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诗词教学论文

诗词教学论文

诗词教学论文

诗词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中学语文 古诗词教育 美育渗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5.068

On the Aesthetic Penetration in Secondary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ncient Poetry

YANG Junye[1], LIANG Xu[1], YANG Jiao[1], BU Lingda[2]

([1]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00;

[2] The Second Experimental Gaoxin School of Jilin Province, Changchun, Jilin 130000)

Abstract As the number of a rich Chinese ancient poetry, poetry of many historic.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language courses and teaching, teachers use a reasonable method of education in this article, so that students enter the realm of ancient poetry beauty, the beauty of the ancient poetry among reflected. Effective teacher education methods and positive educational enthusiasm, reasonable teaching programs to help students enter the ocean beautiful piece of ancient poetry.

Key words secondary school Chinese; ancient poetry education; aesthetic penetration

1 中国古诗词教学的历史发展

我国从古至今一直重视文学教育,前几年,国学之风更是风靡一时,其中古诗词教育则当仁不让,成为文学教育的领头羊。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其对教育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推动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孔子以“六艺”为基础向学生传授知识。汉代《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对诗词创作进行了归纳总结,首先要有现实的感觉,从而产生深刻的内在方式,通过他的作品来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至宋、元、明、清时期,诗词无论从形式上还是题材上都有了更加广泛的发展,如宋代的朱熹,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其弟子为其总结出著名学习方法。其倡导读书必须要反反复复的阅读,在阅读遍数上不可浑水摸鱼,要做到不仅能够背熟,在书中的位置也要清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古诗词被列入中小学的教育范畴,将我国历史的精华传承下来,对提高学生们的文化素养起到了特别大的作用。特别是近些年,语文教育在我国教育领域兴盛起来,对于诗词教学更是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2 中学生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美育渗入作用

审美教育的本质是情感教育,另一方面将认知教育和品德教育联系在一起的桥梁就是情感教育。所以,认知,品德,审美教育,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但又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品德教育是指向,认知教育是前提,审美教育则是动力。古代诗歌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产物,自古以来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人们从语言,情感等方面都受到了很大的启迪。

2.1 美育在教育中的功能与地位

美育能帮助学生进行智力开发,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在这个基础的层面上。正如《三字经》向我们展示的,几岁孩童都朗朗上口的“人之初,性本善”意味着人生下来就是善良的代表,但是后天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首先人要生存,但是人类如果仅仅局限于生存又有什么意义?其次,人要发展,现如今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各领域暴露了人类的许多问题,美育对人类的发展就起到了极其重大的引导作用。最后,美育对人格的塑造、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都起到了独特而不可或缺的作用。

2.2 美育的作用

学生在参加语文教学审美教育活动时,要以一种积极的情绪发展,保持乐观情绪,增强抵御能力,抗压能力,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审美教育可以提高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能力。它的自然美,人性美或社会美,能使人们逐渐形成一种强烈的道德观念,逐渐摆脱平庸,超越自我,实现伟大的我。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古诗,曾有一位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开头两句,“在一个偏僻的村庄里,陆游僵卧在床上,他不是为自己悲哀,还想着祖国的边防军,这是多么的伟大。”老师还联系了当下的一些实例,如感动中国人物等等,使学生的心灵有了强烈的触动,更使那些内心狭隘的同学打开心扉,融入社会。这样的道德教育是古诗词中美好的存在,可以通过这些先人的亲身经验,可以使学生有所感悟。

2.3 古诗词教育中具备多样的审美因素

审美对象有“三美”,这些美的因素在古诗词教育中都被反映和表现了出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古诗词都给人或是无限领略的美感,或是浮现一见倾心的自然,或是反映意蕴深刻的哲思。杜甫《春望》显示了诗人担忧国家,感时伤事,突出了诗人的心灵世界以及宽广的胸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也正是诗歌所表现的沉郁悲壮、感动千古的内在原因。看江山依旧在,但却满城荒凉,不禁悲从中来,进而表示哀悼,表达了诗人痴迷的感情。陶渊明《饮酒(其五)》则展现了幽居光影的趣味,日常闲暇时间,微微饮酒,在霞光的照映之下,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展现了作家怡然自得的心境以及对无拘无束的乡村生活的喜爱,相反也体现了对昏沉黑暗的宦海官场的讨厌,表达诗人宁静的心境和悠闲的情调,与这首诗浑然一体,使这首诗歌作品赢得了普遍的赞誉。中国的古诗词虽然篇幅短小,但是里面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因此是中学生美育教育的有力教材。

3 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进行美育渗入的必要性

学生在中学时期处于生理、心理都稳步成长的阶段,他们用好奇的目光去看世界,用心去面对人生,不断的学习各种各样能力。正如上文所说,这使得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不够准确,他们甚至缺少正确的立场,观点和看法。所以,学生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审美能力,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就也可以提高其他方面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3.1 诗词教学能够培养中学生的审美情趣

古代诗歌教学在语文教育中体现出极其重要的地位,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名篇佳作都具有优良的品质,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非常合适。多多鉴赏中华诗词作品,还有助于学生了解我们国家深邃的内涵,汲取中华古典文化的精髓,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伟岸与深刻,陶冶性情,造就审美情感,丰富深刻的爱国情愫。通过对具有深刻内涵的古代诗歌的学习,感受那些动人的字符以及充满诗意的风景画,让学生对语言的美,自然的美,社会的美,艺术的美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3.2 诗词教学能够完善中学生的人格健全

在学生们还是牙牙学语的阶段就已经开始接触到古诗词了,相信李白的《静夜思》几乎是陪伴了无数人的童年,人们那时第一次品尝到了诗歌的独特,然而,并没有深刻的概念,进入中学后,才对其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在此时,他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李白能写出那么豪放浪漫的诗,而杜甫写出的却是现实感那么强烈的诗词?为什么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而李清照却是婉约词派的翘楚?学生能够体会到五柳先生的淡然;体会到李太白的狂放不羁;感悟到少陵野老的爱国激情;认识到摩诘的和平恬澹;明白孟浩然怀乡思归等各种类型的古诗等等。使学生对诗词有着更加深入的体会。如晏殊《浣溪沙》,这首诗,它被广泛传唱的根本原因在于对爱的感悟,涉及时间的永恒和生命的有限这些深邃思想,是极其微妙的。例如有位教师讲授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语文的李清照《如梦令》时,教师突出讲解诗歌表达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感受,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在讲解人民教育出版社李清照的《武陵春》,位于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课内古诗词部分,突出讲解了李清照借春景,凸显了心里的不快和哀愁,非一般闺怨词可以比拟,老师将两首词作一起讲解,加深了学生对李清照由青年到晚年的心理变化,更加能体会那些年作者所经历的那些不同凡响的生活历程。但是由于目前在古诗词教学方面人们没有充分予以重视,教师诗词素养不高、授课模式死板、只针对中考等问题过于严重,以至于学生不是出自于自愿去学习。所以教师要尽其最大的努力,更换一种方法去启迪学生,让他们乐于学习,同时还要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4 古诗词教学中对中学生实施美育教育的具体方法

情感,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因此,引导学生感受诗的境界之美,使学生“爱上”古代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达到学生和作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首先,从导入着手,使学生向往诗歌。在讲授古诗词之前,讲解一下与这节课有关系的一些故事,例如在作者身上发生的一些较为传奇的经历,或者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有什么事不与现代社会相同的,差距较大。比如有教师在讲陶渊明《饮酒(其五)》时,先从其“五柳先生”的生活经历开始讲起,即《五柳先生传》是其代表作之一,突出了陶渊明不与世俗,从不贪慕名利的高雅情操,还有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而《饮酒(其五)》这首词就是在其归隐山林之后所做。在正式讲课前进行这样引人入胜的导入故事,相信同学会更加感兴趣,更能深刻体会陶渊明先生的为人以及归隐山林的决心。通过教师生动的讲解,同学自然会对古诗词有更高的期待,也更加能进入古诗词的境界,对其产生浓厚兴趣。

5 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美育渗透的注意事项

突出介绍作者生平,较少介绍诗歌创作背景。通常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只介绍了作者的字,并没有介绍当时的背景,这样在诗歌教学中,学生理解困难,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用于背诵,效果又不好。每一首诗歌,都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完成的创作,在同一社会背景下,体现了不同诗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想法。如讲授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时,就一定要介绍当时朝廷的状况,因为这样才能延伸出孟浩然是因为在官场没有发展前景,心里难过,以至于落落寡欢,才写出这首诗,这些都是不能省略的。

突出对诗词中字与词的理解,较少介绍诗歌赏析。自古就有炼字炼句的美谈,这方面的史实就能显示出其非常艰难。但是在某些古诗词教学的课堂当中,有些教师习惯于将古诗词每个字每句话翻译出来,甚至翻译成白话文,这种做法将诗歌本身所蕴含的美感破坏殆尽,到了最后一首感情、意境、语言等各方面均极为优秀的诗词,仅让学生收获少数的几个孤立的单词和短语。这样做,不但没有体会到作者的美的展示,而且也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有了错误的示范。

参考文献

[1] 张鸿苓.语文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6-7.

[2] 王小辉,周娜.语文教育怎样改革[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138-139.

[3] 杜卫著.美育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诗词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一文中曾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这些精辟的论述说明了诗教的重要性。

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著名学者林从龙先生曾来我校讲学,对中华诗词的历史地位、社会功能、鉴赏标准作了精辟的分析阐释,并提出让中华诗词进入校园,在中学和大学开展诗教的主张。听了林先生的讲演,我深受启发,便在语文教学上有意识地尝试诗教,并将诗教渗透在新课导入、分析鉴赏、课后总结这一教学过程的各重要环节中,起到了为语文教学造情激趣的作用,效果良好。

一、巧作导语,情趣顿生

利用诗词作导语,有机地导入新课。能让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心弦为之一动,兴趣骤然之间即可激发起来。

在教学李白《蜀道难》时,我以王安石的一首谜语诗作导语:

佳人佯醉索人扶,露出胸前白雪肤。

走入绣帏寻不见,任它风雨满江湖。

根据这首诗可猜出四个唐代著名诗人的名字,每句各猜一个诗人。由于诗歌极富谜趣,学生兴致很高,很快有人猜出第一、二句诗的谜底是贾岛和李白,第三、四句在我的启发下猜出是罗隐和潘阆。由此导入唐诗单元,并引出了李白。学生的情趣顿时被调动了起来。

教学周瘦鹃的《杜鹃枝上杜鹃啼》时,我列举了下面一些诗(词)人咏杜鹃的诗(词)句。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秦少游《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由这些诗(词)句导入新课,使学生明白了作为鸟类的杜鹃,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更是人们经常吟咏的对象。还使学生明白了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鸟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象征物,从而使学生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此外,教学《荷塘月色》可用咏月的诗词,如林逋的《梅花》、苏东坡的《花影》;教学《黄鹂》可用杜牧《江南春》一诗;教学《过万重山漫想》可用李白《早发白帝城》一诗;教学《咬文嚼字》可用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教学《失街亭》可用《三国演义》卷首词杨慎的《西江月》。这些诗词在一定程度上都能为新课的教学造情激趣。

二、联类引申,情趣盎然

教学过程中,对课文的讨论分析、鉴赏评论,内容若与古今诗词相关相联,我会不失时机地联类引申,使分析讨论向纵深拓展,在内容上力求开掘深广一些,从而将学生的理解认知也引入深广的境界,以期收到情趣盎然的效果。

赏析李白的《将进酒》时,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李白饮酒放歌的狂放性格,我结合杜甫的下列诗句来让学生鉴赏: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不见》)

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通过杜诗的鉴赏,学生对《将进酒》中的重点诗句及李白狂放之情的理解又加深了一步。

教学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文章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的写法,领悟作者表达的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我把李清照的《武陵春》一词与文章对照分析: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道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词抒写了丈夫赵明诚去世后的伤感忧愁之情。景物依旧,可是人事全已休。这一点与《项脊轩志》有相似之处。通过这一联类引申,增加了学生对课文认知理解情趣。

还有,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可与古今离别诗联系起来赏析,如柳永《雨霖铃》、杜枚《赠别》等;教学龚自珍《病梅馆记》,可与他的《已亥杂诗》参照理解文章;教学普希金《致大海》,可与歌吟自由的诗相联系,如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叶挺的《囚歌》等。

三、妙为结语,情趣绵长

在教学教程中,总结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如果说好的导语能使学生耳目一新,情趣顿生,那么,精妙的结语不仅能提挈全文,而且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意味隽永悠长。为了使总结这一环节达到这种效果,我根据不同课文的内容,尝试用诗词作结,效果不错。

教学完《勾践灭吴》,为了让学生从勾践的卧薪尝胆,发愤图强,转败为胜的史实中汲取精神力量,进一步明确人处逆境中不能沉沦,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这一道理,我用郑燮的《竹石》来作结语:

绿竹扎根在岩石的缝隙里,经历成千上万次风刀霜剑的打击仍然坚韧不拔,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经受得住。勾践失败后仍能坚韧不拔,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后灭掉吴国,转败为胜,不也象竹石那样坚强吗?这种精神,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讲完王勃《滕王阁序》,我用王勃的《咏滕王阁》作结语,让诗文互见,强化学生的印象。

诗歌凝炼含蓄,概括了序的内容,透露了盛衰无常的意旨,这与序文对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山川秋景的寥廓壮美的具体描绘有明显的不同,但亦各有千秋。我们将诗文结合起来把握,也能感悟到各自内容和写法的妙处,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的确,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史积淀出无数的优秀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的文化瑰宝。古代的诗人、词人在其作品中所创造的情景、意境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透过这些画面,我们可以窥视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他所体验和创造出来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细细地品读,认真地体味,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重铸民族精神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初中语文教材的每一册书都编排了十首古典诗词,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文化,陶冶性情的好机会。然而,由于教学进度和考试内容等因素的影响,语文教师们一般都只用两课时来完成五首诗词的品读,用的就是传统的教学方法——熟读、背诵、翻译三步曲。这与其说是品读,不如说是“走马观花”。学生来不及观其貌美,嗅其花香,就要举步前行了。笔者认为,这样的方法,不外乎是用一层薄薄的黑纱盖住了这些“瑰宝”,让人看不清,想不透,这无疑是一种浪费。诗歌的教学不应只流于形式和片面,对字、词的解释和诗句的翻译只会冲淡了诗意。这样的课堂只会显得单调,更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

古典诗词的精粹在于其创设的意境,含蓄而镌永,字面上的美词绝句也是因其意境而生。所谓的意境,就是我们所说的情景交融。王国维认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而成的意境,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因此,不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是难以理解诗歌的内涵,领略诗歌的魅力的。笔者认为,古典诗词的教学应该以理解为基础,以培养初步欣赏能力和陶冶性情作为最终目标。引导学生走入诗歌的意境,自主地体味其中的魅力,才是达到这最终目标的有效途径。

有人可能会说,含而不露是诗歌的最大特点,也是教学的最大难点。对于诗歌的意境,教师本身也要仔细地揣摩品味才能“尝”出其韵味,那又该如何把这些微妙的感觉带给学生呢?既不能把自己个人的理解、感受强加给学生,民意;也不能对着学生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也是笔者在教学诗歌时所遇到的难题和困惑,不知如何才能使学生真正意会而言传。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曾经借鉴过其他教师的方法,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作过初步的尝试,那就是采用“以画传情”的方法来进行意境教学:古代诗人通常不会在诗歌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要在自然或社会的景象中找到合适的载体,借对自然景物的描述或社会场景的表述来蕴藏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因此他笔下的形象都灌注着作者的思想情绪,这种情与景的交融就成就了诗歌的意境。而这意境仅用语言是不能传达的,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用画来将这抽象的意境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可以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中蕴含的诗意。

以下是笔者的几点尝试和心得体会:

一.诗画结合,传情达意。

正是因为诗人的情感都融入到景物的描写当中,要引导学生了解这种情感,

必须要从这渗透了“情”的景物入手。若把这些景物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让他们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对画中的意境有一个具体的感知,就能很自然地引领他们走进诗人所创设的意境,从而更深刻地领略诗歌的图画美和意境美。

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边看画,边读诗。即在教学过程中以相应的图片帮助理解,这是诗歌意境

教学中适用范围较广的一种方法。

以王维的《使至塞上》为例:

诗人“单车”“问边”,行经宽阔无边的大漠,顿生孤独寂寞之感,故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绘景名句。读到这一句,学生多半没有到过西北大漠,对诗中雄浑壮阔的景观难以想象,对诗人那种孤寂之感更难以理解。这时,展示一系列以西北大漠为主题的画面,观赏那黄沙浩瀚的壮阔景观,让学生对西北大漠有一个初步的感观认识,然后让他们自行想象:假如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广漠之中,会有怎样的感受。这时再回到诗中,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学生很自然就领略其中的魅力。再辅之以“落日”、“炊烟”的画面,让学生讨论:“烟”什么情况下才会直直地上升,“落日”如何显得更圆,这两种景物能钩起人怎样的情思……就这样,学生会一步一步地悟出这“直”、“圆”二字的绝妙之处。

这种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插入具体画面的方法,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中某些景物所寄托着的诗人的情感,又能提高学生学诗的兴趣,教师讲起课来也得心应手得多。

2.先看画,再读诗。即在开始该诗歌的教学之前,先以一系列相关的图片引

起学生的兴趣,然后逐步把他们引进诗歌的意境当中。

再以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

在进入诗歌教学之前,先展示一系列以月亮或月夜为主题的图片,让学生观

察画面,用自己的感受来描述画中的意境,并可引用曾经学过的咏月名句来总结一下月亮可以寄托的人的情感世界。比如,以一幅明月当空照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之情;以一幅残月西挂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出“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的孤寂之愁;再以一幅荒漠上空的半月,引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思念之苦……

用这一系列的月夜图,把学生带进一个如诗般柔美的境界,引领他们在月夜之下“漫步”,想象一下这圣洁的月亮会令人想起什么,会触动自己内心的哪一丝情感。到了这个时候,再导出苏轼写作此词时的情景,让学生对写作背景有所了解。然后展示一幅画面:一轮圆月高挂天空,月中还隐约可见如兔如树的暗影;凄冷的月色如银般倾泻大地;月下一人正举杯独舞,飘然若仙。在这样一幅画面背景下,配上一段柔和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这样的诗情画意中边轻声朗读,边感受其意境美。这样一来,有了前面的意境感受和情感基础,以下的教读和品读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种先看画再读诗的方法,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但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直观的感知过程,还可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这丰富多彩的画面,对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也起了很大的作用。那拓展思维的过程,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二.作画悟诗,品味诗意。

对于一些景物描写比较具体的诗歌,我们可用这样的方法:要求学生根据

自己对诗意的感知和理解,自己创作一幅画,把感受用画笔画出来。笔者在这方面也曾作过两种尝试:

其一,课前描画,感知诗意。

在布置预习的时候,让学生结合课文的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诗歌所描绘的景物,再用笔把它们画出来,要求要画出自己的感受。

以元散曲《天净沙•秋思》为例:

先提示学生,这首曲一共写了十种景物:藤、树、鸦、桥、水、人家、道、风、马、夕阳。布置他们抓住这几种景物的特征把它们组合成一幅图画,用水墨画的形式画出来。在正式上课的时候,挑出画得最好的作品来分析,并把曲中各种物象的特征渗透到里面,纠正学生画里的错误或不足之处,最后就可以把这些景物的共同特征大致归纳为衰败,凄凉的意境。

学生画出来的虽然并不完全符合诗歌所表达出来的意思,但这作画的过程,已是对诗意的揣摩和感受的过程,对诗的意境已有了一个初步的想象。然后,在正式讲课的时候,他们就会带着自己不懂的问题更投入,更有兴趣地去听课。而且分析学生在画中出现的败笔,更有利于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诗歌的意境。比如上面的绘画,有个别学生把“瘦马”画成“肥马”,把“夕阳”画成“如日中天”,这时老师就可将计就计,点出这“瘦马”与“夕阳”所蕴含着的人物的颠沛流离的疲态和日暮思乡的愁肠。如此这般,诗意就如画卷般深深印入学生的脑海,渗透学生的心灵。

其二,课后作画,再现诗意。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诗意之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用自己的画笔把它画出来。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来对诗歌的意境进行回味,加深理解,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曹操的诗《观沧海》为例: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走进那种豪迈壮阔的意境,理解诗人借大海的意象所表现出来的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让学生在课后把大海那波澜壮阔,包蕴万千的气势画出来。那么,在作画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不经意地再一次回味了诗歌的意境,把自己对诗意的理解画进画中。当然,这是对那些认真对待这次作业的学生而言。

以画传情的诗歌意境教学方法,在其他许多的古代诗词教学中都可用得上,比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杜甫的《望岳》,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等。

诗词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1.投影仪、记分牌及投影片若干。

2.学生选定诵读篇目、备齐纸笔。

3.学生自带一本诗词读物或一幅抄写诗词的书法作品。

二、分组准备,推荐选手

学生自愿组成3-5人活动小组,推荐一名选手上台参赛(小组成员要轮流当选手,不能连任),另选两首课外诗词写在投影片上(各小组选题重复的不能超过3首)。

老师分发记分牌和投影片,主持人给小组和选手编号,通报各组选题。

三、抽签背诵,评选能手

第一轮:将已经学过或要求背诵的古诗词题目及作者写在纸条上,由选手抽出三首诗,当众背诵,每首诗满分为10分。

要求用普通话,声音洪亮且正确、流利。观众席上各小组用记分牌打分、亮分,各组打的分数之和即为选手得分,由老师在黑板上标出。

第二轮:选手依次背诵自选的课外诗词,主持人投影出示诗词全文,各小组对照投影给选手打分,要求及做法同上。

此外,选手若能加背一首课外诗词,另奖2分,但必须正确、流畅,否则倒扣2分,而且加背的诗词不能超过三首。两轮竞赛得分之和的前三名即为此次活动的背诵能手,全班鼓掌祝贺,这三位同学的名字将写进班集体的光荣榜。

四、抄录诗词,自由诵读

竞赛告一段落,各小组交换课外读物、摘抄课外诗词,然后自由诵读。老师巡视、答疑。主持人收集书法作品,课后组织评委评选,择优张贴到“学习园地”,供全班同学学习、欣赏。

五、挑战能手,争当“擂主”

下课前5分钟,挑战者(包括本次活动的主持人)可选用古诗联句、报字说句、报题背诗、据问背诗等形式让背诵能手检验自己的实力,并选读或加背1一2首课外诗词。

如能胜出,即为“擂主”(下次活动的主持人),名字也上“光荣榜”;如果出师不利,就在背诵能手中推荐一名同学做“擂主”。不过,“擂主”评选一般比较灵活,比如有一位挑战者虽然在按要求背诗答题中表现欠佳,但最后因声情并茂地自选朗诵了一首诗,赢得满堂喝彩而顺利当选。

诗词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一、立足课堂,加强古诗教学的研究

课堂是学生学习积累的主渠道。要掌握古诗积累的方法,课堂学习和方法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在语文教师中开展古诗教学的研讨活动。通过研讨,教师们可以集思广益,摸索出古诗吟诵教学的有效方法。

二、关注方法,加强古诗吟诵的指导

掌握良好的古吟诵方法对于学生的古诗学习有很大帮助。在教学实践中,可尝试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1.范读激趣法。即通过名家的配乐诗朗诵或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激发学生吟诵的冲动和欲望。

2.技巧指点法。诗词的朗读吟诵不同于日常的语言交流,也不同于一般文章的有声朗读。它是需要一定技巧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在朗读吟诵的技巧上给学生以持久的正确指导。

吐字清晰,轻重音分明,节奏准确;尽量放慢语速,努力做到“声断气连”;体味诗词所蕴含的感情,把准语调、语气……在范读朗诵余光中的《乡愁》时,我把“矮矮”“浅浅”两个叠词读的较重而且字音拖得很长,学生很容易从教师动情的吟诵中体味到诗人内心因与母亲阴阳两隔的歉疚、悲恸之情和因台湾与大陆天涯相隔的无奈、怨愤之情。

3.熟读成诵法。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

4.联系扩充法。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如学习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可指导学生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如杜牧的《柳》:“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掩溪。”杨万里的《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对比吟诵中强化了记忆效果,从而激起了学生读背古诗词的极大兴趣。

5.想象入境法。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

三、开展活动,激发学生的吟诵热情

1.师生联合背诵活动

学生和教师一起背诵,做好教师沟通工作,活动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须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热忱,一起读、背,互相考试比赛。

2.古诗卡学习升级活动

以古诗卡中的古诗为基点辐射,连带出其它相关的古诗来学习。采用自由背诵,注意等级差异。在古诗背诵中,可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潜力,积极背诵古诗。每背过10首古诗,便可获得相应等级的称号,依次为诗客、诗侠、诗仙、诗神、诗圣,学生们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热情参与。

3.组织诗朗诵会:每期两次从所学古诗词中精选20首,让各小组选出代表参加比赛,选出优胜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