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酒店管理知识培训

酒店管理知识培训范文精选

酒店管理知识培训

酒店管理知识培训范文第1篇

酒店管理专业是中职学校的一个重要的专业,其中的餐厅服务与管理课程是酒店管理专业中能够提高餐厅服务教学质量的重要课程。很多的中职学生由于自身学习成绩比较差,具有一定的自卑心理,缺乏责任感和专业的知识,并且酒店管理专业本身具有理论性强,操作性强等特点,和自身行业缺乏一定的联系性。所以,担任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想要提高餐厅的服务教学质量就应该注重教学方式的研究,针对于学校内不同的课程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不断的提高教学质量,最终达到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酒店管理型人才。

关键词:

酒店管理专业;餐厅服务质量;研究分析

一、引言

酒店管理专业是中职学校进行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的专业,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学生未来的就业情况。所以,如果能够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是现阶段我们国家中职学校中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现状

第一,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水平较低。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是来自于经济较为困难的家庭,思想观念相对比较落后,信息比较闭塞,大多数是家庭条件较差,并且分数还不高的学生。甚至有些学生自控能力非常缺乏,容易因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大打出手,中职学校的学生非常特殊。第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卑感。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都存在一定的自卑感,容易产生偏激的情绪和情感。由于自身学习成绩较差,家庭条件不好,很容易导致学生认为自己是最差的,对生活没有信心,容易堕落。学习和生活上都不肯努力,一旦受到学校和教师的批评,就会认为大家对自己有偏见。曾家的一次调查显示,中职学校中有八成以上的学生不愿意说出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六成的学生不会对未来的生活做出规划。第三,缺乏专业的知识。中职学校的学生由于家庭条件比较差,从小生活的环境也不是很优越,不能够和其他孩子一样接触很多文化知识。教师和教材是他们唯一获取知识的方法。在进入中学之后,由于学习一些文化课和基础课,根本接触不到酒店方面的管理知识。第四,缺乏责任心。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常常缺少社会责任心,也是由于受教育程度产生的问题。教师在对其进行管教的过程中,常常无理取闹,我行我素,对于自身所犯的错误以及问题,不能够及时的对待的处理,经常以一些理由来为自己进行辩解,缺少社会责任心,对班级以及学校的工作不负责任。

三、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特点

第一,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应该包括服务和管理两个方面的内容。主要指的就是酒店餐厅定义、餐厅服务的基本技巧以及酒店中的一些酒水知识和管理经验等。可以从知识点的理论讲解和教学内容的时间操作两个方面来进行。第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特点。首先,酒店管理专业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识记的内容特别的多。酒店管理中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是文字知识,需要学生对其进行记忆,这就显得非常的枯燥,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只能靠死记硬背,让学生感觉学起来非常的困难。其次,在酒店管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操作性比较强,涉及到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内容非常多,要求学生能够拥有长期的耐心。比如学习餐巾折花等。最后,酒店管理专业和酒店行业的管理联系密切。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毕业之后回到社会,需要进行酒店的检验。要想保证学生能够更加快速有效的成为未来行业发展中的重要人才,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就要多多引进先进的发展案例,让学生对酒店管理进行相应的了解。

四、酒店管理知识的理论课教学方式

第一,教师可以采用一定的讲授法对学生进行酒店管理知识的培训,讲授法主要是以全班同学为对象进行的知识传授,其特点是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并且教师也容易把控课堂的节奏。第二,教师还可以采取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互动式的教学被大量的使用在小组讨论以及讲座中,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互动式的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对知识内容记忆的更加深刻,还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教师可以从课堂上就看出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三,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在理论课的教授过程中,结合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可以缓解理论课知识中枯燥乏味的问题。这样的讲授方式会更加生动、形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酒店管理知识的实践课教学方法

第一,分组教学的方式是酒店教学实践中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是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学活动。能够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小组范围内的团队协作能力,保证学生良好能力的培养。第二,教师还可以采用角色分担教学法。角色分担教学法是让学生能够在一定假定的环境中进行角色的分配,然后让分担的角色身份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的情况。这样的教学方法主要在于能够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进行工作环境的模拟。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极大的活跃课堂的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教师还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这种教学方式相对来说比较独立,是让学生去完成一个比较独立的研究课题。适合采用项目教学法的学习内容非常多。项目教学法主要是按照一定的项目任务以及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进行,整个过程都要学生亲自进行操作。这个教学方法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的学生一个特殊的群体,教师只有通过针对性的教学,加上认真的教学工作,针对于学校内不同的课程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从酒店管理知识的理论课教学方法到酒店管理知识的实践课教学方法,都在不断的提高教学质量,最终达到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酒店管理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秦彩凤.中职学校《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3,11:59-60.

酒店管理知识培训范文第2篇

(一)调查背景

随着我国酒店业的迅速发展,加剧了酒店业人力资源的竞争,各大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成为酒店青睐的对象。但据酒店信息显示,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流动性大,离职率高,且各大高校也反映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不高,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酒店以外的其它行业,这不仅进一步加剧酒店专业人才的短缺,而且也大大降低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成效。

(二)调查方法

文章随机选取江苏省10所高职院校,在毕业之际,对酒店管理专业部分大三学生的就业意向进行调查。本次调查通过邮箱,以电子问卷的形式展开,历时两个月,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63份,有效率达到81.5%。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

笔者对163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其中有52.15%的学生打算在酒店就业,30.67%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准备从事酒店行业,有17.18%的学生在犹豫中。其中打算在酒店就业的学生中,有73.6%的学生已有意向单位。可见,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归属感不强,酒店专业人才流失严重。

三、影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的因素

(一)家庭环境。

在调查的163个毕业生中,有55.8%的学生来自于县城或地市,44.2%的学生来自于乡镇或农村,据数据统计显示,来自于农村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压力的原因,面对择业挑剔性较小,且偏向选择熟悉且上手快的职业,故意愿从事酒店行业的比率相对较高。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学生中,只有17.8%的家长支持孩子选择酒店工作,有46.3%的家长对孩子是否选择酒店工作不发表意见,有高达35.9%的家长明确表示不希望孩子在酒店工作。可见,社会对酒店工作的认可度普遍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就业选择,降低学生选择酒店行业的意向值。

(二)酒店工作认知。

当问及学生打算在酒店工作的原因时,47.4%的学生选择“酒店工作比较稳定”,32.7%的学生选择“工作好找”,8.9%的学生选择“待遇不错”,只有3.6%的学生认为酒店工作发展前景好,还有7.4%的学生选择了“其它”。从数据可见,即使打算在酒店就业的学生,也是看中了酒店的稳定和门槛低,而并非对酒店待遇和发展前景的青睐。相反,当学生被问不打算在酒店工作的原因时,有52.5%的学生选择“太累”和“待遇低”,36.7%的学生选择“没发展前途”,10.8%的学生选择“社会地位不高”,但没一人选择“无法胜任”。可见,酒店工作繁重和发展前途渺茫是学生排斥酒店工作的重要原因,学生期望有发展空间,但不愿吃苦受累,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部分学生职业理想化的状态。

(三)酒店实习体验。

学生被问及通过实习对酒店的认知时,选择“酒店完全把实习生当做廉价劳工”这一项的学生数占到学生总数的68.4%,认为“酒店实践中能学到技能知识”和“酒店实践中能学到管理知识”的学生数高达72.3%。可见,实习生普遍认为酒店工作能增长知识和技能,但也认为酒店没能合理安排实习工作,把学生当做廉价劳工,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对酒店的好感,也影响了学生酒店就业的意向值。

四、提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值的对策

(一)提高酒店行业的社会声誉

改变家长的观念,改变社会对酒店行业的认知至关重要,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是政府部门应调动社会资源,强调职业分工但不分贵贱,政府要充分利用媒体宣传,让全社会了解酒店员工工作的辛苦及社会价值,呼吁大众理性看待服务行业。

(二)营造良好的酒店实习环境

学校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尤其是实习初期应多给学生一些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工作中的困难与挫折,勇敢地接受挑战,客观地看待工作中的付出与收获,降低和避免实习期间的心理落差。星级酒店为实习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硬环境,但同时酒店更要为实习生营造良好的实习软环境。酒店不仅要进行岗前培训,让学生消除职业的陌生感和忧虑感,而且要实行实习轮岗制度,使学生能够学到扎实的酒店技能和管理知识。酒店还应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既可规范实习生行为,又可激发实习生的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

酒店管理知识培训范文第3篇

摘要:地方本科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服务地方酒店行业发展需要,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酒店管理专业的校外实习是培养酒店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环节。该文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贵州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进行了校外实习满意度调查。根据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学生校外实习满意度水平及成因,得到学生对校外实习满意度“一般”的结论。为了进一步提升实习生校外实习满意度和实习效果,提出了建立轮岗实习制度、加强专业引导,给予实习生晋升机会、规范和完善实习生管理制度等建议。

关键词:大学;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地方

本科院校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发展是国家在教育领域的战略部署。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场所,其人才培养应既有别于传统本科院校培养的学术型人才,又有别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1]。酒店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随着高校发展与社会经济活动关系日益密切,其人才培养目标也必须与企业人才需求相适应。例如,桂林旅游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酒店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具有现代职业素养和国际视野,系统掌握酒店经营管理理论知识,具备熟练的酒店管理技术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凸显了培养的应用性,而应用性离不开酒店的真实工作场景,只有通过实际工作的体验、感受才能获取知识的共享,才能学以致用。因此,校外实习成为酒店管理专业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酒店管理专业的校外实习一般称为顶岗实习或者专业实习,是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积极尝试。校外实习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未来职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同时,学生对校外实习的满意度反映了校外实习环节的教学设计、教学管理以及教学效果的现状。

1调查方法及设计

本研究采用调查法中的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深入了解学生对实习满意度的评价及原因。问卷设计主要采用涂玮、金丽娇基于双因素理论设计和验证的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实习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实习岗位、专业认同感、是否轮岗等;第二部分是满意度调查,包括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分解为实习管理、酒店对实习生的重视程度、导师指导的及时性和态度、酒店工作时间、工作环境、食宿条件、薪酬福利、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等9项;激励因素分解为岗前培训、工作培训、轮岗、岗位工作内容、兴趣关联度、特长发挥、能力提升等7项。问卷使用李克特量表形式,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习情况和感受对22项问题进行选择或给予很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很满意的评价[3]。

2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贵州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2022届171名学生为调查对象,2022届学生于2021年3月至2021年8月进行了为期4-6个月的顶岗实习,这段实习经历使学生感触颇多,其满意度的评价也非常真实可信。共发放问卷171份,收回有效问卷16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3.6%。3调查结果分析

3.1问卷第一部分结果分析

3.1.1性别分析此次调查对象中,男女比例为44:116,男生占27.5%,女生占72.5%,说明选择酒店管理专业的女生居多,酒店行业属于服务性行业,女性的性格特征较男性普遍更有亲和力和耐心,更适合从事酒店行业工作。

3.1.2岗位分布问卷数据显示,从事餐饮、客房一线岗位工作的学生占66.88%,位居第二的是前厅接待、礼宾岗位,占20%,前厅接待岗位对形象和职业素养要求较高,说明部分学生在形象、职业素养方面被酒店认可;行政岗位占5.63%,销售岗位只有1.25%,其他岗位占6.25%,基层管理岗位占比为0%。由此可见,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顶岗实习的岗位基本上是在一线服务岗位,在实习期间没有职位晋升,酒店为实习生提供的岗位类别较少,层次较低。

3.1.3专业优势分析对于酒店行业而言,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属于“科班”出身,从常规逻辑而言应具备一定专业优势,但从调查数据来看,占50.63%的学生认为本专业实习生相较于非专业的求职者没有专业优势,而49.38%的学生认为自身具备一定专业优势。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之所以觉得自身不具备专业优势,是因为在酒店工作过程中发现理论和实际相差甚远,觉得在学校所学知识在工作中根本用不上,也没有机会用。

3.1.4专业认同感分析认为实习提升了专业认同感的学生占43.75%,有56.25%的学生认为经过实习反而降低了自己的专业认同感,该项数据说明经过校外实习,有56.25%的学生对未来在酒店行业的职业发展不乐观。访谈发现影响专业认同感主要有三个因素:第一,兴趣,通过一段时间的顶岗实习,学生对酒店工作内容及要求有了较多了解,从过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自我意识,从而发现自己对酒店管理工作不感兴趣;第二,工作强度,酒店的劳动强度比较大,而且经常加班;第三,性格特征,有些学生性格比较内向,而酒店大部分岗位的工作都需要对客人进行面对面服务,所以认为自己并不适合酒店工作。

3.2问卷第二部分——满意度分析

3.2.1总体满意度分析满意度指标一共有16项,总体满意度均值3.17,略高于均值3;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满意度均居于中间水平。标准差分别为0.59、0.66和0.59,说明学生的评价集中趋向“一般”,差别较小,见表1。采用众数评价满意度总体水平,假设:问卷调查表5个选项中“非常不满意”和“不满意”的比例之和超过50%(含),则认为学生对实习表示“不满意”;问卷调查表5个选项中表示“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比例之和超过50%(含),则认为学生对实习表示“满意”;问卷调查表5个选项中表示“一般”的比例超过50%(含)或者所有选项比例均未超过50%(含),则认为员工对工作表示“一般”。根据调查问卷获得的数据,将工作满意度分为三个等级,即满意、一般和不满意[4]。根据表2的频数及频数百分比进行数据分析,除了“导师能力和态度”“同事关系”和“工作培训”属于“满意”水平,其他选项满意水平均为“一般”,频数分析的结果与总体满意度均值3.17略高于均值3的结论一致。说明贵州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对校外实习满意度总体评价为“一般”。

3.2.2基于保健因素的实习满意度分析问卷7-15项问题是基于保健因素设计的,据表1、表2数据显示,保健因素实习满意度总体均值为3.2,居于中间水平。其中两项为“满意”,其余项均为“一般”。“导师解决实习生问题的能力和态度”评价为“满意”,对于该选项评价“一般”的占40%,评价“满意”和“很满意”的占56%,不满意仅占4%,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导师的能力和态度还是认可和满意的。第15选项“同事关系”的评价为“满意”,对于该选项评价“不满意”占12%,评价“一般”占26%,评价“满意”和“很满意”占62%,说明酒店人际关系氛围很好,老员工对学生是接纳和关心的,学生也能很快融入团队中,与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

3.2.3基于激励因素的实习满意度分析问卷16-22项问题是基于激励因素设计的,表1、表2数据显示,激励因素的校外实习满意度为3.13,略低于保健因素,高于平均值3,从均值和频数分析均属于“一般”水平。其中只有“工作培训”的满意度水平评价为“满意”,其他选项校外实习满意度水平均为“一般”。“工作培训”选项评价中,评价“不满意”和“很不满意”占18%,评价“一般”占32%,评价“满意”和“很满意”占50%,说明学生对酒店组织的岗中培训基本上满意。

3.2.4满意度各选项分析分析各选项的均值,“同事关系”均值最高3.59,位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轮岗”均值最低2.78,其次是“薪酬福利”和“工作时间”,均值为2.81和2.99,均低于平均值。由此可见,学生对酒店的薪酬福利和工作时间不太满意,而对轮岗评价较低的原因是因为某些酒店为了节约培训成本和提高劳动效率,不安排学生轮岗。

4结论

通过问卷调查并结合访谈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能够比较清楚地获得贵州商学院2022届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满意度情况。

4.1学生实习岗位层次普遍较低

调查显示,在实习期间,从事酒店餐饮、客房、前厅等部门一线服务岗位工作的学生占86.88%,而且在实习过程中有75.63%的实习生没有轮岗机会,实习生也几乎没有晋升机会。

4.2专业认同感较低

专业认同是指人通过了解后对所学专业产生情感上的认可和接受,并伴随主动学习行为[5-7]。问卷调查中关于专业认同感的调查数据显示,占56.25%的实习生在实习后专业认同感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

4.3学生对校外实习的满意度位于中等水平

基于双因素理论构建的满意度问卷调查,主要从指标的均值和频数上进行了分析,形成较为一致的结果,学生对校外实习满意度评价总体水平“一般”。

5建议

5.1建立轮岗实习制度

本科层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定位是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就业目标定位是中高层管理者,并不是一线基层岗位服务人员。虽然在实习中过程必须要进入基层工作岗位学习,但学校和酒店应对接岗位工作任务给予实习生有目标的培训,并在能够胜任基层岗位工作后有计划地进行轮岗学习,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职业发展需求。

5.2加强专业引导,给予实习生晋升机会

酒店和学校联合举办多种形式的知识应用培训和竞赛,学生通过知识应用培训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逐步形成专业优势;参加竞赛不仅可以获得同事和领导的认可,还能激发对本专业的兴趣,提升专业认同感。酒店应制定针对实习生的激励计划,例如,为实习生提供见习领班和主管岗位,提高实习生的工作积极性,同时酒店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和储备人才,当学生对未来职业有比较清晰的规划时,自然会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产生认同。

5.3规范和完善实习生管理制度

学生对“实习管理”的满意度评价属于中等水平,说明学校还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实习生管理制度。酒店24小时提供服务的特点造成了员工经常延迟下班和加班,某些酒店为了节约人力成本,减少编制,旺季长时间停休顶岗,高强度工作让初进入职场还没有完全转换角色的实习生望而却步。实习管理既要对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同时,也要保障实习生的权益,例如,通过实习协议明确实习生的工作时间般”水平。其中只有“工作培训”的满意度水平评价为“满意”,其他选项校外实习满意度水平均为“一般”。“工作培训”选项评价中,评价“不满意”和“很不满意”占18%,评价“一般”占32%,评价“满意”和“很满意”占50%,说明学生对酒店组织的岗中培训基本上满意。

作者:范晓玲 单位:贵州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

酒店管理探析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星级酒店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这就对酒店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从目前的发展状态来看,我国星级酒店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依然难以满足工作需要。酒店管理人才的供需矛盾成为现阶段制约酒店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培养模式的单一性、培养理念的滞后性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校与行业关注的焦点。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强调把实践育人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为高校确立实践育人理念并深入探索实践育人路径提供了政策引导。在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在校内的实践学习是以课程为独立单元开展的,实践学习的内容衔接不合理,导致知识呈碎片化。而校外实习多在酒店前厅、餐饮和客房部门开展,学生大多从事一线基层服务工作,导致学生实习的意愿不强烈,学生没有足够的提升自己的平台。此外,大多数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定位笼统,只是简单地沿用传统的旅游管理定位,没有与行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为了能够培养高素质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高校需要进一步梳理酒店行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供给的关系,针对学生能力的短板重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深入分析提升学生能力的路径,建立动态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十分必要。“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是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核心课程,以实践育人的视角总结现有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痛点,探究“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和实践育人理念的契合点,使理论与实践对接,创新课程改革途径,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实践育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组织模块化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整合知识技能,重构课程结构依托数据分析画像,精准掌握学情,根据学生喜欢基于任务和实践的学习方式、渴望体验企业工作环境、对动手实践充满期待的特点,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教学模块、四个教学项目(见表1)。教学过程融入校企合作酒店实际工作项目,以“知文化、能服务、会策划”为教学目标,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转化课堂成果,落实实践育人。通过任务的逐层推进,从餐前、餐中、餐后三个环节对餐饮服务的工作流程进行展示,实现技能流程化和项目化的教学效果。每个教学任务完成后均有阶段性考核,学生任务明确。为让学生的操作符合行业标准,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开发新型活页式教材。

(二)教学实施:“三段五步”开展项目化教学教学中充分运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活页式实训指导书,每个任务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结合教学特点分为“教学练考评”五步教学组织模式。课前在教学平台小游戏、“1+X”餐饮服务员(中级)题库、微课等教学资源,让学生熟悉所学知识,课中通过教师讲授、学生学习并练习、课堂灵活考试、教师总结点评等环节深化课堂教学,课后通过拓展资料包拓宽学生视野[1]。“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涉及面广泛,仅仅学习课本知识远远不够,因此建立课程线上图书馆辅助教学,引入心理学、营养学、旅游学、历史学、国学等方面的知识,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课岗赛证融合,以学生为中心,德技并重餐饮行业作为重要的服务行业,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是我国向外输出饮食品牌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受新冠疫情影响,旅游产业整体陷入困境,餐饮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特别是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策划及营销能力。立足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参照“1+X”餐饮服务管理(中级)证书考核要求以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餐厅服务)赛项内容,对接企业标准设计知识、技能、素质三维目标,最终形成“知文化—能服务—会策划—懂管理”的能力体系。基于岗位能力要求及学情分析,确定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策略:结合现有教学资源,对接行业服务标准,采用任务驱动法,形成“三段五步”闭环教学组织模式

1.丰富教学资源,依托信息化手段助力混合式教学改革依托“餐饮服务与管理”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以及自建餐饮案例库和教学资源库为线上教学资源,融合3D设计软件,开展混合式教学。学生通过线上渠道学习知识点,掌握基本原理和技能,线下结合训练项目进行实操,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通过校内实训室、校企合作酒店构建“两地”教育空间,有效解决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

2.优化教学设计,以“企业标准”为准绳强化操作规范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理念,对接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规范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式学习相结合,校企联合,引导学生完成休闲西餐厅策划任务,企业导师全程跟踪,校企共同实施教学。

3.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以达成教学目标为达成教学目标,基于学生喜欢探究式学习法的特点,以任务导向教学法为主线,结合案例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在教学活动中,导入酒店真实工作任务,并按工作流程分为不同的任务点,让学生按照认知、探究、模仿、强化的步骤完成各项任务,在做中学、学中做,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转变传统实训教学的僵化模式。以岗位环境为依托,构建岗位工作环境,引导学生明确餐饮服务人员的身份,多措并举着力突破操作难题,注重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和卫生意识,积极开展餐饮服务员职业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2]。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规律及学习特点,将“学、思、践、悟、评”贯穿于思政教学全过程。

4.采用基于目标导向的多主体、多维度、全过程评价方式多主体即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保证教师、学生、企业导师都能参与评价。多维度即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开展评价。全过程即按照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开展全过程评价。具体评价方式见表2。5.对接岗位,课岗赛证融通实施“1+X”证书制度,形成学习能力向岗位能力转化迁移的强大推力,有效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等级有效衔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与学生的就业能力。教学内容融入“1+X”餐饮服务管理(中级)职业技能等级考试相关考点,使学生参加“1+X”证书的考核,不需要额外组织考证培训。教学内容融入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餐厅服务赛项,并在阶段测试中使用赛项评分表,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教学内容融入企业服务流程和服务标准,使得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可以更快地融入岗位。

二、“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特色与创新

(一)匠心打造,有效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深入挖掘本课程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和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丰富课程育人内涵,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学内容具有实践性强、协作性强的特点,结合职业素质要求,分析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并设计多种形式的思政教育,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校企协同,打造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开发活页式教材响应“停课不停学”的号召,打造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视频涵盖各个实训环节的教师示范,学生课前可通过在线开放课预习,课后通过在线开放课复习。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落实理实一体的教学设计,与企业联合开发活页式教材,有效融入企业服务标准及流程,保障了教材的教学效能[4]。

(三)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突破教学重难点为突破西餐服务项目中服务英语的使用问题,教学团队引入具有3A酒店英语培训背景的专职英语教师。为保证策划方案贴近实际,教学团队引入担任高端酒店餐饮总监的企业导师。为让学生的基础服务技能更加扎实,教学团队引入具有高端酒店挂职锻炼经历的教师。

三、结语

实践育人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是基于实践并向实践拓展的重要的新型育人方式。“餐饮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程对于酒店管理及相关旅游类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此,对于“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必须围绕校内校外两个实践教学主体,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更加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补齐学生能力的短板,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多路径协同培养,改变以往培养模式单一的现状,深化与企业的融合,不断提高企业的育人参与度,以解决人才供需不匹配的问题。

作者:许良慧 单位: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酒店管理探析3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更加注重低碳生活。旅游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国家倡导低碳发展的大环境下,低碳旅游理念也开始影响酒店业。酒店住宿和消费是旅游业的重要载体之一,应当积极转变管理理念,不仅要立足客户需求,打造客户满意的酒店,还需要认真践行低碳理念,确保酒店环境和卫生符合相关标准。

一、低碳旅游概述

低碳旅游是响应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旅游者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出行,是一种新型旅游方式,也是低碳发展背景下旅游业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人们的旅游意愿也不断增强,各种自驾游、组团游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然而,长期以来,人们看重的是旅游过程的享受,忽略了旅游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以至于旅游业存在高排放、高污染等问题,而这些与低碳发展的要求相违背。低碳发展可以很好地缓解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紧张形势,协调经济与环境共同发展[1-2]。

二、低碳旅游视域下酒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酒店文化与低碳旅游理念不符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也是企业价值的综合体现,对企业的行为有着约束和监督作用。现阶段,我国旅游业虽然保持着发展势头,酒店行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但是我国许多酒店对自身文化建设大多不够重视,只看重旅游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且多数酒店的文化理念与低碳旅游理念并不完全相符。

(二)酒店基础设施不完善低碳旅游视域下,对酒店服务设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国大部分景区酒店内的服务设施相对比较落后,与国际标准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在低碳方面的设施,可以说许多酒店并没有配置相关设施。例如,酒店室内的控温设施,依然是靠空调解决,一个空调的能耗相对较小,但是,酒店的空调数量非常多,当入住率高,客人同时使用时就会出现能耗累加效应。

(三)资源浪费严重酒店作为游客旅行过程中休息的场所,长期以来,为游客提供的日常用品都是免费的,如洗漱用品,而洗漱用品生产会消耗一定资源。还有一些游客节约意识不强,不珍惜资源,如水资源过度使用,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四)缺少专业管理人员在酒店业发展过程中,专业的管理人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酒店具备了专业的管理人才,就可以为酒店经营决策提供科学参考。低碳视域下,酒店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酒店管理知识,还需要学习“低碳”相关知识。但是目前,我国许多酒店的管理人员大多不具备低碳理念,他们在为游客提供酒店服务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体现低碳服务,而是继续停留在传统的服务模式下,尤其是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由于缺乏专业的酒店管理人才,这些地区的酒店存在能耗高、排放高等问题。

(五)同质化现象严重长期以来,酒店经营管理的重心在于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为了获得好的效益,酒店会奇思妙想,打造各种特色产品和服务,尤其是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当下,酒店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通过各种营销手段提高自身影响力。一旦某个景区酒店的特色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其他景区的酒店也会相继模仿,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对于游客而言,新颖的东西往往比较有吸引力,但是普遍化的东西就会产生疲劳感,这种模仿性的经营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还会引起游客的反感。

(六)存在环境保护问题酒店日常经营过程中,酒店的各种行为都会与环境产生一定的联系,可以说在酒店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但是一些酒店为了吸引游客,盲目地开发旅游资源,不注重环境保护,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忽略了长远利益,缺乏长期规划,甚至一些酒店以牺牲和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来获取短期利益,这种行为显然是不可取的。低碳发展是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如果酒店发展过程中不注重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其最终结果还是损害公共利益和自身利益。

三、低碳视域下提升酒店管理水平的策略

随着人们生活需求的不断增加,酒店的功能也日益增多,不再局限于住宿、餐饮的服务,开始向娱乐、宴会、购物等拓展。虽然酒店功能的完善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但同时也会产生较大的污染、能耗问题,这严重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理念。酒店行业要想健康、稳定地发展下去,就必须落实低碳发展理念,积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推行绿色酒店管理、生态酒店管理。(一)创新酒店文化低碳旅游视域下,低碳发展已成为酒店管理的主要方向。低碳发展不仅是我国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酒店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文化作为酒店企业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酒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基于低碳旅游发展形势,酒店管理者应当创新酒店文化,融入低碳理念。首先,立足可持续发展理念,将低碳理念、绿色理念融入酒店文化中,加大低碳文化、绿色消费观的宣传,提高各部门及相关工作人员的低碳意识,主导绿色产品、倡导低碳出行、绿色出行、绿色服务;其次,明确经营管理目标,本着一切为客户服务的理念去开展酒店管理工作,带给客户优质的服务体验;再者,酒店要将文化建设与经营管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酒店文化的先进性,从而增强酒店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二)完善酒店基础设施低碳旅游视域下,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是酒店行业的必然选择,在这种必然趋势下,酒店应当加快完善自身基础设施。首先,针对酒店现有的基础设施,需要淘汰那些不合时宜、高污染、高排放的设施,及时更新,引进性能指标符合低碳发展的设施设备;其次,加大智能技术应用,提高酒店智能化水平[3]。例如,引进智能技术,智能调节室内温度,从而为游客提供一个适宜的休息环境。

(三)注重资源的回收利用资源浪费是酒店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酒店应注意资源的回收利用。在酒店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实现重复使用,尽量使用回收材料。例如,针对酒店的洗发水,为了避免资源的浪费,可以使用可回收瓶子装洗发水,在洗发水用完后,瓶子就可以回收利用。另外,针对酒店内一些更新替换下来的设备、设施,不要着急当作垃圾处理,针对这些设备、设施,可以回收利用的应尽量回收重新利用,如旧桌椅,酒店可以给员工,或捐赠给需要的地方[4]。

(四)严格控制废弃物排放当前,酒店的功能日益多样化,涉及餐饮、休息、娱乐、健身等多种功能。酒店功能的多样化必然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加剧资源的消耗,为了节省资源的消耗,减少垃圾的产生,酒店应当严格控制废弃物的排放。一方面,针对酒店为游客提供的产品,应注重产品的绿色、环保型,尽量实现这些产品资源的可回收利用;另一方面,改善酒店环境,积极倡导游客低碳消费、光盘行动,尽量避免浪费。例如,在就餐区域,设置“吃多少、拿多少”“珍惜粮食”等警示语,以此增强游客的节约意识;再如,在客房,在洗漱的地方张贴节约用水的标语,提醒客人节约用水,降低废水的排放。

(五)大力发展绿色营销长期以来,酒店经营管理看重的是经济效益,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会开设各种特色服务,打造各种产品。在低碳旅游视域下,游客的低碳意识不断增强,绿色消费观念也逐渐形成,在这样的环境下,酒店不仅要积极践行低碳发展理念,还需要大力开展绿色营销。一方面,酒店需要建立属于自身的门户网站,借助网络平台来宣传酒店特色,积极开展网上订餐、咨询等服务;另一方面,酒店要加大创新,将绿色理念积极融入自身管理和服务中去,主打特色产品和服务理念,从而不断增强自身竞争力[5-6]。

(六)加强员工培训力度首先,针对酒店现有的管理人员,需要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包括酒店管理知识的学习、低碳相关知识的学习、酒店管理能力实训等,全面提升酒店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使其能够胜任相关工作岗位;其次,加强酒店管理人员职业素质教育,明确酒店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督促他们认真践行低碳理念,同时,要强化服务意识的培训,增强酒店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促使他们主动投入到自身工作岗位中去[7-8]。作为酒店工作人员,更要积极配合酒店,认真践行低碳发展理念,不仅要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服务能力,还需要发挥出表率作用,引导酒店内的游客进行低碳消费。

(七)加大低碳旅游理念的宣传在酒店践行低碳理念的过程中,游客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游客不配合酒店管理,或者游客缺乏低碳旅游意识,那么就会给酒店的管理带来一定困扰。因此,酒店应当注重游客低碳旅游的宣传。一方面,酒店需要对入住酒店的游客进行低碳消费的宣传,在酒店大厅设立一些低碳消费宣传语和警示牌;另一方面,酒店需要借助网络、广播、报纸等向广大游客宣传低碳出行的好处,鼓励并倡导他们低碳出行,借助这些有效的手段,将酒店在低碳建设方面的特色宣传出去[9-10]。另外,对能够积极配合低碳消费和低碳出行的游客,可以给予一定的优惠,例如,免单和打折服务,通过这种措施可以很好地增强游客的低碳消费意识。四、结语综上,随着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加剧,低碳旅游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低碳旅游符合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缓解经济与环境矛盾的重要手段。面对低碳旅游的崛起,酒店行业应当积极践行低碳发展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将低碳理念融入自身管理中去,积极倡导并引导游客低碳消费,从而不断增强自身竞争力,推进自身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一允.浅论低碳旅游视角下酒店管理模式探索[J].上海商业,2022(2):126-129.

[2]罗丽萍.低碳旅游视角下的酒店管理模式探讨[J].旅游与摄影,2021(24):31-32.

[3]卢薇.低碳旅游视域下的主题酒店管理策略[J].环境工程,2021,39(12):321.

[4]孙静宇,陈丹.低碳旅游视域下的酒店管理策略[J].环境工程,2021,39(11):229.

酒店管理知识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化酒店业渐渐开始发展起来,并在上世纪9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的状态。随着酒店行业蒸蒸日上,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如今酒店行业人才结构失衡、数量匮乏和流失率高已经成为普遍且严重的问题。大部分酒店的工作人员都不是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且学历普遍低于大专。专业对口的高素质应用型管理人才对酒店而言供不应求。高职院校处在中职和本科院校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和中职相比,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不仅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还会着重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普通本科院校相比,我国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对酒店行业的人才供需具有重要意义。

1 高职院校酒店专业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工学结合,顾名思义,“工”即为工作,“学”即为学习,“工学结合”即是工作和学习的结合。目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较为普遍的是四种,分别是订单式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和项目驱动式。对学生而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够让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后,充分巩固理论知识,并掌握实践技能。对学校而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并增长学生在酒店行业的就业率。对企业而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满足酒店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减少人才的流动率。

2 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酒店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根据对浙江省某高职院校近五年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调查结果,就业专业对口率低、薪酬待遇低和行业人才流失率高已经成了较突出的问题。在学校的实习中,仅有5.8%的学生的实习岗位与专业完全不对口,但是却有42.03%的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与酒店管理专业完全无关。这说明学校虽然在安排实习生工作方面保障了专业的相关性,但仍然解决不了毕业生离开酒店行业工作的问题。在没有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原因选项中,有44.83%的是薪资待遇,34.48%的是因为发展空间。在对月收入的调查中,毕业生的工资主要集中在“3000元以下”和“3000—5000元”,从浙江省的平均工资水平来看,这处于比较低的区间。最后,尽管有超过一半的毕业生留在了酒店行业工作,但有52.5%的毕业生在后来离开了与酒店相关的工作,选择离开的主要原因也集中在薪资待遇和发展空间。

3 酒店专业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因素

截至2021年2月,浙江省内一共有20所高职院校开设了与酒店管理相关的专业,专业招生名称为酒店管理、国际邮轮乘务管理等。根据各院校官网信息,还是能发现存在很多人才培养的问题。

3.1 专业培养目标不精确

有一些高职院校,在一开始的目标设定就出现了问题,哪怕在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一切都很顺利。但是由于方向错了,导致结果会跟着错。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培养目标为企业基层管理干部、营销策划人员、高端客户关系管理人员或大型餐饮企业储备店长等。虽然都是管理类的岗位,但是管理的范围太广,这将导致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缺少侧重点。而缺少侧重点,就意味着什么都要学,这将导致不专业。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培养目标也十分不精确,课程设置模糊。其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各岗位专业技能及外语应用,但该校的主干课程中却没有英文课程。

3.2 实践课程不够完善

尽管大部分高职院校都为酒店专业的学生匹配了实训室,但实训室利用率不高、酒店文化氛围较弱和资源配置不佳已经是高职院校的普遍现象,导致理论和实践无法很好地相结合。如义务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培养目标主要是管理人员,但这两所院校都没有建设和管理相关的仿真实训室。这将导致难以开展管理的实践课程,学生学习管理知识仍然依赖于传统课堂,十分局限。此外,大部分老师将学生的技能培养放在首位,例如餐饮服务、酒水服务、烘焙技能等,所以实训室大部分情况下用来教导学生如何提升操作专业技能,而忽视了酒店服务业重要的沟通能力、语言能力、服务意识和态度、随机应变的技能等。如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都没有将语言能力、沟通能力等作为主干课程的内容。

3.3 教师实践经验不丰富

工学结合为的是达到多方共赢的结果。但由于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缺少在酒店工作的经验,实践能力差。而缺乏系统科学的实践课程是不完整的。总体来看,大部分教师理论知识丰富,缺乏酒店工作的经验,导致实践课程的质量不佳。如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都缺少部级和省级星评员。从侧面反映出这几所学校缺少有酒店丰富工作经验的行家作为其校内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对企业而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需要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而缺少校内资深教师的专业技术支持,会为企业增加教育成本,从而导致校企合作不深入。

4 优化高职酒店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4.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需要将培养目标准确定位,让企业了解学校的需求,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谈判,从而提升实习生的培养和解决毕业生的就业困境。浙江省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将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管理人员。而酒店的管理层可简单分为基层管理、中层管理和高层管理。高职院校需要根据酒店市场供需情况,明确要培养哪一层级的管理者,并充分进入企业调研,了解不同层级管理者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工作能力和了解企业真正的需求。只有当校方和企业方在培育人和用人方面的目的达到一致时,企业的积极性才能够被调动,在实习生和毕业生的岗位配置和晋升途径等人才培养内容上才会有一个明确的规划。

4.2 完善实践课程设置

如今浙江省大部分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工学结合模式为,第一年和第二年让学生在校内接受理论知识,并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在第三学年让学生进入校外实训基地接受订单式或顶岗实习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但大部分高职工学结合的过程较为粗放。根据调查,73.91%的浙江省高职酒店专业毕业生认为学校应加强实践教学,说明学生更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与实践相结合的程度。一方面,高职院校酒店专业应该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全球知名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学生一般每学完一个门类的课程,就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实习。澳大利亚相关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实行“学习+实践+学习+再实践”的教学模式。学校应该加深和企业的联系,参考国外优秀的实习模式,因地制宜,探索适合自身的工学结合方法,加强工学结合的有效性。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酒店专业应该加强实践课程的质量。第一,需要加强建设校内外实训室的数量和规模,满足学生的基本实践需求。第二,校内指导老师在指导学生时,除了要指导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之外,还应该加强人文素养和沟通能力的实践能力。实训室不应该单单成为学习叠被子、调酒、做咖啡等知识。

4.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需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需要拥有同时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历的教师。在工学结合背景下,学校应该和企业加深校企合作,在培养学生的同时,应该善于利用企业的资源。第一,学校可以招聘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我国从事酒店行业入职门槛不高。虽然许多酒店行业的人才工作经验丰富,但是由于很多人学历不够高,导致他们很难有机会在高校做全职教师。所以兼职教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大部分来自酒店的人才缺乏授课经验,可以让校内的教师对其进行培训,加强其授课能力。第二,企业可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学校应善于利用企业的资源,鼓励酒店专业教师在企业挂职,将挂职加入晋升条件之一,使目前专业教师增加工作经验,并同时可以让教师接受企业的培训,丰富其酒店领域的知识。

5 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工学结合对酒店行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深远的意义。从现阶段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来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去进一步解决。高职院校需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了解酒店对人才的需求,才能够得以确定、顺利开展和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比现在更好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高昆,杨叶昆,康仕林,等.高职“2+0.5+0.5+1+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51):210-212.

[2]于洋.关于酒店管理人才培养问题及策略的研究———以上海浦东香格里拉大酒店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9,(01):75-76.

[3]马浩.基于工学结合的顶岗实习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11):71-73.

[4]林筱筠.瑞士“洛桑模式”启示下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广西教育,2018,(43):137-138+150.

酒店管理知识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校企合作的内涵

校企合作,是以市场、社会需求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式。从根本上看,它指的是职业院校为适应企业人才需求而推出基于实践办学的办学样式,在社会教育与优秀劳动者的培养中,是职业院校、服务机构还有企业等诸多校外机构协调合作的一种样式,目的在于校业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来组织多方合作,确保人才最佳的培养规格与质量。根据我们对校企合作的调研,校企合作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下列几点:一是校企合作的真谛在于企业、学校之间在资源上实现共享。企业拥有了一定的资金设备,学校掌握了人才,双方以资源共享的形式合作,有利于共同发展。二是校企合作的重点是企业、学校双方的互动。该种互动反应于企业、院校针对人才培养、资源共享还有生产经营上。有序的沟通机制,能够提升校企合作的效率。三是校企合作的根本是发挥出企业、学校各自的功能,促进资源共享,带动经济发展。

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目前,不少职校毕业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发展要求,这就要求在岗前接受二次培训,帮助企业节约人力资源成本。由于人才流动性较大,不少企业在支付一定的培训成本后还是没有办法从中获益。最终的结局是,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希望应聘者具备相应的工作经验。但对毕业生而言,该种要求是不合理的。由于缺乏实战经验,很多人陷入就业难的境地。为此,高校需要与企业之间合作,形成一种稳固、和谐的合作关系,弄清企业内部的运营机制以及岗位需求,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优化职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经世致用的人才。经过长期的实践,校企合作已发展成为比较平稳、成熟的理论范式。可见,校企合作培养是对就业市场进行全面研究后,基于社会需求的一种培养模式。它的实质在于将职业院校、企业双方加入人才培养计划中来。职业院校、企业也可以建立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参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共同探讨,促进校企双方在文化层面上的交流合作。

3当前酒店管理专业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主要问题

3.1校企合作质量欠佳

从当前分析,校企合作更多的是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平台。总体上,该种合作并未达到满意的质量。考虑到酒店能够接收的实习生毕竟不多,几个到十几个不等。因此,学校需要一次性和不同的酒店进行协商,为学生分配稳定的实习岗位。这样一来,实习地点自然也就比较分散。分散实习,不利于学校对本专业学生的实习效果进行把控。在实习期间,学校无力解决学生的很多不良反应。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对实习酒店产生一种不好的印象,阻碍同专业下届学生的选择,对校企合作也非常不利。学生实习质量差,还有个比较突出的因素,在于合作酒店能够提供的实习岗位非常单一,通常为前厅、客房或是餐饮部,这些部门的人员流动性最高,同时还是酒店中客服务相对频繁的部门。因此,很多学生在实习中也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由于实践周期短,很多同学只能在基层岗位上见习,无法轮岗实习。相应地,实习内容比较狭窄,仅仅重复粗略的劳动,难以了解酒店的整个全貌,不具备酒店管理能力。所以,实习岗位少、内容单一、管理效率低,这是导致校企合作质量差、学生忠诚度不高的根本原因。

3.2校企合作监管力度不足

有关校企合作制度,酒店管理在监管工作上有待加强,在多元化市场经济形势下,酒店管理监管十分烦琐,对各种情况有不一样的解释。在经济大潮流中,校企合作企业发挥着重大的角色。酒店管理需接受监管,企业竞争是不是公平,有无良性竞争。上述均需认真考量,若不然就违背校企合作的培养目标。校企合作监管,需以一定的法律条文为支撑,做到依法执法。要为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秩序,提高监管能力,顺应酒店管理在新时代校企合作上的各种变化。一边要监管,把握好市场经济未来的走向,同时也应对校企合作进行分配、调控。

3.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制度上的不足

在校企合作培养制度上,酒店管理专业有不少问题,有待整顿。校企合作的重点在于实习实训或是顶岗实习,怎样利用校企双方的优势进行互补、合作,我们并未制定权威的制度。所以,职业院校里面的人才资源、设备也未利用起来,其效益不明显。学生很难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进行很好衔接。根据校企合作现行的人才培养情形,校企双方在制度设置上还比较欠缺,教师、学生还有个人的利益机制也并未考虑其中。我们需重视不同层面的详细要求,把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真正的内涵。

3.4师资力量不够及课程体系不完善

学校培养一支技能高超、实践经验充足的“双师型”队伍,对于校企合作有很大的促进意义。不少职业院校教师并无真正的实践经历,教学手段还很传统,以理论知识为主导,忽略实践经验。在实习期间,无法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结合。过去的教学方式早就适应不了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教师未接受专业的管理技能培训,无法根据酒店的实情来为学生制定职业规划,很难培养出合乎要求的专业人才。酒店课程设计并未顺应时代需求,课程设置违背了行业需求。课程设计没有遵从酒店业的基本规律,没有结合酒店业需求来对培养规格进行定位,也没有设计科学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有企业的共同参与,并结合实际效果来作出相应地调整。酒店行业本身是在波动和持续发展的,学校课程也应不断更新,以培养技能过硬、职业素养较高的酒店人才。

4校企合作下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策探析

4.1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实训基地

“产学研”结合的实训基地,真正将课程理论、科研成果以及经营管理进行融合,同时吸取海外酒店的各种经验,转变自身的角色,确保实训管理。构建以酒店业为支撑的实训基地,使基础设备能够与酒店环境完全相符。也就是,不仅是真正的酒店,同时还是实景课堂。校企深层结合,将酒店管理、基础知识和高校取得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以实训基地的形式将其传输给每位学生,培养管理能力强、服务技能突出,有较高职业素养与道德品质的酒店专业人才。

4.2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构建多维度的教学评价体系,要将酒店、企业还有研究单位逐步地纳入到人才培养报告制度中来,建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让学校、行业还有企业均当作评价的主人,做到多方监督。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适时沟通。评价并非所谓的终结性评价,二是一种过程性评价。同样地,课程体系也会从理论、实践相互分离渐渐地转换为与实践结合。不仅要关注技能,还需提高职业素养。学校、酒店应该要参与评价工作,聘请资质较高的酒店专家进行讲座,将国际酒店最好的经验和知识传递给校内学生。要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制度,形成基于行业、研究单位还有企业等多方参与其中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提高就业率。此外,要将企业满意度当作是人才培养质量的衡量指标,建立衔接性较强的多元评价机制。

4.3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职业院校教师除了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外,也应当具备充足的实践经验,同时要对这种经营管理理念进行更新。从这点来看,打造双师型队伍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事情。一是教师要深入酒店一线,累积更多的酒店服务、管理经验。以人才培养计划为导向,为学生讲解更多的理论知识,传播自己的实践经验。二是将管理观念和课堂教学进行融合,提高学校、企业二者的黏性。教师要定期参加酒店专业各项培训,巩固管理知识和提高服务技能。要补充和了解酒店专业领先的管理思路、服务设施等资讯,以实际训练的方式来打牢自身的技能。除上述外,要鼓励双师型队伍教学和提高科研能力。坚持轮岗培训,倡导终身教育,建立持续、稳定的教育新格局。

4.4构建“工学交叉,协作培养”模式

“工学交叉,协作培养”,即以政府为牵头人,由酒店业专家、高校骨干教师还有行业领军者们一致参与建设的教学模式。区别于原来的“工学交替”,工学交叉属于一种多方合作的形式。它强调要在实践中优化和补充理论,在理论学习中逐步地增强个人的实践能力。不仅要打牢专业技术能力,也应完善自身的理论知识,注重校企合作,建立以“双赢”为导向的实习基地。该种新模式,是基于实训课程、以就业为宗旨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可靠的硬件支撑。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制度,使学校、企业同步培养管理人才,对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情况实施综合性考核。在实训基地中,校企双方均要发挥出各自的角色,建立“教、学、做”真正完美的教学实训场所,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综合技能。

5结语

对国内技工院校教育而言,校企合作是今后发展的主流趋向,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是行业发展乃至经济建设对教育行业提出的一种客观要求,也是职业院校长久生存下去的内驱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可以达成预期的教育目标,引导学生更轻松、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校企合作模式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各个阶段均有不同的功能。唯有当学校、企业同步重视、无缝对接,才能做到合作办学、院校就业,促进企业、院校和学生的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1]李文秀.酒店管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商论,2015(27):175-177.

[2]牟青.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析[D].山东大学,2016(06):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