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创新管理

科技创新管理范文精选

科技创新管理

科技创新管理范文第1篇

摘要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对于增强民族自主创新能力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现有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标准和实施办法对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都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还存在一定缺陷。通过设置带有导向性的评价因子,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是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不断向规范有序方向发展的必然要求。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导向性评价因子1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意义高校拥有丰富的青年人才资源,学术思想活跃,学科门类齐全,成为知识传承、创新和应用的主要基地。在这里,大学生不但是知识传承的载体,还是崇尚和实现创新的活跃群体。大学生在积极参与校园科技创新活动,借助一个建立在广泛支持和参与基础上的能力评价体系,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和评价,不但可以帮助大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而且更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作风意志等。借助一个完整的能力评价体系,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融为一体,既能保证现有评价办法下,创新人才和成果的脱颖而出,又更强调了对培养和普及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过程实施监控。通过参与和实现科技创新,大学生甚至可以在校园里就开始逐步实现成为社会财富创造者的梦想。因此,打破单一的评价指标和实施办法,建立一个适用于不同类别的科技创新活动,适用于不同年级、专业的评价体系,特别是通过设置带导向性的评价因子,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竞争能力和高尚品德的人才,是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不断向规范有序方向发展的必然要求。2现有的评价办法在作用发挥中的缺陷在今天的大学校园,广大青年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热情很高,这对于建立深入地学习、积极地创新、广泛地应用这三个环节的互动相长机制非常有利。这一局面的取得,得益于高校对于青年学生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现在,各高校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一些评价标准和实施办法。通过设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完善的制度保障,在政策导向上予以鼓励,解除制约和束缚青年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力发挥的因素,促进大学生人才智力资源与社会需求的整合,同时,也体现高等教育改革中人才培养的目标,那就是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但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现有的评价办法在作用的发挥上还存在一定缺陷。2.1评价指标过于单一和功利化现有的评价办法是以量化为基础的定量评价体系,社会、学校通过给予各种奖励或学分,鼓励少数突出者冒尖。这种定量化的评价体系从表面上看比较准确合理,而且也能起到较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创新思想的普及。但这种旨在选优拔尖的评价指标办法,又不可避免地使得绝大多数大学生无缘于此,使得这项本需要极大时间和精力投入才可能有所收效的活动,参与面越来越窄,不利于在大学生中实现创新活动的普及深入。而且,对于参与的学生而言,容易出现为避免选题失败而回避风险的行为,使得原始性创新思想受到扼制;甚至可能导致某些青年在人格自律方面出现缺失,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剽窃成果等现象发生。2.2学生知行存在较大反差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告诉学生,他们只需要按照学校设计好的规定动作来逐个完成,就能顺利地完成学业。而很多现有的评价办法又没有明确地保证,如果学生完成了某些科技创新的自选动作,将直接有助于他们学业的完成和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现有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办法又没能有效地弥补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不足,所以出现了大学生对科学的崇尚意识和在自身实践上表现出很大的知行反差。一方面积极崇尚科技创新,一方面又缺乏投身实践的勇气和能力,使得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作用不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发挥。2.3不同的创新类别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同创新成果只有尽可能地转化到现实的生产活动中去,才能产生不竭的动力。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互动共进,是现代人类文明演进的显著特征。但是按照现有的评价办法,技术创新因其更容易实现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而受到偏重,而那些具有间接、长远、隐性价值的文化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等人文科学方面的创新却被不同程度地忽视或弱化。所以,现有的评价办法不仅存在评价指标单一、标准不尽合理,对不同性质的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性和规范性不强等问题,还直接导致了人文科学方面的创新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

3评价体系中评价因子的设置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多方面的人员、部门,涉及学校育人氛围的营造。不同单位结合自身实际,会提出不同的奖励措施、管理办法等,这些都成为评价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尽管不同的办法措施涉及不同的内容,但作为评价体系中的一部分,其评价因子的设计都必须坚持共同的指导思想,体现一定的时代特征,有较强的前瞻性和适应性,以保持整个体系的可持续发展。3.1评价体系应有利于创新素质的提高创新的人才必须有较高的创新素质,而评价体系必须有利于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创新意识,尤其是主体创新意识是创新素质的灵魂,实现“创新、创造、个性”的目标应成为大学生自发的要求;以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思维是创新素质的重要内容;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加工处理各类信息、提高实际动手能力等则是创新素质的基本要求。评价体系应注重对个人或成员素质、能力进行评价,注重对创新性程度、对创新的实际贡献进行评价,促进形成研究团队,促进协作。3.2评价体系应有利于创新人格的培养科研活动需要相对稳定的团队,如指导老师、队员等,同时,科研活动往往需要半年、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取得突破或收获。因此,这是一项需要有良好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同时又考验意志、锻炼思维、苦中取乐的活动。这就需要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创新人格,使他们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强的意志、浓厚的兴趣、务实的作风、无畏的胆识和和谐的沟通能力。学校要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同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一样,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评价体系要注重对发挥创新作用的学生个体、个性予以尊重和充分发挥,提供宽松的环境和便利的条件,使得“偏才”、“怪才”有适宜的发展空间。3.3评价体系应坚持道德的指向创新是必须经过比较才能体现出来的相对概念,而比较就会带来竞争。因此,创新精神的培养往往带来竞争观念的树立。我们必须强调大学校园中竞争的和谐有序和良性互动,所以,评价体系中必须坚持竞争的道德指向,有才有德、德才兼备应成为我们评价体系必须发挥的一个重要导向作用。这对于处在成长时期的青年大学生尤为重要。因为我们所培养的优秀人才既要有创新精神和竞争能力,同时又要有理想的支撑和高尚的品德。科学精神应是严谨求实、不懈创新的,是实事求是、坚韧不拔的探索和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念。开展科技活动是培养科学精神的有效载体。评价体系要能较好地克服现有教育模式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趋同一致、轻标新立异等不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的弊端,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3.4评价体系必须既有利于拔尖人才成长,又有利于创新意识的普及实现普通育人和个性育人相结合,既鼓励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的脱颖而出,更要着力于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普及。大学创新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这种大众性和普及性不仅为每个人提供参与科技创新、探索性学习的机会,还要求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学会应用各种资源,不断发展。这里通过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既反映推动这项工作的政策举措,又鼓励受教育的群体积极参与到这样一个环境中来,使得科技创新活动成为“只要跳起来,人人都能够得着”的现实目标。通过施行“创新学分制”、“科技创新奖”等方式,鼓励大学生在部级、省级、校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优秀成绩,或取得发明、专利、发表优秀论文、优秀设计及取得其他突出成果,这不仅有利于拔尖人才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创新意识、创新观念的普及。通过设置“学习优秀奖”、“学习进步奖”、“社会实践先进个人”、“优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等方式,使更多的学生在求异性思维、敏锐观察力等方面得到培养和鼓励;同时,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使得科技创新活动得到最好普及。3.5实现技术和文化全面创新在项目的认定上,要对创新性强的小项目、交叉项目和有市场回报的项目给予特别的关注和支持。要增加对人文科学创新的引导。涉及人文创新的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和文化创新,其科技价值和市场价值因其不确定性,所以更要加以引导和鼓励,帮助其实现市场运作。在设置评价因子时,应充分尊重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不仅关注直接的、近期的、显性的价值,同时更关注间接的、长远的、隐性的价值形态,切实解决科技创新活动中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参考文献1程津培.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求是,2004(12)2辛雅丽.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3(5)3刘瑜.关于高校实施创新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1(4)

科技创新管理范文第2篇

“精细农作”是基于田间小区作物生长条件的空间差异性,为实现优化作物生产系统的目标而提出的。但工程支持技术的开发研究,对实现这一技术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农田信息采集与处方农作的空间定位,需依靠全球卫星差分定位系统(DGPS);地理空间信息管理和数据处理,需要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未来大量地理空间数据的更新,需要遥感技术(RS)的支持;作物产量计量与小区产量图的生成需要能按秒记录收获机累计产量和对应地理坐标位置的智能型收获机械,以及计算机数据处理和产量图自动生成软件技术;田区空间变量信息的快速实时采集,需要研究基于新原理的传感技术与信号处理技术;按小区实施自动处方农作、调控目标投入需要变量处方农业机械;制定科学的农作处方需要农学知识和计算机作物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支持;作为一个能协调运作的智能化系统需要有高效的信息集成以及有关信息传输、标准化技术的研究等等。

迄今“精细农业”在发达国家也不过五、六年的应用试验历史,部分支持技术手段还不十分成熟,有待不断研究完善,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精细农业”应用实践可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围绕提高生产、节本增效、保护环境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技术组装方式,逐步提高作物生产管理的科学化与精细化水平。其中,获取农田小区产量空间分布的差异性信息是实践“精细农作”的基础。有了小区产量分布图,农户既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分析小区产量差异的原因,选择经济适用的对策,在现实可行条件下采取适当措施实施调控;也可以根据技术经济发展的条件,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或智能化变量处方农业机械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调控。

“精细农业”研究的革命性的意义是提出了一种经营现代农业的新技术思想并付诸于实践,发展前景已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共识。1998.1美国副总统戈尔第一次提出要建立以1米分辩率的“数字地球”的概念,在地理信息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它为认识世界科技进步对未来人类生存方式的影响提出了全新的观念。“精细农业”的实践将在下一世纪开发“数字地球”的实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历史过程中,全面实践这一新技术体系的路程还很遥远。但启动这一新技术的示范与实践研究,将有利与推动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知识化与信息化进程,改变传统技术思想,追踪科技进步,有利于推动基于信息和知识的农用先进支持技术产品制造业、服务业的发展。在“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的实践中,也将可开发出一系列适用新技术产品,

图1.精细农作技术体系示意图(来源:FieldStar,MessayFergusonLtd.)

为支持当前的“科技兴农”服务。在发展研究中,个人认为需要重视如下问题:

加强对国际有关发展信息和经验的研究,提出符合国情的发展战略。九十年代以来,国外许多单位已经积累了一大批示范试验数据与支持技术产品开发研究成果。可以采取引进技术思想与部分装备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找准切入点,注重其支持技术产品的国产化及产业化开发。“精细农作”的技术思想在国际科技界共识的基础上有其特定的涵义,即认识农田内小区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条件的空间差异性,实施定位处方农作。它是适应集约化、规模化程度高的作物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目标而提出的,在我国可先在规模化农场、部分大城市郊区和农业高新技术综合开发试验区,力求在农田小区的尺度上进行研究与实践。我国广大农村农田经营规模小,生产手段仍较落后,实现广域的现代农田精细经营尚需有较长的发展过程,有条件的地区可先以村片、农田的尺度上对精细农作的技术思想进行示范试验研究,并可着重结合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方式创新中,开拓出新的服务领域。这样,既可以使我国的研究实践与国际上的研究发展趋势相接轨,又可以探索形成具有国情特色、有利于在农村逐步推广先进的农作技术体系。

通过“精细农业”的试验示范研究,大力传播基于信息与知识的农业系统精细经营的技术思想。现今实践的面向大田作物生产的精细农作应该扩展到种、养、加,产前、产中、产后的整个过程,即过渡到建立“精细农业”的技术体系。实际上,“精细农业”的技术思想,早在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已优先在发达国家奶牛场,基于动物个体编号电子自动识别技术,根据奶牛产奶量定量配料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十多年来,全自动化设施园艺业的发展和养殖业中动物生长预测模型与配料、环境调控自动化系统的结合,农产品产后储藏、保鲜、加工、分级,为达到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的过程中,都已吸收了电子信息科技前沿的成就。在我国,“精细农业”的技术思想,尤应在设施园艺,集约养殖,农产品品质优选、储藏加工等增值产业中先付诸实践与推广,这对我国目前处于传统农业的结构性调整时期和开始重视强调实现农业增产方式的转变中,依靠先进技术装备和农业精细经营技术的支持,对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精细农业”试验研究实践过程中,注意组装一批基于信息和知识的单项适用先进技术支持当前的“科技兴农”。如:GPS、GIS技术用于农村规划、农田管理、节水灌溉、环境监测的实用技术;农田信息快速采集、存储、处理技术与仪器;农田耕作、土肥管理、农药利用、污染控制等适用技术;机电仪一体化的农业机械装备;精细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快速实用监测技术;智能化农业生产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推广及装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先进技术与工具的开发等。

在研究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中注意形成一批具有创新意义的新技术体系,以支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新的技术体系应在科学理论或方法上,在高新技术的应用上有重要的突破,能够引起技术上产生质的飞跃和为实现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率先跃居世界先进水平作出贡献。在试验研究中要加强多部门、多学科间的相互合作,协同攻关.发展学术交流,加强国际合作,重视应用基础研究。在高等农业工程院校的学科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中,要创造条件开设有关GPS、GIS、RS应用课程,加强电子信息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技术开发研究。

在“精细农业”的示范试验研究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科学技术问题。其中,尤以田间信息实时快速采集先进传感技术,生物信息模式识别技术,空间信息处理与图形自动生成技术,计算机化的定量管理农艺技术与系统分析等,都需要作物科学、农艺学、生物物理、数学方法、信息软硬件技术和技术经济学的支持,这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提供了进行科技创新的良好机遇。

参考文献

NationalResearchCouncil,PrecisionAgricultureinthe21stCentury,GeospatialandInformationTechnologiesinCropManagement,NationalAcademicPress,Washington,D.C.1997.

J.KSchueller,TechnologyforPrecisionAgriculture,ProceedingsoftheFirstEuropeanConferenceonPrecisionAgriculture,WarwickUniversity,U.K.8-10,September1997.

KennethA.Sudduth,EngineeringforPrecisionAgriculture-Past,AccomplishmentsandFutureDirections,USDAagriculturalResearchService,Copyright01998,SocietyofAutomotiveEngineers,Inc.

汪懋华,“精细农作”一知识经济时代的农田精耕细作技术,"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论文集上册,周光召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8.9。

科技创新管理范文第3篇

“精细农作”是基于田间小区作物生长条件的空间差异性,为实现优化作物生产系统的目标而提出的。但工程支持技术的开发研究,对实现这一技术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农田信息采集与处方农作的空间定位,需依靠全球卫星差分定位系统(DGPS);地理空间信息管理和数据处理,需要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未来大量地理空间数据的更新,需要遥感技术(RS)的支持;作物产量计量与小区产量图的生成需要能按秒记录收获机累计产量和对应地理坐标位置的智能型收获机械,以及计算机数据处理和产量图自动生成软件技术;田区空间变量信息的快速实时采集,需要研究基于新原理的传感技术与信号处理技术;按小区实施自动处方农作、调控目标投入需要变量处方农业机械;制定科学的农作处方需要农学知识和计算机作物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支持;作为一个能协调运作的智能化系统需要有高效的信息集成以及有关信息传输、标准化技术的研究等等。

迄今“精细农业”在发达国家也不过五、六年的应用试验历史,部分支持技术手段还不十分成熟,有待不断研究完善,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精细农业”应用实践可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围绕提高生产、节本增效、保护环境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技术组装方式,逐步提高作物生产管理的科学化与精细化水平。其中,获取农田小区产量空间分布的差异性信息是实践“精细农作”的基础。有了小区产量分布图,农户既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分析小区产量差异的原因,选择经济适用的对策,在现实可行条件下采取适当措施实施调控;也可以根据技术经济发展的条件,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或智能化变量处方农业机械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调控。

“精细农业”研究的革命性的意义是提出了一种经营现代农业的新技术思想并付诸于实践,发展前景已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共识。1998.1美国副总统戈尔第一次提出要建立以1米分辩率的“数字地球”的概念,在地理信息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它为认识世界科技进步对未来人类生存方式的影响提出了全新的观念。“精细农业”的实践将在下一世纪开发“数字地球”的实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历史过程中,全面实践这一新技术体系的路程还很遥远。但启动这一新技术的示范与实践研究,将有利与推动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知识化与信息化进程,改变传统技术思想,追踪科技进步,有利于推动基于信息和知识的农用先进支持技术产品制造业、服务业的发展。在“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的实践中,也将可开发出一系列适用新技术产品,

图1.精细农作技术体系示意图(来源:FieldStar,MessayFergusonLtd.)

为支持当前的“科技兴农”服务。在发展研究中,个人认为需要重视如下问题:

加强对国际有关发展信息和经验的研究,提出符合国情的发展战略。九十年代以来,国外许多单位已经积累了一大批示范试验数据与支持技术产品开发研究成果。可以采取引进技术思想与部分装备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找准切入点,注重其支持技术产品的国产化及产业化开发。“精细农作”的技术思想在国际科技界共识的基础上有其特定的涵义,即认识农田内小区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条件的空间差异性,实施定位处方农作。它是适应集约化、规模化程度高的作物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目标而提出的,在我国可先在规模化农场、部分大城市郊区和农业高新技术综合开发试验区,力求在农田小区的尺度上进行研究与实践。我国广大农村农田经营规模小,生产手段仍较落后,实现广域的现代农田精细经营尚需有较长的发展过程,有条件的地区可先以村片、农田的尺度上对精细农作的技术思想进行示范试验研究,并可着重结合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方式创新中,开拓出新的服务领域。这样,既可以使我国的研究实践与国际上的研究发展趋势相接轨,又可以探索形成具有国情特色、有利于在农村逐步推广先进的农作技术体系。

通过“精细农业”的试验示范研究,大力传播基于信息与知识的农业系统精细经营的技术思想。现今实践的面向大田作物生产的精细农作应该扩展到种、养、加,产前、产中、产后的整个过程,即过渡到建立“精细农业”的技术体系。实际上,“精细农业”的技术思想,早在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已优先在发达国家奶牛场,基于动物个体编号电子自动识别技术,根据奶牛产奶量定量配料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十多年来,全自动化设施园艺业的发展和养殖业中动物生长预测模型与配料、环境调控自动化系统的结合,农产品产后储藏、保鲜、加工、分级,为达到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的过程中,都已吸收了电子信息科技前沿的成就。在我国,“精细农业”的技术思想,尤应在设施园艺,集约养殖,农产品品质优选、储藏加工等增值产业中先付诸实践与推广,这对我国目前处于传统农业的结构性调整时期和开始重视强调实现农业增产方式的转变中,依靠先进技术装备和农业精细经营技术的支持,对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精细农业”试验研究实践过程中,注意组装一批基于信息和知识的单项适用先进技术支持当前的“科技兴农”。如:GPS、GIS技术用于农村规划、农田管理、节水灌溉、环境监测的实用技术;农田信息快速采集、存储、处理技术与仪器;农田耕作、土肥管理、农药利用、污染控制等适用技术;机电仪一体化的农业机械装备;精细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快速实用监测技术;智能化农业生产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推广及装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先进技术与工具的开发等。

科技创新管理范文第4篇

一、充分肯定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成就

1、企业科技创新积极性高涨。近年来,全社会的科技意识不断增强,充分认识到抓科技进步就是抓战略发展、抓持续动力、抓核心竞争力,特别是一大批企业转变观念,调整思路,把科技创新作为参与市场竞争的战略重心,创新模式丰富多样,创新成果亮点纷呈。一是注重自主创新。以三友公司为代表的一批企业,注重科技自主创新及知识产权开发,以较低的成本稳占市场,获得较高回报。“十五”期间,全市专利授权104件,开发新产品144个,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7项,(如三友公司近三年实施科技项目14项,申请专利27项,获得授权13项,建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生产线,产值、利税连续实现翻番,成为我市成长最快的企业之一。)二是主动与科研院校合作。立足欠发达地区自主研发能力弱的实际,我市企业积极与科研院校进行技术合作,目前已联合建立了7个中试基地、转化基地和10个省级以上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取得显著成效。(奥仕公司与中科院联建的中试基地,已投入资金700多万元,开发产品104个。老虎山建材公司与北京工业大学合建的“生态环境建筑材料与技术转化基地”,开发新产品30多个,公司销售在短短三年中增长了近10倍。)三是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江泥、江变、纪元等企业已将一些先进信息技术应用于生产,60多家企业自建网站、开展网上销售,并建成了中国机电产业信息网、中国蜂业网、中国消防产业网、中国电光源产业网、*木业网等6家特色专业网站。(欧派公司通过建立企业自身的中英文网站,在200多个国内外知名网站上产品信息,聘用网上业务员,广泛开展网上业务,进行网上洽谈,公司年产免漆套装门20万扇,100%通过网上销售,其中外销40%、内销60%。恒亮公司多年来利用网上办公形式开展外贸业务,共聘用了5名网上业务员,去年外贸出口420万美元,今年1至5月已出口340万美元,其中95%都是通过网上业务员联系完成的。)四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企业十分注重提升产品质量、争创自有品牌,并取得一定突破。(“百家万安”等企业在培育品牌上舍得花钱,产品广告已经进军中央电视台。)“十五”期间,全市共获得国家免检产品3个,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18个,衢州市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47个。

2、促进产业升级成效显著。“十五”期间,全市共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484项,其中省级以上135项,在促进产业升级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一方面传统产业依靠科技创新得到较快提升。水泥行业通过连续不断的技改扩建,推进结构调整和企业整合,先后拆除机立窑31条,建成新型干法回转窑生产线8条,生产规模920万吨,并配套建成总装机容量6.45万千瓦的余热发电项目,水泥企业从18家整合为3家水泥集团。化工行业依靠科技实现可持续发展,呈现销售增长、污染排放降低“一升一降”良好态势。(如江化公司10年间销售增长了10倍,废水排放量降到10年前的1/2,污水浓度降为1/4,环境效益逐年提高。)另一方面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后发优势明显。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有高新技术企业22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6.3%。六大特色产业产值较快增长,创新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后劲十足。(如:电光源自动化生产技术,使单位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倍;机电产业最新研制的“S13电力变压器”,技术水平国际领先;消防产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新型消防接口系列产品深受市场欢迎;竹木产业实施“二次提升”,产业链不断拉长,附加值进一步提高;蜂业科技一路领先,5年里获得浙江名牌和省著名商标2个,恒亮蜂产品率先突破欧盟绿色壁垒;白菇+秀珍菇周年栽培模式研究成功,经济效益增加115%;纺织服装产业积极采用新的工艺流程,推行电脑控制,积极与国际接轨。)

3、实用技术创新效益明显。注重抓好实用技术的引进、创新和推广,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抓好实用技术创新。(凤林镇竹荪研究所针对竹荪种植原料竹屑短缺、产品种植成本上升的现状,实施“稻草替代竹屑人工栽培竹荪”项目,开拓了稻草还田的新路子,实现竹荪种植的可持续发展,三年来全市累计推广面积6300多亩,每亩增收642.5元,累计增收400多万元。)二是抓好实用技术引进。如水泥行业引进了布袋除尘技术,对于降低机立窑污染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农业新品种引进上,我市在水稻超级稻、棉花抗虫杂交棉、双低油菜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及栽培技术创新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十五”期间共增产增效2.2亿元,并创下我国早稻单产最高纪录,刷新我国长江流域棉花高产纪录。三是抓好实用技术推广。加快完善电信、广电、宽带、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等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健全信息服务网络,为推广实用技术创造了良好条件。开通了“农技110”和“农民信箱”,推进手机上网、短信、专家咨询呼叫等服务,有效地解决了信息传递“到村到户”难题,深受农民群众欢迎。

4、科技人才队伍逐步扩大。市委、市政府及全市各级十分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建立了一支初具规模的科技人才队伍。截止去年年底,全市共有在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9346人,其中高级职称432人,中级职称32*人,初级职称15708人。五年来,共引进各类人才2331人次,其中高级职称5人。通过人才引进,给我市人才队伍输入了新鲜血液,给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江化公司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十五”期间先后投入资金100多万元,装修了两幢大学生宿舍楼,一幢专家楼,配备了电视机和日用家具,实行免费居住,引进各类大中专毕业生140余人,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红火集团20*年在全省率先实施水泥立磨生产线技改,当时企业从哈尔滨一水泥集团高薪聘请了夫妻两位总工程师,年薪达15到18万元,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贝林公司积极营造留人氛围,建立激励机制,20*年项目经理徐春光获得了个人第三个“钱江杯”,公司奖励其一辆2000型桑塔纳轿车。由于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使公司在短短10多年时间,从一个三级建筑企业发展到集建筑、房地产、市政、园林绿化和医疗卫生为一体的集团公司,并获得国家一级房地产开发资质。)

5、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政策支撑上,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六六”产业工程、扶强做大骨干企业的若干意见》、《*市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市大力引进各类人才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从政策层面优化科技发展环境。科技投入上,“十五”期间,财政对科技总投入4875万元,年均增长55%,并先后设立了“科技型企业创新资金”、“专利专项补助资金”、“市长特别奖中的技术进步奖”等,积极撬动企业和社会投入,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管理服务上,市科技、经贸、发改、农业、财政等部门强化服务观念,提高服务水平,不断加强网上技术市场、工业110、农业110等服务平台建设,积极组织企业参加衢州“科工会”,为推进科技创新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社会氛围上,全社会高度关注科技创新,广大企业家积极包装申报科技项目,形成了追求科技、崇尚科技、发展科技的良好氛围。最近,我市还对三友公司“倒三U接桥机”被侵权一案进行公开处理,全力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科技综合实力总体偏弱,在全省位于第57位,科技水平综合评价在全省位于第81位,(我市生产总值在全省排名第38位,财政总收入排名42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排38位。)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要求不相适应,科技创新绩效和科技水平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快。二是科技人才比较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于事业单位,而不在市场主体,工业企业高级研究开发人才与高级技工缺乏,农业科技人才青黄不接问题日益突出,制约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三是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表现在一些企业在科技开发方面舍不得投入,致使设备创新、人才引进、新产品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开发保护等难以付诸实施,而且企业对包装科技项目,存在较为明显的畏难和依赖思想,积极性、主动性不够。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高度重视,采取措施,加强引导,着力解决。

二、深刻认识推进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目标。这是顺应新形势、适应新发展而作出的重大部署。我们要深刻领会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对我市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努力推动跨越式发展。

1、科技创新是推进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内外发展事实表明,谁能在科技创新上高人一筹,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美国、日本等国家经济发达、实力强大,主要是因为科技领先,在世界上占有明显主导权。我省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自主创新步伐,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实现了从“资源小省”到“经济强省”的跨越。当前,我市正处于加速工业化和产业技术升级的关键时期,资源、要素、环境压力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对传统工业化模式提出挑战。因此,我们必须高度注重科技创新、积极推动科技进步,深入推进“兴工强市、借力发展”战略和“六六”产业工程,促进产业技术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推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2、科技创新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近年来,我们全力实施“六六”产业工程,培育了一批特色产业,整体产业水平有所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逐步上升。但从总体上看,我市产业结构偏重、产业层次低、能耗物耗高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没有根本转变。水泥、化工、机电三大产业规模以上产值占全市的48.2%,而能耗却占97.6%。当前,中央和省、市在“十一五”规划中,都提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要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表明今后节能降耗工作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指标将是党委政府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因此,必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层次,降低能耗、物耗,促进我市产业向轻型化方向发展,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提高。

3、科技创新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制胜法宝。企业离开了科技将一事无成。企业如果经营产品,只能一分一分赚钱;经营品牌,能一角一角赚钱;如果经营高科技,就能一元一元地赚钱。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并且逐步从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过渡,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因此,一个不注重科技创新的企业,一定是没有发展后劲的企业;一个没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一定是缺乏竞争力的企业;一个不重视科技创新的企业经营者,一定不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意识,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不断创新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增强我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致力提高区域发展的科技创新驱动力

“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争创浙江省科技强县为契机,以“兴工强市、借力发展”战略和“六六”产业工程为载体,以全面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为目标,深化改革,加强领导,着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环境,集聚创新要素,激活创新主体,转化创新成果,增强创新能力,推进科技进步,为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主要目标是:到2*0年,全市科技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5%以上;专利授权量超400项,科技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县(市、区)第45位之内;基本建成具有本市特色的区域创新服务体系,每个主要产业都建有一个以上科技创新服务组织机构,建成4个以上科技示范基地(园区),1个以上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22%以上,新产品销售收入(或产值)占工业销售收入(或产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需求,组织重大项目攻关15项以上,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200项以上;培养和引进一批科研与技术开发、科技管理、科技中介、技术推广等方面的科技人才,全民创新意识和科技素养得到大幅度提高;依靠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全面完成国家科技富民强县(市)专项行动计划,力争进入浙江省科技强市行列。

重点做好以下8项工作,即“八个突出、八个促进”:

1、突出工业,促进特色产业优化升级。要继续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改造和提升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的产品设计、工艺改进、生产制造和营销管理,大力推广数字技术、精密加工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升级。针对传统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通过共性和关键技术的开发、推广和应用,力争使我市传统产业的关键装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重点突破降低水泥生产成本、减轻化工企业污染等课题。要大力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继续放大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同时每年安排50%左右重点支持科技开发项目。深入实施“六六”产业工程,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解决新型变压器、高低压电器开关系统、机电一体化、消防器材、生物化工、绿色食品等产品生产制造中的关键技术,为我市成为蜂业强市、输变电设备和消防器材大市、新型建材基地、新型电光源和有机胺制造中心提供科技支撑。力争到2*0年,部级高新技术企业争取达到6家以上,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争取达到20家以上,省级新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达到50只以上。

2、突出主体,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一是要着力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意识。鼓励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加大研发投入,努力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增强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创建研发机构,企业新建或引进大院名校在*联建省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并有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在我市形成产业化经营并上交地方财政收入50万元以上的,经市科技、财政等部门审核,由市政府给予企业经营者及项目有功人员一次性奖励10万元。二是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对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资金投入和仪器设备,给予税费优惠政策:经税务机关审定的企业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允许按150%实行税前抵扣,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可摊入管理费或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三是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重点,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对新列为省企业信息化建设示范企业的单位,验收合格后,由市财政一次性补助10万元;新列为省企业信息化建设试点企业的单位,由市财政一次性补助5万元。四是积极推进品牌建设。逐步从加工车间、贴牌生产为主向自主创新、自由品牌方向转变,培育一批知名品牌,逐步打响“*制造”。鼓励品牌创建,对新获得的中国名牌产品或国家驰名商标、浙江省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的企业,分别奖励50万元和10万元。

3、突出保护,促进企业加强自主创新。一是支持企业申报专利。对申报并获得国家授权的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由市财政给予一次性补助,获得国际发明专利的,除省财政补助外,市财政给予每项一次性补助1万元。二是鼓励企业实施自主创新。特别是大型、重点骨干企业要着力进行自主创新,开展关键技术、重点产品的技术攻关。一般企业应以引进消化再创新和技术革新、集成创新为主。科技型企业要积极建立研发机构,加快新产品开发和工艺创新。企业研究开发并通过省级鉴定的高新技术产品、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由市政府一次性奖励5万元;同一产品通过部级鉴定的,再奖励5万元。“十一五”期间,争取衢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10%以上规模工业企业均建立健全科研开发机构。其中60%以上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建有省级技术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三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以三友公司“倒三U接桥机”被侵权一案为契机,进一步跟踪查处,并充分发挥其教育警戒作用,从而加强专利执法和维权工作,依法保护专利技术、技术秘密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权人的合法权益。

4、突出载体,促进产学研平台建设。支持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创新载体。政府做好牵头、引导和服务,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研发中心、转化基地、中试基地等等,走技术创新捷径。产生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在我市形成产业化经营并上交地方财政收入50万元以上的,市政府奖励10万元。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培育科技中介机构。支持在*设立全国、全省性的产品检测中心,加快竹木、蜂产品和消防器材检测中心,积极筹划竹木、消防、食用菌等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争取“十一五”期间每个特色产业都建成一个创新服务组织,提高特色产业竞争力。加强科技成果评估、技术交易、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知识产权等配套服务的科技中介机构和民营科研机构建设。加快市科技创新创业大楼建设。筹建*市科技创业中心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孵化基地,在研发、中试所需的场地、设施、项目资金等方面,政府给予相关的优惠,为引进孵化高新技术项目和产品,培育成长型中小企业和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发展平台。

5、突出项目,促进科技资源集聚整合。一是要确立科技工作项目化理念。项目是经济工作的抓手,也是科技工作的抓手。近年来我市的水泥结构调整靠的是项目,特色产业迅猛发展,也是因为集中了大部分的科技项目,如蜂产业实施科研项目20多项,获奖5项,充分说明科技创新不是纸上谈兵,必须抢抓机遇争取项目。二是以项目带动科技资金投入。科技项目投资回报率高,最能得到资本的青睐,寻求资金的合作。市委、市政府的科技专项经费,也要带着项目进行补助,工业贴息等政策性资金安排上要向科技类项目倾斜。同时,我们还要积极申报一批科技计划项目,争取上级的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三是加强项目绩效的评估与考核。对前几年安排实施的科技项目,要组织绩效考评,实施跟踪管理,根据项目效应调整相关政策,对绩效突出的可以追加奖励。四是积极谋划和实施一批“十一五”科技发展项目。组织科技人员抓好国家863计划、火炬计划、科技攻关计划、星火计划等科技项目的编制、申报和实施,特别要抓好列入“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项目本的重点项目实施工作,确保发展目标实现。

6、突出实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鼓励实用技术的创新、引进和推广、应用。政策导向上要从鼓励“理论型”向鼓励“实用型”转变,少一些空洞的论文,多一些“稻草种竹荪”这类的实用性小发明创造,多一些实用型“小技小改”。加强科技工作与我市企业、产业的对接,切实发挥经济发展助推器、加速器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管理工作,完善科技成果鉴定、评审制度和科技奖励制度,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各类组织和个人应用专利、专有技术等科技成果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对带高新技术成果、项目来我市实施转化的博士或副高职称以上高层次科技人才给予一次性创业资金资助。

7、突出增效,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运用。不断健全、完善农业科技网络体系,优化对农业产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服务。积极开展与高校院所的农业科技合作,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适用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提高蜜蜂、白菇、猕猴桃等农业特色产业的科技含量。加快农产品粗加工、保鲜、贮藏、运输方面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绿色生态种养殖技术、可降解塑料膜、新农药等先进农业物料的推广应用,减少农业污染。全面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蜜蜂产业提升工程,到2007年底,实现蜂群总数26万箱,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地位;蜂业总产值超5亿元,实现利税1.1亿元。抓好金衢丽绿色生态产业带建设工程、省级星火科技示范县建设等农业科技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力争到2*0年,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种养业主要品种的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

8、突出根本,促进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人才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切实把人才作为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各级党委、政府要积极为科技人员创造良好的学习、研究和生活条件,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心情舒畅地投入工作。要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千方百计引进实用型的高科技人才,着重引进“2+6”产业的急需人才和科技创新带头人。鼓励企业建立健全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制度、科技进步奖励制度等创新激励制度,增强对人才人吸引力。鼓励企业培养和聘请职业经理人,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提高。要健全人才培育机制。注重本土人才的培育和提高,加快培养实用型科技人才。设立创新人才培训经费,鼓励企业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参加学习培训,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到高校深造,到先进地区参观考察。要优化人才创业环境。认真兑现各项人才政策,开展名师、名医、文化名人评选,启动人才公寓建设,进一步优化人才创业环境。引导企业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要加大技工培训力度。在抓好企业高层次人才的同时,突出本地企业用工培训,积极倡导“就业在*”,举办劳务交流大会和劳务集市,鼓励本地劳动力在就地转移就业,着力优化务工环境,努力解决企业特别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用工难问题。

四、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各项工作落实

1、加强科技工作领导。各级领导干部要正确把握壮大总量与提升质量、投资拉动与创新驱动、高新产业与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与应用技术、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坚持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要善于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提出科技发展的战略思路,切实做到把第一生产力摆上第一的位置,坚持一把手亲自抓第一生产力,真正发挥科技对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作用。要健全乡镇、部门科技工作组织机构,增强科技工作管理水平和统筹协调能力。继续完善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促进各级各部门重视科技进步和创新。从今年开始,我们将按照目标责任制的内容和要求,对各乡镇进行过硬考核,对工作卓有成效的要表彰奖励,对工作平平无所作为的要通报批评,并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依据之一。

2、形成齐抓共管合力。要抓好科技投入的落实。各乡镇科技经费投入必须达到规定比例,增幅必须高于财政收入增幅。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并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千方百计拓宽投入渠道,积极引导民间资金和市外资金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积极探索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机制,支持科技创新。要抓好有关科技政策的落实。市委、市政府已经出台了《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意见》,各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结合实际,逐项落实。目前主要应研究解决民营科技企业外部环境的优化、融资困难、人才缺乏等问题,以及对专利工作的认识、专利申请、专利转化实施奖励等问题的落实。要加强工作的组织协调。科技部门要积极履行职责,当好政府的参谋和助手,积极拓展服务领域,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工业、农业、财政、组织、人事、教育、城建、卫生、通讯等部门要围绕推进科技创新,发挥各自优势,强化服务意识,做到既各负其责,又相互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3、创新科技管理方式。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行业、部门之间的科技资源整合力度,凝聚科技力量。各级各部门要各司其职,从各个方面创造条件,提供方便,满腔热情地关心、支持科技工作,多配合,多服务,多办实事,形成合力。同时,要面向具有先导性、带动性的新兴技术领域,集成技术、人才、资金、研发设施等要素,完善创新服务体系。科技管理部门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集团、行业协会的沟通与联系,通过搭建科技交流平台,吸取市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把我市科技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科技创新管理范文第5篇

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全面实施省委、省政府“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以创建科技强区和创新型城区为目标,以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为抓手,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通过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质的转变,为实现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化滨海新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工作重点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党的十七大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实施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贯彻落实全省工业创新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推进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着重抓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是以贯彻省委“两创”战略为目标,进一步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积极贯彻落实省委“创新强省、创业富民”的战略,着力构建一个宽阔的创业舞台和宽松的创新环境,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兴起创新热潮。引导科技进步大合唱,积极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良好创新氛围。

深入开展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加强科学普及工作,开展科普进社区、科技下乡活动,提高市民科学素养,促进科技强区建设和“四大”战略的实施。积极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推进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真正主体。使全区上下形成政企合力、部门互动、上下齐抓的科技进步的良好局面,为实现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化滨海新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是以节能降耗减排增效为重点,进一步推进产业升级换代。

我区的科技工作将紧紧围绕节能降耗减排这个重点,并把节能减排作为“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重要指标,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在阀门、食品与制药设备等高新技术行业建立科技重大专项制度,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进行节能降耗减排增效规划和布局,为解决*经济社会中的紧迫问题提供全面有力支撑。

三是以建设行业创新平台为载体,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积极创建行业创新平台,重点培育发展阀门、食品与制药设备等两大行业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实现一批“火炬计划”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培育一批产业特色明显、技术水平高、产业关联度大、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为2009年争创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打下良好基础。强化企业研发平台,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

完善科技合作平台,以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建设为契机,完善企业与大院名校的科技合作平台。要落实与支柱产业相关的大院名校、科研院所的联系,积极邀请专家到我区,深入企业了解基本情况;发动相关行业企业提出技术难题,与大院名校、科研院所对接,引进智力项目。在条件成熟时,举办首期*企业与大院名校科技合作交流会。

四是以建设*科技园区为依托,进一步拓宽科技发展空间。

加快*民营经济科技产业基地*工业园(含科技孵化器)开发建设的前期工作,力争用最快的时间建成投用,努力使之成为我区乃至全市培育新兴高新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科技创业人才的新平台。

筹备*区科技孵化器建设。争取在*民营经济科技产业基地*工业区建设*区科技孵化器,面积500亩,建设总投资约3亿元。20*年能启动首期工程,用地200亩,建设投资1亿元。

五是以完善管理服务机制为手段,进一步优化科技工作效能。

借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20年)》以及省市相关配套政策,研究制定大力推进科技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完善科技发展政策体系,实现科技创新法制化、规范化。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对科技计划项目的监管和科技资金的有效落实,强化科技项目的督促检查工作。对企业所立科技项目的进展情况、科技经费的使用情况等及时进行检查,对科技项目管理、激励机制、科三经费使用方向等进行改进,逐步建立职责明确、评价科学、管理规范的科技管理制度。

六是以聚集科技人才资源为基础,进一步提供技术智力支撑。

把引进、培养与我区产业紧密相关的科技研发人才作为首要任务,采取更有力的政策扶持、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提高政治待遇等办法,特别是通过技术要素入股、人力资本入股、期权激励、重奖科技人员等措施,引导和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参与创新。

启动*区科技人才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实施重大专项和重点项目,凝聚和扶持创新团队,培养科技领军人物等高层次科技人才。组织制定并实施科研院所等优秀青年创新人才计划,通过量大面广的一般项目支持非共识的项目研究和小企业发展。加强与浙江大学、*理工大学、上海科技合作交流中心等院所的全面合作,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千方百计地以各种形式引进国内外高素质科技人才和优质科技资源。

七是以鼓励发明创造为动力,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专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