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民办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研究

民办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研究

一、国内外环境变化要求民办高等教育实行内涵式发展

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使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性难题和深层次矛盾凸显。民办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适应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的迫切要求。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背后,是改革、开放、发展战略的深刻调整。凸显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紧迫性,是这次深刻调整的主要特征。民办高等教育作为高校办学新形式和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成果,正处在中国高等教育适应当今世界发展、变革、调整的风口浪尖上。过去一个时期,发达国家率先把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转到结构调整和创新人才培养上,这意味着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正在转化为日趋激烈的民办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原有的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和规模扩张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方式面临巨大的调整压力。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必须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注重提高办学质量,才能真正成为公办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补充,才能在国际民办高等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正处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的新时期,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国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从经济环境看,中国经济建设目前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完善的新时期。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加快推进,经济有望维持一个相当长时期的持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需求总量有望持续增大,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有望保持强劲的总量需求驱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由此带来的财政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有望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形成持续的资金供给驱动;人民群众期盼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要求,有望通过民办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来转化为加速推进民办高等教育现代化、国际化、大众化的动力。与此同时,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由此带来的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的激发,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的增强,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构建,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的培育,对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质量、结构、效率和公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过度依赖要素投入和规模扩张具有不可持续性。如果说过去一个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经济关系问题,那么当前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随着政府职能和政策传导机制的加快转变,市场配置资源空间的扩大、功能的增强,民办高等教育将面临经济体制市场化转轨进程加快的巨大机遇和挑战。新制度经济学者诺思(DouglasNorth)指出:“人们过去作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体制,构成了它以后不断强化和变迁的路径依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加快完善,使民办高等教育改革较之以往更具灵活性。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在民办高校自主权扩大和由此带来的自我调适能力增强的同时,也面临现行的高度“行政化”的高等教育体制构成的路径依赖问题,从而可能对民办高校适应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形成阻力。从政治环境看,中国政治建设目前处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政治文明加快发展,政治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加快推进和政府职能加快转变的新时期。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政治文明的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将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日益充分显现。各种政治主体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上的意志表达将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各种利益群体有望通过民办高等教育宏观决策的民主化进程来寻求利益平衡。高等教育资源权威性分配在推动民办高等教育现代化、优化民办高等教育结构、促进民办高校办出特色等方面的宏观调控作用将更加显著。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满足人民日益增长、日益公平地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将成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随着政治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加快推进和政府职能的加快转变,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在政治环境不断优化的同时,也面临解除提高质量和效率、优化结构和增进公平的体制性约束难题。从文化环境看,中国文化建设目前处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加快推进的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精神保障。如果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系统与体现人的主体性原则的资本主义精神的交融关系组成了资产阶级文明,那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交融共生关系,就组成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文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背后起决定作用的是人们需求的变化。文化是人类需求指向的最后也是最高级的目标。随着人们的需求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文化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民办高等教育同公办高等教育一样,以文化传承的形式,通过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途径,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全面建设。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公民道德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加快推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更加明确,并将贯穿于民办高等教育全过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在坚持立德树人为本的同时,也面临着把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和增强文化竞争力作为重大任务战略调整的难题。从社会环境看,中国社会建设目前处在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主义建设加快推进的新时期。随着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的加快实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比重的大幅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加快推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将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战略重点,而提高质量作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将成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随着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的加快形成,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在注重提高质量的同时,也面临民办高校与政府、民办高校与社会、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间利益关系的深层次调整难题。从生态环境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目前处在资源节约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加大力度和生态现代化加快推进的新时期。民办高等教育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是推动资源开发、环境治理和生态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和机制,在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强资源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等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随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生态现代化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逐步形成,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也面临促进节约型办学方式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高校的难题。由于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形势下中国民办高等教育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且直面这些机遇和挑战的关键在于使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主要依靠要素组合优化、结构优化,高等教育质量和效率提高,故民办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国内外环境深刻复杂变化对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要求,集中到一点,就是民办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二、民办高等教育外延式发展空间面临的四大挑战

中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现代化、大众化、国际化、信息化、优质化、特色化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以大规模要素投入驱动为特征的高等教育外延式发展,客观上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在短期内较快地提高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劳动年龄人口平均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201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九年以上,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提高了国民素质,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有力地支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是应该看到,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仍然不高,只相当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和日本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如果根据卢卡斯(Lucas)关于人力资本存量的计算方法,即用人力资本存量等于受过一定教育的劳动力总量与他们受教育年限的乘积来计算人力资本存量,那么,中国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率1999—2007年为2.5%[3],2011—2012年也仅为5.5%,远低于2008—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9.3%的水平,远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长8.8%的水平,远低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9.9%的水平①。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和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人力资本存量增长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高等教育现代化和大众化加速推进对此做出贡献的潜力仍然巨大。另外,尽管近五年来华留学生人数(主要集中在高校)保持了较快增长,据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统计,2008—2012年来华留学生年增长率分别为14.32%,6.60%,11.30%,10.38%,12.21%,2012年来华留学生总人数达到32.8万,但总人数远不及国际教育协会(IIF)公布的2011年美国国际留学生人数76.5万的一半,而2010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为28.47万人,出国留学人数与来华留学人数大体相当。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改变出国留学人数与来华留学人数之间的比例关系,高等教育发展的空间仍然巨大。尽管如此,民办高等教育外延式发展空间仍然面临以下四大挑战。第一,高校适龄生源下行压力。高校适龄生源是指来自高中毕业生的高校生源。过去一个时期,该生源充足的比较优势和由此带来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竞争、招生压力,以及政府为缓解这种压力实行的高校招生名额和高等教育支出的双高增长,家庭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特别是接受民办高等教育的高投资,是独立学院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据统计,中国0-14岁人口,2000年为28979万人,占总人口的22.89%;2007年为25660万人,占总人口的19.4%;2008年为25166万人,占总人口的19.0%;2009年为24663万人,占总人口的18.5%;2010年为22245万人,占总人口的16.6%;2011年为22164万人,占总人口的16.5%。0-14岁人口的这种下行态势使高校适龄生源呈现下行趋势。即使现有高等教育规模保持不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会随高校生源的减少而提高。从高考实际情况看,据教育部统计,1999年高考扩招后,全国高考人数连续九年增长,2008年达到1050万的历史最高值;2009年开始下降为1020万,同比减少2.8%;2010年为957万,同比减少6.2%;2011年为933万,同比减少2.5%;2012为915万,同比减少1.9%。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提高,高考竞争、招生压力将不断缓解,高校适龄生源充足,比较优势条件下独立学院发展的投资驱动将会减弱,民办高等教育外延式发展空间必将遭到挤压。第二,高校适龄生源净流出压力。中国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与高校适龄生源的净流入,即来华留学生人数大于高中及以下学历学生出国留学生人数,是分不开的。但近几年来,来华留学生人数的增长远远不及高中及以下学历学生出国留学人数的增长,高校适龄生源净流出即来华留学生人数小于高中及以下学历学生出国留学人数的问题日益突出。当前,高中及以下学历学生出国留学的意愿有增无减。据2012年中国国际教育展调查报告显示,有出国留学计划的本科学历的学生数占51%,高中学历的学生数占38%,研究生学历的学生数占5%。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意愿的强烈,还表现在高考弃考上。据教育部公布的高考弃考人数,2009年为84万,2010年为81万,2011年为80万。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为促进经济增长,把争夺高等教育国际市场目光瞄准中国,多次在中国举办国际教育展,吸引中国留学生。随着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和高等教育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政府对高校生源净流出的控制手段将变得越来越有限,控制难度也会越来越大。如果中国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和国际化水平提高不能尽快扭转高校生源净流出问题日趋严重的不利局面,高校生源危机就将难以避免,从而挤压民办高等教育外延式发展空间。第三、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下降压力。过去30多年来,特别是2003年中国高校扩招后首届高校毕业生毕业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左右,这主要得益于政府不断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推动力度。国务院每年下发相关通知,广泛开展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进校园活动,深入推进实名制就业服务,不断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组织推动力度。麦可思公司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高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2007届为87.5%,2008届为85.6%,2009届为86.6%,2010届为89.6%,2011届为90.2%。尽管目前中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还存在缺口,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10中国人才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500万,而需求总量为6800万;尽管低成本农村劳动力向现代部门转移,促进了全员劳动生产率快速增长,推动了产业结构向工业化调整,成就了中国经济持续30年的快速增长。但是,随着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发展方式加速转变,经济结构加快调整,以及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缺口将不断缩小,国内高等教育需求结构将发生变化,劳动力向服务业转移将对提升人力资本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人才结构性缺口将日益突出,保持高校毕业生高就业率的难度将明显增大。如果高等教育结构调整、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能大幅增强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民办高等教育外延式发展空间必将越走越窄。第四,高校教师工资水平上升压力。高校教师工资水平与人才培养成本之间有密切联系,而人才培养成本的上升必然对高等教育发展构成压力。如果说中国低成本劳动力的充分供给是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源泉,那么中国低成本劳动力背景下形成的低成本高校教师的充分供给,就是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实中国大学生培养成本并不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1995年,中国培养一个大学生的成本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81%,高于发展中国家78.9%的平均水平,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5.5%的三倍多。即便考虑统计方面的误差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别,中国大学生培养成本也偏高。这表明中国高校目前存在较为突出的低成本教师与高成本人才培养的矛盾。随着中国劳动力供给增速下降,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的传导机制必然刺激民办高校教师工资水平的上升。如果民办高校不能有效缓解由高校教师成本上升所推动的大学生培养成本上升压力,民办高等教育外延式发展空间将遭到挤压。

三、民办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可行路径选择

高等教育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对民办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出的紧迫要求,作为一种倒逼机制,是民办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应作出以下可行路径选择的现实依据。第一,加快发展以推进人力资源转型升级为目标的民办成人高等教育,使之成为民办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新的生长点。人口结构的变化使高校适龄生源呈下行趋势,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使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提高难度增大,发展以高中毕业生为高校招生对象的民办普通高等教育面临新的压力,民办普通高等教育发展高度依赖高校适龄生源充足供给比较优势的局面难以为继,迫切要求加快发展以推进人力资源转型升级为目标的民办成人高等教育,在发展具有提升新生劳动力就业优势的民办普通高等教育的同时,拓展民办成人高等教育新的发展空间,既注重满足从业人员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从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从简单劳动向复杂劳动、从一般劳动向专门劳动转型和从低学历向高学历升级的需求,又注重满足老龄人群休闲高等教育的需求。如近三年来,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开始注重挖掘高校“超龄”生源,着力增加专升本招生名额,开办本科插班生学位证书、初级会计师、人力资源管理师、国际贸易跟单员、会计从业资格证、统计从业资格证、汽车驾驶证等各种面向社会的培训班,既满足了“社会需求”,又锻炼了“教学内功”,还增加了“学院收入”。今后,该院还将开办休闲体育和美术教育等满足老龄人口保健养生需求的培养班。实践证明,发展民办成人高等教育是民办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培育新生长点的必由之路。第二,调整办学定位,凝练大学品质,加强精细化管理,使之成为民办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内在新活力。面对高校适龄生源净流出控制难度日趋增大的严峻形势,作为民办高校,既要做好独立学院转制的准备,也要迎接公办高职高专的追赶,还要展现敢与国内公办大学争先和向世界著名大学看齐的愿景。只有通过调整办学定位,凝练大学品质,加强精细化管理,注重打造自己的特色与品牌,提高竞争力,才能在国内公办大学和国外大学的双重压力下,拼出生存与发展空间。例如,松田学院“十二五”规划把该院教学型办学定位调整为教学研究型办学定位,在科研上,学院成立了独立学院发展研究中心,各系成立了一到两个研究所,把科研放在突出地位,加大科研投入,注重科研考核,强化科研激励,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科研的积极性,科研能力快速提高,国家和省部级课题与核心期刊论文近三年来每年呈倍增态势;在教学上,学院确立了培养技能、历练心智和健全人格并重的教学价值定位,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凝练大学品质;在管理上,学院把岗位职责化,职责目标化,目标精细化,精细管理常态化、人性化、动态化和时空化,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实践证明,调整办学定位,凝练大学品质,加强精细化管理,是为民办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增添内在新活力的必由之路。第三,加快推进以开发优质民办高等教育资源为导向的民办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使之成为民办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凝聚力。经济结构的加快调整,人才结构性缺口的日益突出,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难度增大,高等教育需求的结构变化,使中国民办高等教育面临由产业结构向服务化调整以及人口结构转型所导致的结构调整压力,面临由提升人力资本质量以便实现劳动力向服务业转移所导致的共享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巨大压力,迫切要求加强优质民办高等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让优质民办高等教育资源成为凝聚生源、凝聚教源、凝聚财源的动力。为此,近三年来,松田学院加快了开发与利用优质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的步伐,从国内知名大学引进了一批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的教授作为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从国外招聘了一批外籍教师作为外语教学骨干力量,从企业高级专业人才中聘请了一批兼职教师作为实践教学的主导力量,加大了教授执教基础课程的力度,使新生一进校就享受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同时实施“学生赴美资助教育实习项目”和“向澳门科技大学保荐研究生项目”,在院内外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实践证明,以开发优质民办高等教育资源为导向,调整民办高等教育结构,是为民办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累新凝聚力的必由之路。第四,深化民办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使之成为民办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动力。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存在的一系列发展性难题和深层次矛盾,既有发展方式转变问题,也有体制机制问题,而发展方式转变问题的根源又可追溯到体制机制问题。发展的动力来自改革。因此,只有深化民办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才能为民办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注入新动力。从民办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上看,民办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实质是民办高校办学体制的完善。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民办高校办学体制的完善,关键在于形成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的有序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当前民办高校办学体制中存在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之间竞争不公平等体制性机制性问题。例如,独立学院在享受财政拨款、申请重点学科、专业设置、精品课程、校园建设、实验室建设、研究课题、专业技术职称、科研成果奖励、教师奖励、学生助学贷款等方面,普遍受到了与公办高校不平等的对待。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一样是公益性事业,理应每年享有适当财政补贴的权利。如松田学院每年要向广州大学上缴几千万的管理费,这极大地制约着该院内涵式发展。如果政府以财政补贴的形式代缴这笔管理费,那么,该院就可以将这笔钱用于学院内涵式发展。政府应对参与民办高校办学的企业所提供的办学资金以免税形式给予适当补偿,对民办高校学生学费以财政性补贴形式给予适当减免,对民办高校教师科研成果以财政性补贴形式给予适当奖励。切实把民办高等教育当作公益性事业,构建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之间公平竞争的体制机制,可以同时倒逼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开发与利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从而成为民办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动力。因此,深化民办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是为民办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注入新动力的必由之路。

作者:马云珍肖单位:州大学松田学院独立学院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