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聋校教师工作总结

聋校教师工作总结

聋校教师工作总结

聋校教师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聋人;教师资格证;制度

中图分类号:G451.1

近年来,聋人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每年有近千名聋人大学生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然而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人能取得教师资格证。因为你聋人无法“听”和“说”,现行教师资格证报考条件中要求的具有普通话等级证一项把所有的聋人都拒之了门外。鉴于日益增多的聋人大学毕业生和他们对教师资格证的迫切需求,应该针对聋人群体制定完备的教师资格证制度,以保障每一个人都有平等就业、择业的机会。

一.建立聋人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必要性

(一)此项制度有助于拓宽聋人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每年的聋人大学毕业生中,有很大一部分人的职业理想是去特殊教育学校做老师,以便更好的教育和自己同属一个群体的聋人学生。就其专业知识、个人特长和自身综合素质来说,胜任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这一职业绰绰有余。但由于现行教师资格证报考条件中“普通话等级”这一一刀切的要求,导致聋人无法取得教师资格证,他们只能在学校里做临时代课老师,和有编制的正式老师同工不同酬。这些聋人代课老师和学校之间往往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由于这些代课的聋人教师本身很优秀,学校想要留住他们,老师们也想在学校谋一份稳定的工作,但由于没有相关政策的支持,结果导致双方都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此项制度的缺失,让无数有才华、有教育理想的聋人大学生圆不了教师梦,学校也因此找不到自己需要的聋人老师。建立完备的聋人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将会大大拓宽聋人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

(二)此项制度有利于推动聋人基础教育更好的发展

教师是推动教育发展的主力军,聋教育更是需要无数有耐心、有爱心的教师来助力它的发展。对于聋校的学生来说,聋人教师给他们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和听人老师相比,聋人学生更愿意和聋人老师谈心,这是一种身份上的认同。由于此项制度的缺失,导致聋校里从领导到教师基本上都是健听人,而聋人教师总是以“代课老师”、“临时工”的身份出现,这样不利于聋人教师对学生学业、生活、心理等方面的辅导。

(三)此项制度有利于聋人学生树立近距离的现实榜样,有利于学生的励志教育

由于身体的残疾,聋人学生比听人学生更关注自己未来的职业和生计。他们往往拿聋人群体中的佼佼者来做自己的榜样,以激励自己更好的奋斗。但是这样的榜样如邰丽华、周婷婷等都是少之又少且距离自己很遥远,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偶像。这种情况不易激发聋人学生积极奋进的热情。若学生们周围有朝夕相处且有才华的聋人老师,这会给学生带来无限的正能量,成为聋人学生们现实的、更容易接近并向他们靠拢的榜样。

二.建立聋人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可行性

(一)客观方面

1.法律保障。2006年12月13日,联合国大会通过《残疾人权利公约》,其中第二十七条规定:“在一切形式就业的一切事项上,包括在征聘、雇用和就业条件、继续就业、职业提升以及安全和健康的工作条件方面,禁止基于残疾的歧视”、“保护残疾人在与其他人平等的基础上享有公平和良好的工作条件,包括机会均等和同值工作同等报酬的权利” 。中国作为《残疾人权利公约》的缔约国,理应遵守这一规定;《中国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权益保障法》第三十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残疾人劳动就业统筹规划,为残疾人创造劳动就业条件” 、第三十三条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选择适当的工种和岗位” 。我们应该积极落实这些政策,多角度的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便利,而不是让他们受政策的限制。

2. 聋人大学生有能力胜任教师这一职业。在聋人大学生中,不乏品学兼优、特长突出的者,他的综合能力足以胜任基础聋教育的要求。如Z大学毕业的小齐同学,毕业后一直在老家县里的特殊教育学校教授美术课,还是当地聋人协会的主席,专业素养、综合能力可见一斑。但即便是这样,还是因为政策的原因而一直以“临时工”的身份在学校代课。她本人和学校领导几经努力,得到的答复都是:没有此项政策规定。由于社会的发展,聋人的维权意识在日渐提高,很多聋人教师都发出了为自己维权的呼声。建立聋人教师资格证制度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二)主观方面

1.一部分优秀毕业生有从教意愿。在传统的观念的影响下,多数人还认为去诸如学校这样的事业单位工作是一辈子的“铁饭碗”。作为弱势群体,聋人和他们的父母更是希望能有这样一个稳定的工作;此外,聋人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接受的基本上都是听人老师的教育,他们能深刻的体会到这里存在的不足,因此更了解作为聋人本身更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为此,不少聋人学生立志说自己想要做一名特教老师,从而能更好的去教育和自己一样的人。

2.聋人学生更乐于接受聋人教师的教学。不论是因血缘、地缘还是业缘等各种原因而属同一个群体的人,会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聋人群体因共同的“聋”而自然归为同一群体,在这个群体内,人与人之间有一种身份、文化上的认同。因此,聋人学生更乐于接受聋人教师的教学。

三、聋人教师资格证认定的方法建议

(一)依学历、分学科报考教师资格证

这一建议是按照我国现行的非师范生报考教师资格证的要求提出的。“依学历报考”这一项可借鉴我国现行教师资格证的报考条件:有大学专科学历者可申报小学和初中的教师资格证;有大学本科学历者可申报高中教师资格证。“分学科报考”中的“学科”应依据特殊教育学校所开设的课程来设置。由于聋人高等教育阶段所开设的专业有限,没有和基础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一一对应,所以在报考学科这一项不应受其所学专业的限制,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报考。

(二)适当简化笔试内容,调整面试环节

考试内容和形式总体上应和现行的教师资格证考试保持一致,但聋人毕竟丧失了一个器官功能,在理解能力上和健听人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具体的考试内容上应比普通考生的试卷有所简化。笔试试题的制定应让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参与进来,考试内容除了基本的普通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外,还应结合特殊教育学校的实际教学,加入一些在特校里最常遇到的问题;面试也可按照现行的教师资格证面试环节来进行,面试老师可从当地特殊教育学校抽选。

参考文献

聋校教师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以人为本生活管理聋生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信息化社会使得各种传播媒介大大增加,聋生由于双耳失聪,外界的刺激仅能引起他们的视觉感应,单一的获取信息渠道必然导致片面的思维判断,在这一大的环境下,如何使我们的生活管理为聋生的终生幸福奠定健康的思想基础,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爱为基础,重视聋生主体地位,深刻把握聋生心理,找准切入点,对聋生进行科学化、合理化的生活管理。

一、以人为本,深刻把握聋生心理特点,做好科学生活管理的基础工作

在对聋生的生活管理中,要做到以人为本,必须深刻把握聋生的心理特点,做好科学生活管理的基础工作,基础工作做好了,管理起来才会有的放矢、得心应手、管理到位。残疾学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以及心理发展上的诸多不利条件的影响,与外界的交流渠道变的狭窄不畅通;他们与普通学校的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差异,明显表现出抑郁、冷漠、自卑、孤傲、偏执等的心理障碍。作为生活管理老师,对这些心理障碍必须了然于胸。

(一)极大的自卑所致的强烈自尊

听力残疾的学生有耳无法听、有口不能言,在健听人面前时常会有自卑感产生,从而导致内心的痛苦、焦虑,甚至会对健听人心存敌意。聋生认知的片面和模糊致使思维的偏差与行为的偏激,加之“自尊”的驱使常常使他们以己之长较他人之短,比较中则显得自己越来越优秀,而他人越来越不如己,特别是在健听人面前,聋生总会吹毛求疵地夸大健听人的缺点,从而满足自己的自尊心。

(二)多疑

聋生缺少听力和语言,不能全面地、深刻地认识周围的环境,又源于敏感心理,往往对外界的人、事、物产生怀疑。如两个在交谈的同学无意间看了一下走过来的另一位聋生,走来的聋生则会在没看清两人手语的情况下心疑同学在谈论自己,心生郁结。新的社会环境必有新的社会问题,现实生活中层出不穷的假冒伪劣、广告时时冲击着聋生的视感和思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理,使其多疑性更加根深蒂固。

(三)对老师极大的信任感

首先,大部分的聋生在年龄很小时便被送进聋校进行学习,并且大部分留校寄宿,与老师吃、住在一起,许多聋校编班后一般情况下不再调班、换老师,这就为师生长期交往打下了基础。其次,聋生由于语言障碍,交往环境狭窄,几乎仅限于父母、亲友、老师之间,而绝大部分聋生的父母、亲友都不会手语,导致了情感交流不畅,相较之下,老师与聋生间灵活自如的手语便为师生关系的融洽提供了可能。再次,聋生由于认知视觉化、单一化,知识的获得大部分来自老师的讲解,无形中老师便成了他们了解周围事物和外在世界的最可信赖的人。聋生对老师极大的信任感是生活管理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二、以人为本,因势利导,进行科学生活管理

传统的生活管理仅仅是规章制度的制定、严格纪律的约束等显性硬件,新时代的生活管理要在隐性软件上下功夫,应渗透科学性与艺术性,做到以人为本的科学生活管理。

(一)生活管理中,以爱育人

教师的爱是打开聋生心理大门的钥匙,是聋生产生积极情感体验的重要源泉。

师爱不是一味地怜爱同情,聋生由于感知单一而造成了思维的简单,教师长期的同情心将使他们产生极大的依赖性,还有可能助长聋生的自私心理。师爱不是溺爱,事事都为聋生代劳,这样使聋生失去锻炼和提高的机会。师爱也不是放松对聋生的严格要求,无原则的牵就、偏袒,任其放任、自由。爱之深,教之严,严格要求本身就是对学生最大的爱。

(二)生活管理中,以情育情

聋生对老师信任,并不代表他们就会温顺地接受和服从老师的教育和管理,聋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只能说为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打下了基础。以情育情,即以老师对聋生的情感来感染、感化、培养聋生对老师的感情。沟通从“心”开始,“情”则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沟通心灵的纽带。生活管理教师应当想聋生之所想,急聋生之所急,通过积极的情感交流,缩短与聋生之间的距离。

(三)生活管理中,以理服人

聋生由于思维的片面性、判断的主观性,难免会出现不明是非、不辨真伪的情况,特别对自己的行为,很多情况仅仅依赖自我的、片面的喜好,有时做错事也不明白错在哪里。想让聋生“达理”首先要让聋生“知理”。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不厌其烦地讲解、说教、点拨,就能让聋生慢慢知理、渐渐达理,聋生只有知理、达理后才能改正缺点,服从教、管。

(四)生活管理中,尊重聋生

针对聋生“假自尊,真自卑”的心理,生活管理必须要求教师尊重聋生。只有尊重聋生,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科学管理。

尊重聋生首先应从实际出发,认识聋生个体特征,正视聋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有的聋生易冲动,有的聋生好表现,有的聋生则内向安静。要针对聋生表现出的不同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教管措施。

(五)生活管理中,公正教管

作为一个生活管理工作者不该以个人的好恶来评价学生,要对学生奖罚分明、一视同仁,公正教管。如在开展“净化校园”的活动中,饭后捡垃圾者不能捡多捡少一样加分,要视其捡垃圾的多少适当加分。

(六)生活管理中,教管结合

教与管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管理应始终贯穿教育性,才能达到学校育人的目的。作为生活管理者,除按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进行减分管理以外,更重要的是透过这个现象对聋生进行理性分析。在分析到位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在教育中培养聋生的爱心、合作精神、自控力等,教会他们与人相处,成功的教育将使管理工作轻松自如。

(七)生活管理中,应时而教,适时而管

为使聋生能够在毕业后及早适应社会,我们特殊工作者应该适应社会需要,让生活管理的内容、形式、手段及时跟上社会发展,在劳动、生活、学习中加强聋生的耐挫教育、法制教育,努力培养聋生的集体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锻炼其心理承受力,教育改正聋生追求时尚、寻求刺激、及时享乐的思想和行为,教会聋生在自我认识、自我完善中发展,使生活管理与社会同步,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一代人。

聋校生活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每个聋校生活管理者只要把握时代脉搏,对聋生注入深厚的感情,充分尊重聋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以人为本,积极了解聋生心理发展特点,探索生活管理工作的规律,开创聋校生活管理新的途径和方法,定能真正地育残成才。

参考文献:

\[1\]郑日昌.中学生心理卫生.山东教育出版社.

\[2\]张丁.聋生的多疑性及其诱导\[J\].现代特殊教育,2003,(4):32-36.

聋校教师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聋校;语文;校本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62.2

聋校语文校本课程是聋校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聋生语文综合素养全面提升的有效途径。本文拟从聋校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基本原则、基本形式三个方面阐述笔者对于聋校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与研究。

一、聋校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

(一)遵循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具有丰富的学科内涵。这一学科性质决定着语文学习的多样性,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不应仅仅局限于语文教材以及语文课堂之中。聋校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在观念上实现由"课本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向"世界是课程资源"的根本性转变,努力开发并积极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课程资源。聋校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拓展了聋生的语文视野和语文学习渠道,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学语文、用语文,将大大丰富和发展语文教育的内涵,这是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使然,也是解决语文学科内容的丰富性与当前聋生语文素养相对贫乏这对矛盾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符合聋校语文教育的特殊情况

聋校语文遵循语文教育的普遍规律,同时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需要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着语文教学的特殊性,需要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其次,聋校语文教材的特殊性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聋校语文课程呼唤全新的教材,但是短期内国家编写与出版统一的新教材却不太现实,因而优化聋校语文课程,深化聋校语文新课改,需要教师从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入手,不管使用的是聋校教材还是普校教师,都需要聋校教师加以改革,顺应本校聋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情况,顺应学生的认知与发展能力。

(三)推动聋校师生发展的重要途径

聋校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于师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课程意识,变被动使用为主动开发,变课程"消费者"为课程的"创建者"。开发优秀的语文校本课程需要以教师全面的综合素养与能力为基础,包括学科素养、教育理论素养、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教学活动组织能力等,聋校语文教师在语文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必然会逐步认识自己知识结构的欠缺、能力与素养的不足,从而加强学习与充电。这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聋校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一)整合性原则

聋校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体现整合性原则。首先,教学目标的整合性。聋校语文校本课程要促进聋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具有较强的阅读、写作、口语(手语)交际能力,而且还需要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其次,教学内容的整合性。校本课程可以整合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可以整合信息教育技术手段,可以整合生活与实践活动内容,让聋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校本课程学习过程中,丰富知识,提高素养。

(二)适切性原则

聋校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体现适切性原则。首先,聋校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应适切聋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规律。只有适合聋生的课程才是有效的课程,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目标,才能尽可能地促进聋生的全面发展。再次,聋校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应适切学校的实际情况。校本课程的真正内涵就是学校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以"学校为本""学校为基础"开发的课程,因而聋校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体现学校的特色,不能照搬其他学校的课程,也不能想当然的随意开发。

(三)灵活性原则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决定了语文学习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聋校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应顺应这种不确定性,体现灵活性原则。首先,语文校本课程教学方式的灵活性,聋校语文校本课程实施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以课堂为主阵地,也可以走出课堂,主动构建语文与社会、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或讨论、或合作、或实践,从而使语文课程散发出生命的活力。其次,学生学习方式的灵活性。语文校本课程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广阔的空间。再次,教学过程的灵活性。聋校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与生成性,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动态生成"亦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这种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是语文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校本课程灵活性的重要体现。

三、聋校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形式

(一)以教材为依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聋校语文教材是开展语文学习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起点,从语文教材入手,挖掘文本素材,对语文教材适当延伸拓展,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是聋校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形式。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学习了语言,学习了人际交往的方法与习惯,从而实现了语文课程教学的优化,完成了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

(二)以问题为基点,开展主题探究活动

以问题为课题,围绕问题定向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是提高聋校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聋校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充分利用问题激发聋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从而通过自主查阅读资料,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相应的语文知识,发展一定的语文能力。学生通过文本材料的阅读、网络资料的收集、学校周围环境的调查与走访,然后汇报、总结、交流,继而写作成文,设计一期以"环境"为主题的黑板报。在这一系列的主题探究活动中,学生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意识得到了加强,语文综合素养与能力得到了提升。

(三)以乡土为资源,开展语文综合学习

乡土资源为聋校语文校本课程提供了鲜活的营养与素材,聋校语文校本课程应将乡土资源作为重要的课程内容,将语文学习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将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相结合,组织学生走进学校周边的工厂,走进生活的社区,走进家乡的田野,走进自己的家庭,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聋校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掘自然资源、社区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一系列乡土资源中可以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通过梳理,将这些内容确立为一个个主题,然后围绕主题进行语文校本课程的编排和实施,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语文底蕴,培养敏锐的认知力、独特的领悟力、丰富的情感力。

总之,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聋校语文教师应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校本课程,为聋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提供帮助与服务。对于聋校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本文笔者所述及的内容仅是本人的一己之见,期待能给予同行一定的借鉴与启示,也希望以此抛砖引玉,以期更多的特教同行予以关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R].2001年6月.

2.教育部.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R].2007年2月.

聋校教师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聋生 心理健康教育 措施

聋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特殊生活经历与独特的情绪情感体验,使他们比正常学生面临更多的挑战,也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聋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那如何加强聋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注重师德建设,加强师生协作

全托性生活也是不少聋生所具有的特点。绝大多数聋生从8岁起就远离父母,学前班的学生也只有3、4岁就共同生活在聋校里,不仅食宿、学习在校,路远的节假日、双休日也常常在校,因而,学校就是他们的家。他们一住就是9年或12年,几乎过着全托性生活。大部分学生与老师在一起的时间比和家长待在一起的时间更多,而且大多数已毕业的聋生也常为婚姻、恋爱、家庭矛盾、社会求职等问题,求助于聋校老师,因而聋校教师对聋生的负责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他们对学生可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再则,聋生由于听力的缺损,视觉起着重要的代偿作用,他们主要靠观察来察觉、感知周围的事物,故教师在聋生面前“身教更重于言传”,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个性品质。此外,众所周知,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和关键。古人云:“尊其师,重其道;亲其师,信其道”,便道出了这一道理,由此可见,教师在聋生的学习生涯中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

首先,要理解、尊重聋生。真正从心理上接纳他们,而不是单纯以怜悯、同情的态度,以救世主的身份对聋生施舍慈善,或抱自认倒霉的态度勉强应付,诸如此类的做法无疑会增加聋生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

其次,要健全自身人格,对学生的心理施加积极影响。乌申斯基曾经指出:“任何章程、任何纲领、任何人为的机构,不论设计的如何巧妙,都不能在教育工作中代替人格的作用……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只有性格能够形成性格。”的确,教师个性品质的不断完善,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再次,要掌握的特殊教育的理论、手段和方法。聋生因其生理缺陷,在认识活动、个性发展以及语言交往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应灵活地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层次的心理活动目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培养学生乐观稳定的情绪、团结协作的精神等优秀心理品质,摈弃其不良心理倾向。

二、重视个性差异,因人而宜施教

聋生由于致残原因、致残时间、致残程度、年龄等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得其个性差异较大,在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会遇到不同的困难,相应地也就会产生不同的需求,这就需要教师因人制宜,对症下药,耐心、细致地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工作。如帮助聋生克服学习上的心理障碍,了解自己的学习潜能,改进学习方法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有效的智力活动策略和自我监控智力活动的意志与技能;帮助学生正视自身的生理缺陷,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和完善自我形象,养成自尊、自强、自立、自信的优毅品质,增强竞争和合作的意识,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和心理问题。除此之外,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了解聋生的心理发展轨迹,以便及时发现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其心理问题,使得每个聋生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不存在听力缺陷之外的遗憾。

三、针对具体心理问题,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

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身心发展存在的障碍、缺陷及其他困扰问题,也可以使聋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自己的行为,从而,促进聋生身心健全地成长和发展。如英国伯明翰朗威尔皇家聋校设有聋人精神卫生中心,中心的任务是为聋人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服务,服务的方式是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来确定病情,然后通过手语翻译疏通交往渠道,使之解除困惑,获得精神上的康复。这些先进的经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四、遵循聋生身心发展特点,提升校园环境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曾经强调指出:“与人生命的其他时期相比,儿童时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周围环境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在这方面,在人的一生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学校,在其心理健康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聋生而言,学校几乎是他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环境对于聋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就显得尤其突出。在优化校园环境的过程中,不能仅仅着眼于校园物理环境,更要关注校园的心理环境并以此为突破口,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和积极进取的班风、校风的建设;注重挖掘、利用一切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心理环境因素,在学校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有效地促进学校的各项教育工作,全面推动学校环境的整体提升和优化。

五、优化家庭的教育环境,密切家校合作

家庭是聋生的第一生活环境,他在其中得到的经验和所受到的教育,对其心理的发展极具影响力。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教育方式在聋生的成长过程中,对聋生的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了解聋生的成长情况,教师应主动加强和家庭的联系,及时交换聋生的学习、生活等情况,以及时发现聋生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向家长介绍相关的聋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以及和聋生沟通交流的方法,帮助他们建立正常的和谐的亲子关系,此外,家长也应积极配合学校,共同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六、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建设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

一方面,学校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宣传聋生教育的力度,让社会了解聋生教育,再进而争取获得支持和帮助,消除对聋生的偏见、歧视,为聋生争取公正的待遇,形成助残的良好的社会风气,以满足聋生社会交往及受尊重的心理需要,为其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澄澈的社会空间。另一方面,学校在保证聋生安全的前提下,应逐步改变以往聋校教育封闭性的特点,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学会交往,学会生存,适应现代的社会生活,并使学生在实践中努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磨练意志、增强信心、完善其心理品质,健全其人格。

总而言之,聋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聋生教育的特点,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调动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因素,加强对聋生优秀心理品质的培养,促使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朴永馨,张宁生,银春铭,魏华忠.缺陷儿童心理.科学出版社.

[2]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

聋校教师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摘 要 随着全国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聋校课程改革也逐渐提上了议事日程。本人有幸参加了全国聋校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在参与研制的过程中,作为一名聋校教育的一线教师,深感课程标准对聋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正确的领会课程标准的内涵和精神,将彻底改变聋校的体育教学模式,改变聋生的体育学习模式,实现聋教育的全面化、正规化和有效化。

关键词 新版 义务教育 聋校 体育与健康

全国聋校体育教育现状分析:(1)总体上来看,全国聋校存在东部沿海地区起步早,规模较大,发展的较好;广大中西部地区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各地区之间学校发展极不平衡。(2)和普校的三级管理体制相比较,各地区聋校都在二级管理体制下运行,即国家和学校两个层面。缺少统一的管理。(3)各地区、各聋校教育教学相对封闭,没有中考的压力,体育教学的压力较小,缺乏动力。(4)各聋校都存在专业体育教师不足、体育器械不完备的现状。(5)聋校体育教学还停留在竞技体育的传统教学模式,主要还是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需要。补偿聋生身体缺陷,提高聋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体育教学内容偏少。(6)聋校体育教学标准不明确,缺少统一的课程标准,教师对教什么,怎么教缺乏统一的认识。(7)体育教学过程中缺乏关注聋生心理健康的目标要求,不符合现代教育关于健康的定义。(8)有部分学校教师尝试按照普校义务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去实施教学,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普遍认为普校的课标相对于聋生来说难度较大,缺少对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指导,让广大普通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无所适从。

为此,急需出台国家层面的纲领性文件来指导全国聋校的体育教学工作,规范各聋校的体育教学,为教师指明方向。为真正体现《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的精神打牢基础。

一、研制说明

《标准》坚持正确的课程改革方向、指导思想和课程理念,其框架结构、内容等方面基本参照《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来进行设计并结合聋校体育教学实际。

(一)整体设计聋校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根据教育部特殊教育学校设置要求,聋人学校实行九年一贯制,完全参照普通学校体育课标分成四个学段。

(二)前言部分说明特殊教育是基础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主要强调了聋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特殊的领域,《标准》研制的主要背景、指导思想、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内容标准等与普校是相通的。

(三)与普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衔接的。关于聋校义务教育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否需要与普通学校体育与健康标准衔接的问题,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聋生由于听力障碍,所导致的平衡、协调等能力受到严重的影响,很难完成普通学校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教育的任务。

二、课标研制的亮点

(一)聋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和特色。聋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建构课程的方法、实施课程的策略等方面都体现了聋教育的特色。包括:第一,提出了“使聋生人人都能获得合适的体育与健康教育”理念,体现了个别化教学的思想;第二,提出了“潜能开发”理念,实现了从“缺陷补偿”向“潜能开发”的转变。这是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变革;第三,在课程设置上强调教学内容的选择性与“合适的体育与健康教育”相一致,增加一些康复内容,适应每一个儿童发展的需要。强调生活体育与健康理念;第四,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分层、分类教学和个别化教学,提出教学方法的多元和沟通手段的多样;第五,在评价手段上强调评价方法和手段多元化,突出差异性评价。

(二)实现了与普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衔接。关于聋校义务教育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否需要与普通学校体育与健康标准衔接的问题,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聋生由于听力障碍,所导致的平衡、协调等能力受到严重的影响,很难完成普通学校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教育的任务。但是,更多的专家学者和聋校一线教师却认为,体育与健康是透过身体活动进行的教育,对培养聋生树立团结互助、遵纪守法和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积极的作用。

(三)满足在同一年级中不同年龄聋生体育与健康学习的需要。全日制学校的聋生是一个复杂的特殊群体,由于致聋的原因、时间、程度和家庭环境及入学年龄的不同,聋生不仅在听力障碍程度上有明显的差异,在体能发展和个体认知发展等方面同样存在明显的差异。只有将集中的课程教学和个别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满足听力残疾程度不同、年龄不同的聋生体育与健康学习的需要。为此,《标准》在教学内容地制定和评价方法举例上做了大量的修改,为的是能够适应聋生实际年龄地需要和教师教学指导地需要。

相关期刊更多

现代特殊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教育厅

中国特殊教育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西藏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藏自治区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