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探究

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探究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完善发展,校本课程开发作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已逐渐成为课程改革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现代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在我国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文章主要以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及意义为基础,结合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实现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进行研究与探讨,以期不断促进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及应用。

[关键词]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信息技术

学校课程体系中包含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以及校本课程,三者组成学校三级课程体系,该项课程政策的出现是我国课程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促进了我国课程改革政策及管理体制的完善性发展。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及学生的高效配合,同时还需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其合理开发已成为目前教育行业的重要相关研究问题之一。

1校本课程开发概述

1.1校本课程的内涵

校本课程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也可称之为学校本位课程,这一概念提出初期,人们认为校本课程基于学校人力资源基础,对校园教学所涉及的相关课程以学校教师、家长及学生等人力资源主体为背景进行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随着人们对校本课程概念的完善性探究与理解[1],可将其理解为:校本课程是学校的自主行为,在课程发展基础上有利于促进国家、地方政府责任以及权力的整合及合理性分配,提升学校行政自主权力。

1.2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质是指以学校为开发背景,以校园内部教师、学生以及社区等人员为基础共同实现对学校课程的制定及评价,完善课程内容,体现民主意识及民主决策。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改革的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及发展性,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以国家及地方课程建设要求及建设标准为指导基础,针对学生自身的特征及学校内部可利用资源为开发条件[2],以校园内部主体实施开发课程活动实现操作。

2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2.1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可促进教师教学思想以及教学观念的改变,思想观念的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校本课程开发的同时也可在新形势以及新任务的发展基础上,不断促进教学思想发展;校本课程开发还可提升教师专业好感度,不断提升教师教学积极性,在课程开发参与过程中,教师作为开发主体会从内心产生成就感与责任感,本着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基础实现课程开发;[3]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时,为了保证校本课程的高质量,则需对现有的课程进行自觉意识分析与评价,批判现有课程中的不足之处,从而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课程开发意识及开发能力,促进教师协作能力提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活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特征,因此在开发过程中,随着教师对复杂问题的不断完善性解决,可不断促进教师探究意识及探究欲望的增长,促进教师终身学习意识养成,提升自身专业理论素养以及专业实践素养,促进自身全面性发展。

2.2促进学校特色性建设

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建设在差异性思维之上,不同学校主体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均以自身特色为基础完成建设,满足学校以及社区的发展需求,因此学校可通过对学生以及教师等的独特性分析,对存在的教育资源进行挖掘,从而实现特色课程开发,满足不同主体的个性化需求。[4]课程设置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改革的实质便是对课程的基础性改革,国家课程在设置与建设中注重其统一性及基础性,从而实现学生的基础性特征养成,由于国家课程的建设要求,国家无法注重学校个性及差异性特征,因此为寻求自身特色及教学不断完善,学校开始重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利用,在课程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学生差异性建设,发展教育。

2.3有利于素质教育建设

目前,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建设,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中已推行多年,但由于多种限制性因素影响导致我国素质教育进展缓慢,存在较多建设问题,而造成此类问题的最重要因素则多由素质教育在实行过程中的表面性所造成。校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特征,以学生的具体要求以及具体需求为开发前提,而这一观念及学生主体性特征正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我国现阶段的校本课程开发多以非学术类内容为主,注重实践教学,使学生在社会中更好地实现发展。[5]以评估方式而言,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结果具有多种多样性,在评价中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可使学生真正作为学习主体,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实现良好价值观养成,提升综合素养。

3信息技术下的金融专业校本课程设计基础

3.1金融专业校本课程设计条件

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时,应具备完善的内部以及外部开发环境,首先,学校应具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及办学思想,在完善的办学思想引导下,以学校现有资源为依托,确立学校发展目标;其次,在校本课程开发前学校应建立自身独特的、具有民主性的组织结构,完善管理政策,促进人性化管理机制建立,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对所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应管理与分析,建立完善评价及管理机制;再次,学校还应具有完善的教育哲学理念,不断引导金融专业各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建设,在金融专业各学院现有的基础系统依托下实现高效建设;最后,学校在金融专业校本课程设计中应注重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强学校信息技术硬件设施及软件设施的建设力度,为金融专业配备多媒体教室以及计算机教室,保证网络连接,各教师还应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实现信息化课程教学,促进校本课程设计。

3.2金融专业校本课程目标设计

3.2.1基础目标

金融专业校本课程目标包含态度、知识以及能力三个基本维度。态度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因素,之前我国对于基础教育中有关态度的问题并未进行合理规定,校本课程的态度目标包含因素众多,如人对社会、自然的态度等;知识是指以学科综合知识及问题内容替代分科知识,将知识贯穿于问题,将其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赋予不同含义,实现知识内涵的全面理解;能力目标主要是注重对学生社会实践、知识探究以及创新等能力的培养,允许课程教学及学习过程中多样性学习方式的应用。本次校本课程目标设计中还包含信息素养基本维度。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课程开发可实现各主体的有效交流,其交流机制包含计算机、网络以及远程学习网络等内容[6],为学生以及教师提供更为先进的教学及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思维能力及分析能力,取代传统的课程教学,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优越性,适应社会发展。

3.2.2具体目标

在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具体目标设计时,各学校应对已开发的校本课程信息软件进行教学指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实现对繁杂知识点的合理理解,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对各年级金融专业予以不同目标的实践性教学,使学生在不同年级之下实现对不同金融知识的掌握。在现代化互联网基础之上,对金融专业开辟专题网站使学生实现金融知识与校园网的结合,增强学生现代信息认知度,提升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扩宽学生的视野。

4信息技术在金融专业校本课程设计流程中的具体应用

4.1校本课程开发准备工作

4.1.1软件信息基础的环境建设

基础环境建设主要包含人力资源环境以及网络信息环境建设,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校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依托于信息技术硬件设施。所谓硬件设施主要是指各高校在现有的软件资源基础上,以信息技术为技术依托,结合高校自身发展情况,建设信息技术教育平台,利用数码相机、视频展台等形式连接互联网,建设多媒体教室及互联网平台,为学校金融专业校本知识开发提供信息环境基础。高校的软件建设则主要包含教师这一校本课程开发主体。首先,学校金融专业教师应注重自身理念的转变,在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开发理念相融合,不断实现发展理念的革新,注重教学思维、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手段认知改变;其次,各教师还应将观念实现内化更新,在教学理念转变的基础上实现行为转变,依托信息技术实现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除此之外,各教师还应注重自身信息科技应用能力的提升,学校应采取信息理论及信息操作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理论并使教师不断掌握Powerpoint、Flash等软件应用,使其自主实现网络基础操作,开发高质量校本课程。

4.1.2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素材准备

校本课程开发中,校本信息采集以及校本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直接决定着校本课程开发质量。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中,各金融专业教师均属课程开发的重要建设主体,因此各教师应针对自身的知识掌握能力,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与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建设相关的内容。首先,教师可应用互联网等网络信息平台对有关货币银行、经济法、财政以及证券投资等内容及信息进行整理,结合本校金融教育特长建设与本校金融专业相关的信息资源网络;其次,各教师可对金融专业中的相关优秀课例实现整合与分析,深化内涵,使其形成优秀教学案例;[7]除以上形式之外,各教师还可组织班级开展集体活动,实施讲座及兴趣小组等班级实践,丰富资源。

4.2校本课程需求评估

对于校本课程需求的评估主要包含指导文件、学校办学理念以及学生需求评估。校本课程建设是学校体现特色办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现阶段教学而言,各高校在完成国家课程计划的前提之下,可对部分相关课程进行改造,自行开发校本课程,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4.3课程性质及任务确定

金融专业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及本科院校所开设的有关金融学的相关专业,其内部校本课程包含货币银行学、基础会计学以及财政学等,课程设计的任务主要是使金融专业学生掌握一定的金融学、金融运作以及金融市场理论知识,熟知国际金融规则及运行机制,了解现代金融业务操作,实现完善型及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建设,使学生在未来金融领域就业岗位中得以应用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解决相关问题。在实现课程任务选择及制定时,学校可借助信息技术,在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基础上,实现课题任务的制定及制作过程探究。在确定课题任务时,各教师可针对现有的资料库以及现代互联网技术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搜集,针对金融专业内部的不同课程对相关问题进行分类整合,制定校本课题,学生可以兴趣为基础对课题进行选择,选择其中部分课程进行选修。

4.4课件制作

课件制作过程中,信息技术也可发挥其特有优势,例如在企业会计学课件制作与开发过程中,可采用CAI课件,对会计学内部有关线条以及图形的变化进行相关展示,从而使学生实现直观感受,后对问题进行分析与理解探究;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在课件制作中将有关课程教学内容的动画及专题影片融入课件中,使课件更富生动性及表达性,丰富课件制作样式,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升。

4.5课程开发实施过程

开发实施过程中,在校本课程课题初步形成基础上,选择数名优秀教师对校本课程内容进行开发,教师可结合课程开发资源,结合各种开发方式如现场观摩、议会讨论以及角色模拟等开发相关的金融专业校本课程。

4.6教学方法探究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综合工程,其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具体方法如下所述。

4.6.1信息技术在情境教学法中的应用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借助一定的外在物体及环境,创建与现实环境相关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文章内涵,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根据相关的具体教学内容向学生模拟真实情境,使学生在相关资料的引导下进行实践操作,实现高效教学。

4.6.2信息技术在案例教学法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指教师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教学,在案例教学法开展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信息搜集,并以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案例情景,使学生在情境中实现学习,实现高效教学。

4.7评价方法开发

评价方法开发与改革过程中,可针对评价的具体内容结合相关信息技术实现评价,除考试评价方法外,学校还应注重综合评价方式的开发及应用,建立家长与校园沟通网络,使家长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督评,同时还可实现家长、学生、教师的三方面网络沟通交流,体现人性化评价特征,保障评价的有效性及公平性。评价主体主要包含教师及学生评价。在对学生进行校本课程学习评价时,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及态度的综合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是指学生在开展学习活动过程中,对学生采取现场观察并记录的形式予以其学习知识、技能等的评价,可建立学生评价档案记录,对学生发展过程予以详细描述,教师还可在此基础上使各学生之间进行生生互评,采取故事、小品演绎等形式实现对学生的考核,在家长的配合下对学生的实践性作业进行合理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增长。对于教师的评价,可以多方面形式予以实现,首先将教师的工作量及校本课程相结合,对教师进行量化考核入档,针对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内容及实施目标进行评价要求编写,教导处以听课及资料查阅性形式在每教学期末对教师进行课程开发、课程内容评价,对于表现优秀的教师可予以精神或物质奖励,完善教师评价体系,提升教师课程改革及教学热情,不断实现金融各专业课程的高效教学。

5结论

综上所述,校本课程开发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基础性要求,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逐渐发展完善并应用于校本课程开发中,可有效提升校本课程建设效率,促进学生、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及掌握能力,实现学校教学水平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芳.基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6):63-65.

[2]张春英.校本课程开发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

[3]么加利.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开发整合的哲学省思[J].教育研究,2012(9):53-57.

[4]韦国.基于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0(8):60-63.

[5]吴雪婷,李英梅.浅谈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育整合的校本课程开发[J].时代教育,2015(3):2.

[6]张占成.教师参与信息技术类校本课程开发的制约性因素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6):15-17.

[7]周健.信息技术环境下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0,27(5):

作者:董华 姜春毓 单位:大连职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