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道德教育生活化探究

道德教育生活化探究

1道德教育生活化措施

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和素材要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道德教育的过程要在生活中进行道德教育的结果要超越生活.使学生不仅学会过有道德的生活.而且形成探寻人生价值.自我建构可能生活的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中学教学工作经验提出如下几点对策:

1.1稳步实施中学课程改革。切实贯彻素质教育方针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推行.而“回归生活”则是本次课改在基本理念变革上的最好体现它所针对的是以往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新课程所反对的是脱离、背离生活的道德规范教育、社会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应该说.“回归生活”是这次课程改革中各门课程共同追求的目标这也意味着.在以往的中、小学教育和课程中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弊病.那就是:教育与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现实生活,遭到学生的厌恶。相对而言’新课程、按照新课程标准所编写的教材.在实施中普遍为学生所喜爱,他们开始对这门课有了兴趣。新课程、新教材的魅力何在?从根本上说也许就因为它是学生自己的,来自学生的生活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稳步推进之时,教师和学生应依托新教材,共同建构崭新的课程生活。如果我们把课程实施过程看作为一种生活的话.那么.这个生活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的.师生之间的互动是这个生活的重要内容我们以“生活”为基点.也就是摒弃以往把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看成是相互对立的两极。或是以教师为主体,或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二元对立思维。教育和课程(实施)作为一种生活,它既不是学生的单独生活.当然也不是教师的独角戏.他们在这个生活中组成一个共同体,作为共同体的成员。他们在一起生成和推进教育课程的生活.实现经验的改造。在这个生活共同体中。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是。他们在课程生活中承担的角色是不相同的在以往的课程生活中.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扮演灌输知识、课堂管理的教头角色.学生则是一种被动被控的“从属”角色。教师经常成为“独裁之王”.那么在新课程中教师是不是又成了“无用之物”?回答是否定的在新课程中.教师对学生而言。居于何种角色地位呢?他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激活者.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人到学习生活中来.并且在与学生之间不断发生的互动、对话、交流、沟通中引导他们的学习活动,不断扩大、改造、推进他们的经验.促使他们在更高层次上的自我建构。他是一名引领、激发和深化学生学习生活的人。他的角色应由“教书”转向“教人”。他的日常教学行为不应专注于“备教材”“讲教材”.而应不断扩大、改造、推进他们的经验.促使他们在更高层次上的自我建构。还要以对学生高度关怀的精神.去了解学生的不同需要.不同的发展现状.并且在和学生双向交流中不断加深这种了解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情境.支持学生的各种学习投入,促使他们心智的发展。

1.2建立公正合理的德育制度体系

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不高已是公认的事实,为改变学校德育的面貌.人们已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乃至德育模式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与探索。可德育的付出与德育的绩效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落差.使德育成为学校教育中最令人困惑也最令人不安的方面要提高德育实效,现实的学校德育工作该从何处入手?本文认为:除继续推进德育课程改革.不断净化和美化德育环境之外.还要从外在的德育制度着手.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德育制度体系“任何一种德育.都要根据一定的德育思想建立起一套实践体系.其核心就是德育制度没有制度体系保障的德育思想.是不会成为实际的教育行动的.因而没有制度化的现代德育思想.也就不会有现代化的德育实践。”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在德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他们是德育作用的对象.德育的最终成果要在学生身上来体现。所有的德育制度最终目的都是为培养学生的品德服务的。因此.德育制度制定过程中.学生应该有参与的权利特别是那些直接规范学生行为的制度.如学生守则,ia常行为规范,管理制度等等。在德育制度制定时,教育者应提供解释.允许讨论,甚至可以要求学生一道参与制定,而且制定之后师生要共同遵守。这样所获得的制度才是学生乐意接受的,才是公正合理的.才具有切实履行的生命力。要使德育制度对学生德性的培养发挥正向的作用.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即制度本身应该是道德的受教育者是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德育制度来学习对制度的遵从.进而将来走向对社会德育制度的遵从的。道德的德育制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正义、公正、宽容、民主等精神,它既能要求个体做出道德行为.更有助于个体对不道德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除此之外.我们还应看到:学生的学校生活是制度下的生活,教育者应关注学生不同方面的生活积极创设生活化的德育情境,努力实现制度与生活的有机融合。但生活的意义是多元的。并非所有的生活都是值得追求的。学校道德教育要直面现实生活,充分挖掘不同生活的教育意义.引导学生追求善的生活.抵制恶的生活。制度与生活是学校德育工作紧密相连的两个方面。如果说制度提供道德规范和营造德性氛围的话.生活化则致力于实现这些规范和促进外在氛围向内在氛围的转化。前者倾向于德育外在条件的建立,后者则注重个体内在道德品质的实现。制度与生活彼此联系,并统一于个体德性的养成在学校道德教育生活化过程中.如果能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德育制度体系.那就迈出了增强德育实效最坚实的一步。

1.3净化和美化德育环境

要净化和美化德育环境.就必须在学生每日生活于其中的校园环境上做文章,即坚决抵制不良的校园风气,努力创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不同的校园环境对德育工作产生着不同的影响。校园环境包括校园文化环境和校园自然环境两部分。校园文化环境是校园环境的软件.集中体现于校风、学风、班风上。一个学校的校风、学风是与这所学校的历史传统特色分不开的。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重要的精神环境和心理氛围。班风相对于校风而言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影响更直接更具体。因此。学校应注意挖掘、整理和发扬学校的优良学风、传统校风以及优良的班风。校园自然环境是校园环境的硬件.包括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场所,优美整洁的环境对于陶冶学生品行的功能已经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当然,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各种学术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等对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影响亦应受到重视。教育工作者应广泛开展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通过内容鲜明、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使未成年人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还要注重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重视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开展教师行为示范活动,使广大教师能以满腔的热情教育学生,以文明的行为引导学生,以高尚的情操影响学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生活化是相对于知识化而言的,它是当前学校道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价值取向学校道德教育只有根植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并着眼于学生的德发展:才会有深厚而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