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础课教学

基础课教学范文精选

基础课教学

基础课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职文化基础课个性差异以人为本分层教学和谐发展依据

一、分层教学问题的提出

所谓分层次教学,“分层教学”是一种在班级制授课条件下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课堂教学策略,它一方面着眼于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另一方面,使课堂与学生得到和谐发展。

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是导致学生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一刀切”的教学形式被称之为“无差别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不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个性化的学习权利。而分层教学正好相反。

现在,分层教学在中小学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并取得显著的成效。中职文化基础课是否应实行分层教学?答案应是肯定的。现在中职招生是免试入学,生源素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象我校这样知名度不高,比较薄弱的学校的生源,其文化层次更是参差不齐,比如我校对2007级10个班进行的英语的摸底测试及格率仅为10%,最高分为72分,最低分仅为5分,英文的26个字母多数学生都写不完整。象这样的文化层次,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一刀切”,不但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质量上不去,也会给今后的专业课教学带来难度。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就会睡觉或者捣乱,给课堂的秩序带来破坏,更有甚者还会“吓跑”学生,产生新的流失率。但我们相信,学生不管怎么样的差别,都可以分而育之。而分而育之的渠道之一就是实施分层教学,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客观依据。根据这种情况,我校从2007级新生的文化基础课中实施分层教学。

实施分层教学除有其客观依据外,也有其政策依据。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印发广西中等职业学校自治区级示范性专业基本条件的通知》(桂教职成[2007]78号)的规定“文化基础课课程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文化基础知识程度和劳动就业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笔者认为,不仅仅只有广西有这样的规定,其他省市、自治区都会有这样的规定。

二、分层教学的原则

(一)全体性原则。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育不是以素质培养为目的而是以考试为目的,教师关心和关注的对象是少数学生,通过考试源源不断地淘汰差生,最后是向社会输送大批“失败者”或者是“高分低能的人才”。而分层教学正好相反,它关心和关注的是全体,针对每个学生的差异,为每个学生发展提供平等机会,不排挤、歧视后进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促使每一个人都获得成功。

(二)动态性原则。心理学和哲学表明,人们成长过程既有相对的阶段性和稳定性,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显然,对学生的分层也是一个相对运动的动态过程,切不可固定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区别不同对象、不同时期及时灵活地调控学生的分层标准、各层人数的多寡、课堂教学的结构、作业和考查的尺度、辅导与评价方法,使学生潜在水平转化成新的现有水平,使每个学生随时处于一个充满活力的积极进取的发展变化过程,达到最优化发展。

(三)主体性原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所形成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就是其本义。学生的发展受到阻碍。而分层教学的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灌输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被动的接受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进取的“我要学”。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者、指路人。

三、分层教学的目标

(一)发展层A。发展A层学生的学习品质,学习特长,培养并提高他们的知识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提高层B。提高B层学生,使他们牢固掌握课程标准、教材所规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努力争取成为A层学生。

(三)帮助层C。帮助C层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心理教育,严格要求,热情关怀,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质量,稳步发展成为B层学生。

四、分层教学的做法

(一)分层建组。把学生分层建组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教师通过对全班学生平时的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学习习惯及学习成绩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采取学生自报和教师考查相结合的办法,把学生按好、中、差分为A、B、C三层,所占的比例由科任教师掌握并随着学生成绩的全面提高而不断变化分层建组的构成,合理升降。此外,课任教师还应建立学生在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心理素质和学习成绩等方面的个人档案,使分层次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分层备课。分层备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备课要在透彻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当然,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不同的要求,对相同内容的层次要求也应随知识、能力的增长而逐步提高。在分层教学目标确定后,应制定分层教学方法,筛选不同的训练内容,设置分层练习、作业,设计反馈检测题。其中要特别关注如何解决C层学生的学习困难和A类学生潜能的发展。

(三)分层授课。分层授课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分层设疑,通过分层提问、讨论、答疑等形式使各层学生学懂本节课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保证分层教学目标的落实。(四)分层辅导。分层辅导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因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课堂上只能解决大部分学生的问题,两头学生依然会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等现象,故教师应加强分层辅导。鉴于测试的具体情况,如一味强调统一起点,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的教学模块已不再适应这些学生发展的需要。如我校在2007级学生的英语教学中对分层辅导是这样操作的。首先,在确定了层次之后,我们根据学生英语基础的差别,在A、B、C三个分层次进行基础知识的强化训练,每周用4节自习课进行。对基础差的层次学生,训练要求采取“低起步,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的办法;对于中层次学生,我们采用“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抓反馈”的方式进行;而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则进行“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的基础训练。经过近二个月的“分层”补基础实践,效果初见成效,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的及格率同测试模底相比较上升20个百分点,最低分数也由原来的5分,提高到21分。

(五)分层布置作业。分层布置作业是实施分层教学的有效途径。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质和量的作业,使各层学生得以提高和发展,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对C层,可以量少质低;对A层则可以量多质高;B层学生介于二者之间。

(六)分层测试。分层测试是衡量分层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在统一试题要求下,对不同层次学生采用不同的记分方法,试卷分基础题、提高题和综合题三部分。从而改变一张试卷,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的现状,使各层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也可避免优生常因得高分而产生的骄傲自满的思想。

(七)分层评价。分层评价是进行分层次教学的重要环节。分层评价的目的是要激发学生主动地学习,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评价中,对C层侧重表扬,B层侧重鼓励,A层侧重促其发展。

五、分层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分层教学虽然有很多的优点,这一点已被实施分层教学的学校所证明,通过实施分层教学,学生都有不同的进步,学生的个性和潜力都得到了发挥和挖掘。但是,对于分层教学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应值得我们去研究。

(一)标准与对教师评价的问题。分层教学的目的是“因材施教”,要确定“材”的素质和“教”的水平。目前,我们对学生的分层主要依据新生摸底、测试的结果进行分层。但模底和测试的内容、难易的程度、评分的标准、结果等,是否科学、客观,有没有参考价值,也就是说分层的标准是否科学,还有待于探究。其次,分层要考虑学生的“出口”与“进口”的对柔性衔接,“低进高出”虽然是努力方向,但不能成为评价教师的依据,否则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动态管理问题。动态管理是对传统教务管理的挑战,学生不是在班主任的监控之下,尽管我们要求任课教师要管教管导,即使如此,课堂的不稳定因素仍存在。这就要求班主任、任课教师和教学部门思想要统一,做好管理与协调工作。

(三)学生的心理问题。分层对学生的心理冲击表现为“自卑”、“无面子”;或者“无所谓”态度,不配合教师做好分层教学工作。可见,事先要做好学生的工作并与班主任沟通。必要时还要和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做好工作。

(四)工作责任心问题。分层教学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也给教学带来难度;部分教师还因为担心搞不好,最后搞得虎头蛇尾,难以收拾局面。因而有抵触情绪,不配合或者不热衷于做分层教学工作。所以笔者认为,分层教学最大的障碍之一首先是来自教师这一层,只有教师思想工作做好了,分层教学就是走出了成功的一半。

(五)教案问题。很多教师都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一个教案用到底”,最多是做一些修修补补。但是分层教学对教师的教案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分层教学的要求,每次课教师都要对课堂的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关心他们的进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成功的激励机制,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很显然,如果再用一个教案,是不符合分层教学的要求的。

(六)对学生评价方法的问题。在不分层的情况下,教师的评价可以用百分制就可以简单地评价学生,学生的成绩的好坏、优劣都被框在统一的一个分数模式里。但是,实施分层教学之后,由于教师分别承担不同基础学生的教学任务,他们所接的班不同,达到的质量目标也应不同。如何评价也是一个值得探究问题。

六、结语

在当前教学中,可以说没有那种的教学模式是完美的,分层教学显然也不是。但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带来的问题和挑战甚至比常规的教学形式还要多。可是在向课堂要素质、要效益方面,分层教学显然做出了一种大胆的、有益的、可贵的尝试,只要我们中职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分层教学,找出解决分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对策,中职文化基础课的分层教学的就会走出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严树林.分层教学理论与实践综述.

2.徐专平,孙玲.优化教学环节,实施“分层教学”.教育研究.

3.蒋立耘.高中英语分层次教学探索与实践.

4.张宇.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5.杨文尧.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分层教学的几种尝试.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23)

6.付裕东.落实因材施教原则的最佳途径-分层次教学.中国教育品牌在线

7.成友.分层教学让教育回到起点.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基础课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文化基础课个性差异以人为本分层教学和谐发展依据

一、分层教学问题的提出

所谓分层次教学,“分层教学”是一种在班级制授课条件下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课堂教学策略,它一方面着眼于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另一方面,使课堂与学生得到和谐发展。

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是导致学生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一刀切”的教学形式被称之为“无差别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不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个性化的学习权利。而分层教学正好相反。

现在,分层教学在中小学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并取得显著的成效。中职文化基础课是否应实行分层教学?答案应是肯定的。现在中职招生是免试入学,生源素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象我校这样知名度不高,比较薄弱的学校的生源,其文化层次更是参差不齐,比如我校对2007级10个班进行的英语的摸底测试及格率仅为10%,最高分为72分,最低分仅为5分,英文的26个字母多数学生都写不完整。象这样的文化层次,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一刀切”,不但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质量上不去,也会给今后的专业课教学带来难度。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就会睡觉或者捣乱,给课堂的秩序带来破坏,更有甚者还会“吓跑”学生,产生新的流失率。但我们相信,学生不管怎么样的差别,都可以分而育之。而分而育之的渠道之一就是实施分层教学,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客观依据。根据这种情况,我校从2007级新生的文化基础课中实施分层教学。

实施分层教学除有其客观依据外,也有其政策依据。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印发广西中等职业学校自治区级示范性专业基本条件的通知》(桂教职成[2007]78号)的规定“文化基础课课程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文化基础知识程度和劳动就业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笔者认为,不仅仅只有广西有这样的规定,其他省市、自治区都会有这样的规定。

二、分层教学的原则

(一)全体性原则。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育不是以素质培养为目的而是以考试为目的,教师关心和关注的对象是少数学生,通过考试源源不断地淘汰差生,最后是向社会输送大批“失败者”或者是“高分低能的人才”。而分层教学正好相反,它关心和关注的是全体,针对每个学生的差异,为每个学生发展提供平等机会,不排挤、歧视后进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促使每一个人都获得成功。

(二)动态性原则。心理学和哲学表明,人们成长过程既有相对的阶段性和稳定性,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显然,对学生的分层也是一个相对运动的动态过程,切不可固定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区别不同对象、不同时期及时灵活地调控学生的分层标准、各层人数的多寡、课堂教学的结构、作业和考查的尺度、辅导与评价方法,使学生潜在水平转化成新的现有水平,使每个学生随时处于一个充满活力的积极进取的发展变化过程,达到最优化发展。

(三)主体性原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所形成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就是其本义。学生的发展受到阻碍。而分层教学的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灌输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被动的接受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进取的“我要学”。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者、指路人。

三、分层教学的目标

(一)发展层A。发展A层学生的学习品质,学习特长,培养并提高他们的知识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提高层B。提高B层学生,使他们牢固掌握课程标准、教材所规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努力争取成为A层学生。

(三)帮助层C。帮助C层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心理教育,严格要求,热情关怀,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质量,稳步发展成为B层学生。

四、分层教学的做法

(一)分层建组。把学生分层建组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教师通过对全班学生平时的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学习习惯及学习成绩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采取学生自报和教师考查相结合的办法,把学生按好、中、差分为A、B、C三层,所占的比例由科任教师掌握并随着学生成绩的全面提高而不断变化分层建组的构成,合理升降。此外,课任教师还应建立学生在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心理素质和学习成绩等方面的个人档案,使分层次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分层备课。分层备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备课要在透彻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当然,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不同的要求,对相同内容的层次要求也应随知识、能力的增长而逐步提高。在分层教学目标确定后,应制定分层教学方法,筛选不同的训练内容,设置分层练习、作业,设计反馈检测题。其中要特别关注如何解决C层学生的学习困难和A类学生潜能的发展。

(三)分层授课。分层授课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分层设疑,通过分层提问、讨论、答疑等形式使各层学生学懂本节课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保证分层教学目标的落实。(四)分层辅导。分层辅导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因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课堂上只能解决大部分学生的问题,两头学生依然会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等现象,故教师应加强分层辅导。鉴于测试的具体情况,如一味强调统一起点,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的教学模块已不再适应这些学生发展的需要。如我校在2007级学生的英语教学中对分层辅导是这样操作的。首先,在确定了层次之后,我们根据学生英语基础的差别,在A、B、C三个分层次进行基础知识的强化训练,每周用4节自习课进行。对基础差的层次学生,训练要求采取“低起步,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的办法;对于中层次学生,我们采用“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抓反馈”的方式进行;而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则进行“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的基础训练。经过近二个月的“分层”补基础实践,效果初见成效,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的及格率同测试模底相比较上升20个百分点,最低分数也由原来的5分,提高到21分。

(五)分层布置作业。分层布置作业是实施分层教学的有效途径。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质和量的作业,使各层学生得以提高和发展,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对C层,可以量少质低;对A层则可以量多质高;B层学生介于二者之间。

(六)分层测试。分层测试是衡量分层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在统一试题要求下,对不同层次学生采用不同的记分方法,试卷分基础题、提高题和综合题三部分。从而改变一张试卷,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的现状,使各层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也可避免优生常因得高分而产生的骄傲自满的思想。

(七)分层评价。分层评价是进行分层次教学的重要环节。分层评价的目的是要激发学生主动地学习,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评价中,对C层侧重表扬,B层侧重鼓励,A层侧重促其发展。

五、分层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分层教学虽然有很多的优点,这一点已被实施分层教学的学校所证明,通过实施分层教学,学生都有不同的进步,学生的个性和潜力都得到了发挥和挖掘。但是,对于分层教学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应值得我们去研究。

(一)标准与对教师评价的问题。分层教学的目的是“因材施教”,要确定“材”的素质和“教”的水平。目前,我们对学生的分层主要依据新生摸底、测试的结果进行分层。但模底和测试的内容、难易的程度、评分的标准、结果等,是否科学、客观,有没有参考价值,也就是说分层的标准是否科学,还有待于探究。其次,分层要考虑学生的“出口”与“进口”的对柔性衔接,“低进高出”虽然是努力方向,但不能成为评价教师的依据,否则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动态管理问题。动态管理是对传统教务管理的挑战,学生不是在班主任的监控之下,尽管我们要求任课教师要管教管导,即使如此,课堂的不稳定因素仍存在。这就要求班主任、任课教师和教学部门思想要统一,做好管理与协调工作。

(三)学生的心理问题。分层对学生的心理冲击表现为“自卑”、“无面子”;或者“无所谓”态度,不配合教师做好分层教学工作。可见,事先要做好学生的工作并与班主任沟通。必要时还要和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做好工作。

(四)工作责任心问题。分层教学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也给教学带来难度;部分教师还因为担心搞不好,最后搞得虎头蛇尾,难以收拾局面。因而有抵触情绪,不配合或者不热衷于做分层教学工作。所以笔者认为,分层教学最大的障碍之一首先是来自教师这一层,只有教师思想工作做好了,分层教学就是走出了成功的一半。

(五)教案问题。很多教师都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一个教案用到底”,最多是做一些修修补补。但是分层教学对教师的教案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分层教学的要求,每次课教师都要对课堂的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关心他们的进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成功的激励机制,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很显然,如果再用一个教案,是不符合分层教学的要求的。

(六)对学生评价方法的问题。在不分层的情况下,教师的评价可以用百分制就可以简单地评价学生,学生的成绩的好坏、优劣都被框在统一的一个分数模式里。但是,实施分层教学之后,由于教师分别承担不同基础学生的教学任务,他们所接的班不同,达到的质量目标也应不同。如何评价也是一个值得探究问题。

六、结语

在当前教学中,可以说没有那种的教学模式是完美的,分层教学显然也不是。但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带来的问题和挑战甚至比常规的教学形式还要多。可是在向课堂要素质、要效益方面,分层教学显然做出了一种大胆的、有益的、可贵的尝试,只要我们中职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分层教学,找出解决分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对策,中职文化基础课的分层教学的就会走出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严树林.分层教学理论与实践综述.,2007

2.徐专平,孙玲.优化教学环节,实施“分层教学”.教育研究,

3.蒋立耘.高中英语分层次教学探索与实践.61.187.64.123

4.张宇.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5.杨文尧.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分层教学的几种尝试.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23)

6.付裕东.落实因材施教原则的最佳途径-分层次教学.中国教育品牌在线

7.成友.分层教学让教育回到起点.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基础课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会需求造型基础教学改革

一、教学改革的背景

开设风景写生课是美术教学的传统,目的是通过写生提高学生的色彩能力,但现实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却是建立在传授和掌握有关“风景画”这一绘画样式上的。从理论上讲,风景写生要遵循诸如“学习和掌握外光下条件色的特点及变化规律,训练、提高学生整体观察对象及感受色彩、表现色彩的能力”的要求,但由于教师对这一要求的理解存在的差异导致了这个要求形同虚设。学生怎么画都行,教师只是从中发现一些闪光点,并给予适当的鼓励,这样就很容易误导学生,即把风景写生课的目的定位于“怎样在画面上实现某种好的效果”。风景写生课实际上不再是提高学生的色彩观察表现能力,而是以完成一个“好”的画面为主,这就把色彩训练的根本目标架空了。

鉴于实际状况,有必要分析风景创作在当今的艺术中还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在欧洲,风景画的出现是在人文精神的影响下,绘画逐渐从宗教、宫廷的实用性中分化产生的。它伴随着当时欧洲社会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出现,反映的是新兴市民、资产阶级的审美趣味和要求。到了19世纪后期,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兴的中、小资产阶级要求拥有能摆脱传统的贵族、大资产阶级影响而能反映他们自己审美需求的艺术形式,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印象派应运而生。可以设想,如果没有这样的一种社会需求,印象派可能就会一直被冷嘲热讽下去,直至最终销声匿迹。在我国,传统意义上的风景画虽然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但已和传统的玉雕、刺绣等艺术品种一样渐趋边缘化。由此看来,把美术基础课教学定位于“风景画”创作,这一目标在现代社会没有针对性,脱离学生未来的实际需求。

二、学生的状况与培养

一些地方院校生源的专业基础相对于部级的美院、省级的艺术院系而言是薄弱的。一般而言,学生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有满足感。大部分本来无望升学的学生,经过几个月的美术突击进入高校,自己和家长都很满意。第二,有进取心。学生在新的环境重新反思自己,会有一种重新再来一次的心理期待。第三,对自己的实际状况、能力不能清醒地认识。因此,我们的教学设定就要既体现教育主体的目的、要求,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设定一个可行、有效的标准。

所以,我们的教学就应该针对学生需要去解决问题,搞清地方院校的美术学教学怎样才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造一个可凭借的基础。这涉及到美术学科的内部问题,主要是两点:当代艺术发展的状况和宏观的美术教育问题。

把造型说成就是画画,未免是狭隘的。先假定有“写实”这样的一种造型形式,那么在基础训练阶段可以把“写实”作为一种“范式”,但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写实”本身。“写实”的目的在于训练造型能力,造型能力的发展较“写实”本身更为有意义。在平面中,存在一个具体的形状与色块所构成的抽象形式,这个抽象的形式是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心理的基本因素。通常意义上的“具象”或“抽象”是指,是否以某种具体造型样式“模拟了自然”的意思。“模拟了自然”本身并不构成艺术中特定的语境,而只构成涂绘痕迹对人的心理生效过程的一个次级因素。而上述“具体的形状与色块所构成的抽象形式”则通过视觉心理、社会心理使涂绘痕迹对人产生有效性。所以,我们的教学目的就应该是指导学生对这个抽象形式中的形状与色彩及三者的关系进行研究。这个“抽象形式”的发展与人的视觉心理、生理基础密切相关并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这样一种形式的发展是同步的,所以,对基础造型的学习,既是对人类视觉传统文化的学习,也是对自身符合历史发展趋向的改造过程。这是造型基础训练的一个更为积极的目标。因此,虽然地方院校的生源基础要弱一些,但如果在教学安排中能充分关注学生特点,使其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就是成功的教学。

三、课程与教学的改进

基于以上的认识,就必须从目的、方法上对课程做出调整:风景写生教学的目的不应定位于风景画上。教学应借助对传统绘画形式的学习以提高学生掌握造型基本要素(色彩的认识和表现)的能力。色彩的训练包括:对色彩理论的学习;对客观色彩的观察、分析方法的训练;通过绘画材料对色彩的表现。通常我们只注意理论学习与画面效果,忽视让学生进行最基本的观察、比较和分析,这就割裂了另外两个环节,其实,观察分析才是最重要、核心的环节。作为色彩的观察与表现,风景无疑是最好的对象之一。取景时,分析要集中在色彩上,对形状中的“具象”因素要忽略,只关注形状对色彩的分割所形成色块之间的明度、纯度、色相的特定关系。这才是“抓大感觉”的过程,也是表现的前提。因为观察是在一定理论的指导制约下进行的,表现是对观察结果的物质化体现,所以表现效果体现的是观察的质量,反映的是对理论的理解程度。这不只是做到了主动把握和传达客观的色彩关系,因为客观的色彩关系和画面上的色彩关系是一致的,所以这个把握和传达的过程就是表现作画者对客观自然色彩的感觉、情感的过程。由此,学生经过训练得到的是有效的思维方法,实际的色彩创造能力,而不是“死”的技法。

课程安排上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考虑写生时间、地点的特点,灵活具体地安排教学。同时鼓励督促学生积极、热情地进入学习状态,争取好的学习效果。这是对风景写生教学的探索,也是对美术学基础教学僵化局面的突破。

参考文献:

[1](英)R·L·格列高利著,彭聃龄、杨旻译.视觉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2](美)阿恩海姆著,滕守尧译.视觉思维[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3](瑞士)伊顿著,杜定宇译.色彩艺术[M].上海美术出版社,1985.

基础课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基础课;改革

在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市场,顺应社会需求,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的今天,艺术设计专业已在我国职业院校的领域里蓬勃发展起来。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本科院校的培养模式几乎完全一致,是本科院校课程设置的翻版,而不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更不符合职业专科层次学生的现实情况。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基础课的改革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对基础课教学目的的重新认识

谈起艺术专业的基础教学,人们头脑中的概念大多是基础训练,基础教学贯穿的主线是造型训练、配色训练、表现技法训练,这使得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和绘画专业的基础课没有拉开距离,更与后两年专业系科的教学体系相脱节,基础教学也因此经常受到忽视,课时被削减。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水平低的教师教基础课,而主力教师才能胜任专业设计课。形成这种状况的根源在于基础课本身有待完善。

事实上,基础课对于专业课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这就需要对基础课的教学目的进行重新认识。笔者认为,基础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专业设计课程打下产生创意并能用具有美感的形式表达创意的基础,而这样的教学目的是适用于各个层次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也就是说,一是培养学生具有形式美的眼光和时尚的审美观,二是在基础训练中进行思维锻炼。这两点相辅相成,同时贯穿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

探讨形式美的法则是所有设计学科共同的课题。在现实生活中,对于美或丑的感觉在大多数人中间存在着一种基本相通的共识,这种共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得到的,其依据就是客观存在的形式美法则。同时,设计艺术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门引领时尚的艺术,设计师如果自身不具备时尚的眼光与品位是不能设计出好的作品的。所以,培养学生具有形式美的眼光和时尚的审美观已经成为学习设计的基本要求,而基础课阶段正是重点训练和培养上述能力的关键时期。

以往在教学中,我们强调技法的重要性,强调设计的实用性和工艺性,要求制作精细,符合生产。这些作为设计专业的基本素质是十分重要的,但事实上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培养学生具有形式美的眼光和时尚审美观以及在基础训练中锻炼学生的思维恰恰是在提升学生的艺术素质,使其在后期的专业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提出这样的教学目的对于专科层次的学生而言并不算高,学生在经过一年的基础课学习后,能够做到有意识地应用形式美法则组织素材并根据设计课题的具体要求调整画面效果。相对应的是,着重写生的基础课会造成学生的思维惰性,在做设计课题时,临摹的比例非常大,审美品位在一年的训练后几乎没什么长进。

明确了教学的目标,对于课程设置、学时安排等问题的调整则并不是十分困难的。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必须做的就是达到教学目标和训练方法的统一,培养学生对形式美法则基本原理的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就树立创新意识、设计意识,以适应社会发展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

基础课的安排与内容调整

素描、色彩、构成是目前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解决艺术设计中形体的塑造及画面构成、画面色彩以及造型的空间表现等问题。针对笔者提出的教学目的、基础课的安排,每一门基础课的内容设置、基础课之间的融合及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结合等问题仍然有深究的必要。

(一)基础课程计划与调整

艺术欣赏课是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增加并逐渐加大力度的一门基础课。

要培养学生具有形式美的眼光和时尚的审美观,艺术欣赏应该起到重要作用。在目前的教学中我们将艺术欣赏分作两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绘画作品欣赏与设计作品欣赏两个内容,将一些重要的流派、著名的艺术家、经典的作品介绍给学生,扩大学生的眼界,提高欣赏水平;第二部分是介绍一些贴近生活的时尚艺术,包括影视、书籍、环境及服饰、化妆、礼仪等内容,让学生将对基础课程的理解和流行元素结合起来,既是对其他基础课程的综合理解,又有较强的趣味性。

教学实践证明,增加艺术欣赏这门课程很受学生欢迎,也在后期的专业设计中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二)基础课的内容调整

具体到现有的几门基础课,学生普遍反映看不出这些基础课与专业设计有多少联系,因此也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做好内容调整。

艺术设计专业设置素描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快速表达这种想法的能力。仅仅是用明暗调子的表现方法来写实对象使素描课与艺术设计专业脱节。在实际教学中,笔者用结合图形创意与速写表达的“设计素描”来代替“明暗素描”,将着重点从素描转移到设计上来,把评判标准从很写实、很见功夫转移到很有创意、很有设计感上来。

图形是构成设计作品的基本元素,它涉及具象、抽象两种形式和一定的创意性。因此,对简单形的写实训练还是必要的,当然,对抽象形的创意和表达作为改革的重点要在课程中占有较大比重。速写作为收集素材和快速表达创意的有效手段在设计素描中当然受到重视,其中,风景、建筑、静物等的描写应代替人物速写成为训练的重点,这样的练习同样可以锻炼学生组织构图和黑、白、灰排布的能力,相对简单易行,富有趣味。

经过这样的调整,笔者认为艺术设计专科层次学生通过素描课的学习应达到的要求是:(1)具有对简单形体的写实能力与相应的表现技巧;(2)能够将图形元素按照创意或设计需求来进行取舍;(3)能够根据形式美法则来构图。

同样,单纯学会再现自然色彩并不是色彩课的学习目的。培养学生掌握色彩的规律,学会色彩的表现,才是设置色彩课的初衷。色彩教学也存在和素描同样的问题,重写实轻抽象、重艺术轻设计。老套的写实训练使学生延续了考前的绘画思维而不能和设计相连接。在色彩教学实践中,笔者用与色彩构成、装饰图案紧密相关的“设计色彩”来代替“写生色彩”并始终贯彻着以下要求:(1)掌握色彩知识与规律。从理性认识的角度出发,增强学生对色彩知识与规律的理解,能够更加专注地感受不同色彩给人心理造成的不同印象,也就是不同的感情特征,使学生了解不同色彩在物理学上的特性及不同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2)能动性的设计色彩。要求学生从表现对象中发现尽可能多的色彩,然后根据从素描训练中掌握的构图规则、装饰画技巧、图案规则等来设计这些色彩。(3)加强色调训练。在学生的色彩设计中强调有意识地进行多色和单色的色调练习,强化对色彩的控制能力,认识色调的魅力。

如果色彩课能做到以上几方面,能使学生更有效率地掌握色彩知识,又可以和以后的设计专业课有效地连接,强化设计意识,打破思维定式,最终会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构成课在艺术设计专业中不可或缺,虽然枯燥和手绘的重负也一直与其相伴。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笔者对构成课也作了相应的调整:(1)削减构成课。在素描课中加入了平面构成的内容,在色彩课中加入了色彩构成的内容,构成课的课时相应地可以缩减。(2)构成课与专业课的结合。构成课作为基础课是对一些固定知识点的学习与应用,如果不与专业课或一些设计课题相连,会显得枯燥无味,也不能使学生了解学习后的应用范围和一些应用技巧。(3)构成课的长时间手绘也是使学生厌倦的一个因素,安排部分作业在电脑中完成既可缩短作业时间,又可增加表现技巧,与后期设计工作相连,更易调动学生积极性。

通过对课程设置的调整,能改变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各自为政的局面,使现在的基础课真正成为艺术设计的基础,在两者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

基础课授课方式的改革问题

根据以上基础课内容整改的思路及课程设置的实际调整,基础课的授课方式也应做出相应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加大欣赏的比例艺术设计毕竟是视觉艺术,不可能靠教师的讲授来完成教学,已经开设的艺术欣赏课主要是介绍经典作品,而在其他的基础课中应着重给学生欣赏优秀学生作业与教师自己的作品,介绍创作过程,聘请有实践经验的设计人员进校讲课或举办讲座,传授给学生一些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强调学生对设计过程的体验针对课题展开师生间的教学互动讨论,绘制大量的草图,多次快速的方案练习以及包含构思心理的综合性文本制作等。

加强教学环节的连接与整合将理论讲授、信息收集、专业调研、草图构思、讨论讲评、材料选择、作业制作、课程总结等方面构成综合多样的教学方法。

以上几点要符合以下两个要求:

一是整合性。在内容上整合图案、构成与绘画的门类知识,在认知上整合观察、借鉴、分析、选择、变体、比较、重构等层面,在形式上整合具象、抽象、意象等样式,在媒介上整合写实表现、摄影图像、视觉记录、色彩、装饰、文字等材质,在表现上整合描绘、变体、拼贴、肌理、平面、立体、装置等手法。

二是课题化。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能力、方法训练设计编排为成套课题形式,以这一形式强化课程展开的过程性、实验性、可操作性,成为理性与感性的精巧融会,在严谨中透射出自由意蕴,对训练中的知识资源、主题、内容、媒介、构成、技法进行有机的重构编排,体现课程的内涵与组织形式。

参考文献:

[1]林家阳.设计素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基础课教学范文第5篇

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能力、创新精神和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以使职校学生能适应就业后的工作环境。根据这个目标教学应以能力素质为核心,以知识素质为主体。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具有与文化基础学科以及其它专业基础学科明显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和创新精神,是中职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侧重于操作技能及其应用;计算机学科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实践性强;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基础学科教学的要求不一,学时多少不一。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大力提倡“精讲多练”,“精讲”要求教师讲出内容的精髓和基本知识点,“多练”要使学生有机时、有目标、有实效。因此,计算机实验教学应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要作统筹安排,形成较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以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将能力培养贯穿在教学全过程,以保证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等具体因素,我们应该选择比较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课程设计环节,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综合起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设计题材很广泛,设计的形式也可多种多样,从比较简单的网页制作到较为复杂的程序设计都可以选择。

3根据学生特点改进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性教学

在计算机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相比,知识更新速度快,若计算机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则学生缺乏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因而教学的注重点应从“教”转向“学”,逐步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生为认知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主动建立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教学模式上去。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的学习,把学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自觉应用到学习计算机新知识的过程中,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并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观念创新是方向,只有观念创新才能确立正确的目标;思维创新是方法,寻求思想方法和行为方法;知识创新是目的,创造新的知识实体。实现三个创新的中心环节是思维创新,而思维创新的核心则是学会运用非逻辑思维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因为只有变向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这些非逻辑思维方式才有可能导致差异,从而提出新问题,确立新观念,创造新的知识实体。

教学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承认差别,区别对待,因势利导,兼容并包,使之扬长避短,各得其所。根据不同学生不同阶段的情况,可分为以下3种方法。

3.1对熟悉基本操作开始学习文字处理软件的同学使用的方法。

对于熟练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并开始学习文字处理软件的同学,常犯的错误就是只会打字却不会排版,出了问题不知所措。那么我们必须告诉他其软件系统的结构并设置正确操作,使他们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为以后掌握图片处理软件打好基础。

3.2对学有余力并主动汲取课外知识的同学使用的方法。

常常有一些学有余力的同学,他们主动学习一些课外知识,学习一些比较流行的软件系统,如动画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等。他们出现的问题就是使用一种定性思维和习惯性方法来学习新东西,过多地借鉴别人的东西,缺乏创造性思维。这时他们更需要的是鼓励,教会他们不急于求成,把相应资料认真研读,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愉快地学习。

3.3对有明确目标并自己开发个人网站的同学使用的方法。

随着计算机知识的积累,有的同学会动手给自己做一个个人网站,他们会采用HTML编程或者ASP。对于这些学生,他们的主要问题是参考资料较少,我们就要主动为他们提供一些资料,或者帮助他们通过互联网查寻一些相关内容,开扩其视野,使他们学有所长。

4可以大力推行网络教学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手段上,多媒体教学环境已经比较普及,如何充分利用校园网络、Internet优势使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从课堂拓展到网络环境,不仅仅是一个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更重要的是通过网络的交互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实验课的练习和老师的指导,已经初步掌握操作技能和方法,校园网内的一个实验教学网站的存在将使学生能在课外方便地进行操作练习,从而彻底解决学生学习受地点、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只有充分运用网络教学,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促进教学模式、教学观念的转变和革新,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主动学习者,才能全面地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

5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学生仅仅依赖于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要锻炼他们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首先在课堂上,对于书本上的内容,老师应该有所讲,有所不讲,应该给学生留出独立学习的空间。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之后,老师应当鼓励学生应用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的方法去自主地学习一些新的课外知识。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能使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从容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技术,这一能力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我们要改革传统的让学生按照实验书的步骤按部就班操作的教学方法,精心组织每一次实验内容,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在实践中探求书本的知识,从实践中掌握计算机应用的技巧技能。学校应该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营造更好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是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才能确保教学质量。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也给教师带来了紧迫感,教师若缺乏必要的培养和进修学习,缺乏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直接影响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因此,计算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就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

总而言之,中职教育未来发展的重点是质量和特色。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对计算机基础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计算机技术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发展,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要与当前计算机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今后在教学中将而临更多的新问题,我们要为计算机基教育的发展继续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周南岳等.计算机应用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美)GaryR.Morrison,DeborahL.Lowther.顾小清译.计算机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M].轻工业出版社,2005.

[3]李军.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方法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