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仪器管理工作计划

仪器管理工作计划

仪器管理工作计划

仪器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但从多年的工作经验看,大部分粮油检测机构,特别是县级检测机构在实验室设备和物资管理方面还存在意识不强、方法不当等问题。因此,应加强实验室设备和物资管理工作,使粮油检测机构在保证粮食安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加强计划,注重技术,提高实验室设备管理水平

实验设备的管理主要由3方面组成,即计划管理、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

(一) 实验室设备的计划管理

计划管理,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而作出的决策、措施及安排。它是用来指导、组织和协调实验室建设工作的一个手段,包括计划的编制、执行、检查、分析和总结等环节。

1.编制计划的依据。

仪器设备的计划编制是一项十分复杂和细致的工作,主要根据科研任务、实验室建设规划、投资经费以及本单位设备的潜力和库存利用能力来加以编制。

2.计划执行。

按申请计划及订货卡片参加各种定货会议,落实申请计划。

3.计划的检查与评价。

对计划进行经常的检查,是实现计划的重要环节和措施。通过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计划的实际执行与计划规定的任务是否相符,了解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情况,并采取措施,保证计划的完成。

通过计划的总结和评价,可以衡量计划管理水平、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以利于安排下年的设备计划。

(二) 实验设备的技术管理

实验设备的技术管理,主要包括设备的选择与评价、验收与安装、使用与开发、维护与管理、更新与改造等。技术管理的目的,是保证实验设备经常处于完好可用状态,不断提高利用率。实验设备技术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科研的正常运行。技术管理非常重要。

1.设备的选择与评价。

实验设备的选择,是实验设备管理的重要一环。我国传统的设备管理,往往是从设备的使用阶段开始,而忽视了设备的选择这一环,结果造成仪器设备的积压、浪费和不合理使用。选择仪器设备要考虑到仪器的使用性、可靠性、节能性、维修性、环保性、耐用性、成套性以及灵活性。

目前仪器设备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向大型化、自动化、高级化方面发展,同时也向小型化、微型化、简易化、廉价化方面发展,选择时要全面考虑以上诸因素,全面权衡其利弊。

对于设备的评价,主要是指仪器设备选购阶段的经济评价。在购置设备时,通过几种方案的对比、分析,选择最优方案,以获得经济性好的设备。

2.设备的安装验收。

对于新购置的仪器设备,把好验收关是非常重要的。把好验收关,不仅在经济上免遭损失,更重要的是能保证科研正常进行。通过验收工作。可把种种隐患消除在投入运行之前,更新质量差的部件,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行。

通过技术验收可熟悉资料和仪器,消化实验技术,训练好管理队伍。接收验收不仅仅是接过一批设备,而且要接过新的实验技术。实验技术掌握得不好,就会出现高档仪器低档使用的情况。

验收工作要做好组织、技术、条件3落实。首先,要组织有经验的队伍进行验收工作。其次,要进行学习,了解设备的各项技术指标和操作方法,做到心中有数。最后,要确定仪器存放与安装的地点,如有的设备要求恒温空调等。

3.使用与开发。

正确合理地使用设备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例如,配备专职操作人员,根据仪器结构特征,安排工作任务和工作负荷,为仪器设备创造适宜环境以及建立一套合理的使用规章制度等。

只有正确使用仪器设备,才能创造价值,才能把握住设备管理的重要阶段,才能使仪器设备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4.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与修理

维护、保养与修理是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客观要求。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外部负荷、内部应力、腐蚀介质和自然侵蚀等因素的影响,仪器的个别部件或整体,都会因此改变尺寸和形状、降低机械强度、刚度和精度等级。为保持仪器设备的性能、延长使用期限,就必须做好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和及时的修理工作。

维护保养工作的主要内容有清洁、、防腐、检查零部件完整与否以及对仪器仪表进行定期通电防潮等。

设备修理应当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常采用4种修理制度,即事故修理、计划预防维修、改造维修和维修预防。

设备修理与维护保养二者是相辅相承的,维护保养工作做得好,就可以延长使用寿命,从而延长修理周期,减少修理工作量。把计划检修工作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也就容易。

5.更新与改造。

对于现有仪器设备的技术改造,是加速实验手段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由于原有的基础可以利用,主要是改进测试方法和改装部分零件,使之发挥更高的效率。它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

在更新过程中应当把购置新设备和改造老设备结合起来。在设备改造过程中,既要考虑设备的自然寿命,也要考虑到设备的经济寿命,超过仪器设备的经济寿命而勉强使用也是不可取的。总之,要做到物尽其用。

(三) 实验设备的经济管理

实验设备的经济管理包括经费、账、物、卡管理,使用效益考核、报损、报废管理等。

二、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实验物资的作用

实验物资的管理工作是实验室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管理范围有以下几方面。

(一) 实验物资的范围和分类

实验物资常划为固定资产、低值品、易耗品和材料4大类。后3项属实验物资管理范围之内。

(二) 物资的购置和仓库管理

1.实验物资的购置

实验物资的计划管理,要考虑申请物资的程序、统配部门物资的订货、市场供应和采购等。在实验物资入库前要进行认真验收,办理入库手续

2.库房管理

主要由库房设置、码垛、上架、维护、保养、出库发放、盘点核对和账务处理等组成。

(三) 危险品管理

凡具有易燃易爆和有毒害、腐蚀、放射性能的实验物资,在搬运、使用和储存保管过程中,如处理不当可能引起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这类实验用物资称之为危险用品。

1.危险品的分类

实验用物资当中的危险品多数是化学试剂。尽管药品种类很多,但管理和使用的共性不外乎密封紧盖、避免光照、低温冷藏和安全保管4种情况。

根据它们的化学性质和储存要求,化学试剂危险品可分为5类:即爆炸性试剂、易燃性试剂、剧毒性试剂、腐蚀性试剂和放射性试剂。

2.危险品采购和运输

应当严格按照公安和交通部门的有关规定办理。

3.危险品的储存保管

应安全第一,建立适宜的储存危险品仓库和必要的养护设备,并分类分级地进行储存和保管,必须严格执行管理制度。

4.危险品的领用

仪器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检测机构;设备;前期管理;台帐档案;计量管理

1仪器设备管理的必要性

仪器设备是检测机构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实现检测机构上质量、上水平、上档次 的重要手段。设备管理更是检测机构管理的一个重要领域,设备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检测机构的技术水平、检验能力和经济效益。因此,如何有效地提升检测机构的设备管理水平,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一直都是检测机构设备管理人员关注的命题。检测机构的设备主要以测量仪器、专用检测设备和试验装置设施为主, 具有很强的技术特色,其管理需求与以生产设备为主的企业有较大的不同,因此以点检管理、管理、三级检修保养管理、备配件管理、经济寿命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企业设备管理模式并不能较好地解决检测机构设备管理所面临的各种管理课题。基于此,笔者根据在检测机构多年的设备使用和管理工作经验,就检测机构的设备管理特点,及如何做好管理工作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的探讨。

2仪器设备管理中的问题与风险

仪器设备规范化管理的缺失,将带来诸多潜在风险。例如:在仪器设备采购环节,没有健全的采购和监督制度,将造成采购方式违规,采购资金浪费,采购效率降低,也易滋生腐败;在仪器设备的使用环节,没有完善的运行管理制度,将造成量值溯源与性能验证的缺失,维护维修的成本增加,在资产管理环节,没有严格的转移报废制度,会造成处置方式违规,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危险,会造成巨大浪费。以上任一环节的疏漏,都将导致或大或小的质量事故,即便在短时间内不会暴露,也会成为审计或认证中的巨大隐患。

3仪器设备过程管理模式的建立

3.1组织管理 检测机构应确定一位院(所)领导直接分管仪器设备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监督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规和制度;领导仪器设备管理工作,协调各有关部门的关系;加强仪器设备的宏观管理与调控,完成与仪器设备有关的审批。

检测机构应设立专门的仪器设备管理部门(人员),其主要职责是:制定并组织实施本院(所)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收集国内外仪器设备的信息和动态,做好咨询服务;开展仪器设备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总结经验;组织实施仪器设备的采购、验收、资产管理、维修管理、计量管理等工作;组织和实施与仪器设备有关的培训工作。该部门不得与其从事的仪器设备有关活动存在利益关系,不得参与有损于公平竞争的活动,不得参与仪器设备生产经营活动,不得以其名义推荐、监制和销售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使用部门应建立健全仪器设备专人负责制,设一人(设备管理员)协助设备管理部门(人员)开展工作,其主要职责是:拟定本部门的仪器设备申购计划,配合做好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验收及建档等工作;负责本部门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保管等管理工作,保证仪器设备性能良好,安全地正常运行。其他各职能部门应积极配合仪器设备管理部门(人员)做好仪器设备的相关管理工作。

3.2采购管理 检测机构应制定年度仪器设备采购计划,采购计划外的仪器设备均应列入应急采购。无论是计划采购还是应急采购,均由使用部门根据检验检测需求提出。采购应当由机构仪器设备管理部门(人员)或委托采购机构实施。公开招标应作为采购的主要方式。不具备公开招标条件的仪器设备,应积极开展其他采购方式,例如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等。政府集中采购目录以外或者公开招标采购限额标准以下的设备,可以自行确定采购方式,但应接受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仪器设备采购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按照平等、自愿的原则签订书面形式的采购合同,且双方不得擅自变更或者终止合同。

3.3安装验收管理 仪器设备到货后,仪器设备管理部门(人员)应以采购合同为依据组织供应商和使用部门安装验收。在安装验收中,供应商应对仪器设备的安装及运行调试工作负责,使用部门在场地、设施和人员方面积极予以配合。安装验收过程应形成安装验收报告,至少包括以下内容:①包装完整性;②仪器设备基本信息,例如名称、型号、生产厂家、序列号等;③合同内容物,随机资料的清点;④空载运行情况;⑤验收结论等。安装验收完毕,仪器设备管理部门(人员)、供应商和使用部门人员应在验收报告上签字确认。

3.4运行管理 使用部门对于验收合格的仪器设备应指定唯一责任人,负责该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状态确认;确保该设备的水电气安全,资产的安全;负责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规范使用;监督实施使用登记制度;负责收集该设备的年度运行资料,及时归档。对于价值较高、操作复杂或具有危险性的设备,应采取授权使用的方式,未经授权的人员不得操作。

3.5维护维修管理 仪器设备的维修申请由使用部门提出,报仪器设备管理部门(人员)进行鉴定,并报相关负责部门审批。获批后的维修申请,由使用部门或仪器设备管理部门(人员)负责实施。反复维修或维修费用过高的仪器设备可申请报废。使用部门应制定仪器设备年度维护计划。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维护计划应提交给仪器设备管理部门(人员),经汇总后可以集中与仪器设备厂家签订维护保养服务合同;小型仪器设备一般由使用部门自行维护。维护保养合同一般不得转包。

3.6计量管理 仪器检测机构应对投入检验检测的仪器设备进行计量,以证实其能够满足实验室要求和相应的标准规范。仪器设备管理部门(人员)应组织仪器设备使用部门制定、上报计量年度计划,在有效期范围内开展仪器设备计量,并根据计量情况进行计量结果登记。仪器设备使用部门应对计量结果进行确认,并粘贴状态标识。新增设备和年度计量计划外的设备,可以通过应急的方式向仪器设备管理部门(人员)申请计量,但应在下一计量周期列入年度计量计划。对于容易产生漂移、过载、使用频繁、出具重要数据、校准周期长、工作不稳定的仪器设备,需要进行期间核查,核查的时间间隔应根据仪器种类和实际应用情况合理确定。期间核查可以由仪器设备使用部门自行组织或由仪器设备管理部门(人员)统一组织实施。对国家规定的强制检定目录内的仪器设备应统一到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检定,保证量值溯源到国家基准或国际标准。非强制检定目录内的仪器设备,依据国家相应的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溯源到国家基准或国际标准。对无法溯源到国家基准的仪器设备,可以采取与其他实验室比对、参加能力验证等方式保证其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3.7资产管理 仪器设备管理部门(人员)集齐入帐资料(申购审批手续、入帐手续、发票复印件等)后,进行资产登记并给出设备的唯一资产号。仪器设备既可以在院(所)内不同使用部门间进行内部转移,也可以在院(所)间进行转移。资产转移时应有完备的审批手续,避免资产在转移中丢失。仪器设备在到达使用年限或经鉴定不能再继续使用时可以申请报废。仪器设备管理部门(人员)对该台仪器设备进行资产帐与实物的核实;根据待报废设备总量,适时对待报废仪器设备进行分类,组织专家鉴定,提交本机构财务部门,报上级机构审批;获批后,委托有资质的相关资产交易机构进行拍卖处置;并进行固定资产销帐、撤销资产卡片等处理。

3.8档案管理 检测机构的设备档案台帐不仅是评价和衡量仪器技术性能、使用效益、经济效益的基础, 还是证明单位认可资质和检测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要建立相应的仪器设备档案, 仪器设备安装验收后应立即建档,并有唯一的标识或编号。仪器设备档案的组成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采购资料包括申购资料、审批资料、采购资料等,安装验收资料包括安装验收手续、安装调试记录, 随机资料含电子资料等,运行资料包括使用记录、维护、维修记录、计量、性能验证资料等,资产处置资料包括内部转移、借出调拨、报废资料等,其它与仪器设备质量管理、资产管理有关的资料仪器设备档案不允许留存非存档内容。仪器设备报废后,档案应由仪器设备管理部门(人员)收回,交由当地相关部门统一销毁,禁止作为废纸出售或改为他用。在网络信息技术日益成熟和普及的时代背景下, 设备管理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已是不可或缺的选择,选择商业化的设备专业管理软件或是在OA系统、LIMS系统中应用设备管理功能的子模块,是目前检测机构最主要的两种设备管理信息化的方式。同时要注意做到设备使用档案和设备管理档案分离,这样才能够较好地解决设备技术资料现场方便查阅而又不至于丢失其它重要设备资料的问题。

4结论

检测机构的设备管理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十分广泛,几乎牵涉到机构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人员,加之其所具有的检测技术能力基础性地位,其管理效能的高低对机构的质量目标、经济效益、业务运作等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如何不断提升设备管理的水平 提高设备的投入、产出效率,则应该是检测机构管理者需要认真面对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王冬梅,李根池.医疗器械检测机构测量设备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1(6):29-32.

[2]薛广滨.浅论检测机构的设备管理[J].机电工程技术,2009(6):123-125.

[3]王建宇,祁景坤,王冠杰,等.食品药品检验机构仪器设备规范化管理的探讨[J]中国药事,2014(5):524-526.

[4]康新刚.加强检测机构仪器设备管理的思考[J].科技传播,2010(9):52+134.

仪器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PDCA循环 手术室管理 仪器设备PDCA循环管理是美国休哈顿管理专家爱德华・戴明提出的,被称为 "戴明环"[1],它每次循环要经过计划、实施、检查、处置四个阶段,具有大环套小环相互促进。PDCA 循环与护理程序一样,都是科学地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工作程序是大环套小环,一环扣一环的有机整体, 在不断循环中每一个循环终了,都促进质量水平逐渐提高[2]。近年来手术室仪器设备的种类日益增多,如何确保这些仪器设备有效管理、利用,避免一系列手术配合中的风险,降低仪器设备的成本费用,是每一位手术室护士需要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我院手术室自2013年1月开始将PDCA循环中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4个阶段管理模式应用于手术室仪器设备管理中,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共有7个手术间。近年来由于医学学科和医疗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和不断引入手术间,我科现有的仪器设备有越圣-300、爱博高频电刀、Wolf腹腔镜系统、高压灭菌锅、显微镜、超声刀、电脑气压止血带等,为了保证仪器设备使用时性能良好,完善的统筹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1.2方法运用PDCA循环管理特性:即通过计划、实施、检查、处理4个阶段的管理,原有的质量问题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问题,问题不断产生,而又不断地解决,如此循环不止,每一次循环即赋予新的内容,从而推动工作质量在不断循环中得到提高。

1.3考核采取现状调查及数据统计表,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现阶仪器设备管理流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调查问卷方式定期征求手术医生对仪器设备及手术配合的满意率,对手术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作出分析、改进。

2结果

仪器设备的准确率由实施前的90%提升到96.6%;手术医生对手术配合的满意率由原来的92.1%提高到97%。

3讨论

3.1计划P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成员针对在仪器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并进一步进行要因论证,确定出4个主要原因[3]:①不能固定人员进行专科仪器设备的管理②仪器设备未登记建档③仪器设备没有专科专用④仪器设备定位标识不规范。针对主要原因制定整改计划专人管理;仪器设备专科专用;制定完善的仪器设备使用流程,然后针对计划进行可行性实施措施:①手术医生对仪器使用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并大力支持及配合整改计划的落实②手术室整体环境的改善,为仪器设备管理提供了改善条件。

3.2实施D:①所有仪器入科时均应登记造册,一式两份分别保存以便日后有据可查;②将仪器名称、型号、生产厂家、购买时间和价格、责任人等填写在仪器档案本上,并将仪器相关资料输入电脑存档;③说明书、操作手册、维修手册等分类放置集中管理,以便今后查询和维修。与设备科双签认证,保证设备入科时的良好运行状态;④仪器、设备依据帐目定期清点,保证管理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依据设备特点分类管理。科室仪器、设备统一安装外接稳压总电源,防止电压不稳定时对仪器、设备的损坏。

3.3检查C①仪器设备入科时,首先详阅使用说明,请安装人员讲解使用、保养和维护方法,要求全科人员到课,课后抽点2~3名同志试行操作;②仪器设备使用时特别注意远离易燃易爆物品和火源,平日强调工作人员穿着纯棉衣物上班,防止静电火花;③值班人员要随时巡视手术间,负责全科氧气、电源、门、窗的关闭和物品设施的安全,并坚守岗位,全天手术结束后,负责关闭室内总电源;④如遇仪器使用时出现故障,应即联系设备科维修并上报,严禁擅自装卸;⑤平车手术床每季检修保养,防止翻车坠床;使用高频电刀时,注意采取措施防止灼伤,使用止血机时,掌握充气时间、使用部位,防止手术中的护理并发症。

3.4处置A①定专人负责 成立由主管护师担任组长,护师若干名组成的管理小组承担仪器设备的专项管理,包括使用、维修及保养。术前常规检查;术中熟练使用,准确调整参数;术后光学零件用脱脂棉花或擦镜纸轻轻擦拭,防止坠落,防止镜面被锐器划伤;②定位放置 仪器统一定位放置于仪器室,有专用车架、专用插线板,使用后立即清洁放回原处,护士长定期检查。大型仪器设备一般不随意搬动,以免造成损坏。推送仪器要做到缓慢平稳,防止碰伤和摔坏,养护完毕要及时归位,清理并盘好导线;③定时检修 定时检修以使设备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使用频率高的仪器应每季度检修一次,使用频率低的仪器每6个月检修1次,重点是开机时的噪音、零配件的固定情况、输出功率、电源等;④操作培训新引进的仪器应请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仪器性能、使用方法、保养及注意事项的培训,使手术室每个护士能熟悉仪器使用原理、操作方法、清洁和保养;⑤合理使用 根据要求制定仪器的操作规程、注意事项并以卡片的形式固定在仪器上,将每次仪器的日期、患者姓名、床号、使用人员、等登记在使用手册上。仪器危险部位应挂上警示标志,防止碰坏(如显微镜镜头、腔镜摄像头、纤维导光束);⑥手术室仪器无特殊情况,未经允许一律不得外借。

4体会

4.1在手术室仪器设备管理中,基础知识学习是立足点仪器设备的使用必须规范操作程序,发挥管理小组的功能,按章操作[3]。

4.2全程质量控制是关键建立帐目,健全送修管理制度,详细记载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

4.3术前准备制度是常规常规手术准备时要于术前将仪器设备试机,灯床要调整到适合手术使用的状态,为手术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环境。

仪器设备的完好适用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特别是一些大的手术对仪器设备的完好和准确率要求更高,任何一台仪器设备管理不善都会影响手术进展。手术室每一位护士均应充分认识其工作的重要性,在工作环节质量中运用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改进模式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特性:强化每一个环节的管理,人人参与管理,消灭管理盲区,提高手术室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继平.护理管理[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85.

仪器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一、高校仪器设备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管理制度不严、账目混乱。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高校合并办学后,许多高校在仪器设备管理方面出现管理松驰现象,或者是有关的规章制度仍未建立健全;或者是相关制度没有能够随着学校的发展和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特点的变化而完善;或者是虽有制度但没有得到切实执行。尤其是一些合并高校,合并前各学校的仪器设备管理在管理思想、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管理要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合并后却没有对合并前各院校的仪器设备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及时融合整理,以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看似规章制度不少,但却没有可供执行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或默许了设备账目的混乱。许多高校长期没有对学校的各项仪器设备进行制度化的定期检查、核对与注消,使得仪器设备账目形同虚设,账物不符、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现象非常普遍。学校到底有多少可用仪器设备、被哪些部门占有使用、仪器设备资产总值有多少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

第二,重复购置。学校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的增加、新专业的开设,无论是教学、实验、还是科研都对仪器设备在品种上和数量上提出新的要求。一些学校在添置新设备时,既没有对现有仪器设备资源情况进行摸底检查,看看现有的设备资源是否可以满足校内用户提出的新要求;也没有对各系科(部门)提出的设备添置计划归纳分析,看看校内不同用户的新的仪器设备需求是否有重复,以便统筹考虑。而一些系科或部门由于求新求全、相互攀比等心理以及部门保护主义思想,往往提出超出实际需要的设备添置要求。有关职能部门一旦把关不严,计划制定不周全,就很容易使得一校之内相同或相近功能和用途的仪器设备大量重复购置。

第三,闲置浪费现象严重,使用效益低下。一些高校指导思想存在偏差,为了达到评估的指标要求,完全不考虑实际能力和长远需求,盲目追求仪器设备的现代化、高档化,追求大而全、小而全,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贵,不惜投入巨资无计划地购置国内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有的并非教学、科研急需或本校普遍需要,有的只为个别研究项目或个别人而添置。与此同时,由于大量经费被投入到购买新的仪器设备上,旧的仪器设备得不到及时的保养与维修,功能过早丧失,提前进入淘汰行列,造成资源浪费。

第四,资产流失现象时有发生。作为国有资产的高校的仪器设备,只能用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验、科研、信息服务等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活动。如要进行使用性质的转化,也必须是在保证学校教学、科研等活动正常运行的前提下进行,且转化以后必须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然而有的学校并非如此,在少数人的操纵下,借着高校后勤、饮食、校企等社会化改革、改制的名义,不顾学校教学、科研事业发展的需要,随意将一些仪器设备转移、划拨给企业单位或转让给个人,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第五,管理手段落后。许多高校的仪器设备管理仍然是传统的账簿式手工管理,与学校的发展不相适应。这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有高校购买仪器设备出手大方而更新管理手段与方法却极不情愿。落后的管理手段无法对各种仪器设备的需求与市场信息、型号与功能信息、使用与状态信息、投入与效益信息、属权与变更信息等数据进行及时、全面、系统的收集、整理与分析,不能对仪器设备进行动态管理。既不能科学地安排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时间,实现仪器设备固有价值发挥的最大化;也不能保证有关仪器设备在不同系科(部门)之间流动转移时的账目的及时分割。落后的管理手段是高校各种仪器设备在数量上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存在重复购置、使用效益低下、账目混乱不清等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强化高校仪器设备管理的措施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高校仪器设备管理水平、改善管理绩效,有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者的思想解放与观念更新非常重要。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为适应发展的需要,高校进行了全方位的管理体制与制度的改革。仪器设备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高校仪器设备管理工作对高校中心工作的保障和积极的推动作用。仪器设备管理改革关系到学校其他各项改革能否顺利进行与发展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仪器设备管理者应积极参与改革,彻底摒弃墨守成规的旧观念,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学校的仪器设管理工作,充分认识仪器设备管理工作就是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使仪器设备以最佳的状态为学校教学与科研提供最优服务和条件保障,既要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又要研究探索资源合理配置,为仪器设备的投资(购置)提供依据,还要充分合理地发挥仪器设备能力,充分发挥投资效益。高校各级、各系科(部门)领导和仪器设备的直接管理者,都要从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战略高度来开展仪器设备管理工作,既要重视仪器设备建设工作,注重必需的新的仪器设备的添置,又要有全局观念,倡导资源共享,校内要打破系科、专业界限,追求资源整合;对外应抛弃校本位思想,通过建立区域教学联合体的方式,加强校际之间的仪器设备资源的共建共享;更要树立仪器设备管理的效益观,新设备的添置应计算投入产出比。应大胆创新,积极改革,努力探索新的仪器设备管理体制,对于一些大型的仪器设备与非教学性实验(如各级各类立项课题)用仪器设备需求,尝试“有偿使用制”,以经济手段规避对仪器设备的超需求占有和使用现象,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仪器设备的价值。

(二)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管理体制,规范管理程序。首先,要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并涵盖管理工作涉及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高校仪器设备管理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仪器设备添置计划编制与专家论证制度、仪器设备采购招投标制度、仪器设备入库验收与财产登记制度、仪器设备领用与保管及调配制度、仪器设备定期检查与维修制度、仪器设备使用状态信息收集与数据分析处理及其备案制度、仪器设备报废注消制度、废旧仪器设备再利用制度、仪器设备添置计划与招投标及产品说明书等文书档案管理制度,等等方面,并要随着学校整体事业的发展以及教学、科研等活动对仪器设备需求及其特点的变化而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同时要完善和改革不合时宜的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率效果。另外,还应建立明确的责任分工负责制,一级抓一级,人人有责,各负其责。对于大宗、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可推行项目化管理,“以制度的形式规范了设备计划环节的行为,以论证的方式使项目的落实更精确科学,体现一种集中统一管理、权衡现实需要与可能、考虑当前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思想”。从计划制定与论证、到市场调研、采购招标、分配使用、到售后服务与维护,谁经手谁负责。力求避免因管理上的原因而产生重复购置、超需求购置、劣质产品以次充好、后续服务不到位与维修困难而影响使用等问题。其次,应建立有效的检查监督机制。成立校级仪器设备管理监管委员会或领导小组,负责检查有关的管理人员对国家及学校、部门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负责审计监督仪器设备购置计划的编制、价格与数量的确定,参与相关的设备招投标采购活动;审查资产清查、评估和产权变动、报废、闲置设备处置情况;审计监督设备保值、增值、流

失和设备利用率、使用效益情况等。通过日常和定期审查,促使仪器设备管理部门与相关人员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并按照相关规章制度实行规范管理,达到仪器设备投资方案更合理,购置的仪器设备更优质、性价比更高,利用率和完好率更高,维修和使用效果更好,损坏与流失的最少。同时也要切实强化规范管理,严格要求管理人员按照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开展仪器设备管理的各项活动和工作。如制定增添仪器设备计划时,切实推行大型仪器设备购置的专家论证制度,严把购前论证关;对于实行项目化管理的计划,严肃地将其作为一个科学研究课题来管理,严格按照项目的申请、项目的可行性论证、项目的审核、项目的评估、项目的审批、项目的执行、项目的后期检查评价等程序来操作;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固定资产分类及编号》统一分类、统一编码、统一名称、统一计量单位;对于档案资料,要求收集包括专家评审意见、审批文件、合同书、验收报告、设备使用记录、保养、维修登记、产品说明书、技术指标、操作手册、合格证书等各种文书材料,并予以科学分类和编目,等等。还应制定和执行管理工作质量定期检查、评估考核制度,促进工作人员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管理水平,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管理要求贯穿于仪器设备管理的全过程。

(三)更新管理手段,推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仪器设备管理计算机网络化的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促进高校管理工作科学化、现代化和群体化。校级分管领导可以通过校园网上设备信息的自动采集,对设备经费的使用、仪器设备的购置、分布、使用频率、运行状态等情况进行随时随地查询,掌握“家底”,为设备管理决策科学化提供有效依托。仪器设备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网络与各实验室及有关设备使用者保持适时联系,随时获取各处仪器设备的拥有量、使用时段、使用效益等信息,实现对全校的仪器设备动态管理。同时还可开发闲置或待报废设备的再利用价值,仪器设备资源的共享程度也会因信息的及时获取与交流而得以大大提高。当然,实行仪器设备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也并非完全排斥传统的管理方式。相反,一些好的做法与经验应继续保持,尤其是出于对原始资料真实性的信任和管理制度的规定,一些环节上的保留原始资料与记录必须以传统的形式进行保存,如领导的签名、上级的批复等。

(四)改善人员素质,提高管理水平。高校的仪器设备管理人员首先应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与高尚人格,爱岗敬业,廉洁奉公,不谋私利,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这样才能保证仪器设备的采购与维修过程公开透明,质优价廉;分配公正,不徇私情;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无失。其次,应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素养,包括仪器设备管理业务知识、学科专业知识(特别是理工科方面的专业知识)、外语阅读能力,以便向仪器设备的使用者(主要是理工科学生)讲解各学科诸专业相关仪器设备的类型、性能、特点和用途等,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各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活动对仪器设备的需求。另外,还要有一定的问题处理能力,高校设备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要善于观察,经常开展有目的的调查研究,注重各种相关信息的收集与总结。一个好的管理人员,应能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具有组织实施的能力,能把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经验推广应用,以解决更多的管理难题。所以,仪器设备管理人员要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各种途径来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业务素质,以保证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高校仪器设备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诸多方面。要做好这项工作,既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也需要其他各系科(部门)的配合与支持,更需要设备管理部门自身的努力。总之,全面提高其科学管理水平,发挥仪器设备的最大效益,管理观念创新是方向,规章制度体系完善是前提,管理手段更新的是保障,人员综合素质提高是关键。

————

参考文献:

[1]叶可辉等:《高校仪器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6年第3期。

[2]李跃英、李雪梅:《高校设备管理效益与投资效益分析》,《实验室科学》2005年第2期。

[3]刘毅、王定基:《高校教学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特点及实践》,《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年第5期。

仪器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使用率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013-02

高校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专业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条件和基本手段。随着国家加大教育资金投入,以及学校对实验室建设方面的重视,各高校大型仪器设备也随之快速增长。大型仪器一般具有结构复杂、价格昂贵、运行维护费用高等特点,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型仪器普遍存在使用率不高、功能得不到充分利用的现状[1,2]。因此,如何科学地管理好大型仪器,充分发挥其功能,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是实验管理人员和相关管理部门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一、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仪器购置缺乏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学校对仪器设备的采购、使用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使基层部门易产生草率心理,缺少深入调研、考察,导致设备购前论证不充分,对设备后续的存放、运行环境缺少计划性,无可持续性考虑,出现重买轻用甚至闲置仪器的现象,许多大型仪器使用频率较少,个别设备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年额定机时[3]。教学实验中心仪器主要是用于本科教学,但由于种种因素,有些仪器设备因某些科研项目而购置,项目完成后,仪器的利用率也就降低了。此外,设备购置计划与教学计划脱节,本科生直接接触和操作大型仪器的机会仍然较少,未能充分发挥大型仪器设备在实验教学及学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2.设备运行维持经费紧缺。大型仪器不但购买价格昂贵,而且维护维修成本也较高,多数高校的大型仪器设备都是由专项经费购置,但没有相应的配套维修经费,仪器使用后如需更换零配件而又无经费支持时,仪器就会闲置[4,5]。以实验中心为例,一台大型离心机零部件损坏,更换一个配件需要上万元,由于没有配套的仪器维修经费,造成该仪器某项功能无法使用,从而降低了其使用率。

3.开放共享程度低。高校大型仪器共享已成为趋势,学校、院系的管理制度和相关政策制约了大型仪器的开放共享。大型仪器设备只限本院系使用,形成了“部门所有制”的形式,实验室因需独立承担高昂维修费用的风险,又缺乏专项经费资助,因此不愿对外共享设备,缺乏共享积极性[6]。学校相关的管理体系缺位、管理机构缺乏宣传,同时对提供共享者缺少支持条件,对不提供共享者缺少约束机制,造成了大型仪器设备校内外开放程度低的现状[7]。

4.独立使用人员缺乏。大型仪器一般操作较复杂,有的还有一定的危险性。专业教师由于有教学科研任务,一般少有时间管理和操作仪器,而实验室仪器台件数多、人员有限,一个实验管理人员负责多台大型仪器的操作及维护工作,同时也要承担必要的本科生实验课程或其他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保证仪器全天候开放使用[5,7]。有的管理人员由于专业知识有限不具备独立操作仪器的技术。如果让使用者独立操作,可能会因为其责任心不强或操作不当等造成仪器损坏。

5.实验人员队伍不稳定。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仪器设备管理人员也逐渐趋向高学历,大多具有硕士以上学位。高校实验管理人员属于教辅系列,而且部分是编外人员,同一职称的实验管理人员待遇比从事教学科研的人员低,编内编外人员待遇也有明显的差别;在职称评聘方面,实验技术系列往往是申报人数远大于晋升指标,因此造成实验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学习相关技能的积极性也降低,导致管理水平落后,不能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功能。有些实验管理人员对工作失去信心,不满足现状,通过进修,提高学历转岗或跳槽,给实验管理队伍造成不稳定因素。

此外,实验管理人员工作职责不明,有的还需要兼顾其他工作,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仪器功能的开发和实验室管理方面的理论学习,无法实现自身理论和技能水平的提高,从而也使大型仪器的功能得不到开发。

二、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的对策

1.合理规划、加强购前论证。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处应组织专家组成员对使用单位提出的仪器购买计划进行严格的论证,根据实验室的建设规划,综合考虑教学实验、设施条件、经费、技术队伍等因素,充分考虑设备的实用性、经济型与先进性。

使用单位应合理规划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及其可持续性,根据实际情况及教学计划对需要购买的仪器设备进行充分的调研、论证。教学实验室的大型仪器首要职能是满足本科生、研究生的实验教学需要,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要合理安排一定学时的涉及大型仪器设备的教学实验,既可以使学生多接触到这些仪器,也可以提高仪器的使用率,充分发挥大型设备在实验教学及学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等[1]。

2.设立大型仪器设备维修经费。大型仪器设备的维修、更换零配件或购买耗材等都需要经费支持,设立大型仪器设备维修经费可以保障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仪器的使用率。大型仪器设备维修经费可以多渠道筹措。对使用专项经费购置的大型仪器,可在采购计划中设置一定比例的经费作为维修经费,逐年累计,用于仪器的维修、维护、功能开发和升级改造等,保障仪器的正常运行。此外,学校每年在财务预算中可切出一部分经费划拨至各个院系作为仪器设备维持费保障仪器的运行。

3.最大限度实现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仪器设备的资源共享是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学校仪器设备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关共享制度,利用仪器设备网络信息系统,提高管理水平,使仪器设备做到物尽其用。学校资产管理部门可建立校内大型仪器开放基金,用于资助仪器设备对校内外开放服务的运行补贴。各实验室仪器在保证本部门教学和科研需要的前提下可向全校师生免费开放使用,改变“仪器私有”的封闭形式,提高仪器的利用率。同时加强对外宣传工作,可以在本地区区域范围内建立大型仪器资源共享平台,实行合理收费,提高仪器的使用效益。

4.建立仪器专职管理和研究生助教管理制度。随着仪器设备先进性的提高,对仪器管理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实验室应建立每台仪器专人管理制度,实验室的大型仪器需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教师和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共同管理。每台大型仪器配备精通该仪器的教师作为仪器的技术指导人员,在仪器的使用及功能开发上提供技术支撑,使高水平人才也加入到仪器设备管理的队伍中来。这样有利于提高仪器的使用率,也有利于仪器新功能的开发。

实验管理人员日常工作量大且烦琐,为了提高仪器使用率,解决独立操作人员少的问题,对于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仪器可采取教师主管、学生协管的管理模式。选取有责任心、专业背景知识较好的研究生,为他们举办相关仪器操作、维护及安全方面的培训,考核合格后聘用其作为助教,与仪器管理员共同管理仪器。采取管理员带研究生的“1+N”管理模式,既可以充分提高仪器的使用率,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和管理能力。

5.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强实验人员队伍建设。大型仪器管理涉及多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管理者不仅要精通仪器本身的功能,而且还要具备相关的学科背景知识。管理者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与大型仪器的正常运转密切相关,而高校的评价导向和利益导向影响管理者的事业取向,从而影响仪器的使用效益。因此学校应制定符合实验技术人员的岗位职责、业绩考核和职称晋升政策,制定激励政策、提高待遇;只有建立了相对合理的评价体系,才能确保实验人员队伍的稳定性。

此外,学校或学院应为实验管理人员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人员培训的长效机制,通过专业技能培训、进修学习,参加学术活动或邀请专家学者讲授等方式,及时更新实验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从各方面调动实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稳定实验人员队伍[4]。

三、结语

大型仪器设备是高校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工具,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关系到教育投资的效益,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科研成果的水平。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是一项艰巨又复杂的工作,管好大型仪器设备,提高其利用率,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即“法、人”,“法”指合理的管理制度、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人”指综合素质较高的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技术队伍。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涉及采购、管理、使用等各个方面,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蔺丽,李世雄,陈虹锦,等.大型仪器管理探讨和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讨,2008,27(2):150-152.

[2]高京草,杜慧芳,张静,等.农业院校院系公共实验平台仪器配置与管理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7):434-437.

[3]陈容容,石雪芹,张金红,等.提高大型仪器使用效益,提升教学科研整体水平[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200-202.

[4]刘向武.关于高校实验室大型仪器管理的探研[J].黑龙江教育学报,2014,33(3):191-192.

[5]苏艳,何茜,李吉跃.浅谈大型仪器管理[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3):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