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土木工程论文论文

土木工程论文论文

土木工程论文论文

土木工程论文论文范文第1篇

目前,各大高校都在积极进行着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改革与实践。依据东北寒区地缘优势,黑龙江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在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逐步突出寒区特色,培养具有一定寒区工程设计及施工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寒区特色”体现了土木工程专业的地域特色及特点,实现学生个性化培养,能够更好地为地方建设服务。从长远角度分析,该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符合具有寒冷气候特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基本设施建设的要求。为了建设具有“寒区特色”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次深入知名高校进行调研工作。文章结合黑龙江大学实际情况,重点突出寒区特色,立足于工程教育理念,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一些具体措施进行阐述。

二、“寒区特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体现与举措

在明确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及培养标准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土木工程的寒区特色,在课程模块设置、学分构成比例、专用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各环节进行全面的深化改革,构建黑龙江大学“寒区特色”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一)基于“寒区特色”培养模式的理论教学课程设置

黑龙江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设置了道路与桥梁工程、房屋建筑工程和岩土与地质工程三个培养方向。在教学中突出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特色,培养在道路桥梁、工业和民用建筑、隧道和地质勘探等领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应用型人才,满足寒区工程建设等多领域的需要。寒区工程涉及的问题非常广泛,不仅涉及土木工程学科中基本的力学、地质等问题,同时又与水文、地理等学科领域交叉,有利于扩宽学生的知识口径和知识领域。针对寒区地域特点,主要设置冻土力学、冻土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等方面的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引导启发教学,主要向学生介绍寒区地域特征和分布、寒区课程的应用范围、冻土对寒区建筑物产生的危害、寒区工程建设技术难题等概念性和基础性的内容,引导学生快速进入相关课程的学习。第二阶段是专业知识教学,主要讲授寒区课程研究的对象、研究任务、研究方法和已有理论,着重培养学生冻土工程设计、施工和评价方向的能力,通过深入教学,使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具备基本的寒区工程建设思路及方向。第三阶段是案例实践教学,通过设计寒区工程冻害案例或列举寒区工程冻害实例,进一步强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工程冻害防治对策、防治措施等方面引导学生研究和创新。

(二)基于“寒区特色”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

为培养解决寒区工程实际问题的土木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理论学习的检验与升华,实践效果与实践环节和实践内容的设置密切相关。我院将“寒区特色”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为基础实验操作、基地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三个模块。基础实验操作主要针对冻土力学等寒区重点课程开展实验教学,包括基础实验和创新实验,基础实验主要由教师指定任务,指导学生完成。创新实验主要由学生根据理论教学内容自己设计实验过程和内容等,通过基础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基于所完成的基础实验操作环节训练,进一步开展基地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基地实习、实训提高实践教学成果,实现理论知识到应用能力的转化。学校通过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设置了寒区实践基地,直接面对寒区工程实际问题,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寒区工程技能与素质。例如:带领学生到实践基地,观测冬季冻土对施工及已有建筑物产生的影响,讲解冻土层上已有建筑物因季节性冻土产生沉降的应对措施,指导学生观察多年冻土层和季节性冻土层的区别等内容,同时安排学生在实践基地采集土壤样本,并进行冬季冻土受力性能分析试验。在毕业设计环节专门设置寒区工程项目设计方向,在冻土覆盖的寒冷地区,要综合考虑项目所建地的冻土层分类、冻土深度、冻土温度等,充分考虑冻土对建筑物造成的影响和施工存在的技术难题,并给出合理的解决措施,同时要求学生设计时提出防治建筑物冻害的具体方案。

(三)打造“寒区特色”精品课程

基于寒区地域特征,重点开展冻土工程、冻土力学、冰雪灾害分析、冰雪灾害防护四门课程的研讨与增设工作。在“寒区特色”课程的设置上,一是要注意课程内容的整合,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冗赘,二是要注意课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寒区特色”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除了针对学科概念、基础理论、基本计算方法等内容的讲解外,更为重要的是以工程案例形式阐述其在工程项目设计及施工中的应用。这四门课程是“寒区特色”课程体系的代表,以突出寒区地域特点的工程实际应用为教学目的,针对冻土工程等寒区特色课程开设学生论坛,交流课上遗留的问题或表达自己见解,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该领域工程实际问题能力。通过冻土工程等寒区特色课程的设置,拓宽本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口径,根据学习效果反馈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打造土木工程精品课程。

(四)“寒区特色”培养方案的教学内容整合

基于寒区地域需求,为实现“寒区特色”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安排侧重具有“寒区特色”的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为保证“寒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将冻土工程、冻土力学等寒区特色课程充分整合、统一规划。冻土工程等寒区课程的设置,要满足当前寒区工程建设的需要。寒区特色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不仅涉及寒区工程设计与施工中所需的最基本力学知识,同时包括了冻土工程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如寒区环境、冰雪工程、冻害防治、新型抗冻害结构、抗冻害材料等内容,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安排教学内容。此外,加强寒区工程结构设计及施工难点系统化分析。例如:根据寒冷地区钢材的特殊性要求,明确低温焊接施工质量保障措施和使用过程中防止脆性断裂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掌握钢结构课程中的钢材低温冷脆特性,进一步了解施工技术中钢材低温焊接方法及措施等相关知识。通过课程设置整合和教学内容优化,保证寒区特色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合理安排,做到始终与寒区工程领域先进理论接轨,使学生了解寒区工程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以培养寒区工程建设应用型专业人才为最终目标。

三、结语

土木工程论文论文范文第2篇

通过对用人单位对某大学毕业生的使用情况的反馈和对2008届、2009届和2010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来看,我校桥梁工程专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专业基本知识掌握太少,与实际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二是实践与应用能力不强;三是工作适应能力较差,不能吃苦,随意擅自离职。其中的第一和第二点,反映了就业单位对毕业生掌握桥梁工程课程程度的要求较高,桥梁工程课程程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工作能力。

二、目前桥梁工程课程学习的现状

1.桥梁工程课程枯燥无味,学生对该课程学习兴致不高。

土木类专业课程的学习特点就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应变能力,这些专业课程应着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抛开形象思维定式的约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抓住问题的关键,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课程的学习中,很多学生反映土木类专业课程之一的桥梁工程课程有着公式繁多、难以理解、逻辑性强、抽象性强等问题,觉得该课程枯燥无味,因此对该课程的学习失去了兴趣。

2.没有掌握好桥梁工程课程的学习方法,课程重修率高。

因为桥梁工程课程的这些特点,而有些同学又没有掌握较好的学习桥梁工程课程的方法,导致了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厌怠,相当的学生在课堂上显得积极性不高。2010年学年,笔者从某大学《桥梁工程》课程的到课率调查情况来看,在《桥梁工程》课程的前阶段(本阶段主要讲述桥梁工程的概论,介绍桥梁的发展和建设成就,桥梁的组成等),学生到课率为90%以上;而在课程的中后阶段(本阶段主要讲述桥梁工程各种体系桥梁的构造和计算),学生到课率为75%~85%,明显低于课程前阶段的到课情况。总结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于桥梁专业有关于桥梁发展的内容听得懂也感兴趣,而对于桥梁构造及计算的内容感到枯燥无味。因为该部分内容理论相对较深,需要应用到前面的基础知识,如在学习“荷载横向分布系数”计算内容的时候,需要同学们运用到《结构力学》中求影响线的知识,如果影响线绘不出“荷载横向分布系数”是计算不出来的。有的同学听得一知半解,又不及时对上课内容进行课后消化,不懂的知识越积越多,索性就对《桥梁工程》课程失去了信心,便萌发了“与其坐在课堂上听‘天书’,不如出去干其他事”的想法,使得到课率产生了下滑。这种情况也导致了相当一部分同学对桥梁工程课程学习不足,课程重修率较高。从2009—2011年桥梁工程专业学生的《桥梁工程》考试(考试内容为包含大部分教学重点的中等难度的闭卷考试试题)成绩分析可知,三年里面年均重修率>15%,考试成绩>80分以上的比率<15%,这些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

三、实践与探讨

1.加强基础理论学习,夯实专业基础。

专业课涵盖内容广泛,需有一定的基础课作为基础,而桥梁工程以《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结构设计原理》等基础课程为基础,因此学好这些基础课程是学好《桥梁工程》的前提。学习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能操之过急。一些刚进大学的新生,还没开专业课,就急于去学习《桥梁工程》课程,结果看不懂也是正常的。如在学习梁桥构造的时候,主梁的构造及配筋为什么是这样一个原则或这样的规律,这是与《材料力学》和《结构设计原理》的知识相关的,如果没有这些基础知识做铺垫就不能真正掌握梁桥主梁构造及配筋的原理。

2.着力提升《桥梁工程》课堂教学质量。

桥梁工程课程的课堂教学是“启发式”教育,讲授桥梁工程有关的理论知识。因此,老师的讲课方法固然重要,学生还应在课堂上记住老师讲课的思路、重点、难点、方法和主要结论,对要点、难点和因果关系要作课堂笔记。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有经验的老师在课堂上会引入一些自己参与的工程实例,通过PPT的形式把工程照片放映出来,增强学生们的感性认识,然后引发学生们去思考和讨论,加深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由于专业的特点,目前相当多的桥梁工程教材对于桥梁知识的描述不是很生动,激发不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笔者曾经思考能否将桥梁工程课堂教学与桥梁实习结合起来,穿行讲解,有助于提高讲课的效率和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但由于学校附近符合实习要求的场地不多(太远了又涉及到时间和交通等问题),而且现在学生人数较多,实习难度加大。因此,采用此方法来进行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如何解决这些困难从而找到一条合适的教学途径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3.充分利用桥梁实习,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工地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宝贵时机,观察施工现场、学习施工组织、了解施工程序、观摩施工过程,向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可以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高校的教学大纲里要求桥梁工程专业的学生要进行为期一个月(4周)的生产实习和两周的毕业实习,目的也是让同学们通过现场工程技术人员讲解、现场参观并参加生产工艺活动,掌握桥梁工程课程所学知识;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桥梁的设计和施工,即各种桥梁的设计特点、构造形式、施工方法、施工组织、监理过程等方面的实用知识。有不少的同学通过在实习中对桥梁的感性认识,与课本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大大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记得实习中有一位2009届的学生在预制梁厂里仔细观看了主梁的配筋和浇注过程后,真正理解了《桥梁工程》课本上枯燥的文字叙述,说明了理论联系实践后产生的微妙作用。一位做了某桥梁公司技术总工的校友在一次讲座上曾经感慨的说道“:桥梁实习解答了我在桥梁工程专业知识上的很多疑惑,使我真正把课本的知识与实际工程第一次联系起来,加深了我对桥梁专业知识的认识,感觉好极了。”可见,充分利用桥梁实习课程的时间来掌握专业知识是多么的宝贵,能否成为桥梁工程方面的优秀人才,工地实践尤为重要。

4.做好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训练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桥梁工程专业教学中安排有大量的课程设计,如“悬链线拱桥的设计”、“钢筋混凝土T梁设计”等,还有长达12周的毕业设计,目的都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桥梁工程的毕业设计,要求学生们按照指导书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独立地进行桥梁设计,这就要求学生要在设计中能综合运用所学课程,要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要掌握计算、绘图、查阅文献、使用规范手册和编写技术及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等基本技能,掌握大、中型桥梁的设计原则、设计方法、步骤和正确的设计成果表达方式,熟悉国家制图规范和标准设计图集的运用等。如果一个学生能按照指导书的要求完成桥梁工程毕业设计的任务,这对于提高他的桥梁工程专业知识将大有帮助。笔者在毕业设计中曾经指导过一个学生,该生由于桥梁专业知识掌握不好《桥梁工程》考试没有及格,最头疼的是该生准备要进行毕业设计,然而专业知识的匮乏成为了他巨大的拦路石。其实该生的基础知识并不差,《桥梁工程》课程没有学好是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笔者的指导和鼓励下,该生在毕业设计中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学习桥梁工程专业知识并运用到设计中,一边设计一边学习,专业知识的掌握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并以高分顺利通过了《桥梁工程》补考,同时也较好地完成了毕业设计。可见,做好毕业设计对于学好桥梁工程知识起到了良好的补充和促进作用。

5.重视实验课程的教学。

实验教学的目的是验证、弄懂技术原理,掌握用实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手段。桥梁工程的教学课本上,有一章书的内容是“混凝土简支梁桥的计算”,里面有一个内容是计算“荷载横向分布系数”,这也是简支梁桥计算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要顺利地进行计算必须先要理解荷载横向分布的原理,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对于原理的理解一知半解。针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了“验证荷载横向分布系数计算方法”的实验,在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加载测试的方法测出结构的实际受力情况,然后与理论计算进行比较从而验证计算方法的正确性。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对于荷载横向分布的原理更加理解,真正掌握了“荷载横向分布系数”的计算方法。因此,实验课对于桥梁工程课程知识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6.积极参与课外学习与设计竞赛。

课堂学习侧重的是专业和基本的理论和方法,在校期间不能满足于教材的学习,要多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拓宽知识面和专业视野。课外学习是对桥梁工程课程的一个有益补充,一是可以通过到图书馆借阅老师推荐的相关参考书,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的科技发展水平和最新科技动态;二是可以通过经常登录土木类网站、论坛,了解本专业的行业动态和政策法规。三是学习国家标准、规范、规程,这是土木工程的行业准则和工作依据,这样既能巩固在校的学习效果又可以提高工作后的实战能力。同时,要积极参加与桥梁工程专业相关的一些竞赛,提高自身的动手动脑能力。很多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都组织了“桥梁模型设计大赛”这一项活动,这个活动要求学生们通过自己学习到的桥梁专业知识,按照要求的材料(如纸、木材等)制作出一定比例的桥梁模型,谁制作的模型在相同质量下承载力最大就获胜。这个活动激发了学生对于桥梁结构的研究:到底怎么制作的模型承载力最大?怎么制作的模型质量小一点?怎么制作模型更加优美?并通过自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制造出符合要求的各种桥梁模型。同时,在比赛中通过加载试验学生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到模型的实际受力能力,并与理论计算的比较,加深了他们对桥梁结构的理解。笔者曾经参加过几次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举行的“桥梁模型设计大赛”,在比赛中学生们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创造性,参加比赛的各种桥梁模型千姿百态,汇集了学生们的巨大心血,从他们在一次一次加载过程中的欢呼声中笔者感受到了学生们对活动的积极性和热爱性。这说明活动的开展无疑是成功的。在活动中,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以发挥,更加激发了他们对专业的热爱,极大地促进了他们对桥梁工程知识的掌握。

四、结语

土木工程论文论文范文第3篇

在民国时期,建筑向中西式相结合趋向日益加强,虽然对于民国时居民生活居住的建筑所用的材料还是以青砖、青瓦为主中式建筑,但是在单栋住宅的建筑形式已经十分的偏向于西方建筑,对于中西方建筑的建筑风格主要的区别是对于建筑屋顶的不同,中国的顶是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扩展,从而造出的各种样子的飞檐。而西方的建筑是要纵向建筑,直指苍天,突出柱子的不同。所以导致了东西方建筑的形式可以直观的看出区别。在内部的装饰和布局上也有不同,中国的装饰偏向于正式给人一种大气的感觉。而西方对于内部的装饰较为随便,让人感到随和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而产生这两种极端差异的原因就是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不同,所以对于建筑风格上的要求也有着不同的想法。在工业建筑方面,中国已经逐渐有了近代的工业建筑如:1)木构框架厂房:利用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构建形式,对于隔热、抗震、绝缘。2)砖木混合结构厂房:以砖墙、砖柱称重,上立木屋架的砖木混合结构厂房。3)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厂房: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是由钢部件和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部件组合成为整体而共同工作的一种结构。这些是最早的工业厂房建筑。到了二十世纪后期,对于一些社会公共建筑的建设已经达到了完善。一些必要的行政建筑和会堂建筑的出现了,说明了中国的建筑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转折,大量完全模仿西方式建筑的外国领事馆、工部局、提督公署的出现,还包括一些新型的银行、火车站的建立,这些建筑都是仿照资本主义国家的同类建筑,在布局和造型都是来源于欧式古典式。但有些建筑对于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还有所融入,像江苏省咨议局就是这两种建筑特色的结合。在民国1936年中国历史意义上第一个高层建筑在上海建成,是上海的中国银行,以高达17层的塔楼,用经过简化了的中国建筑细部作装饰,含有淡淡的民族风韵,在当时的上海的建筑群中十分突出,并代表了建筑行业兴起的开始。在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是恢复时期国力有限,建筑活动的一般特点是规模小,进度快,造型简洁,很少装饰。并且某些建筑反映出现代建筑思想的延续。当时最大的建筑活动主要是以城市建设,和构建工人村为基本的城市建筑活动,并对一些城市的道路和给水排水管网进行了整治,改善了市容和生活环境。所以在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这个时间段是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时期,有部分的建筑成果显现出来。

到了六七十年代由于一些不利的因素促使中国的建筑行业整体是处于停顿状态。直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新中国进入到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二个时期,这个时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也是一个多元建筑论时期,建筑艺术创作开始步上了一条健康的道路。由于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建筑行业的停顿使得建筑行业在八十年代形成了一股热潮,对当时的社会建设产生了一次较大波动,大量丰富多彩的建筑流派从其他国家涌入进国门,使中国的建筑行业达到了建国以来的第一个顶峰。在改革开放的带领下,先是一些先富起来的人对于自己的住宅先进行了改变,建起了‘别墅式’、‘园林式’和‘庄园式’住宅。慢慢的整个社会对于建筑的要求也发生了转变,各种新兴的建筑形式出现了,如钢结构,框架结构的建筑出现。进入九十年代后,全球化和地区化的矛盾出现了。全球化是世界的主流,建筑的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具体体现。但是全球化有着自身的弊病,所以一些地区化的建筑师们开始挖掘民俗风格、特色材料和利用传统工艺来抵抗全球化的步伐。然而在材料、信息、资本、教育等诸多元素的集中和全球流动,使得全球化无可阻挡。而建筑的全球化带来的主要是建筑上形态、和建筑方法的多样性。在建筑的形态的多样性是因为材料技术的发展更加的无所不能,当然也有一部分与地方文化结合的所产生的多元变化使得建筑的样子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到了在二十世纪末电子信息行业慢慢走入了我们的生活,更多的3D立体模型技术出现了,更多的作图工具的涌现使得建筑行业在刚进入二十一世纪就已经率先迈入电子信息时代,又一个建筑时期兴起了“建筑信息时代”。在二十一世纪建筑已经高度发展,在这个信息时代建筑已经可以在电脑上作为3D效果图显现出来,对于建筑的高度也有了一个新的提高。建筑已经不再是光拼外貌了,对于周围环境了绿化、交通道路的合理规划、生活社区的建立,这都将是建筑行业的新目标,要对整个建筑使用者的方方面面来进行考虑。因此“四方盒”式的建筑应运而生,最大程度地适应了这些要求。

但越来越多的“四方盒”使得人们难以使得难以再从外表看出一栋建筑的个性。这种“简化”的建筑形式对于内部也有所改变,使得公共和隐私变得模糊。另外建筑师厌倦了一味的复古建筑,变得积极的从事形式探索。种种原因是得人们不得不又从形式入手来改变原有的形式和增加建筑的可识别性,但与以往的不同的是,建筑师更加强调的是建筑的独立个性。对于个性建筑将会是未来建设的一个主要的方向,因为一切都变得多样化,人的性格也会变得更加的鲜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风格,和对于事情的处理态度,这就是个性。建筑是根据人类自己的想法而构建出来的,所以它也会被你赋予上生命,像鸟巢、水立方、大观、国家大剧院、还有新的中央电视台,它们凭借自己独特的外型,张扬的个性来表现自己,将自己展现给整个世界。

土木工程论文论文范文第4篇

通过互联网以及信函咨询的方式,对国内同济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6所高校的土木工程地质教学课程内容设置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以上学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共同点:

1、强调对工程地质基本概念的学习。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主要课时都集中于学习在工程实践中经常用到的专业术语,强调概念的厘清。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的基本知识,包括地质年代的识别、地质图的识图、常见地质结构的概念(褶皱、节理、断层等);(b)三大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成因、归类和鉴别;(c)第四纪地质的基本知识,包括残积土、沉积土、冲积土、坡积土等概念、成因及对工程的影响;(d)地下水的基本知识,包括地下水的分类、运动基本规律、补给与排泄方式、对工程的影响等;(e)工程地质勘察与分析在具体工程的应用,包括在隧道工程、边坡工程等方面的应用。

2、强调室内实验是课堂书本学习的延伸。室内实验主要目的是为野外地质实习做准备,学习地质罗盘等地质考察工具的使用,同时亦学习通过岩石标本来鉴别各类岩石,还要学习地质图的填图和阅读等。

3、强调课堂学习与室外地质调查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从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书本上对地质相关概念的描述仍比较抽象,因此,各所高校皆强调野外地质实习对学习该门课程的重要性,把课堂上学习到的基本概念与现实工程中的真实地质条件一一对应起来,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一般而言,野外地质实习内容常包括野外岩石的识别、地质构造和地质年代的识别、岩层、节理等产状的测定和描述等。各所大学对以上工程地质基本知识的学同小异,其目的是对工程地质这门课程有一个基础的认识和感知,但是,同时,各所高校之间在这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有各有所侧重。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增加了现代先进的地质勘查技术的学习内容,介绍了地质超前预报的相关方法、原理及应用,比如介绍了地质雷达、红外线探水、TSP等先进手段在隧道工程建设的应用。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对野外地质实习极为注重,实习内容包括地质认识实习和工程实践实习两个阶段,实习实践时间长达20~30天,考察湖南西部地区在建或已建项目所处较为复杂的地质条件,以一个工程建设者的角度参与到实际项目的建设中去认识地质现象。石家庄铁道大学地质教研室现有8名教师,教授2名,副教授3名,讲师3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4人,硕士学位的4名。获得的奖项包括校级讲课比赛特等奖1名,二等奖1名,校级优秀教师1人,今年主持或参研的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并承担省级精品课程1项。虽然教研室在老师们的努力下取得了不错的教学和研究成果,但是,和兄弟院校的工程地质教研相比,我们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首先就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不足,工程地质是一门经验型极强的专业,需要足够丰富的现场工程经验,因此需要老中青传帮带,让青年老师尽快熟悉和掌握工程地质教学的技巧和方法。其次,对工程地质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课时设置偏少。最后,教学内容更新不够及时,工程地质中先进的技术方法在教学中介绍的内容不够多。因此,为了跟上国内兄弟院校土木工程地质教学的步伐,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二、当前土木工程地质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详细的调查和对比分析,目前土木工程地质教学仍存在以下问题:

1、土木工程地质教材的使用各自为政。目前各个高校使用的教材基本上是各自高校的老师根据自己的讲义编排而成,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因而导致经典精品教材较少。单从教材的题目上足可看出目前教材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例如中南大学所用的教材为《土木工程地质概论》,浙江大学的教材题名为《土力学与工程地质》,石家庄铁道大学所用教材题名为《工程地质学基础》等。

2、在教学内容上与其它课程交叉重复,无法突出本门课程的特色。工程地质是一门基础课程,是岩土工程、隧道工程等课程学习的基础,因此,由于与其它学科老师交流不够充分,往往存在重复讲授的情况。比如,以有效应力这个概念为例,在工程地质、土力学、基础工程等课程都涉及到,由于这个概念的重要性,各科老师为了追求各门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都会着重讲解这个概念,虽然在一定程度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但是从侧面也可说明知识的重复交叉导致学业内容的累赘。

3、课时安排过少。目前各所高校对土木工程地质这门课的重视程度,课堂课设课时大多是32~48个学时,因此,老师在安排教学进度时显得极为紧张而紧凑。从实际教学安排来看,基本上讲解完三大岩石、地下水、地质构造基本概念后,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来探讨地质条件对工程的影响,往往后面工程应用的章节皆为学生自学。

4、知识学习与工程案例结合程度不够。由于部分老师本身参与的工程项目不多,同时又由于课时的不够,这两部分原因导致学习的主要内容集中在枯燥的理论知识部分,学生容易产生枯燥情绪。

三、土木工程地质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很好地解决当前土木工程地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从这门课程中更多地学习到有助于工程实践的知识,必须有针对性对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具体改革措施如下所述:

1、建立和完善土木工地质程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既是压力,又是动力。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可以找出当前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精简重复的教学内容,突出本门课程的特色,使土木工程地质这门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更加明确。精品课程建设首先就是教材建设,因此,有必要根据新时期土木工程培养目标,并结合当前土木工程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方法、新技术,编写一本深入浅出的教材,教材中不仅包含传统的知识要点和概念,还应包含当前新的地质知识观点、新的地质勘查手段等,同时还应包含工程实例,让学生尽可能地更深入地建立起工程地质与工程项目的联系。精品课程建设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有必要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引进和培养一批有新视野、新知识的老师,以此给课堂注入新的气象。

2、注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革新注意授课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采用“讨论试”、“启发式”教学模式。同时,要注重课前的准备,精心备好每一节课,善于总结归纳每节课的重点,以“主线法”讲授课程知识。

3、增强对工程地质教学的重视对工程地质教学的重视首先就体现在教学和学习的时间上。尽量安排更多的课时,让老师有足够充分的时间去讲解基础概念和工程实例。同时,老师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来增加学生们的学习时间,比如规定某个主题,要求学生自主独立进行文献调研,完成该主题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并加大平时学习报告在总成绩中的比例。另外,强化考试试题库建设,完善考试规范和制度,强化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训练。最后,要重视工程地质实习在教学中的作用,因为该门课程的实践性很强,需要从大自然中去认识和掌握工程地质现象,使学生巩固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在野外地质实习过程中,亦可锻炼学生们的体魄和吃苦耐劳的能力。

4、紧密联系工程实践学习的目的最终是为解决实际工程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工程实例有助于学生在正式进入工作岗位之前对其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因此,工程实例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比如,老师可以把自身主持或参与的工程项目作为案例,结合书本知识讲解如何解决工程问题,分享在解决工程问题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这样寓教于乐的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他们积累相应的工程经验知识。

土木工程论文论文范文第5篇

1.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探析——以XK大学为例

2.土木工程硕士专业课教学模式改革

3.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索与实践——以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为例

4.土木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力学基础课程群建设构想

5.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浅析  

6.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7.项目驱动的专业硕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

8.关于土木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若干看法

9.电力高校土木工程专业高质量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10.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1.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研究

12.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13.中国土木工程建设安全现状与风险监控对策 

14.现代土木工程特点与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15.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分析 

16.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思考与探索

17.探讨提升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

18.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分析

19.土木工程——一个平实而又重要的学科 

20.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分析 

21.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探讨

22.浅谈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及发展 

23.企业参与下的高校专业评估和人才培养——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 

24.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及对策探讨 

25.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  

26.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27.土木工程施工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 

28.土木工程大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9.对现代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探讨 

30.可持续土木工程结构的若干科学问题与实现技术途径 

31.谈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 

32.浅论土木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  

33.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及发展探讨 

34.土木工程结构风场实测及新技术研究的进展 

35.论土木工程灾害及其防御  

36.浅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两者之间的关系

37.浅谈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教学问题及解决对策 

38.新世纪的土木工程与可持续发展 

39.论土木工程专业教改与国家注册工程师的统一 

40.浅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41.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42.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问题及对策  

43.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及创新研究 

44.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常见的不足及对策  

45.基于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的探究性分析 

46.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与实践  

47.土木工程施工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48.浅析土木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  

49.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0.浅议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  

51.基于土木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研究  

52.高校“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53.浅谈基于创新原则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 

54.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探讨 

55.基于数值仿真的土木工程实验教学改进与实践

56.浅谈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措施

57.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

58.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分析

59.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研究 

60.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61.浅析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62.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探究 

63.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及创新初探 

64.土木工程管理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措施探究 

65.开放式土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构建与实践 

66.基于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的探究性分析 

67.土木工程概论类课程教学探讨 

68.大土木背景下《土木工程概论》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69.复合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发展与应用 

70.浅析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 

71.土木工程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综述 

72.浅析如何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 

73.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74.浅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75.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措施

76.对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及创新研究

77.《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教学改革思考 

78.试论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有效措施

79.FRP复合材料及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80.浅析土木工程建筑节能措施 

81.基于生产实习的土木工程施工理论教学改革与实践 

82.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及创新 

83.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的关系分析 

84.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一体化改革研究与实践

85.浅析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重要性和创新  

86.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87.关于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及发展分析

88.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分析 

89.关于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探讨 

90.纤维增强塑料筋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91.提高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有效措施 

92.浅谈土木工程施工中的机械设备管理  

93.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研究状况与进展 

94.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 

95.我国土木工程结构可靠性研究的一些进展  

96.基于社会需求的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97.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98.电子教材在土木工程施工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99.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及发展探讨  

100.结构与地基加固技术在土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101.微动勘探技术及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102.土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规划与效果分析 

103.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分析  

104.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105.中美土木工程本科创新实验教学体系对比分析 

106.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107.国家特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 

108.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109.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初探 

110.试论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111.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及创新 

112.土木工程中的计算机应用  

113.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114.《土木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讨

115.如何保障土木工程设计工作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116.土木工程学科教学中宜注重工程案例教学 

117.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论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中职本)人才培养模式

118.面向土木工程学科的安全工程课程探讨

119.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边坡支护技术探讨

120.简析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 

121.光纤传感器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122.注册师制度下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构建

123.关于土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思考