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道德与法治实践报告

道德与法治实践报告

道德与法治实践报告

道德与法治实践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问题与个案;组织实施

Abstract:The practical teaching with “problem and inpidual case" in theoretical lesson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has important realistic meaning for improving students’political quality , fostering students’ creative ability and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 The “problem" and “inpidual case" should be determined by being advantageous to the course teaching and course research , being advantageous to improving students’ quality , and the attributes ,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ents of the course . Doing well the enforcement is the key to achieving success .

Key words:theoretical lesson of ideology politics ; practical teaching ; problem and inpidual case ; enforcement

—、 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与个案”研究的概念与意义

1本文需界定的两个基本概念

(1)问题研究。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指导授课学生,针对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的一种实践教学活动。

(2)个案研究。指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个别的、特殊的案件或事例的研究。

2问题与个案研究对教学的意义

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与个案研究实践教学的意义大体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所进行的研究,无论是“问题研究”还是“个案研究”,都会从某个方面(或侧面)涉及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如人生观问题、价值观问题、民主与法制问题、改革开放中的问题、“三农”问题、道德问题、犯罪问题、网络问题、恋爱问题、学习目的与动机问题,等等。学生正是通过对感兴趣的问题或个案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课堂(书本)教学内容的理解,修正其错误认识,坚定了对教学内容真理性的认识。

(2)能培养大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研究”或“个案研究”实践教学,能够较好地推动大学的创新教育活动。实践证明,这类研究能够培养大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搜集并处理资料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3)能为课程教学提供可资利用的材料,促进教学相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与个案研究实践教学是针对某—问题(个案)而展开的,学生课题研究小组能够集中一段时间收集相关的资料,而这些资料中往往有不少可以利用的东西,能够补充教师在这方面教学的不足。同时,小组成员能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往往能从某一视角、某一方面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对老师的课程教学或科研可能是很有价值的。例如,有学生研究小组针对老师课堂上讲的“大学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学” 的观点提出质疑,而有的研究小组则在研究论文中赞同老师介绍的这一观点;有的学生研究小组先是搜集大学生恋爱问题的个案(本校的、外校的和网上的),然后进行分析,写出论文。这类研究对老师丰富教学内容、进行案例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往往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问题”与“个案”的提出和选定

由于这一实践教学活动的时间还不长,开展这一实践教学的学校还不多,因而对这一问题还需进一步实践和研究。

从以往的教学实践经验出发,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几条原则性的建议:

1从有利于课程教学和科研出发

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与“个案”研究,首先要考虑要有利于课程的教学,即有利于增进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有利于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实效。但是,要达此目的,需要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而好的“问题”与“个案”研究,就能较好地做到这一点。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研究往往是教师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学生的研究可能是粗糙的、欠缺的、稚嫩的,如果教师在学生研究的基础上再作进一步的研究,就有可能取得我们称之的所谓“科研成果”。而学生与老师的双重研究,对推动教学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研究水平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这一活动开展得好,每年就可能有一批师生合作的研究成果产生。

2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出发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问题”与“个案”的提出和选定要从这个角度进行考虑。

3根据课程属性、特点和教学内容的不同提出和选定“问题”与“个案”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四门必修课程具有不同的课程属性、特点和教学内容,因而其“问题”与“个案”的提出和选定也应有所不同。例如,某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提出的诸如:大学生学习投资效益研究、大学生文明形象的塑造研究、大学生恋爱道德约束研究、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校园周边环境建设的关系研究、大学生学业管理的个案研究、大学生学习目的的个案研究、大学生价值目标追求的典型个案分析、大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的个案分析、大学生犯罪的个案分析、大学新生课余时间安排的个案分析等“问题”与“个案”研究实践教学课题,都是符合这一原则的。

转贴于 4与大学生的创新教育相结合

现在不少大学都在大力推行大学生的创新教育,如湖南大学实施的“SIT”计划(StudentsInnovationTraining)与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与个案”研究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就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 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与个案”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取得好的成效,关键是要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1组织实施的主体

这类教学经学校或院系批准后,下一步就是如何组织实施的问题。这种组织实施的主体一般为两个层次:一是开设课程的教研室;二是任课教师。教研室的任务是组织讨论、制定和实施方案,检查督促任课教师执行实施方案。任课教师则是实施方案的具体组织者和执行者。如果是组成学生课题研究小组,则学生课题研究小组属于组织实施的第三层次。

2问题与个案研究课题的提出

担负课程教学的教研室根据课程的教学性质、内容和特点,精心研究、编写供学生选择的问题与个案研究课题。如果能让学生参与或提出则更能体现教学的目的与要求。研究课题应涵盖和体现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数量至少应在50个以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和课程教学的需要,每年应对这类研究课题进行更新。如有必要,还应对这类研究课题进行归类。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课题可分类为:大学适应、人生理想、人际关系、道德、恋爱与择偶、、上网、课余生活、勤工俭学、人生价值,违纪与犯罪等等。

3组织学生实施

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对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可以有两种组织形式:个人形式和小组形式。

(1)个人形式。即由某个学生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任课教师对有些只需一人即可完成的研究课题或受条件限制只能由一人完成的课题,应当允许个人单独完成。

(2)小组形式。这种形式应当大力倡导。研究小组一般由3~5名学生按照自愿原则组成,多于或少于此人数的须经任课教师批准。课题研究小组的成员原则上不跨班,不跨院系,特殊情况须经任课教师同意。否则会带来论文(报告)的归类装订、成绩登记与检查、查询等教学管理上的诸多问题。

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对工作任务应有明确分工和合作要求。组长须经民主推选产生。研究选题应由小组民主讨论确定。此举旨在培养和体现学生的责任意识、独立工作能力、团队与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

另外,还应帮助、鼓励学生在学术核心期刊或其他报刊上发表研究论文。

4加强课题研究的指导

(1)课题研究过程的指导。在确定选题的基础上,教师应具体指导学生进行调查(上网调查、问卷调查、访谈调查、书信调查等)、收集和处理资料、实验(各种情境的创设与数据处理)和统计,然后要进一步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

(2)论文(研究报告)格式规范性指导。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在低年级(一、二年级)开设。低年级学生初次撰写研究论文(报告),缺乏相应的知识与训练,所以教师应对他们进行论文规范性指导。任课教师可以选择典型的优秀范文,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讲授,对往年学生提交的研究论文(报告)是否合乎规范要进行讲析。如果缺少这一指导,学生提交的论文或报告就会五花八门,很不规范。更重要的是,学生不能对研究的内容进行很好的表述,影响学生科研素质以及科研写作水平的提高。实践证明,任课教师进不进行这种指导,其效果是很不一样的。

(3)指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学生一般都缺乏制定研究计划的经验,所以教师应当对学生加以指导。学生拟定的研究计划,应报任课教师审阅同意。任课教师应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以使研究计划切实可行。

5学术道德要求与教育

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有一个学术道德教育问题。教研室对此要有明确的规定,任课教师要率先垂范。要结合课题研究对学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向学生提出学术道德的具体要求,并强调违反者应当承担责任。

6论文(报告)提交的若干要求

包括论文(报告)完成与提交时间的要求;附件材料(如下载的资料、摘抄复印的资料、问卷调查表、会议纪录等,用来证明调查研究工作的真实性和认真程度)和光(软)盘提交的要求;文档格式的要求;论文文件袋的要求等。

7研究论文(报告)的成绩评价

研究论文(报告)的成绩评分可以由两部分构成:论文(报告)完成过程质量评分和论文(报告)质量评分。过程质量分,用以衡量小组论文(报告)完成过程的认真态度、团队精神、任务的难易程度、附件材料是否齐全等。论文(报告)质量分,用以衡量论文(报告)的质量,包括论文(报告)的格式、结构、分析、创新性、小组总结、个人心得质量等。研究课题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则以小组论文或报告为单位进行评分,小组成员的成绩以小组得分为基础,视其表现与作用来确定。

8以课程研究论文(报告)取代传统考试的效果评价

(1)与以往的考试相比,这一改革能有效地克服学生平时轻视课堂学习、考前搞突击复习、要求老师划重点、死记硬背的弊端,能较好地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2)与以往的考试相比,这一改革能达到培养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学生们通过从论文的选题到论文的提交这一过程,能培养锻炼多方面的能力,如社会调查能力、资料查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论文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3)以论文小组的形式,能有效地解决评卷工作量过大和评卷时间过长的问题,与每个学生单个提交考试论文相比,评卷工作量可大为减少。

(4)以论文小组的形式,能使学生在论文的完成过程中,培养民主思想、团结协作意识、竞争进取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学生通过对某一课题的研究,能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从而能使学生的研究过程变成学生的自我德育过程。

道德与法治实践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医学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36-76-02

在我国的医学院校里,名校毕竟是屈指可数,真正的“大部队”、“主力军”还是地方性医学院校,如何把这一大批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医务人员,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繁重任务。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首要任务,地方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的重要阵地,应积极构建服务基层、德才兼备为特色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应抓牢抓实。

1以职业道德为切入点,加强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特别是医学院校培养的是面对生命的医务工作者,对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学,它是仁学、是仁术,医学这门学科虽然有着更为鲜明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但作为一门人类生命的科学,要求医学生必须先学做人,再学行医,以医学职业道德教育为切入点,是实现把医学生培养成合格医务工作者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1.1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培养学生医德

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它作为理论科学所具有的严密性和指导性,这种指导性可使学生在从业前就具备明确的医德是非观念和职业操守。如在教育内容上一定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贴近社会现实,联系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医疗事故,医疗纠纷案例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辩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道德观。

医学被认为是最具人文精神传统的学科,作为医生不但要有高超医术,还要有人文精神,满足病人的身心需求,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开设一些交叉课,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医患沟通学等,学校可作为选修课让学生选修,主要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医学的人文内涵,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生命与健康的价值,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

1.2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医德教育

首先专业课教师应加强言传身教意识。专业课是学生最看重、最认真学的科目,利用专业课教学的契机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最为有利,效果也会较好[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的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2]。专业课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格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学生的心理特点具有向师性和模仿性,只有德才兼备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学生才乐于接受其教育,教师良好的职业习惯和榜样教学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其次是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专业思想教育。目前地方医学院校中有部分学生专业思想很不牢固,有的学生对某专业培养目标不甚了解,相当一部分学生是通过调剂录入的,因此入学后思想不平衡,部分学生有失落感,学习上不思进取。针对这种情况,学校通过各种形式在新生中开展专业思想教育,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同时充分挖掘医学课程中的医学精神,让学生获得高尚的医德启迪,比如李时珍尝百草、白求恩精神、华益慰事迹等等;再比如护理系可利用“5・12”国际护士节这个特殊的日子举行授帽仪式,大力宣传、弘扬南丁格尔精神,“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将帮助每一名护理专业学生逐渐认识护士职业的神圣性,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才观和利益观。

1.3在临床实习中强化医德教育

如果医学院校给了医学生一个做医生的思维,医院的文化则给了医学生一个做医生的灵魂。医院实习是医学生走向临床工作生涯的第一大课堂,在这个课堂上,要培养学生成为德术双修的好医生。在学生进入医院实(见)习前,学校要召开学生工作座谈会,校领导和任课教师参加,听取学生意见,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根据学生思想状况进行分析,加强指导和教育;同时通过报告会、讲座等形式强化以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精神为核心的医德医风教育。

在医院实习期间,学生可能会目睹医务人员的非道德行为,学校应多与实习点医院沟通,加强联系,定期进行实习检查,帮助和配合实习生解决临床实习时遇到的道德困境问题,督促他们多了解病人、尊重病人的各项权利;学会坚决抵制、敷衍塞责、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临床带教老师应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及职业道德培养结合起来,运用工作中的实例现身说法进行医德教育。比如选择正反两方面的医德事例,用那些对病人满腔热忱、勤勤恳恳工作的先进典型,使学生体验到做为一名医务人员的事业责任感;也可运用工作中的一些反面事例,在实习生中开展讨论,使学生对那些不精通医术、对病人漠不关心、贪图钱财、以医谋私的医务人员产生厌恶的情感。

2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着眼点,发挥其育人功能

大学育人最本质的东西就是文化,校园文化对学生个性的塑造、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个人潜能的开发、心理结构的完善等有着巨大的内驱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校园文化可分为三个层次,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由于地方性医学院校在硬件设施、办学条件、资金等方面与重点医科大学有较大差距,所以这类学校应侧重于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设力度,突出医学特色,尤其是在办学理念、校园精神、校风和学风等方面应有自身行业性特点。

2.1培育校园精神,加强制度文化的建设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优秀的校园精神一旦形成,便会在教育活动中起到激情励志、调整心态和规范行为的作用。例如笔者所在的曲靖医专一年一度的开学典礼都有一段重头戏,即每一名新生都要庄严地举起紧握拳头的右手,跟着领誓者宣誓“希波克拉底誓言”和医学生誓词,当洪亮整齐的声音回荡在礼堂上空时,每个人的灵魂都在这一刻受到了洗礼,这将在他(她)一生的事业拼搏中注入无尽的动力,起到了代代相传、历久弥珍的效果。以医学生誓言为切入点,培养高尚医德,探究医学奥秘,成为志存高远、奋发向上的人才,这正是优良校风的精神内核。

在强化校园精神的同时,要加强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学校应把倡导的思想道德原则体现在规章制度之中,让师生清楚地认识到学校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更好地提升师生的政治责任和素质,指导师生的行动,使校园精神不断得以强化和深化。

2.2加强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学风建设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一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和为社会输送人才的质量。医学生将来从事的是人命关天的事业,学校有什么样的学风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医务工作者。一所好的学校必然是学风优良的学校,因此,加强学风建设势在必行。比如学校可通过学风教育报告会,用目标激励、典型激励、精神激励的方式大力宣传学风建设;请一些校内外知名医学专家做报告,重点讲医学知识运用情况,描述医学专业的发展现状、前景,给学生以清楚的理性认识,激发学生求实、进取;或请各专业优秀毕业生回校做报告,使学生从成功者现身说法上学习其奋斗的经验,获得更大的学习动力;每年举办优秀应届毕业生报告会,以求职为切入点,引导非毕业班学生增强紧迫感,珍惜时间,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3-5]。

3以社会实践为立足点,建立社会实践育人体制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医学生更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医学教育和服务对象都是社会上的人,其教学内容和方式无不与社会密切联系,受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制约,因此医学教育本身要求重视社会实践环节,并形成制度化、规范化。

3.1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是为学生提供良好实践环境的基础条件。学校要主动与社区、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等联系,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建立一批长效的、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基地。通过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迈出课堂,走向社会,了解社情民意,锻炼能力,拓展思维,增长才干,这个途径对医学生的成长成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将内心的认识外化为社会实践活动,做到知行合一,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得到切实提高。

3.2精心制定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医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应根据不同的内容和形式提出不同的要求,事先制订社会实践计划和方案,对参加实践的学生提出时间和任务要求,使社会实践制度化、规范化。比如组织高年级学生“三下乡”活动,在临床教师带领下,开展巡回医疗,要求学生进行卫生宣传教育、卫生咨询服务,通过对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实践,增加学生动手机会,提高临床工作能力;同时,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广泛了解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和广大农民对医疗卫生保健的要求,使学生体验到我国医疗卫生条件还比较差,深深感受到基层需要我们,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其自觉树立良好医德医风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3.3完善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

学校应制定社会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对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论文或调查报告成绩以及教师工作量必须确定量化考核指标。实践教学的考核不能只注重考核结果,更要注重医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信念、智慧、能力等做出综合评价,这其中应该包括品德修养、团队精神、综合能力、协作意识等等。

因为现代医疗活动因其分工越来越细,已经“成为一项具有产业特征的集体劳动,它需要多层次、多方面、多科室人员的全方位的配合和协作”[6],所以大力倡导和弘扬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是时代赋予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任务。同时应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性,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实践中的态度、行动、调查论文或报告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蒋晓飞. 医德教育从头抓起[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9(7):43- 46.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 (中发[2004]16号).

[3] 桂程君,张胜华. 如何加强地方性医学院校的学风建设[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5(2):220-222.

[4] 官萍,李勇,游义芳. 医学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探索[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11:687-688.

[5] 曾玉华,何国平,胡小平. 加强和改进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几点思考[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6:41.

道德与法治实践报告范文第3篇

题目: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以思想道德建设为视角

姓名:刘某某

导师:李某某

专业:法学

年级:XX级

时间:2014年10月22日

一、选题依据(目的、意义、学术价值、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本人学术准备情况)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新中国成立至今,政治、经济、文化蓬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日新月异。与此同时,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其中,未成年人犯罪突出。未成年人犯罪不仅意味着个人与社会的严重冲突,而且更意味着社会化、文明化的挫败;不仅危害了社会治安秩序,干扰了经济建设和发展,也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品德不良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

其一,刑事法学领域:

(1)为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以思想道德建设为视角开展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研究,可以为犯罪问题的研究拓展新的思路。我国当前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犯罪学和刑法学两个学科内进行探讨。其中,犯罪学领域侧重于事前的社会预防和事中的治安预防;刑法学领域侧重于事后的刑罚预防。这些预防措施主要是通过外在的手段实现对未成年人越轨行为的规制,而犯罪预防内在手段的运用,即借助思想道德意识的作用引导未成年人的行为,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以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为视角,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问题展开分析,试图为犯罪预防问题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2)冲破思辨研究一统天下的局面。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任何科学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工具。犯罪是一“综合病症”,必须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犯罪问题进行剖析。刑事法学并非书斋里的学问,其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我国的学者长期以来惯于思辨式的理论研究,缺少对犯罪问题进行实证考察。本文拟通过实证调查、个别访谈的方法,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实际态势、分析犯罪发生的原因,为犯罪预防的研究提供实证资料。

其二,政治学领域:本研究除了在刑事法学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外,还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学价值。我国未成年人有3亿多,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犯罪的发生,影响国家的未来发展。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从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出发,结合未成年人犯罪的现实,有针对性地提出犯罪预防对策,对于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持续进步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

2、实践意义

未成年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注未成年人就是关心祖国的未来。从思想道德建设的视角出发,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问题作系统解读,可以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献计献策。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重要的战略选择。我们要建设的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犯罪破坏社会和谐,尤其是未成年人犯罪,不仅影响社会治安,更是关系到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和未来国民的素质,这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非常。因此,关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安居乐业,促进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本文根据调查收集的资料,有针对性地从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提出未成年人个人预防措施和社会治理对策。这些建议和对策,立足于我国实际,更加突出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将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参考。

(二)研究现状

未成年人犯罪是相对于成年人犯罪而言的。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自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非常关心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发展,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保持高度重视。1979年8月中共中央批转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共青团中央等八部委所写的《关于提请全党重视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报告》,这为未成年人犯罪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更为深入。尤其是近几年,未成年人犯罪越来越严重,其数量递增,而年龄递减,这一态势引起理论界的密切关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研究不断升温。经过学者们多年的努力,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成果显著,相继有多部著作出版和多篇文章发表。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研究视域狭窄。犯罪现象复杂多样,既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道德等方面有关又与个人的生理、心理、生活方式等因素密不可分。因此,犯罪学研究必须运用法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知识。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研究多集中于法学和社会学方面,缺乏从众多的学科领域出发进行深入研究。

2、研究内容缺乏创新性,研究选题过于集中。笔者对近些年出版的未成年人犯罪著述和中国学术期刊网收录的相关论文进行统计发现,虽然有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研究很多,但论述内容相近,研究思路模式化。我们说,研究选题关注学术热点无可厚非,但应对同一问题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和研究,才能不断推动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总的来看,目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犯罪学领域内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措施进行探讨,缺乏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问题的全面系统研究。虽然一些学者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与犯罪预防问题有所涉及,但过于分散和零碎,缺乏全面、系统和深入地研究。

3、研究方法以思辨和论证为主,欠缺实证研究。我国学术界普遍认为当前我国犯罪问题的研究,重思辨和论证而轻实证。康树华、周路、戴宜生等多位专家学者曾多次提出这个问题。理论研究的对象——犯罪现象是真实的客观存在,脱离了实践的研究无异于空中楼阁。虽然也有一些学者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但毕竟是凤毛麟角,而非主流。

(三)研究目的

1、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等多种研究方法,从思想道德建设的视角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进行全面解读,为犯罪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维方式。

2、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原因、预防等问题的系统梳理,弥补犯罪学理论研究上的不足。

3、通过对未成年犯罪预防问题进行全面考察,激发社会各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进而更好地做好未成年人工作。

4、通过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的剖析,设计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社会治理的方案,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献计献策。

(四)本人学术准备情况

通过中国国家图书馆、河北省图书馆、中国期刊网查阅文献资料和购买图书资料等多种途径,为开题报告的撰写和论文的正式写作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其中,主要著作包括:

1、陆志谦、胡家福主编:《当代中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冯云翔、娄鸿雁著:《未成年人犯罪及预防》,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许邦银、张晶主编:《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理论与实践》,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姬素兰等著:《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对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董新臣主编:《未成年人犯罪的惩治与防范》,西苑出版社2000年版;

6、袁作喜、冯锐著:《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与防治》,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7、王亚东、鲍遂献主编:《中国现阶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版;

8、康树华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犯罪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张利兆主编:《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

10、张小虎主编:《犯罪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李春雷、靳高风著:《犯罪预防理论与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冯树梁著:《中外预防犯罪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鞠青著:《中国城市社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模式研究报告》,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4、黄教珍、张停云著:《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犯罪的心理预防和教育对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5、莫洪宪主编:《中国青少年犯罪问题及对策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6、[美]路易丝?谢利著:《犯罪与现代化》,何秉松译,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

17、[意]龙勃罗梭著:《犯罪人论》,黄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18、沈壮海著:《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论》,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

19、《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导读》编委会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导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0、苏宁著:《关注成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前沿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1、鞠文灿主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新问题与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2、陈永弟:《借鉴与参考——部分国家和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掠影》,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主要期刊文章参考资料:

1、周运清、王培刚:《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个性结构与特征分析》,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05年第1期;

2、张旭:《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种整合性教育预防体系的建构理路》,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6期;

3、刘远山:《略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重点及对策》,载《河北法学》2001年第4期;

4、席小华、秦卫平:《学校法制教育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载《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5、钱晖元:《未成年人犯罪主要原因及对策》,载《江淮法治》2002年第10期;

6、王宇:《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与预防》,载《公安研究》2005年第9期;

7、狄小华:《社会转型期的未成年人犯罪与防控》,载《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8、全哲洙:《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载《理论前沿》2004年第14期;

9、任月勤:《试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三个重要环节》,载《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0、王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讨会综述》,载《道德与文明》2004年第4期;

11、罗志丹:《创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年第4期;

12、贾怀忠:《学校、家庭、社会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载《教育革新》2006年第5期;

13、黄志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在实施》,载《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二、论文结构框架(主要观点)

论文包括导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

导言部分主要是介绍未成年人犯罪预防问题的研究意义、研究情况、本文的研究目标、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以及文章的创新之处等。

正文部分共四章:

第一章未成年人犯罪现状

第一节未成年人犯罪概念

第二节国内外未成年人犯罪现状

第三节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与趋势

第二章未成年人犯罪原因解析

第一节犯罪原因概述

第二节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原因析评

第三节思想道德建设与未成年人犯罪

第三章当前我国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思想道德因素分析

第一节社会

第二节学校

第三节家庭

第四节个体

第四章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第一节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理论与实践

第二节国外未成年人犯罪治理措施

第三节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体系

结语部分从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出发,理性地分析和评价这一现象,再次强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呼吁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多策并举、多措并举做好未成年人犯罪治理工作。

三、论文写作安排(进程安排、待解决问题)

(一)写作进程安排:

2014年7月——8月搜集资料,确定论文题目;

2014年9月——10月中旬撰写开题报告;

2014年10月下旬——11月上旬在导师的指导下修改开题报告;

2014年11月中旬——2015年2月下旬撰写毕业论文;

2015年3月在导师的指导下修改毕业论文;

2015年4月毕业论文定稿打印。

(二)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研究的核心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入手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其中,实证调查将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由于这一研究要以多学科为基础,学科之间的整合也将是该研究中重点解决的问题。

导师或论文指导组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扩展:论文开题报告的意义、写法

一、论文开题报告的意义

论文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开题报告既是文献调研的聚焦点,又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展开的散射点,对研究工作起到定位作用。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真实性,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其中真实性体现在研究计划上。

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要准确、规范、简炼。

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有时候还要把研究方法写出来。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最好引用成熟的理论术语来构造题目,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因为我们是在进行科学研究,要用科学的、规范的语言去表述我们的思想和观点。

简练就是课题简短精练,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二、论文开题报告的写法

论文开题报告的格式及写作技巧

1.论文开题报告格式

论文开题报告的一般内容包括:

(1)课题来源、开题依据和背景情况,课题研究目的以及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2)文献综述,着重阐述该研究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发展方向、研究方法、应用领域,同时介绍查阅文献的范围以及查阅方式、手段。

(3)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4)研究计划。包括学术构思、研究方法(包括拟采用的实验手段)、关键技术、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可行性分析(包括所需科研和实验条件、课题工作量和经费)、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难点、解决的方法和措施以及预期目标。

(5)主要参考文献,列出所查阅参考的文献。

(6)研究工作进度计划。

2.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技巧

(1)选题合适是前提

一个清晰的选题,往往已经隐含着论文的基本结论,因此选题应本着以下原则:

*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综合训练的基本要求,难易度及任务量适宜。

*与自己实际教育背景、科研工作或生产实践相关的、较为熟悉的问题。

*是自己专业中发展迅速影响重大而需综合评价的部分。

*反映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或新动向的题目。

*所选题目不宜过大,越具体越容易收集资料,从某一个侧面入手,容易深入。

(2)研究目标具体却不死板,有价值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

(3)收集资料,积极学习研究课题所需理论是论文开题报告的基础

首先,收集资料。我们要了解别人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工作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有创造性。

文献资料是撰写好学术论文的基础,文献越多,就越好写。选择文献时应选择本学科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等,要注意所选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及科学性、优先选择阅读近期的(近3~5年),后读远期的;广泛阅读资料,有必要时还应找到有关文献所引用的原文阅读,在阅读时,注意做好读书卡片或读书笔记。

其次,学习理论。我们要掌握与我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研究工作才能有深入进去,有真正的创造。因此,我们进行科学研究,一定要多方面地,要加强,这样我们写开题报告的时候,才能更有把握一些,制定出的开题才能更科学、更完善。

文献综述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要注意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资料。该部分应是是评论性的,本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4)正确的指导思想是论文开题报告的政治保障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对于范围比较大,时间又很长的课题来讲,大家在总的方面,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指导思想,就可以避免出现理论研究中的一些方向性错误。

(5)研究计划是开题报告的核心

研究计划,就是课题确定之后,研究人员在正式开展研之前制订的整个课题研究的工作计划,它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研究计划水平的高低,是一个课题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反映。一个好的计划,可以使我们避免无从下手,或者进行一段时间后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的情况,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因此研究计划要科学、要务实,切忌脱离实际。

道德与法治实践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师 大学生 综合素质 思想道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101-02

当代大学生承担着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他们要能出色地完成历史所赋予他们的任务,要能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就应当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力,而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有助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为此,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部教师,我们应当本着热爱党、忠诚党的伟大教育事业,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目标,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根据大学生不同专业特色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模式,积极履行我们的职责,努力培养学生忠诚于党,热爱祖国,奉献社会,感恩他人的好品质。

一、引导学生努力践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精神

1.从知识、能力和素质各个方面进行培养,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课程,是一门能适应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生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课程,它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重任,对当代大学生能够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要努力引导学生践行该课程的重要精神,从知识、能力和素质各个方面进行培养,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第一、在知识目标的培养上: 我们要坚持以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努力实现“我的中国梦”为核心内容,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主要教学目标,积极贯彻“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思想,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职业观、恋爱和婚姻观,准确掌握我国宪法和基本法律的内容和主要精神,增强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当代大学生紧随时代的发展步伐,做一个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

第二、在能力目标的培养上:我们要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在自己的实际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树立起诚信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创业意识,并同时具备学习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综合高技能、高素质人才。

第三、在素质目标的培养上:我们要根据本课程的教育目标,让学生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懂得一个大学生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高尚的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及法律素质,不断鼓励学生立志做社会主义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鼓励学生要勇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2.对于本课程的教育教学上,采用多种实践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一是在课堂中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或者进行主题演讲和辩论。课堂中不仅仅局限于只讲理论知识,我们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专业特色,结合课程的理论知识和社会的实践,对学生进行有益于学生成长和成才、有益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和讨论或者进行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主题演讲和辩论,比如:分析和讨论:“为了生态文明,我是怎么过低碳生活的。”;主题演讲:“我的中国梦”、“我该怎样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我的人生理想”;辩论:“我们要及时行乐还是要努力去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等等,上述的实践活动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此,我们要运用好这些与课程理论知识相关的实践活动,注重对学生教育的整体性和层次性,通过分析、讨论、主题演讲和辩论等活动进行观点碰撞,深化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

二是鼓励学生到校外去参观和现场观摩。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去参观当地农村的小康建设情况或到当地敬老院为老人表演节目、打扫卫生或拜访当地的革命老军人,听听老人讲讲过去的革命故事;我们也可以鼓励学生去参加当地的法庭听审活动,了解庭审流程等等,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

三是让学生利用好学习时期和寒、暑假时期进行校园调查报告和社会调查报告。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学习和放假的时间段,组织学生以小组或个人形式,让学生利用学习时期的空余时间去进行校园调查,比如:“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寒、暑假时期进行有关于社会实践的社会调查,包括公民的法律意识、公民的诚信意识等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课程相关的话题进行调查,并要求学生在调查结束后,整理调查资料,最终形成调查报告,老师根据学生的调查报告所体现出来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关建议,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调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又能使学生的道德修养提高到新的境界。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实践教育方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思想、道德、职业、法律等的相关理论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加深对该课程的理解和把握,并理论运用于实践,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职业观和法制观教育为基本内容,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修养, 进一步提高辨别是非、丑恶的能力,不断加强学生的自我修养。

二、引导学生做一个感恩的人

其实就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感恩,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感谢、感激,却又包含此意。感恩,是一种更深的、发自内心的生活态度。”[1]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尊重他人,才会懂得回报父母,才会懂得报答学校、社会和国家。为此,我们想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还应当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感恩的人。第一、引导学生感恩自己的父母。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深深爱着我们的人,他们给予我们的生命,在我们成长和成才的道路上付出了他们毕生的精力与全部的爱,他们给予我们的爱是无私的,是不要求回报的,他们给了我们温暖的家,他们是我们历经风雨之后温暖的“港湾”。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要想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去陶冶学生爱自己的父母的情操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我们要通过多种的实践活动,比如:“感恩的心,感谢我的父母”,让学生再一次地思考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明白自身的成才是给父母最大的回报;第二、引导学生感恩自己的老师。老师是学生的人生引航者,他们带领学生乘风破浪,战胜万难,迎接胜利的到来。唐朝诗人李商隐在《无题》中提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该诗句表达了“缠绵悱恻的情思、生死不渝的信念。后人常引用来比喻一个人献身于高尚理想、事业的至诚与忠贞。”[2]所以,后来人也用它来形容老师给予学生无私的关怀与培养。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感恩自己的老师,用自己的努力去回报老师无私的付出。第三、引导学生感恩社会与他人。社会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大集体,我们总是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不断磨练自己和成就自己,去实现我们的人生理想和价值,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感恩社会与他人给予了自己的一切,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合作、协作、关心、关怀和谅解他人,终究使自己成为一个社会有用的人。第四、引导学生感恩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在人生的历程中,我们总会或多或少的经历伤害,可能在偶尔的场合或者某次不经意间受到了我们不愿意接受的别人对我们的伤害,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感恩那些曾经有意或者无意伤害过我们的人,要让学生能够正视伤害,变伤害为动力,不能在受伤的地方变得一蹶不振,而是更加勇敢,更加坚强地改变自己,让曾经失败过的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我们要让学生去感恩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因为有他们才有现在或者未来那个更优秀的自己。

“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智慧,一种为自己赢得美好未来的资本。读懂感恩,践行感恩,是我们在工作中实现自己价值、创造社会价值的源泉。”[3]我们要通过对学生的“感恩”的教育,让学生能够明白:“我们要感谢我们的父母,感谢他们赐予我们的生命和抚育我们成长;感谢我们的老师,感谢他们孜孜不倦的教导与无私的付出;感谢他人和社会,让我们做生活的强者;感谢曾经轻视过我们的人,让我们不低头,更加精彩地活”的道理,让学生懂得感谢他人,感谢这个世界上所有应该感谢的人,让他们能时刻铭记恩情,从而培养出学生感恩他人、回报这个世界的意识,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总之,我们要根据我们作为教师的职责以及思想政治课学科的特征,鼓励大学生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帮助他们不断开拓人生的新境界,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让他们努力在社会实践中展现自己的最大价值,立志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有”新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奋斗。

参考文献

[1]青影.感恩做人责任做事全集[M].远方出版社,2011.1 第4页

[2]李商隐 武略.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丛书[M].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10 第36页

道德与法治实践报告范文第5篇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于回答“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什么”这一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但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还影响到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标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但关系到每个受教育者,而且关乎全社会,是二者统一的有机整体。新时期,我国对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和部署,这也意味着我们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提出新的要求。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发展

1.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更具社会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在这短短的24字当中,蕴含了我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景。其中,民主和自由更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层面诠释出党和国家的任务,不仅是要构建一个经济、政治和文化繁荣发展的社会,更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全面的社会发展目标,让思想政治教育具备了前所未有的新价值,使其效果的衡量有了新依据。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了新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即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全面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对全面深化改革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将越来越高,作用将越来越大。在当前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社会性更加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为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激励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协调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促进和保证政党、政府和市场对国家和社会的治理。

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届四中全会,会议指出,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就要求党领导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从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在此过程中,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目标,有利于全面贯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的要求。

2.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更具实效性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新事物作为更符合当下环境要求的元素,应被予以支持和鼓励。马克思曾指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总是同时产生”。在物质世界中,我们就是在不断通过解决新问题来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新的条件和环境,而这种实践基础之上的理论创新,正是能够引起社会伟大变革的先导。

其次,主席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两个巩固也是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其中,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行动指南。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以丰富和发展,这些理论体系会更加密切地通过对思想的教育指导实践,使社会朝向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最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改革共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国家,集体和个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指导。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

1.加强社会主义信念教育

信念是意志行为的基础,是个体动机目标与其整体长远目标相互的统一,没有信念人们就不会有意志,更不会有积极主动的行为。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加强对社会主义信念的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信念教育与理想教育相伴出现、密不可分。当信念成为一种心理动能,能够为了实现理想而激发人们潜在的各种能力,就能达成与理想信仰相应的行为志向。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就是将坚定的社会主义教育普及到每一位群众,再将社会理想内化为个人理想,达到二者的辩证统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在全社会开展信念教育,使其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和精神品质。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其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价值指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总结了我党长期以来的理论发展,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建的内容。不仅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渗透在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每个层次。因此,党和国家将彻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我国的国民素质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全过程。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至今,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突飞猛进,我国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伟大实践的热潮,并得到广泛的认同。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做到发展的成果由人民集体共享。

3.重视生态道德教育

生态文明是我国的一个常见问题,但长久以来,人们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随着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日益成熟,我们在创造“中国式奇迹”的同时,也造就了一系列“中国式难题”。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各类自然灾害变本加厉。诸如此类的情况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人们终于开始正确审慎究竟该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描述,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上升到同一高度。这深刻体现了我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进一步得到发展和完善,体现了我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切贯彻落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当中来的伟大跨越。报告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四个方面对我国今后一段时间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战略部署。但在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要想建设一个“美丽中国”,不能仅仅依赖上层建筑的约束,更需要从意识形态领域出发,通过道德教育使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成为潜意识里的思维定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向受教育者传递教育理念的方式是多样的。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途径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灌输教育”,而是越来越多地借助于报纸杂志、社交媒体、网络新闻等多种媒介,提高了与受教育者的互动程度,对其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将多样化、形象化。

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人本化、全面化、系统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仅仅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改革实践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人本化,能够更全面地坚持以人文本,这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现如今,思想政治教育已拥有词典式的教育方法体系供教育者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者能够将其良好地结合到实践当中,而这种结合是对教育者的教育素质和能力最大的考验。随着新时期不断全面地推进改革进程,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完善并加以系统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我们要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深刻实践出发,既熟稔于理论层面的传统方法,又将其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诸多要素相互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系统。

2.积极学习道德榜样、开展精神文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