组讨论是研讨式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团结学生,加强思想交流,促进共同进步。但在现实中却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比如小组目标不能达成一致、小组分工不能明确、小组资料不能共享,在小组成员之间没有实质性的合作。其原因在于小组成员个性不同,外向的同学就很容易取得小组主动权;三是小组成员知识结构、学习背景不一样,导致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理解,不容易就最终发言稿达成统一的意见。就教师方面的原因而言,也有以下几点值得考虑:一是传统教育模式对教师也有很深的影响,未真正转变教学观念,未改变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二是教师本身的科研素质参差不齐,有待提高。教师科研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三是教师对研讨式教学模式的经验不足,新的教学模式意味着摸着石头过河,难免会受到新的教学模式带来的负面效应的影响。

4改进思路

4.1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传统教学模式不仅影响着学生,也影响着教师。“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互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6]对于新的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开展,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从而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这需要教师不断进行学习,进而改变自己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深刻领会研讨式教学模式的精髓,真正为学生着想,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4.2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在研讨式教学模式下,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研讨课的质量。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准备和组织,比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组织讨论,启发与激励,评价与总结,为学生营造批判性学习环境和多元化学习体验,这些都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7]教师水平的高低体现在选题是否恰当、研讨内容是否丰富、研讨方法是否科学。只有当教师高屋建瓴时,学生才能从研讨课中学到知识;只有当教师深刻把握本学科的科研前沿时,才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文献索引和资料的阅读,也才能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对研讨情况进行总结分析。4.3教师要不断积累研讨式教学模式的经验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一种新的事物的掌握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地积累经验。对于一个新的教学模式,教师要不断探索、反复实验、不断积累经验,从失败中寻找原因,从成功中获得经验。与此同时,不断借鉴他人的经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同学校教师有各自特殊的经验,各自都有优势和不足,提高自身教学水平,需要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4.4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我们常说要改革教学模式,但很多时候教学模式的改革都没有抓住改革的核心,只是一些形式的变更。改变传统观点,需要把学生当作一个活的、有自己思想的生命体,而不仅仅只是一个知识的接受者。我们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关爱学生、关心学生,通过各种充满活力的教学形式,创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

参考文献

[1]宋孝忠.习明纳:一种值得探讨的教学和研究制度[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1):67.

[2]彭婷.大学本科课堂研讨式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术论文,2012:3.

[3]蒋跃,邓磊,徐生求.研讨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11(4):307.

[4]冯梅.“研讨式”教学法在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38.

[5]唐春红.专题研讨式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9(2):30.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8.

[7](美)肯•贝恩.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M].第2版.明廷雄,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95.

作者:姜红 宋晓强 单位:贵州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