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金融市场人民币国际化论文

金融市场人民币国际化论文

一、人民币国际化:困境与挑战

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世界在经济、贸易和金融领域的联系日益紧密,人民币的国际需求越来越强烈,人民币跨境使用取得重大进展。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上,目前货物贸易进出口的人民币结算比重已达15%;在人民币跨境直接投资结算上,截至2014年11月,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已达1.67万亿元;在人民币跨境金融投资结算上,截至2014年9月,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试点额度已达7400亿元;在人民币离岸市场和货币互换业务的发展上,人民币清算行已在香港、台湾、新加坡、伦敦、法兰克福、巴黎等地初步设立,截至2014年10月,人民银行先后与26个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额度约2.9万亿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同时,人民币已被部分地区的货币当局纳入外汇储备,并成为世界第七大储备货币。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虽然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不断扩大,但由于我国在金融实力、外贸结构、信用评级体系和资本项目开放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本质性问题,人民币国际化仍面临如下困境。

1.中国在全球的金融竞争力,不足以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路径支持从美元和欧元等货币的国际化历程来看,货币国际化与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具有高度相关性。虽然中国已成为经济贸易大国,但缺乏深度和广度兼备的金融市场,这既不利于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又不利于分散来自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中国本土金融市场长期过度依赖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国有商业银行,其垄断行为造成资本运作和风险内控能力的低下,制约金融市场开放的步伐;股票市场运作效率不强,未能与国民经济形成有效互动;债券市场发展缓慢,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国际债券的发展亦刚刚起步。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的建设虽然成果颇丰,但仍困难重重:首先,人民币离岸市场缺乏高效、安全的清算系统和跨境支付系统,制约了离岸市场的交易规模;其次,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法制体系尚未形成,其运行中可能面临国际法律冲突、逃税漏税和资产非法转移等问题,这将降低其对海外资金的吸引力,不利于国内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协调配合;第三,离岸人民币市场缺乏投资工具,难以进行人民币资金的体外循环,其国际吸引力无法充分展现;第四,离岸资金运作会使人民币汇率和利率定价机制日趋复杂,离岸市场达到一定规模后,就会冲击本土金融体系,对我国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形成新的挑战。

2.经常项目顺差背后的外贸结构缺陷就货币国际化的理论路径而言,通过对外贸活动进行本币计价结算是推进本币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但我国在推进人民币外贸结算的过程中仍面临众多困难,美元等国际货币在我国外贸结算中仍占据主导地位。我国目前正处于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攻坚期,长期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所导致的对外贸易大而不强等结构缺陷在短期内难以解决。首先,在出口贸易构成上,加工贸易长期占据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但无论进料还是来料加工,其附加值在整个贸易过程中占比都很低。国际分工中,由于国内企业创造附加值的能力处于劣势,只能被迫采用美元、英镑等进行定价结算,使人民币在对外贸易中的使用空间大幅压缩;其次,在进口贸易构成上,国际大宗商品占比近40%,由于大宗商品普遍以美元计价结算,人民币在进口环节的使用空间再次受限,输出路径受阻;最后,我国外贸企业多数长期由境外母公司注资,而境外企业对汇兑风险较为敏感,通常避免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因此,运用贸易定价的方式将人民币推向世界举步维艰。从国民经济的微观角度分析,以上缺陷都与境内企业的生产方式落后和国际竞争力低下密切相关,这会对人民币国际化的长期潜力形成制约。

3.信用评级体系的缺陷,阻碍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危机引发了对国际信用评级体系的质疑,也为中国信用评级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机遇。随着中国经济与信用规模的高速增长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稳步推进,未来必将凸显中国信用在全球信用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但目前人民币在岸市场和离岸市场因缺乏有效的信用评级机制和评级机构,投资者利益和金融市场的规范运行难以得到有效维护。近年来,穆迪、标普、惠誉等西方评级机构利用中国信用评级的薄弱环节,在几乎毫无障碍情况下,已经掌控我国评级市场,严重威胁中国的金融主权和经济安全。自2006年起,美国运用股权或技术合作对中国评级体系全面渗透,目前已收购中国信用评级行业中3家最大的龙头企业,控制了中国2/3以上的信用评级份额。美国对中国评级市场的控制,歪曲了我国的金融主权和企业的实际偿债能力,增加了资金成本,影响着金融资产的定价权和宏观经济政策的话语权;其次,美国利用信用评级搜集我国重要行业的战略信息,侵蚀中国的国家竞争力,削弱人民币国际化的后备动力

4.资本项目以及汇率、利率形成机制改革面临众多矛盾经济学界尚未从理论和实证角度证明,资本项目完全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利大于弊。国内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应全面加快资本项目自由化的步伐,但这种观点有待商榷。罗纳德•麦金农等(2014)认为,若让人民币浮动,放松资本管制并追随发达国家进入零利率陷阱,那将得不偿失。不发达的商品和资本市场的货币吸收能力较低,中国将受到快速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的冲击……中国作为不成熟的债权国,完全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是做不到的。长期以来,中国面临严重的三难困境。但我国逆转三难困境,依赖的是货币冲销,即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发行央票并调整法定存准金率,回收因国际收支顺差而投放的流动性,潜在通胀压力得以控制。长期冲销对国内利率形成上涨压力,为维持被低估的实际利率,中国陷入美元陷阱,其不合理性日益凸显;冲销造成的资源错配,导致中小型企业信贷资金紧张,它们被迫转向影子银行融资,累积了大量债务风险;强售央票和提高存准金率等冲销手段,使商业银行的利润受到压缩,从而刺激商业银行过度涉足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加剧金融市场的风险。

5.全球货币体系改革进程缓慢,霸权主义国家有意识地遏制人民币崛起人民币短期内未必能撼动美元的霸主地位,但势必会挤占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份额,使其重要性下降。目前,美国经济逐步复苏,QE3如期结束,美元升息势头高涨;欧元区经济疲软,通缩风险激增,欧版量化宽松呼之欲出;日本经济延续复苏势头,为实现其就业和通胀目标,将维持量化和质化宽松。随着中国金融体系的逐步开放,各大经济霸主之间的货币政策造成的外部冲击,势必会加剧人民币汇率波动。就大国政治角度而言,经济问题背后都是政治问题。纵观世界货币史,只有英镑和美元彻底实现了国际化,其背后遍布政治军事力量的支撑。人民币国际化是一项复杂工程,不仅需要国内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更需构筑全球的政治经济力量体系来接受世界市场的血腥洗礼。我国正处于经常项目跨境流动、资本项目逐步开放和离岸市场搭建的三重敏感期,人民币今后还会进军全球储备货币和大宗商品交易体系,这对美国等世界强国而言,意味着分割其在全球的核心利益。美国重返亚太和南海领土争端,也可能对人民币国际化造成威胁。因此,人民币国际化既要尊重市场的逻辑,更需在国际战略角度针对外在不利因素拿出应对之策。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宏观选择

1.培育中国经济核心竞争力,打牢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基础各大强势货币走向世界的幕后都有着国力深厚的经济体系作支撑,人民币的金融血液若要成功汇入国际货币的洪流,则必须拥有高效、开放且结构合理的实体经济作后盾,尤其要不断提高外贸和战略投资在全球经济战场中的地位。首先,应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为实体经济注入内生动力。我国经济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已成定势,今后必须在对经济增速放缓容忍的同时,加强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出口品的附加值,从而改善我国的外贸结构,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其次,要推动实体经济国际化,提升中国经济的全球竞争力,打牢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基础。随着经济增速稳中放缓,产能过剩加剧,国内投资低迷,我国更应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实现国内过剩产能的转移配置,建立以跨国企业为核心的全球产业链。服务于本土经济的海外强大桥头堡一旦建成,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必然随之提升,这将为人民币国际化开辟广阔的天地。

2.提高中国在全球的金融竞争力,构筑人民币国际化的金融基石在本土金融体系的建设上,要逐步改变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为其注入更多社会资本。在运作稳健的前提下,不断拓宽国有银行经营范围,提高其运作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同时,要鼓励金融创新,规范中小银行的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元融资渠道,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在直接融资领域,应加强金融监管,并推动金融产品研发,建立多元化的投资市场,提高股市运作效率,使股票市场、银行借贷市场和实体经济形成有效互动,使国内金融体系成为实体经济的坚强后盾。在离岸市场的建设上,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应合理借鉴纽约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建立全球离岸人民币清算系统,提高离岸市场的广度与深度,扩大其国际影响力;逐步完善离岸市场的法制体系,建立针对离岸市场的监管机构和监管制度,并与相关国建立互信机制,化解监管冲突;加强对跨国洗钱和金融犯罪的法律规制,遏制境内资金向海外非法转移,并完善国际税收合作机制,打击逃税避税,维护我国的税收秩序;加快金融工具创新,促进人民币资金在离岸市场的体外循环,并搭建离岸资金的回流渠道,逐步摆脱其投资渠道匮乏、回流机制不畅的困境,提高人民币投资工具在全球的竞争力。

3.完善国家信用评级体系,维护金融安全,为人民币国际化保驾护航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有序推进,政府应完善我国信用评级体系,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从而给中国金融边疆和人民币国际化提供稳健的信誉屏障。在短期内,相关部门应采取措施,整顿被西方评级机构所控制的信用评级市场,明确规定外资评级机构在我国评级市场的业务范围,逐步限制外资机构在中国信用评级机构中的持股比例。在长期中,我国应加强本土信用评级机构的建设,完善国内信用评级法规,并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培养信用评级的高端专业人才,为金融风险的控制提供制度基础和人才支持,从而逐步建立完备、统一的国家信用风险管理体制,提高金融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效率,逐步提升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话语权。

4.有序推进资本项目以及汇率、利率形成机制改革由于我国当前面临经济增速下降、全球金融动荡和国际金融形势日趋严峻的挑战,结构矛盾突出,在资本项目改革中,套利机会普遍存在。汇率市场化完成之前,跨国套利的短期资本流动,会给宏观经济带来严峻挑战。资本项目完全开放是经济体制改革中最敏感、风险最大的改革,一旦完全解除资本管制,中国金融体系就完全暴露在国际投机资本的强大炮火之下。因此,应结合经济改革的进展,利用上海自贸区测试自由化改革的效果,确保负面影响可控后,再在全国推动资本项目有序开放,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路径支持。在利率和汇率改革中,长期冲销和利率管制使资金供需失衡,影子银行的存在使管制利率和市场利率共存。如果贸然实行利率市场化,管制利率会迅速向市场利率靠拢。当前我国经济处于减速期,完全放开利率将使以官方利率为参考的企业和中小银行不堪重负。因此,短期内不应完全解除利率管制,而应化解企业预算约束并加强存款保险制度建设,使利率市场化稳步实现。随着利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逐步开放,三难困境将日益严峻。长期冲销的代价巨大,近期应在维持资本项目管制下,有序推进汇率市场化。当外汇市场达到动态均衡后,人民币真实汇率将缓慢上升,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最终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5.深化区域金融合作,建立可靠的货币盟友,瓦解霸权主义的金融干涉首先,应积极建设人民币货币区,推进人民币资本输出和石油定价,逐步摆脱美元本位,使人民币成为亚洲和非洲等地区的锚货币。今后以人民币资本输出为重点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应有序展开,在地缘分布上,可采取西进、南出、联非三向并举的战略。向西的俄罗斯、中亚、西亚和中东等地区是地缘与资源战略的交汇点,同时中亚和西亚原属卢布区,而俄罗斯与中国在构建多元货币体系上具有共识,这为人民币西进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经济机遇。向南的东盟各国既有巨大的基建需求,又与我国有较强的贸易互补性。在非洲,应坚持以基建换资源的策略,鼓励国内企业输出过剩产能,推动中非贸易投资以人民币计价结算。同时,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石油净进口国,石油进口主要来自于俄罗斯、中东及非洲等地。近期油价大跌,我国应紧抓机遇,在资本输出的同时,积极与石油出口国展开战略对话,争取人民币石油定价权,从而开辟人民币输出的新渠道。其次,我国金融制度与亚洲各国及欧美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人民币作为资本,在跨越国界过程中,必然面临文化和制度的障碍。因此,要加强与经贸伙伴的金融合作并推动国际政治文化交流,提高我国政治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从而建立可靠的货币盟友。逐步开创政策沟通、货币流通和贸易畅通的局面,为人民币走向世界奠定良好的政治文化基础。

作者:谷亚光谷牧青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中共中央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