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债券投资论文

债券投资论文

债券投资论文

债券投资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债券;下偏矩;投资风险

一、引言

在现代债券市场中,投资者购买债券的动机是多样化的,除了安全保值外,往往更倾向于投机。企业债券对投资者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可以提供众多信用不同、收益不同的投资工具,实现风险细分。

以企业债券为投资对象的投资者主要承担基准利率以上的风险,就我国企业债券而言,这些风险主要是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对于信用风险的计量与评估,人们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运用债券评级的方法,国内也发表了相关文章,如翁悦、杨洁茹分析了国家风险对银行债券信用评级的确定所产生的影响。目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的企业债券中,信用评级大都为AAA,从某一角度反映了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单一化。对于市场风险的计量与评估,可以通过不同的风险指标,预测出债券价格变化给投资者带来的收益损失。尽管债券的价格也受市场利率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波动,但由于债券是具有固定收入的证券,对某一个债券而言,当投资者的目标收益率等于或小于债券的到期收益率时,投资者无任何损失,此时无投资风险;当目标收益率高于债券的到期收益率时,就有投资风险,其大小与债券的供求关系、投资者的心理以及相关的政策变化等有关,此时,债券投资完全处于市场环境下,对其风险的度量可以用风险因子进行度量。

本文采用下偏矩法对风险因子进行计量。下偏矩是下方风险的一种。所谓下方风险是指,给定一个目标收益率h,只有小于h的收益率才被视为风险计量因子。风险的下偏矩计量理论有着方差理论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首先,它将损失作为风险的计量因子,反映了投资者对风险的真实心理感受,符合行为科学的原理;其次,从效用函数的角度看,它仅要求投资者是风险厌恶型,即效用函数是凹型的,而不像方差那样要求二次型的效用函数;再次,当使用目标收益率而不是均值时,不存在Ruelfi(1991)提出的辨识及虚假相关问题;最后,从资源配置效率看,风险的下偏矩计量方法优于方差方法。

下偏矩指标相对来说是一个较好的风险计量指标,但其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因为下偏矩统计量的计算比较复杂。直到近来,王明涛通过研究得出了易于推广的Harlow下偏矩优化模型的转换形式,有效地克服了下偏矩统计量计算困难的弊端。本文主要利用转换后的下偏矩计量方法,研究投资者对我国企业债券进行投资时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企业债券的投资风险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在实际投资中,应综合考虑这些风险因素。投资者在达到预期收益的同时,要做到有效地分散风险,使其最小化。

二、利用下偏矩法计量投资风险的基本理论

设在区间[0,T]内,有n个离散的时间点,k种债券,其中,第j种债券在第i个时间点的到期收益率为债券收益率的频度系数,其定义为:

fr=f/fm

(5)

式(5)中,f为该债券在单位时间内收益率由盈到亏的波动频率,fm为最大由盈到亏的波动次数。K2:一般取值为0.1,用来平衡

与fr之间的差别。

式(4)描述了风险的本质特征,是全面计量风险的定量指标模型,它不但考虑了风险负面性的强度,同时,考虑了负面性的分布和紧迫性问题;不但在概念上符合债券投资风险的定义,而且反映了投资者对风险的心理感受,也克服了Ruelfi提出的辨识问题和虚假问题,可以说该模型是计量风险的较好的指标。

三、实证分析

本文的样本数据来自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尚未到期的企业债券交易价格,文中选用企业债券的发行日期均在2004年以前,数据时间段为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每支债券的发行面值均为100元,信用等级均为AAA,到期期限不等。首先,对交易价格数据进行处理,求出每支债券在不同月份的到期收益率。其次,设定每支企业债券的目标收益率为该债券的期望到期收益率,在此基础上根据式(1)求出损失序列。最后,根据式(4)求出风险因子,所得结果见表。

可以看出,当风险接近时,长期企业债券能带来较高的目标收益率。也就是说,到期期限越长,带来的期望收益也越高。然而,这只是我国企业债券的一个大致趋势,其本身并不是完全符合传统的均值一方差理论,我国目前的企业债券有着自身的特点,即风险一收益的不对称性。

另外,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即将到期的企业债券来说,越要临近到期日的风险越大,其主要原因来自于投资者对企业债券的再投资。再投资风险是指债券持有者在持有期间收到的利息收入、到期时收到的本息、出售时得到的资本收益等,用于再投资所能实现的报酬,可能会低于当初购买该债券时的收益率。所以,随着债券到期日的临近,投资者面临的再投资风险也增大了。对于长期债券来说,其风险也是相对最大的。长期企业债券的风险来自于市场风险,到期期限越长,市场风险越大,也就是交易价格变动的可能性越大。所以,投资者要得到高的目标收益率,就不得不承担这种长期的市场风险。

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债券的票面利率大都集中在4%左右,原因在于大部分企业债券在定价时采用了以银行利率上浮40%作为企业债券定价上限的做法,基本上没有考虑市场因素。与国外相同种类的企业债券相比,我国企业债券品种单一,票面利率偏低,并且缺乏弹性空间,从而造成不同信用等级、不同到期期限的企业债券在定价时,几乎只能选择上限利率,无法实现差别定价。这种局限的定价方法使企业债券的价格水平不能充分揭示其风险性,严重影响了债券市场的发展。

造成企业债券定价偏低和债券收益一风险不对称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债券定价机制僵化,银行利率的非市场化导致了企业债券的非市场化。企业债券的定价机制存在的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企业债券的发行,制约了债券市场的发展。从宏观角度来看,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被严格控制,债券发行前,必须先取得国家计划主管部门下达的债券发行计划,并需要取得中国人民银行同意其发行债券的批文,债券发行后还需要向交易所提出上市申请,审批严格,过程繁琐,限制了企业债券发行规模的扩大,影响了企业债券融资的积极性。

因此,管理企业债券投资风险的有效措施是实行多元化的投资。在多元化投资组合中,每种投资都要有一定的额度限制,保证部分投资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分散债券的期限,长短期配合。如果利率上升,短期投资可迅速找到高收益投资机会;若利率下降,长期债券也能保持高收益。

债券投资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债券基金;债券选择;择时能力;绩效持续性

一、 引言

关于基金绩效评估的研究由来已久,从20世纪60年代起,学者们就开始了对证券投资基金绩效的研究。在此领域的研究中,不论是研究方法还是实证结果都已经有了大量的成果,很多学者针对基金绩效评估的研究做了很好的总结,如Aragon和Ferson(2006), Carinoetal等(2009), Goezmannetol等(2007), Ferson(2010)。但是已有文献中涉及到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大多是针对股票型或混合型基金,而关于债券型基金绩效评估的文献却很少,这与债券基金在整个共同基金市场的地位不相符。从全球市场范围看,债券市场容量要远远大于股票市场容量,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根据Huang和Wang(2008)的研究统计,截至2006年底,美国债券型共同基金所管理的资产占美国共同基金市场管理资产的11%,而在欧洲市场这一比例达到20以上,债券基金在共同基金市场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据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统计,截至2011年底,我国市场上股票型基金数量约为297只,资产规模7 481亿元,债券型基金数量约为156只,资产规模约为1 648亿元。股票型基金的数量是债券型基金的两倍,规模约为债券型基金的五倍。同股票型基金相比,尽管债券基金在数量和资产规模上都处于落后地位,但是,随着我国对发展债券市场政策的倾斜,资本市场正朝着更平衡的方向发展,债券市场还存在相当大的扩容空间,债券型基金也必然会得到更快发展。此外,债券基金本质上是一种债券投资组合,除债券基金这种正式的投资产品外,大量金融机构如保险、银行等机构投资者也都持有大量的债券组合,这些金融机构也需要准确及时地对自身的资产管理状况进行客观评价。因此对债券基金绩效评估的研究,不论对基金投资者,其中包括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如基金的基金(FOF),还是基金管理者本身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对于股票型基金,债券基金绩效评估的研究之所以滞后,原因主要包括如下方面:第一,研究方法的限制。同股票相比,债券的特征因素较多,包括债券种类、期限、信用质量等,是更复杂的投资工具,有些证券本身具有衍生品特性,比如可转换债券,债券收益与风险因子之间具有非线性和期权的特性(Dietz等,1981)。已有的资产定价理论或模型,比如多因子模型,可以直接用于股票型基金的绩效评估,而固定收益资产定价模型比如各种利率模型,多用于衍生产品定价。由于债券种类繁多,每种债券品种都有各自独特的收益预测因子定价模型,关于债券收益预测模型的研究不完善,无法进一步用于债券基金的绩效评估,而对于包含各种产品在内的固定收益投资组合的定价将更加困难。在绩效评估中把握投资组合权重的改变和组合特征的改变非常重要,但是比较困难,对于某些研究方法比如基于投资组合权重信息的方法无法得以应用。第二,研究者在数据获取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全球范围内没有相应的数据库可供研究者使用,很多债券资产都是柜台交易产品,交易频率低,交易信息相对缺乏。此外,债券基金的数量和所管理资产规模相对于股票型基金较少,没有引起研究者足够重视。

二、 债券基金绩效评估研究结果

从目前关于债券基金绩效评估的实证结果来看,债券基金经理是否具有明显的获得超额收益的管理能力还没有一致结论。但是,大多数文献研究结果显示,债券基金经理的费后超额收益不能战胜市场,并且不具备明显的择时和债券选择能力。下面我们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总结。

债券投资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 文章通过对中美两国债券市场发行规模、品种、流通和投资者结构比较,指出我国应发展债券市场的有效途径.

我国的债券市场近些年来发展迅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其规模、品种,还是债券市场的发育程度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一、中美债券市场的比较分析

(一)债券市场的发行规模比较分析

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债券市场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债券品种发展也比较成熟。其规模也远远大于股票市场。美国每年发行国债的数额占GDP的比例为100%。且市场可流通的债券品种丰富,既有国债,市政债券,也有公司债券,联邦机构债券等。

我国的债券和美国相比差距较大。每年发行总量也不过占GDP的15%左右,且品种比较单一。主要有国债、中央银行债、政策性银行债等为数不多的几种。

(二)债券市场投资品种比较分析

美国的债券市场主要是以工商企业和政府发行的短期债券为主。政府短期债券占政府发行量的40%。除此之外,不少的地方政府、地方公共机构也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这些债券被誉为安全性仅次于“金边债券”的一种债券。工商企业发行的债券产品更是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且种类繁多。

在我国债券市场中,政府债券占相当大的比重。其中国库券和央行票据占债券市场的比重达到近70%,且大部分为5-10年的中长期债券。企业债券占的比重非常小,而且地方政府不允许发行债券。

(三)债券的流通市场比较分析

美国的债券流通是以场外交易为主的交易市场。同时,电子化交易系统的普遍应用也大大促进了流通市场的活跃。债券市场的日交易量是纽约股票交易所日交易股票数量的13倍之多。政府债券及政府支持机构发行的债券十分活跃。

在我国债券流通以沪深证券交易市场、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和证券经营机构柜台交易市场为主。交易量比较小,整体换手率也仅是美国债券市场的1/10。

(四)投资者结构比较分析

美国国内债券投资者主要以银行、基金、个人、保险公司、国外和国际机构投资者等为主,各类投资者持有债券比例比较平衡。而我国债券市场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主要有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机构等。市场参与度数量虽然众多,但债券持有比例极不均等,外资机构参与度较低。

二、对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几点启示

(一)积极扩大债券市场规模,促进债券市场品种的多样化

从中美两国债券市场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债券市场的规模与美国债券市场的规模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美国的证券化产品在金融市场中超过80%,我国还不到10%;债券余额,美国相当于GDP的二倍,我国也仅接近30%。因此积极扩大我国债券市场的规模是满足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积极促进债券市场品种的多样化,满足不同发行主体的融资需要。诸如积极发展地方政府债券市场;扩大和引导发行企业债券;增加短期债券及短期回购品种;建立基准国债及衍生产品等。

(二)完善做市商制度,促进市场的流通性

从国外的经验看,做市商制度能够活跃证券交易,保证市场有较高的流动性,这已被许多成熟证券市场广泛采用,在发达证券市场已有较好的市场基础。我国银行间市场虽然已经开始推行双边报价商制度,但是目前批准成为做市商机构的均为商业银行,而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相近,对市场走势预期趋同,导致双边报价偏离市场价格较远、价差较大,难以对市场价格起到稳定作用,更何况其参与二级市场交易的意愿不强,导致这些双边报价商的市场份额存在下降的趋势,远没有发挥促进增强市场流动性和满足市场需求的作用。

因此,在大力推行双边报价商制度时,必须采取核准制双边报价商资格,扩大双边报价商范围、允许有实力的保险公司如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机构成为双边报价商,以解决目前双边报价商投资偏好趋同的问题。在推动做市商制度的同时,在债券市场上推行经纪商制度,以进一步促进债券市场的发展。经纪商信息发达、灵通,可以有效集中市场需求信息,沟通债券买卖双方,提高成交效率。

目前交易所新推出的降低债市现券和回购交易手续费的政策也将大大降低从事债券套利交易者的成本,提高市场的流通性,鼓励了中小投资者介入债市,有利于改善债券市场投资者结构和投资机构投资者博弈的格局。

(三)促进投资者结构合理化

我国债券持有者主要集中商业银行,特别是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其他机构和个人债券持有量很少。我国应进一步扩大债券市场的投资群体,增加金融机构之外的企业及事业单位以及外国机构投资者购买、持有债券的比重;增加参与柜台交易的成员,除商业银行外可以增加证券商成员;增加柜台市场的可交易品种,活跃柜台交易,提高市场流动性;也可广泛吸引其他广大的投资群体。

另外还可以逐渐引导社保基金、外资机构、中外合作基金、外资参股证券公司、外资参股保险公司、外资银行、三资企业、外国投资者,储蓄存款分流等资金进入债券市场。这些资金进入债市将有利于扩大债券市场需求量,也可平衡投资者债券持有比例。通过多方面、大范围地促进投资者多元化,依靠国债市场巨大的流动性,可以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发现国债价的格功能,也可最终建立起一条稳定与可靠的国债收益率曲线。

(四)加快债券市场统一化建设步伐

随着国债发行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分割问题解决已经显得迫不及待。可以有步骤、有计划地允许可流通国债既可在银行间市场流通转让,又可在交易所市场上市交易;同时允许部分资信较好,实力较强的金融机构在两个市场之间进行套利活动,以促进市场的流通性,发现债券市场价格,为全面统一所有债券市场作准备。

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全国统一、面向所有金融机构及企业法人和个人投资者的开放的,公开的市场以及一个品种多元化、流动性充分化和功能健全化的中国债券市场。

参考文献

[1] 唐震斌,我国证券监管现状及改进措施[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3).

债券投资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债券;下偏矩;投资风险

一、引言

在现代债券市场中,投资者购买债券的动机是多样化的,除了安全保值外,往往更倾向于投机。企业债券对投资者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可以提供众多信用不同、收益不同的投资工具,实现风险细分。

以企业债券为投资对象的投资者主要承担基准利率以上的风险,就我国企业债券而言,这些风险主要是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对于信用风险的计量与评估,人们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运用债券评级的方法,国内也发表了相关文章,如翁悦、杨洁茹分析了国家风险对银行债券信用评级的确定所产生的影响。目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的企业债券中,信用评级大都为AAA,从某一角度反映了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单一化。对于市场风险的计量与评估,可以通过不同的风险指标,预测出债券价格变化给投资者带来的收益损失。尽管债券的价格也受市场利率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波动,但由于债券是具有固定收入的证券,对某一个债券而言,当投资者的目标收益率等于或小于债券的到期收益率时,投资者无任何损失,此时无投资风险;当目标收益率高于债券的到期收益率时,就有投资风险,其大小与债券的供求关系、投资者的心理以及相关的政策变化等有关,此时,债券投资完全处于市场环境下,对其风险的度量可以用风险因子进行度量。

本文采用下偏矩法对风险因子进行计量。下偏矩是下方风险的一种。所谓下方风险是指,给定一个目标收益率h,只有小于h的收益率才被视为风险计量因子。风险的下偏矩计量理论有着方差理论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首先,它将损失作为风险的计量因子,反映了投资者对风险的真实心理感受,符合行为科学的原理;其次,从效用函数的角度看,它仅要求投资者是风险厌恶型,即效用函数是凹型的,而不像方差那样要求二次型的效用函数;再次,当使用目标收益率而不是均值时,不存在Ruelfi(1991)提出的辨识及虚假相关问题;最后,从资源配置效率看,风险的下偏矩计量方法优于方差方法。

下偏矩指标相对来说是一个较好的风险计量指标,但其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因为下偏矩统计量的计算比较复杂。直到近来,王明涛通过研究得出了易于推广的Harlow下偏矩优化模型的转换形式,有效地克服了下偏矩统计量计算困难的弊端。本文主要利用转换后的下偏矩计量方法,研究投资者对我国企业债券进行投资时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企业债券的投资风险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在实际投资中,应综合考虑这些风险因素。投资者在达到预期收益的同时,要做到有效地分散风险,使其最小化。

二、利用下偏矩法计量投资风险的基本理论

设在区间[0,T]内,有n个离散的时间点,k种债券,其中,第j种债券在第i个时间点的到期收益率为债券收益率的频度系数,其定义为:

fr=f/fm

(5)

式(5)中,f为该债券在单位时间内收益率由盈到亏的波动频率,fm为最大由盈到亏的波动次数。K2:一般取值为0.1,用来平衡

与fr之间的差别。

式(4)描述了风险的本质特征,是全面计量风险的定量指标模型,它不但考虑了风险负面性的强度,同时,考虑了负面性的分布和紧迫性问题;不但在概念上符合债券投资风险的定义,而且反映了投资者对风险的心理感受,也克服了Ruelfi提出的辨识问题和虚假问题,可以说该模型是计量风险的较好的指标。

三、实证分析

本文的样本数据来自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尚未到期的企业债券交易价格,文中选用企业债券的发行日期均在2004年以前,数据时间段为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每支债券的发行面值均为100元,信用等级均为AAA,到期期限不等。首先,对交易价格数据进行处理,求出每支债券在不同月份的到期收益率。其次,设定每支企业债券的目标收益率为该债券的期望到期收益率,在此基础上根据式(1)求出损失序列。最后,根据式(4)求出风险因子,所得结果见表。

可以看出,当风险接近时,长期企业债券能带来较高的目标收益率。也就是说,到期期限越长,带来的期望收益也越高。然而,这只是我国企业债券的一个大致趋势,其本身并不是完全符合传统的均值一方差理论,我国目前的企业债券有着自身的特点,即风险一收益的不对称性。

另外,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即将到期的企业债券来说,越要临近到期日的风险越大,其主要原因来自于投资者对企业债券的再投资。再投资风险是指债券持有者在持有期间收到的利息收入、到期时收到的本息、出售时得到的资本收益等,用于再投资所能实现的报酬,可能会低于当初购买该债券时的收益率。所以,随着债券到期日的临近,投资者面临的再投资风险也增大了。对于长期债券来说,其风险也是相对最大的。长期企业债券的风险来自于市场风险,到期期限越长,市场风险越大,也就是交易价格变动的可能性越大。所以,投资者要得到高的目标收益率,就不得不承担这种长期的市场风险。

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债券的票面利率大都集中在4%左右,原因在于大部分企业债券在定价时采用了以银行利率上浮40%作为企业债券定价上限的做法,基本上没有考虑市场因素。与国外相同种类的企业债券相比,我国企业债券品种单一,票面利率偏低,并且缺乏弹性空间,从而造成不同信用等级、不同到期期限的企业债券在定价时,几乎只能选择上限利率,无法实现差别定价。这种局限的定价方法使企业债券的价格水平不能充分揭示其风险性,严重影响了债券市场的发展。

造成企业债券定价偏低和债券收益一风险不对称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债券定价机制僵化,银行利率的非市场化导致了企业债券的非市场化。企业债券的定价机制存在的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企业债券的发行,制约了债券市场的发展。从宏观角度来看,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被严格控制,债券发行前,必须先取得国家计划主管部门下达的债券发行计划,并需要取得中国人民银行同意其发行债券的批文,债券发行后还需要向交易所提出上市申请,审批严格,过程繁琐,限制了企业债券发行规模的扩大,影响了企业债券融资的积极性。

因此,管理企业债券投资风险的有效措施是实行多元化的投资。在多元化投资组合中,每种投资都要有一定的额度限制,保证部分投资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分散债券的期限,长短期配合。如果利率上升,短期投资可迅速找到高收益投资机会;若利率下降,长期债券也能保持高收益。

债券投资论文范文第5篇

Myers和Majluf(1984)在Ross(1973)的不对称信息理论对企业资本结构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信息不对称对公司融资成本的影响,进而提出了优序融资理论。优序融资理论认为企业融资一般会遵循内源融资、债务融资、权益融资这样的先后顺序。然而我国的融资现实则与之相反,这种“融资悖论”现象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我国资本市场严重“跛足”发展,债券市场比例过小等现象都与我国上市公司“重股轻债”这个原因分不开。“融资悖论”使得我国的融资主体与资本市场的发展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的趋势。

二、我国证券资本市场现状

(一)我国债券市场较之股权市场规模小

我国资本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壮大过程。截至2009年10月27日,沪深两市共计上市公司1635家,市值216452.12亿元,流通市值131200.79亿元。加上2009年10月30日上市的创业板,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越来越壮大,融资功能也越来越强。但是我国资本市场的融资方式是极其不平衡的,在庞大的股票市场面前,公司债券市场的规模显得十分弱小。

2007年8月14日中国证监会正式颁布实施了《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我国公司债券发行工作正式启动。2007年9月24日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了我国的第一只公司债券——“07长电债”,标志着我国债券市场走向了市场化。然而近两年时间过去了,公司债试发行至今,沪深两市仅发行了35只公司债,共计融资742亿元,相比起我国的股权融资仅2008年一年就融资3534.95亿元的规模来说,公司债所占比例十分小。

(二)我国公司债占整个债券市场比例低

我国的债券市场以政府债券、中短期融资券为主,而本应作为公司融资主要路径的公司债所占比例却十分小。在2007年之前我国的企业债券发行主要依据的是1993年出台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由于企业债券限制在国有经济部门内,与可以在资本市场上融资的企业数量相比,它所涉及的发债主体比公司债券要少得多,并且企业债的发行由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审批,要求银行予以担保,市场化程度小、受到行政机制的严格控制,每年的发行额远低于国债、央行票据和金融债券,也明显低于股票证券市场的融资额。所以,以往所说的企业债券并不完全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市场公司债券概念。融资功能远不如公司债券的潜力大。

对比美国市场来看,公司债在美国债券市场上的地位十分重要,属于债券市场的主体。我国2008年公司债发行量占整个GDP的比率为0.15%,而同期美国的公司债则占当年GDP的8.2%。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上,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就是公司债,公司债也有很大的投资市场,然而在这一点上,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上并没有体现出来。

(三)在我国股权融资对企业更具吸引

我国上市公司偏向于股权融资,是因为我国股权融资的实际成本不高。另外一方面,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支付率很低,不分红、少分红的现象十分普遍。即使分配股利,也多偏向股票股利,而较少采取现金股利的方式。2008年10月9日中国证监会为引导和规范上市公司现金分红,了《关于修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若干规定的决定》,然而实际情况并没有多少改观。

如果企业进行债务融资,必须按借款合同约定的期限还本付息,无法按照借款合同约定的期限还本付息,将对企业产生巨大的财务压力,有时甚至会引发企业现金流中断,甚至最终引起企业的破产。因此,按期还本付息是一种“硬约束”,而股权融资中的股利分配则属于一种“软约束”。由于股权融资不用还本且没有固定的利息负担,这就减轻了经营者的压力,造成了经理人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为公司带来成本问题,使得企业的价值缩水。我国A股市场有很多这样的“铁公鸡”企业,有些上市公司甚至长达14年不分红不配股,如SST中纺(600610)、金杯汽车(600609)。由此可见,股权融资不仅会减小经理人的风险,也会减小企业负债融资还本付息的成本和压力,因而更容易被董事会接受。正是由于这样的成本、资本结构等问题,使得我国的“融资悖论”更为激化。而我国投资者的不完全理性及投机性,更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导致我国债券市场的畸形发展。

三、建议

(一)为我国债券市场的成长营造更适宜的制度环境。

我国债券市场有债券市场规模小,债券交易品种较少,二级市场的流动性弱,市场准入严格,投资需求不足等缺点。且我国债券市场并没有形成一个市场化的机制。这就需要一个宽松的制度环境来解决这些问题使债券市场的发展得到有力的政策支撑。

从2007年公司债正式上市以来,我国的有关部门也推出了不少支持性的政策措施。比如:2009年7月2日,银监会了《中国银监会关于上市商业银行在证券交易所参与债券交易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允许已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商业银行经银监会核准后,向证券交易所申请从事债券交易试点;2009年10月22日中国保监会了《关于债券投资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称,对保险机构债券投资的有关政策进行了调整。保险机构投资企业(公司)债券的比例,由不超过该保险机构上季末总资产的30%,调整为不超过该保险机构上季末总资产的40%。

公司债的发展能够促进我国债券市场的完善,使我国资本市场筹资方式更为多样化、降低投资风险。相信我国的债券市场会在这种支持性的环境中将会逐步的走向成熟和市场化,未来我国债券市场的筹资总量将有大的增长。

(二)推出更多债券品种,促进金融创新

我国债券市场债券种类偏少,债券市场作为企业主要融资场所的作用并不明确。债券品种少,不仅不能满足企业的融资要求,也不能满足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在加强风险控制的基础上推出更多的债券品种促进金融创新,不仅可以解决我国债权二级市场流动性不强的问题,还可以扩大融资容量,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的能力。

(三)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治理及实现投资者理性融资

融资悖论现象之所以普遍出现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另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上市公司中委托问题严重,道德风险问题时有发生。若想要我国资本市场回复良性发展,仅仅制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是远远不够的,解决问题的根源是实现市场主体的理性回归。加强公司的内部治理改变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可以让融资主体更为健康。

大力发展公司债券,改变企业融资手段、投资者投资组合,促进投资主体及融资主体共同的健康发展才会使我国资本市场越来越壮大。

参考文献:

[1]龚翔.畸弱的公司债券:资本结构理论的现实悖论.[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4).

[2]张跃文.我国债市券种结构的国际比较与调整方向.[J].中国货币市场.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