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发表初等数学论文

发表初等数学论文

发表初等数学论文

发表初等数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开放性试题;双效度分析;教学启示

初中阶段,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要求较高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而增强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

需要教师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练习。初中语文开放性试题就是提高学生实践学习能力的重要学习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这部分试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一、初中语文开放性试题概述

开放性试题,是以试题的标准答案相对比得到的,是指试卷上的题目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学生所写的答案言之有理或者符合逻辑即可。这类试题需要学生在做题时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积极思考,创新立意,在创新的同时,还要兼顾题目的要求或者上下文的逻辑等。

初中阶段语文试题中的开放性题目主要有以下几种:描述漫画,具体描述漫画的图画含义,论述漫画所蕴含的内涵,给图画增添题目等;补全小文章的上下文,补充文章中的对话等,要求补充内容或补充结局要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描述观看文章后的感悟,要求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根据题目的描述按照要求进行作答,一般为对某个事物或某个观点的简要论述等。这些题目的日常训练都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展开,要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锻炼学生的思维,发散性思考,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创新。

二、初中语文开放性试题的双效度分析

1.初中语文开放性试题的双效度分析概述

初中阶段语文开放性题目的双效度分析,是指对开放性题目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进行分析。开放性题目的内容效度是指语文试卷中开放性题目内容的有效性,指这些题目具体内容的考查方向,表明了在初中语文学习或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具体方向以及教师教学的策略内容。结构有效度是指语文试卷中开放性题目在整个语文试卷中的结构的分布、分数的占比等,表明了开放性题目在语文教学或者语文学习中的难度程度以及学习比例等。

(1)开放性试题的内容效度分析

开放性题目的内容效度分析是指初中阶段语文试卷中的开放性题目的主要内容,主要考查方向和目标,出题人的具体出题意图、与试卷其他题目类型的结合程度以及该类题目对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进行了要求。

综合分析初中阶段语文所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或能力,开放性试题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发散能力、创新学习能力以及题目关键字词、重点论点的分析提取能力提出了要求。

例如:在2015年江苏省无锡市的中考语文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目。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简短的材料,联系材料并以“善举无价”为观点来简要阐述自己的论点,展开论述。这道题目,就是首先需要明确题目的关键字词以及中心论点,明确题目的要求。其次,需要学生展开思维、发散思维,从几个不同的方面,选取不同的角度来论证“善举无价”这一中心论点。接下来,需要学生在某一个重点论据下面,创新选择一种论证方法,如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等,打造该题目的亮点。最后,需要学生使用纯熟的语言表达技巧来将自己的论证过程有理有据地表达出来。

(2)开放性试题的结构效度分析

初中语文开放性试题的结构效度分析是指在初中阶段语文科目的考试试卷中,开放性题目在语文试卷中的占比近几年有所提高,能力要求有所提升。整个试卷的阅读部分以及写作部分开放性题目的分数一般为6~12分之间,占试卷总分的4.61%~9.23%。大作文部分分数满分50~65分之间,分数占整个语文试卷的38.46%~50%。

现将2015年江苏省13市的语文中考试卷中试题的结构总结如下:

由此可以看出,开放性试题在语文学习、语文试卷中的占比都极高,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另一方面,一般阅读中或图画描绘、文章上下文补充等部分的开放性题目在试卷中的位置位于作文之前,学生在考试中非常容易出现做题时间安排不合理的问题,有的学生先写大作文,最后对这些开放性题目潦草写写了事,或者甚至干脆放弃了这些题目的现象,开放性题目在试卷上的这一布局也是开放性试题的结构效用之一。

三、初中语文开放性试题的教学启示

通过上述对初中阶段语文科目开放性试题的内容效度分析和结构效度分析,教师在语文科目教学中,要针对考试试题中开放性题目的特点、考查要求等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训练,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

1.提高学生对语言写作、运用等方面的重视度

语文科目的学习,离不开对语言的认识、掌握和运用,初中阶段语文开放性题目能力的提高更是如此。

例如: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帮助学生提高对语言运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训练的重视程度;其次,在语言的运用方面,引导学生多看一些名家大作,针对学生认为好的一些段落和语句进行模仿性练习,通过不断练习、不断修改方能提高学生的语言写作能力,改善学生的写作结构,增强学生在表达方面的能力。

2.关注开放性试题部分的评分标准

语文开放性试题能力的提高,重要的表现方式之一就体现在开放性题目的得分水平上,分数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生在语文开放性题目这一类型上的能力水平的高低。因此,教师教学中,要以开放性题目的评分标准为授课指向,以评分标准为标杆,从而指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分数。

3.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方式

开放性题目的重要考查内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多角度思考,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教师在课堂中,应多组织一些辩论课、讨论课等,通过学生之间的思辨来激发学生思考,通过辩论、谈论其他同学的思路来发散自己的思维,不断练习,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开放性

思维。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的开放性题目向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引导学生不断学习,不断了解,加深认识,通过将所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开放性试题部分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数,为学生的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创荣,沈颖越.初中语文开放性试题的双效度分析与教学启示:基于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的实证研究[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3):48-50.

发表初等数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线性代数;矩阵;初等矩阵;Matlab;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6-3851-03

Abstract: Aiming at students' learning linear algebra difficult reason analysis, the introduction of Matlab in linear algebra, the necessity of teaching reform and innovation.Through Matlab in the teaching of the elementary matrix and practice demonstration, visual image to enabl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knowledge of linear algebra, linear algebra for subsequent study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Key words: Linear algebra.Matrix;Elementary matrix;Matlab;teaching

随着现代数学的不断发展,线性代数的理论和方法已经渗透到数学的许多分支。线性代数作为讨论矩阵理论、与矩阵结合的有限维向量空间及其线性变换理论的一门学科,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力学、信号与信号处理、系统控制、电子通信、航空等学科领域,因而成为现代各高等院校工、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成为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1 学生学习线性代数的现状

线性代数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几何观念与代数方法之间的联系,运用第二代数学模型的公理化表述方式的知识体系,使得当我们开始学习线性代数时,不知不觉就进入了“第二代数学模型”的范畴当中,这意味着数学的表述方式和抽象性有了一次全面的进化,这给教学带来了困难。线性代数知识体系所表现出的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使初学线性代数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难,同时在课程中又涉及到一些较为繁杂的计算或证明,这些课程特点让许多学生很不适应,久而久之将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如何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尽快适应运用第二代数学模型的公理化表述方式的线性代数课程,有必要对传统的线性代数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创新。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入Matlab软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运用Matlab进行实例演示,同时让学生通过Matlab进行练习,通过这样的教学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能够直观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下面以初等矩阵的学习介绍Matlab在线性代数教学中的应用。

2 矩阵中的初等矩阵

矩阵的初等变换是矩阵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运算,它在解线性方程组、求逆矩阵及矩阵理论的探讨中都可起到重要作用[1]。在矩阵理论中有一个最基本的性质,即以下定理:

设[A]与[B]为[m×n]矩阵,那么:

1)[A][~r][B]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m]阶可逆矩阵[P];使[PA=B];

2)[A][~c][B]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n]阶可逆矩阵[Q];使[AQ=B];

3)[A]~[B]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m]阶可逆矩阵[P]及[n]阶可逆矩阵[Q];使[PAQ=B];

为证明此定理,则引入了初等矩阵的概念,即由单位阵[E]经过一次初等变换得到的矩阵称为初等矩阵[2]。三种初等变换对应有三种初等矩阵,这里把它叫做初等矩阵E1,初等矩阵E2和初等矩阵E3。这部分内容是矩阵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让学生能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引入Matlab进行教学。

2.1初等矩阵E1

把单位阵E中第i,j两行对调,得初等矩阵E(i,j),即E1=E(i,j)。用E1左乘矩阵A相当于对矩阵A施行一次初等行变换;用E1右乘矩阵A相当于对矩阵A施行一次初等列变换。

启动Matlab程序,在命令窗口中输入以下命令(这里运算结果略)。

按照以上方法直至将矩阵A化为行阶梯形矩阵。由此可知矩阵A经过一此初等矩阵的相乘可化为行阶梯开矩阵,进一步运用这样的方法可将矩阵A化为单位矩阵。因此,通过教学演示和练习可让学生直观地充分理解三类初等矩阵的作用,理解和掌握矩阵理论的基本性质,为学习求逆矩阵的初等变换方法及后续知识打下较好基础。

4 结束语

在线性代数中引入Matlab软件进行教学,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演示和练习,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提高学生学习线性代数的兴趣,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线性代数的知识点,进一步提高线性代数的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同济大学数学系.工程数学・线性代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7.

[2] 同济大学数学系.工程数学・线性代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1.

发表初等数学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初中数学,模拟实验,求概率

 

纵观新课标人教版初中数学统计与概率章节,笔者始终感觉用键盘问题做数学模拟实验的教学载体,学生探究热情低调,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农村学生数学生活化的体验。通过几年尝试教学与改进,我们发现初中数学模拟实验求概率的设计与应用可从以下角度思考和探索。

一、初中数学模拟实验设计原则。

1、生活性。试验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景化与知识化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1]

2、广泛性。避免以点代面,全盘考虑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论文,分点试验。让抽样结果尽可能反映是按研究对象的共性特征。

3、随意性。每次实验方案的实施不提前预设,围绕方案任意活动,并直接获得需要的数据。

4、活动性。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通过活动“致力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才能还学习真正动机――因活动而快乐,因快乐而学习.[2]

二、初中数学模拟实验的适用条件。

由于随机事件的结果具有不可预测性,往往解决相关实际问题难以从根本上把握。分清初中数学模拟实验的适用条件,是进行有效设计和准确应用的关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期刊网。

通过对模拟实验相关事件的综合分析,以及与列举法求概率相关事件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模拟实验求事件的概率适用条件包括每次实验的所有可能结果不是有限个或每次实验的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不相等。[3]

三、初中数学模拟实验的设计程序[4]与过程

1、确定设计方案(如投飞镖、做记号、数数量、抛硬币、掷骰子、转转盘、等)。

2、拟定统计栏目(总数、频数、频率)。

3、统计相关数据, 计算频率与数据规律分析。

在做大量重复试验时,可事先根据概率要达到的精确度确定数据表中频率保留的数位。计算频率一般保留两位或三位小数。

4、估计事件概率,获得最有价值的数据(用频率估计概率)。

通常用频率估计出来的概率要比数据表中的频率保留的数位要少,一般要求的概率精度达到一位小数就可以了。

四、初中数学模拟实验的应用拓展(举例)

例1求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投飞镖)

设计方案:小明在操场上做游戏,他发现地上有一个不规则的封闭图形ABC,为了知道它的面积,小明在封闭图形内画出了一个半径为1米的圆,在不远处向圈内掷飞标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论文,[5]且记录如下:

统计图表:

 

投飞镖总次数

50

100

150

200

300

投中物体次数

 

 

 

 

 

  投中物体频率

 

 

 

发表初等数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组合作 初中 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50-02

一个好的教育方法既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又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小组合作模式是一种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提高学生的自我展示能力以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对初中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意义

我国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中占主体地位,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方式,但是这种教学方法极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在课堂中容易走神,导致学习效率降低,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这种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现阶段的教学要求,引入新颖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小组合作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小组合作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如在学习对称性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圆、等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通过对折得出对称性的概念;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如在引入一元二次不等式时,可以让小组自己比较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特点,从而理解何为一元二次不等式。

二、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

初中的数学是初中生理解较困难的一门学科,在数学老师的全篇讲授过程中,学生所能理解的内容是少之又少。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没有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兴趣等等;对已经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学校来说,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进行小组分配时考虑不全面,没有做到科学合理的分配,或是有些教师分配的小组很合理,但是在上课过程中并没有真正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而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所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三、小组合作模式对数学教学的影响维度

1.教学模式的创新

从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来看,小组合作模式是教学方法的一种创新,是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高效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指小组中的组成人员通过自己动手、自己探索、然后小组人员之间进行交流、得到结论的一种学习过程,也是一种学会互爱互助的过程。小组合作的核心是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在交流中了解别人的答案,然后与自己得出的结论相对比,看是否有差别,发表自己的想法,从而加以修改。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对不同问题的探讨、交流、分享,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体会共同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是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较为创新的地方。

2.学生之间互教互学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中,教师一般采用直接传授知识的方式,而学生直接接受,在整节课中,学生基本没有什么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数学教师在讲堂上的大讲特讲,极有可能让学生对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存在半知半解的现象,但是并不敢向老师请教,导致学生却并不清楚自己对哪块知识的掌握较弱,从而对数学知识更加迷茫。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与小组成员进行自由讨论,小组成员之间因为不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所以讨论起来更加轻松,不会有太多的顾虑。小组合作学习是互教互学的过程,可以很快提高初中生的学习效率。

四、如何将小组合作模式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

1.教师要领悟学、加强方法指导

教师在分配小组成员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尊重学生的意愿,科学合理的安排学生。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针对上课的内容,安排具体的学习方式,并且要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相对应。尽量在课堂上提一些具有建设性的问题,并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在小组合作模式建立的初期,教师应该注意加强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合作的精神。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交流、合作、共享,及时了解学生的适应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以最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小组合作模式。

2.小组间要学会合作学习、把握机会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就是通过学生之间的自由交流,从而得出结论的过程,但是很多初中生不会合作学习、趁着老师让学生交流的时间,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白白浪费学习的好机会。教师可以有选择性的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有些答案并不唯一,例如:如何证明两条直线平行?有的学生会根据前面学到的两条直线平行时,得到哪些结论,从而根据结论想到会不会在同位角相等、过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就能证明两条直线平行?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证明他们在不断思考,通过组员之间的交流,可以不断充实自己,所以小组间要学会合作学习、把握住每个合作学习的机会,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3.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明显地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给了学生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大多学生认为,通过与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同时也提高了对数学的自信心。随着学生对小组合作模式的逐渐熟悉,越来越能全身心投入到讨论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所要讨论的数学知识看法越来越多,并能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学生之间争论产生的真知,才能让学生记得更牢,并学会灵活运用。

五、结语

小组合作模式是教育方式的创新,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充满趣味的学习氛围,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教师给出题目、学生自己思考、小组间交流、得出答案的过程,提高学生对初中数学的学习兴趣、团结合作精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下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谢玉兰.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究[D].赣州.赣南师范学院.2013(05).

发表初等数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几何教学 直观能力

在初一几何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发现一种现象:一些学生在小学阶段数学成绩还相当不错,可到了初一时却对几何课程的学习感到很吃力,难以很好地学习掌握初一几何知识,从而影响了整体数学成绩的提升。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虽然在小学阶段学生也已开始学习接触几何知识,但所涉及的图形往往比较简单直观,学生只具备基本的空间观念,进入初中后,由小学的实验几何过渡到中学的理论几何,从直观感觉上升到理论抽象的高度,一时难以较好学习掌握在所难免。初一几何是整个初中几何的基础和入门,是我们几何教学的关键和重点,也是初中学生数学成绩出现两极分化的一个分化点。为此,我们要十分重视初一几何的教学,努力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掌握初一几何知识。

1 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初一学生在开始阶段对几何的认识尚不清晰,加上耳闻高年级学生几何难学,就容易产生“未学先怕”的心理。教师要想方设法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在入门教学中尽力帮助学生树立对几何的正确认识,激发他们学习几何的兴趣。

1.1 要重视“首因效应”,上好几何引言课

引言课是学生学习几何的开场戏,“开头是关键”,教师对第一节课应该精心设计,务必在引言课中激发学生对几何的好感、兴趣。可以利用引言提出问题,最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实际问题,或向学生提出设问,从而引出悬念、调动思维、增加联想。如“自行车的轮子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不是正方形、长方形的呢?” “教室的报夹为什么要用两根铁钉钉着?用一根行吗,为什么?”等等。学生各抒已见,踊跃回答,但多数是不得要领。在此基础上,老师予以说明解释,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和信心。

1.2 充分利用数学素材,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教师要充分结合教材,多介绍一些数学发展史,几何定理的发现、命名,数学的名题、趣题,有关数学的趣闻轶事等,特别是我国古代数学家的辉煌成就,这些内容既能使学生在妙趣横生的教学过程中认识几何知识在历史长河中的贡献,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自尊心,树立“学好几何,为国争光”的学习动机,从而形成持久的学习兴趣。

1.3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认真贯彻新课改理念,尽量多安排比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观察和思考。根据几何的特点,教师要尽可能多做演示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各种几何图形的结构。对于有些几何课,还可以通过课件制作、演示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有其独特的直观、生动的优势。如在上“图形的平移”时,课件中出现的画面(如小鸟、滑雪,电梯升降……),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提高几何知识的认知能力。

2 加强几何概念的教学,过好“概念关”

几何概念是学习几何的基础,有了清晰的概念,才能准确地进行严密的推理、计算、判断。几何概念较为抽象,切忌“就概念讲概念”式的教学,防止学生对概念、定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上,要通过科学教学促进学生过好概念关。

2.1 对概念进行直观教学

初一几何第一章集中了许多几何的基本概念,如直线、射线、线段、线段中点、角、角平分线等,初学者容易陷于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被动局面。新教材在编写时应该把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2.2 抓住概念中关键字眼

有些概念如点、直线、连结、延长等,只要求学生正确理解,能准确地运用于画图或表述;有些概念如端点、顶点等,作简要了解就行,不是教学的重点;但有一些基本的、常用的概念,如线段中点、垂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等,比较重要,对以后的学习影响较大,因此要引导学生抓住概念中关键词。如:平行线的概念,让学生找出平行线概念的三个要素,即“同一平面”,“不相交”,“直线”,再请学生讲述“三要素”的意思,询问三者能否缺一等问题。这样做,容易加深学生对概念含义的认识和理解。

3 循序渐进提升学生学习几何的能力

在初一几何教学过程中,应循序渐进,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语言表达能力、图形识别能力、推理论证能力等,为今后的几何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3.1 几何语言的表达能力

几何学习离不开几何语言,正确掌握几何语言是学好几何的必备条件,也是进行正确的数学思维的关键。几何语言中经常会出现“连结”、“经过”、“任意”、“任取”、“至少”、“可以”、“使”、“或”、“上”、“有且”、“只有”等等词汇,理解和掌握这些词汇是学好几何语言的基础。这些词汇在小学语文课上虽早已学过,但在几何中却有特定的含义。例如:点P在直线AB上,这里“上”并不是“上面”的意思,而指直线AB经过点P。几何语言有三种表达方式: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要通过练习,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三者之间的“互译”,将文字、图形、符号紧密联系在一起,当图形已知时,要能用几何语言、符号语言表达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同样也能把文字语言用符号表达,并转化为几何图形。

3.2 认识图形能力

学习几何离不开与图形打交道,识图是今后观察图形、分析图形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认识图形能力也是初一几何起始教学的重要环节。识图能力的训练应从简到繁,从易到难,逐步加深;并要多角度、多方位进行训练,要适时对图形进行“变换”,通过这种“变换”练习,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3.3 推理论证能力

学生害怕学习几何的很大部分原因是害怕几何证明题,常常感觉证明题无从下手,我们在初一几何教学中就要充分重视解决这一问题。先从简单的证明题开始,注意循序渐进,尽量给学生搭“台阶”,将稍复杂的推理题改编成填补题,要求学生填充推理根据,这样慢慢让学生去理解、去尝试。比如:

如下图,∠1=70°,∠2=70°,求证:∠3+∠4=180°

证明:∠1=70°,∠2=70°( )

∠1=∠2()

AB∥CD( )

∠3+∠4=180°( )

学生明白了证明的形式后,就要让其独立进行推理认证,掌握证明题的思考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叫“综合法”,从已知条件出发,根据所学过的知识逐步推得所要证明的结论;第二种叫“分析法”,从结论出发,去探求其成立的原因,直到与已知条件相挂钩为止。仍以上题为例,要证∠3+∠4=180°,而∠3与∠4是同旁内角,要证同旁内角互补,只要证两直线AB与CD平行,要证AB∥CD,只要证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而题中的已知条件∠1与∠2正好是直线AB、CD被EF所截成的同位角,所以只要证∠1=∠2,正好与已知条件∠1=70°,∠2=70°挂上钩,然后再倒推去就是证明的过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提高几何科目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掌握初中几何知识,就要从初一几何教学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打好坚实的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