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法院试用期总结

法院试用期总结

法院试用期总结

法院试用期总结范文第1篇

工作一月来,在院领导和科室主任护士长的言传身教、关心培养下,在同事的支持帮助、密切配合下,我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学习,对工作精益求精,圆满地完成了自己所承担的各项工作任务,个人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将试用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方面: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护理服务理念,适应新的护理模式,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积极参加一切政治活动,以服务病人奉献社会为宗旨,以病人满意为标准,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二、增强法律意识:

认真学习《护士法》及其法律法规,让我意识到,法律制度的日益完善,法制观念的不断增强,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现代护理质量观念是全方位、全过程的让病人满意,这是人们对医疗护理服务提出更高、更新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丰富法律知识,增强安全保护意识,使护理人员懂法、用法,依法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三、工作学习方面

在工作中,严格遵守医院和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护理操作规程,落实制度,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证孕产妇以及新生儿的安全。贯彻“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文明礼貌服务,坚持文明用语,落实到工作中的每个岗位,工作时间仪表端庄、着装整洁、礼貌待患、态度和蔼、语言规范。

对年轻护士认真传、帮、带,做好护师职责,努力提高护理病历书写质量及护理表格合格率;对出现的缺点、差错,认真总结、分析、查找工作隐患,防患于未然。

在工作过程中,我深深感到自身不足,对于各种传染病知识了解很少,明显感到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性。一是向书本学习,坚持每天挤出一定的时间不断充实自己,广泛汲取各种“营养”;二是向周围的同事学习,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虚心求教的态度,主动向同事请教,参加医院和科室组织的各种传染病知识学习班;三是在实践中学习,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查找不足,提高自己,防止和克服浅尝辄止、一知半解的倾向。

我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加强自身思想道德的修养和人格品质的锻炼,增强奉献意识,把无私忘我做为人格修养的重点。不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工作中严以律己,做好护士工作计划,忠于职守,防微杜渐,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宗旨。

以上是我在医院试用期间的个人工作总结,这些天来深刻感受到医院的积极向上的朝气,对未来充满信心,愿意为六院贡献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请领导和同事们给予监督和支持!

法院试用期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Visual FoxPro;教学改革: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3-0074-04

一、引言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与发展。教育部十分重视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层次的教学体系。Visual FoxPro课程是计算机文化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NCRE二级的一个可选科目,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VFP软件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软件,在教学中任课教师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需要加强学生的上机实践能力。另外,为了符合独立学院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办学特点。也要求任课教师在教授VFP课程时以实践操作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由于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满足这些要求,因此,对VFP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但是,如果只进行教学改革,而没有考试方式的改革,那么改革仍是不彻底的,为了能较好地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从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的VFP课程和该校学生特点人手,通过长期的课程教学,在教学和考试方式方面总结了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VFP课程的教学与考试中。通过两个学期的改革实践以及对相关数据的收集对比。表明该改革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VFP课程的掌握。

二、独立学院及其学生的特点

独立学院是随着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产生的新型高等教育办学形式,其招生录取线主要介于普通本科和高等专科之间,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己任,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机制的大胆探索和创新。独立学院学生在基础知识、自身素质、自制力、认知能力等方面与一本和二本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应针对这一群体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合其特点的教法,以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为目标来完成相应的教学工作。

三、VFP课程传统教法的弊端

VFP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和考试方式,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和理论知识的考核,势必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问题,不符合独立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1.VFP课程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以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为例,教改前VFP课程的教学主要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每周课时安排为2节理论课+2节上机课。理论课使用多媒体手段,以讲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为主,中间穿插相关实例;而上机课主要以学生实践操作为主。除了要求学生对理论课的相关例子进行复习外,还加入了大量的实践练习,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但是,这一传统教学方法仍然存在很多弊端。

首先,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灌输的方式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并且对知识点的讲解也是孤立的。忽视了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造成学生无法真正了解使用VFP开发数据库系统的全过程。

其次,过多的理论教学,加之理论课与上机课的时间有一定间隔,使得任课教师在理论课上讲解的相关知识。学生不能及时进行练习而遗忘,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同时,这种脱节情况,使得任课教师在上机练习之前需要再花部分或较多时间对理论课的知识进行复习,但是,上机课中过多理论知识的复习,又会产生学生上机练习时间过少、实践不到位的问题。这一直是VFP课程上机实践环节的突出问题。

最后,VFP理论课和上机课的总课时为72个课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求把VFP课程全部讲授完并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VFP的操作是非常困难的。使用传统教学方式,从头至尾的填鸭式灌输,不但学生吃力,而且也无法达到学生熟练使用VFP的目的。因此,迫切需要在原有基础上对VFP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2.VFP课程传统考试方式的弊端

考试具有从教与学两方面来检查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职能。通过考试一方面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状况,另一方面检测教与学的综合效果,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为改进教学提供必要依据。因此,期中和期末考试同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以云南大学旅游学院为例,改革前,VFP课程的考试主要以传统的笔试方式进行,试卷采用纸质试卷,考核内容以选择、填空、简答、程序设计为主。这种考核方式偏重于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的考核。缺乏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应用开发能力的考查。造成学生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而忽略了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其次,传统理论考试方法简单,不利于全面真实地考察学生的实际能力,由于缺少对实践环节的考核,导致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已掌握的实践能力、以及很多通过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所得到的收获无法通过考试体现出来,从而进一步加重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

最后,独立学院学生在基础知识、自身素质、自制力、认知能力等方面与一本和二本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考试过程中存在侥幸心理,导致考试监管困难、考试成绩不够客观等问题。由此可知,探索并推行对VFP教学和考试的改革势在必行。

四、独立学院VFP课程的教法改革

笔者针对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和学生的特点,通过长期的课程教学,在教学和考试方式方面总结了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具体思路如下:

1.教学方式的改革

(1)理论联系实际,推行“案例”式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要求,以案例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与其他程序设计语言相比,VFP程序设计的整个课程都是围绕如何构建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展开的。而大部分学生在学习VFP课程之前都从未接触过数据库。甚至连电脑的接触时间都不长,在VFP课程学习初期,很多学生都反映课程内容抽象、难理解、难掌握。为了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引入相关概念之前,先从宏观上给学生演示一个典型的、形象生动的实用案例,例如: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使学生对需要学习的知识、VFP的设计界面、其强大的功能可有更直观、感性的认识。然后,在后续的教学中,将案例分解为不同的小块,融入到各章节的讲解中,使学生在

对各个知识模块进行学习的同时。也能真正认识到使用VFP开发数据库系统的全过程,兼顾了学习的整体性和局部性。

(2)教学中大力提倡“精讲多练”

VFP课程是一门应用型课程。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很高。另外。结合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大力提倡“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

由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构建过程基本类似。因此“精讲”要求教师结合案例教学模式,在课程讲授初期,从应用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案例的详细介绍,向学生讲解软件开发的基础知识和开发过程,为学生建立软件开发过程的总体框架。而在讲解“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各个模块的具体实现时,将VFP中相关部分的知识点及其操作的讲解融入到模块实现中。在整个课程中围绕具有代表性的1-2个完整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讲解,系统开发中涉及到的知识点详讲,而涉及不到的则略讲或不讲,从而体现精而全的特点。

“多练”要使学生有目标、有实效地对所讲内容进行练习。在练习阶段。布置给学生实践的也应该是类似的系统,例如,职工信息管理系统,并且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逐阶段地引导学生完成该系统的功能模块,使学生在不同阶段能掌握好相关的VFP知识点和操作,使学生对系统的整体和局部都能有较好的认识。并且,在期末时能最终实现一个功能完整、可使用的“职工信息管理系统”。这一方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成就感,而且还巩固了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

(3)实现VFP课程的全机房教学

结合“精讲多练”和“案例”式教学的要求,在云大旅游学院的VFP课程教学中,实现了VFP课程的全机房教学――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讲授,学生及时进行实践练习,完成后,教师可再对相关练习进行分析总结,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即边讲边练,边练边分析总结。使学生对新学知识能有更深刻的印象。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而且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程序开发中,让理论知识在实例中得到生动、具体的体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开发能力。

2.VFP考试方式改革

参照NCRE二级机考的考试模式,学院期中和期末考试均采用无纸化考试系统以取代传统的考试模式,VFP考试形式改革主要包括无纸化考试系统和考试试卷组织两个部分。

(1)无纸化考试系统

学校期中和期末考试均采用无纸化考试系统,该系统是由学院信科系自主研发的基于ASP+SQL Server2000平台的B/S系统。考生打开考试网页,输入正确的学号和姓名登录后,系统会动态随机生成考题,通过考生对“考生映射文件”的设置。在服务端生成对应的考生文件夹,实现考生对服务器文件的直接操作,并且考试系统可对考试时间进行实时监控,在考试结束前10分钟将自动提醒考生,当考试时间结束,而考生仍未交卷,则进行自动交卷,并提示交卷完成。另外,系统后台支持试题修改、新试题入库和系统自动评分等功能。方便非专业人员对考试系统题库的扩充、修改和删减。

(2)考试试卷的组织

结合“案例式”教学的特点,试卷内容在组织上以一个完整系统的开发过程为基础。由于考试试卷有限,所以一般是将系统开发的每个阶段的一部分或几部分抽取出来作为考题,包括DBMS中部分数据库的创建、表的创建、查询的创建、表单和菜单的创建等。通过对整个开发过程的逐层考核,一方面考查了考生对VFP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另外一方面考查了学生的实际应用和开发能力、对软件开发过程的总体掌握情况等。

采用无纸化考试系统进行期中和期末考试,对学生所掌握的课本理论知识及上机实践两方面的能力进行了综合考核。通过系统的随机抽题,使绝大部分座位相邻的学生抽到的考试题目不同。这样有利于考生独立完成,使考核结果更具客观性、公正性,更能检验教学效果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五、改革前后学生考试数据对比

VFP课程的教改和机考在2009-2010年下学期和2010-2011年下学期进行试用(云大旅游学院的VFP课程一般在每学年的下学期开设),具体组织形式如表1所示。

通过利用分数频度分布情况,对教改前后共四年时间学生的综合成绩(综合成绩=平时成绩×0.2+期中成绩×0.2+期末成绩×0.6)进行比较分析,分数频度分布情况能直观地描述考试分数的分布情况,通过统计出各分数段内的学生人数来绘制对应的频度分布图。另外,为了使进行比较的数据更为客观,在进行教学和考试改革的同时,尽量使每学期使用的期中和期末考试试卷的难度大致相当。各个学年的分数频度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对应的分布情况如图所示。

由图表数据分析可知。实行教学和考试改革前,学生的综合成绩基本都集中在80-89分这一阶段,而在改革后的第一年,即2009-2010学年下学期,第一次实行上机考试,虽然题量和题目的难度与改革前的笔试难度相

差不大。但学生的综合成绩均出现了大幅的滑落,并且不及格人数大大增加,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平时对课程实践操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较差而导致的。但是在改革后第二年的考试中,学生的综合成绩有所提高。也就是说,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与之对应的考核方式的改革,学生更加重视课程的实践操作,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学生的考试成绩也得到了相应提高。因此,可以证明,该改革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符合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六、总结

本文为VFP课程的教学方式和考试方式的改革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建议,并将其应用到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VFP课程的教学与考试中,表明该改革对于VFP课程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但仍然存在考试系统无法作为学生平时的练习系统,无法向学生反馈其平时的知识掌握程度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需要在后续的改革中进一步解决。

参考文献:

[1]周永恒.Visual foxpro基础教程(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于丽波.本三院校学生特点分析[J].讲技信息,2011(8):69.

[3]易丹.高职《Visual FoxPro 程序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2006(7):67-70.

[4]范伊红.Visual FoxPro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84-85.

[5]申杰,王文凡,王丽娟.高校Visual FoxPro应用课程考核改革的探索[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0(4):175-177.

法院试用期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 胜任力 招聘 选拔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张,与此同步的是高校教师数量的急剧增长,全国高校教职工数量从1999年的106万,其中专任教师42.6万,增长到2006年的187万,其中专任教师107.6万。七年期间专任教师增速152%,而这个庞大的群体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

1 高校招聘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对教师的招聘活动基本上沿袭着传统的程序和做法,传统的考核办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它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和缺陷。

1.1 人力资源招聘计划不够具体

我国高校教师聘用管理中,师资需求是由人事部门组织各学院通过报年度需求量,再汇总形成总的需求计划,经学校党委开会讨论通过实施,缺乏具体的人力资源规划和岗位工作分析。通常在高校的招聘信息中包括学校概况、需求专业及学历要求、优惠政策、应聘者应提供材料、联系办法等,而对于教师岗位的说明和特殊要求甚少提及。

1.2 对拟招聘岗位素质要求不够全面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校教师招聘,过多看重文凭和专业而忽略其他,只要专业对口,学历越高,其他要求越松。对于博士学历的应聘者,通常对其科研成果、研究方向进行评估就作出了录用决策,缺乏考察其职业道德、思想价值观念、团队合作意识等。

1.3 甄选测试方式不够科学

国内高校招聘教师的甄选方式基本上是人事部门经过简历的筛选后,组织一次面试,后选择某一课程试讲一次,就决定是否聘用。面试常常采用非结构化面试的方式。这种面试方法具有面试问题的不确定性、面试过程的发散性、评分标准的模糊性等特点,因此,对主考官要求很高,而我们很多高校很少对面试主考官进行必要培训与面试前必要的指导,因此,容易出现很多问题。

1.4 试用期引导与考核针对性不够强

试用期给新录用教师提供了了解与适应院校及系部、熟悉教学科研岗位的好机会,同时,也让高校有机会观察新教师的工作表现是否是否与岗位的要求一致。然而,大部分高校在新教师报到后,只是组织岗前培训让大家了解学校历史传统、学科专业发展状况及各项规章制度等,没有积极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引导帮助新教师。试用期间院(系)考核主观性强、针对性较差,试用期结束前,人事部门组织院(系)负责人沟通一次,就可以决定一名教师的转正与否了。

2 胜任力视角下高校教师招聘体系构建的意义

1973年,哈佛大学的戴维·麦克里兰德教授提出了“胜任能力”概念,英文为competency,并建立了冰山模型式的胜任能力模型,从品质和能力层面论证了个体与岗位工作绩效的关系。他认为可以用个体的态度、价值观和自我形象、动机和特质等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表现优秀者和表现一般者区分开来。这些区别特征后被称作胜任能力,而胜任能力是决定工作绩效的持久品质和特征。个体心理学指出,越是内在的、深层的素质,越不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且对工作业绩的预测作用就越强,效果就越稳定。因此,新时期高校教师胜任力结构模型应由三部分构成: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人格素质。

胜任力视角下的招聘体系能够克服拟招聘教师素质要求不全面不具体的缺点,能提高选拔测试的效度与信度,并能加强新教师试用期引导与考核的针对性,有利于增强高校新进人员的匹配性,有利于促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实现教师“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3 胜任力视角下的高校教师招聘体系探究

3.1 基于教师胜任力的招募

3.1.1 明确师资要求

国内高校对招聘权的划分有两种模式:一是分权式,由院系等具体用人部门提出人选,由学校决定是否聘用,具体用人部门的意见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另一种是集权式,具体用人部门的权利是虚的,实际的决定权在学校。两种模式各有弊端。而事实上,院系是具体的用人部门,他们最清楚需要具备什么知识,擅长哪一领域的师资力量,而人事部门更关注教师职业道德、且更清楚学校的发展目标、文化背景等,因此,实践中应该加强两部门的合作,发挥各自的特长,一方面积极配合建立本校的教师胜任力通用模型,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招聘中明确更加具体的素质要求。

3.1.2 选择招募渠道

招募的渠道可以分为内部招募和外部招募两种,随着高校专业的调整以及各专业招生规模的增减,教师在高校内部也发生着流动,也即在高校内部存在着内部劳动力市场,这是高校宝贵的资源,当内部出现师资力量结构性不平衡时,应首先进行内部调整,可以采用推荐法或者职位公告法。当高校快速发展时,一味依赖内部劳动力市场会导致以次充好现象,因此,高校应根据明确的师资需求情况,采用校园宣讲会、专业性杂志及报纸、学校网站及时向外部相关劳动力市场招聘需求信息,并在的信息中依据岗位胜任力清晰表述拟招聘人员硬件或软件要求。

3.2 基于教师胜任力的选拔与录用

基于胜任力的选拔就是依据先前界定的人员甄选的客观标准和依据——胜任力,以笔试、心理测试、情景模拟测试、面试等方法测试甄选应聘者的过程。为了提高选拔评价的效度与信度,高校应成立招聘小组,由人事部门的专家和院(系)的主任、学科带头人以及人事测评方面的专家组成招聘小组共同对应聘者进行人员素质测评,保证招聘过程的公正性和透明性。

3.2.1 申请表及简历的筛选

申请表是高校设计的标准化的初级筛选表,结构完整且直截了当,能节省筛选时间且能避免申请人遗漏信息。简历是应聘者自己携带的个人介绍材料,内容详细具体。对应聘者申请表及简历的初审可以迅速从应聘者中剔除明显不符合高校教师准入资格者,比如不符合学历学位要求、不符合专业要求、不符合教师学缘关系(毕业学校)要求等的申请人。

3.2.2 结构化面试

结构化面试具有内容确定、程序严谨、评分统一、形式活而不乱等特点。从近年面试实践经验上看,其测评的效度、信度较高,比较适合规模较大,组织、规范性较强的录用、选拔性考试,因此,结构化面试可以成为目前高校录用面试的基本方法。基于胜任力的结构化面试更多的侧重于考察候选人与高校的文化匹配性,个性特质、自我概念和动机等与职位的匹配性等深层次的胜任力,如,真诚正直、尊重他人、友好合作等。为了增加面试的效度,尽量采用“STAR面试法”,也即Situation(背景)、Task(任务)、Action(行动)、Result(结果)。

3.2.3 笔试

笔试应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考核知识素质、另一部分考核人格素质。因此,人事部门应组织院(系)命题,依此测试应聘者学科专业知识及教育理论等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选择合适的心理测试量表,如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卡特尔16PF测验等,测试应聘者的职业兴趣与人格特征。

3.2.4 情景模拟测验

第一,采用角色扮演法,也即常见的试讲,目的是测试应试者的备课、板书设计、教学组织、教材处理、知识点的把握等能力。随着教学手段、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试讲应要求应聘者运用幻灯片、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应聘者试讲过程中,穿插“学生”提问或其他突发事件,这样的设计接近于实际情景,内容效度较高。应聘者试讲的过程中,考官依据胜任力要求考察观察应聘者的授课能力、操作现代科技教育手段等能力、应变能力及情绪控制等。

第二,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法,也即选择某学科或专业领域的话题,组织候选人平等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观察每位候选人的表现,或者院(系)具体用人部门组织几名教师与应聘者就某一学科或专业方面的问题进行座谈,进一步测学科发展前沿知识的掌握程度、教育及教育科研能力并可进一步观察应聘者是否具备人际交往能力、治学严谨、尊重他人、友好合作等人格素质。

3.2.5 背景调查

背景调查一方面是为了证实应聘者申请职位时提供的资料如文凭、在校期间作品、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专家的推荐信等是否真实可信;二是了解应聘者以前是否存在有负面影响的行为。对于非应届毕业生,背景调查可以了解应聘者在前单位的任职情况、在职表现、离职原因等。总之,背景调查就是针对应聘者过去的情况,“鉴往知来”,判断应聘者的能力素质与人格素质。

3.2.6 录用决策

经过前期科学的甄选测试,综合应聘者的多种考评结果,采用跨栏模式,即每轮测试都有淘汰,应聘者只有通过考核,才能进入下一关,每轮测试都通过才算合格。对于所有最后的候选人,要综合所有测试结果,由具体院(系)用人部门与人事部门共同讨论作出录用决策,并安置候选人到适合的岗位上,做到人岗匹配,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3 基于教师胜任力的试用期引导与考核

一名新教师从走上教学科研岗位到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一个不断努力的过程,高校如果能够根据教师胜任力要求在试用期就告知新教师以后努力的方向,引导新教师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师的成长道路就更加清晰明确,最终有利于教师与高校的共同发展。

试用期教师的考核,首先要明晰人事部门与院(系)的职责权限,人事部门需要建立健全学校指导与考核方面的制度,按期审核、汇总转正材料,为院(系)用人部门提供支持;院(系)要明确试用期的考核标准(胜任力)、确认试用考核结果,负责新员工试用期的日常管理等。其次,明确试用期考核的责任人,一般来说,院(系)负责人是新教师试用考核直接责任人,而导师应是教研室主任或有较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品行兼优的骨干教师,负责新教师试用期内的工作指导以及业绩评价等工作。最后,在试用期结束前一周左右,要汇总完成基于胜任力的试用期员工考核表,并召开人事部门与院(系)用人部门的沟通联系会,确定试用期教师的去留。

参考文献

[1]陈慧青.世纪之交我国普通高校规模扩张研究[J].教育科学,2008,(4):71.

[2]罗双平.从岗位胜任到绩效卓越——能力模型建立操作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

[3]胡晓军.高校教师岗位胜任力的评价方法研究及其应用[J].理工高教研究,2007(6):62.

法院试用期总结范文第4篇

一、提高认识,领会精神

规范法官的刑事自由裁量权和法庭量刑程序,是深化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为了防止量刑失衡导致的司法不公,增强量刑的公开性、公正性,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和《人民法院量刑程序指导意见(试行)》,并下发了试点通知,省法院确定我院为量刑规范化试点法院,市中院也提出了具体要求。为此,我们要按照上级法院的通知精神和要求,深刻认识这项工作的现实意义,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上级法院的工作部署上来。要结合我县法院的实际情况,运用法学理论研究的成果,按照最高法院和省法院的文件精神,参照兄弟法院的先进经验,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积极稳妥地开展试点工作。要按照“积极稳妥、统筹兼顾、合法有序、努力创新”的原则,争取使试点工作取得成效。

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为了切实做好量刑规范化试点工作,院党组决定,成立量刑规范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张正伟任组长,副院长杨建华任副组长,刑庭庭长张灵萍、政工科副科长干福忠、刑庭副庭长李锋为成员。在刑庭设试点工作办公室,张灵萍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下情上送和上情下达,以及量刑规范化试点案件资料的收集汇总和经验总结。领导小组要对试点工作的进度和质量每半个月督促检查一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统筹兼顾,努力创新

在试点工作中,要把上级法院的精神和本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用实践检验理论,做到统筹兼顾,力争创新。一要按照最高法院《量刑程序指导意见》和《量刑指导意见》规定的量刑程序和量刑指导原则、量刑基本方法、量刑情节的适用、具体罪名的量刑意见开展具体工作。二要通过实证研究,在法定刑幅度内进一步合理确定具体犯罪的量刑基准和量刑情节的调节幅度,根据实际情况完善量刑程序,使个罪的基准刑进一步准确,量刑情节的调节幅度进一步压缩,量刑程序进一步科学,基本上做到类似案件类似处理,防止同罪同情节异罚。三要建立试点案件数据库,做好数据资料的存储工作,为量刑规范化提供基础性资料。四要对我院近十年来审理的故意伤害、交通肇事、盗窃、、抢劫五类犯罪(因我院无犯罪案件,故对犯罪不进行试点)的处刑情况开展阅卷调查,运用量刑基准理论进行实证分析,以指导试点实践,检验量刑指导意见。在此基础上制定我院的量刑指导意见。

四、循序渐进,有条不紊

(一)学习准备阶段(2009年6月下旬至7月1日)

1、我们已向县委政法委和人大进行了专题汇报。近期要与公安、检察机关和律师机构沟通协调,按照县委的要求,要召开座谈会,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召开审委会和刑事审判人员会议,进一步领会上级法院的文件精神;学习量刑基准的有关理论,用理论武装头脑。

2、制作有关表册,建立健全各项软件

(二)全面实施阶段(2009年7月1日至12月15日)

1、从2009年7月1日起,对我院确定的五种罪名的案件全面执行《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人民法院量刑程序指导意见(试行)》,对未确定的罪名案件参照执行。法庭调查、辩论等阶段,确保量刑活动的相对独立性。

2、量刑活动要坚持公开原则,法庭调查阶段不仅要查明定罪事实,还要查明量刑事实;法庭辩论阶段在控诉方就量刑事实和刑罚适用问题发表意见后,审判人员要告知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就量刑事实和刑罚适用问题发表意见;在最后陈述阶段,审判人员要告知被告人就量刑问题进行陈述,做到量刑庭审公开。同时,还要在裁判文书中应当说明量刑事实、量刑理由及法律依据,做到量刑理由公开。

3、合议庭、独任审判员在对犯交通肇事罪、故意伤害罪、抢劫罪、盗窃罪、这五类罪名的被告人具体量刑时,根据《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规定量刑的基本方法,确定罪责刑相适应的宣告刑。

4、量刑情节提示书除向公诉机关送达外,还要在送达书时向被告人及其辩护律师和案件其他当事人送达,以便控辩双方在庭审过程中对量刑情节进行有效的举证和抗辩;在对案件具体量刑时,要按规定填写量刑评议表,将每个案件的基本情况都纳入数据库中存储,为今后总结试点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提供切实可靠的基础性材料。

法院试用期总结范文第5篇

临床医学论文4000字(一):医教协同背景下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论文

[摘要]为进一步深化医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突出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众多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开展了院校(医院与学校)合作机制建设。本文深入总结与分析了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在医教协同背景下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通过院校合作平台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建设、革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实现了基础—临床、理论—实践、课堂—工作环境的一体化教学,探讨了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院校深度合作机制,以期为深化与完善临床医学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教协同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院校合作改革

2014年,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指出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应强化临床实践教学,构建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医学院校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机制,使医学人才培养成为医教协同的系统工程[1]。医教协同作为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策略对高职院校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主要对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在“医教协同,院校合作”背景下实行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总结与探索,以期为深化与完善临床医学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势在必行

1.现阶段,我国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弊端

一方面,我国为满足城乡居民医疗保健需求正逐步完善初级卫生保健体系,鼓励农村基层订单式定向医学教育,这对高职医学职业教育的发展来说是极大的机遇[2];另一方面,如何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基层医疗工作者,成为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重要课题。目前,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缺乏自身教育教学特点,类似压缩版的本科方案:教学设置上仅有课时与学制长短的区别;教学模式多沿用从基础到临床“2+1”的传统形式职业教育,即两年高职在校理论学习,一年临床实习;理论授课比例高,实践授课比例低,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不匹配。

2.“1.5+0.5+1”的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改变上述问题,我们实行“1.5+0.5+1”人才培养模式,减少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学生仅需1.5年的校内公共基础课与医学基础课学习;后续1学期进入医院,进行临床专业课学习;随后再有1年临床实习。校内教学环境还开展了床旁教学、案例分析教学,以便于学生实践能力、分析能力、临床思维方法及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3]。临床学习为学生增加了临床实践的机会,使其更熟悉医院的工作流程,能深入了解医院机构设置、运行方式,缩短了临床工作适应期,实习效果显著提高。

医教协同背景下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医教协同背景下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概况

在调研高职临床医学专业适应岗位核心能力需求的基础上,学校整合了医学教育资源与三甲医院进行合作,以培养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保健机构的实用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为目标,以开展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培养根本,以典型的临床工作任务为教学重点,以疾病诊断、治疗、预防内容为教学核心,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使其成为具有良好人文素養、职业素养、团队协作精神,致力于医疗服务行业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2.构建校企合作的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机制

学校与医院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行业专家与专业教学骨干共同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规范的教学体系,实行临床专业课医院内授课与实践的模式;共同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构,规范师生管理;共同制定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督导制度,以规范教学,保障教学质量,提高了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效果(见图1)。

3.构建适应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

根据临床医学专业所涵盖的职业岗位群,对行业临床医学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素质要求进行调研,由行业专家与教学骨干共同参与,研究临床医学专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按照工作任务中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设置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驱动[4],以三年制医学高职教育特点为准则,严格遵守基础理论必需(适度)、够用,坚持专业课程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原则,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任务驱动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临床医学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见图2)。

(1)理论课程教学。理论课程采用“前期校内,后期院内”的方式授课,学生前三个学期在校完成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第四学期进入医院,由临床经验丰富、执教能力强的医师与教师共同授课,完成临床专业课学习。院内教学的安排为早上理论课、下午实践课,实现了理论、技能学习与岗位需求零距离。

(2)实践课程教学与临床实习。实践教学及临床实习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是教学环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由一线医师讲解,规范性、可操作性强,学生需掌握临床助理医师要求的常用技能操作,如心电图、胸腔穿刺、腹腔穿刺、腰椎穿刺、肝脾触诊等内容;典型病例分析、床旁教学为学生建立了立体化的临床思维,使其对疾病的认知更为全面。学生的临床实习不少于40周,包含内、外、妇、儿、急诊等科室,毕业时学生应具备开展融诊断、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管理服务为一体的医疗服务能力。

4.开展基于培养岗位职业能力的教学

学校以满足基层医疗岗位需求为目的,以院内授课为契机,将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向临床实践操作方面进行调整,开展了真实医疗案例结合PBL教学法的专业核心课教学。

5.培养“双师型”教学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临床教学改革和推进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学校以专业教研室为核心,跨专业、跨院系、跨单位整合校内外师资力量,基于医教协同,学校和医院共同实施教师成长计划。院内授课教师由三甲医院临床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担任,医师可通过校内的示范课、公开课等活动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校内专职教师也要进入教学医院顶岗实习,以保障教学紧跟专业发展不脱节,进一步提升教师实践能力[5-7];学校与医院共同指导学生临床技能比赛,密切进行医教合作,规范专业教学与实践,为今后合作开发课程奠定基础。学校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努力打造一支理念新、能力强,以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为引领,以教学骨干为主体,专兼结合、梯队合理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8]。

6.对教学过程实施全程质量监控

学校成立了以医学院分管教学院长为组长的教学质量监控小组,在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项目的框架下,建立符合临床专业实际的教学质量监控办法,从制度入手,论证适用于临床专业建设的实施细则,严格把握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对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教务处质量科制定了专业建设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和课程建设质量评估体系,行业专家与教学骨干组成教学督导评估小组会同教务处对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的质量进行评估,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

1.立足行业需求,构建“医教协同,医教一体化”教学体系

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了“医教协同,医教一體化”的教学体系,实现了基础—临床整合、疾病—系统整合、案例—病历整合,使教学效果最大化。临床课教师将工作中用到的新方法、新药品、新技能渗透于教学过程;专职教师将医学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机制融入临床实践中,不断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结构,革新课程内容。

2.改革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发展内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高职医学“工学结合”的理念,即院校合作[9],利用医院和学校两种不同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10]。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基层医疗及社区保健工作岗位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医教协同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工学结合、院校合作、顶岗实习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3.构建“双元育人,过程共管”的院校合作机制

学校应依托院校合作平台,积极构建双元育人机制,创新医教协同合作方式,探索医教一体化教学体系,致力于培养有质量、有奉献精神的复合型人才。院校合作使专业建设和临床服务共生发展、螺旋提升;打造了双重身份的教学团队,将“双师”素质落到实处,形成了医教协同育人的核心竞争力[11]。在现有基础上,学校与教学医院共同探索“院中校”,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培养优秀医学人才。

结语

医学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久、复杂的工程,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提升医学人才质量,使医学人才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对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稳定可持续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12]。“医教协同,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对学校、医院两种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有助于学生积累理论知识并兼顾职业能力培养,对学生建立完善的临床素养大有裨益,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中院校合作仍需不断完善与深化。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高职高专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形态学实验考核探讨论文

摘要:文章探讨了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形态学课程考核方法改革,力图从多个角度提高学生基本能力。

关键词:高职高专临床医学形态学实验考核

医学形态学实验包括解剖學、组胚学、病理学实验等,为医学生进一步学习疾病状态下人体组织器官功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打下坚实基础。对学生的识别能力、表述能力培养也有重要作用。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医学形态学实验考核多是简单的识别,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本课题将原组胚学、病理学实验融合为一门课程-形态学实验,采用平时考核、期末考核等多种方式进行形态学实验考核,力图从多个角度提高学生基本能力。

一、考核方法

(一)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分为平时考勤、平时实验报告成绩、平时考试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5%、10%、20%左右。平时考试成绩主要为每单元或章节学习结束后,学生通过显微数码互动系统、虚拟切片系统对正常人体组织结构或病理变化进行识别,识别对象主要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图像或虚拟图像。

(二)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分为标本识别、标本特点描述及临床应用分析,占总成绩的65%,其中标本识别、标本特点描述为笔试,临床应用分析为笔试加面试。

参照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形态学实验期末考试分三站进行。

第一站,标本识别。识别对象为10个病理大体标本、5张组织学切片、5张病理学切片,标签全部覆盖或撕毁;病理标本为装入透明标本瓶的实物标本,切片放在显微镜下,教师调好观察视野,学生考试时可调粗细螺旋但不得调换视野。每组20名学生,考试开始前分别坐于20个考试标本前,考试开始后考生将标本名称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每个标本识别时间为1分钟,1分钟后由监考老师统一组织学生按一定方向轮转对下一个标本进行识别,每组考试时间为20分钟,考试结束后学生携带答题卡进入第二站。

第二站,标本描述。考生自行挑选在上一站识别的标本(答案考生已写在答题卡上)3~5个,对其组织或病变特点进行描述,考试时间限时10分钟,考生答毕上交答题卡后进入第三站。要求学生挑选描述对象时必须同时挑选大体标本及组织切片,且组织切片中须同时包含正常组织切片及病理切片。

第三站,临床应用分析。考生抽取试题,按要求面向3位监考老师口述答案,每位考生考试时间5分钟。试题主要为某一形态组织结构在临床中的应用,如组织学结构在临床中的应用、病理变化引起的临床表现等。

考生进行第二站、第三站考试时,采用半开卷考试。考前1~2周时间,允许学生将其本人认为重要的内容总结、抄写于一张A4纸上并带入考场,A4纸上明确标记班级、姓名与学号等考生信息。学生进入第二站时,学生可以参考且仅能参考自己总结抄写的A4纸内容。

二、讨论

本课题将原有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实验内容整合成形态学实验。学生学习时将正常组织结构与疾病时组织结构病理变化相结合,将大体病变现镜下改变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系统性思维训练。课程考核时,考评对象要包括正常组织结构,还要包括病理变化,体现课程内容的融合,提升学生临床系统思维训练效果。

考核形式多种多样,既要平时考勤、平时作业,还要进行期末考核,线上线下相结合,而且试题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这可以从多种方面提升学生培养水平。注重平时考勤与平时考核,也就是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工作纪律的培养;线上与线下考核相结合,注重引导教师、学生在教学、学习过程中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同时也不能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显微镜的使用,病理大体标本的观察等;考核过程中,试题库不断更新,考核内容需不停更换,甚至监考过程都需要教师不断进行判断,与传统的单一标本识别相比,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更有利于教学相长。

形态学实验三站式考试,模拟执业助理实践技能考试模式,使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熟悉、适应资格考试;其次,三站式考试,既有笔试又有面试,既可锻炼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又能锻炼其口语表达能力,还能锻炼其临场应变能力;第三,既有基础性的标本识别,又有标本特点描述及临床应用分析,使学生尽早将基础与临床关联,提升其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