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道德教育与大学生创新人格管窥

道德教育与大学生创新人格管窥

一、创新人格的内涵与特征

1.社会责任感。崇尚科学、热爱真理、追求进步的品质是创新的根本动力,是创新人格的核心要素,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动力、目标与价值导向。责任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把服务于民族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幸福作为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属,从而激发学生感受实践、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激情,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持久热情。

2.批判精神。“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曾精辟地指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缺乏独立思考,只会循规蹈矩,就不可能见他人之所未见;缺乏敢为人先的勇气,就不敢触犯“禁区”,挑战“权威”,不敢坚持自己的独特见解,就不可能为他人之所未为。创新,首先要学会质疑、学会思考。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权威、不唯潮流,敢于进行科学的怀疑和理性的批判。

3.坚强意志。创新的价值在于探索未知世界的艰辛和漫长,在毅力和坚持中解决纷繁复杂的问题。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激发人们去探索,自控自律、严谨细致、百折不挠、持之以恒、愈挫弥坚等意志品质是创新的基石。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具备不怕挫折、不惧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排除各种干扰、困难,不断迈向创新目标。

4.合作精神。科学研究表明,集体交流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有效途径,许多思维过程的飞跃和问题的突破是在讨论中实现的。具有不同知识背景、思维方式的人合作,在多向思维交流中进行探究学习,在不同领域探讨问题和争论问题,有利于深刻的思维启发和神奇的知识整合,有利于每一个成员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启发创新思维。同时,创造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对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人格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道德教育培养创新人格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一)道德教育培养创新人格的理论基础

自孔孟起对人的教育就始于“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教”居于教育的首位价值,就是以德育为先,达到育人为本的目标,在本质上表达了教育的诉求。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三个方面。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智力、自然力、创造力、社会能力及各种潜能,人的发展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的关系的普遍性包括经济关系、政治法律、伦理道德、思想关系等。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是指人的个性化程度,具体表述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自由个性发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心理素质的自由个性发展;人格、意志、情趣、爱好、特长的个性化发展。爱因斯坦提出的“全人教育”观点认为,健全的教育,首先必须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使人变得高尚起来,如果仅仅把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作为学校的要务,而疏忽了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世界政治就会陷入困境。道德教育始终是教育的本质诉求,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人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知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的基础,代表着人类发展的历史趋势和本质要求。

(二)道德教育培养创新人格的现实依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都表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首要标准是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强烈的爱国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使每个学生都能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才能把个人的聪明才智和毕生精力贡献给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三、道德教育培养创新人格的对策分析

(一)确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培养创新人格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创新型人才的首要标准是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强烈的爱国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将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内化为学生心理层面相对稳定的模式。高校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必须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时代使命。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加强理论创新,促进文化繁荣,引领社会进步潮流,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能力和影响力,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把个人的聪明才智和毕生精力贡献给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二)建构大文化育人体系,培养创新人格

大文化育人,在本质上,是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强调受教育者作为一个主体性的、完整的人而施以全面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在人格与知识、理智与情感、身体与心理等各方面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人格结构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重激发学生追求科学、民主的精神素质,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提倡教育教学回归生活、感悟人生、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大文化育人体系就是要在学校里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目标,面向每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发展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觉性,使教育过程成为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大文化育人就是要充分发挥文化所固有的凝聚力、渗透力、驱动力、辐射力、教化力的育人功能,培养大学生内省的能力、文化的品位、开放的心灵、独立的思维,关心社会、关心世界的胸怀,从而完善自我人格,培养创新人格。

(三)建构理实一体化实践体系,培养创新人格

求知欲、想象力、独立性、批判性、原创性、创造性和责任感等非智力因素的获得更多地来源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完善、知识的增长与应用、综合素质的拓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塑造和完善创新性人格的重要途径。高校的创新氛围,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生态,其表达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会以教风、学风、管理作风等多种实践形式浸润、影响其中的每一成员,从而构成独特的价值层面的内化力量,对受教育者的创新人格成长、创新素质提升的影响深刻而久远。建构大学生创新文化生态,应在多个层面展开,坚持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统一。在课程设置上,应与时俱进,保持学科的前沿性和时代性;在教学手段上,应大力提倡最新科学手段,大胆尝试多种教学方式,富于启发性和实践性;在考核评价上,应多元化,个性化,尊重差异性;在实践中,强化创新动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其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行为模式,内化为大学生人格的主要基质。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课外,从显性到隐性,从知识认知到素质拓展,从理论学习到内化信念和行为养成,营造一种时时、处处、人人的创新文化生态,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进行全面渗透和立体熏染,从而塑造大学生的创新人格。

(四)建构创新运行机制,培养创新人格

大学生创新人格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创新人格形成过程中需要提供必要的运行机制保障。首先,大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是形成创新的动机,但需要激发机制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发现”的思维模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奋斗领域,促进形成创新动机。其次,学生创造性的巨大潜力需要在活动中挖掘和培养。在学生创新活动中需要系统的指导意见和激励制度,需要专门的指导导师队伍,要善于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突破传统的被动接受活动方式。再次,需要创新成果转化机制,促进创新成果大量涌现和成功转化,肯定大学生创新成就,提升创新人格培养层次。最后,创新人格培养需要个性化的评价机制。学生的评价必须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原则,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发挥创新潜能,用和而不同的评价观保护创新潜质。

作者:赵辉单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