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可视化工程管理

可视化工程管理范文精选

可视化工程管理

可视化工程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园林工程;科学化管理;对策

建设生态型城市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园林建设对提高城市环境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北方地区四季不分明,春、夏、秋三季色彩比较丰富,冬季则相对萧条,因此,在园林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应该多选取像松柏等四季常青的植物,给北方的冬天增一抹绿色。

1园林的特点

1.1艺术性

园林是提供给人们休闲娱乐的地方,园林的艺术感自然是必不可缺的,给人以美的享受。为了提高园林施工的美观性,要求在园林的施工中注重园林艺术性的塑造。园林施工时,要特别接合四季的不同特点,着重注意植物色彩的搭配、园林的高度和形状,在园林的修剪过程中,结合地形的走向,合理布置园林的各个方面,加强对园林的养护,提高园林的艺术性。

1.2灵活性与特殊性

园林的施工要求复杂,需要多个施工队共同施工,整理地形时要用到土方施工,而花坛和假山施工时要用到混凝土施工,同时为了美化园林还需要栽植植物,这些工程都需要同时进行,为了不影响工期,更要灵活管理工序。由于北方地区四季分明,春天和夏天绿色的植物多,秋冬绿色植物少,因此,在栽植和养护植物的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在后期的养护过程中,工人应根据四季的不同来进行具体的养护。

2园林施工存在的问题

2.1施工管理不规范

施工管理制度的不规范,使得工程结束后的质量得不到保障,验收人员在验收时只考虑验收当时的工程质量,却对园林工程在未来一段时间的质量不能做一个正确、科学的评估,这也使得工程的施工质量因为验收程序的随意而更加随意。就算发现了问题,施工人员也只能从问题的表面着手解决,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施工管理的不规范对施工人员也起不到一个很好的约束和管理作用。

2.2居民区绿化地管理不彻底

在施工前,需要对绿化地进行整理,但工程人员多为农民工,对种植植物的重要性没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在修整过程中整理没有重点。施工没有按照施工的要求严格施行,在整理绿化地时往往只是做了杂草清理等基本工作,没有考察绿化地的土壤要求,园林表土的采取和复原土壤的方法不够科学,也直接影响了移栽植物的成活率。

2.3管理观念落后

我国的园林建设行业发展还不够成熟,相关的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我国的园林施工管理方式大多参考国外,尽管国外的理念比较先进,但却没有考虑我国的根本国情,没有从实际出发,这样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会影响园林的施工质量。要想提高我国的园林管理水平,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建立一套有我国特色的,符合我国园林发展的管理理念。

3加强园林施工科学化管理的措施

3.1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

施工人员的素质是园林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园林施工人员素质是提高科学化管理的重要措施。施工人员应该对施工的整个环节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了解,在施工前,施工人员应该结合施工的具体情况,勘察施工图纸的细节部分,并且积极地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认真勘察施工现场的土质和施工环境,对施工现场的土质和植物的适应性进行具体的考察,引进合适的树种,提高植物的成活率。

3.2严格控制材料的质量

施工材料的质量也是影响园林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苗木采购、土建材料采购以及水电材料等的采购,都是园林施工建设必要的基本材料。采购人员在市场选择材料时要严格把关,必须拿到合格的生产许可证和质量检测证明,采购人员对检测不合格的材料应严格予以舍弃。质量监管部门还应对采购人员带回来的材料进行检测,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采购人员不负责和徇私而影响园林施工质量现象的发生。同时,采购人员在采购材料时应进行价格的比较,最好选择物美价廉的材料,可以节约一部分经费。

3.3严格做好施工环节的质量监控

园林施工的质量监控对园林工程的质量具有关键性的影响,因此,应该建设一支专业的质量监控团队,对每个环节的施工质量进行严格地监控。在施工前,将园林施工每个环节的质量监控工作分配给监控团队中的个人,能极大地提高监控的质量,这对于提高园林工程施工质量也具有重要意义。

4结语

园林工程逐渐成为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日常休闲娱乐必不可少的场所。但园林工程管理制度却存在不规范现象,成为影响园林工程质量的重要原因,因此,本文提出了一些措施,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秀春,蓝秀秀.园林工程施工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园艺文摘,2011(9)

可视化工程管理范文第2篇

城市规划原理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较强的理论性一直是课程的教学难点,本文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出发,分析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中的定位,通过进行教学反思,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出几点建议,以期提高学生对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城市规划原理;工程管理;教学

城市规划原理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内容涉及面广,综合性、交叉性与实践性是其典型特点。在目前缺乏针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城市规划原理教材的困境下,如何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调整来提升教学效果、拓宽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并增强学生整体性思维和综合性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1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与工程管理专业的关系

因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的需要,多数高校建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工程管理等专业都将城市规划原理设为专业基础课,这与该课程的特点及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分不开的。

1.1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要求

工程管理是培养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的专业,强调的是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的系统性、综合性特点要求课程设置要把握综合、强调应用。工程管理学科属于管理类,但是,管理对象为建设工程项目,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应体现“管理”和“工程”两大方面,经济管理类课程和工程技术类课程占重要比例,与工程技术相关且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城市规划课程也应占一定比例,并且要注重实践类课程的安排。

1.2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的定位

学科背景不同,课程体系与知识结构也相异,城市规划原理的课程定位及教学要求应根据不同的专业背景做出相应调整。从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要求来看,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城市规划的目的,消除神秘感;能够站在一定高度,用长远规划的眼光分析、解决问题;在意识深处树立城市规划的发展观与思维方法,用科学的观念及思想指导管理行为。因此,对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该课程所肩负的重任不再仅仅是指导城市发展建设也更加倾向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教学实践反思

2.1课程地位认识不足,存在神秘感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与城市规划缺乏直接的关系。学生在固有思维模式影响下,普遍认为只要把自己的专业主干课程学好即可,城市规划原理并非关键课程,涉及到的知识不重要。而且,要求学生在32学时内,完成课程的学习,也存在课时少、内容多、难度大的问题,这些原因往往造成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存在较多疑问,无法正确认识课程地位、准确把握学习重点。

2.2教学内容理论性强,缺乏实践过程

学习知识归根结底是为了服务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目前课程教学大纲较为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考核通常以闭卷考试的形式组织,多数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突击,最终虽能通过考试,但违背了本门课程的教学初衷。这往往会让学生产生学而不用的感觉,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更不应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2.3课程内容略显枯燥,学生积极性欠缺

学生学习兴趣欠缺是课程教学的最大挑战,一方面对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学好此课程尚且有一定难度,而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相对来说缺乏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储备,理解一些城市规划理论更是有难度;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因课时少、内容多,为了完成教学内容教师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感。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引导其学会自主创新的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是非常必要的。

3教学方法探讨

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城市规划原理教学,应重点加强与工程管理及房地产开发有关的城市发展、建设、管理的知识讲解,并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充分与国家宏观管理政策相结合。

3.1根据专业特点,选择教学内容

目前高校使用的城市规划原理教材是由吴志强、李德华主编的《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对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而言稍显深奥和枯燥,庞杂的内容很难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因此,笔者依托教材,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知识结构要求,将教学内容确定为以下几部分:①城市规划介绍:讲述城市发展、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及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让学生从全面、历史和宏观的角度认识该课程的知识体系。②城乡空间规划及城市专项规划的具体方法和知识:讲述城乡用地构成、各类城乡空间规划的控制引导作用,它们是该部分的核心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与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乡住区规划等章节的逻辑性和连贯性问题。③城市规划的实施:这部分涉及城市开发规划与城市规划管理的内容,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工程管理学生而言,对其今后微观建设管理行为具有指导意义。

3.2强化实践环节,调动学生积极性

虽然该课程学时较少,但教师也应考虑在理论教学基础上,加强实践环节的组织。一方面强化课堂实践教学,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规划实例,培养其全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达到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的目的;另一方面注重课外实践教学,如鼓励学生走出课堂,用规划的眼光去实地调研身边熟悉的环境,可以选择不同层次的居住小区、大学校园等,调研后进行课堂交流,通过互动巩固所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还可以安排学生做一个简单的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因为居住小区是工程管理毕业生接触较多的建设领域,在设计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居住区规划的相关要素,通过这种引导、交流、设计的方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3.3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教材中的概念、理论和原则等,往往文字性、抽象性较强,非专业学生很难理解,如果课堂上仅凭教师的板书讲解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注重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结合案例教学。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将案例引入课堂,帮助学生加深理论理解。如讲解城市发展史的理论知识时,可与国内外优秀的规划实例相结合,让学生开拓思路,更好的理解理论发展演变及对现代城市发展的影响。改革考核方式。以往的闭卷考试导致学生对考前辅导过于依赖,教师可考虑由注重考试成绩向平时成绩、考试成绩并重转变,平时成绩参考课堂考勤、课堂作业、课下作业进行评定。通过作业的完成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能在课堂上专心听讲,保证课堂质量,改变学生考前突击的学习观念。教师从学生的作业中也可检查课堂教学情况,及时做出相应调整,提高教学效果。

4结语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体会到应根据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一方面呼吁学生重视课程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应明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改进提高教学技巧及教学手段,增强课程的实践应用性,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4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任雪冰,张伟一,梁玮南.思维能力创新———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探讨[J].建筑教育,2015(7):185-188.

可视化工程管理范文第3篇

既有线施工的主要特点是:工程施工在保持线路运营和保证行车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工期紧,干扰多,安全威胁大,不可预测的因素更多,事故后的影响、经济损失大。既要保证施工安全,又要又好又快地完成施工任务,这是当前铁路施工管理者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同时在既有线改造施工过程中各专业交叉、平行、立体作业多、干扰大,与供电、电务、工务、车务等设备管理单位、各施工单位和地方等单位协调多,施工管理具有一定的难度。

在既有线配电所改造施工过程中,上述特点更加突出。既有配电所改造施工既要满足既有设备边运行边施工的原则,不能在改造过程中使任何一个用户长时间受到停电影响,又要确保既有设备运行和施工人员安全,所以既有配电所改造施工出不得一点差错。

而通过可视化的管理可以更好地解决既有铁路改造施工中的难题,如既有配电所改造施工,都可以通过可视化的管理呈现在项目管理及施工人员面前。在施工前期通过详细了解既有配电所运行方式、配电所设备布置及二次回路系统图,与设备管理单位现场沟通改造实施方案,及时了解设计方案中的一些不足,编制出既有一次设备及房屋平面图、改造后配电所的平面图、施工工序图、停电分段施工平面图、安全警示图、危险源示意图并制作成PPT的形式,再输入到视频软件系统中,从而使技术、施工人员对改造的过程及改造后的结果更容易了解和可视化管理应用于既有铁路改造施工过程中的作用薄海雷(中铁建电气化局集团南方工程有限公司)掌握。同时将该系统在企业内部建立视频数据库,各专业通过交流和探讨,将本专业的可视化管理及现场经验、各类案例上传到视频数据库,使可视化管理利用率达到最大化。

在施工过程中,通过与建设单位及设备管理单位的沟通,将整套系统放在施工工地上,通过图像和文字信息资料将施工进行中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及时地展现出来。施工人员通过可视化视频系统能够详细、全面地了解下步施工内容及注意事项,不断地在施工中优化施工组织,按规范进行改造施工,优质高效地完成停电点作业,使施工人员在各个环节的施工过程中避免违章作业和麻痹大意,从而杜绝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将现场一些新的经验及突发事件编制整理出来后再上传至视频数据库,从而更好地达到资源共享。

结合可视化项目管理在施工过程中的实际运用情况,总结出其在既有线改造施工过程中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可以提前发现设计图纸、施工方案中的不合理因素,及时调整设计技术方案,使技术方案更加合理、降低施工成本。

2、在施工前,采用可视化的资料对技术人员、施工人员进行的施工方案交底和培训,使接受培训的人员对培训内容掌握得更容易、更准确。

3、在施工过程中使管理人员、施工人员更容易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避免施工期间违章作业和麻痹大意。

4、有利于项目管理人员对项目施工全面地掌握,有利于对施工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消化。

可视化工程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创新

在传统工程管理理念中,多数建筑企业对效益的重视度远高于其他方面,这就使得行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对工程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具有较强的紧迫性。现代高新技术的出现则为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创新提供了新思路与手段,当前建筑领域技术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已经将基于BIM技术的管理模式作为当前主要的研究内容。

1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意义

1.1在提升资源利用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从实际发展角度分析,传统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应用过程中存在较为显著的资源浪费问题,这就使得企业需要面临较大的额外成本支出,同时也违背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要求。而通过基于现代高新技术的工程管理创新模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实现对提升建筑材料管理效率的目标,进而实现提升资源利用的目的,最大限度降低企业额外成本投入,提升工程效益[1]。

1.2在提升工程管理科学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就工程建设效率层面分析,建筑企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管理效率,进而实现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目标。而为实现此目标,要求企业将各种先进管理理念应用于工程管理工作中,并在此基础上对管理理念与手段进行创新。在当前新时期背景下,民众对建筑工程的要求大幅提升,依托于现代高新技术对工程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已成为建筑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现代高新技术与先进理念支持下,企业可以对施工组织形式进行科学设计,确保工程建设各环节有序开展,最大限度推动建筑工程管理科学性与有效性不断提升,为企业平稳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

2案例概述

为深入探究基于BIM技术的工程管理模式应用要点,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具体说明。案例工程为某地区新建建筑工程,该工程占地面积与总建筑面积分别为15900m2以及180300m2,工程建设内容涵盖塔楼三个、地下室三层以及裙楼。该项目中还包括高层办公楼以及保障房各一个,均为高层建筑,其中办公楼部分主要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而保障房部分框架采用剪力墙构造。该项目中内容较为多样,涵盖办公、住宅、商业、酒店等多个方面,本质上属于大型改造工程,项目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充分认识到该工程地处繁华地带,施工面积相对较少,且临近地铁,使得工程施工难度大幅提升,同时施工单位还需要面对工期与质量的双重高要求。为切实保障项目平稳有序开展,项目组决定采用BIM技术对项目建设各环节进行管理。

3基于BIM技术的施工管理模式应用要点

3.1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BIM技术应用要点

3.1.1项目BIM小组结构及分工案例工程项目组为切实保障BIM技术可以有效与项目管理相融合,实际工作中专门抽调人员组建BIM小组,其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在成员分工上,建模小组负责构建项目全生命周期模型;算量小组负责对项目全生命周期涉及的工程量进行统计与计算;动画小组负责对项目施工方案进行模拟以及综合管理;运维小组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对项目进行过程中涉及的各部门进行协调统一。3.1.2模型质量审核。模型的质量是工程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充分关注模型的质量,直至达到标准,其核心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点。可视化:可视化是把真正的建筑以三维的形态呈现出来。在建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中,传统的方法都是采用二维CAD技术,采用平立截面等二维图形来表示建筑的结构,其最大的缺陷是不能体现出真实的三维空间效果。随着建筑技术、建材的迅速发展,建筑业也在不断发生着变革,其形态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因此,若不能更直观、更真实地描述建筑,只是根据实践者的想象创造出一个立体的空间,不可避免地会忽略建筑部分功能,进而使其偏离设计者的初衷[3]。可视化是非常关键的技术,利用BIM技术可视化的特点,可以很好地实现对建筑构件的物理和功能的描述。模拟性:利用BIM技术的仿真特性,不仅可以模拟建筑、结构、MEP等各个方面的设计,还可以模拟项目的各个管理模式。在设计过程中,利用数值信息模型的仿真特性,可以实现对建筑绿色节能设计、紧急疏散、自然光照,热水和热能传递等方面模拟。在建设管理和建设工程招标阶段,可以对工程进行仿真建设,便于了解工程进度,并根据不同的进度,实时监测工程投资。同时,利用BIM模型可以优化工程整体规划,有效控制工程进度。通过比较,可以将计划费用与超出费用的情况进行比较,从而找到最佳施工组织方案,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优化性:在工程管理中,工程的最优处理与其难度、时间、属性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优化分析。而BIM模型中包含建筑的基本信息,比如建筑的结构、几何、物理性能等,同时也包含了施工过程、施工进度等信息,可以很容易地对工程的评价体系和方案进行优化。3.1.3协作规程。从工程开展的实际角度分析,在项目施工中,协调是最重要的工作,需要在开发商、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之间方建立起有效的沟通通道,从而使各方面工作得到更好的协调和推进。由于项目参与者对项目的认识和了解程度存在很大差别,加上各部门之间缺乏交流,导致许多设计问题在施工中被发现。一旦问题出现,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责任的情况屡见不鲜,严重影响工程建设质量。因此,在工程施工中,要及早发现隐患,并及时处理,其在推动工程项目有序开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BIM技术则可以在信息仿真的基础上及时发现问题,并在问题曝光前,由各部门沟通、协调解决,从而大大增加了项目的协调性,提高了工程效率[4]。为实现此目标,项目组在实际工作中结合BIM技术构建出协作规程,如图2所示。

3.2项目BIM模型应用及管理

3.2.1机电深化设计要点。建筑BIM模型在工程进行中的主要应用方式之一既是对机电管线布局及相互干扰问题进行处理,并实现优化机电安装工程图纸目标。目前,建筑信息模型的应用有两方面:一是利用建筑信息模型,将所构建的机电模型、结构模型、工程模型,转化为相应的界面文件,或将IFC格式输入相应的设计软件,通过BIM软件,对钢结构、钢筋混凝土、复杂节点进行优化,利用BIM技术推动建筑背景墙和异形结构相关设计不断完善;二是通过建模软件互撞分析功能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调整与完善,确保机电设计平稳有序开展。3.2.2多专业协调要点。基于BIM模型,可以直观地显示整个工程的设计过程。在二维平面图的基础上,利用建筑信息建模软件,建立工程BIM模型(包括结构、机电安装、建筑等)。采用BIM模型技术,以三维动态方式显示出设计方案,使设计结果能更直观地呈现给施工单位和业主,并对施工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确保在设计之初,找出工程图纸中的各类问题,并与项目相关人员积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具体工作过程中可以将各个专业的立体模型进行集成,将施工进度、施工现场的各个模型和建筑连接起来,将场地、质量、安全、资源等全部信息通过BIM技术集成到一个系统中。案例工程中,项目组构建出以BIM技术为基础的高效管理模式,依托信息化实现协调各部门的工作目标,并通过该模型在工程项目中实现设备、成本、质量、材料、安全、进度和场地布局等各个环节的可视化统一管理。3.2.3现场布置设计优化要点。由于案例工程面临场地狭小、工程基坑深度较大、距离其他工程及建筑物较近等问题,业主方对工程的安全要求也较高,同时工程的工作面也在不断扩大,不同区域的建设项目不同,施工场地也会更加复杂,造成场地布局的变动性较强,极大地增加了工程现场的管理难度。为此,项目组充分利用BIM技术优势,以BIM模型为基础对现场设备数据资源进行合理应用,进而为此类复杂的现场施工提供了更好的方案,其实际工作中只需将周围的环境和模型相连接即可构建三维立体现场环境,技术人员可根据规划方案,将各个阶段的实际情况都显示在模型中,从而促使施工场地布局的合理与高效目标得以实现[5]。3.2.4现场施工质量管理要点。从工程建设实际角度分析,施工单位在进行现场作业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失误,如果可以及时发现错误并进行修正,则可以有效降低工程返工率,避免额外的成本支出。因此,案例工程中,项目组依托BIM模型,将方针数据与施工实际情况进行横向对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风险与错误识别工作。相较于传统的人力识别方式,基于BIM技术的管理模式有效削减了对原始纸质文档以及设计图纸的需求,工作人员仅需将相关质量数据输入模型,即可通过平台浏览对任意层面的质量问题进行检查,同时该工作模式应用中可以为不同单元之间构建出畅通的沟通渠道,大幅提升问题处置效率。此外,该模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有效实现了综合BIM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的目标,进而循序渐进地优化现场质量管理工作体系。

4工程管理中应用BIM技术的成效

4.1施工成本管理成效显著提升

从工程项目建设实际成效层面分析,依托BIM技术的工程管理模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能有效达到成本控制目标,为详细说明该创新模式所取得成效,下文将举例说明。项目组在实际工作中,利用BIM模型对钢筋操作队伍、电梯和露台周边的保护进行三维仿真,既保证了工程的安全性,又节省了工程造价。例如,根据工地规划方案,施工中需要将三块钢筋加工车间安排在1200m2的场地内,采用BIM模型进行仿真后,技术人员得出每个车间所需占地面积为480m2,如果要用0.15m的C20混凝土加固,可以节省436.5m3的混凝土,按照288元/m3的造价,可以节省12.6万元;对基坑支护工程进行了模拟和优化,从原来的混凝土支护结构变为钢支承,成本节省约48.64万元;二次装饰深化设计节约了20万元左右。案例工程在BIM技术支持下,累计节省成本81.24万元。

4.2施工进度管理取得显著成绩

工程建设过程中,项目组采用BIM模型进行基坑支护的数值模拟,根据原设计方案,第四道脚撑、第三道对撑以及建筑腰梁部分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组件,但为了加快施工进度,技术人员对基坑支护结构进行三维方针模拟,并对其受力情况进行计算。依据计算结果,技术人员将原设计中的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改造成钢结构,这就使得工期由3d缩短为1d,在BIM技术支持下,技术人员及时对方案设计进行优化,有效提升施工效率,使得整个工程可以依照预定工期完成。5结语综上所述,在当前新时期背景下,推动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创新已经成为当前建筑领域面临的重要工作内容。本文对基于BIM技术的新型工程管理模式进行探究,并结合实际案例总结出其在多专业协调、现场施工质量管理等方面的作用,最终结果可知,该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实现提升工程建设稳定性与效益性的目标,其经验可为其他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党晓凤.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及发展分析[J].散装水泥,2022(02):58-60.

[2]靳利彬.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及发展探讨[J].大众标准化,2022(06):51-53.

[3]叶鸿燕.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及发展[J].砖瓦,2021(05):150+152.

[4]王伟彬.分析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及发展[J].四川建材,2021(10):193+200.

可视化工程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BIM技术;工程建筑;项目管理

0引言

在建筑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化的发展趋势下,建筑施工技术、建筑生产项目类型也越来越复杂,这种变革趋势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建筑产业发展的高速性[1]。但与此同时,建筑行业现有流动资金的建设风险也同比增加,为了满足建筑项目工程需求,大部分建筑施工方对工程项目采用了粗放式管理模式,但粗放式管理模式解决了建筑施工方燃眉之急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加剧了产业发展风险[2]。因此,施工单位应重视对工程建筑项目的科学化管理,有序整理项目资料,减少或避免工程项目信息碎片化问题发生[3]。

1工程建筑项目管理方法设计

1.1建立工程建筑项目管理模型

为了满足工程建筑项目管理需求,本文引进BIM技术,采用建立管理模型的方式,对工程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管理[4]。在此过程中,应先明确构建模型的属性与前期数据。根据施工进度总控需求,获取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流。通常情况下,建模所需要的导入信息为总控信息流中的一部分,包括建筑材料使用信息、建筑工程实施合同信息、建筑构件信息等。不同类型的信息在模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5]。在完成对相关信息的获取后,使用Autodesk企业的Navisworks操作软件,进行建筑实体结构空间信息的定位。此软件可以在使用中直接导入CAD图纸与Revit信息,以此种方式,对建筑结构进行三维图形表述,并在3Dmax软件的支撑下,对模型外部轮廓进行省略性绘制。对初步完成的BIM模型进行碰撞测试,检测模型中是否含有不合理或设计不规范的结构。在BIM节点区域中进行控制计划的输出,添加详细的工程任务名称、工程编码。并在执行软件中,将BIM节点信息与Project计划进行关联化处理。关联过程中,需要将建筑构件信息进行集成化处理,在确保信息格式统一的基础上,使用Timeliner功能,将二者进行关联。此时,便可以实现通过连接功能对工程项目进度的动态化模拟。综上所述,完成对工程建筑项目BIM管理模型的构建,信息管理模型如图1所示。

1.2可视化处理工程建筑项目BIM管理模型

将BIM模型导入计算机操作系统中,调整模型比例尺,使其处于一种相对直观的检索范围内。选择一个可视化处理点,根据构件信息、整体结构,对可视化区域进行划分。在此过程中,可将其认定为一个与工程施工周期相关的控制变量。对视化处理界面信息进行布设,当完成对模型的可视化处理后,建筑工程项目中未执行区域在模型中将呈现红色原点,以此总控单位便可以根据项目的实际进展与工期需求,对工程施工进度进行调整。其中已完成施工的区域在BIM模型中将显示绿色,绿色代表此部分区域达到工程施工标准,黄色代表此部分区域已完成施工,但存在质量或技术流程不符合标准问题。通过对BIM模型进行可视化处理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控制工程施工进度与周期,降低工程施工中出现错误或违规性操作的概率(见图2)。

1.3校正并输出工程建筑项目管理成果

在完成上述相关工作后,需要对导出的信息进行初步的偏差校正,本文使用的校正方法为“前锋线融合BIM模型”,在此过程中,定位施工工期中存在延迟的施工点,并在模型中插入前锋线,此时需要调整工程施工进度,控制总工程进度追赶前锋线。输出工程建筑项目的落户信息与待执行信息,将输出的信息存储在鲁班MC平台中,以便于后期对成果的导出。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根据施工现场产生的数据量,进行不同比例规模数据的导入,以此种方式对资源与进度进行对比,检测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目标矢量是否存在失控风险。当通过检测后,输出管理数据。如果输出的管理信息存在冗余,也会使提取关键信息的过程变得较为困难,从而影响最终的管理效率。在导出最终工程建筑项目管理成果时,需要根据工程规模调整输出的管理信息量,并在必要的前提下,采取文字融合图示的方式,对工程管理信息进行描述。在确保导出成果完善且不存在冗余的条件下,完成对加工成建筑项目的有效管理,生成效果如图3所示。

2对比实验

2.1实验准备

本文以某工程施工企业正在进行的建筑项目为例,分别将本文提出的基于BIM技术的工程建筑项目管理方法和传统管理方法应用于该建筑项目中,对本文管理方法的实际应用优势进行验证。该工程建筑项目整体面积为8624.05m2,主体建筑结构为单层两跨不等高结构,主跨跨度为25.0m,下弦标高为26.58m,铺跨为12.65m,屋面标高为13.25m,共8.0个不等跨纵向柱,每2个纵向柱之间的间隔分别为8.2m,9.1m,11.6m,16.4m,11.6m,9.1m,8.2m。该工程建筑项目施工区域已经通过人工吹填的方式进行覆盖,并且完成了前期的强夯处理和联合预压等工作,在施工时能够确保其地势平坦。为确保实验结果的客观性,两种管理方法在管理过程中的工作阶段、管理目标、管理点等均进行统一控制。将工程阶段划分为5个阶段,如图4所示,并对应相应的管理目标和控制点。图4中施工阶段的基础工程包括土方开挖、地基处理等多个管理点;主体工程包括一层建筑结构、二层建筑结构、三层建筑结构和墙体等多个管理点;安装工程包括设备安装、水电安装、管线安装、绿化等多个管理点。按照管理目标,并结合该工程建筑项目的预期标准,分别利用本文提出的管理方法和传统管理方法完成相应的管理工作,同时在实验过程中,为了方便对两种方法实际应用效果的比较,本文选择将完成各阶段目标的时间作为对比指标。完成各阶段目标的时间越少,则表示该管理方法效率越高,可行性越强。反之,完成各阶段目标的时间越多,则表示该管理方法效率越低,可行性越差。

2.2实验结果与分析

根据本文上述准备内容完成实验,并将对比指标进行记录,绘制成的实验结果对比见表1。在得到相同的工程建筑项目施工质量下,本文管理方法完成各个阶段目标的时间均在企业规定的施工范围之内,远远少于传统管理方法完成各个阶段目标的时间。传统方法完成目标时间仅在策划阶段和竣工阶段符合规定的时间标准,其他管理阶段均存在严重的延期问题,不仅会影响后续各阶段的管理效率,还会影响整个工程建筑学项目的管理质量。本文在管理方法设计的过程中,引入了BIM技术,能够实现对工程建筑项目中各个结构构件的可视化展现。在进行管线安装的过程中,通过BIM技术实现了对管线的防碰撞测试,提高了管线安装的质量,并保证了后期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3结语

本文从建立工程建筑项目管理模型、可视化处理工程建筑项目BIM管理模型、校正并输出工程建筑项目管理成果3个方面,提出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工程建筑项目管理方法,在完成对本文方法的设计后,将其与传统管理方法进行对比,经过对比得出结论:本文设计方法,能够将管理时间控制在标准要求范围内,并且管理效率和可行性都远远优于传统管理方法的实际应用效果。相比传统管理方法而言,效率更高,可视化能力更强,可满足我国建筑市场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王钰.BIM技术在建筑项目管理中的应用———评《建筑工程BIM设计快速入门及模板应用》[J].中国科技论文,2021,16(3):360.

[2]郭兴军,史天华,杜谢贵.国际金融公司《EHS指南》在海外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实践[J].绿色环保建材,2021(4):43-44.

[3]聂凡茗,欧阳婷,王仕敏,等.基于BIM技术支持下的EPC项目管理流程与组织设计研究[J].砖瓦,2021(4):103-104.

[4]曹超男,胡国祥,王壮飞,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信息化管理GIS与BIM融合方法探讨[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1(2):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