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国债发行问题及建议

国债发行问题及建议

凭证式国债发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债投资的单一性难以满足居民理财投资的多样性需求

目前,凭证式国债被定义位为储蓄性国债,购买者基于两个群体,一是工薪阶层,二是中老年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凭证式国债实质已经成为以国家信用作保证的“国家储蓄存款”。但目前,社会财富逐渐向中青年群体聚集,老年人拥有财富的比例将逐年下降,其购买能力也相应削弱。加之,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广大居民的投资理念也由单一的安全保障型向风险收益型和多元投资型转变,可供投资者选择的金融产品日益丰富,特别是兼具储蓄和投资双重职能的保险、基金投资者十分青睐。而性质单一的凭证式国债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投资型和多元型的投资需要。据调查,在镇原县每百户家庭中投资保险、基金、证券的比例达70%以上,远远超过持有国债家庭的比例。

(二)国债发售的规模效应与服务网点分散性难相适应

从发售机构的角度看,国债发售机构要提高国债发售收益,就必须降低国债发售成本,而降低成本的最好办法之一是尽可能多的将国债集中于尽量少的发售网点,讲求国债发售的规模效应。但对于投资者来说,则希望国债销售网点覆盖面越广越好。这就造成银行希望收缩发售机构,而投资者则希望扩大国债销售网点的矛盾。调查中我们发现,近四年,国债发售主要集中于镇原县城区的少数几个网点,广大乡镇地区未设立,从而造成国债投资者向城区高度集中的现象。

(三)宣传力度不够

据调查,目前镇原县各金融机构在国债销售组织工作中,主要采取在营业大厅张贴宣传海报、在电子显示屏上登载发行信息的方式进行发行前的宣传。宣传渠道少,宣传面窄,未涉及到农村地区和机构,从而造成部分有国债购买意愿的人,因得不到信息丧失了投资机会。

(四)国债发行网点未延伸到农村地区

据了解,在镇原县凭证式国债的销售仅局限于工商、农业、建设银行、邮政储蓄银行。除邮政储蓄银行外,其余三家国有商业银行在乡镇的机构网点基本萎缩,这样间接地造成了国债发行限于县城,农民不知购买和无法购买的现象。据调查,目前镇原县共有乡镇19个,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分别在经济较好的4个、6个乡镇设立了网点(含储蓄所在内),分别占镇原县乡镇总数的21.05%,31.58%,在镇原县85%以上的农民根本不知道凭证式国债为何物。

(五)国债配售在县域金融机构的额度较小,无法满足投资者的购买需要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国债发行实行配售制度,在县级以下金融机构的配售额度相对较少,平均每次的配售额度约为60万元。银行为了保证国债的顺利发行,在发行当日提前上班,由大堂经理对客户进行梳理,统计购买数额,超过网点可销售额度以外的客户建议其不要等候。小额度的国债配售一方面加大了代售银行网点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使部分客户因不能买到国债,降低了投资的积极性。

推进凭证式国债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丰富国债品种,满足多层次、多元型投资者的需要

当前,通货膨胀压力较大,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希望财政部能够推出与通胀指数挂钩的国债产品,减少在通胀时国债实际收益负利率局面;在加息通道中开发利率联动产品,减少因利率变动,国债客户“投资—提前支取—再投资”情况出现;在期限结构上,根据长、短兼顾,品种多样的原则,建议增加更长或更短期限的凭证式国债品种,使之既能吸引不同期限结构的资金来源,又能合理调整偿债结构,降低举债成本,避免和缓解偿债高峰压力。

(二)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认购主体

建议国债管理及发行机构,充分考虑社会各界购买国债的能力和社会整体效应,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承销网点公告等宣传媒介,广泛宣传国债资金筹集的目的、意义、作用和发行方式,提高凭证式国债销售透明度,激发购买者投资热情。从而扩大国债的社会认购主体,消除乡镇和农村地区国债发售的“盲区”,推动城乡国债市场互动、互利和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凭证式国债助推经济发展的作用。

(三)继续改善凭证式国债的服务水平

在县域地区,凭证式国债投资者中以缺乏金融知识的中、老年人居多,因此,国债管理和发行机构在做好国债知识宣传、讲解的同时,应该在政策导向和业务咨询上提高水平,在业务创新方面不断突破现有模式,提高凭证式国债发行、治理的科技含量。通过电子化的方式实现对凭证式国债的发行、兑付等情况进行远程实时治理,提高债权治理的安全性、科学性,实现同城同行的通存通兑,方便投资者购买和兑付,使有限的资金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

(四)拓宽销售渠道,提高配售额度

建议财政部、人民银行研究开通电话及网络的国债销售渠道,加大基层金融机构国债配售的额度,以有效缓解柜台压力和投资者起大早排队购买国债的状况,使国债受众人群更加广泛。

本文作者:曹秀贤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庆阳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