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节日习俗作文

节日习俗作文

节日习俗作文

节日习俗作文范文第1篇

(20100305周记)蒙古族的节日习俗

不尽我们汉族有节日习俗,我们中国的蒙古族也有他们自己独特的节日习俗。

蒙古族的新年也和我们一样,很繁忙,农历正月,大家都会穿新衣,互相拜贺,献哈达、送礼品等,与此同时,你也会收到相应的礼品。

蒙古族的一年一度达慕大会也非常的庄重,这好比是传统的体育比赛大会,多半是在每年七、八月,这个牲畜肥壮,秋高气爽的黄金季节举行的。人数繁多,可达十多万人,那达慕大会起码要举行7----10天,在会上蒙古族的一些强悍的人会进行摔跤、赛马、射箭。这三项比赛是蒙古族最为重视的三项比赛。蒙古族的摔跤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摔跤比赛时,他们也有固定的服装,他们比赛是用淘汰制的方式,决出冠军、亚军、和第三名,分别授予荣誉称号和奖品。赛马分两种:快马赛和走马赛、射箭则是蒙古族很古老的项目,也分两种:骑射和步射两种。他们的比赛也很公平,无论是哪一个民族与的人,都可以报名参加比赛,名额不限,想参加就可以参加,不过想要参加比赛,要先背熟规则,蒙古族的比赛和我们一样,也是有规则的,如果犯规了,就要被淘汰。

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鲜花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习俗。

节日习俗作文范文第2篇

本文描写了一年中我国传统的节日。通过儿歌的形式向学生们展示了我国传统节日不同的习俗活动。儿歌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课文配有插图,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     识记15个生字,会写“贴、街、舟”等9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知道传统节日不仅带来了快乐,更传递着亲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解决方法

重点:识字、写字、背诵课文

难点:1.通过学习,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习俗,知道传统节日不仅带来了快乐,更传递着亲情。     

2.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解决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课件,音频、生字板贴

1.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图片、视频(教师)

2.多媒体课件:《传统节日》 (教师)

3.熟读课文,预习生字,搜集传统节日习俗。(学生)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观看《传统节日歌谣》,学生拍手跟唱。

(二)揭题,板书题目,识记“传统”二字。

(三)课件出示所有二类字,学生自读一遍圈生字。

(四)随文识字。

1.“宵”:宝盖+肖=宵(加一加)——形声字

2.“巷”:港—三点水=巷(减一减)——三坊七巷图片

3.“祭”:甲骨文字形演变——字源识记

4.“舟”:甲骨文字形演变——字源识记

5.“艾”:——艾草图片

6.“赏”、“堂”——下面分别是土和贝——(比一比)

7.“郎”-“朗”(换一换)

8.“饼”:食字旁+并=饼(形声字)

(五)全班齐读二类字及词语。

二、全班齐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写字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二、同桌合作读,圈出传统节日名称

三、思考:你最喜欢哪个传统节日?有什么习俗?

根据学生回答:(一)了解春节习俗:贴窗花、放鞭炮、贴对联等。

(二)元宵节习俗:看花灯、吃汤圆、猜灯谜

(三)清明节习俗:扫墓、踏青

(四)端午节习俗:吃粽子、划龙舟、洒雄黄酒、挂艾叶

(五)七夕节习俗:乞巧、吃油饭

(六)中秋节习俗:吃月饼、赏月

(七)重阳节习俗:赏菊、登高、插茱萸、吃重阳糕

(八)除夕:吃团圆饭、守岁

四、传统节日按顺序排列

五、全班结合图片、顺序尝试背诵

六、男女读、同桌合作读、拍手读

七、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作业:(一)背诵课文。

(二)生字书写

(三)练习册

 

 

七、板书设计

2.传统节日

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节

重阳节

节日习俗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韩国;舍尔;中国;春节

节日是每个国家和人民都非常重视的日子,人们可以通过节日更好地认识、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特色和风土民情。了解两国文化的异同可以促进两国关系的和谐发展;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和相互了解;提高人民的节日文化意识。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通过对两国的春节进行研究,把两种文化进行对比和分析,从中寻找出共性和特性,发现节日文化的优点与长处,了解两国文化传统的异同,为未来韩中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做出贡献。

一、 韩国舍尔节和中国春节起源的对比

1.1 韩国舍尔节的由来。舍尔节被认为是韩国固有民俗和中国传统民俗融合之后形成的一种习俗。6世纪前在承接了太阴太阳历之后,人们制定了以太阳历为基准的标准,因此舍尔也是以太阳历为基准。舍尔未产生之前,上元(1月15日)就是这样一个类似舍尔的节日。制定舍尔之后,在上元节举行的仪式就被分为元旦与上元两部分。与农耕岁时有关的在上元举行,而关于儒教的仪式则在元旦举行[1]。1985年在政府的主导下,宣布把农历舍尔作为“民俗的天”,农历舍尔再次恢复。1989年开始把“民俗的天”改成目前的“舍尔”。制定与现在一样的三天公共假日。1991年新正假日由三天变为两天,1999年最终变为一天。即使到现在,舍尔主要还是为了祭祀和探亲访友。

1.2.中国春节的由来。在中国,春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上溯至约四千年前的殷代。在殷代每年年初举行祭祀,这种仪式可以说是春节的最初形态。春节也被称为 “元日 ”、“元旦 ”、“新年 ”。 1911 年以前,中国将阴历 12 月称为“腊月”,将阴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作为一年的开始。将腊月最后一天称为“除夕 ”。春节指从除夕到元旦这个阶段。1912 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使用公历纪年,将每年的阳历 1 月 1 日称为“元旦 ”,而将每年的阴历 1 月初 1 统称为“春节”。春节是新春开始的日子, 也预示着新的耕作的开始[1]。

二、韩国舍尔节和中国春节习俗的异同

2.1 韩国舍尔节习俗

2.1.1 韩国舍尔节饮食习俗。在韩国,舍尔节当日早晨为祭祀祖先以及招待客人而准备的食物称为“岁馔”[2]。岁馔中以年糕汤最具代表性。春节时食用白色的年糕汤被认为来源于古代的太阳崇拜信仰,春节是新年的第一天,作为光明的象征而食用白色的年糕, 将年糕切成圆形象征着太阳的形状 。除此之外,韩国人在舍尔节时不喝温酒而喝凉酒,这具有迎接春天的意思。韩国的舍尔节还有使用九折板装食物的习俗。九折板中间放置薄饼周围分为八个格子,格子内装着八种材料制成的食物 , 主要有牛肉、香菇、木耳、黄瓜、胡萝卜、豆芽、蛋清、蛋黄等。

2.1.2韩国舍尔节的礼节习俗。舍尔节最重要的习俗就是祭祀茶礼[4]。在正月初一,人们都换上韩服,给祖先进行祭祀茶礼。人们在木地板或大房间里祭祀,祭桌后放上屏风,桌子上摆着新年食物并供上祖先的神灵牌位或将纸牌位供放在屏风上。摆放的顺序是鱼东肉西、头东尾西、红东白西、枣栗梨柿、生东熟西、左饭右羹等规则[5]。舍尔节早上,人们穿好韩服,对长辈行大礼的习俗叫岁拜。在祭祀茶礼结束后,向祖父母、父母奉上大礼;晚辈向长辈行大礼,按顺序行大礼;饭后向村中长者和近亲岁拜;三月之前向远方长者行岁拜的礼节。长辈一般给晚辈岁拜钱、糕点。韩国人进行岁拜主要是表达他们对长者的尊敬和祝愿。

2.1.3 韩国舍尔的祈福方式。在舍尔期间,韩国人家家都将挂福笊篱看作是不可缺少的祈福内容。舍尔将至之际,把准备好的福笊篱挂在出入频繁的门、厨房或大厅处,取开关门的时候福气装满福笊篱之意。还有一些人为了祈求财富,将有钱人家的福笊篱偷到自己家中悬挂。根据地区不同,悬挂后的福笊篱有的焚烧有的则继续使用。福笊篱这个物件以其集福盛福的美好。

2.2 中国春节的习俗

2.2.1 中国春节的饮食习俗。在北方地区,人们在除夕夜晚和初一早上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饺”与“交”字谐音,新旧年的更替称为“更岁交子”,所以吃饺子象征着团圆和吉祥。饺子是过年时节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在包饺子时,人们为了增加节日气息,还会加入糖、花生、枣和钱币。同时,它们还有不同寓意,即吃到糖的人生活甜蜜;吃到花生的人长生不老;吃到枣的人早生贵子;吃到钱币的人财运滚滚来[4]。在南方,春节的食物以年糕为主。年糕谐音为“年年高”,寓意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会一年比一年高。总之,饺子和年糕带给人们美味之外,还有新年的期待和希望[4]。

2.2.2中国春节的礼节习俗。守岁是除夕夜家人团聚吃年夜饭直到新年的习俗。晚八点后,人们围坐在电视机旁收看春节联欢晚会,也会回首一年的生活和谈论新年的愿望来增进亲情。

拜年是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表达美愿的方式。出门访问亲朋好友,互相拜年。晚辈向长辈拜年还会收到压岁钱。人们还运用电话、短信及 e-mail 的方式来传达新年祝福。无论拜年的方式发生什么变化,它仍是加强亲戚关系的重要方式和联结人际关系的重要纽带。

2.2.3 中国春节的祈福方式。贴春联、贴福字是春节中必不可少的项目。春联起源于桃板,把用桃木制作成的桃人挂在门两侧。宋代时,在桃符上题字成为普遍的风俗。明代时,桃符改名“春联”。此后,民间对联十分兴盛,许多文人都参加对联活动。除此之外,春节时家家户户还将“ 福 ”字贴在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 , 有的地方还倒贴 “ 福 ” 字 , 利用 “ 倒 ” 和“到 ”的谐音 , 寓意 “福到了 ”。这些和韩国舍尔的挂福笊篱有异曲同工之效。

三、小结

在本文中,比较研究了韩国舍尔与中国春节的民俗,以及两国传统节日中的异同点。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韩国舍尔和中国春节,进而更深入的了解两国的文化。同时,这种研究对于学习中文或韩语的学生在语言方面的兴趣培养也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对于舍尔和春节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中国学者中不乏对春节与韩国舍尔的研究者,但是少有以韩国土著视角对韩国舍尔与中国春节的研究。本文正是以韩国人的视角对舍尔与春节进行观察研究,弥补了以往研究的缺憾。

参考文献:

[1] 金廷桓. 韩中春节民俗比较研究 [硕士], 山东大学; 2011.

[2] 崔文婷韩中春节风俗对比[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2(04):155-156.

[3] 金舒韩国春节饮食与服饰文化研究[J]. 吉林农业. 2012(07):239+238.

[4] 姜莹. 中韩同源节日对比研究 [硕士], 黑龙江大学; 2012.

节日习俗作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春节 传统文化 继承 发展

[中图分类号]K8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092-01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人们对春节的认知不深刻

在调查中发现,大众普遍表示对春节及其习俗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具体深入的内涵都不怎么清楚。同时,随着外来文化的入侵,洋节的流行使得春节传统文化发展和传承遇到了瓶颈。因而,提高大家过春节的积极性,或者说使春节变得有意义、有意思是关键的一步。

(二)春节习俗的继承有待改善

在回收的387份有效问卷中,有300人以上至今仍然保留着大扫除、祭祀祖先等传统习俗,然而,诸如贴春联、守岁等传统习俗的保留程度较低,同时,对于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央视春晚的关注度也不容乐观。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的节日文化也一直处于变迁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络的冲击,电话拜年、短信拜年以及电子邮件拜年逐渐被人们接受。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春节民俗中的宗教迷信成分不断减少,出于安全考虑,在越来越多的城市中,鸣放鞭炮也日益受到限制或者被取缔[1],春节传统习俗中传统文化韵味越来越淡了。

(三)春节传统习俗的重要性分析

解析本次调研数据得出,虽然现在春节传统习俗有所削弱,但是在潜意识中,多数人认为春节传统习俗的继承和发展是必要的。大家都表示,春节的传统习俗是我们的财富,是不可替代的。然而,春节传统习俗的变迁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也考量着人们对春节传统文化的一个坚持。此外,也有人担心,随着社会的发展,东西方交流的日益密切,西方文化的入侵会不断动摇着春节的地位。然而,在本次调研中发现,中国传统节日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以绝对的优势战胜了西方节日。

二、分析建议

(一)搭建文化桥梁,发扬春节文化

春节传统节日的存在是继承和发展春节传统习俗的载体,但要想使春节焕发勃勃生机,还需要文化学者、文化部门以及我们自己的不懈努力,研究和探讨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搭建一座有机延续的文化桥梁,在保留传统文化要素的同时,为传统节日注入新鲜血液,使之充分适应于时代,赢得时代的青睐。同时,也借助各种方式来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使得更多的人参与到传承传统文化的进程中来。

(二)调整相关政策,保护传统民俗

燃放烟花爆竹在春节习俗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应该重新认识烟花爆竹的文化功能。为了安全起见,城市中禁放烟花爆竹的政策已越来越紧。在这一现实状况下,有关部门应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在保证安全的同时,设置部分的烟花爆竹燃放点,让普通大众到指定的地点燃放烟花爆竹,体验春节氛围。这不仅保证了大众的安全,也使得春节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新的传承。

此外,也可组织学术界加强对于全国各族人民春节民俗的全面调查,总结春节民俗在民族认同、价值观培养和美学方面的意义。[2]

(三)开展文化教育,推动文化发展

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应该对在校学生广泛地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比如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程;举办有关春节等传统文化的讲座等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成每位大学生的基本素养,从而使他们真正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精英,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同时,在现代化通讯工具不断发展的今天,也可通过各种媒体,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弘扬。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中国传统文化深入人们心中。

三、结束语

春节传统节日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是大家共有的精神家园。总结本次调研,普通大众对春节传统习俗的继承情况较好,但是人们对于春节传统习俗的认识不够深刻。大众应自主加强对春节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适时地对大众进行春节传统习俗等方面知识的普及,促进春节传统习俗的推广和春节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因为这是集体的精神财富,只有每一个人都意识到春节传统习俗的重要性,开始承担起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任,中华文化才能在新时代勃发生机。

【参考文献】

节日习俗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节日民俗 ;中医药文化;开发

作者简介:吴宪(1969-),男,山东淄博人,山东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5.5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5-117-02

传统节日民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民俗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传统节日得以复兴并发扬光大,传统节日民俗,特别是那些和健康有关的民俗更是受到民间追捧。传统节日民俗与中医药文化都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这片沃土,都有对生命、健康、疾病等问题的解读,借助传统节日民俗不仅可以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而且可以有效地开发中医药文化资源,使其焕发新光彩和新魅力。

一、传统节日民俗中中医药因素的文化解读

很久以来,我国民间就有结合岁时节日,集中时间进行一些突击性医疗卫生活动的民俗,这些民俗有的为了治病防病,有的为了强身健体,有的为了采集药材。总之,在我国传统节日民俗中包含了众多中医药因素,下面从几个传统节日民俗中可见一斑。

在我国的很多地方,正月十六有“走百病”(有的地方称跑百病)的习俗。山东的“走百病”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祛病,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德州妇女登上南城门,走到大寺阁,俗谚:‘爬爬城,不腰疼。’黄县(今龙口市)妇女走百病必须过西关的月牙桥。莒县农村男女老少这天都要到野外走一走,谓之‘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以青春长在,永不衰老。鄄城的人们一大早就到村外散步,甚至骑上牛马驴骡在大路上奔跑,谓之‘跑百令’。”[1]如果从中医学的角度分析这项民俗,我们会发现“跑百病”是一项调养身心,振奋精神,恢复体力,便于更好工作的一项年节良俗。人们经过春节的狂欢与放纵,很快就要转入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走百病”正好可以起到放松、调解和衔接的作用。

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民俗中,端午节的民俗活动与中医药的关系最为紧密,因而端午节也被称为“卫生防疫节”。端午节正值仲夏,蚊虫孽生,容易引发各种传染病。为了驱除邪气,预防疾病,保护生命,人们在节日中注入了很多中医药因素。端午节的标志性民俗是家家户户挂艾草,人们认为艾草是一种可以治百病的药草,插在门上可以辟邪除害,使人身体健康。现代生活的人们没有条件外出采摘鲜艾,一般是从集市买来,卖艾草的把艾草绑成把,每把有五六枝的样子,这一习俗至今经久不衰。此外,很多地方至今还流行端午节的早晨吃艾叶煮的鸡蛋,人们把艾叶洗净,与鸡蛋入沙锅内,加水煮熟。其实,从端午节的诸多习俗中可以看出,人们都是拿艾叶来防病、治病、消炎的。艾是中医治病时经常用到的药物,我国现在的第一部方书,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有艾叶的疗效与用法,以后在历代本草中均有记载。此外,端午节时,许多地方有采药习俗。俗谣曰:“端午节前都是草,到了端午便成药。”一些用其根茎入药的植物,至端午时节已经成熟,可以入药,是采药的好时节。既然这个时节采的药好,自然制成的药也就灵验。在江西宜春北路一带,民间有端午节午时挖午时茶的习俗。所谓午时茶,实际上是一些清凉解毒的草药。如黄花草、车前草、夏枯草、过路黄荆、地茄子苗等。这些野生植物,在端午节午时前挖来,洗净、晒干备用。它对即将来临的炎热酷暑是必备良药,对暑热病和疮痛病也有较好的防治作用。[2]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每到这一天,古人都有头上插茱萸登高游玩的习俗。据说这样可以除灾避害,求得生活的安宁、幸福。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茱萸是一种茴香科植物,树可以长到一丈多高,春天开绿白色花,秋天结紫黑色果实,入药或酿酒,都可以治病。中医在临床上常用茱萸治疗各种痛证,如治疗厥阴头疼、寒疝腹痛等。此外,茱萸是一种具有浓烈香味的植物,有驱蚊杀虫的作用,放在身上,可避蚊虫叮咬。重阳登高从中医学的角度看是一项很好的运动,秋高气爽,空气清新,出外爬山,既能强身健体,又可增加肺活量,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糖浓度,无疑登高是有利于人体健康的。

在传统节日民俗中包涵众多中医药文化因素并不奇怪,以往由于社会经济技术不发达,医疗水平有限,人们需要通过某个渠道缓解来自健康、疾病的压力,而传统节日大都处于季节交替的关节点上,人们在欢庆节日的同时,加入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表明人们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珍重,所以采取一些治病防病的措施,也是顺理成章的。随着传统节日的回归,传统节日民俗的升温,借助传统节日民俗,开发中医药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借助传统节日民俗开发中医药文化资源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中医药文化产业

提到中医药文化资源的开发,必然涉及中医药文化产业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全球化的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前景可谓“前途光明,道路曲折”。既面临发展机遇,又遭遇诸多挑战,要使中医药文化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必然要提升其内涵,走一条特色发展道路。当前传统节日民俗逐年升温,民间利用传统节日治病防病的习俗仍在延用,这既是对中医药文化在现今节日民俗中的最好阐释,又说明中医药文化在中国民间大有市场,只要找准突破口,中医药文化产业的提升指日可待。借助传统节日民俗提升中医药文化产业要做的工作很多,其中做好中医药文化游就是一条很好的途径。据中国旅游报报导,广东将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养生资源,提供游览、度假、休憩、疗养、科考、科普、文化娱乐等多层面的服务项目,示范基地分为:中医药生态旅游基地、中医药人文旅游基地、中医药综合保健服务基地三类。其中,中医药生态旅游基地,以中医药自然景观欣赏为主,中医药人文旅游基地,以中医药人文景观展示为主,中医药综合保健服务基地,以提供中医药养生服务为主。[3]除广东省中医药文化旅游已取得初步成果外,其他一些地方也初见成效。单纯的中医药文化游很难找到合适的落脚点,借助传统节日民俗可以扩大中医药文化旅游的影响,并可找到依托,也符合人们出门旅游的时机,进而提升中医药文化产业。

(二)有助于宣传中医药文化的特色和优势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其中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庆祝传统节日的活动中,包含了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内涵。把传统节日中所包含的中医药文化内涵加以挖掘,特别是那些有助于现代人健康的理念、方法和措施等进行宣传,尤其是要让年轻的一代人更好地加以学习和保护。中医药文化的特色和优势是什么呢?中医药文化的特色即是大众文化,为广大群众所熟知。中医药文化的优势是建立在特色之上的“简、便、廉、验”,能为百姓的健康服务。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西方医学的发展依托全球化的背景,更容易进行交流,促进发展,而中医药的发展更多的需要我们自身努力进行创新。所以,人们对中医药知识的了解,对中医药文化的热爱,直接影响人们对中医药服务信任的程度,从而影响中医就医的选择率。目前,我们可以借助传统节日民俗宣传中医药文化的特色和优势。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是先辈们在世世代代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它与中医科学紧密相连, 是一种文化,人们在享受节日文化的同时也在享受该文化带给人们的健康理念。借助传统节日民俗,大力宣传中医药文化,同时收集、整理和传播有关节日民俗中的中医药文化知识及治病防病健身的常识和经验,并通过科普讲座、媒体宣传、亲身体验等途径加以宣传,从根本上解决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的基础问题。

(三)有助于保护中医药文化资源

有的学者认为,在社会转型期,那种影响着以数亿计民众的传统意识、文化积淀和生活习俗,将成为一种潜在力量。这就是民间的生存状态,包括民间的思想意识、民间的生产生活,即基本的国情、民情。对这种国情、民情的认识程度如何,将影响着转型期中国的变革质量和发展速度。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文化,也逐渐被民间所吸收,现代化的步伐是挡不住的潮流。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在这场大的转型过程中,做好挖掘、开发、利用、引导、服务工作。[4]诚然,借助传统节日民俗,不仅可以开发中医药文化资源,而且可以更好地保护中医药文化资源。有的地方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如有的地方在旧城改造中通过建立中药博物馆、中医药文化遗址等方式保护老的中药店铺、作坊;有的地方通过开发中医药养生游、中医药文化游等方式,挖掘、保护中医药文化资源。

总之,借助传统节日民俗,不仅可以开发中医药文化资源,而且还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同时,传统节日民俗也得以提升,使人们的传统节日过得更充实,更有内涵。

参考文献:

[1] 叶涛.山东民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169.

[2] 邱国珍.中国民俗通志·医药志[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